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发展简史(四)

地理学发展简史(四)
地理学发展简史(四)

地理学发展简史(四

近代地理学(19 世纪—20 世纪50 年代)

一、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李特尔及德国地理学

洪堡和李特尔是同时代的人,在科学的历史上有如巍巍高山,①成就卓著。作为地理学者在世界学术界、教育界如此享有盛名者至今尚无他人。他们是古典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地理科学大师。

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出身于德国贵族家庭,1789年就学于哥丁根大学,学习拉丁文、植物学、物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刚从库克船长的世界环航返回的乔治·福特,在他的影响下,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90—1792 年在费赖矿业学院攻读地质学,并游历了巴伐利亚、奥地利、瑞士和意大利、西班牙,特别注意观察了阿尔卑斯山的岩石结构,并探究其成因。1799—1804年和法国植物学者邦普兰去美洲,在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安第斯山区进行科学考察,历时5 年,行程1 万公里,到过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巴西、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图6-15),进行了大量野外考察,采集了6万多种植物标本和大量岩石标本,几乎耗去了他母亲留给他的足够富裕一生的全部遗产。他考察了火山、岩石、鸟粪(秘鲁的鸟粪出口自洪堡旅行始)、洋流及地形和高度对植物、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调查研究了沿途国家经济、资源和人口等情况。他的活动受到沿途国家的高度尊重。他还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总统的亲密朋友,可不经特别邀请随时出入白宫。返回欧洲后,经20 余年在巴黎著书立说。被看作是仅次于拿破仑的欧洲名人,人们从世界各地慕名来访①。1827 年—1829 年回国任宫廷大臣,在柏林讲学,并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1828 年)。1829 年接受沙皇邀请去乌拉尔、西伯利亚考察,直达中国边境的阿尔泰山(图6-16),考察了里海。在旅俄期间他曾建议沙皇建立测候站网,沙皇按他的意见于1835 年将测候站从首都彼得堡一直设立到阿拉斯加沿海的一个岛屿。晚年时,他一直在德国从事各种科学活动并撰写巨著《宇宙》。

洪堡治学涉及自然地理、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各个方面,

对地理学、生物学贡献尤大。他著有30 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新西班牙王国政治论文集》、《植物地理论文集》和巨著《宇宙》(5 卷)。他的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出版,特别是《宇宙》被译成几乎所有的欧洲文字,在学术界有着极深刻的影响。

他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仅就地理学而言,他的贡献有:

(1)总结出自然地理学和方志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地理学就是揭示各种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并认为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若认识它的现在必须了解它的过去。

(2)探讨了地形、气候与植物的关系,坚持用地理学的眼光和立场研究植物早在他研究费赖矿区地下植物的论文中就明确表示:他不是为了研究植物而研究植物,而是为了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他论述了植物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创立了植物地理学。达尔文说过,他曾反复阅读了洪堡的科学旅行记,可见洪堡为伟大的“进化论”的形成也做出了贡献。

(3)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温线图(图6-17),注意到了海陆分布所造成的等温线与纬度的差异,创立了大陆性的概念他绘制了洋流图,首次发现了秘鲁寒流(曾一度称洪堡寒流,后因本人反对而改现名),观察和记述了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现象。

(4)纠正了当时流行的错误成岩理论,断言花岗岩、片麻岩和其他一些结晶岩是火成岩指出了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了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磁爆”一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

地理学 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地理学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5地理学研究

旅游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标志着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讲当前热点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09年核心期刊范围内以“旅游”和“旅游地理”为关键词模糊检索以及对《旅游管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2009年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应该是旅游地理当前的热点问题: 热点之一:产业融合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众多旅游学者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课题。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结合,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创意产业如何迅速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从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旅游营销等几个角度切入:旅游商品开发(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主题公园)、旅游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青岛啤酒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似水年华乌镇、印象)等。 总结: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理所当然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产业融合中,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是最近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做详细阐述,大家可以看看钱静的《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这篇论文。 热点之二: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即旅游环保问题(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的无知与违背,致使许多景区生态环境恶化,加之缺乏科学有力的经营管理,人为地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形势严峻,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很多旅游学者都开始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但从近年来的论文研究方向上看,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以及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这些文章或泛泛而谈或集合具体景区加以解

旅游地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范围: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学时数: 52 其中实践学时:21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旅游地理学》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面向高职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开设。其目标在于奠定学生对作为一种空间现象的旅游产业及其影响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旅游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学习旅游市场学、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旅游地理学》系统全面地反映当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旅游客源地理,包括旅游者的概念、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背景、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及旅游客流分布等;了解旅游资源产生的条件及各类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设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了解旅游开发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有利和负面影响。 旅游地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能走出课堂,深入旅游景区,灵活运用,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要求学生知识面较宽,如对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园林学、美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及其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及多媒体

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引入相关案例讲授和分析,从分析的过程当中得出讲授时的相关结论。同时,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较少的客观实际,就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授,而一般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四、学习方法及其要求 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利用多媒体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对和本课相关的内容进行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价值意义的内容,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课程内容改革 本课程教学知识容量大,涉及内容多,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制作并使用旅游地理多媒体课件,发挥景观图片、声频、视频的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为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到旅游景区去感受,全面掌握旅游地理知识。

土壤地理学发展历史

一、土壤地理学背景 (一)土壤地理学萌芽期 土壤地理学就是一科次生科学,它融合了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的特点,它主要就是研究土质成分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土质生长、土质发育、土质分异与土质分布规律等四个方面的次生科学。土壤地理学就是一科独立出来,仅有100多年历史的学科,人类的土壤地理知识早在19世纪中期进入萌发时期。 与土壤地理相关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尚书·禹贡》篇记录并有描述中华九州的土质成分及其等级分类。在早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当中也有关于土质成分与地理环境的记录。19世纪中期地质学开始兴起,早期研究地质的地质学家通过岩石的风化程度与残积、沉积物的移动与淀积划分土壤的类型与等次;如冲积土、风积土等,则就是通过堆积物成因类型来定名的土壤类型。以上这些早期的文献与相关学科的研究 都为后来的土壤地理学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二)土壤地理学创建期 经过早期的萌芽发展进入到19世纪的后期与20世纪前期,土壤地理学开始了关键的创建时期,其中作为重要的创建代表人物的就是俄国的道库恰耶夫,她的《俄国黑钙土》一书发表于1883年,书中说到了关于土质成分的地带分布学说并且详细阐述了相关的土质成分成因因素,她认为这部分的土壤成土因素有五大方面的影响,土壤的土质成分就就是在这五个 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她还在文中解释了土质成分具有明显地带性的形成过程, 并且提出了研究土质成分的方法,例如土壤调查与分布图绘制,把土质成分的剖面性状作为 土质成分分类的依据。以上这些工作都就是道库恰耶夫奠定了土壤地理学基础的理论依据, 使得土壤地理学具有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基本条件。 (三)土壤地理学发展期 在经过了创建期,俄国的土壤学发展又遇到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道库恰耶夫写的 相关理论在俄国学者的研究与发现中不断的壮大,研究了对自然环境与土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就是深入研究了气候与生物针对土质成分形成的影响,土质成分形成过程中土地中的生物循环在起着主导作用。 道库恰耶夫学说被马伯特引入美国地理学科体系中,该学说在美国学科体系中主要以 土壤剖面等土壤本身的性态为研究核心,制定出第一个关于美国土壤分类的系统。 (四)中国土壤地理发展 中国土壤地理学相关文献虽然很超前,但就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研究发展,因此中国现 代的土壤地理发展得比较晚,但就是开国以来,中国现代的土壤地理学的研究不断的收获喜报,土壤地理学这科学科也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俄国土壤地理学的任务 俄国于1953年9月7日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的联合农业的决策”这一决议,这个决议就就是为了把农业发展的具体化任务落实到位。所有与农业相关的学科部门都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了能够能加迅速的解决有关于如何利用俄国国土中丰富的资源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这就是在加强科学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促进农业与科学的合作,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1旅游资源的的质量评价 答:(1)特色与特性:奇特珍稀古老优美体量等 (2)价值与功能: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 (3)规律性特征:季节性等 2.旅游资源结构特征的评价 答:(1)规模与密度:集中程度 (2)类型组合:人文与自然组合各单体要素组合与协调单体聚集程度 (3)环境容量:自然经济空间社会 — 3.开发条件的评价 答:(1)区域条件 (2)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动物和植被等 (3)市场环境条件 (4)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经济水平 (5)旅游开发投资环境条件:政治局势社会治安经济发展战略 4定性评价 (1)一般评价:(黄辉实)美古明特奇用 . (2)美感质量评价法 (3) 美学评分法 (4)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应:经济社会环境 六大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景物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游客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资源市场条件 5.疏载的原因 (1)资源开发条件和环境特色不突出 ~ (2)地域的开发方式单一 (3)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4)产品周期律影响 6.调控的作用 (1)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吸引力大的生态旅游产品 (2)充分实现资源和环境价值的综合开发 (3)加强宣传促销 (5)加快产品更新 、 (6)以热带冷全面开发 7名词解释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 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8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史

地理学史 《山海经》 ·《山海经》中《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全部共22000字,分东南西北中五部,共五卷,故称《五藏山经》。全书以山为纲,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次第分明。记述河流,必言其发源与流向;动植物分布,详述其形态、性能和医药功效;矿物特产分别记述其性状和色泽等。 《禹贡》 ·约成书于战国时,全书以1193字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 ·以天然的山、河、海为标志,划全国为九州,各州分叙其山川、湖泊、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区分各州土壤颜色、肥力及田赋等级。“导山”一章,根据山脉分布西高东低,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的特点,依次描述。“导水”一章,根据河流水系按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依次描述。最后“五服”一章,以离京畿远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禹贡》对地理现象的记录与考证,已脱离《山海经》的原始形态而更为完备,是古代中国综合性地理著作的典范。 《管子.地员》篇 ·成书于战国时代,总结了我国远古时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 ·对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不同地带的土地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了比较与记述。探讨了高山地带植物的垂直分布。既具有地理学价值,又具有植物学价值。誉为我国最古的有关生态植物学的论著。 《水经》 ·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据清戴震考订,成书于三国时期。 ·该书记述河流水道凡“百三十七”,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六十条。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 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 《水经注》 ·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以《水经》为基础写成。四十卷,三十余万字。 ·以二十倍于原书的篇幅,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1252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地区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兼容并蓄。引用书籍多达437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部分都已亡佚,幸得郦注保留其吉光片羽。这部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无与伦比。 沈括《梦溪笔谈》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深入观察与探索。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概述

幻灯片1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概述 幻灯片2 第一节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 ●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起源于近代,它是西方由于工业化的逐步完成 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程度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地理学者是涉足于旅游这一研究领域 的先驱之一。 幻灯片3 一、二战之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游是西方发达国际富有阶层的生活内容,随着价廉的组团旅 游(package tour)的出现,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 ●于是,各科学者也开始研究旅游,这一时期地理学者的研究是不自觉的,只是将旅游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幻灯片4 主要研究内容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 被公认为是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这一时期,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两方面:一是旅游地和旅游形态的个别地区的 研究;二是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研究。 幻灯片5 二、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国内旅游需求急增,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 发展,学者们在客观形势的要求下,开展了比二战前更加广泛的旅游研究。 ●但总体来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作的研究工作仍然 是零散的。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仍然有限。 幻灯片6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 ● 1.20世纪60-70年代 ●世界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最稳的时期。旅游需求和供给规模迅速扩大。 ●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为特点,主要研究领 域包括: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 幻灯片7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世界旅游在总体规模上仍持续增长,各国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地理学者在完成大量个案研究工作基础上,要求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方法, 对旅游地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制旅游地图等。旅游地理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集中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

近代前期地理学的发展 清末民初时期,在引进和吸收西方近代地质、地理和气象学思想的基础上,中国的新地学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早在16 世纪末(明末),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许多西方地学著作、思想和方法,已经开始在我国传播。但是由于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使这一传入的发展极为缓慢,而且只对中国极少数的有识之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地学知识再次大规模传入我国,加之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积极学习、引进,使西方地质、地理和气象学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取代我国古代传统地学,成为中国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地理学 1840—1919 年,是中国地理学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时期。一方面,中国传统舆地之学仍焕发着余辉,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西方地理学知识的大规模传入,使新地理学开始萌发和建立。 中国近代传统地理学的主要成就1840—1911 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整体上处于缓慢或停滞发展时期。 但是,以为现实服务为宗旨的地理学,仍取得了累累硕果。① 1.方志的兴盛。 作为中国古代地学著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其成书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分布区域之广,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同时,在编撰实践中,方志学逐渐发展起来。 发轫于西晋的地理总志,历经几代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官修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经3 次修撰,终于在1842 年完成。这部560 卷的巨著,体例严谨、考核精详,并集图、表、志于一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编撰最好的全国地理总志。 2.地理考证的发达。 清乾嘉时期形成的以考据见长的地理学派,至清末民初得到继续的发展,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清末民初从事《水经注》研究的学者颇多,其中较著名的学者和代表作为:王先谦(1842—1917)以30 年之功于1892 年完成的《合校水经注》一书;杨守敬(1835—1915)和弟子熊会贞(1859—1936)集清代《水经注》之大成于1904 年完成《水经注疏》40 卷初稿及《水经注疏要删》等书。清代以地理考证著称的大家丁谦(1843—1919)首次对我国历史上边疆和域外地理著作29 种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考释。其研究成果由浙江图书馆于1915 年出版,书名《蓬莱轩舆地丛书》(又称《浙江图书馆丛书》),分2集共69 卷。 3.大型历史地图集问世。 1911 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杨守敬和弟子熊会贞编绘的大型历史地图集《历代舆地图》全部刻成。它共358 卷,分45 个图组,装订成34 册。此图集前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概略表示历史疆域大势;后为《历代舆地图》,自春秋至明代,以朝代为序安排图幅,表示其统治势力的范围、行政区划、山川等。这一图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绘制技术较以前图集更科学和精确。它是当时最完整的大型历史地图集,是中国古代舆地学最重要成就之一。 4.边疆世界地理研究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由于边患日益严重,一些爱国学者痛感边疆和世界地理知识的贫乏,因而开始积极调查和研究边疆世界地理,撰写了大量的边疆域外世界地理著作。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曹廷杰(1850—1926)是清末第一个对东北地区的边疆史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学者。

旅游地理学研究综述

旅游地理学研究综述 在阅读相关文献之前,我认为旅游地理学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地理学与旅游科学相结合的一个边缘学科。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从旅游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旅游者、旅游吸引物和旅游通道出发,具体研究它们的基本理论、原因、发展现状、影响和预测发展前景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发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也很复杂、繁琐,很难有一个分类将其全部概括其中,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分类。但基本标准还是从旅游的三要素出发,进行分类研究。如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十个方面,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城市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而华南师范大学的朱竑教授在《1987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旅游地理学》文章中,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的有关旅游的项目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也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具体包括旅游理论与方法;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研究;旅游地演化规律;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影响;旅游通道;旅游感知;旅游产业;旅游业管理;社区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事件旅游;生态旅游;遗产旅游;滨海旅游及其他的新角度出发的旅游研究。 由于国外与国内的发展环境、学术氛围及研究历史传统等方面的

不同,有关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及内容存在着差异,陈德广在《差异和差距: 中国和北美旅游地理博士学位论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对56篇中国旅游地理学博士学术论文和76篇北美论文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北美,旅游影响研究和旅游景观/形象/感知研究是两个长盛不衰的课题;在中国,涉及最多的研究领域是区域旅游开发/发展和生态旅游。即使是在我国,由于发展时期的不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也存在着差异。但总体而言,研究内容及重点是与我国的实践需要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这有利于体现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得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缺乏理论支持,理论体系不够成熟,这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理学的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如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重要学说是接下来这一学科研究的重点,这就需要相关学者、专家静下心来,抵制利益诱惑,减轻浮躁心理,加强旅游地理学的纵向深入研究,完善这一学科。其次,地理学家在研究旅游地理学时,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空间方面的分析研究,这也是其与其他领域研究旅游的区别与优势。此外,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许多领域和学科都通过利用大数据加强自身的研究与应用,旅游地理学者应加强与其他学科、企业和政府负责人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大数据开启智能旅游和幸福旅游的研究。同时,也需要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合作,可以获得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也可能在与“局外人”的合作研究中,发现新问题,以防“只缘身在此山中”所带来的尴尬与问题。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简析 【摘要】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西方发展史由于战争等原因欧洲的城市地理学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之后则主要依靠飞速崛起的美国来进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直到二战结束部分西欧学者又继续开始了他们的研究。由于我们国家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时间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基础较为薄弱的科学之一,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经历坎坷。 【关键字】地理学分支中外城市阶段 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对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中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总体把握 (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市有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也对全国 16 个州的 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 20 年) 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上半叶

经德国的洪堡( 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K.Ritter,1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19 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地理学的主体理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辛普尔、亨丁顿,拉采尔对人文地理的贡献是把人的因素重新纳入地理学),城市地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比描述进了一步。What→Why 标志性著作:1907 年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学研究》;1911 年布兰查特的《格布尔:城市地理的研究》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从描述进入解释,解释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3)区域分布论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也受到批评;二是区域学派的确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区差异的科学”。反映在城市地理上: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解释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城市。铁路交通的发展和小汽车开始普及,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位置公式不能解释Conurbation。代表人物奥隆索评论以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把最大的兴趣集中于单个城市是令人吃惊的事情,地理学和事物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城市分布感兴趣显然是重要的,但对它的注意却不够。” 标志性著作:1933 年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从单个城市研究向城市体系研究转移;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园模式。 (4)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地理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学后来居上。因为(1)初步基础在战前已经奠定,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确立。有了理论。(2)大规模的战后城市重建,地理学家大量参加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了实践。(3)商业资本家理解了商店区位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有就业岗位。(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有挑战。在探讨区域差异下的人文地理现象的极端复杂性,用传统的定性叙述大量细节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导致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寻找出路。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区位学派(Locational school):代表人物:W. Garrison, B. J. L. Berry, W. Bunge , M. F. Dacey, R.J.Chorley, P.Haggett 特点:(1)由求异改为求同,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过分追求空间差异细节的悲剧结果);(2)由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计量革命(强调公正客观的逻辑方法,有依据,能验证);(3)建立模型,力求有预测能力。Model: 小中见大;典型的理想化的东西;示范的与实际相象又并不是实际的东西。分图表式的模型和数学式的模型,数学式的模型又分定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也有人称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化)。 40、50 年代兴起,60 年代高峰,走向极端,70 年代觉醒,反思。名言:Rubbish in , Rubbish out 正确的态度:计量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别人理解,不是个人欣赏;能简单者不要复杂;定量不能代替定性;定性→定量→定性到 60 年代中后期,区位学派受到批评: 1. 发现归纳出来的许多模型与预期之间有许多差距,模式并不有效(少数还可以,如中地论位序-规模律,重力模型,一些土地利用模式); 2. 世界并不象区位学派所想都是有序可寻,不能把人文地理与自然科学划等号; 3. 在

旅游地理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在家看电视和外出度假。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称呼,如英国部分学者称其为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加拿大称为游憩地理学,日本和韩国称为观光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包括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 旅游客源地是旅游者居住的地方;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旅游系统的桥梁。 主要内容包括10方面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影响旅游产生的条件或要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一般要素,涉及一个国家旅游需求的水平,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和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者个人的情况,包括收入、就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 2.旅游者行为规律。包括以下内容: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流预测研究主要是发展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预测模型。 4.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为旅游者由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从地理学的角度,主要是对可进入性和各种交通方式如何匹配的研究。 5.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分类、如何建立评价模型的研究。 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空间竞争、城市旅游地、主题公园等。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一) 发表日期:2005-08-18 07:06:30 古代地理学(19 世纪以前) 一、古希腊地理学 (一)最早的地理记述 古希腊最早的地理记述出现于公元前13—前12 世纪的荷马史诗中,荷马被推崇为希腊地理学的祖师。所谓“荷马史诗”是指两部历史性长篇叙事诗:一部叫《伊利亚特》,它记述了公元前1280—前1180 年100 年间特洛伊城战役的一段情节;另一部叫《奥德赛》,它叙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城陷落以后回到家乡伊塔卡的艰险经历。奥德赛被风暴吹离航线,在遥远地方漫游了20 年,经过了许多自然风光特异的神奇地。两部史诗时间相差百年,但作者都叫荷马,是一人所作还是两人所作尚无从可考。但不管怎样,“荷马史诗”堪称西方最早的地理记述了。 (二)地圆说 公元前6 世纪,毕达哥拉斯制定了天体圆周运动的数学法则。公元前5 世纪到前4 世纪,两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柏拉图(公元前428—前348 年)提出了“地球是圆的”概念,创立了“地球中心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从自己的直观感觉出发一直认为地球是扁平的。但是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却对此提出了否定。柏拉图是位演绎推理大师,他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从完美的客体退化下来的,或处于退化过程之中。他认为对称的形式

是完美的属性之一,人类居住的地球应该是用最完美的形式创造的,所以一定是球形。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不同,他是从特殊到一般来进行推理,即采用归纳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他观察到很多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如: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当一个人向北走的时候各种星辰的地平高度就增加等等。他还认为,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即离赤道越近越炎热得难以居住。他预言有个南温带,认为利比亚人的黑皮肤是太阳晒的结果。这些思想在地理界影响了许多年,几乎是到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一直是这样看待地球的。 (三)地球周长测定 亚里斯多德之后是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 ratosthenesofCyrene,约公元前273—前192 年)。他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地理学”这个词的人,“地理”即“地球描述”之意(geography,ge—地球,graphe —描述)。以后的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的“地理”一词都是以此音译的。他以相当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周长而闻名于地理学史。他发现夏至那天西埃尼深井可见太阳倒影,即认为太阳是直射的,而同一天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太阳光交角为圆周的1/50。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故阳光可视为平行线。这样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地心的连线及西埃尼井与地心连线的夹角和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阳光的夹角,可视为平行线间的内错角,两角相等同为360°×1/50。这样,用西埃尼井与亚历山大城方尖塔间距离乘50 即可求出地球周长(图6-1),其数值为25000 英里,与实际地球周长仅差140 英里(其误差不足6/1000),足见其英才和聪慧。埃拉托色尼还对亚里斯多德所相对划分的五个气候带规定了纬度的数字界限(热带48°,寒带从极地向两边各延24°,温带各42°),写了一个描写可居住地球的书,书中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

“地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地理学 地球是人类之家。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累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人地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应用范围、观察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进展。本文依据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概述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学科体系、研究简史和发展趋势。 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见彩图)。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其总面积约5.1×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49×108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29%;海洋面积约3.61×108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71%。地球表面厚度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30~35公里;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磨擦层下部(又称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米,在海洋则不超过水下200米),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它在陆地则和土地综合体相当,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