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一) 发表日期:2005-08-18 07:06:30

古代地理学(19 世纪以前)

一、古希腊地理学

(一)最早的地理记述

古希腊最早的地理记述出现于公元前13—前12 世纪的荷马史诗中,荷马被推崇为希腊地理学的祖师。所谓“荷马史诗”是指两部历史性长篇叙事诗:一部叫《伊利亚特》,它记述了公元前1280—前1180 年100 年间特洛伊城战役的一段情节;另一部叫《奥德赛》,它叙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城陷落以后回到家乡伊塔卡的艰险经历。奥德赛被风暴吹离航线,在遥远地方漫游了20 年,经过了许多自然风光特异的神奇地。两部史诗时间相差百年,但作者都叫荷马,是一人所作还是两人所作尚无从可考。但不管怎样,“荷马史诗”堪称西方最早的地理记述了。

(二)地圆说

公元前6 世纪,毕达哥拉斯制定了天体圆周运动的数学法则。公元前5 世纪到前4 世纪,两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柏拉图(公元前428—前348 年)提出了“地球是圆的”概念,创立了“地球中心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从自己的直观感觉出发一直认为地球是扁平的。但是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却对此提出了否定。柏拉图是位演绎推理大师,他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从完美的客体退化下来的,或处于退化过程之中。他认为对称的形式

是完美的属性之一,人类居住的地球应该是用最完美的形式创造的,所以一定是球形。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不同,他是从特殊到一般来进行推理,即采用归纳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他观察到很多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如: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当一个人向北走的时候各种星辰的地平高度就增加等等。他还认为,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即离赤道越近越炎热得难以居住。他预言有个南温带,认为利比亚人的黑皮肤是太阳晒的结果。这些思想在地理界影响了许多年,几乎是到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一直是这样看待地球的。

(三)地球周长测定

亚里斯多德之后是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 ratosthenesofCyrene,约公元前273—前192 年)。他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地理学”这个词的人,“地理”即“地球描述”之意(geography,ge—地球,graphe —描述)。以后的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的“地理”一词都是以此音译的。他以相当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周长而闻名于地理学史。他发现夏至那天西埃尼深井可见太阳倒影,即认为太阳是直射的,而同一天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太阳光交角为圆周的1/50。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故阳光可视为平行线。这样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地心的连线及西埃尼井与地心连线的夹角和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阳光的夹角,可视为平行线间的内错角,两角相等同为360°×1/50。这样,用西埃尼井与亚历山大城方尖塔间距离乘50 即可求出地球周长(图6-1),其数值为25000 英里,与实际地球周长仅差140 英里(其误差不足6/1000),足见其英才和聪慧。埃拉托色尼还对亚里斯多德所相对划分的五个气候带规定了纬度的数字界限(热带48°,寒带从极地向两边各延24°,温带各42°),写了一个描写可居住地球的书,书中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

绘了一张世界图。

(四)托勒密的《地理指南》

公元2 世纪,托勒密(生卒年不详)搜集了罗马军队和商人的材料写成了八卷《地理指南》,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地名词典,同时还绘制了部分地图。托勒密的《地理指南》和《世界图》错误颇多,如他认为存在有巨大的南方大陆,地球周长、经度误差很大等等。他的书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地理学的权威著作。他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着它转圈子,这一“地心说”思想统治了人们思想长达十几个世纪。

尽管如此,托勒密乃不失古希腊地理学集大成者。在他以后的许多世纪中,再没有产生古希腊时代那样伟大的地理学家。

二、中世纪西方地理学

进入中世纪以后,科学在神学的压抑下发展很慢,而且被歪曲和颠倒。基督教寺院的学者们,他们不是去科学的分析观察地球,而是竭力把各种文献资料和发现事实与《圣经》、《创始记》中的经典协调起来。他们阅读拉丁文,对古希腊的资料很少了解,翻译过来的文献也不去研究发展,托勒密的地心说成了中世纪基督教地理学的权威,对亚里斯多德的“热带不能居住,黑人是晒黑的,回到温带还会变白”等错误的地理思想一直深信不疑。地图也在原来的基础上退化了,相当正确的已知海岸线划定也不见了,代之以纯属幻想的T—O 图。

如果说西方中世纪地理学还有些成绩的话,要算是一些旅游观察和后期的一些学术闪光之处。1096—1270 年间,欧洲基督教组织了八次十字军远征,每次都以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的圣墓为目的。十字军是从欧洲各地招募来的,战争结束后幸存者又返回欧洲各地,他们带回了大量的异国的自然风

光、风俗人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居住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于公元9 世纪到10 世纪漂渡大西洋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 年又登上纽芬兰岛和北美大陆东北岸。他们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新大陆者,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发现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中世纪作为个人旅行家最著名的要算是马可?波罗(1254—1323年)了。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17 岁时(1271 年)随父亲、叔父到中国长途旅行,并在中国留居17 年,受命于大汗,当过中国元朝的地方官吏,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1292 年在元朝大汗船队护送下,经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到波斯湾,再经陆路返回欧洲(图6-5)。马可?波罗的旅行和他的游记在欧洲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哥伦布时代欧洲人还在梦想寻找马可?波罗笔下富庶繁荣的中国。到中世纪末期,有少数学者开始主张以理性对待权威,出现了不少卓越的地理思想。孔契斯的威廉(?—1150 年)提出关于大气下层受热上升冷却成云的思想。15 世纪的皮埃尔?戴利著有《理想世界论》一书,引证了许多报道对托勒密的“灼热的热带不可居住”、“有一个封闭印度洋”之说提出怀疑,对哥伦布等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制图技术上,14 世纪后期也有很大改进,1300 年波托兰诺海图制成,它是以图上几个中心点的放射线网为航海方向指示的。1375 年在波托兰诺海图资料基础上制成了著名的卡泰兰世界地图,这是第一幅给锡兰岛(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以正确轮廓的地图。

地理学发展简史(二)

发表日期:2005-08-18 07:09:27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

至少从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15 世纪,中华民族享受着极高的生活水平,

超过地球上任何民族。①实际上,中国的佛教徒“发现”欧洲和印度大大早于基督教旅行者来到东方的时间。公元前2 世纪到公元5 世纪之间,中国文化“在把自然知识应用到有益目的上是世界上最有效的②。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在那时已有长足的进步,超过基督教欧洲所知道的任何东西③。可以毫不夸耀地说,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世界上是居于领先地位的。但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也有其特点和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受中国儒教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支配。中国古代地理学较重于对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观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融于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个事先制定法则创造世界的神,对脱离人的自然界和地球整体的法则很少考虑。博学的孔子曾经遇到这样的难题: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文化特点,地理学也毫不例外地受其影响,我国的地理著述极为丰富,对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分析也相当深刻,但关于地球的数理知识研究却很不够。

(一)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中,有“仰天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山经》是《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

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山经》可能在战国前后,《山海经》可能是汉朝形成的,全书2.1 万多字,承袭了自古以来所积累的地理知识。它记述了400 多座山,先按南、西、北、东、中五区,每区分若干山系,每个山系又连接许多山岳。记述以山岳为纲,综合记述了水、动植物、矿产、特产、神话传说等,其中还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关系。其记述的范围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虽然《山经》中不免有失实和错误之处,但对那么久远的历史时代来说,堪称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述。

《禹贡》成书于战国前后,虽全书只有1189 字左右,但它做为一部地理著作来看,其学术价值在《山经》之上。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组成。“九州”假托大禹治水时划分的疆界,将全国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兖等九州,实际上是以河流、山脉、海洋等自然分界划的,带有自然区划的萌芽。九州至今还是中国的代称之一,其中的州名在现今的地名中有的仍在沿用。“导山”部分记述山岳,“导水”部分专写河流,“水功”记述大禹治水的功绩,“五服”部分以都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候、绥、要、荒等五服,从整体区域角度记述政治和社会生活。

除上述两部专门的地理著述外,在《尚书》、《周易》、《诗经》、《周礼》、《左传》、《管子》、《孙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还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如《管子》中“地图篇”、“地员篇”、“度地篇”等关于地图,关于土壤、生物、水文诸地理因素的关系,论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说,称得上是对土壤、生物空间地理规律的最早认识。

(二)秦汉——明清时期

秦汉以后我国较长时间形成了繁荣统一的大国,为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有

利条件,地理知识丰富、地理典籍、书籍数量和地理实践方面在世界上都居领先的地位。虽然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受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但主体的还是“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治社会,比起15 世纪以前欧洲的“神治的社会”思想,学术环境要宽松得多,地理科学同其他领域一样在世界舞台上还是佼佼者。但是也应看到与诸子百家时代比起来学术思想仍受到一定束缚。

1.地理探险与游记体地理著作

公元前138 年以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第一次从陇西(今甘肃临洮)经河西走廊、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取道昆仑山北麓回长安(图6-6),中间两次被匈奴捉获,历尽千难万险,耗时13 年之久。这次出使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除亲身经历外,还间接了解到乌孙(伊犁河、巴尔喀什湖一带)、奄蔡(咸海、里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条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等地的情况。

公元前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后,分遣副使数十人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于阗(今和田)、扦罕(即扦弥,今于田克里雅城)等地,公元前115 年回长安。张骞之行丰富了中国人民和当时西域各国人民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直至罗马的东徼、印度的北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此以后双方使者商人往来不绝,所以张骞西域之行的意义不局限于其本身,而且对地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 年)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

地理学家。他足迹遍及当时中国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东起会稽西达川蜀。饱览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景色,体察了各地风土人情,搜集了许多外国地理、区域地理资料。其巨著《史记》堪称一部历史和地理的百科全书,其中的《货值列传》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经济地理记述。另有《律书》、《河渠书》等气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专门记述,以及《大宛列传》、《秦本记》等外国地理和国内区域地理记述,在人物列传和其他部分也都广泛地记述了地理知识。

公元76 年到102 年,班超(32—102 年)在西域进行了友好活动。公元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至波斯湾受阻。这是中国旅行家第一次到达波斯湾头。班超的儿子班勇继父志出使西域,几乎一生都在西域渡过,写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为研究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汉朝时候我国的地理视野已相当广阔。几乎是对整个亚洲了如指掌了。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从广东到印尼、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

东汉时还开辟了从云南经缅甸去印度的陆上交通“永昌道”。《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述了日本“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土宜禾稻、麻紵、蚕桑?山多丹土。气温腝,冬夏生菜茹。”

晋代高僧法显(约337—422 年),65 岁时从长安出发经玉门至印度又南下锡兰、苏门答腊绕行南海回国(图6-7),历经12 年之久。回国后撰写《佛国记》一书,记述了西域、印度和南洋诸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他笔下的沙漠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帕米尔地区的风光是“草木果实皆异,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与汉地同耳”;斯里兰卡岛是“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海上航行“弥漫无边,

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风逐去,亦无准,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鳖、水性怪异三属。”其生动、壮观的地理风光跃然纸上,不愧为绝唱般的地理佳作!

唐代名僧玄奘(公元602—664 年)于公元627 年西行求法,从瓜州(安西)出玉门关,越莫贺延沙漠取道伊吾(哈密)到高昌(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越过葱岭北隅的凌山经大清池(伊塞克湖)北岸而西,然后到素叶(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千泉(麦尔吉)、赭时国(塔什干)、飒秣建(撒马尔罕),出铁门关(今杰尔宾特西约13 公里处)过大雪山到印度。在印度玄奘游遍五天竺、恒河及印度河流域。归途越葱岭后改为南路,经佉沙(喀什)、瞿萨旦那(和田)、敦煌、瓜州而回长安(图6-8)。用了18 年的时间,经历了110 多个国家,行程5 万余里。回国后按其口述编成《大唐西域记》,全面介绍了所经诸邦和国家的面积、都城、气候、地形、水利、物产、交通以及风俗习惯等,可谓“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①,不但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后世以玄奘西行为底线,演义成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游记》,译成几十国文字,唐僧玄奘的名字,可谓世界上妇儒皆知。

唐朝为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国际交往十分频繁,地理实践最为丰富,不仅陆路与西部各国有文化经济交流,海上交通也十分发达。唐朝的远洋船泊以船身大而坚固,航海技术纯熟而闻名于世,往返于国际贸易的阿拉伯商人都乘中国船。《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广州通海夷图”详述了从中国到波斯湾的海上航程,足见当时地理视野之广阔。对北部的情况,《新唐书?回鹘传》中有“其地北距海,去京师最远,又北度海则昼长夜短,日入烹羊胛,东方已明,盖近

日出处也”,所记之海即指贝加尔湖,“日入烹羊胛”“日明熟”的昼长夜短的程度,已是远离贝加尔湖的北极圈附近了。

宋代时罗盘用于航海,海上交通贸易更为发达。宋朝与日本间航行甚为频繁,几乎没有间断过一年。同时对南洋、印度以西的航行也极为发达。周去非和赵汝适搜集当时地理资料分别写成《岭外代答》和《诸蕃志》,其范围涉及到南海、东南亚、南洋群岛、南亚、西亚、非洲和西班牙等广大地域。元代时,成吉思汗的远征使欧亚大陆广大幅员中的中西交通更为便利。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耶律楚材(1218 年)、长春真人(1221 年)、常德(1259 年)等出征、出使或旅行于西域各地。周达观(1297 年)从海上去柬埔寨,汪大渊(1341 年)去南洋诸岛、印度洋沿岸、东非各国。这些人写的游记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献。早于西方“地理大发现”半个世纪,明代三宝太监郑和(1371—1434 年)七下西洋,访问了南洋诸岛、印度、阿拉伯、东非等几十个国家(图6-9)。

郑和领导的由200 余艘船组成的船队其中有大船60 余艘,各长44 丈、宽18丈,可载千人,船员最多时达27000 多人。这是哥伦布、麦哲伦几十人几百人的“地理大发现”船队所无法比拟的。随行的马欢、费信和巩珍记述了这七次航行盛况和见闻。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了19 国,费信的《星槎胜览》记载了40 国(其中亲见22 国),巩珍的《西洋番国记》记载了20 国的风土人情。这些记载的丰富程度是空前的。最后一次航行制作的《郑和航海图》是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蒙巴萨,图中收入500 多个地名,在当时的世界上称得上首屈一指了。遗憾的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郑和的航行目的主要在于向海外宣扬皇帝的德威,而没有更多地注重用于发展工商业和海上贸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近代中国肯定会早于西方发达起来的。

综上所述,我国地理实践的历史是悠久的,规模是宏大的。要说“发现”的话,中国人可以毫不夸赞地说,早在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很久以前,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印度,发现了非洲,发现了后来才“发现”我们的欧洲人。

在古代,游历探险是推动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学家可贵的传统。我国古代那么多把一生都献给游历探险事业的使者、僧侣、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正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在现代,世界很多地理学家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几乎每年都在进行高山探险、洋底探险、两极探险和边远地区考察,他们从事着被人类注目和崇敬的事业,献身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了解上。建国后,我国进行的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神农架野人考察、长江漂流科学考察、南极考察等,都体现了地理学家不惧艰险的传统精神,反映了人类伟大的探索求知的品质。对今天的地理工作者来说,学习和继承这种精神是尤为重要的。

2.理论性地理著作

上面讲的游记主要在于介绍观察地区的山川、物产、风土、人情,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可贵的地理观察和分析推理。在古代这两者往往是融为一体很难分开的。相对地说,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专门论述探讨地理现象成因与发展规律的理性较强的著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郦道元的《水经注》,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水经》一书大约成书于三国时代,是一部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它继承发展了《禹贡》的“导水”部分,专记水系,由《禹贡》时的35 条增加为137 条,丰富了我国水系分布知识,但多限于源流和脉络,仍较简略。北魏的郦道元(466—527 年),继承了古代学者对水重视的传统,认为水流是“万物无所

不润”的客体,决心为《水经》作注,他补充增加到1252 条河流,全书达20 余万字,长达40 卷,是我国当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他本着“因水而证地”的精神,“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缠,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①,以河流为线索对流经的山、湖和注入的海洋进行连贯记述,对河流变迁进行了考证,并对时前的黄河三次改道都作了考证,对水系区的水汛、泥沙、岩溶、季节变化也都详加分析考证,被后世学者②赞为“其注水经,妙绝古今”。遗憾的是郦道元在某些河源(如黄河)仍然承袭了传统的错误观点。

沈括(1031—1095 年)是北宋一位博学的科学家。他写了综合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其中有很多对自然地理的论述。在气候方面,他指出了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他说:“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意思是说,南岭的小草冬天不凋而山西的大树秋则落叶,闽粤沿海桃李冬天可以结实,北方沙漠地区却只有夏天才可结果,这完全是温度的地理分布之故。虽然有些地方有点言过其实,但总的来说还是道出了自然分异规律的大势,这在近千年以前的宋代是很不简单的。沈括还指出了气温随高度降低的规律,正确解释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芬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道理。在自然环境变迁方面,他根据化石解释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他说:“予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千里,所谓大陆者皆为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沈括这段对华北平原成因之论述可谓精辟之至了。

沈括的思路很宽,他用潮汐和月亮在时刻上的对应“候之万万无差”的道

理强调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说:“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这与现在所说的“港口平均高潮间隙”是完全一个意思。在制图方面,他编修了天下州县图,采用“二寸折百里”的大比例尺制图,还用面糊木屑、熔蜡为材料制作过地形模型。在矿物方面,他最早记述了石油的性质、用途,把当时所称的“石液”定名为“石油”。

明末徐霞客(1586—1641 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他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把实地考察方法放在首要地位。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评述的那样,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地理学向新的阶段的发展前进了一步”①。徐霞客自幼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博览了大量地理书籍。22 岁时开始出游,三十年如一日,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只身走险,“登不必有径”、“涉不必有津”,写下了69 万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记》。他努力采集植物、岩石和化石标本,直到临终之前还在病榻上研究远游带回的岩石标本,是献身于地理事业的伟大学者。徐霞客研究最多的是石灰岩地貌。他考察湘、桂、黔、滇用去3 年,计976 日,占其全游日数1463 日的大半,字数达56 万字、占全游记的2/3,这四省区正是岩溶发育最好的地区(图6-10)。他的研究比欧洲最早研究喀斯特地形的爱士信尔(Esper)早100多年。徐霞客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贡献卓著:

(1)确定岩溶地形的类型和名称它把漏陷地形分为:“眢井”(落水洞)、“盘洼”或“环洼”(圆洼地、漏斗),用“石山”代表峰林地形,将石芽、石沟、干谷地等地形称为“石脊”、“石齿”和“枯涧”。此外,还采用了“天生桥”、“丸石”等俗名。

(2)指出岩熔地形发育的地区性差异如对峰林地形他就生动地指出了滇、黔、桂三省区的不同特点:“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涧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两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

(3)对岩溶地形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盖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潜通,其上皆石骨嘘结,偶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成穴焉。”说明岩洞顶塌落而成峡谷和落水洞地形。

徐霞客另一个突出成就就是河源考察和关于河流侵蚀的精辟见解。他根据自己的亲身考察写了著名的《溯江纪源》一文,纠正了沿习已久的长江发源于岷山的错误认识。清初的胡渭妄言“岷山导江,经(《尚书?禹贡》)有明文,其(徐霞客)可以丽水(金沙江)为正源乎,霞客不足道”。这位食古不化坐而论道的先生与徐霞客比起来不知要渺小多少倍,真是“不足道”也。徐霞客还指出河床比降与流速的关系问题,认为河床比降大则流速急,并用这一原理解释峡谷的险势。这些思想可以说与今天的地貌学理论是一致的。此外,徐霞客还亲自考察记述了火山、植物与地形的关系,他比沈括说得更为明晰:“顶间无高松巨大,即丛草亦不甚深茂,盖高寒之故也”。

除以上介绍的专门地理著述外,在我国古代其他科学著述中如《吕氏春秋》、《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著作中也有不少地理理论、地理知识方面的论述。

3.方志的发展方志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叙述其疆域、山川、建置、沿革、户口、田赋、物产、城郭、风俗、人物、职官、方枝、名胜、古迹、水利、桥梁、祠庙、艺文、灾异等,称得上是古代地方知识的百科全书,既是历史文献也是

地理文献。

方志起源很早,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周礼》,其中有“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之说,即有专门官员掌握记载四方的事情,供王阅视之意。我国的方志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至今乃不失为政治、历史、自然科学、地理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文献。

方志的种类很多,就区域范围来讲,有全国总志、省志、厅志、州志、县志、邑志、镇志、村志、里志等;就记载内容来讲,有综合性的区域志,也有专记某一方面内容的山志、水志、湖志、泉志、桥志、庙寺名胜古迹志、特产风物志等;就记载形式来讲,有专用文字记载、以图说为主的志和图文并用的志。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全国统一的区域志以《禹贡》为最早。如前所述,它分天下为九州,并记载各州的自然、物产、交通等情况。《汉书?地理志》系东汉班固所撰,是我国最早的“沿革地理”、“疆域地理”—814 年)所撰,是除正史地理志以外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原称《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全国10 道47 镇,每镇前都有附图,到宋代图亡志存,才称此名。它记载了全国10 道所属的府、州、县的沿革,山川、户口、贡赋和古迹等。李吉甫很重视编写地方志的实用性,他在《元和郡县志》序文中写道:“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真,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功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抚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用览也”。足见其对地理知识于封建统治之重视和以实用为目的而写地理志的苦心。《元和郡县志》是我国古代总地志中

编写最好的一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它:“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太平广寰志》为宋初乐史(930—1007 年)所撰,共200 卷,以宋初疆域为范围,始于东京终于四夷,以州郡为纲以县为目,记述了山川、土地、物产、城邑乡聚,户口贡赋、建置沿革等,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地方志史上又一重要著作。

宋代以后至明清两朝,地方志大增,仅明清的地方志就占我国保存下来的方志总数的90%以上,8000 多种方志中清代地方志就有5518 种之多。地方志分省、府、厅、州、县、邑、乡、村、里志等,其中县志为最多。明清时自然县志数量颇多,为地理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除统一地志和地方志以外,还有一些专门的“风俗记”、“风土记”、“异物志”等,较有名的有三国时谯周的《巴蜀异物志》、万震的《南州异物志》、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南齐陆澄的《地理书》等。除上述三种方志外,东汉开始还出现一种“图经”式的方志,图者绘其形象,经者文字说明。较为有名的有:东汉时的《巴郡图经》、隋代虞茂的《区宇图志》、郎蔚的《诸州图经集》,现代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沙州图经》、《西州图经》等。

方志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它记载了历史上各地区的区域自然地理资料,如气候、地形、河湖的变迁等,是今天研究自然变迁、气候变迁和新构造运动等极宝贵的资料。我国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名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就是大量引用地方志中物候资料写成的。方志中还记载大量的水、旱、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资料和异常自然现象,这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1975—1978 年中央气象局组织全国气象工作者查阅了大量以地方志为主的古籍,整理出我国近500 年旱涝史料及旱涝等级

分布图,对我国旱涝灾害长期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1956 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也是根据方志的地震灾害记载整理出来的,对以后的防震抗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志中记载了大量的矿藏、特产、物产等重要的自然资源资料,对今天的自然资源勘查、保护、利用仍有重要价值。我国地质学家章鸿钊编辑的《古矿录》、北京图书馆编的《方志报矿资料)、中国农业遗传研究所编的《方志物产》等都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方志中还大量地记载着各历史时期的人口、经济、文化情况,是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总之,方志在我国文化典籍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有方志的传统形式,使我国古代地理资料优于同时代其他任何国家,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时至今日地志学仍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面,“统一地理学”的呼声骤急,这些不能不说与我国长期的方志学传统影响有关。

4.测量与绘图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地图测绘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①原始地图萌芽时期;

②传统制图理论的奠定和发展时期;③与西方制图学结合的时期。

严格地说,图史早于字史。文字是在各种图形基础上产生的,最原始的山川道路图形也早于文字,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在《左传》中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的记载。所谓九鼎相传远古时代就有了,九鼎上绘有九鼎之图是最原始的地图,后来流传下来的《山海经》被认为是九鼎图之说明。清代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说“禹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按其名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鼎亡于秦”此即称得上我国关于最初原始地图的一些传说。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针。到宋、元、明时已广泛用于航海事业,郑和下西洋取得横渡印度洋的成就,正是罗盘针起了作用。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在哥伦布、麦哲伦的全球航行中起了关键作用。据《周髀》、《九章算术》中记载,我国早在汉代就懂得三角测量。《淮南子?天文训》上已记载了24方位(图6-11)。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在观测天象、了解地球位置和运动以及预测地震等方面,在当时世界都属于先进技术。唐代的僧一行(683—727 年)主持由南宫说等实地进行了大规模纬度测量,所测子午线一度长123.7 公里,比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刺子模(Aikhwarism)测得的子午线一度长111.815 公里,要早90 年,虽然误差稍大但毕竟是世界第一创举。到宋代水准仪已成为测量中常用的仪器。元代的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测量。他创制了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等十多种仪器,在东西宽6000 里、南北长11000 里的广大范围里布下27 个观测点,仅组织领导这次测量的官员就有14 名之多。其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精度之高都是空前的。

地图的制作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愈加精益。据《尚书?洛诰》记载,西周初年周、召二公先后在洛邑选建城址时就绘有地图。以后据《周礼》、《管子?地图》、《孙子兵法?地形》记载,地图已广泛用于管理疆土、户籍、贡赋和战争了。1978 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以实物证实了战国时期我国就已能按比例尺绘制地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反映了我国在西汉初年制图技术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传统制图理论的奠基人首推西晋的裴秀。裴秀(223—271 年)才华出众,长期做管理政务的官员,有幸接触当时宫中所藏的各种前代地图和文献资料,加之本人又曾行军作战,管理户口贡赋,有使用地图的经验。他在总结前

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图的六项原则(制图六体),对我国传统制图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所及,直到清代。裴秀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这是说,制作地图首先是比例尺,其次是方位,第三要知道两地间人行路程。第四高下、第五方邪、第六迂直,是说人行距离有高下、方邪、迂直不同,为取得两地间水平直线距离,必须:高(AB)取下(AC),方(DEF 或DGF)取斜(DF),迂(HPQMN)取直(HN)(图6-12)。裴秀据其理论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等全国地图,其中18篇《禹贡地域图》称得是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图集①。裴秀的“制图六体”除经纬网和地图投影未涉及外,其他有关地图绘制的重要原则都提到了,在我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西晋至清初它始终是我国地图绘制的重要原则,影响极为深远。

继裴秀之后较为有影响的是唐代贾耽(公元729—805 年),他用一寸折地百里(1∶1500000)的比例尺绘制了面积达十方丈的《海内华夷图》,同时还绘制了中国到朝鲜、河内、中亚、印度、巴格达的交通图。宋代最有名的是《华夷图》和《禹迹图》。《华夷图》称得上是一幅以我国为主的亚洲地图,对四邻国家的标示也很详细。《禹迹图》绘法精密,海岸、河流位置近于实际,与同时代的欧洲T—O 地图比起来,不能不使科学史家惊叹不已①。元代的朱思本亲自考察十省地理,历经十年,精心绘制了《舆地图》,经罗洪先增补为《广舆图》后,一直是元、明、清初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其支配中国地图绘制200 多年。

明中叶以后,随着西方文化传入我国,西方的测量绘图技术也传入我国,出现了传统测量绘图方法与西方技术并行、结合发展的形势。

公元1629 年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采用西方的先进测量技术,实际测定了北京、南京、南昌、广州四处的纬度,并推算了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湖广、四川、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11 个省省会的纬度。到清朝康熙年间,西方传入中国的测绘技术就更多了。康熙皇帝很重视自然科学,命外国传教士雷孝思(Jean-BaptisteRegis)、杜德美(PeernsJeartoux)和白晋(JoaehBou-vet)率领我国测绘人员进行了全国性经纬测量,用六七年时间测经纬点641 个。同时,清朝还派我国测量人员测绘西藏地图。珠穆朗玛峰就是这次测绘中发现的,比英国的测量早135 年。到18 世纪初我国已完成经纬测量,与当时尚未完成本国大地测量的许多欧洲国家相比,实居世界前列。

随着测量技术的革新,制图方法也从传统的“计里画方”改为投影制图了。清康熙年间制作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到乾隆年间又制作了《乾隆内府舆图》,其所绘面积比《皇舆全览图》大一倍,内容也更加详细,其海陆轮廓、地物位置与现在地图极为接近。

本书用较长篇幅介绍了我国的古代地理学史,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我国古代地理学的光辉思想、优良传统和卓越成就有较深入的了解,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无庸质疑,我国古代地理学在世界上是居领先地位的,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欧洲,这是中华儿女值得称道和骄傲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上的弱点和不足。我国历史悠久,文明发源较早,所以很多科学思想、技术,追溯其本源往往可以在中国最先考据到。可是,由于长期儒教文化的统治,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讲的是人治,搞的是八股,对自然科学很不重视。而将自然科学和技术视为匠人之术不是上乘之品,这与欧洲中世纪末期,知识界较广泛注重自然科学相比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

地理学 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地理学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5地理学研究

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标志着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讲当前热点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09年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旅游”和“旅游地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以及对《旅游管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2009年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是旅游地理当前的热点问题: 热点之一:产业融合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众多旅游学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课题。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旅游商品开发(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主题公园)、旅游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青岛啤酒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似水年华乌镇、印象)等。 总结: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产业融合中,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是最近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做详细阐述,大家可以看看钱静的《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这篇论文。 热点之二: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旅游环保问题(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的无知与违背,致使许多景区生态环境恶化,加之缺乏科学有力的经营管理,人为地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严峻,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很多旅游学者都开始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但从近年来的论文研究方向上看,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以及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这些文章或泛泛而谈或集合具体景区加以解

旅游地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范围: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学时数: 52 其中实践学时:21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旅游地理学》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面向高职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开设。其目标在于奠定学生对作为一种空间现象的旅游产业及其影响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旅游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学习旅游市场学、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旅游地理学》系统全面地反映当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旅游客源地理,包括旅游者的概念、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背景、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及旅游客流分布等;了解旅游资源产生的条件及各类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设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了解旅游开发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有利和负面影响。 旅游地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能走出课堂,深入旅游景区,灵活运用,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要求学生知识面较宽,如对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园林学、美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及其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及多媒体

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引入相关案例讲授和分析,从分析的过程当中得出讲授时的相关结论。同时,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较少的客观实际,就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授,而一般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四、学习方法及其要求 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利用多媒体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对和本课相关的内容进行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价值意义的内容,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课程内容改革 本课程教学知识容量大,涉及内容多,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制作并使用旅游地理多媒体课件,发挥景观图片、声频、视频的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为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到旅游景区去感受,全面掌握旅游地理知识。

土壤地理学发展历史

一、土壤地理学背景 (一)土壤地理学萌芽期 土壤地理学就是一科次生科学,它融合了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的特点,它主要就是研究土质成分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土质生长、土质发育、土质分异与土质分布规律等四个方面的次生科学。土壤地理学就是一科独立出来,仅有100多年历史的学科,人类的土壤地理知识早在19世纪中期进入萌发时期。 与土壤地理相关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录并有描述中华九州的土质成分及其等级分类。在早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当中也有关于土质成分与地理环境的记录。19世纪中期地质学开始兴起,早期研究地质的地质学家通过岩石的风化程度与残积、沉积物的移动与淀积划分土壤的类型与等次;如冲积土、风积土等,则就是通过堆积物成因类型来定名的土壤类型。以上这些早期的文献与相关学科的研究 都为后来的土壤地理学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二)土壤地理学创建期 经过早期的萌芽发展进入到19世纪的后期与20世纪前期,土壤地理学开始了关键的创建时期,其中作为重要的创建代表人物的就是俄国的道库恰耶夫,她的《俄国黑钙土》一书发表于1883年,书中说到了关于土质成分的地带分布学说并且详细阐述了相关的土质成分成因因素,她认为这部分的土壤成土因素有五大方面的影响,土壤的土质成分就就是在这五个 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她还在文中解释了土质成分具有明显地带性的形成过程, 并且提出了研究土质成分的方法,例如土壤调查与分布图绘制,把土质成分的剖面性状作为 土质成分分类的依据。以上这些工作都就是道库恰耶夫奠定了土壤地理学基础的理论依据, 使得土壤地理学具有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基本条件。 (三)土壤地理学发展期 在经过了创建期,俄国的土壤学发展又遇到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道库恰耶夫写的 相关理论在俄国学者的研究与发现中不断的壮大,研究了对自然环境与土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就是深入研究了气候与生物针对土质成分形成的影响,土质成分形成过程中土地中的生物循环在起着主导作用。 道库恰耶夫学说被马伯特引入美国地理学科体系中,该学说在美国学科体系中主要以 土壤剖面等土壤本身的性态为研究核心,制定出第一个关于美国土壤分类的系统。 (四)中国土壤地理发展 中国土壤地理学相关文献虽然很超前,但就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研究发展,因此中国现 代的土壤地理发展得比较晚,但就是开国以来,中国现代的土壤地理学的研究不断的收获喜报,土壤地理学这科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俄国土壤地理学的任务 俄国于1953年9月7日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的联合农业的决策”这一决议,这个决议就就是为了把农业发展的具体化任务落实到位。所有与农业相关的学科部门都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了能够能加迅速的解决有关于如何利用俄国国土中丰富的资源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这就是在加强科学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促进农业与科学的合作,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1旅游资源的的质量评价 答:(1)特色与特性:奇特珍稀古老优美体量等 (2)价值与功能: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 (3)规律性特征:季节性等 2.旅游资源结构特征的评价 答:(1)规模与密度:集中程度 (2)类型组合:人文与自然组合各单体要素组合与协调单体聚集程度 (3)环境容量:自然经济空间社会 — 3.开发条件的评价 答:(1)区域条件 (2)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动物和植被等 (3)市场环境条件 (4)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经济水平 (5)旅游开发投资环境条件:政治局势社会治安经济发展战略 4定性评价 (1)一般评价:(黄辉实)美古明特奇用 . (2)美感质量评价法 (3) 美学评分法 (4)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应:经济社会环境 六大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景物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游客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资源市场条件 5.疏载的原因 (1)资源开发条件和环境特色不突出 ~ (2)地域的开发方式单一 (3)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4)产品周期律影响 6.调控的作用 (1)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吸引力大的生态旅游产品 (2)充分实现资源和环境价值的综合开发 (3)加强宣传促销 (5)加快产品更新 、 (6)以热带冷全面开发 7名词解释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 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8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史

地理学史 《山海经》 ·《山海经》中《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全部共22000字,分东南西北中五部,共五卷,故称《五藏山经》。全书以山为纲,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次第分明。记述河流,必言其发源与流向;动植物分布,详述其形态、性能和医药功效;矿物特产分别记述其性状和色泽等。 《禹贡》 ·约成书于战国时,全书以1193字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 ·以天然的山、河、海为标志,划全国为九州,各州分叙其山川、湖泊、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区分各州土壤颜色、肥力及田赋等级。“导山”一章,根据山脉分布西高东低,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的特点,依次描述。“导水”一章,根据河流水系按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依次描述。最后“五服”一章,以离京畿远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禹贡》对地理现象的记录与考证,已脱离《山海经》的原始形态而更为完备,是古代中国综合性地理著作的典范。 《管子.地员》篇 ·成书于战国时代,总结了我国远古时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 ·对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不同地带的土地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了比较与记述。探讨了高山地带植物的垂直分布。既具有地理学价值,又具有植物学价值。誉为我国最古的有关生态植物学的论著。 《水经》 ·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据清戴震考订,成书于三国时期。 ·该书记述河流水道凡“百三十七”,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六十条。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 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 《水经注》 ·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以《水经》为基础写成。四十卷,三十余万字。 ·以二十倍于原书的篇幅,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1252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地区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兼容并蓄。引用书籍多达437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部分都已亡佚,幸得郦注保留其吉光片羽。这部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无与伦比。 沈括《梦溪笔谈》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深入观察与探索。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概述

幻灯片1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概述 幻灯片2 第一节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 ●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起源于近代,它是西方由于工业化的逐步完成 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程度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地理学者是涉足于旅游这一研究领域 的先驱之一。 幻灯片3 一、二战之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游是西方发达国际富有阶层的生活内容,随着价廉的组团旅 游(package tour)的出现,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 ●于是,各科学者也开始研究旅游,这一时期地理学者的研究是不自觉的,只是将旅游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幻灯片4 主要研究内容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 被公认为是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这一时期,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两方面:一是旅游地和旅游形态的个别地区的 研究;二是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研究。 幻灯片5 二、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国内旅游需求急增,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 发展,学者们在客观形势的要求下,开展了比二战前更加广泛的旅游研究。 ●但总体来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作的研究工作仍然 是零散的。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仍然有限。 幻灯片6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 ● 1.20世纪60-70年代 ●世界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最稳的时期。旅游需求和供给规模迅速扩大。 ●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为特点,主要研究领 域包括: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 幻灯片7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世界旅游在总体规模上仍持续增长,各国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地理学者在完成大量个案研究工作基础上,要求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方法, 对旅游地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制旅游地图等。旅游地理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集中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

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 清末民初时期,在引进和吸收西方近代地质、地理和气象学思想的基础上,中国的新地学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早在16 世纪末(明末),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许多西方地学著作、思想和方法,已经开始在我国传播。但是由于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使这一传入的发展极为缓慢,而且只对中国极少数的有识之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地学知识再次大规模传入我国,加之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积极学习、引进,使西方地质、地理和气象学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取代我国古代传统地学,成为中国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地理学 1840—1919 年,是中国地理学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时期。一方面,中国传统舆地之学仍焕发着余辉,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西方地理学知识的大规模传入,使新地理学开始萌发和建立。 中国近代传统地理学的主要成就1840—1911 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整体上处于缓慢或停滞发展时期。 但是,以为现实服务为宗旨的地理学,仍取得了累累硕果。① 1.方志的兴盛。 作为中国古代地学著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其成书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分布区域之广,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同时,在编撰实践中,方志学逐渐发展起来。 发轫于西晋的地理总志,历经几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官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经3 次修撰,终于在1842 年完成。这部560 卷的巨著,体例严谨、考核精详,并集图、表、志于一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编撰最好的全国地理总志。 2.地理考证的发达。 清乾嘉时期形成的以考据见长的地理学派,至清末民初得到继续的发展,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清末民初从事《水经注》研究的学者颇多,其中较著名的学者和代表作为:王先谦(1842—1917)以30 年之功于1892 年完成的《合校水经注》一书;杨守敬(1835—1915)和弟子熊会贞(1859—1936)集清代《水经注》之大成于1904 年完成《水经注疏》40 卷初稿及《水经注疏要删》等书。清代以地理考证著称的大家丁谦(1843—1919)首次对我国历史上边疆和域外地理著作29 种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考释。其研究成果由浙江图书馆于1915 年出版,书名《蓬莱轩舆地丛书》(又称《浙江图书馆丛书》),分2集共69 卷。 3.大型历史地图集问世。 1911 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杨守敬和弟子熊会贞编绘的大型历史地图集《历代舆地图》全部刻成。它共358 卷,分45 个图组,装订成34 册。此图集前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概略表示历史疆域大势;后为《历代舆地图》,自春秋至明代,以朝代为序安排图幅,表示其统治势力的范围、行政区划、山川等。这一图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绘制技术较以前图集更科学和精确。它是当时最完整的大型历史地图集,是中国古代舆地学最重要成就之一。 4.边疆世界地理研究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由于边患日益严重,一些爱国学者痛感边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贫乏,因而开始积极调查和研究边疆世界地理,撰写了大量的边疆域外世界地理著作。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曹廷杰(1850—1926)是清末第一个对东北地区的边疆史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学者。

旅游地理学研究综述

旅游地理学研究综述 在阅读相关文献之前,我认为旅游地理学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地理学与旅游科学相结合的一个边缘学科。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从旅游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旅游者、旅游吸引物和旅游通道出发,具体研究它们的基本理论、原因、发展现状、影响和预测发展前景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发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也很复杂、繁琐,很难有一个分类将其全部概括其中,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分类。但基本标准还是从旅游的三要素出发,进行分类研究。如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十个方面,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城市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而华南师范大学的朱竑教授在《1987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旅游地理学》文章中,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的有关旅游的项目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也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具体包括旅游理论与方法;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研究;旅游地演化规律;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影响;旅游通道;旅游感知;旅游产业;旅游业管理;社区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事件旅游;生态旅游;遗产旅游;滨海旅游及其他的新角度出发的旅游研究。 由于国外与国内的发展环境、学术氛围及研究历史传统等方面的

不同,有关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及内容存在着差异,陈德广在《差异和差距: 中国和北美旅游地理博士学位论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对56篇中国旅游地理学博士学术论文和76篇北美论文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北美,旅游影响研究和旅游景观/形象/感知研究是两个长盛不衰的课题;在中国,涉及最多的研究领域是区域旅游开发/发展和生态旅游。即使是在我国,由于发展时期的不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也存在着差异。但总体而言,研究内容及重点是与我国的实践需要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这有利于体现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得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缺乏理论支持,理论体系不够成熟,这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理学的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如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重要学说是接下来这一学科研究的重点,这就需要相关学者、专家静下心来,抵制利益诱惑,减轻浮躁心理,加强旅游地理学的纵向深入研究,完善这一学科。其次,地理学家在研究旅游地理学时,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空间方面的分析研究,这也是其与其他领域研究旅游的区别与优势。此外,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许多领域和学科都通过利用大数据加强自身的研究与应用,旅游地理学者应加强与其他学科、企业和政府负责人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大数据开启智能旅游和幸福旅游的研究。同时,也需要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合作,可以获得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也可能在与“局外人”的合作研究中,发现新问题,以防“只缘身在此山中”所带来的尴尬与问题。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简析 【摘要】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西方发展史由于战争等原因欧洲的城市地理学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之后则主要依靠飞速崛起的美国来进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直到二战结束部分西欧学者又继续开始了他们的研究。由于我们国家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时间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基础较为薄弱的科学之一,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经历坎坷。 【关键字】地理学分支中外城市阶段 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对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中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总体把握 (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市有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也对全国 16 个州的 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 20 年) 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上半叶

经德国的洪堡( 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K.Ritter,1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19 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地理学的主体理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辛普尔、亨丁顿,拉采尔对人文地理的贡献是把人的因素重新纳入地理学),城市地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比描述进了一步。What→Why 标志性著作:1907 年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学研究》;1911 年布兰查特的《格布尔:城市地理的研究》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从描述进入解释,解释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3)区域分布论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也受到批评;二是区域学派的确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区差异的科学”。反映在城市地理上: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解释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城市。铁路交通的发展和小汽车开始普及,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位置公式不能解释Conurbation。代表人物奥隆索评论以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把最大的兴趣集中于单个城市是令人吃惊的事情,地理学和事物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城市分布感兴趣显然是重要的,但对它的注意却不够。” 标志性著作:1933 年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从单个城市研究向城市体系研究转移;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园模式。 (4)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地理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学后来居上。因为(1)初步基础在战前已经奠定,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确立。有了理论。(2)大规模的战后城市重建,地理学家大量参加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了实践。(3)商业资本家理解了商店区位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有就业岗位。(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有挑战。在探讨区域差异下的人文地理现象的极端复杂性,用传统的定性叙述大量细节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导致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寻找出路。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区位学派(Locational school):代表人物:W. Garrison, B. J. L. Berry, W. Bunge , M. F. Dacey, R.J.Chorley, P.Haggett 特点:(1)由求异改为求同,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过分追求空间差异细节的悲剧结果);(2)由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计量革命(强调公正客观的逻辑方法,有依据,能验证);(3)建立模型,力求有预测能力。Model: 小中见大;典型的理想化的东西;示范的与实际相象又并不是实际的东西。分图表式的模型和数学式的模型,数学式的模型又分定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也有人称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化)。 40、50 年代兴起,60 年代高峰,走向极端,70 年代觉醒,反思。名言:Rubbish in , Rubbish out 正确的态度:计量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别人理解,不是个人欣赏;能简单者不要复杂;定量不能代替定性;定性→定量→定性到 60 年代中后期,区位学派受到批评: 1. 发现归纳出来的许多模型与预期之间有许多差距,模式并不有效(少数还可以,如中地论位序-规模律,重力模型,一些土地利用模式); 2. 世界并不象区位学派所想都是有序可寻,不能把人文地理与自然科学划等号; 3. 在

旅游地理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在家看电视和外出度假。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称呼,如英国部分学者称其为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加拿大称为游憩地理学,日本和韩国称为观光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包括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 旅游客源地是旅游者居住的地方;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旅游系统的桥梁。 主要内容包括10方面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影响旅游产生的条件或要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一般要素,涉及一个国家旅游需求的水平,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和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者个人的情况,包括收入、就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 2.旅游者行为规律。包括以下内容: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流预测研究主要是发展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预测模型。 4.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为旅游者由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从地理学的角度,主要是对可进入性和各种交通方式如何匹配的研究。 5.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分类、如何建立评价模型的研究。 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空间竞争、城市旅游地、主题公园等。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一) 发表日期:2005-08-18 07:06:30 古代地理学(19 世纪以前) 一、古希腊地理学 (一)最早的地理记述 古希腊最早的地理记述出现于公元前13—前12 世纪的荷马史诗中,荷马被推崇为希腊地理学的祖师。所谓“荷马史诗”是指两部历史性长篇叙事诗:一部叫《伊利亚特》,它记述了公元前1280—前1180 年100 年间特洛伊城战役的一段情节;另一部叫《奥德赛》,它叙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城陷落以后回到家乡伊塔卡的艰险经历。奥德赛被风暴吹离航线,在遥远地方漫游了20 年,经过了许多自然风光特异的神奇地。两部史诗时间相差百年,但作者都叫荷马,是一人所作还是两人所作尚无从可考。但不管怎样,“荷马史诗”堪称西方最早的地理记述了。 (二)地圆说 公元前6 世纪,毕达哥拉斯制定了天体圆周运动的数学法则。公元前5 世纪到前4 世纪,两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柏拉图(公元前428—前348 年)提出了“地球是圆的”概念,创立了“地球中心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从自己的直观感觉出发一直认为地球是扁平的。但是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却对此提出了否定。柏拉图是位演绎推理大师,他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从完美的客体退化下来的,或处于退化过程之中。他认为对称的形式

是完美的属性之一,人类居住的地球应该是用最完美的形式创造的,所以一定是球形。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不同,他是从特殊到一般来进行推理,即采用归纳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他观察到很多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如: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当一个人向北走的时候各种星辰的地平高度就增加等等。他还认为,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即离赤道越近越炎热得难以居住。他预言有个南温带,认为利比亚人的黑皮肤是太阳晒的结果。这些思想在地理界影响了许多年,几乎是到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一直是这样看待地球的。 (三)地球周长测定 亚里斯多德之后是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 ratosthenesofCyrene,约公元前273—前192 年)。他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地理学”这个词的人,“地理”即“地球描述”之意(geography,ge—地球,graphe —描述)。以后的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的“地理”一词都是以此音译的。他以相当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周长而闻名于地理学史。他发现夏至那天西埃尼深井可见太阳倒影,即认为太阳是直射的,而同一天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太阳光交角为圆周的1/50。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故阳光可视为平行线。这样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地心的连线及西埃尼井与地心连线的夹角和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阳光的夹角,可视为平行线间的内错角,两角相等同为360°×1/50。这样,用西埃尼井与亚历山大城方尖塔间距离乘50 即可求出地球周长(图6-1),其数值为25000 英里,与实际地球周长仅差140 英里(其误差不足6/1000),足见其英才和聪慧。埃拉托色尼还对亚里斯多德所相对划分的五个气候带规定了纬度的数字界限(热带48°,寒带从极地向两边各延24°,温带各42°),写了一个描写可居住地球的书,书中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

“地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地理学 地球是人类之家。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累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人地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应用范围、观察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进展。本文依据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概述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学科体系、研究简史和发展趋势。 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见彩图)。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其总面积约5.1×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49×108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29%;海洋面积约3.61×108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71%。地球表面厚度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30~35公里;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磨擦层下部(又称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米,在海洋则不超过水下200米),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它在陆地则和土地综合体相当,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