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预习学案

部编本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预习学案
部编本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预习学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学习过程】

基础认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_______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_______。他们从事________________,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________。

2、新石器时代

(1)概况: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_______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_________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逐渐稳定。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

(2)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_______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以___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____________,长江下游有__________。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技术。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_________所代替。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_,长江下游有_________。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和______。

3、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_________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________,成果共享。

(2)父系氏族社会:__________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_______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________________。考古发现,这时______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人类即将迈入______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到部落联盟

中国历史从_________开始。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___________,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______”。有夏氏部落的禹因_____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2、夏朝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______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2)制度: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___”。中央设有主管______________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________。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________。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与迁都:约公元前_____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___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_____。

(2)文化成就: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

“_______”,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还出土了许多______,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3)制度与疆域: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_____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________。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________,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________。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_____,西及_____,南跨_____,北至______。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_____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___,史称西周。

(2)制度:西周实行_____与______,史称“________,________”。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地方建立世袭的______。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

型的_________。

(3)灭亡:公元前____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_______”。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_______。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商和西周的奴隶制经济

(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______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__、__、__、__等材质的工具,_____农具极少。

(2)手工业: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________的国家,_____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深化探究

探究一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核心论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表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具有神秘神权色彩。探究二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

信息提取:分封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层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统治。

探究三分封制对西周和后世的影响

对西周:(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

(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对后世:(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探究四宗法制的影响

对当时的社会影响

(1)政治方面: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形成了西周“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婚姻礼仪: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西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

(3)姓氏方面: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4)信仰、观念: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促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③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影响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②经济上,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③文化上,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自我检测】

1.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答案 C

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大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

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答案 A

3.“社稷”本是周代祭祀地祇(社)和谷物神(稷)的合称,周王分封新诸侯时,依据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一摄色土赐予诸侯,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由此可知,周代的“社稷”祭祀( )

A.象征了国家政权的建立

B.反映出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C.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

D.强化了政治上的等级秩序

答案 C

4.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答案 C

5.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

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

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

A.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答案 B

《国家财政》公开课教案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李冰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财政含义,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当前的政府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对国家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财政收支的关系 国家的收支有他专门的称呼称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这二者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方面。二者合起来就叫财政。而到底该收多少?支多少?那就得靠预算,预算执行的结果就 叫决算。 预、决算的结果有三种:多“财政盈余”,少“财政赤字”,差不多“财政收支平衡” (二)走进财政 知道我们国家目前的财政收支情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幻灯: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全国财政支出为100000亿元,财政收入约为90000亿元. 师:看来是属于财政赤字了。那如果是你的家庭出现赤字了,钱不够花,你们会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 师:看来有二种解决方案,一、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收入,二、尽可能节约,减少支出。那如果是国家的话,是不是也能用这种多增加点收入或少支出点开支来解决这一财政赤字问题呢? 【出示幻灯:探究一“多收点?”】 提示:P66-67国家获得收入的来源是什么? 影响国家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课堂活动: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师:要想研究多收点的可能性,首先必须搞清楚国家收入的来源是什么?其次就是要搞清楚在这些来源里,国家能不能通过多收点这种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人教课标版高中政治必修1公开课导学案-《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名师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国家财政、预算、决算的含义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理解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了解国家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和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国家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辩证地认识国家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关心国家财政收支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4、重点: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难点:财政政策。 二、学习过程 (一)大招“袭”重庆 山城高铁飞速前行:渝昆高铁、渝西高铁、渝湘高铁、渝贵高铁相继通车;桥都重庆再添新丁:高家花园复线桥、寸滩大桥、鹅公岩轨道专用桥先后竣工;雾都隧道新近落成:歇马隧道、华岩隧道、星光隧道年内通车;巴渝重庆航楼四起:T3A航站楼、神女峰机场、红池坝通用机场今年开建。 (二)群英“话”重庆 据统计:2017年重庆市财政预算收入3807亿元。(请同学们亮出手中的数字货币)作为重庆未来的“当家人”,请你阅读教材P65—P66,请结合财政收入的来源、支出,并根据财政的作用小组合作制定一份资金分配方案。 2017年重庆市财政预算收入分配方案(草案)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

绝密★启用前 2014-2015学年度???学校12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2.在一次烹饪课上,一位同学把大米和小米做成的粥命名为“炎黄子孙”,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成就的崇敬之情。“大米和小米”与下列哪两个原始居民有关系(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约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过着群居生活 C.种植粟 D.会制造陶器 4.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一百七十万年 C.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D.约七千年 5.热播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说道:“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你知道南方人能吃上米饭与下列哪一远古居民有关吗?(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6.下图是根据资料绘制的一幅北京人生活和劳动场景的想象图,看图描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这些观点正确的有( ) ○1北京人体型还带有猿的特征 ○2能用石器挖掘植物的根,表明已会使用磨制石器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高中思想政治《国家财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高中《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 2. 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3. 财政的作用 4.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 6. 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 2 .初步理解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3.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会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 会用国家财政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于经济生活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了消费、生产之后,顺理成章的要学习分配,第七课了解个参与的财富分配问题,对于在我国个人如何参与分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形成对分配制度的全面认识。由于财政问题学生相对陌生,很多专业名词学生不了解。所以,有关财政的基础知识要讲解清楚,通过热点分析让学生对财政的有关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在教学中。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1、搜集近年来我国在建的高速铁路建设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 七、课时安排: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财政的巨大作用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财政的巨大作用 时间:2006.3.13 地点:高一宏志文班 出课人:关升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识记:⑴财政的作用;⑵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理解⑴从财政的作用来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⑵明确只有发展经济,实施正确、合 理的财政分配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联系当前实际,说明财政的 作用;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综合、归纳等学习方法;⑵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所熟知。同时,学生观点可 能各不相同,所以,可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以国家利益为重;⑵教育学生 明确:我国财政作为宏观调控手段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成效;我国财政取之 于民,用之于民。 重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财政能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的优化; 复习提问 (1)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怎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意义各是什么? (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财政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历史性的伟大变化集中地反映在: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4)教育、科学飞速发展男防力量日益强大。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财政的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讲授新课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板书)(学生阅读,教师讲解) 1、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板书)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资源配置问题?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3)为什么说市场并不是万能的?4)如何理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5)为什么说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6)为什么主说南昆铁路的建设是国家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 (教师归纳讲授)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的来妥善的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与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

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中华文明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A、马坝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蓝田人 2、北京人使用的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铜器 D、陶器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干野兽和照 5、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 地穴式房屋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 ①稻②麦③黍④粟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11、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 A、山顶洞人 B、大汶口中晚期 C、河姆渡氏族 D、半坡氏族 12、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炎黄 战胜了蚩尤 13、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 A、堵塞 B、疏导 C、抽干 D、蒸发 14、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二、判别题 15、判别下列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 生: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答题】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答题】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题】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答题】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设计意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使学生形成人类社会进步的直观认识;通过对文明的释义,拓展学生思维,同时为后边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也可使用“中国人类的起源”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类的起源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题号】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答题】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学科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1.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夏商周政治制度 2.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考点过关学生笔记 [同步考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定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1万年 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发展: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3)仰韶文化时期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地点:黄河中上游地区 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4)龙山文化时期 时间: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代表:黑陶(“蛋壳陶”) 同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5)原始社会 经历:二三百万年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 特点: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特点:①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萌芽,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例题】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 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 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 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 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 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 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 “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 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中华文明起源》教学策划(1)

《中华文明起源》教学策划 Teaching plan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中华文明起源》教学策划 前言:策划书是对某个未来的活动或者事件进行策划,是目标规划的文字书及实现目标的指路灯。撰写策划书就是用现有的知识开发想象力,在可以得到的资源的现实中最可能最快的达到目标。本文档根据不同类型策划书的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学生讲三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个任选其一讲一下)【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宇宙、地球、人类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 练习 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种特殊的 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宗法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受贵族权力制约的君主政体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2.《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 近人统计南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 ( ) 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 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3.《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 ‘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4.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 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 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5.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 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 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