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间轴

冷战时间轴
冷战时间轴

本单元的单元检测题第27题,实际上是考察本单元的两个线索:1.冷战的过程,包括起源、发展和结束;2.多极化趋势的产生和加强。涉及三个知识点:1.冷战产生的原因,及怎样产生的;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和表现;3.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际格局。本题囊括了本单元的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几乎所有重要知识点,综合性较强,总起来看,学生出现了诸多混淆问题:

1. 冷战的原因和形成混淆

2. 冷战的影响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混淆;

3.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混淆;

4. 冷战后国际形势特点和国际关系格局特点混淆;

通过这些混淆问题,可以看到学生对本单元的两个线索认识不清晰,不明了,混成了一团浆糊,理不清线索。在试卷讲评时,我尝试列出了以下时间抽,试图帮助学生就本单元的线索明晰化。

1.美、苏

多 2.欧共体 1.国际形势:原因冷极 3.日本冷①和平与发展

战化战②缓和与动荡

形成开趋 4.社会主义阵营后 2.国际格局:始势 5.中国特点、意义影响 6.不结盟运动

1947年60 年代至70 年代1991

(在年代上边应该有个时间轴,没显示出来)

这个时间轴比较清晰地展示出20世纪40—90年代,冷战时期的主要线索,主要国际问题。习惯了教师语言直白的问题表述,现在这种形象和直接的图示,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20班的秦雯满脸欣喜:“我脑子都浑了,现在终于明白了。”

教学方式、方法没有优劣之分,若分优劣的话,就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易于让学生。许多无效教学也许就是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对教材的加工,不能适合学生,学生不易理解接受,特别是在学习远离学生生活的知识时。。所以教材的二次加工要考虑学生。不考虑学生,一味地按自己的方式教学,这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这样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历史是一个过程,离开了时间,也就无所谓历史了。所以要让学生明确历史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时间系统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脉络。能清晰地表达历史进程的时间轴,简洁明了地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我感觉到这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有效图示、方法。本图示可以再拓展一下,以“二战后的世界”为主题,加入二战后世界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也许会更丰富;也可以加入中国的政治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外交成就等,当然了,也可以单独设计一个时间轴。其他的历史专题也可以设计这样的时间轴。我的思维以这时间轴为中心在不断地延伸、拓展……

教学是艺术,这就需要创造。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创新性地采用新方式、新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每天都有新形式、新收获,新思想。

巧用时间轴和地图册,弄清历史时空的分布

前不久,笔者上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后,全区听课的30多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笔者的课进行了点评,绝大多数肯

定了笔者对新课程历史教学所作的两方面的探索。

一、时间轴的运用效果好

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混编为体系。尤其后者,

中外混编时序颠倒,课程体系跳跃性很大,缺乏连续性,使学生弄不清时间的先后顺序。

对此,笔者进行了探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开放

的几个步骤。怎样掌握呢?很多教师的做法,是简单地投影显示某年开放某个地区,学生被动记忆,效果不好。笔者未步后尘,设计了如下一个时间

轴:

上课前,笔者把该材料印发给学生,人手一张。上课时,每学完一部分,就让学生在

时间轴上补充对应知识点,如学完经济特区,学生在“1980年”上方补充填写“4个经济特区”;

学完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让学生在“1984年”上方补充填写“14个沿海城市”等等。填

写完整后的时间轴如下:

而后,每教学一个知识点,笔者就结合课件投影显示其具体位置,学生一目了然。课后,学生反映:时间轴的设计非常好,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方便记忆。听课教师也给予

了很高评价,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改革开放时间轴板书的设计。因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采用专题教学,学生很容易混乱时间,陈老师的时间轴解决了这个问题,且可以

让学生更加清楚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时间轴将成为本课极好的教学工具。”

实际上,根据历史学科时间性强的特点,很多课都可以考虑利用时间轴,特别是历史

人物课。如在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5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教学中,

可以将毛泽东一生的重大事迹设计成如下的时间轴:

可以说,时间轴的使用方便了教师教学,也方便了学生记忆和以后的复习。不过,需

要注意的是,使用时间轴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让学生弄明白时间轴上各事件的递进关系或

前因后果,真正达成利用时间轴让学生消化、理解相关知识的目的。

时间轴在高考试卷上也显踪影。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北京卷第40题第3问(见下试题),考查的就是时间轴的应用。

试题: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该题要求读图后,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

程。

答案:从东南沿海4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题虽说是概述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但其实质是考查对外开放的几个步骤及格局的形成,时间性很强,平时如善于利用时间轴,结合时间掌握知识点,弄清它们的递推关系,本题就不难回答。

用“横坐标”解决“纵坐标”的高度与深度问题

——谈“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的分类应用

在历史的教学中,特别是通史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用到历史时间轴。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在高中专题史教学当中适当的应用“横坐标”——“时间轴”,能够很好的解决专题教学中的时序问题,从而为解决专题教学的“纵坐标”——专题教学的高度和深度提供有力的工具。

“历史时间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我们依然可以参照“时间轴”的界定为“历史时间轴”作出一个界定:历史时间轴是指以采用计算机技术,以时间顺序为依据,把相关历史事件串起来,以图文的形式将历史大事呈现出来的一种形式。时间轴形式多样,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广泛。关于“历史时间轴”的分类和使用研究尚少。通过实际应用,笔者把时间轴分为以下三类:

一、“纯历史时间轴”

“纯历史时间轴”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时间轴。通过一个横坐标,确定时序,辅之于历史事件,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一,从历史跨度上来讲,可以有“通史时间轴”和“专题时间轴”。两者都是纯粹以时间为顺序,比较简单的时间轴。既可以直接制作PPT投影使

用,也可以采用直接板书的形式,而后者由于操作的简便性,为广大的历史教育者所经常采用。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特别适宜历史事件的排列和因果关系的梳理。第二,从“历史时间轴”的形式上来讲则有“历史对比双向时间轴”(如图3)。这种时间轴通过一个横坐标或者表格的形式,采用对比的形式,分别列出同时代的历史大事。

民国初年中外对比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颁布《临时约法》

1912

(民国元年)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

191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袁接受"二十一条";护国运动开始;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

1917

俄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世界现代史开端

五四运动;“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

巴黎和会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危机

1921-1927

新经济政策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

苏联成立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黄埔军校创立

1924

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孙中山逝世

1925

苏联斯大林开始推行工业化方针

二、带时间轴的思维导图

在历史学习中思维导图往往能使每一个专题的条理清楚,逻辑明确,而使得学生能够很直观的把握每一个单元的线索和基本框架。但是这种传统的思维导图一般没有时间标注,往往达不到历史时序的准确把握。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的思维导图当中加入历史的时间轴,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试着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带时间轴的思维导图”或者“带思维导图的时间轴”。于是我用Mindmapper试着做一些这一类的历史时间。

这种带时间的思维导图既有历史时间的延续,又有历史事件的逻辑排列,对于专题教学中通史顺序的天然缺失给于了相当大的补益。虽然这种模式看起来缺少了时间轴的具体形式,但毫无疑问,历史时序构建的时间轴起到了中心的引导作用。这种“历史时间轴”笔者认为用在通史方面有所局限,但用在专题史教学中特别合适。不仅理清了专题结构,最重要的是它给这个专题提供了历史发展的“长度”。

三、历史大事年表性质的时间轴

最后一种笔者认为是最为通用的历史大事年表性质的时间轴。呈现方式不是简单的:“某某年——某某事件”这种形式,而是在处理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细节,以在专题史教学中更为合适:其一,是在普通的大事年表中增加一个“横坐标”,或是从左到右(如图→),或是从上到下(如图↓)。虽然仅仅是带箭头的线,却比排列组合的传统大事年表更显直观有趣。其二,这种历史大事年表性质的时间轴必须以一个短期时间为限,所以特别适合专题教学中使用。比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当中,使用这种带时间轴的历史大事年表,采用自学的形式,从茫茫史料中提取出最为重要的20件大事按时间轴排列出来,然后再经过小组讨论,从这20件大事当中留下10件,并说明留下来的每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既解决了政治史教学中重要历史事件识记的枯燥性,又能使学生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一举两得。

通过历史时间轴的应用,在专题史教学中弥补了通史时序缺失的不足,一条小小的“横坐标”最终解决了只有“纵坐标”才能解决的高度与深度问题。

高考历史第15课冷战的形成专题1

高考历史第15课冷战的形成专题1 2020.03 1,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亚洲人民斗争的新特点是 ①有资产阶级政党领导②性质是反帝反封建斗争 ③无产阶级开始参加斗争④多数国家争取到独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工人武装发表《里昂工人宣言》,提出了“里昂应当有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的政治要求。起义工人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材料二:(英国)“伦敦工人协会”成立,以威廉·洛维特为首的协会组织拟定3个争取普选权的《人民宪章》,并向国会请愿……但遭到国会的否决,工人武装起义由此爆发,但很快被镇压。 材料三:巴黎公社颁发了法令,全面摒弃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行政司法合一的政权体系,民主选举出巴黎公社的执政人员,建立了民主监督机制,以监督领导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 --以上三则材料均出自冯国超《世界通史》 请问题: 归纳材料一、二中英法两次革命斗争的共同之处。

(2)材料三巴黎公社政权的民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民主政权得以建立的有利条件。 3,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②生产经验、技术水平的积累 ③基督教会的逐渐宽容④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在发明成果应用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被少数国家所垄断 B.技术发明源于工人实践 C.自然科学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5,下列各项中,生活在19世纪末的欧洲的人们不可能见到或者听到的有A.看到一起汽车交通事故 B.听说美国纽约街头有了电话 C.圣诞节期间邻家里的电话铃声不断 D.邻居说他家美国亲戚发来电报告知他们将乘飞机来欧洲旅游 6,下列关于“一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第15课 “冷战”的形成最全版

第15课“冷战”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政策的提出 ㈠原因 1、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㈡提出 1、1946年,凯南八千字电报 2、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第一枪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二、美苏展开冷战 ㈠美国“冷战”政策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冷战”政策的表现 ⑴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出台 ①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②内容: ③影响: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咨文(节选) 问题一:材料一二中“两种生活方式”、“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是指什么? 两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问题二:材料三当中“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折”? 转折: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 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及战后美国面临的经济转型的问题。 问题三:杜鲁门咨文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何影响? 目的:宣告美国在全世界的扩张,目的把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范围,不准苏联干涉其他地区的事务,干涉美国的扩张行动。 影响: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⑵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⑴背景: 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困难 ②无产阶级革命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 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2014年高二历史学案第15课冷战的形成(岳麓版选修3)

第15课“冷战”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一、遏制理论的提出 1.历史背景 (1)美国杜鲁门政府将________作为最主要的敌人,但国内反苏还没有太大市场。 (2)普遍的____________使美国不可能采取战争的方法打击以至消灭________。 2.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1)正式提出:1946年,________________主张以武力为后盾,采用军事包围、____________、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方式来遏制苏联。 (2)重大影响:“遏制”理论为美国准备对苏联实行的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正式发表:________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__________发表演说。 (2)主要内容:公开美国、________与苏联及东欧之间的矛盾,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________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 (3)与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的思想一脉相承,被看做是西方“冷战”的第一枪。 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美国决定全面实行对苏“冷战”政策和“____________”的爆发。 2.正式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声称________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宣布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而美国必须帮助各国人民。 3.开始实施:美国开始向________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控制了这两个国家。 4.主要影响:标志着美国____________的一大转变,也是“________”全面开始的标志。 三、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1.马歇尔计划 (1)目的:防止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________接近;通过援助西欧扩大________。 (2)提出:________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________________”,即“马歇尔计划”。 (3)内容:强调欧洲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挽救欧洲经济的办法是美国的援助。 (4)实施:美国向西欧各国提供援助,西欧各国撤销____________、降低关税税率等。 (5)实质:马歇尔计划是______________的延续和扩大。 (6)作用: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实力增强;拉动了美国经济,强化了________对美国的依赖。 2.经互会的成立 (1)主要目的:苏联为了对抗______________。 (2)成员国: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评价:有利于促进苏联和____________的经济发展,但苏联利用____________进行不平等的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四、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1.前言 烽火连烟的世界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奋战下结束了,但世界人民并没有迎来和平,战火仍然在肆虐,世界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海之中。随着大战的结束,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拉开帷幕,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在大战后终于开始了,这是一场以小国为牺牲品的大国政治对抗,这场没有大国直接战争的对抗波及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它为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冷战。 2.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出了社会主义之花,但也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埋下了火种,随着大战的结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终于在1947年拉开的对抗的序幕,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这场波及世界的对抗被称为“冷战”。[1] 2.1冷战原因及过程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进入恢复时期,而在战争期间强大起来美国和苏联却开始为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而对抗,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2.1.1冷战原因 在世界大战时期,美苏有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利益,但随着大战结束,敌人被消灭了,利益冲突突显出来了,加上制度的不同,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的战略意义的根本冲突。[2]因此,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上升,导致了冷战。 2.1.2冷战过程 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3]到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其间,冷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苏联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由于美国的本土没有经受战争,并且还利用战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百废待兴。因此,这时期内美国占据主动,苏联相当被动,实力不足以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因此,苏联期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但同时又在对外扩张。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柏林墙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尽管苏联对外扩张,但美国仍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据优势。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美国由于陷于越战,对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而且石油危机及资本主义内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纵观历史,在正常情况下,人类通过任何活动想达到的目的无非两个字:“利益”。这种利益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等。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各取所需,你得到你的,我得到我的,就算有些利益冲突也可以经过协商、谈判等手段得以调停。冲突的结局通常情况下,都会有实力稍弱一方的妥协并割让一定的利益作为结束。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保全更多自己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是没有想到割让只能解一时之急!当两个利益集团实力相当或没有一方愿意主动放弃的话,那么一定会有一方通过某种手段使对手被动放弃。这种手段就个人利益冲突来讲,轻者对搏公堂,重者大大出手;对于阶级利益冲突,轻者罢工游行,重者革了你的命;而对于国家利益来讲,解决的办法往往是通过战争。抛开古代战争不说,就说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推动了美国对全球扩张的重要步骤,可谓有这重大的利益。所以宏观来看,美苏冷战就是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利益集团之间那不可调庭的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各方的利益冲突。 在分析利益冲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强调以下什么是美苏冷战,以及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当然也是从利益的角度。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不久,美国在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方面都迅速赶超欧洲,引领着全球的资本垄断化。特别是在一战后,欧洲整体实力下降,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纽约一跃超过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此时苏联在经历卫国战争和早期的外交努力后,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外环境相对缓和,开始放手国内的经济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通过“五年计划”使得国内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从上可知,在二战前,美苏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前两位,并且综合国力也位居前茅,两者都拥有强大的生产力和争夺霸权的实力。二战使得西欧列强损失惨重,实力大损,在世界范围的势力迅速萎缩,并且,英法等国忙于对付战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自顾不暇,无法与美苏的任何一方对抗。与此相反,美国大发战争财,在战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同时在盟军中其了主导作用,并建立了一支规模约一千一百万的强大的军队,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且是当时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些都为美国称霸奠定了基础。而苏联方面,除对外援助外,与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苏联对于二战盟国的胜利作出极大的牺牲和贡献,并帮助解放了东欧国家,其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再者,苏联在二战中也建立一支同美国规模相当的军队,在东欧各国及亚洲地区保有驻军,并且获得了最大份额的战争赔偿,战后经济恢复较快,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从此以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简而言之:美苏在二战后都实力大增,两国皆想争夺世界霸权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之所以采用冷战的方式来打这场战争,恰恰是美苏之间达到了一种利益共识,因为如果进行热战,真刀真枪的打起来势必会给全世界带来新的灾难,届时不仅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还会给本国带来严重的利益损失,不但没有得到利益反而两败俱伤,还有可能让其它国家趁虚而入,渔翁得利。而通过冷战的方式不仅可以在两国之间决出个雌雄,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因为战争带来的利益损失,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两国不用热战而用冷战的原因。 说完了利益共识,下面就该说说利益冲突了:

浅谈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浅谈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是指1945年至1990年代间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冷战最终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性,应当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的积极面,也要注意到它的消极面。首先从经济、军事、国际形势等方面详尽阐述了冷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促使世界向整体性发展,同时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紧接着简要叙述冷战给世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霸权主义开始盛行、产生了一些不断增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最后从美苏冷战争霸中学到一些历史教训,为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积累经验,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冷战、世界、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经济、军事、多极化趋势 浅谈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是指1945年至1990年代间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简言之,本文认为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政治与经济是其主要的战场,而军事竞备仅仅是其表象。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然比较频繁,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

美苏冷战论文

其实冷战如何爆发的原因很复杂 二战后美苏的分歧的表现很多 我简单的举一些双方的例子(经常写冷战论文,太熟悉了) 首先,波斯坦会议上,斯大林承诺在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搞选举,但是斯大林并没有 进行公平的选举。这一点引起了美苏在东欧及巴尔干问题上产生一些列冲突。但是斯 大林在1944年和丘吉尔曾经搞过一个百分比协定,他认为自己的行动符合该协议。 战后苏联违背了1943年的协议,没有从伊朗及时撤军,反而试图强迫伊朗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引发英美的不满。而苏联对希腊游击队的影响使丘吉尔感觉大英帝国无力 维持巴尔干利益,希望将美国引入---于是他去杜鲁门的家乡做演讲---铁幕演说----导致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巨额援助(4亿美元)来预防极权主义威胁(没有明确指出是苏联) 美国其后于1948年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提供经济援助,销售美国产品,防止苏联渗透欧洲西部 苏联本也被邀请参加该计划,但是被要求提供经济数据,遭到拒绝。斯大林随即建立 东欧的经济互助会(COMEC)和工人情报局来反制美国。 而且对苏联看来,东欧的控制涉及苏联的安全问题,苏联在遭到德国两次入侵后急需 缓冲带 而美苏冲突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德国问题,尽管波斯坦会议通过分割德国成为四个占 领区。但是斯大林本身想让德国中立化(就像奥地利),因为西方国家占领德国的工 业区部分。但是与美国产生了冲突,斯大林制造柏林危机,通过空中封锁希望促使美 国妥协,以失败告终。随后,美国直接建立西德政府,而斯大林扶持东德来回应---导 致1949年北约建立 北约建立之后直接在朝鲜半岛投入实战,体现出美国的遏制战略(由坎南于' 长电"中 首次提出)。双方直接开始进行代理人战争。1955年苏联建立华约组织,欧洲彻底分裂成两大武装集团。 以上是一些事件,原因我在下面具体分析 第一,二战后,欧洲的传统强国德国和亚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国实力虚弱,使欧 洲和亚洲出现了权力真空,而美国在二战中远离主战场,损失很小,俄国击败了德国,

简述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依据教学新理念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应时代变革的“新问题”而展开的,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要适应时代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多样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 为此,在设计此课时,在内容上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取舍;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办法,设置了三种类型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前也作了调查问卷,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2.发掘“冷战”内容本身的魅力,发挥历史人文学科的特殊功能 作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冷战”已成为过去,但“冷战”给处于全球化时代、多元世界中的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以史为鉴”则是历史特殊的功能。另外,“冷战”并不仅仅是美苏两国的事情,对很多国家、很多的普通人的生活,甚至人们的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发掘教学内容的这种特殊点,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增进历史智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多元世界中正确的世界意识。 3.依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创设鲜活的历史课堂 根据知识建构理论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创设鲜活的历史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比如,“冷战”时期的一大特点是意识形态色彩极其浓厚,政治宣传画就成为了解和研习这段历史的突出史料,而且通过对形象直观的材料的探究,初中生非常喜欢参加这种活动,也符

历史选修3《“冷战”的形成》随堂练习

第4单元第15课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八千字电报B.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2.下列有关“两极格局”的评价中,揭示出本质特征的是() A.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B.成立了国际协调机构——联合国 C.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D.意识形态不同的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和争霸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本质特征的理解能力,应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思考超级大国的对抗。 答案: D 3.2018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B.杜鲁门的国会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的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杜鲁门的国会咨文。 答案: B 4.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相互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和战争的根源 C.以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A、D两项内容在时间上与马歇尔计划不符,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和战争的根源在于霸权主义、民族宗教纠纷等,而非马歇尔计划。 答案: C 5.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③成立军事政治集团④追求全球霸权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①②③均属表现。 答案: B 6.下图是1947年漫画家华君武为揭露“马歇尔计划”而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其有助于中国人() A.瞩目中国革命的进程B.关注西欧国家的经济危机 C.认清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D.预见美国霸权必将衰落 解析:本题为图片型选择题,注意图片所给信息“美国(黄鼠狼)给鸡(西欧)拜年”,实际上指美国于1947年对西欧各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实质是控制西欧。 答案: C 7.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组织经互会B.成立华约 C.接受马歇尔计划D.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马歇尔计划提出之时,最初涉及的也有东欧和苏联,但是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接受。 答案: C

美苏冷战对中国的影响

考点:美苏冷战对中国的影响 1.中苏结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上“一边倒”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中美紧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关系紧张。 3.中苏恶交:冷战期间,中国和苏联出现一系列外交、军事上的对立,中苏恶交。 4.中美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例题1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 B.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C.切断台湾海峡的南北交通 D.策动台湾独立,制造两个中国 答案:B 解析: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答案B。 例题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B.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答案:A 解析:“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在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而当时讲话是针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期的世界,答案A。 1.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4月的亚洲四国之行,避开中国,再次高调推行“亚太再平

衡战略”,说到底,就是在新形势下围堵、遏制中国发展的霸权主义战略。在60多年前,美国针对苏联实行了类似政策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遏制共产主义 D.冷战政策 2.当前,美日拉拢一些国家极力遏制中国,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延续。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开始于() A.北约组织的建立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3.下列四幅图片,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是() A B C D 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说,过去的时间我们曾经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尼克松所说的“共同利益”主要是指() A.结束朝鲜半岛的分裂 B.中美两国发展的需要 C.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D.改善国际环境的需要 5.下列有关朝鲜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朝鲜战争由于美国的干涉由一场内战演变成地区性的局部战争 B.美国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C.朝鲜战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D.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

论冷战及其影响

论冷战及其影响 摘要: 冷战,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个既感陌生又觉得熟悉的词汇。冷战,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没有战争的硝烟,却又显得异常激烈;没有战场,两国却处处争锋;没有真正的战斗,却有一方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冷战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但是它的发生、经过、结果却令我们深思不已,它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依旧不容我们小视,学习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对这段史实有一个客观、正确的理解,让我们铭记历史、感恩历史,重新拥抱来之不易的和平。与此同时,以大见小,从大国的博弈中了解到共处和合作的真谛。 关键词:起因斗争结果激烈影响合作

目录 1 冷战 (4) 1.1 冷战的原因 (4) 1.1.1 冷战的开始 (5) 1.2.1 冷战的经过 (5) 1.2.2 冷战的结束 (6) 2 冷战造成的影响 (6) 2.1 冷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6) 2.1.1 冷战对前苏联的影响 (7) 2.2.1 冷战对美国的影响 (7) 2.2.2 冷战对中国的间接影响 (7) 3 我对冷战的了解和认识 (7)

论冷战及其影响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就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 1 冷战 冷战,顾名思义,是与直接交战的武器化战争而不同的一种战争,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冷战。 1.1 冷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因为战争的摧残而变得千疮百孔,虽然付出这样的代价,和平还是最终战胜了战争。战争结束后,美国、苏联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导力量,双方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与为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主导权而展开角逐,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但是双方担心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严重后果,于是,冷战就应运而生了。当然,冷战并不是毫无原因的开始,是若干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①就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是迥然不同的,这是冷战爆发的直接因素。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主要的思想原则。而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双方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又引发利益冲突,使得美苏对对方的认识都有偏离事实的地方,夸大了对方对自己的威胁,这就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加速了冷战的形成。 ②由于战后美苏两国政策不同,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基于这种现实,斯大林首先考虑的当然是防御侵略威胁,确保苏联国家安全。因此,苏联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得不按照这个原则执行。而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抛弃了孤立主义,走向世界主义,向全球扩张,夺取世界霸权的野心越来越大。美国的对外称霸政策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政策必然要发生激烈的矛盾。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双方也不可能再通过战争解决矛盾,只好采取了战争以外的敌对方式。因此,美苏两国政策的迎头碰撞,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英国的推动作用,英国在冷战的爆发中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基于二战后自身实力

美苏冷战的特点之令狐文艳创作

美苏冷战的特点 令狐文艳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