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必须对其科学地进行分级分类,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利用(再利用) ,废弃或拆除的对策。结合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 ,论述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提出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为初始期(20世纪40 - 70年代) 、起步期( 1986—1992年)和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1. 初始期: 20世纪40 - 70年代

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在“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论及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较早的通史性述作,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编辑工作,是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

1958年10月,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进行的建筑“三史”全国调查及资料编辑工作,以其成果《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 为高等学校提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教材。

1960年8月,全国“第四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根据《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于1962年10月正式出版。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所著《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 其中有“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2. 起步期: 1986—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 尤其是对在近代 (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在建筑历史学界,则引发了关于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使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中外建筑历史学者的注意。

1981年9月至198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博士课程的村松伸,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来清华大学,为准备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为题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留学; 1985年4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和张复合向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提交了《关于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报告》[1]

1985年8月,清华大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并向全国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呼吁书》。可以说,“座谈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起步期的序幕;同年11月,东京大学召开“日本及东亚近代建筑史国际研究讨论会”,可看作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国际交流的开端。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之后,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

的学术会议,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式起步的标志。

1987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决定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为联合资助科学基金项目,意味着起步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已进入轨道。

1986年10月和1987年5月,藤森照信、村松贞次郎⑤先后访问清华大学; 1987年11月,以汪坦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同以藤森照信为代表的“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就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达成初步协议。

1988 年2 月,汪坦率“中国近代建筑考察团”赴日访问,应邀在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主办的讲演会上报告, 并正式签署《关于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协议书》。1988年5月,“中国近代建筑讲习班”在天津举办; 1989年4月,中日合作在烟台联合进行主要近代建筑实测活动, 中日国际合作全面开始。

1989年6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天津篇》在东京问世, [12 ]标志着中日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1991年10月,中日合作进行了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已全部完成,填制调查表2612份,中日合作取得圆满完成;至1996年2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出版16分册 [3]。

1988年4月,“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论会”在武汉召开; 1990年10月,“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大连召开1992年10月,“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重庆召开。[4]

在第二、三次研讨会期间,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这个《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1991年3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约集我国部分著名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在北京召开“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并提出了《专家建议近代优秀建筑名单》。

从1986年到1992年的七年间,起步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举行了四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179篇,出版论文集4本(收入论文92篇) ,为其后的发展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发展期: 1993年至今

从1993年至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发展期。其标志有二:一是组织加强,认识深化,研究领域扩展;二是研究进入社会,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1997年8月,中国建筑学会决定在建筑史学分会下设“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 (2001年6 月改为现名“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 ,统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则使之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扩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研究方向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引导

1998年10月在太原召开的199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以“中国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近代建筑比较”为主题征集论文,是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于1997年8月成立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作的第一次有意识的引导。

其背景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我国政府提出的繁荣西部、缩小东西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稳定的政策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城市面临新发展的形势,近代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包括19个省份、面积占全国近九成、人口占全国三分之二的中西部地区,其城

市建筑形态在近代的变化和演进,较东南部地区更具普遍性;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深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证明, 198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讨会在西部城市太原的召开,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后,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和澳门召开,以“近代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再利用”为主题; 200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以“近代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为主题;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在广东开平召开,以“开平碉楼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乡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为主题; 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

以“早期近代建筑与骑楼街道的研究保护”为主题; 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以“近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性”为主题。可以说,这都是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作的进一步有意识的引导[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总体来说,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公众对近代建筑开始予以更多的关注,认识不断提高,并进行了诸多切实可

行的努力

从国际和国内当前大的相关背景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适逢

良机:,在国际上,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 2003年提出的《亚太地区全球战略问题》( GlobalStrategy issues in the Asia2Pacific Region) ,列出了亚太地区尚未被重视的九类世界遗产: ①热带、沿海与海洋岛屿系统; ②文化景观、圣山; ③喀斯特与干草原景观; ④史前与原始时期的动物化石、岩石艺术; ⑤文明路线与汇聚地; ⑥考古与古迹遗产; ⑦近代与当代建筑; ⑧民间风格的建筑;⑨工业遗产。同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亚洲2003—2009 计划》(Action Asia 2003—2009Programme)中宣称,今后的世界遗产提名要特别关注中西亚遗产、近代与工业遗产、原始历史遗产、乡土建筑遗产。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提出的研究分析报告《世界遗产名录: 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 TheWorld Heritage L ist: Filling the Gap s2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指出,“文化路线与文化景观、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工业与技术项目”是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及预备名录中较少反映的类型,提请注意。

在国内,国务院2005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明确要求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把文化遗产普查列为“十一五”重点工作。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通知》明确指出,“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1993年以来,清华大学在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结合实际建设项目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有:原京奉铁路北京正阳门东车站改建工程 (1993—1998年) 、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行扩建方案设计( 1994年) 、原财政部印刷局中卫门翻建工程(1998年) [ 21 ] 、北京王府井东堂修复及院门重建工程( 2000年) ;北京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2000年) 、庐山牯岭正街保护修建性规划

( 2001年) 、庐山原胡金芳旅舍改扩建工程(2002年) 、庐山2004—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2003—2004年) 、长春市整体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与紫线管理研究(2004—2005年) 、首都钢铁公司历史文化资源考察研究( 2006年) 、鞍山近代建筑调查研究(2006—2007年)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考察研究及保护(2007年)等等。

结合实际建设项目进行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实践、进行研究生培养。清华大学自1994 年开始,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引入教学,正式开设《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为国内首次开设,由于有多年基础研究和实际工程的积累,厚积薄发

1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1993—1998年)

东车站建成于1903年。其所在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 曾对北京城市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央候车大厅及北配楼于1965年修建地铁拆除,其用地已辟为前门东大街,其原南墙成为现存建筑临街的北外墙(图1)

(图1)东车站改建前(1993年7月摄)

自1997年3月开始,利用原有建筑遗存及原址东、南侧地段实施保护再利用工程。作为在原址改变情况下利用局部遗存复原改建以求既保护历史建筑又促进城市更新的尝试,一方面注意建筑与历史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建筑与当前城市环境的关系,运用多种手法,使其在改建后重现历史风貌并融入21世纪现代都市环境(图二)

图2(东车站改建后(2004年4月摄)

近期,改建后的东车站将辟作“北京铁路博物馆”,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正式开放。

出现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工业遗产保护中,一定要注重研究、尊重历史,不要盲目“发烧”造势,甚至把这一事关社会文明传承的严肃工作搞成“闹剧”。

参考文献

[ 1]周祖奭,张复合,村松伸,寺原让治主编.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天津篇[M ]. 东京: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发行. 1989.

[ 2 ]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辑[ J ].华中建筑, 1988

[3]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C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 4 ]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C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 5]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 [ C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而大动其筋骨,在修缮改造时只是根据功能使用的需要,对于原有建筑的构件不加保留的拆除、加建,将室内传统的、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建筑装饰随意更改,而失去其建筑象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形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保护性破坏 保护改造的理念不顾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之事实,将建筑肌体采用现有材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Word版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 XX乡文物建筑的抢救维修工程,必须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做到维修工程严格保留现存文物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构件,恢复到文物建筑震前状态。 本工程施工,由具有甲级文物保护、维修单位资质的施工单位组织和管理与经验丰富的工匠共同实施的工程项目。 采用传统施工工艺和传统建筑材料施工进行文物修缮,传承民族建造工艺。 文物建筑的修缮是对文物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体现。文物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文物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文物不能在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一点疏忽,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文物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缮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看修缮后文物建筑自身价值得到了保护,文物建筑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安全隐患得到消除,使其更有社会价值。并非仅仅是修旧如初或焕然一新。 第一节文物建筑维修原则 一、不改变原状 为切实保持好文物的信息,本次维修将严格按照建筑的原状进行修缮,在对现场留存痕迹,知情人的回忆作严格考证和认真比对,并加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实施的。

二、真实性 四保存原则 1、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 2、保持原有的建筑材料; 3、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 4、保持原有的建筑工艺。 文物是不可替代与不可再生的,维修的目的是真实在保存并延续其文物本体,保护它的全部历史信息及价值。 对现存建筑修补、加固措施均以保护历史信息,确保安全为原则,尽量少干预建筑本体,尽可能多的保留原状原物。 所有的加固手段与材料尽可能做到容易拆除,不损毁原结构与构件,不影响后续维修保护措施的实施。 三、原建筑风格 为保持XX乡文物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除设计中特别规定以外,所有维修部分均应该坚持使用与维修对象相同的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原做法。 第二节拆除工程 1、拆除高、大的墙体和屋面应事先对拆除体进行安全评估,并制定拆除方案,不得盲目拆除、野蛮拆除。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卜华烨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 指导老师:汤国华 一、概说 1.概念 1.1建筑遗产 1)法定保护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 例如: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防汛,加之它具有居住功能,所以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一种特殊的类型。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在竞标时即要求需要由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中方文化的纪念建筑,所以,吕彦直所设计的饱含中国建筑精粹的宫殿式建筑在竞赛时脱颖而出,虽外观上呈现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建筑内部采用钢结构、剪力墙、现浇混凝土屋顶等结构形式,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保护的文物建筑 例如:广州市基督教锡安堂 广州市基督教锡安堂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一批旅美爱国爱教华侨捐资建成,绿色的瓦面与红色的砖墙,内部庭院楼阁,是中西方建筑的融合建筑,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文革之后,被损毁的锡安堂得到了修复,被保存至今。 历史建筑:指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未列入文物建筑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定保护建筑物。 广州市近年来一直进行着历史建筑的评定与保护,其评价标准即为:1)地方历史价值、2)建筑艺术、科学价值、3)历史事件载体与名人纪念价值、4)代表性、标志性价值、5)其他历史文化价值。 2)目前非法定保护建筑 传统风貌建筑: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物,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 1.2.保护

据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内罗毕建议》中指出“保护”的内涵包括“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 维持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 这一内涵对“保护”的含义作了更为确切的表述,从鉴定开始,排除不利的因素,对建筑遗产进行保存,对破旧部分进行修缮,此外,要使得存封的建筑遗产获得新的活力。 1.3.利用 国家文物法指出“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法则》指出:利用主要是指服务于当前的实用功能,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具体功能有“科学研究、纪念场所、教育场所、观光场所、休闲场所、宗教场所”。 保护文物古迹,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谈合理利用,让文物古迹发挥他的休闲、观光、纪念、教育、宗教等价值。也可以为文物古迹带来新的生命力。 2.硕士研究生应如何研究与实践 1)学习文献,关注媒体报道 研究生在掌握了文献资料后,对文物古迹有了认识与学习,了解古迹的历史与发展,时刻关注媒体的报道,实现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 2)调查、勘查、测绘,如有可能参与修缮工作。 对文物古迹有了认识与了解之后,对古迹进行调研与测绘会帮助形成对古迹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参与修缮工作会丰富自己对古迹的了解。 二.关于建筑遗产认定标准的认识 1.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近现代重要史迹

近现代模拟试题判断题 1. 2015 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作为文物受到法律保护。B.错 2. 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既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也受到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驱动;既有被动力刺激,也有社会变革的内力推进,是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A.对 3. 穿斗和抬梁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普遍运用的木结构技术,在皖南、江浙、江西一代民居中,多在山墙抬梁式,空间开敞、庄重,采用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B.错 4.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制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中明确近现代文物年代自公元1840 年至当代,因此被核定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物建筑和构筑物其建造年代应晚于 1840年。B.错 5. 砂浆的技术性能和质量对砌体强度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实验和经验都证明:砂浆越弱,在砌体中个别砖石内出现裂缝的时间越早,也越易发生破坏。A.对 6. 粘土砖坯在氧化气氛中焙烧出窑,则制成红砖。若在烧成后,再经浇水闷窑,即可制成青砖。红砖一般比青砖、耐碱和耐久。B.错 7.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工程中现状勘察的勘察结论是指,在测绘、探查、检测、调查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对文物形制、年代、价值、环境和病害原因进行分析评估,?出文物保存现状,述和保护修缮工程措施A.对 8. 摄影测量是利响信息测定目标物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的一种测量技术。A.对 9. 近景摄影测量包括近景摄影和图像处理两个过程。A.对 10. 根据《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历史沿革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历史、结构历史及人文历史。A.对 11.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砖石砌体局部松动、开裂严重甚至濒临坍塌的部分,不适合局部拆砌维修,应该增添加固构件。B.错 12. 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的砖石建筑维修中,对砌筑的墙面进行憎水保护有助于消除清水砖墙的泛碱现象。A.对 13. 对于近现代砖石结构的文物建筑,在制定维修加固措施时,应尽量保持其原受力体系,尽可能不扰动原结构平衡状态,不增加较强的约束而损伤原结构。A 对 14.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砖木混合结构建筑的非承重墙(围护墙)的开裂通常是由靠墙的承重木构架发生变形引起的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无关。B.错 1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砖石建筑的多孔建筑材料的劣化多是由于干湿循环,引起冻融破坏或者可溶盐的结晶膨胀导致剥落。A.对 16.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木结构加固里,柱的化学加固中,木材内部因虫蛀或腐朽形成时,若柱表层完好厚度不小于 50mm,可饱和聚树脂进行灌注加固。A.对17.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砖石砌体裂缝修补与加固补强的方法中,对于灰缝脱落和出现细小裂缝的砌体结构,应先确定砌体勾缝的类型、材料及配比,采用与原砌体相同的勾缝类型和材料重新勾抹严实。A.对 18.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砖石砌体裂缝修补与加固补强的方法中,当墙体裂缝贯通或开裂较严重时,除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外,还可采用增设钢筋扒锔的方式进行局部补强。A.对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docx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北海老街是研究北海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是北海古老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北海老街沿街的骑楼式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一些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赞誉北海老街为“近现代建筑年鉴”。 一、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现状 20XX年以来,北海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老城保护区规划与管理规定,对临街的骑楼建筑和历史价值较大的原址建筑实行一级保护,并建立了严格的修缮改造审批制度,投入巨资,分三期对北海老街的特色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期是重点对珠海路段进行保护性修复,主要是立面和视觉修复;二期是改造老城,重点是修复、开发与挖掘重点文物景点,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期是重点建设珠海路、中山路街区的配套设施与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北海市政F借鉴江浙古镇保护开发模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老街两边的大清邮局旧址、宜仙酒楼、永济隆将军府等历史人文景点,都保持了建筑的原有风貌。修建后的北海老街集休闲、观光、购物为一体,重现了昔日百年商埠的繁华和老街特有的文化气息。北海市政F对北海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两者并重,举办北海老街文化艺术节和百年老街摄影大赛,创建高校艺术教学创作基地。如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学生来到北海老街写生、摄影、采风,让百年老街绽放出时尚的新绿。北海市政F在保护性开发北海老街中,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经济活力,发展旅游经济,让百年老街焕发出新的

活力。 二、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居民与商户保护老街骑楼建筑意识淡漠北海老街被开发成旅游步行街之后,部分原居民将破旧的骑楼建筑或推倒重建,或重新装修,影响了骑楼建筑的本来面貌。北海老街的商户租借骑楼建筑经营酒吧、餐馆,他们在装修铺面时对骑楼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民俗技艺后继无人北海老街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原住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的改变就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向游客兜售珍珠、贝壳等旅游产品,“以船代轿”的疍家特色婚俗被“以车代轿”逐步取代,一些民间传统曲艺因年轻人不愿学唱而后继无人。 3.北海老街的旅游形象定位存在偏差,旅游开发不合理北海老街在开发之初主打酒吧文化,后来的店铺又充满小资情调,老街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北海老街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步行街仍有车辆穿行并乱停乱放,休闲座椅、垃圾桶和指示牌等设置较少,给游客带来不便。北海老街没有开发特色小吃,沿街店铺缺乏自身特色,影响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 三、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建议 1.提高民众保护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意识民众要加强学习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保护老街特色建筑的自觉性。特别是老街居民和商户,在改建或者装修时,不要破坏或影响骑楼建筑原貌,争取找出双赢的解决方案。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及实践与探索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侯建设 前言: 近代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怎么使它们得以重生,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历史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上海这样一个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派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外滩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上海城市建设在近年来的开发与发展,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改建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质量,在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理念方面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近代历史建筑既不同于文物古建筑传统法式的技术工艺,也不同于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因为它有自己的建筑艺术风格、构造体系,也有自己的历史渊源。那么我们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目的是什么?是使那些曾在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建筑遗产,真正重新融入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所以,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怎么样使其传承原貌旧史、拓展现代功能,达到修旧如旧、饰新溶旧的效果是我们建筑装饰企业对保护性建筑改造修缮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海建工装饰公司从近几年对市场的关注与研究以及保护建筑修缮工程的实施,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面的理论基础。我们近年来所参建的历史建筑修缮项目,无论是从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挖掘、还是将传统工艺、国外技术在保护建筑修复施工之中的应用、特别是施工技术人员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等都得到

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所以,对于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我们不仅将其视为一种市场经济的商机,也将其视为我们建筑装饰企业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良机。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国内外流派和法规 对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我们很注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建筑的保护经验,这不仅是因为上海近代历史建筑大多是在上海开埠期间西方列强各自按照本国的建筑风格所建造的西方建筑,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在历史建筑保护立法、教育、城市规划、保护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践和研究。1931年公布的《雅典宪章》提出了历史建筑修复的总体框架和建议,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强调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历史原真性的保持,从此,以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为核心的新城市复兴理念逐渐主导了西方的城市建设。 法国派的保护方式,l844年,法国建筑师维奥莱勒迪克(Viollet Le Duc)为巴黎圣母院做修复设计时,即提出了整体风格修复的原则。 英国派的保护方式,1855年,英国建筑理论家拉斯金(John RuSkin)提出,保护不企图任何的增添、改动或修护。美术工艺设计家莫理斯(William Morris)于1877年提出:以保护代替修护,用经常的照料来防止其败坏。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复试理论课真题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 复试理论综合真题(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单选3’*10) 1、宋代屋顶构造 A.举架 B.举折 C.升举 2、故宫太和门的屋顶形式是()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复合式 3、著有《疯狂纽约》《S,M,L,XL》,并创建OMA事务所的城市理论家在中国的设计是() A.国家大剧院 B.建外SOHO C. D.中央电视台大楼 4、清代斗拱所具备的作用不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材分制度 B.装饰艺术 C.结构支撑 D.模数 5、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是() A.格罗皮乌斯 B.赖特 C. D.沙利文 二、填空题(2’*10) 1、雅典卫城建筑群中以女神柱作为廊柱的建筑是。 2、在代以前建筑使用偶数开间,只有都采用奇数开间。 3、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最后是由建成的,使用了作为穹顶的壳体材料。 4、阐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古代园林理论著作是由写的。 5、清代木构架建筑营造的模数制度将材分为等。 6、北京颐和园中的园中园“谐趣园”是仿照的园。 10、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它是在口号的号召下建成的。 三、画图题(5’*4) 1、梭柱和卷杀 2、一斗三升 3、拉丁十字 4、古希腊柱式 四、简答题,并配简图进行说明(10’*4) 1、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功能、空间艺术有哪些特征? 2、古代木构架建筑屋顶构件“踩步金”是什么? 3、北京四合院是如何在建筑和空间层次上体现等级制度的? 4、“推山”构造是什么? 五、论述题(20’,二选一)

1、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风格式修复”的? 2、北京建筑师在旧城改造时对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理念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部分分别是本体论、方法论和工具论。本体论遵循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是论述历史性保护本质的理论。方法论的核心理念是价值特性原则,也是历史性保护中确定设计的理论。工具论的意义在于阐明设计方法、保护技术评估等保护工具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它遵循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近代历史建筑历史建筑 一、伦理原则 所谓的历史建筑保护的伦理原则,就是在诠释历史性保护本质的精神内涵。这个精神内涵确定了其价值取向和技术合理性的判定依据,可以说,构建一个准确表述历史保护本质的伦理原则是一切历史性保护工作的基点。 1.历史性保护既是已存部分的保护,也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各种价值 这是对历史性保护“本体”的保护和阐述,主要是说明历史性保护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历史建筑所

具有的以广义历史价值为代表的各类价值是历史性保护的直接对象,这些价值的载体是历史建筑本体。因而,只有以保存和恢复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为出发点且对建筑本体进行有计划的修复维护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历史建筑保护。 2.历史建筑所含各种价值的保护标准是其核心部分 如果说,历史建筑价的保持与恢复值是历史性保护的主要矛盾,那么对其核心价值的保护即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评价保护方法和修复技术是否合理,最主要的评判内容就是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的保护和恢复状况。如图1-1所示,建于1921年的天津原浙江兴业银行处于该地商业核心地带——和平路和滨江道交汇处,与周围的天津劝业场等三个知名近代建筑构成了著名的“四位一体”构图,是控制和平路与滨江道历史风貌区的核心和灵魂,对其进行原址保护才能保护其价值构成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环境价值。若对其进行平移处理,即丧失了其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 3.价值的保护也影响其他方面的价值评价 在每一段历史的历史性保护环境下,评价原理和标准会呈现出一定成的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学观差异性所导致。在历史建筑改造和加建设计中,经常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保护文物建筑、修复珍贵文物是持久的进程,修复及保护现存的文物也要采纳系统技术。文物保护及修复依循了建筑学及历史学、文物学的根本原理,现存技术仍在改进。经过实践的累积,我国现存建筑保护、针对文物的修复已经获得了进步,但仍存在缺陷。对于此,解析了文物建筑修复及保护必备的技术;经过不断探析摸索,从根本上提升了文物保护真实的水准。 标签: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修复技术 文物建筑不可再生,我国现存的文物建筑很多被归入遗产予以保护且日渐受到注重。修复古代文物、保护现有的一切文物,要随时观察细微的建筑缺陷而后及时修复。文物建筑承载了悠久的进步历程,然而伴随日渐剧烈的商业化趋向,很多文物建筑没能获取更优的综合实效因而埋没本身应有的价值[1]。文物建筑拥有深厚内涵,城市建造之中即便保留了部分建筑,也很难维持文物的完整。为此,应当探析更合适的修复技术,完善现存的修复方法及体系。 一、保护及修复文物的必要性 社会日渐在进步,人们更注重了积淀的传统文明。保护珍稀文物、修复文物建筑也日渐受到重视。修复文物建筑、保护各区域的历史文物都是必要的,因为文物建筑承载了珍贵的历史且延续着文明。我国针对于文物建筑配备了必要的保护步骤,也设定了修复的方法。然而,修复文物建筑依循的新式理念仍缺失了推广,至今也并没设定精确的内涵。例如:在修复文物之前并没能经过先期探究,很难归结得出珍贵的成果。与此同时,也缺失了后期修复必要的参照。 修复文物建筑应当选取最合适的技术,但现存修复的各类方法仍缺失了完整性,相对来看并非先进。最近几年,我国接纳了国外传递进来的新颖技术用作修复文物,但仍缺失定量评判且选取的技术并不吻合真实的文物价值。缺失规范操作,运用修复技术也趋向于盲目。由此可见,保护及修复各类的文物建筑要依循设定的操作规程,杜绝盲目修复且采纳新式的修复技术[2]。 二、修复技术及方式 1.修复文物的总原则 保护文物不可挪动现存的文物,应能原地修复。这样做是为保持起初的文物特性及艺术表征。修复保护文物,在现存技术之上还应更为慎重,不要毁损现存的文物。有序予以修复文物先要明确各类的文物特性,现存法规都明晰了文物修复必备的流程及途径。 首先,保护修复都应注重文物本真的特性,保持原本的文物外观。真实性应被设定为中心,维持建筑原本应有的形态。保存原先的信息,选取必备的施工工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房屋修缮工程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目的:在掌握图纸、理解现场的前提下,编制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本工 程文物建筑修缮提出实施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二、编制原则: 文物建筑保护性修缮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4.《**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 5.建设工程领域其他法律法规。 三、保护修缮施工的总体思路 (一)、对保护区域,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着重对室内外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保护。在保留大楼原样的基础上真实地保存并保护所有外观现存的特征元素,并使之以一种真实的色彩、质感、沧桑真实地展现外观形象,并对外立面的缺失和损坏的物件按原样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历史面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对保护工程修缮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建筑的特点,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查工作,以文物建筑保护为理念,反映历史现状为特性,坚持“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指导思想。针对本大楼的保护要求,我们确定本工程的保护修缮应做到如下几条: ?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恢复建筑物的原有风格。 ?突出建筑物的历史精华部分,根据设计要求保留具有特色装饰。 ?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察工作,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做 好以文字、照片为主的同步实录工作。 ?对已遗失、缺损的特色的建筑细部,如扶梯间石材踏步、踢脚、木护壁等依据历 史资料在充分听取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和设计意见的前提下,用同样格式、相似材料及工艺尽可能恢复原有风貌。 ?采取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地对待每项技术工作,忠于原有建筑风格, 保持该建筑的整体协调。使该大楼既满足现代化、智能化的使用要求,又恢复大楼原有的建筑风貌。 ?施工方案需经专家论证后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与工艺应用 当前,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 遗留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其修缮工作受 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了大力支持。而随着时 代的不断发展,近代历史建筑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定程度 的损坏,如何借助现代修缮工艺完整的保留历史建筑的风貌,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下去,是修缮的重点,同样也是 此次探讨的根本目的。 1、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理念 建筑的存在极为有必要,其作为人们生活过的场所, 有助于古代历史文化的探究,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放在当下也极具观赏价值,是地 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研究的突破口, 在开展修缮工作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 古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韵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要想最 大化保留其历史意义,就必须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在修缮 时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布局样式,不随意更改建筑所传 递的历史信息。二是可逆性原则[1]。当古建筑处于人口较 为密集的区域,则应当秉承可逆性原则,在充分把握建筑 结构方法、不破坏建筑韵味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现代元素,以此来改善周围环境。三是整体性原则。古建筑应与周围 环境保持一致性,重视其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宜性,在修缮 过程中充分考虑民间习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形态, 不仅要保护建筑的整体性,同时也可对某个构件进行重构。 2、近代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工艺 2.1平面布局修复 在恢复建筑原有的平面布局時,首先要对建筑内部环 境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建筑所处的年代,了解建筑的布局 特点,确保对建筑平面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在修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建筑原有构件被破坏,比如隔断、柱、檩条等 被拆除,对此则需要在修缮后期对缺损的构件进行修补。 2.2立面风貌修复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求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求 国家文物局 2016年

目录 一、总则 (1) 二、术语 (2) 三、基本规定 (5) 四、内容和深度要求 (9)

一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管理,增强文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本要求适用于文物建筑类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和迁移工程。 省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文物价值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可参考本要求。 第三条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施工阶段。 施工单位不得使用投标时的“技术标”代替施工组织设计。 第四条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项目工程特点,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时

代的施工工艺特点科学编制。 第五条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管理应符合国家其他有关标准、规范。 二术语 第七条施工组织设计 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由施工单位编制、用以指导工程施工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性文件。 第八条动态管理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施工组织设计的执行、检查或因变更所作修改的管理活动。 第九条施工部署 根据设计文件内容和现场踏勘情况,统筹

规划、全面安排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实施的活动。 第十条组织机构 施工单位针对工程项目组建管理机构,并明确机构和人员职责。 第十一条进度计划 为实现预定的工期目标,统筹安排施工顺序、起止时间和各工种衔接关系。 第十二条施工资源 完成施工项目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材料、传统工具及机具设备等生产要素。 第十三条平面布置 在工程施工用地范围内,相关生产、生活、安全、文明施工等设施的布置和安排。 第十四条文明施工 是指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场地应保持整洁、卫生,现场施工组织科学、高效,施工程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_裘国伟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 裘国伟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 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拟 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63(2006)04-0104-02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World Culture Heritage QIU Guowei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 Yellow Crane Tower,Yueyang Tower,Pri nce Teng .s Pavilion,three famous towers of Southern Yangtze of China,are re - garded a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with full cul ture background.That is because they keep in touch wi th the popular litera - ture works:The Preface of Prince Teng .s Pavilion written by WANG Bo,The Story of Yueyang Tower wri tten by FAN Zhongyan and Yellow Crane Tower wri tten by C UI Hao,which bear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way to protect and rebuild ancient archi tect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si tuations analysis on three fa - mous towers. Key words ancient archi tectures;protection;world cul ture heritage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是念念不忘的。现在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把黄鹤楼和滕王阁进行重建,对岳阳楼也进行了整修。使这几座名楼高高地耸立在长江、赣江和洞庭湖畔,成为了城市的象征,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到此游览,看着雄伟的名楼,诵读着千古不朽的文章,让人感叹古人的文采和情怀。每当夜色降临,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名楼上,光彩夺目,更有一番风光。尽管如此,它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个如何保护和重建古建筑的问题了。5世界遗产公约6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的认定有严格的规定。它在评选标准中规定建筑物必须/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0对每一建筑物还定有真实性的标准。即:/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重建只有根据原物的完整和详细的资料并且毫无臆断成分时,才可以接受)0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约束条件来看,这三座名楼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重建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1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0的盛誉,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0(/武昌0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望。而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上,有一家姓辛的妇人开设的酒店,一天,有一位道士路过这里,受到了辛氏的热情款待。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0。至唐朝,黄鹤楼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诗圣李白到此,却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出,崔颢有诗在上)104)*收稿日期:2006-08-21 作者简介:裘国伟(1955-),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第25卷4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5No.42006年10月 JOURNAL OF NANPING TEACH ERS COLLEGE Oc t.2006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1991.12.05 【实施日期】1992.0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等68件规章部分条款的决定 【失效依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上海市有线电视管理办法》等27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1991年12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为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优秀近代建筑、是指本市范围内自一八四0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间

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下列建筑(包括建筑群,下同):(一)在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史或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具有建筑史料价值的建筑物和中国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二)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上有特色,或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 (三)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上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四)反映上海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和街区。 第三条优秀近代建筑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分为以下三个保护级别:(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 第四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文管委)负责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管理。市房产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房管局)负责属于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的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管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负责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 第五条属于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的优秀近代建筑,由市规划局和市房管局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属于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优秀近代建筑,由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和市文管委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优秀近代建筑,由市建委和市文管委提出,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_原真性原则_的理论探讨(精)

一.关于“原真性”的含义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又译原生性、真实性。“Authenticity”作为一个术语,包含了权威性“Authoritative”+本源“Original”双层含义,其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对于一件艺术品、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真实的1 。一般认为:判定一件艺术品应该考虑它的两个基本性质,即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历史。艺术品的问世由创作思维过程和实物营造所组成;历史则包含了能够界定该作品时代性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变化、改动以至风雨剥蚀的现实情况的全部内容2。由此可见,创作和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了“原真”的基本价值。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的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标准。 自60年代“原真性”引入遗产保护领域以来,有关原真性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化和对遗产的认识而发展,时至今日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正统含义。 二.关于原真性的历史争论 原真性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如何定义“真实”的价值标准。这场由来已久的争论始于东西方之间,以至于互扣“伪造”、“编纂”论和“效忠”、“愚忠”论的头衔。 西方原真性概念主要基于唯一性的观点,即艺术品和建筑物被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不 摘要“原真性”一直是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中关键的概念性问题,本文基于资料分析,展开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并由此简略总结了现代意义上的保护观念和实践方法。提出有关于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问题的争论和当下的现实困惑,正是促使我们向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动力。关键词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名单

附件1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名单(共26家)1.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 (以上限勘察、测绘) 2.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石窟寺和石 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3.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石窟寺和石 刻保护 4.国文科保(北京)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石窟寺和石 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6.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 制 7.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 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壁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壁画保护 9.河北建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11.山西省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壁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12.云冈石窟研究院 业务范围: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13.内蒙古博物院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壁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1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15 .内蒙古启原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 16.江苏天开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天津解放北路金融街城市设计 探讨 一、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距北京137公里,为首都之门户。 天津是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并存的大城市。天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天津密切相关,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在天津留下了足迹;天津曾是我国近代北方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所有这些,使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天津市有不少古建筑,辽金时期的砖塔、楼阁、石经幢。元代以后的官、观、寺、院、官邸、会馆、祠堂、庭院。较著名的有天后官、文庙、玉皇阁、清真大寺、独乐寺、广东会馆、大悲院以及清代的私人园林。据统计,商周以来的建筑文化遗存达1000余处。 天津还拥有大量的西方近代建筑,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其中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花园路和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官附近,大部分是庭院式独居住宅,建筑外形具有各国民俗特点;以金融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中街(今解放北路)上。建筑的特点是:高台阶、大柱子、金属栏护窗,外檐贴面大多是花岗岩和大理石,室内装修讲究,顶棚装饰精细雕刻,地面是硬木拼花地板或彩色水磨石地面,在设计上沿用本国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貌。

二、海河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十里鱼盐新泽田,二分烟月小扬州”。这是自元代以来,一些文人赞美天津水乡景色的秀丽写下的诗句。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全长约72公里。 海河是一部记载着天津发展历史的史书,伴随着天津形成、发展一直到今天。天津最早起源于漕运。当时这一地带商贸业十分发达。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设天津卫,开始建设天津城。到2004年的12月,是天津设卫600周年的纪念日。老城经过400年建设,逐步形成了规模,其中建成了我们熟知的天津三件宝:鼓楼、炮台、铃铛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帝国主义国列强先后在天津划定租界.他们为了抢夺通向人海口的资源,纷纷在海河两岸抢占用地,建设码头、仓库、工厂和商贸设施。天津沿着海河发展,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九国租界区,租界区面积相当于当时老城区的十倍。在这期间西方的近代文明从天津登陆开始向中国传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有强烈的碰撞。在这个时期海河两岸也先后修建了一些在国内比较先进的设施,如:老龙头火车站,是我国大商阜里第一个火车站。还有开启式的铁桥,国内第一条有轨电车、在海河两岸建设了电报局、第一个邮电局。还有我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当时叫武备学堂。改革开放以后,市委市政府对海河两岸开发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巨资进行改造。特别是修建了天津站、整修了古文化街,近期叉整修了的金街和滨江道商业步行街,重修了鼓楼,整修了具有异国风情的五大道风貌街区,整治了津河、卫津河等二级河道,使海河两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