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学科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学科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学科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在春天里拥抱,在问题中成长

——地方课《江南古民居》课例研究报告

第一次尝试上地方课,真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一番思考后,我想,首先我得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地方课上什么?第二,地方课怎么上?于是,我查阅课程标准,上网搜索对地方课的解读、案例,了解了地方课的性质和目标。

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挖掘课程资源,使我们的地方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同时,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因此,我觉得地方课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拨开云雾见月明

找准这个目标后,我仔细研读了《江南古民》,对那傍水而建、白墙黛瓦、精巧雅致的古民居,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其说要上一节课,不如说又当了一回学生。很多知识,其实我们都是很陌生的。但是要上好一堂课,就得在台下做好十足的功课。因此,在备课前我收集了大量浙江几大古民居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影像资料。我发现这备课的过程就是一次“充电”的过程,一节课备下来,我对江南古民居的了解深入了,备课思路也清晰了。

运筹帷幄待东风

结合地方课特点和教参建议,我给这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和教学设计:

【目标】

1.了解江南古民居傍水而建、白墙黛瓦、四水归堂等建筑特色及“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2.观察古民居,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通过对江南古民居的了解,增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人居住的房屋样式和风格也不同。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开启一段奇妙的旅行!

二、走进江南古民居

(一)欣赏古民居图片

欣赏古名居图片,说说对江南古名居的初步印象。

(这些江南古民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欣赏典型江南古民居

1.走进乌镇,感受建筑之美

学生欣赏视频,说说自己最喜欢乌镇的什么景色。

介绍“水阁”:乌镇河街并行、水路相连,为了方便生活,沿河的居民有一部分向河面延伸,称为“水阁”。

2.走进西塘,聆听传说故事

(1)西塘廊棚的来历

课件出示传说。

(2)欣赏廊棚图片,感受廊棚之长

师:大部分水乡都有廊棚,为何成了西塘的一大特色呢?

生(预设):西塘的廊棚很长。

3.走进诸葛和俞源,感受风土人情

(1)出示图片

诸葛村的“八卦”造型、俞源村的“黄道十二宫造型”。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感受诸葛之奇

布局奇特:村中建筑格局按"九宫八卦图"样式布列

姓氏奇特:全部都是诸葛亮的后裔

风土人情:诸葛后裔们继承了先祖诸葛亮的优良传统,勤于学,精于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三、深入典型江南古民居

1.寻找几处江南古民居的共同点和独特风格?请同学们阅读15课资料,通过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合作完成表格。

2.生交流反馈,师提炼板书。

四、保护古民居

1.引导学生对古民居的保护问题进行思考。

出示古民居拆迁图

2.看着这些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建筑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3.出示各地出台的保护古民居的政策、新闻

4.走进家乡古民居——猜猜这是哪?(新光村、嵩溪古村落、江南第一家)

五、介绍家乡古民居

1.情境创设:如果外地的亲朋好友来浦江玩,你会带他们去哪儿看看呢?请你从资料中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家乡古民居,当一回小导游吧!

2.布置课外活动

(1)走进家乡的古民居

(2)活动建议:(1)把他们的建筑年代、特色和现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2)呼吁保护古民居。

教学反思:从浙江最有名的四大古镇进入,了解古民居的共同点以及独特风格,再延伸到家乡的古民居,从热爱家乡的情感出发,帮助孩子树立保护古民居的意识。整堂课看似水到渠成,既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又关注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总感觉有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味道,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并不高,地方课的地域性、体验性、情感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正当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强大的磨课团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鼓舞。他们对这节课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使我“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是教学内容太散,最好能创造情境,一环扣一环。其二是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教师自己“口如悬河、滔滔不绝”,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第三是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教材,内容单调、覆盖面太广,没有深入,应该充分开发咱们家乡古民居的风土人情、独特风格等课程资源。

心有明灯不畏远行

磨课的团队的建议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我还从教师的课堂引导组织、课堂生成的处理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分别进行关注。

第二次教学过程改变创新部分:

这一次,将整堂课设计成一次旅行,环环相扣,以“欢迎来到江南民居大观园”导入,带领孩子们一站站体验。

(一)第一站:资料珍藏馆

(二)第二站:影音欣赏厅

(三)第三站:最强大脑馆

(四)第四站:浦江风情馆

(五)第五站:综合实践馆

其实这几个环节内容不变,只是在设计上增加了一些趣味性,比如将知识抢答赛设计成“最强大脑”的形式,学生们兴趣浓厚。另外,在整堂课中,我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还做了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真相。比如,提到乌镇的水阁,我会问孩子们,关于水阁,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提起天井,我会引导孩子试着描述天井的样子,从而加深孩子们对江南古民居的印象。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果真动起来了,但是我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但是这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看似完美,却缺少生成性,亦步亦趋,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迸发,情感体验也停留在表面,学生的主体性依旧没有很好体现。

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这次,教导主任傅先知老师和磨课组的老师们又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傅主任:可以将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节课中,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实际,重视课堂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咱们浦江就有很多江南古民居,何不让孩子们先走进自己家乡的古民居,来了解江南古民居的特点呢?

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并归、简约形式、块状推进,才能充分挖掘背后的人文价值,丰盈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教学中还应侧重从小处着手,增加文本的厚度。除了白墙黛瓦、傍水而建,学生关注到马头墙、马腿这些特点了吗?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古民居的特点读厚了,理解透了需要技巧。

陈老师: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

朱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获得个人独特的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

发现自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增强地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一定要多设置一些活动从活动中学习,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

精彩缘自苦磨来

一堂好课总是在不断地磨练中才能出炉,第一轮的上课意在尝试、实践与反思,第二轮的磨课旨在深化、创造与再提升。那么,第三次的磨课就如一条流水生产线,将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第三次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地域特色

1.导入:出示我国各地有特色的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云南的吊脚楼、大草原的蒙古包、江南第一家……

2.看着这五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的,我国地域辽阔,民族风俗和自然环境都不同,所以咱们大中国各地的民居,各有特色。

而咱们生活的江南水乡的古民居更有一番韵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不同,体现了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二、欣赏视频,发现建筑风格

1.视频欣赏:咱们浦江就是一个江南小镇,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江南第一家。看看江南古民居有什么特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请看视频。

2.学生交流,师相机提炼板书:傍水而居、白墙黛瓦、四水归堂

3.小结:这些就是咱们江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也是共同点。那不同地方的江南古民居又有什么独特的风格呢?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过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既然是地方课程,就一定要利用好地方资源,不能纸上谈兵。从身边的家乡古民居,学生熟悉,有亲切感,更能体现地方课程的本土性。)

三、阅读资料,挖掘独特风格

1.阅读资料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浙江最有名的四大古镇,他们的古民居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着你呢?请你拿出资料,静静地阅读,可以圈一圈,划一划。

2.学生交流

(1)乌镇——水阁

学生交流后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水阁留下的印象。

(2)西塘——廊棚

关于西塘的廊棚,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小结:是善良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好运。看来,咱们江南的水乡啊!不仅有美的建筑,还有美的心灵,这就是“以和为美”的人文情怀。(板书:以和为美)

(3)诸葛八卦村——八卦布局

你们发现了吗?这个村子的布局确实很特别。

诸葛亮的八卦阵你们听说过吧!这就是对祖先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继承传统)

(4)俞源村——星象布局

是的,俞源村是我国唯一一座按星象布局的村落,这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板书:天人合一)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江南古民居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风格。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并归、简约形式、块状推进,才能充分挖掘背后的人文价值,丰盈学生的精神境界。)

四、知识抢答,加深学生印象

1.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游戏“最强大脑PK赛”。敢挑战吗?

出示游戏规则:安静读题,不随便将答案说出口,举手回答。

2.学生知识抢答(古民居书签,作为奖品)

(设计意图:地方课程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情感化为实际行动提供支撑和动力。)

四、观察图片,增强保护意识

1. 出示人民广场旁老房子新房子对比图

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瞧,这是哪?

2. 请你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古老的房子。)

3.引出政府的保护:

那这边的老房子为什么不拆呢?

小结:是的,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浦江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这些古老的民居就被保护下来了。

4.出示各地保护古民居的文件政策

5.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怎么保护古民居呢?学生自由抒发。

(设计意图:出示孩子熟悉的人民广场和旁边古民居的对比照,不仅能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古民居的重要性,还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为保护的家乡的古民居而努力。)

五、制作海报,激发宣传动力

1.过渡:作为一名小浦人,我们不仅要当这些古民居的保护者,还要当他们的宣传者。

2.出示江南第一家的宣传海报。

看!这是我班同学为“江南第一家”做的宣传海报,咱们小浦还有很多古民居等着你们去宣传!你们想来做一做宣传海报吗?

请一生读温馨提示:

小组团结合作。

音乐起就开始,音乐停就停止。

仔细拼贴,学会整理。

注意文明,小声讨论。

3.制作宣传海报

从“潘周家、上河、新光村、嵩溪村、礼张村”等几个古民居中选择一个,小组合作完成。

4.我是小小宣传者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家乡的古民居

要求:声音响亮、落落大方。

5.小结:相信在大家的宣传下,咱们小浦一定能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6.课后实践:课后,让我们把家乡古民居介绍给更多身边的人。

(设计意图:展示和体验一样重要,课堂展示的过程吸取他人良好的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以便取长补短,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予以改进。而且在学生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便有想说的,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说出来,表达出来。)

百花齐放春满园

“磨课阶段”真的是一个很煎熬的阶段!通过这两三周的上课、评课、修改教案,整个人虽然身心疲惫,但是通过本次活动,在学校磨课团队的帮助与指导下,最终找到了上地方课的门道,收获颇多。对如何上好地方课也有了自己的一

些想法,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本土文化多一点,把握接地气内容;第二,关注细节多一点,挖掘人文性价值;第三,生活体验多一点,激发学生的情感;第四,探究活动多一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 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 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 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 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 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 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 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秋季实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6.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1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17.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18.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教材介绍 杜永寿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中一年级、七年级教材已在全国新教材实验区开始使用,受到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开掘这套教材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教材的基本框架、教材的体例与结构等方面作一概略介 绍,为实验区教师及教研员提供点滴参考。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许多新的特点,倡导新的教育观念、关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音乐课程的体系框架等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紧紧把握了这些特点,力求使教科书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一)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观念,落实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的传统学科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必要的学习领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畏难情绪,突出体观音乐学科的基础性教 育作用。 (三)以学生为本,重新定义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方式。倡导探究式、讨 论式、创造性学习方法。 (四)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加大学生的信息接触面,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经典与一般、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在考虑知识与技能的递进关系与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开放、灵活、动态代替单一、僵化、封闭的选材模式,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 与宽泛的学习材料。 (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与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之

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与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六)教材的内容编排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热爱民族文化与尊重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化到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不断接受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熏陶。 (七)充分认识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注意吸收音乐学与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软化学科边缘,拓宽音乐学科途径。注意吸收音乐与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的新观念、新成果,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关内容、共通的手段进行有机整合,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的总体特点 (一)体现时代特征,突出新的教育理念 1.从原来侧重知识、技能(双基)转为加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教材的科 学性。 2. 音乐教学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加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4.强调音乐与历史、文学、相关艺术的关系,把音乐学科放在文化的整体大背景中加以定位,同时注意加强开发与研究学科特色的方法、手段。 (二)选材范围宽泛,突出人文价值观 1.打破以欧洲专业音乐为中心的旧学科体系,按课程标准中“尊重艺术劳动,理解多元化”的价值观,更加平等、客观地对待历史上及当代所有音乐文化财富,广泛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2. 根据课堂标准中“教材内容编写建议”的要求,注意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音乐、优秀的新作品之间的比例搭配,所选材料尽可能贴近课堂教学实际,以利于学 生活动设计。 3. 配合课程标准中新扩展的“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板块,在具体曲目的选择上,有意识地加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与能 力培养的内容。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

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义务教育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 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如: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晨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等,由学校在学校自主学时内安排。 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应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三、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及选择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学生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教育文档.doc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验, 2.表现性评价, 3.真实性评价, 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性原则 根据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 (二)综合性原则

《义务教育教科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修订,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处理好继续与发展的关系两大基本原则,力求使修订后的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圆,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百分数4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比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同时是后面学习圆周率、百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学会用距离和方向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0修订)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的有关说明 一、1至8年级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九年级第二学期上课减少2周,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上课按33周时间计算。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内容由于课程名称较长,不便于在课表上体现全称,所以,以下课程名称在相关年级课表上体现简称: 1. “劳动技术与技术教育”简称为“劳技”(3-9年级); 2.“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简称为“研学”(3-9年级); 3. “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简称为“专题”(1-9年级); 4. “班团、文体活动”简称为“班队”(1-6年级)和“班团”(7-9年级); 三、“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课程包含内容: 1.“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包含写字书法(3-6年级每周1课时) 2.“班团、文体活动”包含环境教育(1至9年级每学期6课时)、健康教育(小学1-9年级每学期6课时,包含卫生保健、垃圾分类、艾滋病预防<7-9年级>每学期3课时、青春期教育含性健康教育<5-9年级>)、禁毒教育(5-9年级每学期2课时)等,课程表上须备注说明上述课程开设的相关要求。 四、小学1-6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1-6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1-6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根据体育课授课内容。如标注为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体育2:即足球课。同时在课程表上备注说明体育1、体育2的具体内容,并注明心理健康课放在双周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的第几节。 初中“体育与健康”每周3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7-9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7-9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添加备注,说明每周每一节体育课授课内容,如单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第3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双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第3节为心理健康课。 五、为使小学阶段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1至6年级道德与法治2节用于教学,1节放在班团、文体活动课中,结合学生特点、时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六 、课间(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含大课间、第3套系列广播体操和学校安排的跳绳、啦啦操、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体育活动)主要用于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七、晨(夕)会每天20分钟,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可以安排晨(夕)会,也可以不安排晨(夕)会,严禁将晨(夕)会上成早自习(早读)。 八、中小学校每周按5天时间安排课程。每节课时,一至六年级为40分钟,七至九年级为45分钟。根据课程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探索、试验长短课结合或适当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必须报当区教育局批准同意后方可执行。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不得增加课时的总时间或改变各门课程时间的基本比例。 九、文件依据:黔教基发〔2009〕62号 《遵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

(完整word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

篇一:《四川省义务教弃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2015年5月12 B,四川省教冇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冇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冇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根据《四川省义务教冇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宜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爭假、国家法立节假日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 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 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 —1— —2— 课程设置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泄的必修课,苴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冇等。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冇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 —3— 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地方课程由省教冇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疗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冇厅关于进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2011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得课程计划(修订)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得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与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得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 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得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得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与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得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得周学时数与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与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得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得开设与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

排。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得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 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全年39周得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得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得学时总量。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第七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得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第八条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如: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得时间与空间.晨会、班

义务教育教科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总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下面就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是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如表内除法、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学生在此学习除法笔算试商的方法,为学习多位数除法打下基础,也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运动(一)”一章,包括简单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收集整理”一章,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即运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习用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