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鲁尔区经济繁荣和衰退的原因,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探究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地理实践力。

3、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

【重点】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难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并在必修3中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这节课以鲁尔区的成功案例,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分析同类问题。学习中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区域认知能力还较差;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鲁尔“煤都钢城”的前世今生的导入,主要介绍鲁尔区发展初期和中期的状况。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以鲁尔区的克虏伯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例来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过渡:展示本节课课题和学习目标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2、世界主要的传统工业区(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

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企业集聚而成发展起来的工

业区),包括德国_____、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_____区、我

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学生展示:(略)

3、结合右图,请描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

探秘追踪之一

4、围绕煤炭开采,鲁尔区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其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展示】

一、鲁尔区概况:

展示图1——鲁尔区的在德国位置图和图2——德国在欧洲位置图,学生阅读地图思考。

学生展示:描述鲁尔区的位置。

教师点拨升华:某区域的位置特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入手总结。

过渡:优越的位置促使鲁尔区在20世纪初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的克虏伯公司从小铁匠铺如何成为世界钢铁巨头,具体以克虏伯公司的发展探秘鲁尔区繁荣的源泉。

二、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探究活动1】

初探鲁尔——繁荣之源

展示材料一:世界钢铁业巨头克虏伯公司位于鲁尔区的

埃森市,原先是铁匠铺,19世纪,克虏伯公司钢铁工业发展壮大,20世纪初其生铁产量占德国的38%,钢产量占德国的40%。克虏伯公司的发展壮大见证了鲁尔区的繁荣。

材料二:鲁尔区煤田分布图材料三:鲁尔区铁矿来源图

材料四:鲁尔区交通运输图

探究问题:克虏伯公司在鲁尔区落户,发展成为世界钢铁业巨头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的探究结合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运用材料中的文字和地图信息,从鲁尔区的位置、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条件、市场等方面总结。

过渡:克虏伯公司的发展见证了鲁尔区的繁荣,依据这些有利条件,鲁尔区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展示图片:鲁尔区的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工业图(略)

展示:鲁尔区的工业部门示意图

提出问题:以上空白处应该填写哪些工业部门?鲁尔区的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工业结构有何特点?

学生展示:主导产业以钢铁为主,工业结构单一的特点。

过渡: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假如鲁尔区的煤炭资源枯竭了,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会怎样变化?我们再次探秘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

三、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探究活动2】

探秘追踪之二:再探鲁尔——衰退之因

展示材料一:1958年,原油、天然气等价格低廉的能源产品涌入德国,替代煤炭,鲁尔区的大量煤矿关闭,早期的煤矿面临枯竭,波及钢铁工业。克虏伯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结构单一,加上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工业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克虏伯公司倒闭。鲁尔区2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倒闭了23家。

材料三:世界钢铁市场变化表

179元(人民币)

2017年1吨钢材的

平均利润

151(美元)

2017年1部苹果手

机平均利润

材料四: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

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Heinrich Boll 1958年形

容鲁尔区

【探究活动】分析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以克虏伯公司为代表的钢铁产业衰退的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从煤炭资源地位的变化、钢铁市场的变化、鲁尔区的产业结构的特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工业污染等方面分析鲁尔区衰退的原因。这些原因也包含从鲁尔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

过渡:繁荣的鲁尔区随着传统产业的衰退和环境的恶化逐渐衰落了,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复苏?

四、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展示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克虏伯公司倒闭后重组;20世纪90年代,克虏伯公司与另一钢铁巨头蒂森公司合并成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制造企业之一。其钢铁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宝钢、鞍钢等都有控股),公司一手抓钢铁,一手抓延伸产业,2005年钢铁产值只占收入的25%(未来计划下降到5%),公司拓展的电梯制造、机器设备制造、环保技术服务等新兴业务,已经占到其年销售收入的2/3。

材料二:克虏伯公司的钢铁工厂到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

播放

视频:克虏伯公司研制的水平电梯

【探究活动】结合克虏伯公司的发展,分析鲁尔区采取哪些策略实现华丽蜕变?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复苏鲁尔——蜕变之法 探秘追踪之二三

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总结鲁尔区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工业、治理污染等方面美化环境,实现鲁尔区的蜕变。

过渡:鲁尔区的发展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们淄博市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淄博博山陶瓷发展历史悠久,但现在面临困境,现在我们为家乡建设助力,看看博山陶瓷产业如何发展?

播放视频:博山陶产业发展专题片

展示材料一:陶瓷行业是淄博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博山享有“陶瓷之都”之美誉,是我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制陶历史距今已有 6000 年历史,精品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均为收藏家们首选的陶瓷珍品。博山区的陶瓷土、陶粒用粘土资源储量较丰富。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博山的陶土资源面临枯竭态势,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再加上陶瓷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环境问题和生态破环也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博山陶瓷产业关闭小型的陶瓷土矿山,与清华大学、青岛大学的陶瓷专业合作,精心打造淄博特色的“绿色陶瓷”。

材料二:博山千年窑火辉煌的“古窑村”一角

材料三:博山开采中的矿山

助力家乡建设-博山“陶瓷之都”

【探究活动】博山陶瓷如何打造成淄博特色的“绿色陶瓷”?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3-5分钟)记录探究结果,并选取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点拨升华:同学们运用材料信息,借鉴鲁尔区发展的经验,从提高陶瓷产业的科技、品质、增加陶瓷产品的类型,合理开矿,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节能减排,保护古窑等方面提出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好的经济效益,又使博山青山绿水换新颜,实现博山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一下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知识链接】——学生自主阅读

1、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材料等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

2.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和工业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

3、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板书设计]

繁荣之源

鲁尔区衰退之因

(人地协调)

蜕变之法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鲁尔区的“煤城的前世今生”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对鲁尔区发展有初步了解,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课堂的设计先以视频介绍鲁尔区的钢铁大王——“克虏伯公司”为例,具体依托鲁尔区的钢铁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发展三大阶段,设计三个探究活动从初探鲁尔——繁荣之源到再探鲁尔——衰退之因再到复苏鲁尔——蜕变之法进行学习,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发展的状况。最后设计探究活动——助力家乡建设-博山“陶瓷之都”,把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充分应用,巩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加强学生对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利用课前的问题设计巩固旧知识,学案设计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教材和地图自己学习基础问题,课上利用视频、文字、地图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加上自然过渡,使各环节联系紧密,思路清晰;克虏伯公司以钢铁生产著称世界,以此为案例的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文字、地图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获取信息、分析能力。本堂课引入大量的图文资料、视频创设情境并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述自己观点和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收获颇丰,在最后的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情分析本节课在高二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阶段教学,学生已经在高一地理必修2的学习中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并在必修3中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这节课以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分析同类问题。学习中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比较陌生;区域认知能力还较差;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问题、措施等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弱,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升。

教学中教师呈现鲜明、直观的图片,提升学生兴趣的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密切结合,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读图的能力。

效果分析

检测题目设计四个选择题,第一题主要考查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第二题主要考查鲁尔区衰退的原因,第三题主要考查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四题主要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共同性措施。四个题目涵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分层次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记忆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练习的设计针对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本节课通过以上练习检测学习效果较好,全班50位同学,40人全对,优秀率80%以上。部分学生的错误出现在对传统工业的治理措施把握不准确。其中第三题的错误率最高,第三题的正确选项为D,鲁尔区为传统工业区,工业结构单一,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A、B两项针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能促进经济的多样化。故为错误答案,学生审题不清,选择出错。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材分析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是在第一、第二单元初步了解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编写的。是前两个单元知识的提升,又是区域与可持续性发展内容的有机结合。

本单元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区域资源、环境状况,分析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科学的开发与治理措施。本单元的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学会结合地理1、地理2所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的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本单元共四节,第二节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材之所以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首先是因为鲁尔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区,在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典型,并且该区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供其他资源型工业区所借鉴;其次我国的许多工业区与鲁尔区相类似,如东北工业基地和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等均属资源型工业区,发展中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出发,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资源开发等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区域特征,探寻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

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

第一目“鲁尔区发展的的背景”。分析该区域能源资源或者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首先了解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者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主要介绍鲁尔区的位置和范围、人口和城市等基本地理状况;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等区位条件。简要介绍了在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体系及其在德国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目“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分析该区域在资源开发中、后期出现的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制约区域发展的两大问题,即传统产业的衰落和生态与环境的恶化。

第三目“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则从“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出发,从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环境污染两个方面提出了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数材非常注重所出现的问题和治理措施之间的对应关系,像针对“传绕产业衰落”,采取了“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针对“生态与环境恶化”。提出了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的措施。教材对每一方面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分析说明,并简要介绍了措施中的具体做法。

作为资源型工业区的发展,鲁尔区的案例非常典型,其解决面临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种种做法也很有借鉴意义。为引导学生把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教材在最后设置了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措施的“活动”。通过文字材料和两幅图,展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背景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与措施,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堂检测】

1、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中不包括

... ( )

A.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B.市场广阔

C.铁矿资源丰富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A、原料价格上涨

B、激烈的市场竞争

C、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D、环境污染严重

3、关于鲁尔区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而采取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消耗

B 缩减钢铁、煤炭两大工业部门的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 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

D 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

4、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 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 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 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企业

检测分析:

检测题目设计四个选择题,第一题主要考查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第二题主要考查鲁尔区衰退的原因,第三题主要考查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四题主要考查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共同性措施。四个题目涵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分层次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记忆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练习的设计针对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本节课通过以上练习检测学习效果较好,全班50位同学,40人全对,优秀率80%以上。部分学生的错误出现在对传统工业的治理措施把握不准确。其中第三题的错误率最高,第三题的正确选项为D,鲁尔区为传统工业区,工业结构单一,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A、B两项针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能促进经济的多样化。故为错误答案,学生审题不清,选择出错。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自我反思本堂课以鲁尔区的“煤城的前世今生”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对鲁尔区发展有初步了解,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课堂的设计先以视频介绍鲁尔区的钢铁大王——“克虏伯公司”为例,具体依托鲁尔区的钢铁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发展三大阶段,设计三个探究活动从初探鲁尔——繁荣之源到再探鲁尔——衰退之因再到复苏鲁尔——蜕变之法进行学习,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发展的状况。最后设计探究活动——助力家乡建设-博山“陶瓷之都”,把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充分应用,巩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加强学生对理解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

协调观。

利用课前的问题设计巩固旧知识,学案设计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教材和地图自己学习基础问题,课上利用视频、文字、地图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加上自然过渡,使各环节联系紧密,思路清晰;克虏伯公司以钢铁生产著称世界,以此为案例的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文字、地图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获取信息、分析能力。本堂课引入大量的图文资料、视频创设情境并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述自己观点和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收获颇丰,在最后的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课标的要求首先通过分析某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者矿产资源的结构、储量、质量、分布、开采条件,以及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认识该区域资源开发条件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第二:通过分析某能源资源或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状况,明确当地资源对本区域、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种种影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通过分析某区域资源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和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措施,明确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第四:探讨某一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渗透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非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产中的重要资源,丰富的资源是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创设相关的开发条件,促使资源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非可再生资源更新速度慢,在利用过程中资源数量减少,甚至枯竭还会产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

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面临难题。资源充分利用,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资源枯竭后的设施怎么处理,环境污染如何治理,又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取典型区域进行资源优势的分析,探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枯竭后相关产业如何改造和转型----资源利用中环境污染的处理措施等,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学案15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doc

学案15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学习指导语] 借鉴鲁尔I龙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过稈】 一、鲁尔区位置 「①位于徳国__________ 部,_________ 河支流________ 河和_______ Z间; 位置彳 I②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二、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工业区位因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衰退原因 「①___________ 危机,原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原因),导致y ②___________ 危机,原因: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鲁尔区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四、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整治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J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思维拓展——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1)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不可再生资源(木区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济结构单 (2)随着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企业效益迅速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大增。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承转】我们共同分析了这样两个例子,得到了这样两个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自已看 一个例子。无锡市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材料1 和材料2,先自己 思考一下问题探究1 【小组探究】 【探究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材料1:无锡是我国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后无锡之所以 能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著名城市,在一定程度 上得力于古运河。 材料2: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 【问题探究1】 1、推断无锡在“水运经济”时代的城市形态。 根据“主要的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我们推断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 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对从未见过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推 断,教师帮助印证其正确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师】教师展示图(无锡运河风物图、著名的码头——黄埠墩)来印证其推断。 【承转】请同学们对比“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的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 种变化能说明什么? 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聚落的空间形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而现在主要是 沿着铁路线、公路线发展延伸的。 这说明了无锡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水运为主转向了以公路、 铁路运输为主。(所以说聚落形态会随交通干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能从地图中对比观察主要地理表象(主要要素的特征)的变化, 并对这种表象的变化运用掌握的地理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现在的无锡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了,那么,古运 河就弃子不顾了吗? 答:不是 【课件展示】无锡古运河的旅游图 【承转】历史上较为典型的还有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材料,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高中地理_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的第一课时——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必修二已经学过工 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所以本节课可以说是对学生之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应用,同时矿产资源是 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鲁尔区提 供了一个成功的事例。本课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德国鲁尔区经济的繁荣到衰落的过程探 究,正确分析区域重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原因,理解能源和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所学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区 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的许多工业区与鲁尔区类似,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以 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等均属资源型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 题,选取其中的案例,让学生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进 行知识迁移来提升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它既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 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 持续发展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学生在必修二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分 析方法,并且在必修三刚刚学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所以总体而言对于学习本节课学生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但是仍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和能力上: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渐渐趋于成熟,对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增强, 且已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设计合作探究活动等活动, 均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区域认知根据地图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通过视频等了解鲁尔区的兴衰历程 地理实践力运用图片、视频加深对鲁尔区的感性认识,通过对鲁尔区发展中问题的学习能够迁移应用提出家乡和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或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综合思维通过地理图表、视频等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鲁尔区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观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案)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设计者:石阡民族中学王明琳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了解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探讨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指出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的来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不同时期煤炭资源对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3、通过对鲁尔区的新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能归纳出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工业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2.通过学习,树立学生的资源与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师:(投影)奔驰汽车、宝马汽车图片,引入德国,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请同学们说说。 生:谈德国。 师:(投影)欧洲政区图,请一位同学在图中找出德国。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

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100E和500N穿过德国中部。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播放视频) 能发动两次战争,其物质基础来源于国内一个著名的工业区——鲁尔工业区。今天,我们就来对德国的鲁尔区进行探索。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鲁尔区的辉煌和衰退。下节课我们再学习鲁尔区可持续发展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59页的2-4-3,明确鲁尔区在德国的位置。 生:回答 师:从图中可看出,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处于莱茵河、利珀河和鲁尔河之间。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一自然段,了解一下德国的鲁尔区。 过渡:鲁尔区在19世纪中叶形成后,为什么能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而且辉煌了近100年,甚至在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呢?这里都有哪些发展工业的区位因素呢? 要分析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我们先要回忆一下必修二中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水源、土地、环境、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请看课本内容第一个部分进行自主探究:请尝试找出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优势条件? 一、鲁尔区的繁荣 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生:展示学案 师:(1)丰富的煤炭资源 请同学们看课本60页图2-4-6,从图中可看出,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请同学们据图分析一下,鲁尔区煤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自南向北埋藏越深,开采成本也就越来越高。)鲁尔区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开采量约220亿吨,占全国的90%。煤质好,埋藏浅,易开采,储量大。 (2)离铁矿区较近 请同学们看课本59页图2-4-4,从图中可看出鲁尔区本地没有铁矿,铁矿全是进口,早期主要是从法国东北部的洛林通过陆路交通运至鲁尔区,后来随着海运和内河航运的发展,铁矿从瑞典、巴西和俄罗斯等国通过鹿特丹港,利用莱茵河运至鲁尔区。 (3)充足的水源 鲁尔区处于莱茵河、利珀河和鲁尔河几大河流之间,因此水资源充足。 (4)便捷的水陆交通 (投影鲁尔区交通图)从图可看出,鲁尔区内河航运交织成网,且与海洋相通,水运便利;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发达的河运使之成为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位置十分优越,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5)市场的广阔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世界上像德国鲁尔区这样利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很多,如美国东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地理 3.2《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案 鲁教版必修3

3.2《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案(鲁教版 必修3)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再生阶段 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资源型工业区或学生所在地的资源型工业区实际,导入新课,拉近所研究课题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兴趣。 引导学生从“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中索取信息,说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主导工业部门,指出鲁尔工业区在开发初期,工业部门与资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该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中、后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整治措施。(与教材比照,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一方面体验成功的感受,另一方面寻找差距)。 可利用投影机展示鲁尔区在环境整治前后的不同景观。 至于遇到的第二个问题“传统产业的衰落”,可启发学生回顾世界工业发展史(能源结构的变化、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六、七十年代传统工业区的衰落),让学生结合鲁尔区实际尝试分析衰落的原因。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了解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探讨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特征。 2.学会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鲁尔区为例,让学生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1.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课件:鲁尔区图片展示) 师:能源和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近代很多著名的城市和地区都是在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影响了这类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课件展示:图片——美国五大湖地区、英国中部区、中国东北、大同)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导学案)

问题中心 以学为本 先学后教 合作展评 1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纲要求】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读德国鲁尔区地图,说出鲁尔区的位置。 2. 分析鲁尔区经济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重点) 3. 从内因、外因分析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并说明鲁尔区衰退的表现。(难点) 4. 列举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并归纳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学、展学、点学 一、 德国与鲁尔区的概况 1、在图中说明德国在欧洲大陆中的位置特点,找出德国邻国(自西向东;自北向南)? 2、在图中找出德国经纬度位置,说明德国所处的气候类型及莱茵河与鲁尔河、利珀河、多瑙河 3、指出鲁尔区的位置,找出主要城市(杜伊斯堡、多特蒙德、埃森;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 二、鲁尔区辉煌的区位优势(读鲁尔区图) 回顾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 1. 2 2. 3. 3. 4. 。 4. 5. 。 5.

有效问学: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佳化、效益最优化 2 自学、互学、展学、点学 探究一:请你尝试找出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优势条件 (1)德国鲁尔区最丰富的资源是什么? (2)鲁尔区铁矿并没有丰富,为发展钢铁工业,其铁矿主要来自哪里? (3)莱茵河等河流除了有航运价值之外,它们还能给该地区提供什么? 探究二:鲁尔区传统的五大工业部门是什么部门?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鲁尔区产业链如何联系发展? 探究三:山西煤矿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富,素有“煤海”、“煤都”之称。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2900亿吨。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267万吨,到2010年的7.41亿吨,共生产煤炭119.21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其中,省际外调量占全国的3/4。 2012年,山西焦煤集团霍州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在“学习、创新、科技”上求实效,不断积累,“十二五”时期转型跨越发展。奋力建设核心竞争力,突显5000万吨级现代化新型煤电集团。 山西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但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比较复杂。 问题:1.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试从地理位置、资源、市场和交通几方面简析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问题:2.“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试简要评价山西输煤和输(火)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问题:3.简析煤炭资源开采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2章第5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习题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德国最大工业区。回答1~3题。 1.下列表示“德国鲁尔区工业联系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在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单一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面对问题,鲁尔区进行大规模调整,鲁尔区将炼铁厂集中到西部地区,有的炼铁高炉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 ) A.盛行风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污染 B.鲁尔区西部和荷兰劳动力丰富 C.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D.靠近海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分析:1选A,2选A,3选D。第1题,鲁尔区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工业以煤炭为中心形成关联产业。第2题,该工业区一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煤炭生产,产业结构单一。第3题,该地盛行西风,炼铁厂集中到西部地区,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陆地;德国和荷兰同为发达国家,没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鲁尔区西部并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该地铁矿石主要是通过莱茵河水运进口,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是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 )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5.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 A.铁矿石短缺 B.科技力量雄厚 C.水资源丰富 D.水陆交通便利 分析:4选B,5选A。第4题,芝加哥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因此借助便利的交通发展钢铁工业。第5题,与美国五大湖区相比,鲁尔区主要缺少铁矿资源。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是鲁尔区独特的开发模式,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原为著名的蒂森钢铁公司所在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于1985年停产。现在被改造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如图)。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读图,完成6~8题。 6.下列属于该地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 ) ①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②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 ③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高中地理必修二《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案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姓名:穆京宝 班级:1405班 日期:2015.10.20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解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通过学生讲课形式带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以鲁尔区为例,让学生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难点: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学生讲课法、读图分析。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小结 德国鲁尔工业区 兴起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比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利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衰落的主要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危机 3、钢铁危机 4、新技术革命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整治措施1、改造传统工业2、发展新兴产业3、重视第三产业4、发展科技和教育 5、优化环境 6、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 导入播放有关鲁尔区的 新闻报道,提出问 题引出本节所学内 容。 观看新闻并跟随老 师思考。 以新闻报道形式引出本 节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兴 趣。 讨论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进 行讨论交流,评价 和总结学生所答问 题。 积极思考交流、积 极回答问题。 加强学生总结能力和读 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学生代表讲解“鲁尔区衰退”内容评价学生所讲,并 进行总结。 学生代表讲解,其 他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自信以及组织 语言能力和总结能力。 可持续发展探 索引导学生看图分 析,多媒体播放鲁 尔区变化前后的图 片。 看图分析。 增强读图能力,增强对鲁 尔区变化前后的直观感 受以及理解鲁尔区可持 续发展的策略。 练习题组织学生分组选择 “青春”“包容” “自信”对应的习 题。 积极思考相关试题 并回答。 “学以致用”强化本节课 所学内容、熟悉相关出题 形式并达到对学生的德 育教育。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 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 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5 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 月和10~11 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图2.35 表明: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 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 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 骤降。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 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2) 发生与防治 图 2.38 表明:2000 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图 2.39 显示:沙尘暴的沙源地分布。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 1)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2)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 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 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 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 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1. 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设计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 (2)掌握德国鲁尔区可持续发展措施。 (3)学会知识的迁移,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可以把相关知识迁移到其他工传统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视频、导学案、阅读课本内容以及分析图片,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以及衰落的原因,探讨可持续发展措施。 (2)通过底特律资料分析,学习知识迁移,学会学以致用。 (3)通过练习题分析,巩固德国鲁尔区知识以及其迁移到其他传统工业区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探索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能力,使学生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3)通过导学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通过展示,提高学生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鲁尔区区位因素分析、衰退的原因探讨,以及可持续发展探索。 ②学会知识迁移,把德国鲁尔区知识迁移到其他传统工业区中去 (2)教学难点 底特律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2.教学重难点突破 (1)重点突破 ①通过德国鲁尔区煤炭分布图、离铁矿资源距离图、水资源分布图、欧洲西部的交通图、 欧洲西部行政图等分析鲁尔区繁荣的区位条件。 ②结合课本和图片分析区位条件出现了变化,分析衰退的原因 ③面对区位条件变化,对症下药,探讨可持续发展措施。 ④通过练习图,学会知识的迁移 (2)难点突破 通过阅读底特律繁荣衰退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探索底特律区位条件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有一定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但是还是缺乏整体把握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 1.视频欣赏任务驱动法 本节内容难度中等,教师整节课讲解就显得有些枯燥无味,通过视频欣赏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带着任务欣赏和阅读课本,有目的性,效率更高。 2.读图分析法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81班 授课教师:王晓红 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3 必修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P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光系。树立对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相协调的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地图法、、讨论法。 【教具】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复习旧课 [教师提问]各位同学早上好。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在学习第一章得时候,老师给你们讲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代表地区。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复述一遍? [学生回答]…… [板书]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代表地区 [教师讲述]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50多年了。英国的产业发展起步早于其他的工业化国家。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它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蒸汽机的发源地。但是,到了现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由于缺乏创新机制,已经进入了“吃老本”的阶段,它早已失去了当年的辉煌,步入衰落。那么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德国的鲁尔区它是否也跟英国的曼彻斯特一样面对着衰退的问题?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么鲁尔区又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继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第二章的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板书]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必修3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二)教师版

NO.16 志丹县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必修3学案(16) 第8周第2课时 只要肯努力就会迎得精彩 - 1 - 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二)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组: 姓名: 组评: 师评: 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 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 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理解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对人类发展与环境 关系相协调的信心和责任感。 重、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学习难点: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煤炭和钢铁两个支柱性产业的危机,使鲁尔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 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2. 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食品和服装工业等。 3.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二) 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三)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四)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 ★★1.读教材图2-4-8,对比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在工业门类和数量上都有哪些变化? 答:工业门类的变化:50年代,鲁尔区经济结构较单一,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煤炭工业、钢铁 工业、化学工业。90年代,鲁尔区已发展为拥有煤炭、钢铁、化学、电力、机械、汽车 、电子和石油加工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区。 工业数量的变化:90年代,鲁尔区煤炭企业大幅度减少,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企业数量也有 所减少。电力、机械、汽车、电子和石油加工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2.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能源工业发达,被称为中国的鲁尔区。但是,在其发展中也遇到过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资源枯竭等问题。当前,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正在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治理“三废”,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成效日益明显。在 治理和发展过程中,山西能源基地可以借鉴鲁尔区成功的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对比山西能源基地和鲁尔区在区位条件、问题及策略存在的差异,并完成下表。 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 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 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存在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治理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行产业结构多元化,重视发展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第三部分 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鲁尔区为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而采取的措施是( D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消耗 B.缩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及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 ★★2.德国鲁尔区综合整治工作包括( C ) A.大力发展传统工业中的钢铁和煤炭工业 B.钢铁工业逐渐由西部转移到东部 C.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D.新兴的电子工业取代传统的钢铁工业 ★★★3.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C ) A .原料工业 B. 加工工业 C. 采煤业 D .冶金业 ★★★4.根据鲁尔区的探索经验分析并总结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答:①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改造传统工业,减少数量,扩大规模;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第四部分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