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人与自然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人与自然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人与自然

课时教学笔记

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教学笔记

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 年月日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 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 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 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 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 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 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 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秋季实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6.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1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17.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18.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 一年级下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试用) 一年级下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1、西瓜子的旅行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生命起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关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老师讲故事:《西瓜子的旅行》。学生边看课本第一页边认真听。 2. 老师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3. 学生自由发言。 4.师小结:西瓜在肚子里是不能生长的,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植物生命的生长过程,探索它们的生命奥秘。 二.学习、了解西瓜的生长过程。 1.学生读课文第二页,借助拼音和四幅插图了解西瓜的生长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四幅插图,读读插图下面的句子。 3.师提问:看了插图,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4.同桌讨论:西瓜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向

大家介绍一下吗? 5.抽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看图说完整的话。 6.师提问: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生回答。 7.全班齐读这段:“空气、和水是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大约需要3~~4个月。” 三.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 1.观察第3页的三幅图,想一想:哪颗西瓜子能发芽?为什么? 2.学生在小组说一说,再个别汇报。师生补充。 3.做一做:写下一种你熟悉的植物的名字,画出它的样子,你能为它做下列哪些事情,请涂一涂。 浇水捉虫松土除草晒太阳 4. 试一试:课后,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个种子发芽的实验。 四.教师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们生命的奥秘。它们的生命力真的挺顽强,我们以后要多观察,多实践,就会发现更多生命的奥秘和奇迹。 2、美丽的缺牙巴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换牙的科学常识,了解生命的变化成长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杜永寿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中一年级、七年级教材已在全国新教材实验区开始使用,受到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开掘这套教材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教材的基本框架、教材的体例与结构等方面作一概略介 绍,为实验区教师及教研员提供点滴参考。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许多新的特点,倡导新的教育观念、关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音乐课程的体系框架等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紧紧把握了这些特点,力求使教科书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一)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观念,落实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的传统学科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必要的学习领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畏难情绪,突出体观音乐学科的基础性教 育作用。 (三)以学生为本,重新定义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方式。倡导探究式、讨 论式、创造性学习方法。 (四)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加大学生的信息接触面,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经典与一般、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在考虑知识与技能的递进关系与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开放、灵活、动态代替单一、僵化、封闭的选材模式,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 与宽泛的学习材料。 (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与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之

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与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六)教材的内容编排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热爱民族文化与尊重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化到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不断接受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熏陶。 (七)充分认识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注意吸收音乐学与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软化学科边缘,拓宽音乐学科途径。注意吸收音乐与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的新观念、新成果,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关内容、共通的手段进行有机整合,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的总体特点 (一)体现时代特征,突出新的教育理念 1.从原来侧重知识、技能(双基)转为加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教材的科 学性。 2. 音乐教学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加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4.强调音乐与历史、文学、相关艺术的关系,把音乐学科放在文化的整体大背景中加以定位,同时注意加强开发与研究学科特色的方法、手段。 (二)选材范围宽泛,突出人文价值观 1.打破以欧洲专业音乐为中心的旧学科体系,按课程标准中“尊重艺术劳动,理解多元化”的价值观,更加平等、客观地对待历史上及当代所有音乐文化财富,广泛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2. 根据课堂标准中“教材内容编写建议”的要求,注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音乐、优秀的新作品之间的比例搭配,所选材料尽可能贴近课堂教学实际,以利于学 生活动设计。 3. 配合课程标准中新扩展的“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板块,在具体曲目的选择上,有意识地加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与能 力培养的内容。

一年《人与自然》6、7、8、10课教案

辽宁省地方课程 《人与自然》教学设计 一年级第6课 第六课敲开创想的大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对比如今的生活能说出改变; 2、感受科技进步,各种发明创造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3、动手尝试制作小发明,并能用简单设计图表达创意。 教学重点:能动手制作空气动力车、自动运水装置。 教学难点:创意改造矿泉水瓶,并能画出图纸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气球、小车、胶皮管、水杯、水轮,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启迪园 1、问题导入:从远古到现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知道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 2、教师启发:从人们的穿衣、吃饭、使用的工具、住的房屋、交通等方面引导学生说出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 3、PPT课件展示远古人类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的图片, 4、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说说你的衣食住行的情况。 二、智慧泉 1、我们今天的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发明创造,我们的工业、农业、航空航天、军事等等都是因为有了各种发明创造,科技才能进步,人们的生活才有改善,变得越来越好。你能说出来哪些发明创造呢? 2、PPT课件人类近、现代典型的发明创造 3、说说爱迪生、瓦特、牛顿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发明家、科学家? 善于发现问题、有好奇心、有想象力、善于动手动脑…… 三、活动场 1、师引导:我们也可以做个小小发明家!看看他们的发明你是不是也有灵感了! 2、PPT出示:

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点滴的小事里能显露出我们的大智慧。 3、动手做一做:你能用老师给的材料做个空气动力小车、自动运水装置吗? 4、学生动手实践 5、小组间展示,评比 四、拓展营 1、从想出一个好主意到制作出产品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比如:石器工具——石斧钻木取火 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运载火箭空间站 让我们敲开创想的大门,来做个小小的发明家吧! 2、挖掘创造力:给你提供一个矿泉水瓶,你想怎样改造利用它?说说你的想法。试着动手画画草图 辽宁省地方课程 《人与自然》教学设计 一年级第7课 第七课大自然的魔法师 教学目标:1、了解四季变化,并会描述四季的不同特点; 2、知道大自然除了四季变化还有哪些现象; 3、了解有哪些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懂得一些环保知识; 教学重点:能说出四季变化及不同,知道大自然都有哪些现象 教学难点: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及人的影响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小学三年级上册《环境教 育》教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小学三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全册精品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 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1?7?1?7大树的功劳。2、找寻珍稀动植物。3、纸张的自述。 4、画出秋的绚烂。 5、滴答滴答下雨了。 6、与动物交朋友。 7、大树爷爷多少岁。 8、感受冬的宁静。 9、过个环保的春节。10、聆听春的脚步。11、室内花卉本领大。12、鸟是人类的朋友。13、争做文明小游客。14、玻璃瓶的新生。15、走进昆虫王国。16、是谁阻挡了飞机的起飞。17、拥抱夏的热情。18、节约是一种美德。(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

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四、具体的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3、设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 环境的资料。七、课时安排: 本学期教学第1--9 课,下学期教学第10--18 课。第一课大树的功劳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树木与人类的基本关系?1?7?1?7?1?7培养学生 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2、引导学生认识大树的价值。3、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关心自然界,培养学生爱护树木的情感。内容分析由六个板块构成。1、引出大树的功劳。让学生思考这首儿歌表达了什么意思,重点讨论大树在保护环境中做出的贡献。2、创设情景设立探究园地,让学生课本中出现的情况,说出自己的做法。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居住的社区乡村或者校园有没有毁坏树木的现象。3、介绍植树节。4、号召学生爱护树木,组织一个护绿小组,征集爱护树木的温馨提示语。5、呼吁学生将对树木的爱落到实处。教学建议1、教学准备选取有大树的环境优美的图片、大树底下乘凉的图片、描写大树的诗或者儿歌等。2、教学过程(1)课程引入:树

Module 6 Unexplained Mysteries ofthe Natural World主题语境:人与自然——自然界之谜

Module 6 Unexplained Mysteries of the Natural World (主题语境:人与自然——自然界之谜) 阅读理解与 完形填空 1.大自然浩瀚无穷,为了激发考生的探索精神, 高考有时会出现对宇宙和大自然探索的文章。 2.frightening/claim/calm/unlikely/cover/adapt/di sappear/generous/positive/indicate/fortune/destruc tion均为高频词汇。 3.die out及point短语,fortune短语均易成为完 形填空的选项。 语篇填空 1.sharp/disappear/destruction/predict的词类转换 为考查的重点。 2.be unlikely to do中的不定式是考点;adapt oneself to doing中的to为介词;due to意为“由 于;因……造成”时,to为介词;意为“即将/ 预 期做”时,to为不定式符号。 3.动词不定式的完成时和进行时也常出现在语 法填空中。 书面表达 1.claim to have done用于陈述观点和想法。 2.be of+n.的使用也独显作者的深厚功底。 1 attack vt.袭击;攻击;抨击;(疾病)侵袭n.攻击;进攻;抨击;(病情)发作 【经典例句】The animal will defend itself when attacked by making a strange noise.

在受到进攻时,动物会通过发出奇怪的声音来保护自己。 (1)attack sb. for(doing)sth. 由于(做)某事而抨击某人 attack sb. with sth. 用某物攻击某人 be attacked with a disease 患病 (2)make an attack on/upon…对……发动进攻 be/come under attack 受到攻击;遭到袭击 [基础练习]——单句语法填空 (1)The computer attacked (attack) by some unknown virus can't work well now. (2)The enemy made an attack on the small town last night. [能力提升]——一句多译/句式升级 (3)进攻如此突然以至于敌人没有时间逃跑。 ①普通表达: The attack was so sudden that the enemy had no time to escape. ②高级表达: So_sudden_was_the_attack that the enemy had no time to escape.(倒装句) 2 exist vi.存在;生存;生活;继续存在 【经典例句】The hostages existed on bread and water for over 5 months. 人质们靠面包和水生存了5个多月。 (1)exist in 存在于……之中 exist on=live on 靠……生存;靠……生活 There exist(s)... 有(存在)…… (2)existence n.存在;生存;生活 in existence 现存的;存在的 come into existence/being 产生;存在 [基础练习]——单句语法填空 (1)Do you believe the existence (exist) of ghosts? Perhaps they only in the minds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工作计划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试用) 一年级传统文化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班内学生刚入学,对古诗词较陌生,读书方法也有待于老师指导,由于年龄尚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一定难度,他们在理解古文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材分析?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四、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要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难点: 1、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七、教学进度 周次课题 第一周厚德载物 第二周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第三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第四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第五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级英语答案 答案 unit 6 人与自然(paraphrase)

人与自然单元 Section A Text One The Obligation to Endure I. Filling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provided, making some change when necessary 1. tranquilized 2. lethal 3. sugarcoat 4. mesmerized 5. sinister 6. insipid 7. tamper with 8. heredity 9. flagrant 10. impetuous 11. mutations 12. lingers 13. vernacular 14. lodging 15. inadvertence II. Using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1.surroundings 2.contaminations 3.irrecoverable 4. irreversible 5.mysteriously 6.inhabitants 7. inventiveness 8. implications 9. escalation 10.vindication III. 1.The quick change and the speed with which new situations are created follow the reckless / hasty and careless / thoughtless pace of man instead of the leisurely / unhurried pace of nature. 2.I am saying, rather, that control must be based on realities instead of on imagined / invented situations, and that the methods used should not destroy u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ects are destroyed. (destroy the insects and human beings together) 3.Have we been so obsessed / tempted / captivated that we accept something less inferior or harmful as an unavoidable fact, as if we had given up the determination or the dream to cherish something good? IV. Testing your general knowledge 1—5 A D B B B 6-10 A ACCC 11-15 BDB D C V. Proofreading the following passage 1. acreage 改为acreages 2. of 改为by 3. conceive to 去掉to 4. simplify 改成simplifying 5. limit 改为a limit 6. adopted 改为adapted 7. another 改为other 8. construction 改为destruction 9. chances 改为chance 10. rich 改为richly Section A Text Two The Good Earth I. Filling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provided, making some change when necessary 1. resilient 2. complying 3. imperil 4. siege 5. complacent 6. eons 7. metropolis 8. ameliorated 9. mandated 10. respiratory

地方课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全面落实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精神,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辽教发[2002]123号),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结合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状况与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实施目标 总体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区统一规划框架下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地方课程新体系。 基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具体目标: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地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国际理解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地方课程的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认知规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时代和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地方课程。 2、发展性原则: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结构和专题内容。 3、实践性原则:地方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独立性原则:尊重地方课程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中的特殊地位,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既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也不能用地方课程代替学校课程。 5、地方性原则:课程门类的设置突出我省我市的地方特色,课程内容注重与地区社会发展和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 6、综合性原则:改变各类专题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简单重复和缺乏整合的现象,加强两大领域和各个专题之间的相互渗透, 三、地方课程的内容与科目 地方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生命教育(人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和环境教育(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两大领域。 依据省教育厅《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中确定的内容,结合我市、区社会发展和学生现实生活,我校地方课程的内容与科目主要包括: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 周次课题 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 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 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 第四周《月夜》《乡思》 第五周《山中》《济上作》 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 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第十周《塞下曲》《秋望》 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 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 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 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 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设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 d nature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复习目标】知识: 1、知道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能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 问题。 2、运用调查地方法了解当地和我国某地的植被面积的状况。能力:培养实践及创新能力,学习于他人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情感: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重点】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难点】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课前 准备】一、调查: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状况目的要求:调 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认清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用具:笔记本和笔。方法步骤: 1、全班公开招聘6位小组长,每个小组有6-8人,小组长 具体分工,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状况。可以到当地林业部门咨询,也可以从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收集资料。

2、调查内容:(1)、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包括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类型、植被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百分比等; (2)、你所调查的地区在最近几十年的植被变化情况。把调查结果详细的记录下来,最好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图表、图片等。 3、结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植被变化的原因。为保护植被,绿化祖国,你认为林业主管部门和我们个人应该做些什么。 4、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写出调查时间、地点、调查人、结果、分析和建议等几项内容。 5、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回报调查情况。全班同学将调查结果和建议汇总向该地区的林业等主管部门汇报。二、梦想剧场:“绿化校园设计角色互换的活动”。要求: 1、尝试校园绿化设计,据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校园的情感。 2、让学生收集周围材料或工具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要以绿色植物为主,对所扮演的植物要说出相应宣传语,以增强对环境保护意识。范围不限,可以是学校整体布局或某一角落,应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要选用名贵的花草树木。 3、利用自身做出各种动作姿势表现植物类型,要注意高低、

《义务教育教科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修订,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处理好继续与发展的关系两大基本原则,力求使修订后的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4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比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同时是后面学习圆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学会用距离和方向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辽宁省乡土教材地方课程教案

辽宁省辽河文明 2012—2013学年度3月 教学目标:1、了解辽河文明 2、自学交流等方式学习 3、做个文明的辽宁人 教学方式: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生活的辽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辽河文明。 二、自学 自学辽河文明 问题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问题二:从燕国设郡到唐代的辽宁你了解到辽宁在什么时候开始设郡的?你知道太子河的来历吗? 问题三:你了解辽金元明清的迭兴吗?辽宁在这几个王朝迭兴时期的低位和作用如何? 问题四:古代辽宁有哪些骄人的文化成就? 三、交流 问题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问题二:从燕国设郡到唐代的辽宁你了解到辽宁在什么时候开始设郡

的?你知道太子河的来历吗? 问题三:你了解辽金元明清的迭兴吗?辽宁在这几个王朝迭兴时期的低位和作用如何? 问题四:古代辽宁有哪些骄人的文化成就? 四、汇报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后记:学生对辽宁辽河有了更多的了解。

辽宁省近代探索 2012—2013学年度4月 教学目标:1、学习近代探索 2、自学交流等方式学习 3、做个文明的辽宁人 教学方式: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9世纪以来,西方力强频频将黑手伸向辽宁。你想知道列强是如何残酷地侵略辽宁,辽宁人民是如何英勇反击斗争的吗?我们走入近代探索。 二、自学 自学近代探索 问题一:辽宁人民如何进行英勇反击斗争的? 问题二:随着帝国主义对辽宁侵略的加深,共产党员陈为人、刘少奇等人是怎样开展对敌斗争的? 问题三: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这种扩张野心在辽宁制造了什么事件?对辽宁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问题四:日本帝国主义在辽宁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英勇的辽宁人民是如何反抗日本的残酷统治的?中国共产但在领导辽宁人民进行抗争的斗争中又做了哪些工作? 三、交流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

篇一:《四川省义务教弃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2015年5月12 B,四川省教冇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冇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冇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根据《四川省义务教冇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宜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爭假、国家法立节假日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 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 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1— —2— 课程设置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泄的必修课,苴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冇等。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冇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 —3— 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地方课程由省教冇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疗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冇厅关于进

辽宁省四年级新版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教案 (四年上)(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组

课程标准对小学地方学科教学提出的总目标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面向局部地方,满足地方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发展,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通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是省内中小学教学中普遍适用的地方课程,内容包括除国家必修课程外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各项专题教育,以及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 体现地方特点《标准》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选择参与社会生活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关于浙江省情的基本知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科学和人文素养是公民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和人文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经济活动和个人决策所具有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自然环境与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倡导体验性学习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标准》倡导体验性学习,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事物,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才能主动地探求社会生活的本源,才能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 学生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人自身的和谐。获得有关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青春期、法律、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精神,以一种文明的、有教养、有自省意识的人文素养统领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养成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的态度,提倡绿色环保式的生活。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了解浙江社会的发展历程,弘扬健康向上、努力进取的人文素养,培养尊重法治和民主、遵守社会约束与行为规则、关注弱势群体等基本素养。 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一、人自身的和谐 ●知道交通安全、校园安全、家居安全、疾病预防和灾害逃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习惯,学会灾害逃生的基本技能。 ●知道有关的法律常识;增强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分辨是非、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说出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知道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基本政策;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各种人口现象,确立科学的人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简述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及性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辨别和抵制不健康的性信息,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与异性平等交往的能力,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护和防御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