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设计

《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

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大意。

1、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他国的进攻,对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都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

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它按照鲁国先后l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②《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③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3)《伯克段于鄢》题目解说

①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②“伯”,指下文的庄公,庄公是国的第三代国君,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克”,《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义,盖由此而引申。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gōng),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在今。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用“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

“于鄢”,介词结构,这里用做补语。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的,现代汉语常把这种用法用在状语的位置上。鄢,地名,为武公所灭,其地在今省鄢陵县境。

③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3、布置阅读及思考问题:

1) 朗读课文不少于5遍,解决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①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于是氏就厌恶他”。

②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译“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③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避”,躲避。译“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④其谁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谁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⑤永锡尔类:锡:同“赐”,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

⑥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译“氏有什么满足呢”。

⑦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⑧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⑨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⑩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2)参照注释,分清层次结构,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使用板书)

3)学生产生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国境。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伯,讥失教也,谓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这是“继承”的步骤,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首先是“拿来”,先学习,学透之后再超越;这也是广泛阅读、广泛“生疑”阶段,没有固定的目标要求,“放开”的阶段)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整理好,准备课上展示。

4、【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7.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10.永锡尔类。锡,通“赐”。

8.遂寘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此指“放逐”。9.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2)词类活用

1.惊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

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3)特殊句式

判断句:制,岩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

介宾后置句: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

宾语前置句:氏何厌之有?氏有什么满足?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对曰:“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

其是之谓乎!“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

(4)成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5)异义词

1. 都城过百雉。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与容:(容、问题、讨论、结论)

一、课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这篇课文的容梳理了一边,并将一些不甚了解的字词也做了确定,我还让同学们回去找出你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二、故事简述

1、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之年,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大圣人孔子就用了九个字“夏五月伯克段于鄢”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比如,伯的“伯”如何解释?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哥哥克了段弟弟。那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伯爵克了段叛逆。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题目上只有“克”这个字,相当麻烦,到底是打败,打垮攻克还是杀掉了,再如“于鄢”,古人说,鄢,远也,在很远的地方哥儿俩怎么会决战一场呢?再看看地图(幻灯展示地图)怎么会呢?

这许多的的疑问都令人难解

3、其实古人也看不懂,所以左丘明就用了541个字来解释了一下,一下变成了一篇小说,是吧!

左丘明的解释正确与否,合乎孔子的原意吗?(他的思想与孔子是否一致?)令人关注。后代的人受不同的世界观的影响,带有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解读《左传》的“伯克段于鄢”的呢?

三、课题简说:

【层次结构】

1.(“初,——公弗许。”)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写武恶庄公、爱共叔段。这是日后兄弟相残的起因,是矛盾的产生。

2.(“及庄公即位,——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以上三段为第二部分,写氏为叔段“请制”“请京”,叔段毫无顾忌地扩势力围,庄公则有意地养成其恶。这是矛盾的发展。“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闵公元年,仲子湫论庆父日:“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定公六年,公叔文子谏卫侯曰:“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待”之时义大矣哉。“待”者,待恶贯之满盈时机之成熟也,故本节下文云:“公闻其期,曰‘可矣’”。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檀越但待侯景熟。”3.(“大叔完聚,——遂为母子如初。”)以上三段为第三部分,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写庄公先发制人,一举把叔段赶出国,绝除后患;并把母亲氏逐出宫廷。后来天性复萌,在颍考叔的帮助下,“遂为母子如初”。其中“《书》曰:“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伯,讥失教也,谓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一段是《左传》引《春秋》原文后加以的评价。《书》,这里指《春秋》。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兄二人就象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了一个“克”字。称庄公为“伯”,是批评他放弃了教育弟弟的责任,灭掉

共叔段是庄公处心积虑、千方百计要达到的目标,这种阴险的做法一般的人叫做“志”。不说“出奔”,含有责难庄公的意思。”

“不义不暱,厚将崩。”

杜注: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不暱谓众不亲附叔段,非谓叔段不亲于兄,其语紧承“厚众”而驳之,遥应“多行不义”而早之,言不义则不得众矣。

4.“君子曰——其是之谓乎!”赞考叔作结,以归罪于庄公。

四、简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国的一次争权之争,斗争的焦点是王位继承问题。事情的起因,是庄公的母亲武,因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王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夺取君位。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共叔段逃离国。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的社会现实。

1.人物个性鲜明。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宋人吕祖谦语,见《东莱博议》),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所以当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

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他在母亲溺爱下,恣意妄为。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扩大势力围,并发展到举兵起事,想夺取整个国。他的愚蠢表现在他只知“贪”而无一点“谋”。他丝毫不了解庄公已为他不下了天罗地网,让他“自及”,结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场。

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生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原则于不顾,想废长立幼;没有达到目的,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应,企图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

2.叙事线索清晰。作者紧紧抓住以庄公为一方,以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在叙述事件经过时,有以庄公一方为主,省去了许多笔墨,使得文章不但线索清晰,而且文字简洁。

3.写法详略得当。本文详写的地方有二。一是庄公一方商讨对付共叔段。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写得很详,这是为了表示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狡猾;同时也交代了共叔段“举事”的经过。另一处是“掘地见母”,这是作者为了宣扬儒家的“孝”道。(本文最后还有一段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编者删去了这句话)本文略写的地方是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和共叔段被打败的经过。这样详略安排,有利于突出主题。

五、评论阶段(10分钟)

1、教师:刚才大家的交流很好,阅读很深刻,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新意。总体上都围绕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庄公这个人”。这也是大家提问人数最多的一个问题。可以说每个人提的问题都和对这个人的评价有关;

2、教师:庄公形象讨论。《古文观止》选其为第一篇,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从前到后共用了(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他邑唯命”(四字毒甚)

“焉辟害”(毒甚)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

“无庸,将自及”(毒甚)

“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

“尔有母遗,衣我独无”(非复前日含毒恶甚)

“其乐也融融”(则知其前之阴毒也)

“其乐也泄泄”(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

“毒”字用了九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3、教师: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阴险狡诈B老谋深算C心机深藏D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讨论)从不同角度,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梳理,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观点。

六、总结

1、刚才围绕着对庄公的评价这个核心问题说的很好,限于时间问题,今天只能到这儿,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就其他问题进行讨论。

2、关于庄公,无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这个人物表现什么?(见后附录)

七、作业

总结庄公、氏、共叔段的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

氏:氏生庄公时出现难产并非庄公之过,但氏却因此对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宠爱有偏,且还准备废长立幼,这样的行为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实非一个慈母的表现,说明她非常任性。她的废长立幼的要求虽遭武公拒绝,但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又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说明她偏狭昏聩。

庄公:庄公即位后,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并十分清楚氏的居心不良。氏求制不得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氏的谋划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祭仲再次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纵容共叔段,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甚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氏开城作应的时间之后,认为“火候”已到,才说“可矣”,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这说明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 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 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 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 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 (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 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 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 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 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 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 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 “寤生”,于是 (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 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 格。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2 课时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艺术特点及人物性格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及人物特点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 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

课时3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说明:《古文观止》中我选了9篇文章是比较适合你们的,我们做精读,剩下的古文仅做简单阅读,我帮助你们梳理一下古文内容和重点字词,不细讲,也不需要做回家的翻译,只要回去之后自己通读几遍即可。 今天讲的这两篇文章就是仅作阅读的。 一、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与其母,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听一下古文观止的听书版。你可以去下载了,以后听着这个MP3睡觉,催眠效果很好。(帮我填份问卷) 二、译文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共叔段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城墙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共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共叔段,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共叔段又把这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己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宴。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您违背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三、赏析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 教学重点: 1、重点字音 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 ( 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 二、背景知识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发布者:龚梅华发布日期:2011-11-28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个对比,请看图: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3、课文的层次结构 全文共5段,分4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教学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品味语言美,欣赏结构美。 2、通过课文的研讨,理顺情节结构。 3、通过课文的研讨,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顺情节结构。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先简述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再由先秦文学概述转入本文所出自的《左传》)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2、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3、《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

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二、诵读课文(播放朗诵录音,理解文意),分四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内涵。 2、故事情节结构。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4、你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展示参考答案。 1、标题内涵: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情节内容 ①姜氏请立共叔段(1)(矛盾的开端)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 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4.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 1.《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2.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3. 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2020年(17级,大二)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一(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文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文学常识 20 文言知识 20 大学语文(专升本) 阅读鉴赏30 作文30 二、授课过程 【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左传》的特点及价值 (1)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A、文笔简练 B、善于描写战争 C、出色的外交辞令 “春秋”、“传”的含义

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 传:用来解释“经”的文字 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二)、文言知识 概念相关: 通假字的概念: 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用的概念: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同“啎”,逆,倒着,意味难产。 2.佗邑唯命:佗,同“他”,别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焉辟害:辟,通“避” 6.无生民心:无,通“毋” 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 8.永锡尔类:锡,通“赐” 9.无庸:不用。庸,通“用”。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代词作动词,这样做; 4、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 弟,名词作动词,做弟弟; 6、闻之,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读书儒家国学孔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共叔段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

优秀教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 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 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写晋惠公被囚,说“在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联系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联系与区别从定义上看: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 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从对应层次上看: 教学设计把整个具有动态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显示出“宏观性”,所 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对应的范围非常集中,需要表现为鲜明的“微观性”,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辅助老师 自己上课用的。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从理念上看: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应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学习者中心”教学理念。教 学设计就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性、生成性学习的空间,以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的。 从构成上看: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 内容和步骤( 教学进程) 以及教学后记等构成元素,这其中就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 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有关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 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 对比两者的构成因素,会发现对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的教案所忽略、而教学设计不 可少的。另外,两者的其他构成元素即使看似相通相类,其实是不尽相同的。 1.“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案用“教学目的”,是由教学大纲确定了的,它规定了 教学任务的上限,教师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以教师为阐述主体,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设计用“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来灵活制定的,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教师和学生 都有较大的创造发挥余地;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阐述主体,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是基于“教材中心”的,教师的任务就是 “教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也主要由教学大纲来明示,缺乏适宜的针对性。教学设计是基 于“学习者中心”的,学生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学设计者应当解决的根本的教学问题,教师的任 务只是“用教材”为学生服务,因而“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必须结合学习者进 行分析,强调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尤其是适宜的针对性。 3.“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 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易,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信息承载和发布功能比较有限。教学设计可选的媒体大为先进,包括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4.“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案可以选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为实现既定教学 目的、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安排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为实现“三维目标”,在借鉴传统教案 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学法指导、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教学策略,更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即时灵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