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盛安生

内容摘要:在整个文化领域中,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起源于古老的创世纪神话。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最古老的创世纪神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崇高的心灵之魂。女娲创世纪的神话在世界文明史上体现着一种人类文化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娲远古文化精神神话

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化没有出现断代现象。古老而神奇的东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文化的链条没有出现过断代,文化传承没有出现过断层,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起源是与天地相合,顺其自然,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华地处中原之心,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西华之华,在古汉语中与花同源,意义在于春华,是生命之华。古老而神奇的西华自古就有东夏和西夏两个古镇,是夏代的发源地。西华县城位于东夏和西夏两地之中,从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华。西华县城东南有古村栗楼岗,相传那里是“栗木之野”,在远古时期是矗立华表,确定子午线、定地标的地方。实际上,自然界的南北方向与人的意识中的南北方向是不一样的,子午线的南向稍微偏东。因此每当中午12点时,这里的

太阳吧并不在正南方向,正午一般在12点5——15分之间,夏季的时间要偏长一些。因为这里的太阳冬季在东南方向出现,夏季在东北方向。冬季与夏季的日照时间相差4.5小时。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生命意义上而言,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太阳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在子午线以东,而是在子午线以西,是在太阳偏西的时候。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升华境界是归西,故这里称西华。西华是娲皇故都,女娲文化底蕴深厚。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心灵之魂。女娲创世纪神话体现着一种人类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人生哲学的意义而言,人之所以为人,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总是具有一点儿精神的,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精神就会垮掉,生命就会失去意义。中华民族在数以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远古到如今,在漫长的人文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巨系统。这个精神文化的巨系统,主要有自然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种族系统、人文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物质经济系统等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远古神话文化——女娲文化。女娲精神中蕴含着多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元素:诸如母爱精神、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包容精神、自立自强精神,人伦自律精神、生生不息精神等等。

一、母爱精神厚德载物

古老而神奇的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包阳,充气以为和。”女娲是圣母,人类的母

亲,抟土造人,送子继嗣。她为自己创造的人类所呼喊的“妈妈”感到欣慰。女娲对人充满了温情爱意,显露出母亲般的勤劳、聪慧和伟大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关爱精神和母爱精神。女娲被古人称为“阴帝”、“木德王”,是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因此,女娲大地的象征,厚德载物。女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了一种阴柔、温和、包容、和谐的理性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从东西方文化的源头而言,人类文明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从神话传承的形式而言,古希腊神话的形式是《荷马史诗》,远古中国神话形式是《女娲经歌》。在女娲经歌里,有许多关于女娲的神话。从神话故事的传承意义上讲,神话其实质上就是人话,只是赋予了神秘和传奇的民俗文化色彩。女娲经歌是非常生动,又富有传奇色彩和趣味性的一种民俗文化。女娲经歌是东方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之歌,也是女娲文化中最经典的部分,是妇女的心声,也是对女娲功德的赞歌。老年斋公们说,六七十岁的斋公担经挑,打经版,有说、有唱、有跳,有苦、有歌。八九十岁的老斋公跳不动了,坐在床上唱经歌,传经歌。

在女娲经歌的演唱活动中,体现出了中原妇女的淳朴、善良、温顺、和睦。妇女们在女娲文化活动中表出了很强的团队精神。在妇女身上,母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能量,也是广大妇女人格的共同人格特征。

人们常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也是最崇高的爱,无私的爱,最真挚的爱。在女娲经歌里,母爱是女性的生命支柱,也是女性

道德的根本所在。有一首女娲经歌里痛哭歌咏母爱唱道:千嘱咐万叮咛贤良儿女,斩恩爱断牵缠春了娘面。

娘想儿恨不能一时就见,娘想儿神不守心如刀穿。

娘想儿那一天不哭几番,娘想儿无一时泪滴能干。

娘想儿只哭的法轮不转,娘想儿只哭的甘露不甜。

娘想儿只哭的牙口不闭,娘想儿只哭的全家分散。

娘想儿只哭的气不朝元,娘想儿只哭的心田不暖。

娘想儿只哭的水火不连,娘想儿只哭的清浊难辩。

娘想儿只哭的乾坤不就,娘想儿只哭的神昏气散。

娘想儿只哭的不过此关,娘想儿只哭的肝肠裂断。

这段经歌把母爱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明了母子情深,同时也尽情地表现出了母亲对儿女博大的胸怀和真情的教诲。女娲经歌是妇女用来为女性歌功颂德,感化世人的活教材,也是促进家庭教育,密切母子关系,保障家庭和谐的重要文化因素。

在母子关系中,母爱是维系母子关系的道德之源。母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母亲对子女的亲昵、关心、呵护、温柔、热情和慈爱,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情感。母爱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母亲爱子女,不论男女,不论美丑,不论健壮或体弱,不论聪明和愚钝,甚至不论儿女善良或凶恶。因此,母爱这种情感,作为一种本能,甚至是可以没有爱的理由的。母爱是一种大爱,真爱,慈爱,甚至是一种痴爱、狂爱。

母亲对子女的道德情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爱,这种血缘之爱不

仅是一代人、一辈子,而是几代人,几辈子。一个妇女不仅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还爱自己的子孙,这甚至于比爱自己的子女还亲,人们称这种情感叫做隔辈儿亲。因此,母爱是一种永恒的爱,始终是一种热血情怀的坚持,从生到死。母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呵护儿女的生命,用痛苦换回孩子的幸福,甚至用耻辱换回儿女的生存。母爱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因为有此能量,母亲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坚毅无比;母爱蕴涵着智慧,为了孩子,母亲总是那么无所畏惧,无所不能;母爱中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人类最伟大的爱,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东方女性是伟大的女性,因为东方妇女在远古时期就具有母爱精神,不论是从人的生命的孕育,或是到生命的发展,母爱精神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当今社会中弃婴行为,做性别鉴定后流产、引产行为,实质上都是一种母性道德的沦丧现象。从生命的意义上,不论是什么人,都应当关心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而不应该肆意践踏生命。古人非常敬畏生命,因此古人把活着当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古人对生感到很伟大,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不论是人生的年月和日期,甚至是出生的时辰,都赋予非常丰富的人生意义。顺其自然是最大的道德,如今妇女生育的剖腹产,打破了人生的尊严和自然规律,人为地生命出生时间的控制实质上是对自然地亵渎。

从敬畏生命的意义言,古人为了能够使人敬畏生命,对生命介入了神奇的灵魂和鬼魂概念,如果一条生命无辜被掠夺,生命就会转化

为灵魂和鬼魂。尤其是鬼魂是很可怕的,那些屈死的冤魂化作厉鬼,对人的报复行为不仅是很严厉的,很残酷的,而且也是很神奇和诡秘的,甚至于是人不可抗拒的,因此是非常恐惧和不可思议的。这使最早的巫婆——智慧女人对生命呵护的手段。

二、创造精神造人补天

女娲文化源流于古老而美丽的神话。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起源。在女娲经歌中,古人把女娲称为“无生母”(万物之母),古人认为,人类发展的起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女娲造人是“从无生到有生”,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壮举。

在女娲经歌里,有不少内容都能够体现出女娲文化中的创造精神。女娲造人,制嫁娶,定婚姻,造笙簧,这是远古时代的伟大创造,是创世的具体体现,也是东方文化的奠基工程。从《女娲姑娘从哪来》中可以看出女娲经歌中创造精神。

女娲姑从哪来

女娲姑娘从哪来,女娲姑娘从南来;

头没帽子,脚没鞋,身披树叶累满怀;

一心一意造世界,造的泥人儿藏集来;

造太阳、造月亮、造的黄河通大梁;

造的大路有人走,造的人小路有人行;

造的禾苗向上争,又造一个大会厅;

三年满、四年园,五年头上才造全;

我把世界全造好,真心弟子来送宝;

我把世界造亭当,真心善人来进香;

叫你传、你都传,浑身铁索管解完。

这首《女娲经歌——女娲姑娘从哪来》主要是说女娲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女娲姑娘从哪来?”“头没帽子脚没鞋,”“身披树叶累满怀。”这些语言简单明了,非常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女娲的形象。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可见,任何神话文化都富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有学者在对远古文化史料记载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对女娲的功绩作了如下的概括: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同辈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了笙簧音乐,娱乐了人类。这些功绩体现了远古时期母系氏族公社妇女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起源。正如《淮南子?览冥篇》中所赞颂的:女娲文化精神“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所有这些神话传说中对女娲功绩的颂扬和赞美,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子孙对祖先的尊重和热爱,而且更彰显了由此形成的女娲文化蕴含的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精神。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在东方文化中,女娲文化实质上就是创世纪文化。《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

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女娲抟土造人、造鸡、造狗、造羊、造猪、造牛、造笙簧音乐,可以说构建了生命的世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女娲造人的时候,是因为那个时候地球遭受了一场宇宙的撞击,世界是一个荒芜的世界,没有人民,于是女娲才抟土造人。女娲造人不息,她为了让人布满世间,不仅坚持用手捏,而且用枯藤搅动泥浆,挥洒泥土造人,充分展示了女娲为人类的繁衍而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在中原文化中,人们时常好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人。在数以万年的人类生活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女娲文化是泥土文化,女娲实际上是大地的象征。大地孕育万物,女娲文化精神是大地精神,是孕化万物,生成一切的创造精神。

女娲炼石补天,如《淮南子?览冥篇》中所描述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不灭,水浩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是说人类经历了一场宇宙大爆炸,这次宇宙大爆炸造成了天塌地陷,面对这种毁灭性的自然灾难,女娲并没有屈服,而是炼石补天。通过艰苦你努力,女娲打造出了一片新天地。在科学发展中,无数的科学家,像女娲一样填补了各种空白,打造出了科学的春天。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文化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这是很自然地生成精神,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劳动的过程实际上

就是生成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没有劳动创造,人们就无法生存,就没有幸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指出了今天教育的问题和明天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能够人“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培养完人”。生存,只有不断地生成,才能够存活。生成是人的基本活动方式,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三、万物之灵生命精神

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远远流长,没有出现历史文明的断层,在于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具有生生不息、跨越发展的性格品质。“女娲姑娘下凡来,头没帽子脚没鞋——”在西华县,是女娲神话故事最密集的地方。老年妇女唱经歌,担经挑,这是最原始的妇女娱乐和传承女娲文化的活动。女娲文化孕育着强大的生命活力。《说文解字》在解释"娲"时,云:"古之神圣女,化(即孕育)万物者"。实质上女娲文化就是东方生命文化。"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既然有繁衍滋生人类的意思。万物负阴而包阳。在三皇文化中,女娲文化是“阴性文化,黄土地是人们休养生息之源,也是生命之源。人生于黄土,死后又归于黄土。在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黄土地上,泥土文化就是东方文化中的生命文化。女娲象征着大地,厚德载物。女娲是生命精神意义的象征。

在民间文化活动中,担经挑、打经版、唱经歌的舞者皆为女性,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在担经挑、唱经歌的舞蹈中,只以女性为舞者,因为妇女本身就是生殖力的象征,以年长妇

女来表演,则是多子多孙的寓意,这与女娲和人祖庙会的生殖崇拜的原始主题是一致的。担经挑、唱经歌通过传女不传男的独特形式,表达了对妇女繁衍人口的讴歌,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于性爱自由的向往。担经挑、唱经歌对女性生育神的崇拜,是人类早期生殖崇拜的活灵再现。

西华女娲经歌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朗朗上口,押韵和仄,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主体性、趣味性、传奇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是弘扬女性文化的主要传统宣传形式。每逢阴历的初一、十五,妇女们担着经挑、打着经版、跳着原始的舞蹈,在庙会上狂欢!一个个精神抖擞,在众人面前不怯不惧,彰显着女性的风采。她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悠闲自得,传经跳舞,没有半点害羞和扭捏的样子。她们是那样的大胆、大方、大气,又是那样的表现出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在西华,女娲经歌是古代妇女文化的主体部分,女性唱女娲经歌不仅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妇女生活的形式和乐趣,有一首《石榴经》,说明了西华女娲经歌在民间流传的广泛性和感染性:石榴开花叶显翠,俺家有个念经会;

念经人里数我小,我把花盆打碎了。

打了一百单八半,请个能人对花盆,

一对龙,二对凤,三对花盆不杈声。

谁对花盆谁有功,莲花盆里去修行。

石榴开花满叶红,做着针活念着经。

不做针活俺穿啥,不念真经咋修行。

但等百年人老了,一顶大轿到门庭。

大鬼抬着上了桥,二鬼抬轿一阵风。

花轿抬到金桥上,忽听桥下动哭声。

我问桥下哭啥哩,阳间没有念过经。

耐河坡里受到苦,耐河桥下受到刑。

早知念经真中用;学会说话都念经。

从这段女娲经歌里,可以看出从她们身上不仅传承着女娲文化的原始信息,而且也反映出了华夏历代的妇女精神和智慧,不仅能够体现出原始民间文化的美和古朴文化的魅力,也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四、自律精神定姓置婚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弘一法师认为如今世人的“道德沉沦,精神空虚”,有人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精神系统”。本人认为,在中华文化的资源宝库中,不是缺乏文化精神资源,也不是构建不成中华民族精神系统,而是在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怎样能够正确认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人文精神方面真正实现返璞归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正能量的凝聚和发扬光大。

从道德起源来看,人类的道德起源于远古时期。女娲文化中蕴涵着人类道德的根源。女娲定姓、置婚姻、重人伦,这是我国最早的道德起源。女性崇拜是孝道的起源。人生的道德之根是母爱。母爱是基

于生殖基础上的本能情感。女娲不仅奠定了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最早制定了人的以生殖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姓氏文化中蕴涵着道德的渊源。在远古时期,姓不仅是一种原始性的氏族图腾,而且是人的生命符号;姓不仅是血脉之根,也是道德之根。姓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身世,也体现着一个的品质、人格、人生价值、社会地位、信誉和声望。

中国是礼仪之邦。道德为人的立身之本。女娲文化中蕴涵着人类道德的根源,孕育了法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奠定了东方道德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女娲定姓、制婚姻、重人伦是我国最早的道德起源。女娲不仅奠定了人类道德的基础,也最早制定了人的以生殖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姓不仅是人的生命符号,而且富有浓厚的道德内涵。

“道德”作为一个汉语词语概念,最早是出现于我国战国末期的荀子,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女娲被人们尊为“古之圣女”。女娲制定婚姻制度,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忙碌不停。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而言,道德最早起源于母爱。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只知其生母,不知其生父。《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女娲“置婚姻”最早确定了人与人的爱情道德关系。人类的生生不息,人类繁衍的交媾,要符合天道规律,爱情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情感,但爱情的根本基础是要符合道德行为规范。据《纲鉴易知录)

记载:“人生之始也,与禽兽无异,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知其爱而不知其礼,卧则唯法,起则吁吁,饥则求食,饱则弃食,茹毛饮血而衣皮革”。中国人对婚姻是很重视的,古人讲究媒妁之言,要求男女在婚姻关系中不仅要知道恩爱,还要知道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裨面为女媒,因置婚姻。”女娲建立了人类的媒约嫁娶的婚姻制度,确立了最早的“婚姻法”。

女娲亲自为媒约,成全了人类的婚姻和家庭,为建立国家奠定了基础,后人都把她奉为结合婚姻的郊媒之神。女娲建立人类最早的婚姻制度,用来“远禽兽,重人伦,”这就奠定了人类婚姻道德的基础。原始社会早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前婚姻时代,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结成规模不大的群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为人处世,以德立身。在社会生活中,人之所以为人,与禽兽有别,就是因为人具有道德,道德是决定人生性质的因素。无数历史的事实证明:一个家族中的道德,是这个家族文化的灵魂,也是家族得以繁衍生存的基本要素。

五、混宏宽厚协调和谐

女娲作笙簧——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在女娲经歌里,为中华文化奠定了绚丽多彩的生命原色,把女娲成为“地母”有运化万物之意。在《地母经》里这样表述道:

地母经

地母爹、地亩娘,提记苦处哭一晌,犁地犁离俺的身;

耙地耙的泪纷纷,吃娘血,挖娘筋,活着给您影住身;

看看几个报养恩,说说几名敬孝遵,说俺没名俺有名;

说俺没生俺有生,天姓皇、弟姓陈,三月十八酉时生;

十月十八信道明,娘管麦根爹管秋,哥哥管着树叶头;

嫂嫂光采黑黑豆,都说妹妹年龄小,搬着花枝打底楼;

过生母要供多少,三碗清水两盏灯,大发善门好门中;

那么佛,那么升,这是地母一章经,早晚念传有功名。

这首经歌里道出了女娲的生日时间:“说俺没生俺有生,天姓皇、弟姓陈,三月十八酉时生;”说明了女娲是在阴历的三月十八日的酉时出生的。

在女娲经歌中,把女娲的母亲华胥称为“无生母”,女娲创造了无极文化,这是最早的东方文化。这是一种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有一首《无生母舍原童三山坡前》中是这样表达的:

无生母舍原童三山坡前

三山坡前分了手,母归西天不回还,

娘想儿来不能见;儿想娘来哭皇天,

母子要得重相见,但等临危末却年。

那时长等家书信,钦差合同送下凡,

若还不得领合同。永世不能转回还,

若还参透家书信,须弥山前是根源。

积公累德行善事,赶路明师指玄关,

指出你的无价宝。翻身一步天外天,

那时见了无生面,极乐国中任你玩。

不怕三灾并八难,顺适自在乐无边,

那时不迷本来性。迷失本来堕深渊。

在女娲经歌里,女娲是原始祖母,因此人们又把女娲称为是无极老母。在世间的图案中,太极图可谓是最美丽的图案,也是最富有哲理的一个神秘的图案,它代表了东方文明,也代表了东方人的大智慧。然而,先于太极图的是无极图。无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无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何谓无极呢?从自然生态的生命意义上讲,无极是一种原始文化中的水文化。女娲文化是阴文化,也是水文化。女娲文化产生于远古时期中原的一次大的水灾,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无极实质上是一种水的运化,就像水形成的旋涡,这种运化的方式,就如同一阴一阳两个鱼。这就把混沌世界明晰化了。无极图是东方文化中最早的形象化符号。

何谓太极呢? 混沌之气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中生有,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

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黑色是一种厚重的文化色度,是智慧的象征,也是神秘之源。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像,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 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学的灯塔。有一首女娲经歌说明了无极生太极。

女皇圣上来传经;

只从那混沌时没有世界,

天地人好比那一个鸡蛋。

经过了二百万零两万年,

道果发阴阳分产出人烟。

上位者为之天日月星斗,

下位者为之地山脉河泉。

宙宇间空气流产出灵仙,

他名叫盘古氏道出于天。

无圣母她怀我十二余年,

那时候老母亲走之不动。

想办法说假言天气长好,

我一听即降生见了地天。

降生后我一见天还缺口,

拾一块五色石同时补天。

这首《女娲经歌——女皇圣上来传经》的经歌主要是反映出了女娲创造的无极生太极理论。这是女娲元文化的精华,这种理论反映出了一生二的相对论,道出了万事万物负阴而包阳,阴阳相和,或相生相克的朴素唯物辩证法,为五行理论和伏羲八卦理论奠定了基础,是上古奇书《易经》的核心思想。女娲的无极生太极理论是中华哲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女娲是东方哲学的鼻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图文) 第一集:中国剪纸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新兴的剪纸,首先是切合新时代人的心里与审美需要,投其所好,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 第二集:古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艺术特点,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元代绘画,直接师法唐五代,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并加以发挥,旋继南宋院画而兴起院体画,盛极一时。中晚期文人画又大兴。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使之又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颇大。入清以后,受董其昌画论的影响,画坛风气摹古大于创新,称为正统派。至中叶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这种状态,成为各抒己见,打破常规,旗帜鲜明的艺术革新派。各类画科均在此阶段有所发展,同时,中西艺术也得到交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繁荣阶段。及至清末,海上画派及后来的岭南画派的兴起和出现,是传统的中国画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风貌。吴昌硕和后来齐白石的出现,使大写意出现了新局面。到近代,由于徐悲鸿,林凤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画家出现,进一步融合了中西艺术,使中国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数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中华民族精神》期末考试

《中华民族精神》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的专制反映了专制主义集权的极致。(1.0分)1.0 分 A、财权 B、军权 C、政权 D、文化 2民族主义的内涵包括()。(1.0分)1.0 分 A、贯穿于全世界近现代的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 B、总是出现在那些长期或暂时处于弱势的或处于上升阶段的民族内部 C、可以葬送一个民族,也可以振兴一个民族 D、以上均是 3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向()挤压的结果。(1.0分)1.0 分 A、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 C、印度板块、亚洲板块 D、亚洲板块、印度板块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孙中山的兴中会纲领不包括以下哪一个?()(1.0分)1.0 分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国 C、创立合众政府 D、维护封建统治 6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1.0分)1.0 分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秦朝 7全球化对各个民族的挑战体现在()。(1.0分)1.0 分 A、挑战了民族存在的可能性 B、挑战了民族存在的合法性 C、挑战了民族的生死存亡性 D、以上都是 8在德国人的意识里,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文化不等于精神 B、英法工业发达,也有文化 C、我们没有文化,但一定有文明 D、不是有了文明就一定有文化 8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1.0分)1.0 分 A、建立信用法律体系 B、建立信用道德规范 C、把诚信原则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D、以上均是 9爱国主义的类型不包括()。(1.0分)1.0 分 A、个人爱国主义 B、官方爱国主义 C、符号爱国主义 D、形式爱国主义 10科举制度是()建立的。(1.0分)1.0 分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的名言。(1.0分)1.0 分 A、范仲淹 B、孟子 C、孔子 D、顾炎武 12对于文化生存的概念解释,下列哪一项不正确。()(1.0分)1.0 分 A、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 B、积淀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全部文化和文明成果 C、永远不会消亡 D、蕴含着民族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13“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是出自谁的主张?()(1.0分)1.0 分 A、托尔斯泰 B、大仲马 C、巴甫洛夫·伊凡·彼得洛维奇 D、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4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1.0分)1.0 分 A、极端个人主义 B、对公共服务的依赖 C、现代社会的分离 D、社会凝聚力下降 15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身份标识是()。(1.0分)1.0 分 A、民族情感 B、民族意识 C、民族性格 D、民族心理 16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凝练的新内容不包括()。(1.0分)1.0 分 A、本土意识 B、全球意识 C、爱国主义 D、和谐的民族观 17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包括下列哪一项?()(1.0分)1.0 分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选择题(50分) 1、中华民族“一元论”起源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 (1.00分) A.黄帝 B.伏羲 C.少典 D.炎帝 正确答案: C 2、一个民族区别的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1.00分)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思想 3、哪一项不是唐型文化的特征? (1.00分) A.雄阔高亢 B.相对闭塞 C.相对外倾 D.色调热烈 4、蒙古人种是什么颜色的 (1.00分) A.白 B.黑 C.黄 D.棕 5、以下哪个人物提出了民族大同的主张? (1.00分) A.孙中山 B.梁启超 C.杨度 D.黄兴 正确答案: D 6、马斯诺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 (1.00分) A.生活需要 B.生存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离骚》是谁写的 (1.00分) A.屈原 B.顾炎武 C.东林党人 D.文天祥 8、以下哪个时期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锤炼时期? (1.00分)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 C 、 9、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是? (1.00分) A.诚信缺失 B.技术核心能力竞争力差 C.科技发展慢 D.创新性弱 10、科学理性是在中国()时确立的。 (1.00分) A.新文化运动 B.民国 C.五四 D.中国成立后

正确答案: A 11、清政府在经济上成为帝国主义的() (1.00分) A.守土官长 B.税吏 C.附庸 D.太上皇 正确答案: B 12、二十世纪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四个阶段,错误的是:() (1.00分) A.两次世界大战 B.两大阵营划分 C.冷战 D.三个世界的划分 13、民族主义最早产生在()世纪。 (1.00分) A.16 B.17 C.18 D.19 正确答案: B 14、以下属于民族精神比较的基本视角的是? (1.00分) A.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寻根之比。 B.比较民族精神的内容结构和价值取向。 C.比较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中代表性的人物。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5、近代以来,越南曾是()的殖民地。 (1.00分) A.西班牙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6、以下不属于对台政策的是? (1.00分)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争取和平统一 C.反对“台独” D.放弃使用武力 17、以下关于爱国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1.00分) A.爱国主义具有一种防卫的理念。 B.爱国主义对社会具有正面的作用。C.爱国主义侧重于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 D.爱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政治情结。 18、洪秀全最先在()发动起义。 (1.00分) A.河南 B.广东 C.湖南 D.广西 正确答案: D 19、全球化是从什么时候真正开始的? (1.00分) A.十八世纪 B.二十一世纪 C.二十世纪 D.十九世纪 20、哪一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00分) A.制度文化 B.物质文化 C.政策文化 D.精神文化 正确答案: D

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中国正在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在进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以新的姿态和形式走向世界。 一、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是悠久的,又是崭新的。传统中国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大国,古代中国不仅在国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且更是以一个强大的文明国家的面貌影响了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的政治文化版图。文化是立国之根,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不仅在于它在全球文化政治版图中要重新确立自己的独特个性并恢复自信,也不仅在于它将继续维系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而且在于它在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中,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所代表的国家软实力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不仅应体现为经济上的强大,更应体现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在理念上的建构,中国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的创新者,它的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要为其他国家所尊崇。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到了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

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心态。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文化模式,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转型中面临的一个文化政治哲学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它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因为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21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 在世界“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否则中国文化会被西方思想淹没。这就是我们提

尔雅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尔雅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1、俄罗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民族精神是()D沙皇俄国精神 2、华夏”的“华”代表的是一种()A生产方式 3、对“舍生取义”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是()A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 4、费孝通认为,()之后,中华民族从自发的发展阶段过渡到了自发的民族实体发展阶段。C1840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球化侵蚀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6、以下哪一项不是“国”的三种英文解释?()A、county 7、下列哪一项不是林则徐学习西方长处的事迹?()D、出洋学习 8、杨度在1907年提出了“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其中“文化”包括特性。()D、以上均有 9、哪一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D、诚实守信 10、梁漱溟先生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点是()。B、反身向后要求 11、《中国通史》对中国地理的介绍中,()构成了三大水系。D、黄河、长江、珠江 12、政府诚信的要义问题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从外在看,诚信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行动可以选择性忠诚 13、政府失信的表现没有()。C、征询百姓、公开公正 14、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华民族在人类学上的印记?()D、黑色瞳孔 15、诚实守信也是有选择性的,下列选择诚实守信得当的是()。D、委婉提醒别人的错误之处 16、斯大林1913年提出的民族四大要素不包括()。D、共同政治背景 17、不能体现美利坚民族精神的是()。D、反对纵欲 18、孙中山的兴中会纲领不包括以下哪一个?()D、维护封建统治 19、下列关于全球化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世界依旧被认为是分散的个体组成 20、科举制度是()建立的。C、隋朝 21、爱国主义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C、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一: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中华民族精神考试题+答案

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要继续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怎样去做? 1、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指民族性格中的正面和优秀部分,或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基本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民族和民族社会的物质实质存在而言,指称民族精神存在。民族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涵义是相互沟通的。二是民族精神的狭义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并具体地内涵在民族社会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某种核心价值,成为某种向心力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例如: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思想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 2、(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集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一各种手段和方式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的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3、第一,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应当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担负起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浅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奈曼旗青兰 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我想问一下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有的人说是因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现在很多国外大使馆使节的孩子也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他是外国人。还有很多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孩子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他们是外国人。也有人说是因为说中国话,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就像SHE在他们的歌中所唱的那样,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说中国话的都是中国人吗?这两个都不是中国人的标志。作为中国人真正的标志是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所讲“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老百姓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没有意识到的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概率最高的名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对我们为人处事,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提供了行事准则。再比如,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祭祖就是因为我们儒家文化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这些使得我们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不自觉的认同而产生的感觉: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

不是因为语言、不是因为地域,而是因为中国文化养了我们而产生的对国家的那份认同。因此,中国文化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到现在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将近4000年,在4千年的历史上我们国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遥遥领先。虽然现在美国是世界的一级,但是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只有几十年,最多上百年。那么,大家知道我们遥遥领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盛唐奇象:唐朝的时候长安的常住人口100多万,而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地中海沿岸叫威尼斯,它的常住人口不到3万。欧洲最繁华的地方3万人不到中国长安100多万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特别羡慕中国的长安,当时有20多万人居住在长安周边,不愿意回去。还有日本全方位的模仿中国,遣唐使20多次,有9次被大风刮没了,多大的风也吹不走日本学习中国的热情:医学、文字、建筑、绘画等整个日本的文化都是模仿中国来奠基的。英国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有一套书叫《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说17世纪以前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最顶级的发明中国占74%。因此说我们国家是遥遥领先的。而我们国家近代的落后只是从17世纪以后慢慢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挨打到现在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把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放在三五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弹指一挥间。1978年邓小平复出以后我们国力马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自远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which composed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55 minorities.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working,living and multiplying in the home land since the ancient times,and they contributed their intelligence to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o build an unified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Among all the nations,they built a closely connection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so that have already been developed a vast unified country. The long historic culture is a firm link to hold the national unity. 我们的先人历来把独立自主视为立国之本。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近代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但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Our ancestors always regard the independence as the foundation underlying all our efforts to build the country.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human civilization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ever suspended in the thousands historic progress. 今天,我们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照搬别国的模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们采取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政策。中国人民珍惜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也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

中华民族精神期末考试答案

中华民族精神期末考试答案之一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面哪一项是《赵氏孤儿》的主题:()1.0 分 A、 爱情 B、 复仇 C、 报恩 D、 励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1929年,()的发现表明了中国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1.0 分A、 北京猿人 B、 元谋人 C、 长阳人 D、 蓝田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1.0 分A、 建立信用法律体系 B、 建立信用道德规范 C、 把诚信原则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D、 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兼爱”是()的观点。1.0 分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1.0 分A、

卓琳 B、 宋文骢 C、 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D、 全体中国人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1.0 分 A、 共同的思想品格 B、 共同的价值取向 C、 共同的道德规范 D、 共同的语言特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1.0 分A、 网络信息化的社会 B、

全球化的社会 C、 忽略环境保护的社会 D、 市场经济社会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华夏”的“华”代表的是一种()。1.0 分 A、 生产方式 B、 生活方式 C、 文化修养 D、 地理方位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9.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正式确认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上?()1.0 分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中国文化七大特征,中华民族七大品格

中国文化七大特征,中华民族七大品格 1、文化认同性善,国人真诚善良中国文化中关于人性论的观点虽有分歧,但性善论一直是我们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本善良,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子虽提出“性恶”,但他同样认为“恶人”经过教育便可向善,人的最终归路就是善良。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善”的人性论逐渐成为官方钦定的主流派观点。 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论,不但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也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旨趣最为契合之点。儒家学者虽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对佛教的心性论,则多持肯定的态度。 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与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之意;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与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 善良真诚,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一盏灯,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需强迫,它会传播。以真诚和善良做人处世才能活得安稳宁静。2、文化绵延坚韧,国人自强不息

中国文化是绵延不绝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它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国家政权虽有更迭,或间有盛衰,但民族间的融合从未中断。 在民族的迁徙、聚合和战争冲突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高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绵延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一次次分合兴衰中,中华民族也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论语》中也强调人要自强,“不怨天,不尤人”。 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获得尊严,一个国家如是,一个民族如是,一个人更是如此。从百日维系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黄花岗,自强不息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执着努力。 人生当自强,吾辈当自强!3、文化讲究情义,国人有情有义 中国文化是一个讲情的文化,乡土情,伦理情。中国文化中随处可见对故土,对家庭的依恋与深厚情谊。 《礼记》中说“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乡土与自身的修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祠堂、家谱都是中华文化重情的明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