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市发展

论武汉市发展
论武汉市发展

论武汉市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

1.引言

赖江汉航运之利,兼居华夏腹地,建城历史三千多年,汉口明清时期即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号称九省通衢。一句“货到汉口活”的赞语为它赢来无限商机。在中国商品流通史上,其它城市不可与之相媲美;而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九省通衢”的定论更使它名噪天下。

2.历史进程中的武汉

2.1近代武汉之辉煌

1861年汉口开埠,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先后开辟了英、法、德、俄、日五国租界,设立了十五国领事馆,在汉通商的有二十几个国家。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以来,不可否认这一段难以磨灭的耻辱历史实为汉口古镇千年来发展之机遇。更兼清末重臣张之洞督鄂十七年,在汉大兴洋务运动,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汉冶萍公司、织布局、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等新式工业和教育机构,开通了京汉铁路,使老武汉如虎添翼,获得跨越式发展,地位迅速上升,政治上处江湖之远,而经济独步中国之先。内联九省,外通海洋,对外贸易额多年驾乎津粤、直逼沪上,号称“东方芝加哥”,与津、沪、穗并称近代中国四大商埠。同时,历史也眷顾这座千年老城:1911年武昌首义,推翻帝制,擎使共和;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938年是中国抗战临时首都,组织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解放后有万里长江第一桥及武钢、武重、武锅等第一批大型企业。建国初期武汉为中央直辖市和中南大行政区首府。毛主席亦在此多次畅游长江、下榻东胡。新中国的建立是武汉市迎来历史发展的第二次机遇,使饱受战火洗礼的大武汉第二次焕发青春。直至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武汉亦一跃成为新中国的经济重镇,大武汉“名致实归”。

2.2今日之沦落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梯度开放发展理论影响下,在旧思维、旧体制的束缚下,在武汉人耍小聪明、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劣根性作用下,武汉沦落了,大幅度退步了,GDP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在十几位,外贸进出口总额是沿海发达城市的零头,甚至落后于一些原来只是一个县的沿海小市,城市竞争力排名也落在十几位,由一类城市沦落为二线城市,远逊京、沪、穗、深,只是在城区综合实力排名上凭着老底子和傻大的规模,排名在有所靠前。问题是这样的老本还能啃几年?大武汉将不再称“大”了。

2.3优势与潜力

大武汉沦落了,中部塌陷了。先是东部沿海开放,再是西部大开发,接着是振兴东北,唯独忘了中部。原先武汉一直引以为豪的区位优势,如今倍加另人尴尬:不东不西,真不是个东西;不南不北,凭忘江汉东流水。武汉有边缘化的危险!武汉急了,喊出了中部崛起的口号,武汉要恢复往日的荣耀,重振雄风。内联华中,外通海洋,要做华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技、文化、金融、信息、交通中心,甚至国际大都市。武汉目标远大,但现实距蓝图甚远。中部其它大城市如长

沙、郑州等亦不服气,这几年GDP飞速发展,亦有赶超武汉之脚步。不过,武汉确实有这个潜力:武汉的区位优势,人才科技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交通,山水资源……如果更新思维,经营得当,恰逢天时,假以时日,宏伟蓝图的实现不过尔尔,定当再现“东方芝加哥”风采。

3.开放之武汉

开放之风初起,作为中国中部经济重镇的武汉,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有经济学家献言:武汉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交通和流通为抓手,以活跃市场为载体,推动经济起飞。

这一建言冠名为“两通”起飞,被武汉市政府采纳并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武汉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战略。

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国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

几年工夫,这个仅有103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4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武汉“两通”达到鼎盛时期。

在武汉改革发展史上,“两通”起飞战略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武汉市场是搞活了,可一大批骨干企业却没有活起来,而且“吃广东粮,喝珠江水”成了武汉的消费潮流。

同时,武汉也在思考着今后的路,“两通”起飞战略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适应不了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穷则变,变则通,武汉人开始考虑建设城市的脊梁。“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应运而生。高科技点燃激情,也为武汉带来了“重生”。在国内众多城市争建光谷的“追光”行动中,武汉100多万市民自发签名,支持市政府建设光谷的举措。

事实证明,建设光谷不仅给武汉市制造业实施技术改造,走信息化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她将武汉燃成一片热土,激发了人们的创业激情。

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高技术领域是什么?光电子产业。

自200年武汉提出光谷概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到如今形成一个庞大的激光产业的生力军。国内排名前四位的激光企业,武汉占有三席,分别是光谷激光、楚天激光和华工激光。激光产品一项,武汉占据全国市场份额半壁江山。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自主创新领域,武汉光谷创下了中国激光产业的18个第一。

凭着开发区良好的环境,鲜明的产业特色,技术创新的理念,“武汉—中国光谷”走在了我国激光产业领域的前列,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不断做强。为武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在这里表现得一览无余。

武汉光谷独特的人才、技术和创新优势,吸引着八方资金源源滚来,还内外风险投资界在武汉注册的风险投资有两千年前的1家增至近20家;国内外金融机构

近几百亿元,先后支持近20个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项目在光谷开工,投产,近千家公司注册。

现在的武汉,也只有光谷片区这块热土值得大写特写,沦落为二线城市的武汉也不甘心就这样吃老本下去,继“武汉—中国光谷”之后,武汉人又做出了重大决策: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只翅膀,托起大武汉领跑中部崛起的雄心壮志。最近,武汉市政府明确指出,力争用10年至20年时间,投资200亿元,把武汉初步建成全国性现代制造业基地。与此同时,一个大力提升武汉在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旅游中心和集散中心的功能,促进武汉成为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蓝图正在规划。

大武汉的宏大气魄,由此可见一斑。在协调区域经济、承接梯度转移进程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责无旁贷,武汉大有作为。

4.未来武汉战略发展的着力点与主攻方向

国家近几年大力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应该加快发展,争取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起点。而作为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武汉,如何在中部地区发挥好龙头作用、找准自己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4.1更换武汉人的思维

在社会发展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是第一生产力,其作用远大于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生产资料等。这就是为什么德国、日本能在二战废墟上迅速崛起,以色列、新加坡能在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情下成为傲视周边,影响世界的小强国的原因。

武汉目前的经济发展滞后,跟武汉人的劣根性有一定关系。这种劣根性表现在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欺生排外、恃勇斗恨,对人乏信任和宽容,防范心理重,耍小聪明,精于算计。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占了眼前的这点小便宜,最后却吃了大亏。

武汉人外号“九头鸟”,贬义居多,欺生狡诈,导致外地人不敢也不愿同武汉人打交道,不原到武汉来发展。不光外地人对武汉印象不佳,就是武汉人自身亦对武汉人评价不高。武汉人这方面须正视自己,反思反省。

武汉的政府、企业和市民也要更新经济发展思维。要有开放的心态,要“且把长江作大海,内陆更应敞胸怀”。当今是中国全面开放的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地球缩小为村的时代,再保守是行不通的,要被淘汰的。武汉虽然地处内陆,远离海洋,但处于中国腹地中心,且交通优越,完全可以像上世纪初那样,充当内陆与外通海洋的桥梁。内陆一样可以开放,如芝加哥、法兰克福都是国际大都市,还有瑞士同样深处内陆,却是全球首富,其所辖之日内瓦市是联合国欧洲总部和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是世界有名的外交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武汉不仅是武汉人的武汉,还是中国的武汉、世界的武汉。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

把武汉搭建成一个大舞台,一个适合五湖四海的人创业经商、学习、居住、旅游的大舞台。

4.2武汉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放眼全球,有两个城市在各自经济体内的区位与武汉相似,同时又经济发达,堪称武汉的楷模,那就是美国的芝加哥和欧盟的法兰克福。芝加哥地处美国中北部的五大湖之密歇根湖畔,通过圣劳伦斯河及伊利运河,东可达圣劳伦斯湾、大西洋及纽约港,通过运河与密西西比河相连,南可达墨西哥湾、加勒比海。是美国最大内陆水运港口、最大铁路运输中心和机械中心,原来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近来由于洛杉矶的崛起而屈居第第三。法兰克福位于德国中西部、欧盟中部,临莱茵河支流美茵河,西北通过莱茵河可达北海、大西洋,东南通过运河及多瑙河可达黑海及地中海。法兰克福城市虽不大,却是欧洲金融中心之一,有欧洲央行总部、德国证券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国际会展业亦相当发达,还是德国的贸易中心。水陆空交通便利,尤以航空最为发达,是德国最大空港。因此武汉可将芝加哥和法兰克福定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目标大,起点才高,对自己要求高,发展才有动力,才有大进步。眼要高,但手要低,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来追赶自己的目标。如果说上海是纽约,武汉就是芝加哥;上海是汉堡,武汉就是法兰克福。武汉就要做东方的芝加哥,亚洲的法兰克福。

芝加哥以第二产业见长,法兰克福第三产业优势突出。武汉目前的产业结构与芝加哥类似,因此武汉要把自己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法兰克福式的第三产业。具体而言,武汉的定位是:内陆最大的制造业中心(钢铁、汽车、机械、造船、服装等),综合性交通枢纽(水、公、铁、空),物流、金融、贸易、会展中心,中国光谷(这是武汉新的突破口和增长极)。当然这其中大部分还是将来时,有待化蓝图成现实,尤其会展、金融、贸易是软勒。

4.3在体制和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要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是改革。改革可以使我们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制和年薪制等;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政府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及中介机构脱钩方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方案,规范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上,我们可以着眼于对科技体制的创新。武汉有雄厚的科技基础,其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的第三位。可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进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和重大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和“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建设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构建重大设备、科技信息、软件开发服务三大平台,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不仅仅如此,我们可以学习我国成功地方的创新经验和外国的经验,结合武汉实际背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探索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不怕吃苦,不怕失败,总结经验,找到一条属于适合武汉发展的大路来。

4.4在综合环境治理和开发方面力争走在全国的前列

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德国鲁尔区的经验,努力改善武汉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欠缺;同时学习新加坡建花园城市的经验,一改武汉“三大火炉”之一的炎热环境,还武汉市民和投资者一个美好的家园。具体措施如下:

(1)全市各工厂的大烟囱一律实行自动报警措施,建立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装置,控制空气污染。

(2)在流经本市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染净化系统。特别是武汉有着众多的大小不一的湖泊和河流,一方面为本市提供充足的水源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遭到污染。在治理湖泊污染方面,政府一定要下大力气,还市民以碧水蓝天。同时可以打通市区几大湖泊,并通过河流使之相连,建成几条大型水上浏览线,以供发展旅游业。也可以利用江水换湖水,减轻污染,并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

(3)完善城市居民供排水系统,按市场的需要,建立一定的污水处理厂,减轻生活污水对城市的污染。这是一个大的工程,需要的投资也很多,我们可以从多渠道招揽资金,虽然困难,但它的影响深远,最终的获益者是有着人口接近800万的武汉市的全体市民及更多的流动人口。

(4)应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争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和法规的重要性人人都知,武汉要在这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宣传和通过学校教育,普及法律法规,让全市市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5)在旅游开发方面,武汉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明显做的还不够。今后要通过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协调安排,争取做出几条有很大吸引力的路线,打出品牌,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

4.5努力在高等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高等学校众多,特别是武昌区,高校密集度在全国出名。今后可以在武昌区大打教育牌,争取建成华中乃至全国的教育中心。国家拨更多的教育资金,政府加大教育预算,民间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会,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和对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并在知识产权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以避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出现大的漏洞。还可以把重点实验室、大学向私营企业的技术转让,并且把重点放在竞争前的技术开发和研发合作上。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还可以通过高校合并来扩大高校的规模和竞争力,争取为国家,为武汉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支援经济的建设。

4.6努力在交通枢纽的建设中走在全国的前列

武汉只有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铁、水、公、空大交通格局,构建立体化、网络化、高速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在全国交通枢纽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在铁路建设上,我们将积极参与和推进以京广、京汉广

快速客运专线为纵,沿江通道、乎汉蓉通道,宁西线为横的“两纵三横”铁路网和配套建设,切实搞好新武汉火车站的建设以及武昌、汉口火车站的改扩建。在水运建设上,将围绕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阳逻、青山、汉阳、被湖、金口五大扳块为主的现代化港口群建设,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沿海直达业务搞好武汉与上海、重庆的水运衔接,将武汉港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近海直达港和远洋供给港。在公路建设上,将积极推进武汉与周边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发展,逐步建立起大运量、远距离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同时优化主城道路系统,加快7条告诉出口公路建设,搞好区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和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尽快形成“四环十三射…的城市公路主骨架,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在航空建设上,将加快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辟更多的国内外航线,拓展航空物流网络,扩大民航机队规模,努力将武汉机场建设成为全国的大型枢纽机场和航空物流中心。

4.7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应走在全过前列

武汉作为中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应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发展,为中部崛起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武汉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走在中部城市前列,走在全国各大城市前列,起带头作用,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

……

5.小结

总之,历史的机遇总是眷恋那些有准备的城市,武汉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要不怕艰难,勇敢的走下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战斗中总结经验,找到一条适合武汉发展的具有武汉特色的道路来,带领800万武汉人民站在大海的浪尖,挥手与之拼搏。祝愿武汉的明天更加的美好,武汉的未来更加的灿烂,更加的辉煌。

这是我新写的一篇关于武汉经济发展的论文,我把它发在博客上,是希望广大朋友给予我帮助,并将它写的更好,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和关注。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洪光荣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为中心形成的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因此,的崛起具有促进城市圈建设,利用龙头带动发展,力争和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 1 引言 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2、1 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

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 组团。 2、2 “1+8”城市圈 城市圈是由“1+8”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为圈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城市圈的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矩阵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科学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2010) 课程 矩阵论 (共6题,答题时不必抄题,标明题目序号) 一,填空题(15分) 1、已知矩阵A 的初级因子为223 ,(1),,(1)λλ-λλ-,则其最小多项式为 2、设线性变换T 在基123,,εεε的矩阵为A ,由基123,,εεε到基123,,ααα的过渡矩阵为P ,向量β在基123,,εεε下的坐标为x ,则像()T β在基123,,ααα下的坐标 3、已知矩阵123411102101,,,00113311A A A A -????????==== ? ? ? ?--???????? ,则由这四个矩阵所生成的子空间的维数为 4、已知0100001000011 000A ?? ? ?= ? ???,则1068A A A -+= 5、已知向量(1,2,0,)T i α=--,21i =-,则其范数 1α= ;2α= ;∞α= ; 二,(20)设1112112121220a a V A a a a a ??????==-=?? ?????? ?为22?R 的子集合, 1、证明:V 是22?R 的线性子空间; 2、求V 的维数与一组基; 3、对于任意的1112111221222122,a a b b A B a a b b ????== ? ????? V ∈,定义 2222212112121111234),(b a b a b a b a B A +++= 证明:),(B A 是V 的一个内积; 4、求V 在上面所定义的内积下的一组标准正交基。 三、(15分)设{} 23210[](),0,1,2i F t f t a t a t a a R i ==++∈=为所有次数小于3的实系数 多项式所成的线性空间,对于任意的22103()[]f t a t a t a F t =++∈,定义: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一、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6年武汉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研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6年武汉科技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研真题 (总分:150.00,做题时间:180分钟) 一、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24.00) 1.设P(A)=0.2,P(B)-0.5,P(AB)=0.1,则事件A,B()。(分数:4.00) A.相互独立√ B.相等 C.互不相容 D.互为对立事件 2.已知随机变量X,Y的方差存在,且cov(X,Y)=0,下列结论错误的是()。(分数:4.00) A.X,Y不相关 B.D(X-Y)=DX+DY C.E(XY)=(EX)(EY) D.D(XY)=DX.DY √ 3.已知X~N(μ,1)μ为未知参数,X1,...,X5是来自X的样本。下列式子是统计量的是()。(分数: 4.00) A.X1-X2 B.√ C.min{X1,...,X5} D. 4.在显著性水平为α的假设检验中,H0为原假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 4.00) A.H0为真时,拒绝H0的概率不超过α。√ B.H0为假时,接受H0的概率不超过α。 C.使用这种检验法,结论错误的概率为α。 D.使用这种检验法,结论正确的概率为1-α。 5.设EX=EY=2,Cov(X,Y)=则E(XY)=()。(分数:4.00) A. B.√ C.4

6.设总体X~N(μ,σ2),X1,...,Xn为其样本,则服从()。(分数: 4.00) A.χ2(n-1) B.χ2(n)√ C.t(n-1) D.t(n) 二、填空题(总题数:6,分数:24.00) 7.把三个不同的球随机的放入三个不同的盒中,则出现两个空盒的概率为(分数:4.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9) 8.设随机变量X~N(0,1),Φ(x)为其分布函数,则Φ(x)+Φ(-x)=(分数:4.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 9.设总体X~N(μ,σ2),X1,X2,X3是来自总体的样本,则当常数a=________时, 是未知常数μ的无偏估计。(分数:4.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2) 10.设总体X1,...,X10是来自N(0.1)的样本,则(分数:4.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9) 11.设总体X~N(μ,σ2)其中μ未知,x1,...,xn为其样本,若检验问题为H0:σ2=1,H1:σ2≠1,则采用的检验统计量应为(分数:4.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设二维随机变量(X,Y)服从区域G:x2+y2≤1上的均匀分布,则(X,Y)的联合概率密度p(x,y)=(分数:4.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总题数:9,分数:90.00) 13.已知P(A)=1/4,P(B|A)=1/3,P(A|B)=1/2,求P(A∪B)。(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1979年国务院成立深圳市,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1988年多数经济指标不足武汉的一半,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18位左右。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4位,武汉排9位。 一、武汉与深圳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深圳。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深圳的1952.84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深圳的788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深圳的891.23万人多18.77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深圳241.45万人,是深圳的3.5倍。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深圳652.78万人,只有深圳的九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深圳8201.23亿元,不足深圳的五分之三。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深圳仅2.70亿元。1990年,武汉176.83亿元,深圳171.67亿元,多深圳5.16亿元。2000年,武汉1206.84亿元,深圳2187.45亿元,少深圳980.6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深圳15484.08亿元,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一。1980年,武汉101亿元,深圳仅1.06亿元。1992年,深圳超过武汉,武汉396.74亿元,深圳434.70亿元,多武汉37.96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深圳4363.12亿元,为深圳的二分之一多。第三产业比重50.4%,深圳为53.2%,低深圳2.8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深圳1709.15亿元,多深圳1291.9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1984年以后,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深圳,当年武汉1325.29亿元,深圳1272.26亿元,多深圳53.03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深圳2598.68亿元,少深圳434.59亿元。2005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武汉,当年武汉1128.64亿元,深圳1437.67亿元,多武汉309.03亿元。

2020年(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壹、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壹)“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俩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壹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二) “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壹步加剧。 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于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壹)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壹)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壹)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壹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均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二、武汉经济变迁

一、武汉济制度变迁的历程 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1、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工业水平,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了各地间商品流通,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1889年底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工业、交通、农业、金融、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其在商业领域的业绩亦颇为突出。交通的现代化为商品运销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具,工业、农业的发展为商品赛会提供了丰富的展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销对象与市场,这些是推动湖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张之洞主持湖北政务不久,就指示江汉关道仿照西欧各国做法,设立劝工劝商公所,陈列湖北土特产品和工业制品供各客商参观选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进行评价,以推动商品流通和工业生产,研究改进工商管理办法。 1898年,张之洞饬令江汉关道开办汉口商务公所,1902年9月,张之洞札委高松如等一同承办劝业场工程,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由于张之洞实行的开放政策,武汉这个落后闭塞的内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景观、大众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维护了汉口商埠的传统魅力,而且促进了武汉地区的贸易繁荣与近代化历程。而商业的发达,工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又强烈地冲击着武汉地区的社会和民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武汉也一跃成为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2、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格局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武汉由传统开放型城市变为内陆封闭型城市。而多元化交通格局的形成,也削弱了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武汉从商业重镇向工业基地转型。建国以后,武汉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在全国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1978年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阶段。与沿海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尽管有些许亮点闪现,但整体水平不高。在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内地城市再次面临良好机遇,武汉经济也慢慢开始复苏。 部分二

(企业管理战略)武汉市城镇发展规划

第三章城市的发展规划 3.1城市规划性质 根据国务院对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武汉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2 城市发展目标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第三产业发达,第二产业主导优势明显,第一产业结构合理,与我国中部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以主城为核心,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结构。 2、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保障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建成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交通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绿化水平,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3 城市规模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预计武汉市城市人口规模如下: 3.4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将逐步形成以主城为基础,以阳逻、常福、蔡甸、纸坊、宋家岗、金口、北湖七个新城为支柱,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实现生态平衡、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局。 武汉主城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汉口、汉阳、武昌相对独立的三镇。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条件分隔,建设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10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10个综合组团,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相联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核心区要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重点布局以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其中江北(汉口)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大智路、兰陵路,南至长江、汉水,西至武胜路,北至京汉大道,面积6.35km2;江南(武昌)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武青三干道,南至中山路,西至长江,北至规划的武车路过江隧道,面积3.50km2。各中心区片重点布局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各综合组团重点布局大中型工业区、居住区、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市级商业副中心、教育科研设施、博览中心、体育中心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市场用地。 主城三镇规划结构、职能分工和人口分布为: 汉口地区包括江北核心区,二七、三阳、新华、宝丰4个中心区片,古田、常青、后湖3个综合组团,总用地118.27km2。主要承担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和市级行政中心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170万人,其中核心区15万人,中心区片58万人,综合组团97万人。 汉阳地区包括晴川片和十升、四新、沌口3个综合组团及墨水湖、龙阳湖风景区,总用地88.55km2,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港口和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76万人,其中中心区片14万人,综合组团62万人。 武昌地区包括江南核心区,首义、晒湖、中南、徐东、杨园5个中心区片,青山、关山、白沙、南湖4个综合组团和东湖、南湖风景区,总用地205.25km2,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省级行政中心、教育科研、钢铁、机电、高科技产业及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204万人,其中核心区为4万人,中心区片为80万人,综合组团为120万人。 3.5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 201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0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2%,人均道路面积9m2。 202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3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7%,人均道路面积16m2。 2020年主城道路技术指标汇总表

武汉科技大学2020年《83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答案】

第 1 页 共 7 页 考生姓名: 报考专业: 准考证号码: 密封线内不要写题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试题 ( A 卷) 科目代码: 831 科目名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24 分) 1. 若()1P A B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D ) A. A B ? B. B A ? C. B A ?=? D. ()0P B A ?= 2.设)(x f 和)(x F 分别为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且有)()(x f x f ?=,则对于任意实数α,都有( B ) A. 0()1()f f x dx αα?=?? B. 01()()2F f x dx αα?=?? C. ()()F F αα=? D. ()2()1F F αα?=? 3.已知随机变量X 的密度函数x x ce ,()x 0,f x λλ?≥?=?, c 为常数),则概率X<+a p λλ<()(0a >)的值( C ) A. 与a 无关,随λ的增大而增大 B. 与a 无关,随λ的增大而减小 C. 与λ无关,随a 的增大而增大 D. 与λ无关,随a 的增大而减小 4. 已知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x f X ,令X Y 2?=,则Y 的概率密度)(y f Y 为( C ). A. )2(2y f X ? B. )2(y f X ? C. 1()22X y f ? D. 1-()22 X y f ? 5. 若随机变量X 和Y 服从区域D 上的均匀分布,这里, 22={,|1}D x y x y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 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鄂发〔2011〕17号 加快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都市跨过式进展,是实践科学进展观、统筹全省进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发挥中心都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区域和谐进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工作载体和有力抓手。为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过式进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加快推进武汉市领先实现跨过式进展 (一)重大意义。武汉市是全省经济社会进展的“龙头”,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机遇,支持武汉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武汉市的支点支撑作用,有利于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有利于提升省域进展整体竞争力,带动全省科学进展、跨过式进展。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动武汉市领先实现跨过式进展。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以科学进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都市化和武汉都市圈一体化为重点,突出自主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活力,为推动武汉市跨过式进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核心支撑。 (三)战略定位。武汉市要进一步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都市地位,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典型示范区,成为引领全省跨过式进展的核心引擎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支点。 (四)要紧目标。到2015年,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降低消耗、爱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武汉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在副省级都市中前进1—2位。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都市化快速推进,生产要素聚散功

矩阵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2017(科学硕士)A卷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考试试题(2017)A 卷 课程: 矩阵论 (答题时不必抄题,标明题目序号)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已知矩阵1111A ??= ??? ,则432822A A A A --+= 2. 若矩阵A 相似于对角阵100020002?? ? ? ??? ,则A 的最小多项式为 3. 已知矩阵234321556A ?? ?= ? ??? ,则A 的LU 分解为 4. 已知103540231i A i +-?? ?= ? ?-?? ,则A 的范数1m A = ; m A ∞= ;F A = ; 5. 已知12102101,11111137A B -????== ? ?--???? ,设1V 和2V 分别为齐次线性方程组0Ax =和0Bx =的解空间,则12dim()V V += 二.(15分)设311202113A -?? ?=- ? ?--?? (1)求A 的行列式因子,不变因子,初等因子; (2)求A 的Jordan 标准形; (3)求A 的最小多项式。

三.(15分)设1102A ??= ???,2101B -??= ??? , 11122122|x x V X AX XA x x ????===?? ????? 为线性空间,对于任意的X V ∈,定义:()T X XB = (1)(5分)证明:T 是V 上的线性变换; (2)(10分)求V 的一组基,并求T 在所求基下的矩阵. 四.(15分)已知微分方程组 0()()(0)dx t Ax t dt x x ?=???=?,03111202,11131A x -???? ? ?=-= ? ? ? ?--???? (1)(7分)求A e ; (2)(8分)求At e ,并求微分方程组的解。 五.(20分)设101211211,122211A b -???? ? ?=-= ? ? ? ?--???? 。 (1)求A 的满秩分解; (2)求A 的广义逆A +; (3)求Ax b =的最小二乘解; (4)求Ax b =的极小范数最小二乘解。 六.(20分)对3中任意的123123(,,),(,,)x x x y y y αβ==,定义 112233(,)2x y x y x y αβ=++。 (1)(5分)证明(,)αβ为3上的内积; (2)(10 分)已知γ=,求span{}W γ=的正交补W ⊥的一组标准正交基; (3)(5分)设(3,6,9)δ= ,求满足min x W x δ∈-的x 。

武汉科技大学概率论期末考试11-12-1试题及答案解读

20112011- -2012学年第1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卷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2011.12.11 2011.12.11题号一二 三 四 五 总分总分人复核人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分签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设,A B 为两个随机事件,其中0(1P B <<,若(|=(|P A B P A B ,则必有(AA B ?事件; (BA B 事件,互不相容;(CB A ?事件; (DA B 事件,相互独立. 答:( 2.设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为0, 012,01(23,131, 3x x F x x x

(C0; (D1. 答:( 4.随机变量X 和Y 独立同分布,方差存在且不为0.记U X Y =?,V X Y =+,则(AU 和V 一定不独立;(BU 和V 一定独立;(C U 和V 一定不相关;(D以上选项都不对. 答:( 5.总体X 的分布为(0,1N ,15,,X X ?为取自X 的简单样本,则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得分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A ~(4t ; (B22 2 1232 2 452~(2,33X X X F X X +++; (C~(0,1N ; (D2 22231 (~(22 X X X χ++ .答:(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十分相似。成都是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是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09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武汉GDP排第9位,成都排第10位。 一、武汉与成都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与成都的主要经济指标各有高低。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小于成都的12121平方公里,但武汉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大于成都的439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成都的1286.60万人少376.60万人。武汉户籍人口835.55万人,比成都的1139.60万人少304.05万人。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比成都的4502.60亿元多117.58亿元。其中,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比成都的2233.00亿元多95.98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比成都的4895.86亿元多136.32亿元。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长期领先成都,但差距逐步在缩小。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比成都的4025.89亿元少1024.79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比成都的1949.95亿元多214.14亿元。武汉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国内贸易领先成都的优势在不断扩大。 武汉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比成都的178.60亿美元少63.87亿美元。成都进出口贸易长期领先武汉。 武汉实际利用外资29.35亿美元,比成都的27.97亿美元多1.38亿美元。成都外商投资逐步赶上武汉,差距缩小。 武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比成都的387.50亿元少71.43亿元。近几年两市差距有扩大趋势。 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比成都的18650元少265元。两市差距在不断缩小。 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比成都的7129元多32元。武汉首次超过成都。2008年,武汉6349元,成都6841元,少成都492元。 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市都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武汉和成都经济发展各有特点,与武汉相比,成都在以下4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集中度高。成都积极深入推进“三个集中”。1、工业向园区集中,提升了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推进了食品(含烟草)、医药、机械(含汽车)、电子信息、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六大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工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9年,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共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64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68.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2、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了城乡结构,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成都累计有20.30万农民转变居住生活方式实现集中居住。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了土地集约化进程。新增耕地

(整理)3-1、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力学典型例题.

第2章平面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析典型例题 1. 对图 2.1a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 图2.1 分析:图2.1a等效图2.1b(去掉二元体)。 对象:刚片Ⅰ、Ⅱ和Ⅲ; 联系:刚片Ⅰ、Ⅲ有虚铰A(杆、2);刚片Ⅱ、Ⅲ有虚铰C(无穷远)(杆3、4);刚片Ⅰ、Ⅱ有虚铰B(杆5、6); 结论:三铰共线,几何瞬变体系。 2. 对图2.2a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 图2.1 分析:去掉二元体(杆12、杆34和杆56图2.1b),等效图2.1c。 对象:刚片Ⅰ和Ⅱ;

联系:三杆:7、8和9; 结论:三铰不共线,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3. 对图2.3a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 图2.3 分析:图2.3a 对象:刚片Ⅰ(三角形原则)和大地Ⅱ; 联系:铰A和杆1; 结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对象:刚片Ⅲ(三角形原则)和大地Ⅱ; 联系:杆2、3和4; 结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第3章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典型题1. 求图3.1结构的内力图。 图3.1 解(1)支座反力(单位:kN) 由整体平衡,得=100.= 66.67,=-66.67. (2)内力(单位:kN.m制) 取AD为脱离体: ,,; ,,。 取结点D为脱离体:

,, 取BE为脱离体: ,,。 取结点E为脱离体: ,, (3)内力图见图3.1b~d。 2. 判断图 3.2a和b桁架中的零杆。 图3.2 分析: 判断桁架零杆的常用方法是找出桁架中的L型结点和T型结点。如果这两种结点上无荷载作用.那么L型纪点的两杆及T型结点的非共线杆均为零杆。 解:图3.2a: 考察结点C、D、E、I、K、L,这些结点均为T型结点,且没有荷载作用,故杆件CG、DJ、EH、IJ、KH、LF 均为零杆。

武汉科技大学概率论期末考试10-11-1试题及答案解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02010-

-2011学年第1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卷考试方式:闭卷统考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2010.12.19 2010.12.19题 号一二 三 四 五 总分总分人复核人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分签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事件A B 、独立,且(0.8,(0.4P A B P A ∪==,则__ (|P B A 等于 (A0;(B1/3;(C2/3;(D2/5. 答:( 2、设(f x 是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函数,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f x 连续; (B((,P X a f a a R ==?∈;(C(f x 的值域为[0,1]; (D(f x 非负。 答:( 3、随机变量,(~2σμN X ,则概率{1}P X μ≤+随着σ的变大而(A变小;(B变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其变化趋势。 答:( 4、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 Y 、相互独立,且具有相同的概率密度函数 (f x ,设随机变量min{,}Z X Y =,则Z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A2]([z f ;(B2((z f u du f z ?∞ ∫ ;

(C2 ](1[1z f ??; (D2(1((z f u du f z ?∞ ?∫ . 答:( 5、设12+1,,,,,,m m n X X X X X ?? 是来自正态总体(0,1N 的容量为n 的简单样本,则统计量2 12 1 (m i i n i i m n m X m X ==+?∑∑服从的分布是 得分 (A(,F n m m ?(B(1,1F n m m ???(C(, F m n m ?(D(1,1 F m n m ???答: (

(发展战略)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最全版

(发展战略)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的通知 (武政〔2007〕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七年六月三十日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2010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其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行业投资类机电产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要求,为加快振兴武汉装备制造业,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壹、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我市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壹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可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壹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

2015年武汉科技大学83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5(A卷答案)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设A B 、为随机事件,()0,(|)1,P B P A B >=则必有 A . (A )()()P A B P A ?=; (B )A B ?; (C )()()P A P B =; (D )()()P AB P A = 2.设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为()F x ,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D ) (A )()1F +∞= (B )()0F -∞= (C )0()1F x ≤≤ (D )()F x 为连续函数 3.设~(1,2),~(1,3)X N Y N -,且,X Y 相互独立,则2~X Y +( B ) (A )(1,8)N (B )(1,14)N (C )(1,22)N (D )(1,40)N 4、随机变量(2,)X b p ,且1(0)9 P X ==,则EX 为 B (A )32; (B )43; (C )4; (D )23. 5、 随机变量,X Y 相互独立,且~(0,1),~(0,2)X N Y N ,若22 aX bY +服从2(2)χ分布,则常数,a b 依次为____B_____. (A )1,2; (B )1,12 ; (C )2,1; (D )1,1. 6. 已知总体X 服从(0,1)N 分布,123,,X X X 为来自总体X 的简单随机样本,记122 X X X +=,则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D (A )222()~(1)X χ; (B )3~(0,32)X X N +; (C )2 232()~(1,1)X F X ; (D ~(1)t .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8908148.html,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作者:余茂辉 来源:《创新科技》2013年第12期 [摘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武汉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抓新一 轮战略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发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结合武汉市的实际,在策略上分为优势产业、跨越型产业、先导型产业三个层次,大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4 [文献标识码] A 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武汉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器。目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大批关键技术已经突破,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占据价值链高端,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且综合效益好。将这些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淘汰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增强二三产业的实力,同时带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推动武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 1.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