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_谢鹏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_谢鹏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_谢鹏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6No.1

Mar.2006

收稿日期:2005050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DZYB50) 作者简介:谢鹏(1978—),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女子大学女性教育与研究中心教师。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谢鹏,郭晶晶

(湖南女子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笔者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本文涉及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笔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165(2006)01005606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1]

这一文化思潮批判了传统父权制价值观,而对价值观念的革命往往是文学革命的先兆,因而生态女性主义对当下文学活动也产生着冲击作用。

“在美国大学里,生态女性主义最初开始于哲学系和妇女中心的研究,它在环境系中也有一席之地。随后,它逐渐进入到其他院系,例如与环境正义有关的犯罪学系、研究社会运动和公共政治的政治学系、关注后殖民问题的文化研究系,以及研究女性文学和环境文学的英语言文学系”

[2]5

,这使得

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分流势在必然。墨菲就认为:“伴随对控制自然与剥削女性之间联系在哲学层面的深入探讨,以及这些联系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显现,一系列被称之为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出现了,这些作品大多包含了女性主义者的生态敏锐性。”格劳特费尔蒂也看到,民权运动和女性解放运

动对促进文学研究作用重大,而同时代的环境运动却没有发挥同样的作用,于是呼吁“生态文学批评”。“经过80年代的准备,特别是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理论阐发,环境运动不仅仅确立了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而且形成了一种力量,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文学研究。”

[3]19

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为文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文化语境,文艺和文学乃是生态女性主义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文学家进行了生态女性主义主题的创作,如美国当代文学家坎贝尔、勒吉恩的生态写作,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反乌托邦生态小说《玛拉和丹恩》,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以及俄罗斯女作家达吉雅娜·托尔斯泰娅的《斯莱妮克斯》等,都可以视为这个文学新体系的作品。

生态女性主义者“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确立了新价值观念,为文学批评家提供新的批判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就是鉴赏、判断,因此它应用和包含了标准、

56—

2006年 总第21期谢鹏,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原则、概念;应用和包含了一种理论和美学,最终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4]。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凡体现了对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稳定世界的追求,洋溢着关怀、同情和“慈育意识”的文学作品会受到极力颂扬;相反,弥散着男性支配、控制欲望的作品,充盈扩张、功利性的话语将遭到批判。

当然批评标准的确定只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的必要条件,其最终确立尚需具备其他条件。

其一,确定批评的对象———文本。生态女性主义者发现的一系列妇女创作的自然文学作品,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对象主体,其中包括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发掘”出来的旧作,如多莉茜·华兹华斯、裘威特、玛丽·奥斯丁的写作;也包括苏珊·格里芬、坎贝尔、勒吉恩等当代美国女性的自然写作。此外,也可对经典作品和男性作品作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其二,批评家的开拓与对传统批评的继承。墨菲可谓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拓者,其代表作有《文学、自然、他者: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文本阐释和教学》。他依据文学,特别是“自然写作”素材,解释了妇女—自然之间的语言符号联系的性质,宣称关于自然和女人的父权观念证明了“对地球和生存于其上的妇女的双重强暴和统治的合理性”[5],并力图以此为基础,建构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一方面用以重估文学课程中所谓“经典”(cannon)的主流作品,另一方面用以重新阅读女性作家的作品,对其文学地位作重新评价。

同时,墨菲还致力于将巴赫金“对话诗学”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联姻,从而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找到有效的途径。他认为,“建立在女性主义对`他者'概念关注的基础上,可以把生态女性主义者的原则与当前的文学研究联系起来。`他者'概念受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盛行于文学研究领域。但这个`他者'必须通过建立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予以重新考虑。这就要抛弃绝对差异的概念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结构。生态学质疑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研究的是相互关系。二元对立存在本质是承认`自为之物'与`为我之物'的区别,后一个实体是由干涉、操纵和转变而产生的,然而,任何一个转化为人类所用的实体都是作为一个`自为的实体'而开始其存在的”[2]56,从而可以将生态女性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论联系起来。

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文学批评相继诞生,为包含了女性与生态双重视角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吸收借鉴。格劳特费尔蒂依据肖瓦尔特女性批评三个发展阶段的研究模式,对生态批评提出了一个类似的且饶有趣味的研究方法[6]:

表1 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分期与比较

女性批评生态批评

第一阶段考察妇女在经典文学中的再现,树立女性意识,从对女

性意象(巫婆、妓女、老处女)的分析中揭露性定见

考察自然在经典文学中的再现,树立生态意识,从对自然意

象(伊甸、阿卡迪亚、处女地)的分析中揭露对自然的定见

第二阶段寻找妇女文学传统,重估女作家作品;研究女作家生平恢复自然写作传统,检视主流作家的生态意识;研究作家生活的环境条件

第三阶段理论阶段,考察文学话语内部的性别和性的象征结构考察物种的象征结构;质疑二元论;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生态诗学、深层生态学

在对女性批评和生态批评的比较中,格劳特费尔蒂开拓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其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视角来研究文学与自然、女性的关系,揭露文学领域内两种压迫的联系,并以生态女性主义的价值标准对传统的文学史及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生态主义、女性主义都被视为后结构主义的一部分,因为二者“都牵涉到对认知的标准模式的非中心化”[7]。它们都强调多元性、他异性,因此女性主义视角必然引起生态批评的注意,生态女性主义被认为是生态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类型,一种最具潜力的批评。赫华斯指出:“生态批评在女性主义

57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 第1期

和性别批评中发现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它们关注`地方(place)'的概念,并通过人的物质空间界定人的社会身份。”

[8]

事实上,在生态批评取得巨大进展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也崛起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分析,后起的生态批评在诞生之初便借鉴了女性主义视角,并与女性主义合流,“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最终在文学研究领域确立了自身的存在。批评家们正开始把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见地视作文学批评的一部分”

[2]5

,但“与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和

政治学的顺利发展相比,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还不尽如人意”

[9]

。学者们对其定

义尚有不同理解,如劳伦斯·布依尔(LawrenceBuell)认为其涵盖:“对将自然作为女性的父权式再现的批判、对女性在博物学史、科学研究、自然写作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修正式再发现;针对开采或利用的伦理学提倡一种`关心哲学';对所谓存在与女性与自然间(生物学或精神上)神秘关系的亲和关系的复原。”

[10]

他理解的“批评”应是一种泛批

评———把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立场,不独对文学,而且对科学、历史、伦理学等领域作出评判。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被认为是“透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棱镜来阅读文学文本并提问质疑……”

①具体参见:TowardDefiningEcologyofEcofeminism.whatisanEcofeministText?BarbaraT.Gates,UniversityofDelaware(http://www.csuchico.edu/jour/catbytes/f99/fem/fem4)。

无论何种理解,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涉及:(1)对文学中将女性自然化或将自然女性化描述的梳理和分析;(2)对女作家生态写作进行理论概括,对比其与男性自然写作的差异;(3)整理与归纳女性文学家在文学作品或理论中表露的自然观,批判文学中偏颇的自然观。

“试图把众多环境写作命名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那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

[3]31

,因为不同的生态

女性主义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生态女性主义文本包括文学文本、艺术文本、文献/政治文本等。它既有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的、现当代的,也有涵盖男性的、东方的作品;文体可以是诗歌、政论性散文、小说;文本的媒介可以是文字、音像,也可是艺术造型,只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同时再现/表现了自然与女性的活动、处境、命运。

“妇女与自然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联盟通过文化、语言和历史而顽固地持续下来。”

[11]

妇女与自然在现实中的遭遇在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女性与自然都经历了一个从受尊崇到旁落的过程,都遭受了帝国战争摧残、殖民扩张征伐、工业文明排挤所带来的灾难。自然与女性在文学中地位相似,而且对女性憎恶和对自然界憎恶之间有内在相关性。无数的艺术家都竭力讴歌女人无与伦比的魅力,但这都掩盖不住这样一个事实:人文主义,中心是人,而且主要是男人。男人占据着支配世界的权力宝座,并在那些以建立历史功业为题材的史诗里担任主角,而女性不过是个配角。而自然似乎永远只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场所和背景。当自然遭逢劫掠时,女性也受到奴役,艺术也将走向衰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解放自然和女性,实际上也是解救文学自身。

女性自然写作是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着重分析的对象。长期以来,男性主导文学批评话语,他们自有一套文学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其文学视点有明显的偏见。如女性写作在历史上曾被边缘化(marginalized)一样,女性的环境写作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美国生态文学新著———《诺顿自然写作文集》中收集的“94位作家中,只有14位是女性,只有2位是非白人作家,……但收录了21位男性的多卷诗文,仅有1位女性收录了多篇作品。女性文学贡献遭贬抑的程度比这些有限的数字表明的还要严重”

[2]7

58—

2006年 总第21期谢鹏,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要挖掘女性生态写作,让她们能表述另一个自然(voicinganothernature)。卡森在当代环境运动史上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一个男性生态学者可与之媲美,她的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改变了历史进程”,“扭转了人类思想的方向”,直接促成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产生。卡森理解自然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男性科学家,她认为“仅仅靠理性去分析、靠实验去研究,还不能真正地理解自然”[12],主张最大限度地开放感官去感受自然。在《海风下》一书中,她采用了一种“女性”的叙事策略,以三种动物的视角为视点写实式的呈现了海洋生物的状态;《寂静的春天》一书则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激烈地抨击了“依靠科学技术来征服、统治自然的生活方式、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

苏珊·格里芬既善于理论思辨,也长于诗意的表达。她用“自然思维”的语言颂扬了女性的“野性”,创作了生态女性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自然女性》。该书详尽地论证了剥夺、征服女性和自然的联系,在追溯人类认识、开发利用大自然以及自身在这当中的发展时,揭示了男人怎样逐渐地使女人物质化、使女人屈从,而让他自己成为大自然主宰的过程。所以格里芬指出:“我们能够战胜那些贬低自然、物质、身体和女人的思想;但只有女人学会为自己和自然讲话才行。”[13]

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照下,“一流作家作品焕发更加瑰丽的光彩,如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深刻地揭示了男性虐待、摧残妇女和侵犯自然之间的关联,堪称诠释生态女性主义的典型文本。”[14]但重要的是,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的棱镜,发掘了一批尘封的女性文学作品。如玛丽·奥斯丁的代表作《干涸的土地》,“以男性与女性主义者就自然写作、自然的性质、传统和将来等以问题交流的形式呈现”[3]37。通过呈现一种特别的世界观,以及不断地描述这块有着自己“观点”的土地自身的活动,这样土地变成了巴赫金理论意义上的主角。“尽管还不是一个说话的主体,但这块土地的确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主体发生作用,它的意义由奥斯丁阐释与表现。”[3]38而勒吉恩的《常常回家》在结合女性主义与生态学上比其他作家的作品更成功,“任何一个要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化获得整体认识的读者都必须阅读《常常回家》”[3]28。

纵观女性自然写作的变迁,可以看到,在20世纪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寻求大自然的抚慰”,而对大自然的悲怜实际上是对自身境遇的感喟;当代女性处于生态危机的现实焦虑之下,少了些个人的感伤,而表现出拯救的激情与鲜明的环境意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寻求大自然的抚慰”转变为“给予大自然以抚慰”。像这样历时地或者横向地考察女性的自然写作于文学研究都非常有意义。

女性自然写作初步显现了一些文学特质,如推崇“进步的叙事”———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代表作有格里芬的《自然女性》、卡森的《海风下》和奥斯丁的《干涸的土地》。这种叙事避免了带着优越感进行沟通的间离,营造了一种对话的意味,并都强调:人类应当学会从其他物种的角度,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是“人类建立新的自然观的前提”[1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指向男性作家文本与经典文本。18世纪的西方启蒙文学开启了现代性,但随着“理性变成了工具化、技能化了的理性,启蒙变成了蒙蔽,工具理性高视阔步,价值理性悄然隐退”[16]43,启蒙成为控制之始源,成为一种忧郁的智慧。启蒙运动“甚至把清晰和功利的标准贯彻到美学的领域;诗歌、雕刻、建筑和绘画都以唯理主义为准则”[17]424。作为“理性”代言人的男性常把神秘、感性、蒙昧之象征的大自然与女性贬黜为一种机能角色,并在文学中加以表现。如启蒙文学之父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和《摩尔·弗兰德斯》,其中就体现了男性文化的迷失———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控制。

女性神学家认识到“自然和女性”受到了男性宗教掌权者的歧视,温德尔指出,“《圣经》,以牺牲女性为代价,以利于基督教等级制度的发展,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式地、身体地、批判地对待《圣经》”[18]。对女性肉体的、性的剥削和歧视是其他所有压迫的原因,对女性的控制也强化着对自然的控制。女性主义神学家批判了父权制日益明显的

59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 第1期

毁灭自我、毁灭自然、轻视肉体和女性等作法,希望否弃剥削自然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关注女性与男性作家自然描写的差异,通过对男女作家作品的比较,探究不同性别的自然观念。比较不是为了形成男女生态意识的对立,而是纠正偏颇、形成健康的生态意识。男女作家对自然态度大致有以下对应:参与(participate)/观察(observe),相互联系(interac-tion)/分离(alienation),另外一个(another)/他者(otherness),呈现自然本身(representthingitself)/想像自然(idealizationofnature),自为之物(things-in-themselves)/为我之物(things-for-us),大体而言,斜线左边的为女性对自然的态度,右边的是男性的态度。如卡森虽深受梭罗的影响,但卡森强调,最大限度地打开感官,去感受自然;而“梭罗走进自然不是参与进入,而是观察自然,永远持一种超验和逃离的姿态”[3]32。

再如华兹华斯兄妹的创作,更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性对自然态度的差别。华兹华斯后期诗歌偏向于思想性哲理性的追求,使用的是修辞性的语言,自然仅仅成了他某种思想传达的载体,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尽管他也渴望保持与自然界、未经转变的自然实体联系,然而结果是他往往把自我神话(autobiomythography)强加于自然之上,把它们转变成他个人神话中有意味的符号,这样就抹掉了字面意义,从而使自然从它的实际境遇中缺位。”[2]7但是,其妹多莉丝“发明了一种修辞模式……这种模式不要求描绘对象的疏离与缺席……是一种非象征性的话语”。很多女性作家倾向于这种“前象征性(presymbolic)的或者直白的语言(li-terallanguage),因为它没有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隔阂”[2]77。在描述欧洲大陆之行时,多莉茜尽可能忠实地转录实境,在字面上保留了自然真实的细节;而华兹华斯喜欢把个人的想像强加于场景之上,继而象征性演绎自然界。多莉茜反对“比喻表达法”,“不象其兄,多莉茜在诠释之前总是去观察、体味(seesbeforeshereads),用此种方式来纠正威廉(实际上也是大多数西方文学的倾向)`舍象取意'(ob-literatetheimageinfavorofmeaning)的倾向———把一套象征秩序强加在文字、自然之上,否认其主体性,出于作者能指的动机,为探寻它的意义而抹杀了自然本身”[2]78。

总之,男性自然写作往往以人的视角为中心,常借景抒情言志,情与志是诗文的诗眼和中心,自然本身的描写反倒不充分。而女性作家能以生物为视角,体恤“他者”之境遇,让自然“自我言说”。此种女性自然写作———“写山还是山,写水还是水”,比“高深”的“写山不是山,写水不是水”的男性自然写作境界高出一筹,因为前者“顺其自然”、“浑然天成”。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吸取传统批评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双重批评视点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点是多元的,它关注一切受压迫和受控制的群体,但始终有两个焦点:女性与自然。它与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既关注“女性文学”,又解析“文学女性”,离开了这个焦点来阐析自然就成了“生态批评”。然而,在批评实践中它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自然文学”与“文学自然”,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的衍生物,而把自然作为批评的维度是它与女性主义批评的根本区别。总之,女性与自然,缺乏任何一个焦点的文学批评都不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温情的道德色彩

“生态女权主义把道德观建立在关心、爱护和信任上,把人(包括男人和女性)在私人、家庭和政治上的关系视为平等,也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视为平等伙伴,而不是控制和统治的关系。”[19]在这样一种新的伦理观照下,人们将重新思考道德标准,阐析和评价作品时,也会加重其道德内容的分析。作为批评主体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她/他首先必须是一位对生命、自然、女性和受压迫者充满了爱护、温情的“善者”。

生态女性主义突破了人际伦理的局限,将伦理的追问延伸到人与自然、整个生态系统中。一方

60—

2006年 总第21期谢鹏,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面,它承认非人类存在物拥有与人平等的道德地位,反对道德优越论;另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发出的是正义伦理的呼声,它反对各种社会统治形式,声援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代表底层的利益。(三)跨越性与对话性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涉及文学、伦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主体也来自不同的领域,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

这种跨越性也体现在跨国界、跨文化上。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跨文化、跨国际的流传为其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同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和吸收地球上所有民族的生态智慧,美国少数族裔作家、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印度的佛教、日本的禅宗、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等都被批评家们吸收。

生态女性主义者不但强调跨越性,还赞赏多样性,并追求各学科、各文化、各流派之间平等对话精神。墨菲认为“生态女性主义需要一种批评理论,不仅用它来把生态女性主义的各基本方面联系起来,而且使其形成指导实践的批评———成为一种元哲学(meta-philosophy)而非垄断式的政治教条或者抽象的解释工具,这种方法就是对话理论。”[3]8“对话性”以一种顽强的姿态出现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活动中。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生成中的”、“研究前景相当乐观”的文学批评。它具有一种包容的胸怀,借鉴各批评之长,自觉实践了对话精神,吸收了各国生态文化养分。它扩充和发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纠正和弥补了生态批评的盲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为探讨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在鼓励女性发扬其生态智慧,参与甚至领导环保实践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

科学,1996(2):2530.

[2]GAARDG,MURPHYPD.EcofeministLiteraryCriti-

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and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98.

[3]MURPHYPD.Literature,Nature&Other:Ecofeminist

Critiques[M].NewYork:StateUniversityofNewYork,

1995.

[4]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泓,余",译.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298.

[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

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31.

[6]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

[J].外国文学,2002(3):3438.

[7]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

访劳伦斯·布依尔[J].文艺研究,2004(1):6470.

[8]陈晓兰.为人类他者的自然[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2(6):45.

[9]CarrG.NewEssaysinEco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

[M].[S.L.]:BucknellUniversityPress,2000:18.

[10]布依尔.生态批评的崛起[J].新文学史,1999

(30):712.

[11]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

国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6.

[1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7129.

[13]格里芬.自然女性[M].张敏生,范代忠,译.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93.

[14]韦清琦.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J].

外国文学动态,2003(4):1720.

[15]王诺.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成就和生态哲学思

想[J].国外文学,2002(2):94100.

[16]傅永军.控制与反抗———社会主义批评理论与当代

资本主义[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43. [17]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1:424.

[18]温德尔EM.女性主义神学景观[M].刁承俊,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19]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5764.

(责任编辑 张月红)

(下转第84页)

61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 第1期

EstablishmentofStatisticalIndexSystemof

HumanResourcesinEnterprises

WANGYou-ming

(WuxiInstituteofCommerce,Wuxi214063,China)

Abstract:Withtheimprovementofscientificadministrationinenterprises,quantityadministrationofhumanre-sourceswillbecometheindispensablepartofhumanresourcesmanagement.Beginningwiththeprincipleandsignif-icance,thispaperstudiestheestablishmentofadministrationstatisticalindexsystemwithfocusontheindexescon-cerningqualityandquantity,change,investandexploitationofhumanresources,workingtimearrangement,pro-ductivity,salaryandvocationalskilltapping.

Keywords:enterprise;humanresource;statisticalindexsystem

(上接第61页)

ASurveyofEco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

XIEPeng,GUOJing-jing

(HunanWomen′sVocationalUniversity,Changsha410004,China)

Abstract:Ecofeminismandtherelationsbetweenecofeminismandliteratureareincreasinglystudiedhomeanda-broadrecently,butfewofthemdirectlyfocusoneco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Inthelightofforeignacademicmate-rialsandaccomplishmentsofpioneersinthisfield,thispaperintroducesthebasicconceptsofeco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discussesitspreconditionsandthecharacteristicsofecofeministtexts.Onthebasisofacomparisonbe-tweenmaleandfemalenaturalwritings,theauthordrawsaconclusionaboutthefeaturesofeco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

Keywords:ecofeminism;culturaltrend;literarycriticism

84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D·H·劳伦斯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的诸多作品中都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思想,这与西方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拟在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其作品重新进行阐释,旨在挖掘其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标签:劳伦斯;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一、引言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40多部中篇小说,另外还有大量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出生于矿工家庭的劳伦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正处于英国维多利亚强盛时代结束后经济危机所引发的萧条期,他敏锐的观察到资本主义社会和机械文明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他的作品大多都以其家乡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带的矿区和乡村为背景,描绘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械文明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大自然肆意掠夺和破坏的景象,强烈的谴责了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异化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同时他将文学的视角投射到对女性的关注,以生动的笔触披露了强大的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在男女上下等级关系欺压的境况下,女性更加渴望灵魂的解放并寻求心灵的自由,而大自然为女性提供了心灵的避难所,与大自然的贴近和融合更加促进和激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劳伦斯在其诸多作品中无不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和父权制的强烈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呼唤建立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而这些方面,也正是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暗相契合,表现出了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述 生态女性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一种,是西方生态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这一术语的出现,最早是1974年法国激进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义或者死亡》(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书中呼吁女性参与拯救地球的工作时提出的,她认为“父权制是造成人口过剩和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女性主义是治愈这一两种危机的唯一途径”。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和社会实践,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和二元论思维方式统治下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新型关系。 1.对“父权制”世界观及二元论思维方式的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生态女性主义综述 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蓬勃兴起,90年代后盛行起来。这个名词最早由法国生态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尼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起因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引起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强烈抗议,是由于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而产生的理论。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结合环境主义、女性主义和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的运动是一种反抗男权社会中父权制对地球的掠夺和对女性压迫的力量”。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中心论里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本身就包含生态的和女性的两大成分,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有爱好和平、理解并爱护自然的天性,反对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对自然的侵略,生态女性主义号召反对一切压迫,认为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它主要反对人类中心论,坚持去中心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观,追求和谐相处。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用生态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这样一种立场,即宇宙万物是没有等级制度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其他生物之间,或者是自然界的其他

形式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之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生态系统在微妙的平衡中维系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成为破坏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 2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反对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是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反对的核心观点之一,人类中心论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wwest.achersec.mo评价的依据,它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韦布斯特阐述人类中心论:a.认为人类是中心,在宇宙中至关重要。b.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即人是目的。c.以人类的价值和经验为准则,人类利益至上,自然是客体,人才是主体。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利用自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开始对自然掠夺和驾驭,贪婪而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世界的野心也不断地扩张,甚至把妇女、孩子和动物一起作为他们炫耀的财富。人类凭借自身的知识把人与自然分割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元论由此在人类世界里蔓延开来,人类高高在上,主宰着这个世界,而作为哺育人类的自然则被人类归类到低级的、不开化的、野蛮的、无思想感情的被主宰的地位。《圣经》宣扬上帝创造人类为万物之主,人类则以权力神授的思想自居,理所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中文摘要】左拉·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眼望上苍》是左拉·赫斯顿的代表作,被当今美国文学界和批评界誉为黑人文学的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赫斯顿的代表作《眼望上苍》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眼望上苍》。生态女性主义着重研究文学、文化、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以改变自然和女性同被视为他者和边缘的地位,从而促进人们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态女性主义者视自然为女性的朋友,认为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是一致的。它致力于从文学批评视角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和性别问题,从而改变人们对待自然与女性的观点和态度,推进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和谐发展。《眼望上苍》探索了现今存在的人类与自然及其他物种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它触及生态女性主义所涉及的话题,如性别、父权制等,并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所有组成部分皆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女性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主义寻找文本中自然和女性的缺场,倡导生态和文化多元化,并主张解构主宰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文化思考模式。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黑人女性和自然都是被逻各斯中心文化压迫的对象,即黑人女性的身体同自然一样被视为显示男性权利的客体。

本论文以黑人女性骡子般的命运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 基本观点来分析作品中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剥削之间 的相互联系。本文旨在通过主人公珍妮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亲近 自然,追求自我完善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颠覆父权制,并倡导建立 一个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以及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 【英文摘要】Zora Hurston is a prominent Afro-American female writer, folklorist, and anthropologist. As her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is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black American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feminism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 in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American litterateurs and critics.As Hurston’s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can be interpreted in a variety of angl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based on ecofeminist theory. Ecofeminism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terature, culture, nature, and female. As a branch of literary criticism, ecofeminism studies on the literary text from the double perspectives of women and nature so as to change the other and marginalized position of women and nature. Finally it devotes to awakening human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Ecofeminists regard nature as female’s friend. They think that patriarchal culture’s oppressions on women and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范达娜·席瓦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范达娜·席瓦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等,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各界纷纷掀起一股股环保运动潮流。 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她的思想为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和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开阔了一个崭新视角。席瓦立足于本土知识文化体系,继承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理论,始终以第三世界女性的视角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结合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体系。 她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展开强烈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父权制和传统“二元式”思维方式导致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效仿西方发展模式进行的“赶超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西方推行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更为间接、隐蔽的殖民侵略手段。席瓦还以第三世界和女性的视角揭露和批判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给印度女性、生态和文化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全球化的本质是新一轮的殖民主义过程。 席瓦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女性的作用、男女之间互相尊重,消除性别歧视,发展要立足本国国情,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她的理论虽然有些激进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为整个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解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席瓦为我们更加全面的反思发展问题提供新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把自然和女性,人类剥削环境与男性压迫女性等同起来,在反对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主要流派及发展历程入手,简要探究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并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生态文明 1 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艾奥伯尼(Francoise d’Eaubonne)在1974年的著作《女性主义·毁灭》中最先提出。美国《生态百科全书》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释是:首先,它是一种激进的政治活动形式,它来源于妇女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以及和平和生态运动的汇聚,也对这些内容的汇聚做出贡献;其次,它也是关于对社会和环境的统治支配原因、本质及解决办法的各种理论的名称。 总的说来,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 2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要求平等浪潮之后,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迎来了比较激进的第二次浪潮,而70年代以后正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它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它既继承了过去的理论,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仅致力于社会改革,也把触角深入到了知识领域,它强调把环保和妇女运动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研究女性与男性的区别,探讨女性角色、女性价值,并进而对造成歧视妇女和压迫自然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把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相结合,解决生态危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研究者的逐渐增多,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 自由生态女性主义最典型的特点是忽视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它提倡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女性应该在法律、政治、教育和经济等领域取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它认为人都具有同样的理性和人性,女人和男人拥有相同的能力。女性可以超越自己的性别特征,与男性携手共同为环保做出努力。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并且都受男性统治。他们认为女性的身心特征注定了她

生态女性主义

善待自然,善待女性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日益突出的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不断发展充实着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也结合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女性主义新的观点。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它的主要观点来简要阐述一个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权主义 Ⅰ、介绍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世纪。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重要问题,而20世界70年代所产生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正是一门跨学科来研究人与非人类的自然、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学科。该论文主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和一些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和女性相关联研究的视角对于人类善待自然,男性善待女性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而对人类如何更好的存在和如何建立更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Ⅱ、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 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学的崛起,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消除父权统治,谱写新的女性神话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之产生;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也初见端倪,逐渐升温。在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女权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文学与其“外部”研究趋势的推动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浪潮也应运而生。(1) 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女性主义或生态学流派,它是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的相结合的产物,是各个文学流派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关注生态文明发展的产物。通常认为,这个学术概念首先是在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Francoise d’Esnbonne)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和变换》。在作品中,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把女性受到男权压迫的女权主义观点和大自然遭受人类践踏的生态学观点联系在一起,号召女性发动一场生态革命来拯救自己、拯救地球。这位作家指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生存最直接的两种威胁是人口过剩和资源破坏,但很少有人认识到男性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男性在地球和女人身上播种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繁殖过程中的参与使得他们在两种威胁中起到作用。她强调,妇女已经被男性统治的社会降至少数种族的地位,尽管她们在人数,特别是在生育中的重要角色应该使她们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但她们长期以来得不到控制自己生育的权利,同样地球遭受了与妇女同样的待遇,受男性统治的城市化技术社会已经削减了地球的繁殖力,而同样也受男性统治的人类正在不断增加人口。人口过剩对于人类与地球都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妇女必须行动起来,在征求自己的同时也征求地球。”(2)概括地讲,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就是希望妇女乃至全人类能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和生态学的原则来重新构建和谐的人类关系。所以,顾名思义,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将生态学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研究潮流,它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批判男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赞颂女性贴近自然的美好本质,进而呼吁两性之间的相互平等及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错误思想的改变,而在这个潮流中,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寻求的是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与此同时,一名生态学家也必须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