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技术报告电气检测领域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与实例

CNAS技术报告电气检测领域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与实例
CNAS技术报告电气检测领域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与实例

CNAS技术报告

电气检测领域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与实例

(报批稿)

前言

本文依据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A003: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电气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01-G001:2018《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和CNAS-RL02:2018《能力验证规则》中关于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并结合电气检测领域的特性而制定。

本文旨在规范电气检测领域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活动,以确保实验室采用的内部质量控制技术合理适用,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有效,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从电气检测领域的通用环境类试验、通用安全类试验、通用性能类试验及特定性能类试验四个方面,提出了内部质量控制的基本方式并附上典型案例。

本技术报告仅从操作层面上就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所提供的方法和案例并非是唯一可选的,仅供相关方参考。

本技术报告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单位: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人:

电气检测领域内部质量控制方法指引与实例

1 适用范围

1.1 本文旨在为从事电气领域的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电气实验室)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提供参考,提高电气实验室内部质控活动的有效性。文件对实验室的内部质控方式、合理质控限及质控频次均进行了一定的指导。

1.2 本文件附录中给出的实验室内部质控案例是供实验室进行内部质控活动及评审组

评审工作的参考。

1.3 本文件适用于电气实验室开展内部质控活动,其它领域实验室涉及电气检测项目的,也可参照此文件中规定的方法及要求执行。

2 参考文件

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01-G002:2018《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CNAS-CL01-A003: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电气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01-G004:2018《内部校准要求》

CNAS-CL01-G001:2018《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

CNAS-RL02:2018《能力验证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3.1检测实验室(简称:实验室)

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3.2检测

对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按照规定

的程序确定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注:检测结果通常记录在检测报告和检测证书中。

3.3 检测方法

为进行检测而规定的技术程序。

3.4质量控制

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注:质量控制包括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质量环中所有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经济效益。

3.5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为持续监控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以确定结果是否足够可靠达到可以发布的程度而采取的一组操作。

3.6质量保证

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

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的有系统的活动。

注:⑴质量保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目的。

内部质量保证:在组织内部,质量保证向管理者提供信任。

外部质量保证:在合同或其他情况下,质量保证向顾客或他方提供信任。

⑵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⑶只有质量要求全面反映了用户的要求,质量保证才能提供足够的信任。

3.7 质量计划

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而规定的专门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

注:⑴质量计划通常参照质量手册中适应用于特定情况的有关部分。

⑵根据质量计划的范围,可以使用限定词,如“质量保证计划”、“质量管理计划”。

3.8 记录

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

注:⑴质量记录为证明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度(如产品的质量记录)或质量体系要素运行的有效性(如质量体系记录)提供客观证据。

⑵质量记录的目的是为证实溯源性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等提供依据。

⑶记录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其他方式贮存的资料。

3.9保存样品的重复检测

对保留的未受破坏的已检测过的样品,按原检测状态、检测条件和相同的检测

方法进行的重现性检测。

3.10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功能核查

由同一(组)操作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在尽可能一致的检测状态、检

测条件和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

3.11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

对于关键设备(包括校准实验室的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以及标准物质/参考物质)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维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授权签字人应对组织期间核查的结果进行评审。

3.12相关性检查和使用其他已校准能够提供可溯源结果的仪器

利用同一物品不同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相关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从而可以间接地用一个参数的量值来核查另外一个参数量值的准确程度。

3.13盲样测试

利用有证标准物质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其量值由有证标准物质导出)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3.14实验室内人员比对

由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人员,采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在相同的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环境条件下,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检测。

3.15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

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

3.16物品不同特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检测过程中不同检测项目或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识别潜在的偏差。

3.17使用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物质制作控制图(简称质控图)

实验室利用统计方法,对检测过程质量加以测定、记录从而评估和监测过程是否受控状态的一种质控方法。

3.18方法准确度

方法测量值与可接收的参考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可以通过偏差或回收率来评估。

3.19 方法精密度

特定条件下,进行连续多次实验测试,所得测量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3.20 核查标准

质控样品的一种,具有足够的稳定性,经过校准或确认,能够代替被测对象,完成对测量系统的核查工作。

4 内部质量控制方法

4.1 总则

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其中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己开展的质量监控活动,通过内部质量控制评价检测结果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监视检测活动过程,发现异常变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对测试结果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对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有效性的验证,对测试人员检测水平的考核评价,对仪器设备稳定性的核查等等,其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质量控制的目标。

电气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涉及电学参数、结构、性能、材料、能效、环境可靠性等多个子领域,需根据每个子领域不同的质量控制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并实施,实验室还应制订内部质量控制方案,对实施的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4.2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4.2.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建立

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检测能力范围制定相应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包括:保存样品的重复检测、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功能核查、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实验室内人员比对、盲样测试、相关性检查和使用其他已校准能够提供可溯源结果的仪器、物品不同特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使用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物质制作控制图、审查报告的结果等,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中应明确以下内容:

a)质量监控活动(对象)

b)检测项目/参数;

c)内部质量控制方式;

d)质控限或确定质控限的方式;

e)质控频次;

f)涉及的人员和/或设备;

g)计划开展时间等。

4.2.2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

4.2.2.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应综合已认可或待认可项目的检测频次、人员技术能力、设备可靠性、方法要求等风险,确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对经实验室自身识别出的风险较高的参数,应加大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频次,以满足实验室内部质控相关要求。

实验室制定内部质量监控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检测业务量;

?检测结果的用途;

?检测方法本身的稳定性与复杂性;

?对检测人员经验的依赖程度;

?参加外部比对(包含能力验证)的频次与结果;

?人员的能力和经验、人员数量及变动情况;

?新采用的方法或变更的方法等。

4.2.2.2附加质量控制活动

当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结果为临界值、设备出现异常返修、使用在培人员、实验室搬迁更换场地或发生评审活动发生不符合后,宜制定附加质量控制计划。

4.3 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4.3.1 质量控制方案的建立

实验室应建立内部质量控制方案,且内部质量控制方案应覆盖到每个检测方法(并非每一个检测标准,应以试验方法为基础建立内部质控方案),实验室的作业指导书(SOP)文件中应有一个总体的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判定规则。

4.3.2 内部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

4.3.2.1 电气产品通用环境类试验内部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

4.3.2.1.1电气产品通用环境类试验是目前电气领域最为常见的检测类型。实验室制定

的电气产品通用环境类试验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保证每12个月至少进行一次质量控制活动(具体应采用4.2.2.1的方式进行质控活动频次的要求),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

存样品的重复检测、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功能核查、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实验室内人员比对、盲样测试、相关性检查和使用其他已校准能够提供可溯源结果的仪器、物品不同特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使用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物质制作控制图等。

4.3.2.1.2 如果能够获得合适的质控样品1,宜使用质控图的方式开展日常质量控制。当发现数据超过警戒限或控制限时,应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

4.3.2.1.3 对于通用环境类试验中的冲击试验、自由跌落试验、密封性试验等人工参与1特性稳定且经过实验室内部验证的样品。实验室也可采用外部购买的质控样品。

程度较高2的检测项目,实验室应优先选择人员操作比对进行质量控制。

4.3.2.1.4对于通用环境类试验中的盐雾试验、砂尘试验等需要特定消耗品的检测项目,应重点对所用消耗品的采购和使用加以控制。

4.3.2.2 电气产品通用安全类试验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

4.3.2.2.1实验室制定的电气产品通用安全类试验质量控制计划,应保证每6个月至少进行一次质量控制活动(具体应采用4.2.2.1的方式进行质控活动频次的要求),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存样品的重复检测、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功能核查、测量设备的期间核、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实验室内人员比对、盲样测试、相关性检查和使用其他已校准能够提供可溯源结果的仪器、物品不同特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使用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物质制作控制图等。

4.3.2.2.2 对于通用安全类试验中的着火危险试验、接触电流及保护导体电流、高电压试验等检测项目,宜使用日常点检的方式开展日常内部质量控制。当发现数据超过限值时,应停止检测,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4.3.2.2.3 对于通用安全类试验中的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等人工参与程度较高的检测项目,实验室应优先选择人员操作比对进行质量控制。

4.3.2.2.4 对于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等重复性较差的检测项目,应重点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加以控制。

4.3.2.2.5 对于通用安全类试验中的耐漏电起痕等需要特定消耗品的检测项目,应重点对消耗品的采购和使用加以控制。

4.3.2.3 电气产品通用性能类试验内部质量控制方案的要求

4.3.2.3.1 实验室制定的电气产品通用性能类试验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保证每12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内部质量控制活动(具体应采用4.2.2.1的方式进行内部质控活动频次的要求),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存样品的重复检测、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功能核查、测量设备的期间核、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实验室内人员比对、盲样测试、相关性检查和使用其他已校准能够提供可溯源结果的仪器、物品不同特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使用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物质制作控制图等。

4.3.2.3.2 对于通用性能类试验中的待机功耗试验、电声试验等检测项目,宜使用合适的质控样品或核查标准,采用质控图或日常点检的方式开展日常质量控制。当发现数据

2指未使用全自动设备,需要检测人员手工完成全部或部分操作的检测项目,下同。

超过警戒限或控制限时,应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

4.3.2.3.3 对于使用了实验室开发的计算软件提供能效检测的最终结果的检测项目,如:电机效率、空调能效等级等,应采用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加以控制,并核查软件的有效性。

4.3.2.3.4 当需要检测人员对产品能效等级进行判定时,实验室应优先选择人员操作比对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4.4 内部质量控制实施

4.4.1 内部质量控制实施的内容

内部质量控制实施内容应按照通用环境类试验、通用安全类试验、通用性能类试验及特定产品试验等多项子领域的不同要求而制定,以分别满足CNAS-CL01:2018《检测

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第7.7.1条款、CNAS-CL01-A003: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

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电气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第7.7.1条款的要求。

4.4.2 内部质量控制实施的项目(参数)

内部质量控制实施项目(参数)应根据实验室的认可能力范围所涉及的检验项目(参数)制定,重点围绕新开展项目(参数)、检验频次高项目(参数)、相对偏差较大项目(参数)、客户关注项目(参数)以及外审和内审中发现问题的项目(参数)。

4.4.3 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方式

4.4.3.1 内部质量控制方式

4.4.3.1.1 内部质量控制的目的

内部质量控制是一种自我质量控制活动,有助于发现随机误差和新出现的系统误差,可以评价检测工作质量的稳定性,并查找和排除质量控制环节中所有导致不满意的原因。

4.4.3.1.2 内部质量控制的要求

内部质量控制应根据质控样品来源情况、检测工作频次、检测结果的用途、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对技术人员经验的依赖度、参加外部比对的频次与结果等因素来制定,内部质量控制方式应包括可疑结果的判断准则,同时应明确具体项目(参数)、主要质控方法、计划完成时间、项目负责人等。

4.4.3.1.3 内部质量控制的方式

内部质量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保存样品的重复检测、测量和检测设备的功能核查、测量设备的期间核、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重复检测、实验室内人员比对、盲样测试、相关

性检查和使用其他已校准能够提供可溯源结果的仪器、物品不同特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使用标准物质或质量控制物质制作控制图、审查报告的结果等方法。

4.4.3.1.4 内部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

针对电气领域的实际情况,实验室可以采用购买内部质控样品的方式进行内部质控,也可自制质控样品,但均需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并保留样品验证记录。质控样品,经过适当确认后,也可作为核查标准,以保证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注:如实验室采用自制的质控样品时,应满足CNAS-GL005:2018《实验室内部研制质量控制样品的指南》的要求;如采用外购质控样品时,应向提供样品方索要样品的准确性稳定性的证明。

4.4.3.1.5 内部质量控制人员的确定

应尽量保证在一个评审周期内,使实验室所有检测人员都能参加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内部质量控制活动,重要项目(参数)或新进人员应加大参加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频率。针对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出现不满意的人员以及多次内部质控活动出现问题的人员,应加强日常培训和监督。

4.5 内部质量控制效果评价

4.5.1 内部质量控制限

4.5.1.1 合理确定内部质量控制限

实验室应根据制定的内部质量控制实施内容及内部质量控制方式,结合相应的方法标准,制定合理的内部质量控制限,用以评价内部质量控制实施结果的符合性。内部质量控制限的制定应考虑到行业平均水平及实验室自身能力水平,既要达到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目的,又不可因内部质量控制限过高而影响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4.5.1.2 影响内部质量控制限的因素

内部质量控制限的制定可根据检测方法标准中相关要求、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或利用实验室同期检测结果数据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制定。

4.5.1.2.1 实验室可根据标准、文献中给出的检测最大允许误差、该项目(参数)的能力验证结果或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制定质量控制限。

4.5.1.2.2 若标准内没有特定要求,可参考附录A中的要求。

4.5.1.2.3 当使用能力验证剩余样品作为质控样品时,可在确认样品稳定性的前提下,使用能力验证的指定值及其标准偏差作为内部质量控制限。相关案例见附录B。

4.5.1.2.4 实验室可根据检测项目(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制定质量控制限。

由稳健统计,能力统计量E

n

值的表达式是:

U

ref

:参考值X的扩展不确定度;

U

l

:质量控制时测量值x的扩展不确定度

必须说明,对于同一实验室,由于两次测量中一般被核查仪器、测量方法、测量人员和测量的环境等条件完全或基本相同,所以一般情况下两次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置信概率95%)是相同的,即U

ref =U

l

=U。因此,上式可写为:

其判据是:

若 |En|≤1 ,则结果满意,或者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所声明的测量不确定度;

若 |En|>1 ,则结果不满意,或者实验室检测结果不符合所声明的测量不确定度,实验室应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加以实施。

对于一般的期间核查,上述公式也可直接转换为以下公式进行判断:

x?X≤√2U

相关案例见附录C。

4.5.2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应尽可能使用质量控制图,以及时监控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数据,当发现质控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质量控制图的建立需要使用购买的标准样品或经过确认的核查标准,通过使用同一测试方法对该样品进行测试,监控每一次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亦可以检查重复性或中间精密度的稳定性。

4.5.3 内部质量控制责任人和实施人

实验室应对每个内部质量控制实施内容设立负责人,负责人应充分了解其职责,及时掌握内部质量控制开展情况和实施进度。

实验室应明确每个内部质量控制实施内容的参加人员,以保证实验室人员参加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覆盖性。

4.5.4 内部质量控制效果评价

实验室应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对已开展的质量控制活动进行评价,以及时掌握了解实验室的检测水平,从而达到对测试结果准确性和符合性进行有效控制,对测试人员的检测水平进行正确评价,对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进行及时核查等效果。

当内部质量控制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必要时采取风险监控。

a)测试数据超过上下控制限或上下警戒限时;

b)检测人员的操作比对结果接近临界值时;

c)结果出现不满意时;

反之,如果内部质量控制的结果持续满意,对核查结果进行分析后,该趋势的预期可以作为调整校准周期、期间核查及人员监督的频次依据。

附录A 电气实验室常规检测参数最大允许误差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功率表(待机功耗)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内部质控样品法1、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进行待机功耗(<20W)测量的功率表的期间核查,以确认其校准或检定状态的可信度,或及时发现其校准状态的偏离。

2、核查项目和环境条件

仪器型号:WT210

核查项目:功率,0-20W

环境温湿度:23±2℃,<75 %R.H.

3、核查标准及使用仪器

核查标准:参考样品(待机功率核查样品)

使用其他仪器:稳压电源

4、核查方法

4.1 采用参考样品对功率表在核查时间段进行核查。

4.2根据日常测试的需要,选择以下标准中适用的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1) GB 12021.6 自动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2) GB 12021.7 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3) GB 21520 计算机显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4) GB 21521 复印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5) GB 21456 家用电磁灶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6) GB 24849 家用和类似用途微波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7) GB 24850 平板电视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8) IEC 62301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 Measurement of standby power;

(9)IEC 62087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the power consumption of audio, video and related equipment;

4.3试验开始前,将参考样品放置在温度20℃±5℃,相对湿度低于75%的稳定环境下2个小时以上。

4.4试验环境条件:温度23℃±2℃,相对湿度低于75%的稳定环境,无外来辐射热及

气流影响。

4.5将样品放置在水平测试台面上。底面紧靠测试台面,四周距离墙壁及测试仪表30cm 以上。样品电源开关置于“off”位置。根据图1功率表(待机功耗)期间核查接线示意图连接电源及仪表,仪表端使用样品附带的接线夹与功率测试仪表连接。开启电源和仪表,预热30分钟以上。

图1 功率表(待机功耗)期间核查接线示意图

4.6将“切换开关”拨至“待机模式1”档位,对样品输入220V,50Hz交流电压,将电气盒侧面的电源开关拨至“on”位置,对样品预热供电60分钟以上,在待机模式1下,1个指示灯亮。

4.7样品预热完成后,使用功率表自带的计时和积分功能。计时60分钟,测量样品在计时开始至结束的耗电量E。分别记录试验开始时的环境温度t1和试验结束时的环境温度t2。按照期间核查记录表的要求,记录测量过程中的相关参数。

4.8测量完毕,将样品电源开关拨至“off”位置。关闭仪表,切断供电电源。

4.9根据平均功率法的计算公式计算样品待机模式1的待机功率,并完成结果表单。4.10将“切换开关”拨至“待机模式2”档位,使用同样的方法,对样品预热、测试并计算样品待机模式2的待机功率。在待机模式2下,2个指示灯同时亮。。

4.11 每次测量读数后,应使参考样品冷却后,再重新测量。

5、结果判定

当核查结果与参考值之间的误差小于表1最大允许误差时,判定核查结果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表1 功率表(待机功耗)期间核查限值

7、核查频次

正常情况下每3个月核查一次。如果发现测量结果出现偶然异常、仪器经过搬运、改变地点等情况,可以临时进行核查。

表1 待机功率期间核查记录表

1.1 基本信息

1.2 结果记录

核查人:审核人:末次日期: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温度记录仪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核查标准法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GB4706/IEC60335、GB8898/IEC60065、GB4943/IEC60950、

GB7000/IEC60598 等标准的温升试验中,温度记录仪整体系统的期间核查。

2、测量范围及主要技术参数

温度记录仪:型号、编号、热电偶类型对应各领域检测实验室设备信息。

测量范围:记录仪的测量范围,本规程在0℃(冰水混合物)、100℃(沸腾水)两点进行核查。

环境条件:温度5~40℃,相对湿度40~90%R.H.,大气压86~106kPa。

其他技术参数详见各温度记录仪说明。

3、注意事项

3.1 注意不同热电偶端点焊接对结果的影响;

3.2 注意不同类型热电偶测量值的偏差,以及不同类型热电偶在仪器中的设置;

3.3 试验结果只对进行核查的热电偶通道有代表性,不代表未核查的通道;

3.4 核查的通道尽量覆盖平时使用的通道,尽量多选,可同时或顺序进行试验;

3.5 参考温度基准的冰水混合物、沸腾水具有足够的位置空间和温度一致性,热电偶端点的放置不在参考基准物质的边沿,避免边沿温度衰减带来的影响;

3.6 注意水质纯度对冰点、沸点的影响,试验数据应考虑(或扣除)其经验数据的偏离;

3.7 注意不同季节的气候对温度、湿度、大气压的影响,注意海拔高度的影响,即对冰点、沸点基准值的影响,试验数据应考虑(或扣除)其经验数据的偏离;

3.8 注意多次测量和稳定后数据结果的比较,减少偶然性。

4、核查频次

正常情况下实验室每半年核查一次,如果发现测量结果异常、仪器偶然故障、仪器经过搬运等情况,可以临时进行核查。

5、核查方法

5.1 冰点

采用实验室易于获得的冰水混合物、沸腾水的自然基准进行期间核查。冰水混合物

从常温纯净水的状态开始,容器中盛水的体积大于500ml,小于1000ml,热电偶端点放在水的中央,容器置于密闭的冷冻箱中,冷冻箱中水的降温速度小于1℃/min,用温度记录仪记录整个降温过程,直到把水结成-10℃—-20℃的晶莹透明的冰块。记录数据中冰水混合物对应的平坦区数据即为其误差。

5.2 沸点

容器中盛水的体积大于1.6L,热电偶端点布置在容器的中央,远离边沿和发热管。测量记录稳定时的温度值、大气压等数据,根据附录的公式或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理论沸点的温度,实际记录数据与理论沸点的差即为温度记录仪的误差。

6、记录

6.1 记录试验日期、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大气压、海拔高度;

6.2 记录试验的仪器型号、编号、热电偶类型等信息;

6.3 记录试验的通道数和编号;

6.4 记录重复性条件下,冰水混合物、沸腾水样品对应各通道数据;

7、判定

7.1 在本次核查数据中,同一通道在重复条件下的不同数据之差、不同通道之间的数据之差的绝对值小于被核查记录仪的温度测量不确定度的2倍时,判定被核查温度记录仪合格;(目前实验室暂定控制在0.5℃内)

7.2 本次核查数据,与上一次核查数据、以及以前各次核查合格的数据之差的绝对值,小于被核查记录仪的温度测量不确定度的2倍时,判定被核查温度记录仪合格;(目前实验室暂定控制在0.5℃内)

8、对核查不合格的处理

对核查试验数据出现异常的,应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可用其他方式再核查;对热电偶不符合要求引起的,应更换合格的热电偶,重新进行核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对于确实属于仪器出现误差超标,必须暂停使用,及时送检或维修、校准。

电气检测技术试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电气测试技术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刘恒学生学号50504 指导教师王洪辉实验地点逸夫楼6C801 实验成绩 二O—四年十二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 A4 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 A4 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左右,页 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 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 4 号宋体);关 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 3-5 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 4 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XX (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行) XXXXX小三号黑体XXXXX(段前、段后行) 1.1.1 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GB/T 7714-2005)》。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 一单臂电桥 (910 型 998B 型) 1.1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单桥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 (2) 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 (3) 测试应变梁变形的应变输出; (4) 熟悉传感器常用参数的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 本实验说明箔式应变片及单臂单桥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 传感元 件。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当测件受力发生形 变,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 电信号输出显示。 电桥电路是最常用的非电量电测电路中的一种, 当电桥平衡时,桥路对臂电阻乘积 R1、R2 R3 R4中,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 2迟;用四个应变片组成二个差对工作,且 R R1=R2=R3=R4=R, R 仆 R 。 由此可知,单臂、半桥、全桥电路的灵敏度依次增大。 所需单元及部件:直流稳压电源、差动放大器、双平衡梁、测微头、一片应变片、 F/V 表、主、副电源。 旋转初始位置:直流稳压电源打到 2V 档,F/V 表打到2V 档,差动放大增益最大。 实验步骤 了解所需单元、部件在试验仪上的所在位置,观察梁上的应变片, 应变片为棕色衬 底箔式结 构小方薄片。上下二片梁的外表面各贴二片受力应变片和一片补偿应变片, 测 微头在双平行梁前面的支座上,可以上、下、前、后、左、右调节。 将差动放大器调零:用连线将差动放大器的正(+)、负(-)、地短接。将差动放大 器的输 出端与F/V 表的输入插口 Vi 相连;开启主、副电源;调节差动放大器的增益到 最大位置,然后调整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 F/V 表显示为零,关闭主、副电源。 相等,电桥输出为零,在桥臂四个电阻 R1/R1、差动状态工作,则有

电气实训报告

电气控制实训 ——报告题目名称:电气控制实训报告 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10-3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意义 电气控制技术实习是在学习常用低压电气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控制环节,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等章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我们掌握本专业所学必须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通过学习使学我们熟悉并掌握各种常用的低压电器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初步掌握电气控制基本控制的原理、连接规则、故障排除方法,学习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的线路结构、工作原理、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通过实习培养我们热爱专业、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Z3050摇臂钻床机加工工艺介绍 钻床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孔加工机床。它主要是用钻头钻削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孔,另外还可用来扩孔、铰孔、镗孔,以及刮平面、攻螺纹等。Z3050摇臂钻床是一种立式钻床,它的最大加工孔径是50mm,适用于单件或批量生产中带有多孔的大型零件的孔加工。 三、机床实际电路控制分析 主电路控制分析 图3-1主电路原理图 如图3-1所示: (1)M1是主轴电动机,由交流接触器KM1控制,只要求单方向旋转,主轴的正反转有机械手柄操作。M1装在主轴箱顶部,带动株洲及进给传动系统,热继电器FR1是过载保护元件,短路保护电气是总电源开关中的电磁脱扣装置。 (2)M2是摇臂升降电动机,装于主轴顶部,用接触器KM2和KM3控制其正反转。应为电动机短时间工作,故不设过载保护电源。 (3)M3是液压泵电动机,可以做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气动与停止有接触器KM4和KM5控制。热继电器FR2是液压泵电动机的过载保护电气。该电动机的主要作用是供给加夹紧装置压力油,实现摇臂和立柱的夹紧和松开。 (4)M4是冷去泵电动机,功率小,不设过载保护,有开关QS1直接气动与停止。 控制电路的控制分析 图3-2控制电路原理图 (1)主轴的控制

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技术》 实验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2017年9月

软件说明 电话号码问题 某城市电话号码由三部分组成。它们的名称和内容分别是:地区码:空白或三位数字; 前缀:非'0'或'1'的三位数字; 后缀:4位数字。 流程图 源代码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wt.event.*; public class PhoneNumber extends 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rivate final String[] st = {"Name","Local","Prefix","Suffix"}; static int c_person=0; TextField t_name,t_local,t_prefix,t_suffix; RecordDialog d_record; MessageDialog d_message; person a[]=new person[100]; public PhoneNumber() { super("电话号码"); this.setSize(250,250); this.setLocation(300,240); Panel panel1 = new Panel(new GridLayout(4, 1)); for (int i = 0; i < st.length; i++) panel1.add(new Label(st[i],0)); Panel panel2 = new Panel(new GridLayout(4, 1)); t_name =new TextField("",20); t_local =new TextField(""); t_prefix=new TextField(""); t_suffix=new TextField(""); panel2.add(t_name); panel2.add(t_local); panel2.add(t_prefix); panel2.add(t_suffix); Panel panel3 = new Panel(new FlowLayout()); Button b_save = new Button("Save"); Button b_record= new Button("Record"); panel3.add(b_save); panel3.add(b_record); this.setLayout(new BorderLayout()); this.add("West", panel1); this.add("East", panel2); this.add("South", panel3); 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Closer()); b_save.addActionListener(this); b_record.addActionListener(this); d_record=new RecordDialog(this); d_message=new MessageDialog(this); this.setVisible(true);

CNAS-CL52:2014《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

CNAS-CL52 《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应用要求》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国家认可实验室微信号:CNAS-CMA(微信公众号:CNAS实验室认可中心)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得用于谋求商业利益,亦不得损害原作者权益! 前 言 本文件旨在明确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相关条款的具 体实施要求。当本文件中对特定条款的要求与专业领域的应用说明不一致时,以专业 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为准。 本文件作为实验室认可的强制性要求文件,与CNAS-CL01同步应用。 本文件中的条款号与CNAS-CL01相对应,因此并不连续。 本文件是2014年首次制定。 CNAS-CL52:2014 第 2 页共 11 页 2014 年05 月20 日发布 2015 年05 月20 日实施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 4.1 组织 4.1.1 实验室或其母体机构应是法定机构登记注册的法人机构,一般为企业法人、机 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或社会团体法人。 a) 实验室为独立注册法人机构时,认可的实验室名称应为其法人注册证明文 件上所载明的名称;实验室为注册法人机构的一部分时,其认可的实验室 名称中应包含注册的法人机构名称。政府或其他部门授予实验室的名称如 果不是法人注册名称,不能作为认可的实验室名称。 b) 实验室为独立法人机构时,检测或校准业务应为其主要业务,检测或校准 活动应在法人注册核准的经营范围内开展。 c) 实验室是某个组织的一部分时,申请的检测或校准能力应与法人机构核准 注册的业务范围密切相关。 4.1.4 当实验室所属的机构还从事检测或校准以外的活动时,实验室质量手册中不仅

电气控制实验报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配电盘设计 所属课程名称电气控制 实验日期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电气控制工程实践是电类专业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着眼于工程设动手组装、调试等实践来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实践技能。 电气控制工程实践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 综合运用电气控制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 2. 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熟悉常用电气元件的类型和特性,并掌握合理选用的原则。 4. 学会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配线、以及调试技能。 5.学会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 6.学会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7.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8. 对时间继电器配线时要分析所控制的开关所在。 9.配线完成后未经指导教师允许不能擅自接电调试。 10.接电后不能用手或导体接触电路装置,以免触电。 【实验原理】 1. 空气隔离开关: 可作为不频繁地手动接通和分断交直流电路或作隔离开关用,也可以用不频繁地接通和分断额定电流以下的负载,如小型电动机等。应注意自动开关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应不小于电路的正常工作电压和电流。 2. 熔断器: 可串联在保护的可作为不频繁地手动接通和分断交直流电路或作隔离开关用,也可以用不频繁地接通和分断额定电流以下的负载,如小型电动机等。应注意自动开关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应不小于电路的正常工作电压和电流。电路中。当电路正常工作时,熔断器允许通过一定大小的电流不熔断;当电路发生短路或严重过载时,熔体中流过很大的故障电流,当电流产生的热量使熔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熔体熔断切断电路,使电气设备脱离电源,从而达到保护电器设备的目的。熔断器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线路的工作电压,额定电流必须大于或等于所装熔体的额定电流。 3. 交流接触器: 是一种用来频繁地接通或断开交直流主电路及大容量控制电路的自动切电路,还具有低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实施方案

自考“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考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 实验环节实施方案 一、实验要求 根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实验环节应要求完成3个实验项目。考虑到自考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结合我院实验室的条件,经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和我院学术委员会认真讨论,确定开设3个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详见我院编制的《传感器》课程实验大纲。 二、实验环境 目前,我院根据编制的《传感器》课程实验大纲,实验环境基本能满足开设的实验项目。实验环境主要设备为: 1、486微机配置 2、ZY13Sens12BB型传感器技术实验仪 三、实验报告要求与成绩评定 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项目,要求独立认真的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态度和表现,结合填写的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成绩的评定按百分制评分。 四、实验考试 学生在完成所有实验项目后,再进行一次综合性考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验项目,综合出3套考试题,由学生任选一套独立完成。教师给出学生实验考试成绩作为最终实验成绩上报。 五、附件

附件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大纲 附件2 实验报告册样式 以上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的实施方案,妥否,请贵校批示。 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 2009年4月14日

附件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负责人:段莉开课学期:本学期 实验类别:专业课程实验类型:应用性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 课程总学时:15 学时课程总学分: 1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 2、测试应变梁变形的应变输出。 3、比较各桥路间的输出关系。 二、 实验内容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用测微头实现) 三、 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电桥、差动放大器、双平行梁测微头、一片应变片、电压表、主、副电源。 四、 实验原理 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 R Ku R ?=式中 R R ?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 为应变灵敏系数, l u l ?=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 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 14 O EKu U = 。 五、 实验注意事项 1、直流稳压电源打到±2V 档,电压表打到2V 档,差动放大增益最大。 2、电桥上端虚线所示的四个电阻实际上并不存在,仅作为一标记,让学生组桥容易。 3、做此实验时应将低频振荡器的幅度旋至最小,以减小其对直流电桥的影响。 六、 实验步骤 1、了解所需单元、部件在实验仪上的所在位置,观察梁上的应变片,应变片为棕色衬底箔式结构小方薄片。上下二片梁的外表面各贴二片受力应变片和一片补偿应变片,测微头在双平行梁前面的支座上,可以上、下、前、后、左、右调节。 2、将差动放大器调零:用连线将差动放大器的正(+)、负(-)、地短接。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压表的输入插口Vi 相连;开启主、副电源;调节差动放大器的增益到最大位置,然后调整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电压表显示为零,关闭主、副电源,拆去实验连线。 3、根据图1接线。R1、R2、R3为电桥单元的固定电阻。R X =R4为应变片;将稳压电源的切换开关置±4V 档,电压表置20V 档。调节测微头脱离双平行梁,开启主、副电源,调节电桥平衡网络中的W1,使电压表显示为零,然后将电压表置2V 档,再调电桥W1(慢慢地调),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检测技术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第一次实验(一、三、五)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 姓名:XXXXXX学号: XXXXXXXX 实验室: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年月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仪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15V、±4V电源、万 用表、导线等。 三、实验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 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如图1-1所示,四个金属箔应变片分别贴在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上面的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拉伸,对应为模块面板上的R1、R3,下面的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压缩,对应为模块面板上的R2、R4。 图2-1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图2-2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接线示意图图2-3 单臂电桥工作原理

通过这些应变片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如图1-2所示R5、R6、R7为固定电阻,与应变片一起构成一个单臂电桥,其输出电压 E为电桥电源电压,式1-1表明单臂电桥输出为非线性,非线性误差为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图1-1应变传感器上的各应变片已分别接到应变传感器模块左上方的R1、R 2、R 3、 R4上,可用万用表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 2、从主控台接入±15V电源,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 端Ui短接,输出端Uo2接数显电压表(选择2V档),调节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0V。Rw4的位置确定后不能改动。关闭主控台电源。 3、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电阻(如R1)接入电桥与R5、R6、R7构成一个单 臂直流电桥,见图1-2,接好电桥调零电位器Rw1,直流电源±4V(从主控台接入),电桥输出接到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调节Rw1,使电压表显示为零。 4、在应变传感器托盘上放置一只砝码,调节Rw3,改变差动放大器的增益,使数显电 压表显示2mV,读取数显表数值,保持Rw3不变,依次增加砝码和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砝码加完,计下实验结果,填入下表1-1,关闭电源。 五、实验数据处理: 利用matlab拟合出的曲线如下:

实验室CNAS认证(详细要求)

实验室CNAS认证(详细要求)-喜格 一、前期策划需完成以下6个方面 1、成立项目组 明确分工和职责,配备相关的资源。 2、项目调研 首先,对组织能力和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摸底。 其次,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需要考虑市场需求、行业分布、人员能力、资金需求和政策门坎等因素。 此外,还要摸清同行检测机构(潜在竞争者)的实力。项目组需进行资料收集、市场调研等工作,收集客户需求和行业最新动态,做到知己知彼,切忌闭门造车。 3、项目审批 项目组将调研结果形成“项目可行性报告”报管理层审批。报告中应详细描述项目前景和效益分析,硬件需求(包括资金、场地、设备、新建或改扩建设施环境需求),软件需求(包括资质和政策准入门坎、人员需求、涵盖的标准和领域、认可程序要求),特别是项目建设周期,及项目所需的资金预算,存在的困难等。管理层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后,最终作出开展与否的决策。管理层的决心和承诺十分重要。 之后,在适当时机召集各部门进行新项目评审,确保在开展新检测项目之前,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得到满足,具备检测能力。 4、制定项目总体工作计划和体系分计划

项目组应制订项目总体工作计划,充分考虑拟认可项目和领域的复杂程度、场地设施、人员配置等,估算工作量、明确工作步骤、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质量负责人进一步拟订管理体系工作计划,成立体系文件编写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对项目完成的进度,要定期进行跟踪检查。 5、明确实验室的法律地位 要求实验室或其所在组织是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如果实验室是独立法人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法律文件,证明其有合法的服务范围和独立机构编制;如果实验室隶属于某一法人单位,应有独立建制,其机构组成应有主管部门(独立法人单位)的批准文件(如授权书),实验室负责人应有主管部门的正式书面任命,并授权实验室独立进行规定范围的检测工作。 6、明确实验室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 书面任命关键岗位人员,如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设备管理员、给出意见和解释人员、监督员等,规定其职责权限。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及部门之间的接口关系,并在组织内公布传达。 二、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流程见图1。 1.文件编制 文件编写小组按ISO/IEC 17025:2005要求编制文件。文件层次一般分为四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记录和表单(见图2)。

电气控制技术与PLC 实验报告样本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理工类)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电气信息专业实验中心 实验时间:2016年 月 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接线,掌握由电路原理图接成实际操作电路的方法。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手动控制正反转控制、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及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不同接法,并熟悉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之处。 二、实验原理 利用自锁、互锁技术进行电机多种正反转电路设计。包括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以及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 三、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D61继电接触控制挂箱(一)、D62继电接触控制挂箱(二)、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220V)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操作过程) 1、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 (1) 旋转调压器旋钮将三相调压电源U 、V 、W 输出线电压调到220V ,按下“关”按钮切断交流电源。 (2) 按图1接线。图中Q 1 (用以模拟倒顺开关)、FU 1 、FU 2、FU 3选用D62挂件,电机选用DJ24(△/220V )。 (3) 启动电源后,把开关Q 1合向“左合”位置,观察电机转向。 (4) 运转半分钟后,把开关Q 1合向“断开”位置后,再扳向“右合”位置,观察电机转向。 2、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 (1) 按下“关”按钮切断交流电源。按图8-5接线。图中SB 1、SB 2、SB 3、KM 1、KM 2、FR 1选用D61件,Q 1、FU 1、FU 2 、FU 3、FU 4选用D62挂件,电机选用DJ24(△/220V )。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按下“开”按钮通电操作。 (2) 合上电源开关Q 1,接通220V 三相交流电源。 (3) 按下SB 1,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 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西交大检测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检测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课程检测技术基础实验日期年月日专业班号交报告日期年月日姓名学号共 9 页第 1 页实验五直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称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直流全桥的应用及电路的定标 二、实验仪器: 同实验一 三、实验原理: 电子称实验原理同实验三的全桥测量原理,通过调节放大电路对电桥输出的放大倍数使电路输出电压值为重量的对应值,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量纲(g)即成一台比较原始的电子称。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实验三的步骤1、2、3接好线并将差动放大器调零。 2.将10只砝码置于传感器的托盘上,调节电位器Rw3(满量程时的增益),使数显电压表显示为0.200V(2V档测量)。 3.拿去托盘上所有砝码,观察数显电压表是否显示为0.000V,若不为零,再次将差动放大器调零和加托盘后电桥调零。 4.重复2、3步骤,直到精确为止,把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量纲Kg即可以称重。 5.将砝码依次放到托盘上并读取相应的数显表值,直到200g砝码加完,计下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6.去除砝码,托盘上加一个未知的重物(不要超过1Kg),记录电压表的读数。根据实验数据,求出重物的重量。 重量(g)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电压(V) 0.267 0.250 0.230 0.211 0.193 0.174 0.156 0.137 0.119 0.100 0.082 7.实验结束后,关闭实验台电源,整理好实验设备。 五、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计算电子称的灵敏度L=ΔU/ΔW,非线性误差δf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的报告.doc

精品资料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序号实验名称 1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 2 电感式传感器实验 学号: 3 电容传感器实验913110200229 姓名:杨薛磊 序号:83

实验一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 (一)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并掌握应变片测量电路。 二、基本原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在弹性元件上通过特定工艺粘贴电阻应变片来组成。 一种利用电阻材料的应变效应将工程结构件的内部变形转换为电阻变化的传感器。此类传感 器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机械装置将被测量转化成弹性元件的变形,然后由电阻应变片将弹性元 件的变形转换成电阻的变化,再通过测量电路将电阻的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变化信号输出。 它可用于能转化成变形的各种非电物理量的检测,如力、压力、加速度、力矩、重量等,在 机械加工、计量、建筑测量等行业应用十分广泛。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主机箱中的± 2V ~± 10V (步进可调)直流稳压电源、±15V 直 流稳压电源、电压表;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 4 12位数显万用表(自备)。 四、实验步骤: 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说明: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由应变式双孔悬臂梁载荷传感器(称重传感器)、加热器 +5V 电源输入口、多芯插头、应变片测量电路、差动放大器组成。实验模 板中的 R1( 传感器的左下 )、R2( 传感器的右下 )、R3( 传感器的右上 )、R4( 传感器的左上)为称重传感器上的应变片输出口;没有文字标记的 5 个电阻符号是空的无实体,其中 4 个电阻 符号组成电桥模型是为电路初学者组成电桥接线方便而设;R5、R 6、R7是 350 Ω固定电阻, 是为应变片组成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半桥)而设的其它桥臂电阻。加热器+5V是传感器 上的加热器的电源输入口,做应变片温度影响实验时用。多芯插头是振动源的振动梁上的应 变片输入口,做应变片测量振动实验时用。 1、将托盘安装到传感器上,如图 1 —4 所示。

电气控制与PLC综合实习报告心得

《PLC控制技术》实训总结报告 姓名: 班级: 指导教师:

实训时间:

目录 前言 (5) 实训背景 (5) 实训目的 (5) 实训器材 (5) 设计选题 (6) 1.PLC控制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7) 1.1应用现状 (7) 1.2主流产品介绍 (9) 1.3发展趋势 (14) 2.主要实训项目及解决方案(书写三个解决方案,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16) 2.1项目1及解决方案 (17) 2.1.1项目介绍 (17) 2.1.2硬件配置及I/O (17) 2.1.3梯形图设计 (18) 2.2项目2及解决方案 (18) 2.2.1项目介绍 (18) 2.2.2硬件配置及I/O (19) 2.2.3梯形图设计 (20) 2.3项目3及解决方案 (22) 2.3.1项目介绍 (22)

2.3.2硬件配置及I/O (23) 2.3.3梯形图设计 (24) 3.实训过程总结 (28) 3.1实训收获 (28) 3.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9) 4.结束语 (29)

前言 实训背景 PLC控制功能是通过存放在存储器内的程序来实现的,主要对控制功能作必要地修改,只需改变软件指令即可,使硬件软件化。可编程序控制器采用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它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构成人们惯用的继电器模型,形成一套独具风格的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形象编程语言,梯形图使用的符号和定义与常规的继电器展开图完全一致,电气操作人员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不存在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电气控制技术之间的专业“鸿沟”。在了解PLC简要工作原理和它的编程技术之后,就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应用设计,进而将PLC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该课程实训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利用PLC应用技术,设计和开发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训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同学们了解PLC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掌握S7-200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熟悉各个指令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利用PLC技术设计和开发控制装置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是将PLC 应用于实际,根据控制要求对PLC进行编程和使用。 实训器材

化工产品分析检测技术实验报告_图文.

前言 仪器分析是一种科学实验的手段,利用它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仪器分析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包括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谱图解析,实验结果的表述及问题分析,掌握仪器的原理、结构、各主要部件的功能及操作技能,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独立从事科学实践能力。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仪器分析的方法。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并进行了实验操作,下面介绍一下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离子色谱法测浓度。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 光谱仪器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什(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文。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无损检测实验报告

无损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六种无损检测(超声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 渗透检测、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六种无损检测的方法,仪器及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3.了解六种无损检测的使用范围,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一)超声检测(UT) 1. 基本原理 超声波与被检工件相互作用,根据超声波的反射、透射和散射的行为,对被检工件经行缺陷测量和力学性能变化进行检测和表征,进而进行安全评价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金属中有气孔、裂纹、分层等缺陷(缺陷中有气体)或夹杂,超声波传播到金属与缺陷的界面处时,就会全部或部分反射。超声波探伤仪的种类繁多,但在实际的探伤过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应用的最为广泛。一般在均匀的材料中,缺陷的存在将造成材料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往往又造成声阻抗的不一致,由反射定理我们知道,超声波在两种不同声阻抗的介质的交界面上将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能量的大小与交界面两边介质声阻抗的差异和交界面的取向、大小有关。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目前便携式的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大部分是A 扫描方式的,所谓A 扫描显示方式即显示器的横坐标是超声波在被检测材料中的传播时间或者传播距离,纵坐标是超声波反射波的幅值。譬如,在一个钢工件中存在一个缺陷,由于这个缺陷的存在,造成了缺陷和钢材料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同介质之间的交界面,交界面之间的声阻抗不同,当发射的超声波遇到这个界面之后,就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能量又被探头接受到,在显示屏幕中横坐标的一定的位置就会显示出来一个反射波的波形,横坐标的这个位置就是缺陷在被检测材料中的深度。这个反射波的高度和形状因不同的缺陷而不同,反映了缺陷的性质。 2. 仪器结构 a)仪器主要组成 探头、压电片和耦合剂。 其中,探头分为直探头、斜探头。压电片受到电信号激励便可产生振动发射超声波,当超声波作用在压电片上时,晶片受迫振动引起的形变可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从而接受超声波。耦合剂是为了使超声波更有效的传入工件,在探头与工件表面之间施加的一层透生介质为耦合剂,作用在于排除探头与工件之间的空气。 b)主要旋钮 F1-F6 菜单键,不同状态下有不同功能。 0ABC\4MNO 调节键,调节参数值的大小。 设置及检测键。 快捷键。dB 增益,2GHI 闸门,范围,移位。 电源键。 射线的种类很多,其中易于穿透物质的有X射线、丫射线、中子射线三种。这三 种射线都被用于无损检测,其中X射线和丫射线广泛用于锅炉压力容器焊缝和其他工业

cnas实验室认可中常见问题(20200919214248)

实验室认可中常见问题 2013-07-09 、关于认可规则 1. 某实验室工作人员以CNAS-RLO第10.1.1条“变更通知”中“ c)认可范围内的检测/校准依据…… 作范围……发生重大改变;”为依据,认为校准能力的扩大属于变更,而不是扩项。为种说法是否正确?应何解释?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CNAS-RLO第10.1.1条所述变更,是指认可范围内的变化,校准能力扩大,大部分不在认可范围内,所以不能按变更处理,应按扩大认可范围(简称扩项)处理。 、关于CL10 1. CL10中规定的技术管理者不具备,是否此领域不予认可? 答:是,化学领域不予认可。 2. CNAS-CL1C中的“注”与正文是否有等同作用? 答:CL10中的“注”是对正文的解释,或举例。 3. CL10在定期使用中间点的校准标样检查校准曲线会造成误导实验室以为制作一条校准曲线只满足上述要求可长期使用,不正确使用方法!不符合分析化学基本要求!如何处理? 答:CNASX可的实验室,有境内实验室,也有境外实验室,CL10规定的是最低要求,也是采用国际上 通用规则。如果相应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的,实验室应执行国家标准。 4. 申请的化学领域的授权签字人如都达不到CL10要求怎么办?是否可以推荐了其化学技术能力, 没有推荐化学领域的授权签字人? 答:如果实验室某个领域没有符合要求的授权签字人,则该领域的能力不予认可。 5. CNAS-CL10:2012 5.2.1 条款要求实验室从事化学检测的人员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历,或者具有10 年以上化学检测工作经历, 该条款在某些实验室的化学检测人员的工作年限会达不到,能否个比例,使没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而从事化学检测的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取得上岗证,在工作中学习累工作经验和工作年限。如评审中出现该不符合项,实验室除招有资质的人员难于整改。如招不到符合条件人员,该不符合项关闭不了,评审组难于限制化学检测能力。 答:此条款是强制性要求,比例是100%。对于人员不能满足要求,或相关不符合项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整改的,则相应项目不予认可。此类不符合项的整改验收,应安排现场跟踪验证,包括安排现场试验。 6. CNAS-CL1:02012 于2012年6月11日发布,2013年1月1日实施。在2013年1月1日前,审时发现实验室未按照CNAS g求进行自查,和实验室的做法不符合新的应用说明要求,应如何处理。 答:①现场发现实验室没有进行自查的,评审组应提醒实验室进行自查。②如果评审依据是旧版文件,使实验室没有按照新版文件操作,评审组也不能开不符合项,只能是提醒实验室。 7. 化学实验室的标准物质按CL10要求是要按计划进行核查。但在CL01中只要技术和经济条件允许,进行… , 按哪个要求进行评定。 答:应执行CL10文件,因为应用说明文件是对通用认可准则(CL01)要求的明确和细化,允许其要求于通用认可准则。 8. CL10对技术负责人的要求,在司法鉴定机构中,如公安司法鉴定机构中其角色是要求理化室技术责人,还是机构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电气控制技术 综合实验任务书(B) 题目装配生产线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学院(部) 电控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12 月22 日至 1 月 2 日共 2 周 指导教师(签字) 系主任(签字) 2014年 1 月 2 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设计要求 (1) 三、系统设计 (2) 四、工作原理 (3) 五、元器件的选择 (3) 六、操作使用说明 (5) 七、主要参考资料 (6) 附录1 指令语句表 (7) 附录2 I/O分配表 (8) 附录3 元件明细表 (9) 附录4 电气原理图 (10) 附录5 安装接线图 (11) 附录6 元件布置图 (12) 附录7 梯形图 (13)

一、设计目的 通过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掌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能够设计出满足控制要求的电气原理图,安装布置图、接线图和控制箱的设计,并进行模拟调试。具有电气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设计要求 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采用PLC为中心控制单元,设计出满足控制要求的控制系统并进行联机调试。 设计原始资料: 1、装配生产线有5个工位,分别由5台电动机控制。M1、M2 功率为3KW,M3、M4、M5功率为5.5KW。 2、自动状态:系统起动后,每隔10秒电动机按先后顺序起停。 即按下起动按钮,10s后M1起动;20s后M1停机,M2起动; 30s后M2停机,M3起动,依次类推,完成一个循环。 3、半自动状态:按起动按钮,M1起动;再按同一按钮,M1 停机,M2起动,依此类推,完成一个循环。 4、手动状态:各台电机没有联锁,分别用按钮对电动机实现 起停控制。 5、任何一台电动机出现故障,全部停止运行。 6、各种指示及报警。

电气检测技术试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电气测试技术 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恒 学生学号3201106050504 指导教师王洪辉 实验地点逸夫楼6C801 实验成绩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 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 (910型 998B 型) 1.1 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单桥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 (2) 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 (3) 测试应变梁变形的应变输出; (4) 熟悉传感器常用参数的计算方法。 1.2 实验原理 本实验说明箔式应变片及单臂单桥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当测件受力发生形变,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电桥电路是最常用的非电量电测电路中的一种,当电桥平衡时,桥路对臂电阻乘积相等,电桥输出为零,在桥臂四个电阻R1、R2、R3、R4中,电阻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 1/1R R ?、差动状态工作,则有R R R ?=∑2;用四个应变片组成二个差对工作,且 R1=R2=R3=R4=R,R R R ?= ∑4。 由此可知,单臂、半桥、全桥电路的灵敏度依次增大。 所需单元及部件:直流稳压电源、差动放大器、双平衡梁、测微头、一片应变片、F/V 表、主、副电源。 旋转初始位置:直流稳压电源打到±2V 档,F/V 表打到2V 档,差动放大增益最大。 1.3 实验步骤 1.3.1 了解所需单元、部件在试验仪上的所在位置,观察梁上的应变片,应变片为棕色衬底箔式结构小方薄片。上下二片梁的外表面各贴二片受力应变片和一片补偿应变片,测微头在双平行梁前面的支座上,可以上、下、前、后、左、右调节。 1.3.2

西安邮电大学电气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电气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

实验一:电机的正反转起动 实验目的 1.学习继电器、各种按钮以及接触器的使用 2.学习和掌握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硬件电路及程序设计方法。 3.学习和掌握PLC控制系统的现场接线与软硬件调试方法。 实验器材 安装板1块,热继电器2 个,接触器3个,开关电源1个,2P 空开2 个,3P空开2 个,导线若干,DO模块1个,电机1个,万用表1 个,工具1套。 实验原理 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三相绕组接入三相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旋转磁场切割转子绕组产生感应电流和电磁力,在感应电流和电磁力的共同作用下,转子随着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转动。因此转子的旋转方向是通过改变定子旋转磁场旋转的方向来实现的,而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只需改变三相定子绕组任意两相的电源相序就可实现。 电机要实现正反转控制,将其电源的相序中任意两相对调即可(我们称为换相),通常是V相不变,将U相与W相对调节器,为了保证两个接触器动作时能够可靠调换电动机的相序,接线时应使接触器的上口接线保持一致,在接触器的下口调相。由于将两相相序对调,故须确保二个KM线圈不能同时得电,否则会发生严重的相间短路故障,因此必须采联锁。为安全起见,常采用按钮联锁(机械)与接触

器联锁(电气)的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使用了按钮联锁,即使同时按下正反转按钮,调相用的两接触器也不可能同时得电,机械上避免了相间短路。另外,由于应用的接触器联锁,所以只要其中一个接触器得电,其长闭触点就不会闭合,这样在机械、电气双重联锁的应用下,电机的供电系统不可能相间短路,有效地保护了电机,同时也避免在调相时相间短路造成事故,烧坏接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