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

的统一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应该率先垂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特定作用,因此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为民,就要情为民所系。为民,就要权为民所用。为民,就要利为民所谋。

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务实,就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务实,就要知难而进,埋头苦干,兢兢业业,锲而不舍。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清廉,就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清廉,就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清廉,就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三、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因而其理论和实践更加要求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这一点突出地表现为我们党始终要求坚持真理与向人民负责的统一。坚持真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通过不断探索达到对社会真理性的认识。向人民负责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就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中国社会的真理性认识;没有对中国社会

的真理性的认识,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就不可能真正向人民负责。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内容超级经典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专题复习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 *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 *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八个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已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价值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因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因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的内容。 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意义的判断。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第二,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第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 1,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2,阶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社会科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1.唯物论 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 ! 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 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 # 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 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 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 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人只能认识规律、尊 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 ! 两个特征: 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观) 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班级:11环工一姓名:陈东华学号:201130230102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什么是价值,价值是揭示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需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在实践中,真理即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即遵循真理的尺度,又符合价值的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跃进期间,人们的行动只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即只遵循价值的原则,没有遵循真理的原则,最终导致了失败。又比如在19世纪初期的西欧大地上所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的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这也是因为他们只遵循价值原则而没有遵循真理的原则。 那么联系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今成功主义盛行,每一个人都想要成功,这是遵循价值原则的体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遵循真理原则来行事,他们整天幻想着可以一步登天,见到有某些人因为从事了某一方面的工作而快速成功了,就盲目的跟从其他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把事情做好,最终导致惨痛失败的经历,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只有真理原则于价值原则相统一才能成功的道理。 在一个国家的墓园里,有许多国家首脑的墓志铭。某个角落里的一段墓志铭是这样写的: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愿望,想改变世界,但是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不能,所以我想改变整个国家;但是等到我的年龄再大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这个能力改变自己的国家,那我就想我的愿望就是改变我的家庭;等到我年老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我就想我要改变我自己;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我自己。这时候我就想,

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发言

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发言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等特性。同时真理也是具体的,发展的,然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之所以能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于真理不同的是,价值除了具有客观性外,还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虽然真理和价值的定义和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主体的尺度。因此,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那么,为了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真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抱之以清晰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真理与价值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而避免形而上学的尴尬境地。然后,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当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摘要: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哲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简要介绍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其他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一些简单的论述.同时也介绍了哲学上所谓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论述过程中也对现在的热点问题即食物问题,在真理与价值之间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及想法。从而得出真理与价值是有区别的但同是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区别;相互联系;食品问题 何谓真理,何谓价值,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很多人都听过,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呢?或许可以说真理与价值根本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看法,一百种想法。这才是每个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同一片叶子。同一件事情,有些人觉得它很有价值,有些人却觉得一文不值。每个人对真理与价值的定义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也理所当然不同。 真理通常是指与事实达成相一致的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或者认同。主要的实质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的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真理之所以称为“真”,简单的来说,主要是要体现出人们对它的认同。术语“真”不过就是个标签。就好像商品的包装盒一样.但同时真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法国诗人雨果说过: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这句话就说明了真理的重要性。 真理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两个间题。对于真理,过去一直都有人在探索,但对于它的理解却都过于狭隘简单。至于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长期受到忽视。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这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要求,同时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思想理论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哲学上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中必需要解决的问题。真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而所谓的价值,属于一种关系领域,是表示客体的事物与它的主体之间效益的关系。在哲学上还有所谓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意识和行为过程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我们人类自身还有周边的事物。真理原则,是人们的检验尺度和行为原则,准则。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是越界。这是由人以外所设定的尺度,也就是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尺度的遵从,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是一种有着思想和感情的高级生物,其存于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也不应该只是因为追求简简单单的物质生活而存在,人活着,要因为存在而活着。人在生活中追求真理,也在追求价值。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的正确认识。人类的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人类不只是要存在,而且要发展。人类必须要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我们说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而且,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响;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承认真理是客观的,就真理的发展过程来说,可以这样说,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说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能成为真理。而真理的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的绝对性而言的,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会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此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的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他的‘直接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时间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意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观的问题。可以这样子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相对统一。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萌发了对人性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束缚中的人性慢慢得到解放,人们开始撇开宗教的外衣一步步探索人的价值,并开辟了以人作为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价值意义所在主要是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作者】冯平【作者简介】冯平中山大学哲学系 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价值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S·安格洛夫(Anguelov)曾说过:据他所知,凡是在价值问题研究领域享有权威的哲学家没有一个不曾就价值与真理的相互关系表明过自己的立场①。然而每一种表明仿佛又给人留下更多的疑惑。在的关系这个十分笼统十分含糊的标题下,人们实际关心和讨论的是三个不同的问题。一是: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等)的真理性。二是:价值判断对真理性认识的干涉。三是:在实践领域追求价值与追求真理的关系。除此之外,也有对真理的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但争议较多的,成为热点和难点的是前面三个问题。一、价值判断的真理性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和美学在对传统伦理学和美学的反叛中,提出了一个与伦理学和美学的存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有真理性可言吗?在与传统观念藕断丝连的背景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仿佛是个陷阱,如果价值判断没有真理性可言,那么就意味着它们没有普遍必然性,因而以它们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伦理学、美学)也就不是“严谨的科学”,也就失去生存的权力了;如果承认具有显著主体性特征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的价值判断具有真理性,那么就意味着改变原有的真理观念,放弃真理的最本质的规定:普效性、客观性、公众性,实际也就与前一种解答殊途同归了。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和美学落入了这个陷阱。这应归罪于休谟。在神学伦理学的背景中,道德命令不用企求真理的庇护,神的命令远高于人的认识。当古希腊哲学家企图用认识的完美性和尊贵性来称誉道德命令时,人们走出了对神的盲从,但却陷入对“真”的迷信。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道德论中所提出的“是”与“应该”的问题,唤醒了伦理学独断论的迷梦。正是休谟的诘难,使二十世纪的伦理学家把重新确立道德判断的真理性提到了伦理学研究的首位。一些人真诚地期望和相信能克服主观主义,找到道德判断的客观真理性依据,重申道德判断的真理性,以挽救伦理学的衰落。这与我国价值论研究者期望通过价值真理的确立证明价值学研究的真理性与生存权力,遵循着同样的思路。我认为价值判断有真理性可言,但却不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价值判断的合理性问题展示了一个比价值判断的真理性问题更广阔的领域。价值判断不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这不仅不是价值论研究的末日,相反,这恰是价值论研究独具魅力之所在。首先,价值判断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一种不同于事实判断的认识活动。它不是以客体本身的存在、发展为认识取向,而是以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为认识取向。价值判断的特点在于:它是主体以一定的标准衡量客体。从而判断客体对主体的关系的认识。在这一认识中,主体所使用的衡量客体的标准直接制约着判断结果。采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客体,会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可以说价值判断所依据的衡量标准,是价值判断的核心因素。而价值判断的标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其实质都是人的需要。价值判断实质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去判定客体与这一需要的关系。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各层次之间不一定是统一的;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文化、随着实践活动等不断变化的。需要具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势而异等特质。因此,追求具有永恒不变性、普效性、非私人性、客观的价值尺度,进而追求普效的、永恒的、公认的价值判断,只能是水中捞月。这是研究价值判断的宿命。那么价值判断的真理性又在哪里呢?对真理的探求与哲学的历史一样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来看,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在于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 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而价值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 1、价值的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2、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人作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主体,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方式都表现出社会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4、价值的多维性:因为任何一个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其结构和规定性都是复杂、立体而多面的,所以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的丰富性或全面性。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1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也在社会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它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它服从于实践满足于人们的客观需求,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人的意识只有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才能为社会从而为个体的发展带来幸福和 快乐.所以,人是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将会推动我们的长远发展,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我们从小树立了怎样的价值观,将来就很可能成为哪种价值观所对应的人,做相应的事情。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一生中的重要课程。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知识讲解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浅析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联系 理与价值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人们认识事物,不仅是要了解它的性质,而且要弄清楚它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便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真理的对象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真理的内容包括对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如果忽视了价值关系也是真理的对象,以为真理只是反映同主体无关的客体属性,那么,在探求真理时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的客体对某一主体来说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例如某种矿物对人类有何用途,某一历史事件对某一社会集团有利或不利等,都是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种价值关系会有不同看法或评价,并且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现实存在的价值关系并不随人们的评价或价值观念不同而改变。只有同主客体之间实际存在的价值关系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反映同一种价值关系的真理或真理体系只能有一个。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应该同对事物其他方面的认识一样,力求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 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真理本身时,又可以看到,真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实践需要。获得真理,摆脱思想上的困惑,这本身已是一种精神享受。真理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会提高人的理解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简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辨证统一

简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辨证统一 一、引言 近年来,一幕幕的“造假门”频繁浮出水面,披露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学历造假、食品造假、团购网抽奖造假等一系列的造假活动,让人们不禁质疑,在现如今的和谐社会中,有多少诚信可言?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外乎就是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暴利,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制假贩假。而学历造假则是通过捷径来帮助自己成功。虽说学历造假、团购网抽奖活动的造假导致自身失去的仅仅是信誉。然而食品造假,失去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声誉,还有可能对老百姓的健康造成危害,更有甚者将人致死。 就拿食品安全来说,无可厚非,科学技术在食品生产中广泛应用,然而,若是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旦与“损人利己”的价值选择相结合,就使得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危机。因此企业应该也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最高目标来谋求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二、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 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 一方面说来,真理具有客观性,其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进而取得成功。我们按照现实世界的规律来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真理原则。另一方面,价值强调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便会不断的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这就是价值原则。 三、价值观的引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只有一个,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

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真理与价值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共 1 页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题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决定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真理包含三层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2、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 近;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有限性。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准确程度也有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优势辩证转化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时间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4、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梳理了一遍知识点,相信你一定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点理解更深了。所以不要忘记把从书上学到的真题放到做题的实践中去检验哦! 希望大家都能掌握2016考研政治真理、用于实践,勇夺高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经典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