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

意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巨大的阴影

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生存处境始终处于男性权威世界里的巨大阴影之中,林白也不能例外,在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主人公多米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不只一次的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暗示,书中的这位女孩,多米正是一个生活在巨大的男权世界的阴影之中的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是林白的成长历程。在这一成长的历程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几本单位中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甚至于对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多米来说,这一父亲的形象似乎是缺失的。同时,这一父亲的形象的缺失似乎为女性的成长和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契机,但毫无疑问,伴随着她的成长中和成人之后的种种的来自社会的阻碍和拒绝,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来自于男权社会,即那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父”的阴影。

1.父权的缺失

虽然林白一再提醒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但我们还是愿意把文学的创作看作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个人的自传。就文本而言,毫无疑问,主人公多米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父权“缺失”的家庭之中。也因此,对于一位儿童而言,在她的童年经验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一方面可以较早的摆脱来自于“家”的“父权”的深刻影响和巨大阴影,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得女性意识得以较早的清醒和确立。可以说,这一来自于童年的家庭条件是形成多米以后独立的女性意识和一个人的战争的前提。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这本作品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那就是林白自己本人,作为一位女作家,之所以可以有这样清醒地女性主义倾向,也许一方面是来自于她曾经受过的教育阅读过的相关的女性主义的书籍,也许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林白而言,她比别的作家甚至是女作家更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而这一优势,似乎正是来自于她那独特的家——家的父权的缺失和独特的童年体验——孤独。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一个性别,在男性的眼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她们只是男性的对象化的存在,是男性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一个对象,

女性永远是一个“他者”,是男性的“第二性”,“是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之人,骗子。她是男人手中猎物,又是毁灭他的祸根。她意味着他不曾有但又特别渴望的一切,他的否定,他存在的理由。”因此,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妻子除了是妻子之外,也是男性的对象化,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家中“父”的形象已然缺失的情况下,传统的女性母亲已经不再是一个性别意义上的母亲了,她是男性的化身,是“父”的威严的化身,她在“家”对于儿女们所行使的权利已然已经是父亲的权利,她代替的是父亲的角色。在“家”的外部——即那个广阔的父的社会之中,她也同样是为父亲们代言的,她已然不再是一位性别意义上的“她”,而是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的化身,她的语言、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她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已然是父亲的那一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多米的成长,虽已摆脱了那个家的父亲的巨大的影响,但同样有面对来自于她身旁的那位母亲的父权威胁的可能性。我们说多米的童年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正好为她提供了来自自身内部的性别意识的觉醒,是因为,虽然在那个家庭之中已然排出了来自于父亲的威胁,但至少多米的母亲,也没有给予多米以多大的影响——不管是出于女性本

身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母爱或者是作为“父”的代言人的那种巨大的父权的阴影的影响,因为,作者林白早已向我们说明,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很是疏远:多米的母亲由于忙于工作而很少顾及多米的生活和个人情感。对多米而言,她与自己的母亲并不“亲”,甚至还有点疏远,母亲于她而言,只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与别的山、石、树、水的存在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

总之,在多米的童年之中,父亲的权威是缺失的,而同样作为父亲的权威的化身的来自于母亲的那种“父权”也是缺失的。这种双重的父权的缺失带给她的是孤独、自立和要强。同样,这种孤独有助于她的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5岁的小女孩,她甚至已经开始在那个孤独的封闭的小床上抚摸自己的身体;同样,这种自立和要强的性格也使得她在今后的成长中,在成人社会的拼搏挣扎中,面对强大的男权威严,敢于与之对抗,以至于对抗失败之后,只能走入“一个人的战争”,这是女性的一个人的清醒的“对抗”和“战争”。

2.男权的阴影

诚然,不论多米在她的童年时期如何“幸免于难”地躲过来自于“家”的双重的父权的压迫,但是,最终,等待她的,或者是她将要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外

在世界的“父权的威严”,这是她得宿命,她是无法逃掉的。只要她活着,这要她还得为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去奋斗去追求,她就得面对这样一中现实——来自男性权利话语和秩序的挑战。而最终的结果是她被男权世界拒绝、排斥、中伤:她满怀着豪情走向社会,企图干一番大事业,但终究落得个下场是被欺骗、被强暴、被利用与被背叛,可以说,在她得种种人生经历中,在她与强大的男权世界的接触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拒绝和损害。正所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多米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来自父权的威胁。

3.沉沦

可一这样说,在多米被男性社会拒绝和损害的过程中,我么看到的是也是一部妇女在男权社会的沉沦史。这种沉沦可以是激烈的也可以是舒缓的。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她们的历史是沉沦着的,是深潜在历史地表之下的。因为,这些深潜在历史地表之下的女性是无意识的,是没有女性自我意识的,因此,这种沉沦是舒缓的,甚至仿佛是女性的与生俱来的历史(如果说,在远古的男权社会之前的女权社会之中,女性是有自己的历史的话,那至少这种远古的女性历史是从来没有被保存下来

的)。这样的女性的沉默的历史,一直到五四时期才开始被打破,一大批女性尤其是女作家们,冰心、卢隐、凌叔华等等才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书写女性自己的历史。但是,不行的是随着左翼文学和文学大众化的兴起和意识形态管控的加强,女性对自己书写的历史却不得不中断,甚至一直延续至当代,女性的独立的性别言说的历史已然没有传承下来。这也是一种女性的沉沦史,但这种沉沦是激烈的,就像多米的沉沦一样,这种沉沦来自于男权对女性的反扑——是对自觉拥有女性意识的一种女性的反扑。

仿佛是一个怪圈,一种轮回,男性从来就不想让女性与他们“并驾齐驱”。多米正是被迫的沉沦于这种激烈的男权的反扑之中的牺牲品。

二、个人的独语

我们之所以说,多米的这种沉沦是被迫的,而不像是千年以前的那群沉默的女性的沉沦是不自觉的不意识的,是因为,在面对自己的性别的时候,多米是清醒的。她不是男权社会的代言人,不是男性化了的女性。因此,她也不是几千年以来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1.清醒地性别意识

多米以一位拥有着清醒地性别意识的女性。很小

的时候,当她躲在自己的小床上抚摸自己的身体的时候,她就清醒地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她是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存在,她也是一种性别,是另一种不同的性别。她的身体、她的感觉、她得欲望和快感,都是在她抚摸自己的时候开始产生并变得让她熟悉起来的。很明显,如果说童年的对自己的认识只是一个萌芽,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当她逐渐长大直到成人过程中,一次次来自外部男性世界拒绝和损害早已使她深深明白了自己的性别处境。这种对自己性别处境的认识,多半是与男权世界的两相比较而来的。如果说,童年对自己的认识只是局限于自身,对外界的男性世界还认识不清的话,那么当她成年以后,当她承受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决绝、排斥、欺骗,经历了怀孕和男人的背叛之后,她早已深深意识到:作为女性,她不是生来“就是女性的,她是被变成的”,她只是男人欲望和工具,是男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作为一种“存在”,她不是构成男权世界的异己的“地狱”7,她还以一种“物”。这就是多米作为一位女性的性别处境,她自己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不利的处境的。

2.欲望的满足

然而,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不管男权社会对女性构成的威胁是多么巨大,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

个有着清醒性别意识的女人,多米还是深切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欲望是什么的。作为一个人,她有着几本的生存需求,为此她不得不拥有自己的事业;作为一位女人,她拥有追求美好爱情的渴望,这不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对她都是一种满足,最为惊世骇俗的是作者林白也好不避讳的描述了多米的性的体验,毫无疑问这也是多米的欲望,是一位女性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多米的欲望。除此之外,多米还有很多的欲望,比如说:对成长、对成功、对获得社会的认可、对最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白先勇小说中女性视角1

浅谈白先勇小说中女性视角 摘要:白先勇先生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可谓不经典塑,他的小说带有一种独到的女性视角,这种视角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的关爱与怜悯。从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来看,白先勇先生的女性视角表更加偏重对于心理与细节的描写,女性同胞坎坷的命运在这种女性视觉下表现的淋漓尽致。先生认为女性是独立存在的,是与男性平等共存的,而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产物存在,是把女性当作“人”来刻画的。有许多原因促成了这种独到的白先勇式女性视角。白先勇式女性视角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他早年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他与同性相爱的感情经历,再融合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细腻情感的熏陶和其他很多方面原因最终交融勾连出独特的小说叙述形式。白先勇先生通过女性视角通过描绘一个个活灵活现散发出独特艺术魅力的的角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白先勇女性视角女性世界

Abstract: Plastic Mr. Bai Xianyong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may not classic, his novels with a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this perspective showed a for feminine care and compass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Mr. Bai Xianyong "female perspective table even more emphasis to the psychology and the details of the description, female compatriots twists of fate in the female visual performance incisively and vividly. That is independent of the presence of women is equality with men the coexistence of, and not as male accessory products is the women as" human "to describe th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contribute to this unique Bai Xianyong's female perspective. First white The root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Yong female perspective is his early unique growth experience and his feelings with same-sex love experience, r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elicate emotional edification and many other reasons eventually blend hook is connected with a unique narrative forms. Bai Xianyong Mr. through female perspective by depicting one vivid exude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the character as we presented a vivid image of women in the world. Key words: Bai Xianyong's female perspective female world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发表时间:2009-06-26T14:47:16.20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3月第3期供稿作者:葛洪伟[导读]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 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生死场》写于1934年。萧红二十来岁在哈尔滨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约半年之内占领了东北全境,萧红作为难民离开东北往内地跑。1934年萧红和她的伴侣萧军来到青岛,萧军在这里写《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是直接写抗战活动的小说,萧红在这里写《生死场》。两本书写完之后就寄给了鲁迅。鲁迅看了很欣赏,经过不太长的周折就帮他们在上海出版了。书出版的时候,萧红萧军本人已经到了上海。“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抗日情绪非常强,不太夸张地说,全国都在关注东北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大家把注重点都集中到了作者的独特身份(东北人)、作品的独特地域(东北)和独特情绪氛围(抗日)上,两部小说都被定位为抗日小说,两位年轻的作者一下子名声大振,享誉全国。《生死场》就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 笔者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生死场》一共七八万字,如果看成八万字的话,前面的三分之二大约五万多字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九·一八”之前的十来年,约1921年前后,这个时期东北两个村庄的老百姓是怎么样过日子的,怎么样地生病,怎么样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样地死亡,怎么样贫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全是写的这种东西,这是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写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萧红作为一个难民逃到了关内,回望备受异族蹂躏的故乡和比平时更加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她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应该担负起某种与时局有关的责任,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谴责和控诉,表达一个具有亡国之忧的人收回故土的愿望。另外,萧红在学习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受到萧军、舒群、金剑啸这几个人的影响。舒群、金剑啸都是共产党员,萧军也是左翼倾向很明显的人。他们的影响也会使得萧红的创作有时候主动向左联的文学主张靠近。于是我们看到,她笔下的这帮普通老百姓,他们生老病死的过程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日本人占据村庄以后,他们的生活便多了一个内容:反抗日本人。在写作中,萧红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写实的方法,而采取一系列颇类现代主义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内倾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处理上面。她的《生死场》并不像写实主义小说那般的将生活系统化和戏剧化,它们是反完整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彼此间并没有廊庑相连。故事无中心,无主角,甚至于无情节。没有一个人物是支配性的,支配的力量惟在命运的逻辑本身。《生死场》之后,萧红已经成为一位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家。在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治代替文化,救亡代替启蒙,阶级性代替人性,宣传代替艺术,在这种语境的支配之下,萧红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教科书里,她书中的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向被遮蔽了。作为存在者,萧红有理由无视所谓的“文学史”的存在,而仅仅属意于她的文学,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人道主义与自由。这是最高的,因而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学品质。她对文学和历史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责任编辑王庆斌

浅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浅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摘要】萧红在其作品中,几乎写了女性所经历的一切人生苦难,不论这些女人的身份、遭遇有多么不同,但其悲剧命运都是相同的。萧红正是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向残忍的、不公平的社会提出了强烈控诉,为广大女性喊出了内心的冤屈与悲愤。本文将着重分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男权中心社会根源 【正文】 中国古代在性别伦理上形成的男女相生相依及男尊女卑的观念,究其文化根源,则在于原始农耕经济的宗法血缘的根基。在以得力的农业劳作作为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自然把农业劳作主体——男人推倒家或家族关系体的重心位置。尽管在家庭发展史上,确曾有过女性重心时代,但这样的时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而结束,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经济生产权利就是决定一切的权利。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形成男尊女卑的两性伦理。在强大的夫权阴影的笼罩下,女性的精神触角长期处于萎缩状态。以婚姻为边界,以家庭为天地,形成了女人被严格限制的空间,与世隔绝久了,被动顺从便成了女人的“天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主体意识也逐渐在沉睡中复苏。但是,“儒家伦理道德在女性身上体现的二律背反现象也作用于女性自身,使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解放的自觉性方面整体的迟钝于西方女性。中国女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规定的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身份中,前两种主要处于‘女从’地位,熬到母亲地位时有了翻身得解放的感觉,她们在儿孙辈那里可以找到压抑久矣的精神释放的突破口,所以她们格外看重母亲的地位与权利,尽管这是维护男权社会利益的地位与权利。中国文学中的恶婆婆形象,从女性深层心理看,就是这种地位与权利扭曲张扬的表现。”①在封建社会漫长曲折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少许几个女性在女性解放道路上作过反思,甚至挣扎,其余多数女性则墨守成规。“纵观中国女性解放走过的道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突出表现主要发生在‘五四’和新中国成立时期,都是借助于男性领导的政治力量进行的。”②“五四”

浅谈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视角3

浅谈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视角 摘要 白先勇是最先被大陆百姓所认识的台湾作家,其作品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有典型的代表。白先勇书中打造了很多经典女性人物,其书中所表达出对女性关注与同情,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女性角度。这篇文章主要以白先勇小说性别阐述当做主要起点,目的就是在对其书中做一个描述与剖析,想要探究性别层面对小说阐述与女性人物打造的意义,进而揭露作者在创作时形态以及小说内部含义。 就技巧来说,白先勇女性视角展现了其在使用很多阐述技巧。这篇论文就描述者、谈话以及内心描写这三个层面对白先勇女性叙述战略做了一个剖析。 关键词:关键词;白先勇;女性视角;叙事策略;女性世界

Abstract Bai Xianyong was the first to be known by the mainland people of Taiwan writers, whose works are the last century,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sixty or seventy's.. Bai Xianyong book to create a lot of classic female characters, the book expressed their concern and sympathy for women, showing a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in Bai Xianyong's gender, described as the main starting point, the purpose is to make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ook, want to explore gender layer face fiction to expound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female characters to create and exposing the creation form and the novel internal meaning. In terms of skill, Bai Xianyong's female perspective shows many of the techniques used to explain it. This thesis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Bai Xianyong's female narrative strategy in the aspects of description, conversation and inner description. Key words: key words; Bai Xianyong; female 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ategy; female world

埃莱娜_西苏的文论_美杜莎的笑声_和林白的前期小说_冯皓

埃莱娜#西苏的文论5美杜莎的笑声6和 林白的前期小说1* 冯皓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文章通过西苏的文论与作品对比阅读,可以看出二者在许多方面的暗合与互文。林白实践了埃莱娜#西苏的文学理论主张,在女性主义身体写作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5美杜莎的笑声6;林白的前期小说;女性身体写作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2-0052-04 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女权主义文论在90年代传入中国。埃莱娜#西苏的文论尤其具有鼓舞性和号召力,她/身体写作0的口号以惊世骇俗的勇气和热情得到了先锋中国女性作家的青睐,也给她们的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勇气。林白是在90年代中期出现的女性作家,她作品里对女性身体大胆的关注震惊了文坛,成为当时争议最大的作家之一。西苏的文论和林白的小说取得了跨时空的共鸣。本文拟通过文论和小说的互文性阅读,旨在深层理解林白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旨归。 一、女性身体写作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西苏的/身体写作0的口号?她提出/身体写作0的口号有什么意义?她所说的身体是不是就是一个生理的躯体,是不是就是中国前卫诗人尹丽川等人所说的/下半身0写作呢? 西苏在5美杜莎的笑声6里说:/通过写自己,妇女将返回自己的身体,这身体曾经从她身上收缴去,而且更糟的是,这身体曾经被变成供陈列的神秘怪异的病态或者死亡的陌生形象,这身体常常成了她的讨厌的同伴,成了她被压制的原因和场所。身体被压制的同时,生活、呼吸和言论也就被压制了。0112(P188-211)西苏看到了几千年来,女性/失语0的原因在于/失身0,即女性一直以来,没有面对自我的文化,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男人对妇女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阴险凶暴地引导妇女憎恨自己,与自己为敌,发动她们的巨大力量与自己作对,让妇女成为他们男性需要的执行者。0112 (P191)男权文化把妇女的自我意识遮蔽了,特别是在对妇女身体上,更是缚加了沉重的镣铐,女性身体的本然面貌一直是男权话语下扭曲的想象物或者是一个历史的缺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苏举起了书写女性身体的旗帜,为的是扭转女性失语、失身的文化和政治困境。她说:/她的肉体在讲真话,她在表白自己的内心。事实上,她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0112(P194) 很显然,西苏提出的身体是带着灵魂和思想的身体,并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生理性质的肉体。有些学者对西苏/身体书写0的评价比较公允:/-身体书写.并非直接用一种身体语言或姿态去表达或诠释意义而是只用一种/关于-身体的语言.去表达女性的整体的、对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全部体验。0 /用身体书写是一种解放等级森严的男女二元对立 2007年3月 第35卷第2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f L iaoning Univer sity(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 M ar.2007 Vo l.35N o.2 *收稿日期:2006-12-30 作者简介:冯皓(1979)),男,山东微山人,云南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高等教育研究。 1林白的早期小说以1997年第3期发表在5花城6杂志的长篇小说5说吧,房间6为界,包括这部小说在内之前的作品都看作她的前期作品。前后期的划分主要以其创作风格的不同为标准。本文受到杨莉馨女士5/身体叙事0的历史文化语境与美学特征6(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1期)论文的启示,在此表示感谢。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广州第九十一中学黄晓丹 内容提要: 萧红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识。一生坎坷的遭遇使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应该说,其自身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在最初的创作中,萧红便开始了对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她以先觉者的姿态抒写着人类苦难的命运。而历次生活的变故,使得萧红将思考的核心放在了对妇女命运的探索。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清丽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 关键词: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女性形象 萧红,她的一生,是坎坷寂寞的,自她踏上文坛之日,就已经背负着沉重的人生枷锁。正是这不公的现实、坎坷的遭遇和磨人的孤寂,让这位原本就才出众的女子多了一些沉思,使得她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使得作品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深的悲凉之感。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人间种种饱含苦难的悲剧故事。 萧红的创作中隐隐有鲁迅的风骨,凭一枝笔反映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魅力经久不衰。《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她的笔端流淌。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笔下多灾多难的女性。 本文试探究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1.“女人的天空是低的”——女性悲剧的命运 多数的女作家笔致是纤巧细腻的,而萧红的作品,给人感触最多的是冷然与凄美,她曾说过:“女人的天空是低的。” 的确,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中,女性的地位是从属于男性的,她们作为“人”的价值注定被无情地践踏。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人生体验几乎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她擅长于将自己悲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不仅关注着女性由经济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更集中审视和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给妇女造成的不幸和伤害。因此,萧红小说里的女性悲剧具有人性的深度和普遍的意义。

论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女性命运的悲歌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女性命运的悲歌 ——简析白先勇小说笔下的女性形象Title:Female Fate Elegy ——Bai xianyong's image as women 教学单位 __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__ 姓名 _______李晓妹________ 学号 _____200730401051_____ 年级 ______07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汉语言文学____ 指导教师 ___ 王进 职称 ___ 副教授 2011年 5 月 2 日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 (2) 序言…………...............................................................................................................3. 4 一、下层社会风月女子的命运悲剧………………………………………………4. 5. 6 .7 二、上流贵妇人的爱情悲剧…………………………………………………………7.8 三、迷失于爱情的女子的命运悲剧………………………………………………..8.9.10 四、欧风美雨里的“中国”丽人的命运悲剧..........................................10.11 结语 (12) 参考书目 (13) 致谢 (14)

摘要:白先勇是一位善写女人的现代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刻画不同的女性形象而著称,小说里的女性角色性格形象鲜明,风采样貌琳琅满目,生活经历也多姿多彩,他非常关注于女性的命运及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是表现在历史场合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白先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角,将时代的变幻和动荡在女性的生活中起伏的影响表现出来,奏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哀歌。 关键词:白先勇小说女性形象悲剧命运 Abstract:Bai Xianyong is a modern novelist who is good at writing novels of female novel, and his novels depict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 known for the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vivid personality, style appearance dazzling, colorful life experiences but also h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women and women in shaping the role, particularly where the performance of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soul pain and sorrow. Pai it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and perspective, the changing and turbulent times in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for women shown in the impact, and played one after another plaintive lament the fate of women. Keywords:Bai Xianyong novels female characters fate elegy Tragedy

评林白长篇小说《致一九七五》

评林白长篇小说《致一九七五》 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当中,林白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她似乎永远在打着“一个人的战争”。她的小说,往往有点不着边际,偏离传统,然而又令人注目,生发思想。这就是林白的特色。新近出版的《致一九七五》①同样延续了林白一贯以来的文本独立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这是否是小说的怀疑,读完之后,也许还会生发一些说不出来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比较杂乱的。有时甚至会让人思考得较为深刻,如果是做点断章式的读书札记,那就十分方便了,光从这个文本的内容来看是乐于让人如此去做的,至少不会给人一种要做文章的负担。然而,林白的独特性,以及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都需要我们去对她的重要文本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要通过文本的细读,给出一定的理由才行。 这个文本的独特性又在哪儿呢?这首先要从小说的篇 章结构说起,毕竟我们首先接触的是文本本身。林白把小说写成了精,就像书中的猪精“刁德一”。那猪养得不像猪,而林白的这部小说,也写得不太像小说。我有点佩服林白的勇气,她敢把它称为小说。得承认,书中确实有许多精彩之处,但是作为小说来读,终究是沉闷的,让人怀疑的,甚至是令人反感的。因为这部书从头到尾确实不像小说。每一章

每一节几乎都可独立成篇,都可当作类似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来读。看上去,这部“小说”似乎更像一部长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我想,在每个作家的人生经历中,都有无数零星的记忆碎片,就算是完整连贯的记忆,也不敢轻易回忆至笔端,并堂而皇之地端出来说这道菜叫小说,并强行叫读者去消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林白似乎又是一个吃螃蟹的人了。正如书的封面所言:耳边灌满一九七五遥远的风声。这是散章,仅仅是“风声”,零碎、不连贯,吹到哪儿就是哪儿。可无论怎么说,我还是不愿意称这部书为长篇小说。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感觉是,其中几乎所有文字内容均由作者追忆式散文所构成。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创作,其中所说的一些狂想也只是穿插其间的呓语片言,并不能产生一种小说的畅想之美。与其说这是一部作者独特叙事之作,还不如说是作者为满足积郁心头多年想一吐为快并给自己人生留作纪念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 可是有些章节,又像是短篇小说或小小说,人物鲜明生动,有声有色。如下部中上卷与下卷之间穿插的《别章:农事与时事》里的三婆、覃七、二翠、玉昭、喜莲等人的故事,就别有情趣。对其中的人、事、物、景的叙述,与萧红《呼兰河传》里的叙事特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东西。萧红的叙事策略对林白在这部书中的影响是极大的。唯一不同的是,萧红的格调是沉郁的、深沉的、幽思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 军:“饿了吧?” 红:“不饿” 军:“够不够?”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 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文学的生命却生生不息,她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感慨和震撼,萧红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也留给了世人越发掘越耀眼的光辉。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一)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生死场》体现了萧红的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女性的命运,能折射出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环境里,生与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上,小说从女性生育所受的痛苦写起,既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环,又能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承受虐待以及自己不忍生活产生的扭曲心理,自残折磨到死,真是让女人受尽了世间的痛苦。 萧红在作品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生与死的世界,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女性存活的不易,所承受的极大的苦痛,得不到任何的理解与包容,这简直是对人生的灾难的描摹。原本正常的女性,在那个黑暗的扭曲的世界里,难逃命运的捉弄。最后沦为不堪的人生奴隶。无法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那个男权大过天的社会,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二)隐形的封建残害 《呼兰河传》里王大姐做姑娘时,像一棵灿烂的大葵花,都夸她将是兴 家立业的好手,可她毕竟也是个普通 的女儿家,人们发现她与磨倌冯歪嘴 子同居,没有通过明媒正娶,在那个封 闭落后的时代人们曾经的赞美之词在 一夜之间全都被推翻了,更难以接受 的时冷眼嘲笑,和那不堪入耳的恶毒 的话语。她有什么过错?怎么就成为了 众矢之的。每天承受着精神的莫大的 痛苦,终于在寂寞冷眼中死去。 这群在贫穷困苦中挣扎的女性, 被恶心摧残着,周遭的一切不成文的 规定还在前方设法地继续折磨她们, 面对她们的不幸,她们难以挣脱伦理 的束缚,只能成为这个社会低廉的牺 牲品。王大姐,小团圆媳妇,她们的生 命从升起到陨落,不断地受着封建的 迫害,这一张无形的巨网,让她们承受 灾难的同时毫无回天之力地接受命运 的摆布。 (三)负重的情感、压抑的生命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 品。它是对人情感方式的一个历史检 验,对其“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微心理 的追求与探索。尤其是一向具有含蓄、 婉致而代表了传统文化品格的东方女 性,对于这一心理现实的挖掘使作品 也可以说是对作者萦绕不去的寂寞氛 围的一个梦幻情节,其中女主人公的 文化品格及其悲剧意味是值得我们深 入思考和发掘的。 这部作品是萧红唯一部与自身情 感世界距离较近的作品。翠姨多愁善 感、情感世界细腻又丰富,有着文化素 质、但又受教育极少,这似乎决定了其 悲剧命运的性格基础。家境看似宽裕, 母亲有对其较为溺爱,而她的母亲又 是一个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的一个人, 这也奠定了她成长路中的不稳定因 素。使她的青春注定会带有悲剧色彩。 在这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中,没有爱与 被爱,这是最让人心寒的,一生坎坷的 萧红在翠姨的形象中倾注了自己的孤 独与悲切。 二、萧红的创作个性 (一)生存环境 萧红是在充满民族危机的30年 代登上文坛的,她以独特的目光审视 这周遭的环境,在她犀利的目光下,一 切都无处躲藏,她自然地把这么都融 入到她的作品当中。这一切都跟萧红 的出生环境大有干系,她在辛亥革命 爆发的时代,自小就在家庭教育的熏 陶中沐浴着新思想,等她成年以后,便 流亡到上海,这是她文学创作阶段中的 重大转折,在这时期萧红夫妇结实了 鲁迅这位文学巨匠,在新文化先驱的 关怀下,萧红精神上有了很大转变,但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 女性悲剧形象 孙畅 56 2018第08期下(总278期)

浅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铁凝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 胡雪玲 内容摘要:由于传统社会的负面影响和自我意识的丧失,农村女性总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凭着对底层女性的关注,铁凝在其小说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独具魅力的农村女性形象,展现了农村女性在男权社会强大阴影下所要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显示了积极的人文关怀。本文主要从生存现状和情感状态两方面来探讨铁凝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 关键词:铁凝小说;农村女性;生存现状;情感状态 Village within shallow theory iron Ning novel female image Hu Xueling Contents summary:Because negative effect and ego consciousnes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loses, the village female always faces huge existence predicament and emotion perplexity.By dint of to the first floor female's concern, iron Ning molded female image of many villages that only have magic power in its novel work and maded a show of village's female under the male power social strong shadow wants to face of existence predicaments and emotion perplexity, showed aggressive humanities care.This text mainly inquires into the village in the novel of iron Ning female image from existence present condition and emotion status both side. Keyword:Iron Ning;The female of the village;Exist present condition;Emotion status 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时期阶段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的创作生涯里,写下了大量的农村题材小说。其中短篇小说《哦,香雪》和《孕妇与牛》,还有之后的《棉花垛》、《麦秸垛》、《青草垛》“三垛”系列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农村题材作品。铁凝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但是她对于农村却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在铁凝十几岁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