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重点汇总

卫生学重点汇总
卫生学重点汇总

卫生学

绪论

卫生学

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1,生物因素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生物富集作用

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

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人与环境的适应性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公害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

2,生活性污染

3,其他污染

致死剂量

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称致死剂量。包括:

1,绝对致死剂量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2,最小致死剂量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耐受剂量(最大非致死剂量)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4,半数致死剂量(致死中量)

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LD50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值就越小。

阈值

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

2,多样性

3,复杂性

4,长期性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

3,致癌作用

4,遗传毒性

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公害病

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2,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3,传染病

是由病原生物引起,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4,食源性疾病

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1,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

2,剂量或强度

3,暴露时间

4,环境因素

5,个体易感性

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

第一节空气

紫外线

紫外线辐射可分为三段:

A段(UV A)波长320nm到400nm,也称为长波紫外线

B段(UVB)波长290nm到320nm,也称为中波紫外线

C段(UVC)波长200nm到290nm,也称为短波紫外线

短波紫外线在大气圈平流层几乎都被臭氧层吸收,中波紫外线被吸收90%或以上,长波紫外线则可全部穿透大气层而抵达地表。因此,太阳紫外辐射中的长波和中波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适量暴露太阳紫外线辐射对机体的有益健康效应主要是可生成维生素D。对大多数人来说,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适量暴露于中波紫外辐射,仅少量(小于10%)来源于膳食。由于太阳紫外线辐射能破坏多余的维生素D3,因此暴露阳光过多不会引起维生素D中毒。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且暴露太昂紫外线辐射不足时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这可增加佝偻病、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过量暴露太阳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皮肤与眼睛损害,并可抑制免疫功能。

太阳紫外线辐射的适量暴露对人体有益,过量暴露则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因此既要适量暴露于阳光,预防维生素D缺乏,还要预防过量暴露于阳光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红外线

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故又称热射线。

机体通过皮肤吸收红外线,使照射部分或全身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引起温度升高,加速组织内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促进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有消炎镇痛作用。

过量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烧伤;可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引起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引起眼晶状体混浊,发生白内障。

空气离子化

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一般状况下呈中性。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质量较轻的离子,称为轻离子;一部分轻离子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结合,形成重离子。因此空气中离子浓度及轻、重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新鲜程度的标志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我国提出清洁空气中负离子数目要求在103个/cm3以上,重、轻离子比值应小于50。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

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企业

2,交通运输

3,生活炉灶

一次污染物

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O2、H2S、CO、CO2等。

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法应或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法应而形成的新污染物,如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1)烟雾事件

2)生产事故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致癌作用

(5)机体免疫力下降

2,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

(1)产生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坏臭氧层

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二氧化硫

SO2易被上呼吸道黏膜的湿润表面所吸收而生成亚硫酸和硫酸,故SO2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可诱发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种炎症。

2,氮氧化物

其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NO2和NO。

煤油、重油燃烧时产生NO,NO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O2,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多以NO2的形式存在。NO不具刺激性,被氧化为NO2后才产生刺激作用。NO2的生物活性大,毒性为NO的4倍到5倍。

NO2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前提物质,有刺激性,与烃类共存时,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可以形成光化学烟雾。

3,颗粒物

颗粒状态的物质统称为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4,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紫色的混合烟雾。其中主要成分是O3、过氧酰基硝酸酯类(PANs)和醛类。

5,铅

6,多环芳烃

7,二恶英

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燃料燃烧和烹饪

2,人类活动

3,建筑和装饰材料

4,家用化学品

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室内空气住哟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二氧化碳

2,燃烧产物

3,烹调油烟

4,甲醛

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6,一氧化碳

7,氡及其子体

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

8,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水

地球上的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大类。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常规指标分为四组:

1,微生物指标:是为了保证水质在流行病学上安全。总大肠菌群(不得检出),群落总数(限值100)。

2,感官性状指标

3,一般化学指标

4,毒理指标

5,放射性指标

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

氯气:管网末梢水中余量:大于等于0.05mg/L

经氯化消毒后,末梢水游离余氯不能低于0.05mg/L。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生物性污染

2,化学性污染

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红藻多见于海洋,主要因氮污染造成。

蓝藻多见于淡水,主要因大量的磷污染造成。

水华:江河湖泊

赤潮:海湾

3,物理性污染

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手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水中的病原体有三类:致病菌、病毒及寄生原虫和蠕虫,

我国介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也较严重,几十年来爆发流行数百起,多由井水污染引起,

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汞

健康危害

污染水体的汞,特别是在底泥中的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甲基化形成甲基汞,后者毒性较无机汞增大许多倍,更易为生物体吸收,并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呢逐渐富集,致使某些水生生物体汞含量达到使人中毒的水平。

水病就是在日本熊本县水湾地区发生的由于当地居民使用该湾中韩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

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

1,水质良好

2,水量充足

3,便于防护

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水的消毒

1,氯化消毒

是饮用水消毒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供消毒的主要有氯气和氯制剂,后者包括

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

(1)原理

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RNA和DNA 漏出,并能干扰多种酶系统。

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2)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

1)普通氯化消毒法

加氯量的多少要以游离氯的限值为标准,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分钟后出厂水中游离氯的限值为4.0mg/L,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分别为≥0.3mg/L和≥0.05mg/L。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为了保证氯化消毒的效果,必须向水中加入足够的氯,并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加氯量除满足需氯量外,为了抑制水中残存细菌的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少量剩余氯。

2,水的PH值:

3,水的温度:水温低杀菌效果差,水温高杀菌效果好。

4,水的混浊度

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特点:

1,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2,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水平之间明显相关。

3,疾病的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素的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反应关系。

(一)碘缺乏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主要症状:甲状腺肿大。

发病原因:

1,缺碘:主要原因

2,致甲状腺肿物质

3,其他原因

地方性克汀病

临床表现

1,智力低下

2,聋哑

3,生长发育落后

4,神经系统症状

5,现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

6,甲状腺肿

防治措施

1,碘盐2,碘油3,其他4,甲状腺制剂

(二)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使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那个,又称地方性氟病。

发病机制

1,破坏钙、磷代谢

2,对牙齿的影响

3,抑制酶的活性

防治措施

1,控制和减少氟摄入量

2,合理膳食

3,药物治疗

4,氟斑牙治疗

5,其他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营养素和能量

营养素

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营养素功能:

1,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所需的热能(供给能量)

2,构成机体组织成分(构成组织)

3,调节生理功能

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

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昏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须量。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是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类营养素摄入量,即估计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1,估计平均需要量(EAI)

系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估计摄入水平。2,推荐摄入量(RNI)

系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至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相当于传统使用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3,适宜摄入量(AI)

基于对健康人群营养素大致摄入量的观察或试验研究而确定的推荐每日摄入量,称适宜摄入量。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摄入量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不致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当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而进一步增加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1,蛋白质含量

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

蛋白质=含氮量×6.25

食物中粗蛋白的含量以大豆最高。

2,蛋白质消化率

指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消化率高表面该蛋白质被吸收利用的可能程度大。

3,蛋白质利用率

生物学价值(BV),又称生物价。生物学价值是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

4,必须氨基酸的需要量与模式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

必须氨基酸

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共有8种必须氨基酸,即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对于婴幼儿来说,组氨酸亦为必须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

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值氨基酸。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必须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

该种必须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须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脂类

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

1,供能与储能

2,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消化吸收

3,增加食物美味,促进食欲,增强饱腹感,延缓胃排空

4,提供必须脂肪酸

必须脂肪酸(EFA)

是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5,胆固醇与脂类都是脂蛋白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必须脂肪酸主要功能:

1,合成前列腺素,血栓恶烷、白三烯等体内活性物质的原料。

2,合成磷脂与胆固醇酯化的必须原料,有利于脂质的利用和代谢。

3,参与生物膜的结构,是膜磷脂具有流动性特性的物质基础,对膜的生物学功能有重要意义。

糖类的生理功能:

1,供给热能

2,为其他有机物代谢提供条件

3,参与构成重要的生命物质

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作用:

1,通便防癌

2,降低血清胆固醇

3,降低餐后血糖

4,吸附化学物质

能吸附某些食品添加剂、农药、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对健康有利。

能量

人体对能量的需要

1,基础代谢

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

2,体力活动能力消耗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的热效应,TEF)

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4,生长发育

参考摄入量和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C

第二节合理营养

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适当。

食物的营养价值

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适,是否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营养调查及其评价

营养调查

营养调查是全面了解人群或个体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基本方法。营养调查不仅可了解我国不同人群膳食构成及营养水平,还能为有计划地改善和提高我们人民的膳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营养调查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及营养状况实验室检测。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膳食结构

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当今世界的膳食结构

1,西方“三高”型膳食

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

2,东方型膳食

3,以日本为代表

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消费比较均衡

4,地中海膳食结构

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类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用油,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量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要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第四节营养与疾病

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和消耗增加引起营养缺乏以及营养素过剩或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

肥胖

高血压

糖尿病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膳食预防原则

1,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2,限制热能,控制体重

3,限制食盐摄入量在每天6g以下,适当补充钾的摄入量,减少精制糖的摄入。

第六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基本特征

1,食物是食源性疾病暴发或流行过程中传播病原体的媒介

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食物中含有的致病因子

3,摄入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可引起感染性或中毒性临床综合征

(二)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1,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2)真菌

3)病毒

4)寄生虫及其虫卵

2,化学性病原物

3,物理性病原物

二,食物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是同一类疾病,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

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集体性暴发的食物中毒在短期内很快形成发病高峰。2,中毒患者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因为这些

7版卫生学重点总结

卫生学 绪论 卫生学 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 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1,生物因素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生物富集作用 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

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人与环境的适应性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公害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 2,生活性污染 3,其他污染 致死剂量 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称致死剂量。包括: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得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得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与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与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得学科。 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得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得作用产生得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得相互作用,这就是环境卫生学得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得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与生物圈)。 生活环境: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得各种自然得与人工得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得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环境:就是指围绕人群得空间与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因素得总与,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得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得物质环境条件,就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得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与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得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得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得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得特性 5、环境因素:就是被介质容纳与转运得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与有机得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就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得温度、湿度、气流与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得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得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她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得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得新得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与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得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得未受或少受人 为因素影响得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得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得空气、水、土壤,充足得阳光与适宜得小气候,秀丽得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得环境。 7、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 田春兰执笔人:吴晓梅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学校卫生学 课程编号:144210 英文名称:School Hygiene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 34 实验学时:2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体育舞蹈、公共事业管理(体育)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研究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他们与教育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找 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利用、改造和创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采取 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改善学生体力和脑力,增强其体质,提高整体素质的目 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整体素质。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 2.懂得营养搭配,知道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搭配,以保证身体的生长需求。 3. 掌握学习的原理,知道怎么科学用脑,有利与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懂得学校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 5. 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 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卫生学的任务和作用 1(了解学习学校卫生学意义、任务、作用; 第二节学校卫生学的理论基础1(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及发育的影响。 2(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3(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1.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2. 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3. 掌握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 2.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3.掌握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第四章教育教学工作的卫生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方案

2013年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方案 一、工作内容 (一)教学环境和生活设施卫生状况 以教学环境、生活设施基本卫生条件为重点开展监督检查,加强教学环境和学生居住环境卫生监督及现场检测工作。 (二)传染病防控工作 重点检查学校内设医疗机构或保健室的设置及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医疗机构持有效执业许可证、医护人员持有效执业资质证书情况;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重点检查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供水设施和自备水源卫生及防护情况,加大中小学校自备水源和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摸清辖区内学校饮用水供水方式及水源卫生情况。 二、范围和数量 辖内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全面检查;抽查中小学数量不低于总数的50%,其中农村学校及寄宿制学校应占到辖区中小学校总数30%以上。 三、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2012年学校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本地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培训、组织、指导本辖区开展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工作。 (二)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主动深入学校,突出重点,认真履行职责,协助学校建立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协管作用,摸清辖区学校底数,建立学校卫生监督档案。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印发〈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卫监督发〔2012〕62号)要求,积极与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合作,每半年通报一次监督检查结果,对落实整改意见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学校要协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或向当地政府部门通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查处,对在执法中发现好的典型、重大案件,要及时总结上报。 (四)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及报表请各地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形式于2013年10月28日前报市卫生监督局学校卫生监督科。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市卫生监督局学校卫生科:张斌 电话: 电子邮箱:czxxws@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笔记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 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 )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2 )药物3)放射线4 )烟酒5)环境污染2.婴儿抚触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 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陶土样:同时尼色加深--- 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 若将血咽下, 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 若鼻血止后, 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 消化道出血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 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 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 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7)胸部呈串珠肋、肋膈沟或鸡胸,漏斗胸。 8)腕,踝部形成钝圆形隆起。 9)脊柱后凸或测弯。预防: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孕妇多晒太阳,饮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小儿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5.肥胖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 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电气系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18学校卫生学题库

学校卫生学题库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一、A1 1、引起“呆小症”的主要原因是患儿身体的哪种激素合成不足 A.生长素 B.促生长素 C.甲状腺素 D.促甲状腺素 E.肾上腺素 2、关于垂体性侏儒症,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患儿在出时和婴儿期身长正常 B.患儿身体矮小,但比例匀称 C.性器官和性功能发育不良,缺乏第二性征 D.患儿智力发育下降 E.1岁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3、下面关于“青春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 B.是个人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 C.是个体从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D.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公认应界定在12~18岁 E.女性青春期的发育的开始早于男性,结束的也早 4、下列关于“赶上生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A.“赶上生长”之前必定有阻碍生长的因素存在 B.所有疾病恢复过程必然伴随儿童“赶上生长” C.“关键生长期”生长发育被干扰,可出现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障碍 D.及时治疗疾病,有助于儿童出现“赶上生长” E.“赶上生长”是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偏离正常生长轨迹的现象 5、下列关于生长发育速度不均衡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 B.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 C.第一次生长突增高峰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1年 D.第二次生长突增高峰在青春发育早期 E.和男孩相比,女孩在生长突增期的增幅大,但持续时间短 6、下列关于生长发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胎儿和婴幼儿时期遵循“头尾发展律” B.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 C.青春期性器官的生长突增最早 D.青春期生长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 E.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各部分之间互相衔接 7、下列关于生长发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 B.发育是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 C.生长属于质变,发育属于量变 D.生长发育结束时个体形态、功能达成人水平 E.生长和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二者密不可分8、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A.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B.中小学生群体 C.大学生群体 D.0~3岁婴幼儿群体 E.学龄前儿童 9、儿少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 A.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B.中小学生群体 C.大学生群体 D.0~3岁婴幼儿群体 E.学龄前儿童 10、一胎儿性腺为卵巢。内生殖器属女性,外生殖器男性化,多毛。肌肉发达,染色体核型为46XX。这个胎儿可能存在哪种性分化异常 A.真两性畸形 B.男性假两性畸形 C.性腺发育不全 D.女性假两性畸形 E.性发育延迟 二、A2 1、儿科一门诊患者,身高处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之下,经检测,他的甲状腺素水平低于正常,以下关于其骨龄(BA)、身高年龄(HA)、时间年龄(CA)的关系正确的是 A.HA=BA<CA B.BA <CA <HA C.BA <HA<CA D.HA <BA=CA E.HA=BA>CA 2、15岁男孩,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可以断定他不是 A.家族性矮身材 B.体质性生长迟缓 C.垂体性侏儒症 D.甲状腺功能低下 E.营养不良 3、某男,30岁,身高处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之下,哪项不是矮身材的原因 A.家族性矮身材 B.体质性生长迟缓 C.垂体性侏儒症 D.甲状腺功能低下 E.营养不良 三、B 1、A.青春期B.青春早期C.青春中期D.青春后期E.青年期 <1>、以生长突增为主要表现的生长发育阶段是 <2>、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过程称为 <3>、以性器官、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为特征的阶段是2、A.下丘脑B.腺垂体C.甲状腺D.肾上腺E.松果腺 <1>、有5类内分泌细胞,能分泌7种不同激素的内分泌器官是 <2>、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是 <3>、因出生后功能低下导致“呆小症”的是 <4>、分泌褪黑素的是 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A1 1、下列关于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错误的建议是 A.提供儿童充足的高糖、高脂、高蛋白食品

学前儿童卫生学重点

学前儿童卫生学重点 绪言 1、学前儿童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 岁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 2、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良好的人,才能被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 3、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生长发育、死亡率、患病率。 4、形态的指标有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臀围。 5、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有(1)环境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中还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例如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交通事故、病毒感染、政治体制等。 (2)健康设施的易得性。例如妇幼机构、托幼机构的建立和它 们提供的卫生健康服务。(3)生物因素,例如遗传和细胞、组 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机体各组成部分和整 体的反应(4)生活方式,消极的生活方式会对学前儿童的健康 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晚睡会使第二天的精神不足。 6、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提出人美国学者英格尔。 7、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行动 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8、遗传是指亲代的性状对子代的传递,使子代与亲代间在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特点上都很相似。

9、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改变,从而使人所的疾病。 10、遗传的物质基础(1)体细胞中的染色体(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3)染色体—基因的载体 11、遗传病的种类及病因(1)单基因遗传病,由于染色体上某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异常。(2)多基因遗传病;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与环境有关(3)染色体遗传病;由于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第二章 12、身体的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体现在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及形态变化,是量的变化。 13、身体的发育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分化完整和功能上的成熟的状态,是质的变化。 14、成熟是指生长发育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即个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达到了成人的水平。 15、运动系统的特点:骨组织不断的钙化;骨富有弹性,易变性;关节、韧带较为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 16、脊柱的特点出现生理性弯曲 17、在学前儿童运动时避免从高处往硬的地面上跳下,防止髋骨不正常愈合,特别是女性,会影响生育。 18、成人骨中有机盐与无机盐的比例为3:7

环境卫生学题库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气;水;土壤 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学校卫生题目和答案

学校卫生工作题目和答案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一般出现在(D ) A.青春期早期 B.青春期前期 C.青春期后期 D.青春期中期 E.青春期晚期 2、出现身高突增高峰的是(A ) A.青春期早期 B.青春期中期 C?青春期晚期 D.青春期前期 E.青春期后期 3、青春期晚期表现不包括(C) A.生长速度减慢 B.骨骺融合后停止生长 C.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 D.社会化过程加速 E.持续约2年 4、突增年龄指(C ) A.生长突增开始的年龄 B.生长突增结束的年龄 C.生长突增中增幅最大的一年 D.青春期开始的年龄

E.月经或首次遗精的年龄 E) 5、衡量个体各种青春期发育征象顺序的重要标志是 A.生长突增 B.交叉现象 C?发育类型 D.性别形态发育 E.突增年龄 6、男女发育曲线的交叉一般为(B ) A.1 次 B.2 次 C.3 次 D.4 次 E.5 次 7、13 岁女生肺活量与男生肺活量的比例约为 A.70% B.80% C.92% D.60% E.65% 8、男孩运动能力的快速增长一般发生在 A.6?10岁 B.7?15岁 C.15?20 岁 D.20?25 岁 E.7?12 岁 9、女孩的优势运动能力包括(D ) A.速度 B.耐力 C?力量

E.以上都不是 10、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11、幼儿期口头语言的发展特点不包括(A) A.先表达,后理解 B.先发声,后用语法句法 C.3 岁是掌握词汇数量的激增阶段 D.在词汇量增加的基础上,发展到能简单叙述此前的事件 E.读100以内的数 12 、一生中机械记忆力的最高峰为(B ) A.8 岁 B.10 岁 C.15 岁 D.18 岁 E.25 岁 13、绝大多数生长发育指标个体差异的原因是(E)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营养状况 D.社会因素 E.遗传和环境因素 14、能决定个体实现的最大成长潜力的是(D ) A.个体营养状况

卫生学重点

卫生学:关于确立和维护人类健康、改善卫生保健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预防医学的特点: 1.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人群 2.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3.主要着眼与健康与无症状者 4.具有较临床更大的人群健康益 5 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结合 环境与人类关系:人类改造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环境影响人类:结构、功能改变,适应环境变化; 健康影响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risk factor):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 增加的素。作为流行病学病因观,对于疾病(尤其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冇武要意义。 Blum 1974年提出,Lalonde和Dever修正、补充° 环境因素(理.化冒生物富社会、心理) 2-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危害黑消费方式、职业危 3*生物遗传(复合内因.遗传变异、成熟老化) 4.卫生服务(治疗*预防、保健) 个体易感性: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应不同,患病危险性差异。 基因多态性: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 位基因,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1%,这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 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遗传因素为主:遗传性疾病,发病率较低;环境因 素为主:物理因素:辐射,化学因素:中毒,生物因素:传染病;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慢性病;控制环境因素,对预防疾病:有效、可行 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外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2?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学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技术措施;3?研究改善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公害病,职业病,食物中毒等其他疾病。 1.经验预防阶段:个体预防阶段 2.实验预防阶段:群体预防阶段3?社会预防阶段:社会 及人类预防阶段 第一次卫生革命:个体疾病预防扩大到人群疾病预防,卫生学概念提高到公共卫生学。第二次卫生革命:医学模式的转变,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第三次卫生革命:社区卫生概念的提出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㈠基本上控制了许多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下降。 ㈡基本上控制了平原地区寄生虫病的流行。 ㈢地方病的防治进展显著 ㈣职业病防治和劳动保护取得明显成就 ㈤建立环境污染物监测系统,实施环境质量评价方 法,环境保护法制化。 ㈥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延 长) ㈦卫生?公共卫生工作的逐步法制化 "预防为主” --prevention first是我国卫生?公共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三级预防”是卫生 学的基本策略. 一级预防,疾病前期或无病期的预防;二级预防,临床前期,三早预防;三级预防,临床期 (临床,康复期)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致病或和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实现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对尚处于临床前期或早期疾病作好三早(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与流行。 临床预防,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主要的措施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包括功能、心理) 。

(完整版)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

《学校卫生学》期末复习指导讲述

1、童年期是指()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2岁 2、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 ( ) A、向心律 B、轨迹现象 C、头尾发展律 D、正侧律 3、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 ( ) A、健康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和虚弱 B、健康主要指躯体健康,也包括心里健康 C、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包括身体心理两方面的良好状态 D、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 4、患儿,女性,12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就诊。患儿自6岁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常把“b”和“d”“q”和“p”分不开,但是该儿童学习一直努力,成绩尚能排列到班级的中下水平,升入初中后,学习努力吃力,数学尤其不好,连续两学期成绩排在全班最后。近来经常反映患者儿上可不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有厌学情绪。经查智商为87,无视听障碍。该患儿考虑是 ( ) A、精神发育迟滞 B、儿童多动症 C、品行障碍 D、学习困难 5、课堂教学中常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学方式,这符合了大脑皮层的哪种功能活动特征 ( )

A、优势法则 B、保护性抑制 D、动力定型 D、镶嵌式活动 6、中学每一节课适宜的学习时间为 ( ) A、30分钟 B、35分钟 C、40分钟 D、45分钟 7、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密度以多少为宜 ( )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8、导致龋齿的细菌,主要是 ( ) A、乳酸杆菌 B、双歧杆菌 C、葡萄球菌 D、变形链球菌 9、关于少年儿童高血压的防治,不正确的是 ( ) A、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个体应定期监测血压 B、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C、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D、发现高血压,应进行药物治疗 10、在我国的《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照度是指参考平面上的 ( ) A、最小照度 B、平均照度 C、最大照度 D、天然光照度 11、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 A、关键生长期 B、轨迹现象 C、头尾发展律 D、向心律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

第一章生理基础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人体共有206块骨头。骨骼肌收缩牵动着产生运动。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维生素D)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过重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耻骨、坐骨、髂骨):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无机盐(主要是钙盐)赋予骨骼硬度,有机盐(主要是蛋白质)赋予骨骼弹性。(青枝骨折)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培养正确的姿势;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全面发展动作;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供给充足的营养;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及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学会擤鼻涕。2)喉: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

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管道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有吞噬细胞的作用、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促进血块的收缩)。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频频呕吐。经过大半天,排出果酱色的大便。 5)消化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持口腔卫生与牙齿的卫生a定期检查卫生,b饭后漱口,c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d及早改掉坏习惯,e防治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