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周仁政

内容提要 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20世纪40年代,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在“新诗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使京派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美乌托邦旨趣转向观照战争年代人类非理性的生命律动。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代表,“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海派文学的文化内涵。狂欢化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景观和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纳入文化视野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对“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走向以思潮、流派为脉络作更深入、系统的多元化考察。按照许多研究者的看法,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可以视为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的“三足鼎立”。但对这一格局的解析不能仅仅依循传统文学史的思路,而应作出文化学意义上的深入探究。就文化特征上看,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和海派文学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决定着三种不同的文学流向。文学是文化的现实。今天看来,“五四”以后的30年中,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化既表现为理性主义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以左翼文学为代表)与审美主义(以京派为代表)的重大差异,也表现在二者与非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海派文学共有的区别上。其中,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既具有启蒙传统又禀承中国固有文化命脉,作为现代主流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表征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则代表着一部分具有现代文化独立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反省“五四”后文学的政治化道路,依托现代大学体制和独立的艺术实践,在审美乌托邦的意义上完善了现代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文化建构。以非理性主义为文化命脉的海派现代主义文学显然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派”,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人”,实现了从传统市民文学向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性转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果说现实主义是社会理性主义,特别是科学理性主义的文学标识,而以浪漫主义为起点的个性主义或个人主义则是审美主义文学的最醒目的标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或个人主义根源于启蒙浪漫主义,以个人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审美理想主义是中国审美主义文学的最稳定的形态。现代主义则顺应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逻辑,把文学从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上导向了新的领域。20世纪30年代贯穿于京派、海派与左翼之间的一切矛盾纠葛,无不与上述不同的文学精神和文化性质相关联。运用文化形态学或知识社会学的观点进行解析,它们乃是在三种特殊的“场”环境及其不同的知识背景下执行自己的文学使命和延续着各自的文化宿命。在社会学意义上,这首先表现为以政治为中心的权力场、以自由知识分子及

其文化实践为主体的知识场和以商品经济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场对社会文化体系的分割和制约;在知识学意义上,这不同的“场”环境则又以分别受制于科学拜物教、自然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三种知识“拜物教”系统而具有着各自的特珠规定性。①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价值观是自然拜物教意识,它集中表现为以情感本体论的美学观反对或消解文学中政治和经济上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这是这一时期京派与海派及左翼分歧并形成对垒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以肯定并张扬艺术学或“人学”性质的自然人性论来抵制和否定政治社会学和伦理学性质的阶级论与道德人性论,把人的自由理解成为人在精神世界即艺术上的无穷创造力,进而将人的最高理想寄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这种关系的缅怀与体认中。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通过美学、文学创作与批评三位一体的知识学建构,依托现代大学体制造就了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生存方式,这就是一种以“日神”式的观照外物的心态在艺术创造和鉴赏中享受无穷精神自由和保有崇高文化气质的超然物外的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下,他们象君临万物的神祗,既“观照”现实又超越现实,面对世态万象从容不迫且优游涵泳,在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与建构中执行着对现实的文化批判的使命。

与此相对应,20世纪海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一派酒神式的都市狂欢景象浮动在以新感觉派为代表的新一代海派作家的创作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时期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型时期,作为对现代都市文化不同侧面的文学感应,内含着两种最醒目的文化标识,一是以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酒吧文化”,一是由茅盾《子夜》所表现的“客厅文化”②。但这二者就创作主体而言并非具有相同的文化自觉性———前者固然以感性自娱的方式展现了都市文化的繁嚣和躁动,具有初步揭示现代都市文化本质的意义;但后者尽管在最内在的生活方式中展现了现代都市文化的本质特征,但就作者而言却显然并非具备真正的文化自觉。但总体上看,二者却又是从最基本的两个侧面———现代都市文化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纵情声色与金钱至上的都市人生活方式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商品拜物教”品格

来展现和揭示现代都市生活的内外情景的。其中,由于作者的文化身份的不同,体现政治意志的权力场与体现自在生存意志的社会场以其不同的投影在这一特定的文学情景中以各自的特征交织在一起,但在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上都明显融进了非理性主义的都市生活本色。这与京派文学和京派文人们以文化自律为特征的审美理想主义文学建构和文化生存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造成了京派文学群体的分聚,也带来了其文学实践情景的变迁。这首先表现在诗歌领域。从时代赋予人的情绪特征上看,战时的文学环境是诗的环境。西南联大暂时取代了战前的北京大学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也是京派文人们新的荟萃之地。抗战时期诗歌在京派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是战前京派文学体系中业已形成的以朱光潜、李健吾、沈从文在理论、批评和创作上“三位一体”的核心作用遭到分解。在对诗歌的批评中,朱光潜战前曾发表《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诗的主观与客观》、《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诗的隐与显》、《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谈晦涩》等文章,集中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主张:一、诗是抒情的,“诗的情趣都须从沉静中回味得来”,诗人要“体物入微”,使“主观的情”借助客观对象表现出来。二、诗歌宜“隐”,“明白清楚”不是批评诗的一个绝对的标准,文艺的价值不应取决于多数,那一部分嗜好难诗的人也有权说他们所爱好的诗是好诗,而“晦涩”则是“以艰深文浅陋”。三、诗歌与散文不同,“它是一种更‘形式的’艺术,和实际的人生‘距离’比较更远。”“自然语言不讲究音韵,诗宜于讲究一点音韵。音韵是形式的成分,它的功用是把实用的理智‘催眠’。引我们到纯粹的意象世界里去。”战时朱光潜以其全付精力致力于《诗论》的写作,目的是论证并能在此后京派的新诗实践中应用这些主张。但战争年代西南联大新的文学环境造就了京派新诗实践方向的转移,朱光潜的新诗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搁浅”,这甚至成为他一生中的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重大遗憾。

在20世纪40年代对京派新诗实践造成新的重大影响的诗人是冯至。从战前梁宗岱等倡导的“纯诗”运动到战时冯至的新诗实践,在诗的情感化与“客观化”的意义上,京派诗人们所追求的新诗境界也恰好发生了从瓦雷里到里尔克式的改变。冯至抗战前留德5年,抗战时期长期在西南联大外文系任教。这漫长而艰难的岁月不仅孕育了他诗风的转变,也造就了他新的人生观念。以创作《十四行集》为标志,冯至从里尔克那里体会到了一种诗的“新的意志”:“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

结晶的,

从浩无涯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③

亦象里尔克之于瓦雷里那样,在诗的形体上是由“音乐的”到“雕刻的”,在诗的内涵上则是由“情感的”到“经验的”。梁宗岱曾在解释瓦雷里(梵乐希)的创作特征时认为,瓦雷里的诗是“把文字来创造音乐”,“把诗提到音乐底纯粹的境界”,不仅是把“无情的哲学化作缱绻的诗魂”,更是“诗化了精神底自身”。朱光潜把“纯诗运动”归于“极端形式主义”的诗歌潮流,,它的形式主义也被赋予了审美乌托邦的特定涵义④。在梁宗岱看来,瓦雷里吟咏心灵,用音乐和色彩“引导我们深入宇宙底隐秘”,把握音律的节奏有如生命的律动,而且采用古典诗律,自铸“镣铐”作为诗“所占有的容易的代价”⑤,这正代表了抗战前夕京派新诗实践的方向。梁宗岱不仅也象朱光潜一样,把情与景的融合无间视为象征诗的最佳境界,而且认为“纯诗”“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至感伤的情调”,以其纯粹的音乐和色彩“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的光明极乐的境域”⑥。但冯至从里尔克那里获得的诗的“新的经验”却并非这种乌托邦式的纯粹情感体验,而融进了在存在主义题旨下作者所体悟到的现实和历史中各种非理性的生命律动。象里尔克一样,冯至认为:“情感是我们早已有了的,我们需要的是经验”。而“经验”,并不仅仅是体验,更在于“观察”———象雕刻家一样,冷静地对待他的对象,并且只有他的对象。不能听任“无穷的音乐与永久的感情泛滥”,诗人不能只有青春没有成年。对待万物,存在者“没有选择和拒绝”,“万物各有它自己的世界”,要象波特莱尔那样,从那些“恐怖的、表面上引人反感的事物中看出存在者”。只要是“真实的”,没有一事一物不能入诗⑦。在宇宙中我

们只有“发现”,于“发现”时默会或是“怨诉”。“不再是没有自我,而是自我与万物交流”⑧。从情感到“经验”或从抒情到“咏物”,这就是里尔克式的诗的新经验。他以印象主义调和象征主义,使诗由流动的变成了凝固的,音乐的变成了雕刻的。

在京派文学的历程中,这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风格或题材特征的改变,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诗的乌托邦意志的消解。诗由“情感化”向“经验化”的转变,及相伴随的诗人由主观抒情向客观“咏物”的创作态度的变化,这其间拉近的是自我与现实、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的“距离”。在后期京派的审美理想主义艺术实践原则下,“距离美感”的心态是其审美乌托邦艺术志趣的重要表征。在冯至的《十四行集》里我们看到,里尔克的影响使他较深刻地体察到了诸如死亡、疾病、战争等人类非理性的社会生活情景,但也并没有真正祛离作为一个审美理想主义者的文化宿命。他显然并非在波特莱尔式的展现“恶”的意义上把自己的创作志趣引向非理性的社会生活内容,而是以一种知识化的视野对待自己之于诗的新经验,以此荡涤早年存在于诗的意识中的萎靡和感伤。不仅从里尔克那里,更从歌德那里,冯至感受到了一种古典化的诗的雍容和气度,时刻不忘以理性节制感性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性综合。他不仅理智地对待艺术且谦逊地对待自然,因而他以诗所作的“观察”本质上仍是观照。他在以诗探索人类“自我拯救”的途径中所展现的那个“真实的存在者”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理想化的自我。

虽并非直接承续“纯诗”运动的题旨,冯至的《十四行集》仍代表着京派新诗格律化的最高成就。但随之出现的以穆旦为代表的西南联大诗人群则在较大程度上改写了京派新诗实践的历史,这不仅使20世纪40年代的京派新生代诗人群较之其老师辈具有了更开放的诗的视野,同时也把一种更现实化的文学眼光带进了后期京派文学的实践传统。

从京派文学活动的整体上看,一种学院化的审美理想主义文学实践因其自律的内在要求必然带有一定的文化保守主义性质。这从周作人时代开始,到朱光潜、沈从文的文学主张和实践占支配地位以后莫不如是(二者的鲜明区别在于依托传统隐逸文化的退守和“蜷曲”与皈依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的进取和自律———如果说自律是一种现代文化品格,“隐逸”则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在自

文学评论 2004年第2期

律的意义上,文学的知识化运作与形式主义追求成为学院派审美理想主义文学实践的重要特征。这样,对于审美理想主义者而言,所谓文化保守主义并不在于他的退守,而在于他所坚持的以自律为特征的理性主义文学(文化)精神。因此,在京派文学实践的整体倾向中,一切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内容,都必在他们的反对和抵制之列。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异军突起不仅是对30年代京派“纯诗”实践的异动,更是对世界范围内的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回应———“新诗现代化”的真正涵义其实就是新诗的现代主义化。但这却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不同:前者具有较浓厚的非理性主义的都市文化色彩,是对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直接回应;后者自始至终受到京派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的约束,是对西方现代诗潮的有选择的接受和回应,并被严格纳入学院化写作的整体规范之中。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京派文学的期待视野。这就是在文学目标上把老一辈京派作家们基于文化替代目的,有意使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诗)一决高下的“纵向对比”,转变为着眼于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取舍”。另外,战前京派作家漠视政治和在自觉抵制商业化侵蚀中形成的自我隔离与自我孤立状态,即如沈从文所说的固守学院品格“沉默苦干”的“特殊”性也相应地有所改变。首先,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具有了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重新认识的要求,特别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袁可嘉在《新诗现代化》一文中,即通过宣称诗歌具有“高度综合的性质”和根据瑞恰慈关于诗歌表现“最大量意识状态”的理论,肯定了文学和政治的“平等”关系。在对于诗的观念中,他们从冯至那里领悟并接受了里尔克的主张:不是以情感,而是以“经验”来写诗。就象冯至那样,他们执着于情感的本质性而非现象化,同时要求把现实性融入抒情性的氛围中,使二者均能获得更深刻更内在的表现。因此袁可嘉说:“表现在现代诗人作品中突出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以及现代神话、现代诗剧所清晰呈现的对现代人生、文化的综合尝试都与批评理

论所指出的方向同步齐趋”。总的来说,即在他们看来,“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⑨。

另外,对“新诗戏剧化”的倡导则集中体现了他们对新诗“客观化”的要求,或为着凸现新诗的“现代化”特征,使“晦涩”的表达方式获得合理性的解释。这完全可以看成是从燕卜荪、瑞恰慈等的理论中获得的启示。袁可嘉对于“新诗戏剧化”的解释正是借用了瑞恰慈在心理学、语义学方面的理论,即认为“人生本身是戏剧的,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调和配合各种不同的冲动”。“人生价值的高低即取决于调和冲动的能力,那么能调和最大量、最优秀的冲动的心神状态必是人生最可贵的境界了。”这就是“最大量的意识状态”⑩。诗在语言上的象征性具有综合表达想象的能力,有助于使诗在各种层面上达到“矛盾中的统一”。同时,早先京派艺术观念和美学心态上的距离化为表达方式上的“间接性”所取代,亦表现出对纯粹抒情主义的一种反拔。如果说距离化是美感的心态,在自我化的“距离”视野里一切都必然是纯粹情感的表现,那么,“间接性”则是一种“玄学”的心态,即以“物化”自我的方式来隐含自我,使自我不是在对象之外而是在对象之中。自我不再只是一个望洋兴叹的悲情主义者,而成为一个“超人”化的主体。从而能“在啼笑皆非之中深寓悲悯”,“严肃轻松”亦得“相反相成” λ?。

实践于“新诗现代化”之路,穆旦的创作能够再造高峰,确实展现了京派文学的内在活力,也是现代文学(文化)史上的杰出创获。穆旦的诗不重在咏叹自我,而重在咏叹时代,能于神游物表的心灵际会中体验苦痛,感悟荒凉,从而获得了艺术表现的广阔天地。他在现代派(或象征诗)的题旨上超越了“五四”以来李金发、戴望舒等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本质认识上的局限和实践上的褊狭性,使之突破自我化的狭小天地获得了体悟“宇宙之洪荒”的磅礴气势;也恰似是在抗战前夕京派的“纯诗运动”与庞大的现实主义战争诗潮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显得它是对诗坛上固有的主观或客观的偏向共有的一种反拔。他在诗中不是通过一些外在的或内在到使人不易觉察的东西显露或是隐藏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象征诗境的营构既明确又蕴藉地传达自己的感觉和情绪。传统现代派诗的“晦涩”即已为新的现代派诗人的“戏剧化”手法所代替,诗中的意象既繁复绵密且从容涵泳。从而加长诗行,加多诗句,加大容量就成了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穆旦式的现代派诗的新的表达方式和必要手段,汉语诗崇尚精练的本色也似乎为之一变。这表明,从新月派到京派,在中国审美主义诗歌实践中,一步一步徘徊于古典化与“现代化”的歧路后终于坚定了“现代化”的方向。

总体上看,西南联大诗人群以穆旦、袁可嘉、杜运燮等为代表,他们从英美新批评派和新象征派那里接受了新的理论和创作经验,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特别看重燕卜荪关于“朦胧诗”(晦涩诗)的理论和奥登诗歌的幽默倾向和荒诞笔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京派文学的实践策略:以反讽取代直接抒情,以现实的内在化代替情感的自我化。审美乌托邦的对立意识渗透了战争年代的理想主义,并逐渐转变为政治乌托邦主义的社会批判意识,由此开启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京派文学的“新写作”的局面。

20世纪40年代,尽管穆旦等京派新生代诗人们已多少逸出“老京派”们一意从自身文化主体地位出发建构审美乌托邦的高超旨趣,而多有一种富于现实感的焦灼,但在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并未根本改变京派文学理性化、学院化的文化自律品质和文学运作方略。无论在穆旦身上还是在沈从文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战争,这一最大的社会非理性的反映都在于对政治暴力的厌倦以至厌恶。然而,厌恶竟至无奈,作家主体的创作意识上便不得不“放逐情感”。这促成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运动整体格局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如果说京派文学理性主义旗帜的继续高举完全依赖于作家主体的文化自律,那么,在海派文学中,世俗伦理规约着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本质介入,揭示的恰恰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面的非理性性质。

20世纪30年代,以感性自娱为特征的新感觉派文学第一次把现代都市生活的狂欢化特征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在人们眼中,现代都市生活的全部魅力最首要地在于它的声色之美。这种美给人的感觉是欣喜,是诱惑。在“狂欢”的情景中,人们证实了自己也付出了自己。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京派和海派在文化理念上一分为二。同时,都市狂欢的外在节奏也本质地改变着吴荪甫式的都市新贵们的内在生存理念———在现代历史舞台上,他们的全部悲欢仿佛都在于毫无保留地投身于一场对个人来说只有起点不知终点的都市化游戏。于此,现代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的最内在和最外在的方面,都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新文学中粉墨登场。

然而,在初期海派文学中,以新感觉派为代表,感性自娱是最基本的文学性格。都市生活本质的凸现只是偶然出现在茅盾的《子夜》这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海派小说”中。“酒吧文化”与“客厅文化”的内在联系不是直观的,而是分析的。如果说上述两种都市生活情景让人看到的主要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最感性的特征以及富于积极情调的一面,那么,20世纪40年代的海派文学的典型形态是都市人士的精神狂欢化景观。这又从两个维度———市民生态和知识分子文化心态展现出来。在文化标识上,“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可以作为这两种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文学景观的特定称谓。前者的代表是张爱玲,后者的代表是钱钟书。他们以自身的透彻和怨怼,与30年代的“酒吧文化”和“客厅文化”共同构筑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立体情景。具体来说,就现代都市生活的狂欢化景观而言,从穆时英式的“快感”到张爱玲式的哀怨之感,从茅盾式的摹拟到钱钟书式的戏谑,所表现的正是现代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从初生到成熟(甚至衰变)的展延。

按照巴赫金的理论,狂欢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反映的是最普遍的、最真实的人的本质。在中世纪,狂欢表现为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即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反面的生活”就是“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心理所规约的都市文化和大众生态。在现代历史上,启蒙运动所促成的现代社会的“人性还原”,在一定程度上乃是对这种“反面的”生活情态的肯定。理性主义者当然要尽最大的努力抑制这种生活情态的“反面化”,但明了现代生活的非理性化本质的“都市自然主义者”所作的似乎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在广的现代艺术天地里,任何一朵“善之花”的背面都生长着一枝蓬勃向上的“恶之花”。狂欢化的本质是人的尊卑感、荣辱感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觉既是平等和亲昵,也是失去外在尊卑界限之后的自我悲悯和自我防御。即一方面是人性的跋扈与飞扬,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失落和自卑感的加剧。犹是说“天

文学评论 2004年第2期

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一旦从本质上认识了自己,反过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自我就成为一种累赘。在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海派文学中,以真实的都市大众生态为聚焦点,我们所看到的正是这种人世狂欢景象从外到内的延展及其正负效应。

在张爱玲和钱钟书那里,狂欢化不仅是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情景更是一种个体化的叙事策略。作为叙事策略的狂欢化在张爱玲和钱钟书身上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对张爱玲而言,狂欢既是一种生活体悟也是一种个体品格。她主要围绕“商品拜物教”的都市文化本质展开话题,充满体验意味地表达自我的迷失和困顿。钱钟书则是作为一个涵泳于现代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而使自己具有了真正的“狂欢化的思想”。在批判和观照的视野里,通过与古代“梅尼普讽刺体”相接近的极具个性特征的叙事,使得人们能够把那些有关现代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的“最后的问题,从抽象的哲学领域通过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转移到形象和事件的具体感性的领域中去;而这些形象和事件如同在狂欢中一样,是发展流动的,多样而又鲜明的。”如同巴赫金所说:“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让人们能‘给哲学穿上艺妓的五光十色的衣服。’” λω

张爱玲的小说从“公寓文化”这一现代都市生活最普遍、最内在的视角,揭示的正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自在狂欢化品格。在其小说中我们看到,这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不仅是其主人公的,也是作者自己的,因而不由自主地内化为一种叙事方式。由于小说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作者极具深度的生活体验,作者的感受也应和着自己带有一定哲理意蕴的“狂欢式的思想”,这就是对现代都市文化和都市生活的本质的体悟。“公寓文化”不同于“酒吧文化”,在于它没有那样强烈而鲜明的外在声色之感;它也不同于“客厅文化”,在于它没有那般堂皇且充满了都市新锐的进取精神。对叙事者来说,它多采用纵深视角而不是平面视角。仿佛要竭力透过人物在繁嚣生活中的表象和假面,从更内在、更丰富的家庭生活和情感世界中揭示其精神狂欢化的内在品格。于是,我们看到,张爱玲在范柳原、白流苏的爱情关系中展现出现代都市人士逢场作戏的情爱生态,但却通过一场遭遇战争的特殊境遇使这出本无法成为现实的爱情游戏获得了“终成眷属”的完满结局。在叙事策略

上这恰是一种“反讽”,即通过某种非常规的事变(譬如战争)把人们抛出在本来的都市生活节律之外,人们才得以重新获得一种返璞归真的情与爱。在作者的体验和领悟(亦即表现)中,“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更使其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对现代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的本质———“商品拜物教”品格的深度体认中。《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欢既在于她作为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在初嫁进姜家时遭受的歧视,也在于她以一个商人后裔的精明强干取得了对这个没落大家庭财产的最后支配权。作者借助于对这一过程的活灵活现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自在狂欢化情景:当金钱的作用在透视者(或体验者)眼中成为一付“黄金的枷锁”时,这场普天同庆的“狂欢”对狂欢者来说也就恰似临近了它的顶点———在对金钱或利益的追逐中,死亡是最大的狂欢也是最后的狂欢。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人类来说,狂欢的本质是悲剧而非喜剧(商品拜物教作为科学拜物教的反面,代表着最大的社会非理性。当非理性的东西成为最大的理性,人就消失在虚无中)。

不妨比较一下,约十年前,在施蛰存的小说《春阳》中,那个为获得“大宗财产的合法的继承权”抱着牌位成亲的蝉阿姨,这个被作者寄予无限同情的人物在小说中呈现的全部“潜意识”几乎都是对这一原初动机的抗拒(忏悔)。在蝉阿姨那里,恪守产业的观念让位于对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庭生活的神往,未免与现代都市生活的本质相隔膜。而花钱、“找男朋友”的意识,即一切近乎狂欢化的都市生活内容,不仅被主人公,也被作者判定为“错觉“。这就使我们不难看出,在施蛰存与张爱玲之间,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从表象到本质的体认其实还有着异乎寻常的距离。在张爱玲身上,我们看到海派文学的发展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书斋文化”所代表的知识分子文化心态是对这一生存现实的更高程度的透析,从而狂欢化成为一种更直接的叙事方式。巴赫金在解释“梅尼普讽刺体”时认为,当一种社会生活(或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趋于消极化的时代,一切正面价值趋于解体,而反面价值,即非理性的社会生活本质得以凸现,于是,文学中狂欢化的诙谐因素占着绝对的优势。知识分子的作用即如“预言家、显圣者的形象”,不是引导世界而是解释世界。他们创造出不同的艺术类型,从某个非同寻常的角度俯瞰世界,被观察的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生活现象在他们眼中都剧烈地改变了自己的形体和大小,借此显示:“人的生活中所有外在境遇全都失去了意义;人所处的地位,变成了人在世界舞台上受命运盲目支配而扮演出的种种角色。”因而毁弃了通常性艺术中“人及其命运的那种史诗式和悲剧式的整体性”。“不把任何东西看成是绝对的,却主张一切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 λξ在《围城》中,钱钟书恰好不是从崇高性上,而是从作为人(或“动物”)的“基本根性”上体察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差别都仿佛消失。尊卑美丑,都只是个面具,反之爱非所爱,恨非所恨。人生活在“围城”里,犹如置身于狂欢中,身不由己,情不独钟。这就是非理性的生活本质。相反,人的理性意识一旦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刻度上苏醒,眼前的一切就会幻灭而陷入虚无。《围城》结束时方鸿渐突然注意起那座慢了五个小时的老挂钟,仿佛大梦初醒。这亦如《金锁记》中作者(或读者)所面对的那个三十年前的月亮。———时间感的消失就是狂欢节的起点,反之则是它的终点。但其中,一切机械的时间都已并非时间,在无感觉中消失的才是真正的时间———人一旦回复到感觉中的时间,也就被抛出到原有的生活节律之外,于是发现:“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这不仅是作者的体悟,也是读者从小说(或生活中)中获得的真实感悟。

另外,适应都市商业文化环境,20世纪40年代海派文学的整体运作方略在于追求雅俗共赏的社会效应。这不仅从徐 、无名氏的创作中表现出来,也是张爱玲、钱钟书小说的重要写作特征,从而与京派文学的崇雅鄙俗及其学院化写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综上所述,20世纪40年代,京、海派文学虽一如既往地遵循自己的文学选择,但在作家主体的文化心态上则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京派作家们透过战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体察了人性的非理性律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文学和文化生态上的审美乌托邦性质;另一方面,海派作家们则以观照战争所造成的都市生活节律的变化为契机,进入到对现代都市人生和都市文化的本质体认,从而将现代都市文学的狂欢化叙事深化为一种内在意识和视角。故在张爱玲和穆旦那里,我们同时感触到了一段“苍凉”的历史和一个“荒凉”的世界;在冯至和钱钟书那里,我们领悟到具有相同认识根源的存在主义生命意识和内在时间意识。但整体上看,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品格和海派文学的商业文化韵味仍然决定着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性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①笔者对科学拜物教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关系曾作过初步论述,参见拙文《五四科学拜物教与现实主义文学运动》,载《齐鲁学刊》,1999年第5期。

②参见谭桂林:《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子夜)的贡献》,《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③冯至:《里尔克》,《冯至选集》第2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④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页。

⑤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⑥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0页。

⑦冯至:《里尔克》,《冯至选集》第2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158页

⑧冯至:《外来的养分》,《山水斜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⑨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0页。

⑩袁可嘉:《谈戏剧主义———四论新诗现代化》,《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λ?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再分析———技术诸平面的透视》,《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λω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集?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关于“梅尼普讽刺体”的内容亦请参阅该书有关部分。

λξ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集?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164页。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保生

文学评论 2004年第2期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

据史料记载,建于1850年的南大道仅有400米长,3.5 米宽,是北大街南部一条辅助街道。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泥石结构的路面,及以南连片的荒草及坟地,使这条路成了城市的边缘。《烟台历史》 1952年,我5岁时搬迁到现在南大街中心广场西侧(当时称中海阳)。记得当时母亲用老式的四轮童车推着我和弟弟在鹅卵石路面上艰难地行进,颠得我们屁股痛。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我目睹了南大街的变迁。(老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南大街始建,西起原西南河(今西南河路),东至西沟街北口,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 1929年修建成水泥路面。 1934年,烟台特别行政区将原海阳街并入南大道,西至西马路(今海港路),改称南大道街,长1000米。 1935年,位于南大街50号的锦章影楼开业,最初并未开在南大街。南大街成为城市主干道后,烟台“第一家照像馆”也由朝阳街迁至街旁。 1956年,开始将仓浦街、北门外东街、北门外西街、西关北街、南大道街、海阳街、法院街及部分广合巷、清泉胡同、同春巷、爱德巷、仁里街等街巷拆除、后来合并统称南大街,

东起解放路,西至通伸今西炮台南路,与原烟潍路相通,长4000米。 1957年起,消防队、银行综合楼、工人文化宫、水产研究所、公路段办、三勘办、自来水办公楼等第一批楼房人际立于新建的南大街中。 1958年,政府耗资188.73万元,首次拓宽南大街,拆除了福建会馆后殿和仓浦街部分建筑物,修建成全长4020米的南大街,并铺设了沥青路面; 1962年7月,开通了自虹口路到发电厂的1路公交车。之后,吐着白烟的福特牌大客车开上了南大街。 1967年,将西部原只楚路并入,改称跃进路。 1968年,街南落成烟台大型展览馆。 1973年,又将原只楚路改为跃进西路;将海港路以西至西炮台南路路段改为跃进中路;将解放路至海港路路段改名为跃进东路,全长8390米。 1975年,烟台第一家商业中心-烟台百货大楼在南大街中段落成开业,同年,服装公司7层综合楼建成。一时间,老烟台人都把“逛大楼”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买电视到

单利制度比复利制度的优越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单利制度比复利制度的优越性 篇一:第6题 第6题 关于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a.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基础变量的 期货交易b.股票指数期货的交易单位等于基础指数的数值 与交易所规定的每点价值之乘积 c.股价指数是以实物结算方式来结束交易的 d.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为适应人们控制股市风险,尤 其是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产 生的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c 由于股价指数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实物存在形式,因此股价指数是以现金结算方式来结束交易的。在现金结算方式下,持有至到期日仍未平仓的合约将于到期日得到自动冲销,买

卖双方根据最后结算价与前一天结算价之差计算出盈亏金额,通过借记或贷记保证金账户而结清交 易部位。故选c。 一般不需要进行证券信用评级的证券是()。 a.地方政府债券 b.公司债券 c.优先股票d.普通股票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d证券信用评级的对象一般是地方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固定股息的优先股票等;普通股票由于风险太大,中央政府债券由于其信用度最高,所以一般不需要证券信用评级。故选d。 股票基金的投资目标侧重于追求()。 a.公司控制权b.利息收人c. 优先认股权d.资本利得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d 股票基金是指以上市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侧重于追求资本利得 和长期资本增值。故选d。 在资本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债是()。 a.短期国债b.国库券c .长期国债d.无期限国债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c长期国债,通常在10年或l0年以上,常被用作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故选c。 股票的收益不包括()。 a.现金股息b.再投资收益c. 资本利得d.公积金转增股本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b

20世纪60年代服装风格要点

读书笔记 ─关于20世纪60 年代西方时尚时装潮流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姓名:李芬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学号:14121030130

关键词:年轻风潮、迷你裙、连裤袜和平底靴、沙宣、比基尼、波普艺术、嬉皮士、摇滚风、安德烈库雷热、未来主义、中性服装、伊夫圣洛朗、 20世纪60年代作为服装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不同的服饰风格都得以共存,成衣业兴起并大力迅速发展,几乎主导20世纪后期的服装产业。现在的人们都称这个时期为“成衣时期”。设计理念的转变,特别是Mary Quant推出的迷你裙的出现,是整个时装界的重大革新。 ◆“年轻风潮”─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发展战 争后的人口急剧发展,于是一个巨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出现。再 不用担心物质的缺乏,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至此,由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时尚的引领者 也有高级时装设计师和贵妇名媛转变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嬉 皮士与摇滚风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迷你裙(mini skirt)”─50年代末,Marry Quant 开始进行短裙的实验,这导致了1965年迷你裙的出现。这种 长度在膝盖20厘米上的裙子被称为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的标 志。这种裙子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名模Twiggy、美国第一夫 人杰奎琳。现在的人们,即使是年纪较大的人们,对于日常生 活中的超短裙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裙子 对整个时装界、整个社会的女性产生了多大的冲击。

Marry Quant Marry Quant和迷你裙 名模Twiggy 名模Twiggy 杰奎琳杰奎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266册) 南京图书馆编,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是根据实习报告中所反映的实际内容起的名称,为影印。收录南京图书馆所藏中央政治学校学生实习调查报告470余册,约17万5000多页。时间跨度为1931年至1937年,地域覆盖范围为江浙沪鲁鄂皖等地部分市县,部门涉及国民政府各部院机构及地方市县,内容涉及普通行政、财务行政、工商行政、市政、县政、统计、金融、法律、公用事业、合作事业等。全面反映了抗战爆发前中国各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 第一册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实习总报告徐廷贵………………………………………………一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之组织与工作概况夏忠群…………………………………二○一实业部统计长办公处及实业统计范围调查工作实习报告谢傑民李荣丰…………三三七第二册 主计处统计局之沿革与职掌及中国统计事业概述陈增吉………………………………一中央统计处工作概述及全国合作社概况统计黄兆鹏……………………………一五一中央统计处已往及现在之党务政治社会人民团体等各项统计工作鸟瞰韩贵基杨哲一雷荣霖…………………二八五 第三册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农业统计科进行与主持之各种农业统计报告杜品山………一主计处统计局之经济社会资源及各项统计事业实习报告赵金山卜昪华……二二七第四册 主计处统计局内政部统计处实业部统计处概况及人口与社会农业资源财政与经济统计萧承禄刘坤阅黄存性…………………一 第五册 主计处统计局等所办之民政统计主要农作物生产统计物价指数统计劳资纠纷统计潘应昌张逸铭萧抱坚………………………………一 第六册 主计处统计局内政部统计处实业部统计处之沿革与职掌实习报告唐宗寿叶定安王述安………………………一 第七册 铁道部会计处津浦铁路管理局会计处实习报告史桂濂毕庆芳………………………一中央普通会计之总会计制度实习报告书王克章陈学齐王復华吴邦护赵殿举…………………………………二〇三 第八册 外交部实习总报告第四篇外交仪节刘世灿……………………………………………一外交部情报司亚洲司欧美司国际司总务司实习报告尹禄光………………………一八五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之组织概况及上海公共租界沿革之法律的考察许绍昌……四六三第九册 外交部实务述要及外人在华沿海及内河航运权考察车祖荫……………………………一北京政府与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较及国外华侨状况所受待遇的考察何思可………五一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看看周围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流逝,我们的道德也被一点点地冲刷掉了,道德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亟需正视国学以及国学教育,但国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展开发挥其德化育人的功能值得我们研究,而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现在正在接受国学教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入手,从他们学习国学的过程、内容等多个方面审视当下的国学教育。。本研究从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培训的小学生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辅以访谈,了解了当下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当下小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国学,但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深入接触国学机会较少,参与培训的小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多是带着功利心目的学习,而在课外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校外培训机构中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针对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其次,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再次,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最后,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小学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苏醒、民族自尊心增强的背景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官员腐败、子女不孝、各种大学生伤害事件等情况接连出现,尤其是小学生一代出现的道德问题让国人倍感焦虑。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将传统文化提到了发展的关键点上,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国学,也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学习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从国学中所包含的经义中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国学强大的道德感化能力让社会各方投以瞩目的眼光,一次次拨动着大众的神经,于是国学就从高校专门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开始在大众中普及。2006年1月,《光明日报》推出了国学版专栏,基本的国学知识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于丹女士合作讲授《论语与人生》,开启了国学系列栏目《百家讲坛》的序幕。随着栏目的播出成功,2009年国学普及开始走向小学生,在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推出了以“开心学国学”的一系列知识竞赛为主题的《开心辞典》栏目,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国学越来越多被国人了解,国学教育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己经不再满足于对国学的简单了解,而是想对其有深层次的学习,于是学校变成了国学教育展开的一大阵营,社会上的校外培训机构也积极筹建各种国学学习班,读经运动、私塾书院的出现在当下看来也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小学生接受国学教育、尤其是在蓬勃兴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教育的的现状到底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调查从这个角度出发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

单利与复利及相关公式

1、单利与复利 单利公式 复利公式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3、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4、资金等效值换算(3+2+6+4)

4.1 、现值换算为终值 P~F(一次支付终值) ■ 形象理解 ·(存款)一次存钱,到期本利合计多少 ■ 系数名称 ·一次支付终值系数(F/P,i, n) ■ 公式 4.2 终值换算为现值 F~P (一次支付现值) ■ 公式 ■ 形象记忆 ☆ (存款)已知到期本利合计数,求最初本金。 ■ 系数名称 ☆ 一次支付现值系数(P/F,i, n) 4.3、年值换算为终值 A~F(等额序列) ■ 公式

■ 形象记忆 ☆ (存款)等额零存整取 ■ 系数名称 ☆ 等额序列支付终值系数(F/A,i,n),也叫等额序列支付资金回收系数 4.4 、终值换算为年值F~A ■ 公式 ■ 形象记忆 ☆ (存款、养老保险)已知最后要取出一笔钱,每年应等额存入多少钱。年青时定期等额支付养老金,想到一定年龄一次性取出一定钱数,问年青时每月或每月应存入多少钱。 ■ 系数名称 ☆ 等额序列支付储存基金系数(A/F,i, n) 4.5、年值换算为现值A~P ■ 公式 ■ 形象记忆 ☆ (养老金,房地产估价收益法,房奴的法宝之一;按揭算贷款额度)一次性存入一得笔钱,以后每年可获得等额的养老金,如已知养老金的数额,问最初一次性需存入多少钱。 ■ 系数名称 ☆ 等额支付序列现值系数(P/A,i,n) 【特殊情况】永续年值(n趋于无穷时) ■ 概念 · 如果年值一直持续到永远,是相同时间间隔的无限期等额收付款项 ■ 公式 【永续年值的应用】 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收益还原法

单利与复利

单利与复利 概念和计算公式 利息计算中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simple interest )与复利(compound interest )。 单利的特点,是对已过计息日而不提取的利息不计利息,其计算公式: C=P ×r ×n S=P ×(1+r ×n ) 式中,C 为利息额,P 为本金,r 为利息率,n 为借贷期限,S 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复利是将上期利息并如本金一并计算利息的一种方法。如按年计息,第一年按本金计息;第一年所得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二年则按第一年末的本利和计息;第二年末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三年则按第二年末的本利和计息;如此类推,直至信用契约期满。中国对这种复利计息方法通俗的称为“息上加息”。其计算公式为: S=P ×(1+r C=S-P 现值与终值 由于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所以任何一笔货币金额,不论将做怎样的运用,甚至还没有考虑将做怎样的运用,都可根据利率计算出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将会是一个怎样的金额。这个金额就是前面说的本利和,也称为“终值”(future value )。如果年利率为6%,现有100000元,在5年后的终值可按复利计算公式,得到: 100000×(1+6%(元) 把这个过程倒转过来,如果我们知道在未来某一时间点上有一定金额的货币,只要把它看做是那时的本利和,就可按现行利率计算出要获得这样锦盒的本利和在现在所必须具备的本金,即 P=S/(1+r 设5年后期望取得一笔100000元的货币,加入利率不变,现在应有的资金是: 100000÷(1+6%(元) (present value )。 现值的观念有久远的历史。中国过去流行的一种倒扣息的放债方法,如契约上名义是借100元还100元,半年还清,在月息3分的情况下,不计复利,贷款者付给借者的只有85元。现在银行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业务,即收买票据的业务,起收买的价格就是根据票据金额和利率倒算出来的现值。这项业务叫“贴现”,现值也称为贴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 )。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欧美上层社会的服装都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的,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他们只是传统的匠人。而称得上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的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的抗议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Poiret的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的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的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的那种自然、宽松和简洁的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的服装中,我们总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的痕迹,他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由于对异国情调的钟情和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的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的步履,这就是有名的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的腿,以适应这种蹒跚的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的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

线统治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 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去掉胸腰的刻意强调,而以简单的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妇女直接参加生产和战争,获得了经济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的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的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人们不再需要那种使身体扭曲变形的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女性特征的设计,而是需要更多的腿部白由。由此便出现了简单单宽松的直筒连衣裙和直筒短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装的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女裙进一步缩短,由踝部以上改为至小腿肚处,而且非常宽松。女装廓形直线条,不再收紧腰部也不再夸大臀部。尤其是流行“男孩似的”风格,导致发型也随着减短。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性的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的考虑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为女装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设计生产了自己的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是一个重大突破。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其中,“海派”所指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新感觉派。 1 关于“京派”与“新感觉派”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而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2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各自的艺术特色 ⑴从写作手法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与诗性追求相应,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废名的《四大》等难于区分出是小说还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说笔致活络自由,于看似平淡松散中见出功力。 与京派相比,新感觉派的艺术手法更接近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新感觉派强调主观感受。并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现代风景和生活。以刘呐鸥为代表。他15岁赴海外求学,较早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染。他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被公认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同时,新感觉派小说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叠合交错的表达式,来反映都市的繁华和喧哗。以穆时英为代表,其作有南北极》、《公墓》等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此外,描写手法新颖也是新感觉派艺术手法之一。海派小说不断变换新技巧,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潜意识,表现人物“超我”与“原我”的冲突,显示心理分析的特征。以施蛰存为代表。其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并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如《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 ⑵写作内容 京派作家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他们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风俗美,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边疆研究 孙喆 2013-05-15 11:16:44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4期 内容提要:边疆问题是贯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一个焦点问题,在“救亡”和“经世”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边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34年以顾颉刚为首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部专业性学术期刊。其内容涉及多个知识领域,但毫无疑问,对边疆问题的关注给刊物本身增添了浓重亮丽的一笔,也集中体现了《禹贡》半月刊背后的学人们在社会巨变之下,是如何“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的。 关键词:《禹贡》半月刊边疆研究/学术现实需要 作者简介:孙喆,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1936年,顾颉刚提出了“我国研究边疆学之第二回发动”的口号,认为:“但使国家因势利导,且有设计与分配工作之机关,则以其基础之学识与使用工具之能力均远胜道光间人,此第二回运动之收获必远胜于第一回可断言也。”①后来的学术界依顾颉刚的提法,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定义为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时期。因此,今天的学界在回顾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史时,都不能不提及顾颉刚及以其为首的禹贡学会所作的工作。创刊于1934年的《禹贡》半月刊作为顾颉刚等人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

来,陆续发表了一些针对该刊进行研究的成果,或多或少都涉及了其边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禹贡》半月刊及其边疆研究的认识。但从总体上讲,这些研究成果以记叙性、纪念性或评介性文章居多,予以具体和深入分析者少。本文拟就其趋重边疆研究的时间、关注焦点和研究途径及其在“第二次高潮”中的地位做较为深入的考察。 一、从沿革地理到边疆研究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7月16日第7卷第10期后停刊,共出版7卷82期,载文741篇。②其内容涵盖丰富,并非单纯研究边疆问题,而是涉及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等多个领域。同时,如果加入时间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半月刊的研究范围其实还有一个动态的延伸和拓展过程,体现出阶段化的特征。当然,这些阶段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只不过在某个阶段,某个主题更为突出而已。 对于边疆问题,顾颉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③学界也普遍承认《禹贡》半月刊的创立与当时强敌入侵、民族情绪高涨的社会背景及顾颉刚等人学术报国的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本文认为,至少从刊物初期的实际内容来看,离经世致用的主旨尚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倒是与顾颉刚等一直热衷的“古史辨”一脉相传,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理路相去不远。④顾颉刚本人也说过:“这个刊物采用了‘禹贡’二字,因为《禹贡》篇是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的学问的出发点。”⑤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半月刊文章多与古代地理考辨有关,涉及边疆的并不多。不过,顾颉刚在《发刊词》中,还是间接指出边疆研究的必要性及治学路径。“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禹贡》列在书经,人所共读,但是没有幽

单利复利练习题

1.某企业持有一张带息商业汇票,面值1000,票面利率5%,期限90天,则到期利息与到期值分别为多少? 2.某企业持有一张带息的商业汇票,面额为5000元,票面利率(年利率)为6%,3个月到期,计算票据到期时可得到的利息额。 3.某企业将现金10000元存入银行,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10%。计算该企业 存款到期时将得到的本利和(按单利利息)。 4.某公司经研究决定向银行存入现金80000元,拟在8年后用于更新设备,银行存款年利率为8%,每年复利一次。 (1)计算该公司8年后能从银行取得多少钱用来更新设备;(2)计算该公司8年后能取得的利息。 5.某公司董事会经研究决定6年后用150000元购买一套设备,当前银行存款年利率为9%,每年复利一次。计算该公司为在6年后购买该套设备现在需要一次存入银行的款项。 6.某公司有一项基建工程,分5年投资,每年投入200000元,预计5年后竣工交付使用。该项目投资来源于银行借款,借款年利率为10%,计算该公司该投资项目建成时的投资总额。 7.某公司董事会经研究决定自今年起建立偿债基金,用以偿还第6年年初到期的1600000元债务,在今后5年中,每年年末向银行存入等额款项,银行存款年利率为8%,每年复利一次。计算该公司每年年末所需要存入的等额款项。 8.某公司准备对一项目进行投资,在今后6年中每年年末投资150000元,假设银行存款年利率为7%,每年复利一次。计算为能满足今后 各年等额投资的需要,该公司现在存入银行的款项。

9.某企业准备购置一项设备,连续5年于每年年初向银行存入120000元,银行存款利率为8%,每年复利一次。计算该企业在第五年年末能取出的本利和。 10.某公司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从某单位购置一项专利技术,拟在4年中每年 年初向对方支付50000元,年利率为10%,每年复利一次。计算该公司4年中所付款项的现值。 11.安盛公司职工张某准备购买一套公寓住房,总计价款为800000元,如果首 付20%,余款按年平均支付,年利率为8%,每年复利一次,银行提供15年按揭贷款。(1)计算该职工每年应还的住房贷款(2)计算每月应还的住房贷款。 12.林洋先生欲购买一处商品房,如果购买时一次付清房款,需支付50万元;如果分期支付房款,年利率为6%,每年年末支付50000元,且要连续支付20年。假设 林洋先生有足够资金一次性付清房款。计算分期付款的现值,并分析选择哪种付款方式对购房者更有利。13.某公司年初从银行借款106700元,借款的年利率为10%,每年复利一次,在借款合同中,银行要求改公司每年年末还款20000元,计算该公司需要几年才能还请借款本息。 14.某公司需要向银行借款2000000元,年利率为9%,投资一个项目,该项目两年建成,每年年初借款1000000元,按年金计算项目建成时的本利和。 15.某企业需要一台设备,买价为150000元,使用期限为10年,如 果租用,则每年年初需付租金20000元,除此之外,买与租的其他情况均相同, 假设年利率为9%,计算分析购买设备与租用设备哪个方案对企业更为有利。 16.某单位职工张华向银行存款50000元,年利率为7%,准备在5年后取出,(1)按单利计算5年后可得到的现金。(2)按复利计算5年后可得到的现金。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现在分别说到京派和海派,我们都会联想到一系列不同的事物,有如被周立波标榜着的咖啡,和他所谓的赵本山吃着的大葱;或者同种事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比如同样是旗袍,也明确的分着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这两个名词,早已脱离其最初形成时的语境,成为伴随着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地域的两种亚文化,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地域,无处不在,无处不能看到它们互相的碰撞、斗争、交流与融合。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先从它们最开始出现的文学界说起。“京派”,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代表有废名、沈从文、朱光潜、林徽因等,称为“京派”是因为他们当时多在京津两地活动,发表的文章都在京津刊物,又具有较为统一的艺术风格。而“海派”最开始有多种含义: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一群画家的画作和风格;京剧在上海的表现风格;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等等都称为“海派”。京派和海派文学就有着鲜明的差异和斗争,京派文学追求自然和人性的美,有着淳朴、平和、隽永的语言风格;而海派则首先提出“都市男女”,着力描写五光十色的繁荣都市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具有世俗性与商业性。那么为什么在这两地的作家群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所有的艺术和文化都离不开它们所生长的土地,北京和上海,我们需要认识这两块特质的土壤。 简单的从上海说起,上海自从开埠以来,一直是与外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同时有进驻了各国租界,商业发达,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使上海很快成为了一个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窗口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现代化和都市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于是快节奏的生活、商业气息、灵活多变、中西结合、都市人的病态心理……这些也很自然的进入了艺术表现,成为海派风格的特征。而相对于上海的开放,京津一带却在内陆,未能接触到这样的“西风”吹拂,又是一贯的政治中心,风格自然不同。鲁迅有段对京派和海派的分析:“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虽然尖刻绝对了点,但引用于此,还是能说明些问题的。 总的来说,还是艺术源于生活,离不开地域与时代,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海派”和“京派”的形成,是特定时代中在不同地域上孕育出来的文化体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匈牙利、前南斯拉夫和奥地利的高硅铝土矿就是劳塔厂通过焙烧的方法进行处理的,这个厂位于德国。在700~1000℃的环境中焙烧铝土矿,之后再90℃的条件下,用苛性碱(10%)将焙烧矿溶出。使铝土矿焙烧脱硅率达到最高的80%的最佳温度是900!~1000摄氏度,同时,精矿的A/S从之前的四点五提高到了二十,将三氧化二铝的损失率维持在百分之五以下。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溶出环节,由于较大的液固比,使得该方法存在溶出时间太长,物料流量较大,溶出液中二氧化硅含量过低,使后续工艺复杂化的缺陷。另外铝土矿产地的不同对于该环节也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含硅矿物的形态及晶格差异会脱硅效果的差异。 国外铝土矿焙烧预脱硅研究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但尚未见工业应用,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焙烧预脱硅方法要使用高浓度碱液,液固比太大,物料流量大,烧碱消耗高,且焙烧后的铝土矿需要较高的溶出温度[i]。 上世纪五十年代,铝土矿预焙烧脱硅工艺研究在我国开始兴起,以提高铝土矿原矿的A/S 比为目的。相关实验研究最早是在鞍山开始的,在鞍山竖炉里焙烧铝土矿,但是,得到的结果是脱硅效果既不明显也不稳定。后来有人采用其他方法也未取得较好的效果。之后对于铝土矿预焙烧脱硅的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1980年前后,又有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仇振琢曾对于山东的铝土矿和产于山西的铝土矿焙烧脱硅效果做过对比试验,焙烧温度在1000摄氏度到1200摄氏度间,温度在1100摄氏度效果更好[ii]。实验研究证明,在焙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从高岭石分解所得γ-三氧化二铝往α-三氧化二铝晶形的转化幅度增加,所得产物在碱液中也越稳定,减少了三氧化二铝的消耗。在高温,低压的环境下做预脱硅实验,浸出液的液固比也会较大幅度的降低。浸出周期缩短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三氧化二铝的消耗也几乎为零,而且还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脱硅率。刘今等人用含有高岭石及一水硬铝石的山西普铝矿进行化学脱硅小型实验:原矿的化学成分为:60.41%AL2O3、12.83%SIO2DUNAHO、6.13%Fe2O3,铝硅比为AL2O3/SIO2=4.7,粒度为-74μm,实验温度控制在600 ~1100℃的范围内,溶出温度为90℃和120℃,Na2O浓度为77.5g/l[iii]。实验研究显示。对脱硅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焙烧温度,脱硅率随着焙烧温度升高的增加,但是氧化铝的溶出率没有同步变大的趋势。另外,磨矿方式的不同,所得物料的脱硅率也会有不同。综上得出:1000摄氏度到1100摄氏度为最佳被烧温度,95摄氏度为最佳溶出温度。与此同时,矿石的铝硅比也从4.5改良到了13到18.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铝和氧化硅的分解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变得容易,其中氧化硅是较为容易和碱液反应产生硅酸钠的;另外,浸出液的液固比增加,精矿的A/S(铝硅比)也会提高,不过三氧化二铝的回收率会略微下降。罗琳等人应用差热、热重、红外光谱和高温X射线衍射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山西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型高硅滴低品位铝土矿的焙烧热力学过程进行研究[iv]。实验所得,这是一个非等温多相反应过程。在焙烧后的脱硅规律方面,高岭石和铝土矿是相似的。说明,高岭石脱硅后 [i]赵世民,王淀佐,胡岳华,徐晨,赵小玲.铝土矿预脱硅研究现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05). [ii]仇振琢.低铁中等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合理方案的商榷[J].轻金属1987(2):8~14. [iii]刘今,程汉林,吴若琼.低铝硅比铝土矿预脱硅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6,27(6):666~670. [iv]罗琳,刘永康,何伯泉.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型铝土矿焙烧脱硅热力学机理研究[J].有色金属,1999,51(1):25~30.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董晓 2013-3-18 10:03:39 来源:《国外文学》(京)2010年2期第40~47页 【作者简介】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契诃夫戏剧精神和艺术风格对20世纪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戏剧艺术风格方面体现为对淡化戏剧冲突和营造舞台抒情氛围的追求。契诃夫的静态戏剧包含了他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种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接受的程度。20世纪许多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风格,并在充分领会契诃夫静态戏剧所包含的荒诞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了他的喜剧精神。 【关键词】契诃夫/静态戏剧/荒诞性/喜剧精神 作为跨世纪剧作家,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将其尊为“艺术之父”;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等人从契诃夫戏剧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等人受契诃夫的启发,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曹禺更是因契诃夫而完成了自身艺术风格的转型。凡此种种,都是契诃夫之影响的明证。 一 自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多幕剧《伊凡诺夫》开始,契诃夫的戏剧便呈现出独特的静态性美学特征。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等

代表了契诃夫戏剧艺术最高境界的剧作中,这种静态性更加明显。可以说,在契诃夫戏剧创作历程中,静态性的获得是其戏剧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海鸥》首演的失败到后来被人们接受,表明了人们对契诃夫新的戏剧风格的接受,而契诃夫则正是欲以其静态的戏剧,改变俄国人固有的戏剧审美习惯,实现其戏剧艺术的创新。 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表现在人物行动的阻滞、对话交流的隔阂、言语的停顿以及人物行动之环境背景的抒情氛围的烘托等方面。 人物行动的阻滞是契诃夫戏剧呈静态状的最显在的因素。《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这几部代表剧作中,均鲜明地呈现出人物行动的阻滞性。在这几部作品中,剧作家没有提供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致使人们难以梳理出一个连贯统一的戏剧事件;人物的动作大都没有能够形成这个行动所指向的结果,如叶尔米洛夫所言,“契诃夫剧作不仅缺乏外部的变化,而且仿佛否定变化,有意强调出生活过程的不变性。”①《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的第一幕与第四幕仿佛构成了一个圆圈,第四幕重又回到了第一幕的场景,人物均显示出原先的心境,似乎其间什么也未曾发生过,苏联戏剧理论家津格尔曼认为:“圆圈式的模式乃是契诃夫喜欢运用的戏剧动作结构方式。”②这种圆圈式模式的戏剧动作结构,造成了人物行动的不断的被阻滞,从而向观众展示了人物动作的无结果性,如当代俄罗斯学者波洛茨卡娅所言,“契诃夫剧本中的冲突最后是以独特的方式解决的,即什么都没有真正解决,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他原先的样子。”③这凸显了整个舞台的静态性。 人物行动的阻滞在契诃夫戏剧中往往与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联系在一起。契诃夫戏剧中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加剧了人物行动的延缓与停滞,并相

20世纪初期古典戏曲史学的形成

2000年第6期 第37卷 (总202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No.6,2000G eneral No.202Vol.37文学研究 20世纪初期古典戏曲史学的形成李 简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观的崛起,古典戏曲研究获得了新的眼光、新的思路和新的 写作方式。戏曲史学应运而生。戏曲起源研究、戏曲的兴衰变化及其原因得到深入的探讨。王国 维的《宋元戏曲史》在一个理论框架下,系统梳理宋元戏曲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标志着近代 意义的戏曲史学的形成,并由此把古典戏曲研究带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关键词:20世纪初; 戏曲史学;王国维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0)0620071210 收稿日期:2000207212 作者简介:李简(1963—  ),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①文明史学在西欧文明史学影响下产生,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由未开化、野蛮到文明的无限进步的历史过程。文明史学批判传统的封建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记述王朝的兴衰、统治者的家谱起居;以儒家的思想评判历史事件、劝善惩恶。主张历史有其发展规律,并以发现规律为根本目的;主张历史应该说明各个事件的因果关系;重视社会物质基础。代表人物为福泽谕吉、田口卯吉。梁启超亡命日本期间,对梁启超整体影响最大的明治思想家之一,即是福泽谕吉。[1](参见P181-182及附录一)。[2](P191-19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受进化论和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借鉴日本近代的史学思想,尤其是文明史学的思路①,中国人的史学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史学视野大大拓展。在此基础上,现代意义的古典戏曲史学应运而生。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其1901年完成的《中国史叙论》、1902年完成的《新史学》中,提出了新的史学理论:一是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探索其间发展的规律。历史不但要记载事实,而且要说明事实间的关系,与其原因结果。而这种历史因果是与历史进化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二是历史不仅要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而且要写国民全部之经历,要写出国民史、文化史,及其相互关系。三是历史有公理公例。他说: 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3](P1)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4]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徽霍丘县人。他是我国普罗小说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其作品亦是中国普罗小说的最典型的代表。1927年《短裤党》是蒋光慈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斗争的密切关注和用文学书写革命史的巨大热情。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也最早为文学提供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和先进工人形象。大革命失败之后,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迅速反应了青年只是分子的分化,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由于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蒋光慈的作品就具有了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有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艺术追求力,但由于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与充分的形象化,而流于浮面。因此《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受到了左翼文艺界的批评。最后写成的《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所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写出了“其势如暴风骤雨”的农运场面,在反映革命本质方面较前面的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是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也是整个普罗小说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