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战略联盟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财务战略联盟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财务战略联盟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财务战略联盟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谋求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持续流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试图开始了积累跨国经营的探索。自我国加入WTO 后,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断加速,众多实力企业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参与到全球资源再配置和资产重组活动中去。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并购本身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内部协调成本,而且随着盲目的扩张极易产生"大企业病"。随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普遍运用联盟战略广结盟友,开展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而被广泛关注。因此,战略联盟已成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的实用手段。

进入21世纪,海尔、美的、康佳等中国家电企业纷纷采用国际战略联盟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其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在近几年发生的诸多并购案中最为瞩目的当属今年的青岛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公司(GEA)案例,这是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业务。海尔的此次并购将会有力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并入海尔后的GE家电命名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标志着GE家电正式成为其共创共赢生态圈的重要一员,而海尔集团在家电制造业也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家电巨擘,为中国家电在海外开辟了新市场。从海尔高层的积极表态和紧跟其后的整合措施中可以看出,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并不同于当年联想并购IBM PC的“蛇吞象”式的收购方式,而是更像一场“兄弟之间的联盟”,将在多个领域方面体现协同增值。2016年1月15日,海尔与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共同宣布将在全球开展战略伙伴合作,共同在工业互联网、医疗、制造等领域提升企业竞争力。从战略层面看,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意图整合GE优质产业资源和渠道资源,将加速海尔全球化战略的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联盟签订协议的前后一些线索的发掘和分析,对青岛海尔与GE家电公司联盟后,青岛海

尔的财务绩效做一对比分析,由此发现联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应。然后通过对联盟的风险分析及未来之路走向的展望,对联盟的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设想。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所学的财务知识、资本市场理论及资本运作方法运用于青岛海尔与GE家电公司联盟,揭示联盟的产生背景、绩效影响及可能存在的危机与解决对策。本文共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背景,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即从联盟产生的行业背景入手,揭示该联盟产生的必然性,进一步提出本文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回顾当前理论界对财务战略联盟的研究状况及对本文所涉及问题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主要是解决本论文研究的理论范畴,主要从规模经济、价值链理论、竞争理论和资源优势理论入手,构成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思路。本部分主要是介绍青岛海尔与GE家电公司的一些基本资料及联盟的基本内容,对联盟特点做一个基本的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第四章海尔与GE联盟分析。该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第一节青岛海尔和GE家电战略联盟的动因和条件分析,主要从青岛海尔与GE家电战略要求的角度入手,对双方彼此的需要进行分析,说明双方发结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第二节青岛海尔与GE家电联盟的形式和特点,主要说明青岛海尔与GE家电联盟选择了资本联盟而不是其他形式的联盟形式,以及为什么选择层层递升的运作手法。第三节青岛海尔和GE家电战略联盟的效果分析,对青岛海尔的分析主要从其财务绩效的角度考察,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揭示联盟对青岛海尔财务状况的改善是否起到作用及预期的效果。对GE家电的分析主要是从投资角度入手,分析联盟是否给GE家电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回报。第四节联盟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该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海外并购与日俱增的背景下,由于海尔是以人民币计价,而GE家电是以美元计价,财务数据并表后,本身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现阶段正处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及其敏感时期,这样极易产生并购风险;还有由于两国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容易在并购后潜藏整合风险。在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后,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化解进行更深一步探讨。第五节青岛海尔与GE家电联盟的未来趋势,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青岛海尔与GE家电

公司的战略规划及各自在中国、美国市场的动作,对其未来的合作与发展进行

预测,预测其下一步的合作将主要是渠道联合。

第五章案例启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写作过程当中的

想法给出建议。企业财务战略联盟虽然只是战略联盟中的一个小分支,但在实

际的战略联盟并购案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战略联盟通过对货币、产

品和服务等进行合作,利用财务战略对公司的运作和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分

析,确定企业最终联盟对象,形成有效的战略联盟,保障其并购及后续整合的

顺利进行。

关键词:战略联盟海外并购财务战略财务分析工业互联网

Corporate Financial Strategy Alliance

——Case Analysis on the merge and acquisition of QINGDAO HAIER

Group & GE Compan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onstant enlargement of the market size,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enterprises to seek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he middle of 1990s,while foreign capital inflows continue to flow into China, Chinese companies are also trying to explore the accumulation of transnational China joined the WTO,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going out”strategy,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accelerate steadily,and then many of the strength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way of overseas acquisitions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resource reconfiguration and asset restructuring , since 80s of last century,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tself has a greater risk,it has not only the need for a large number of capital and internal coordination costs, but also the blind expansion is very easy to produce“large enterprise disease”.Subsequently,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business strategies widely used alliance allies, to carry out a higher level of competition and alliance as a modern enterprise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 kind of way is widely attention.

Thereforee,strategic alliances have therefore become a practical tool for companies of all sizes to implement global strategies.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aier, Midea, Konka and other Chinese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enterprises have adopted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approach, and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its brand's world-renowned and international recent years, many of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most eye-catching is the case this year's Qingdao Haier M & a GEA case, which is China's largest home appliance industry so far, a number of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 acquisition will greatly enhance it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later incorporated into Haier GE named "GE APPLIANCES a home Haier company", it marks that GE officially became the home to create win-win ecosystem is an important one, and the Haier group in household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become a new home appliance giant, is China the appliance opened up new markets the positive attitude of Haier executives and subsequent integration measures can be seen in Qingdao, Haier acquisition of GE applianc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enovo's acquisition of PC IBM's acquisition method of "snake swallow elephant", but more like a "brotherly alliance", will be in a number of areas in the collaborative January 15, 2016, Haier and GE Corp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coop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ointly announced in the global strategic partners together in the Internet industry, medical, manufacturing and other field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the acquisition of Qingdao Haier GE appliances intention to integrate GE quality industry resources and channel resources, will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Haier's global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some clues to the alli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the Qingdao Haier and GE appliances company alliance, Qingdao Haier's financial performance to d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hich found that the alliance will play its due is the League of the risk analysis through strategic direction and vision of the future of the Union to mak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pects for some specific ideas.

In this paper,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methods are used,through the finance knowledge, capital market theory and capital operating methods applied Qingdao Haier and GE appliance company alliance, revealed the union background, performance and impact of the crisis and possible paper comprises five parts.

Chapter 1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and the problem that must be the Union’s industry background,to expose the necessity of the Union and the further study of this issue.

Chapter 2 overviw of the papers and the review of related chapt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scanning the theorists on financial strategic allianc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in existed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o addres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reas,mainly from economies of scale,value chain theory,the new systerm of competition theory and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

theory,the papers constitute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paper.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art is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Qingdao Haier and GE appliances company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union, and make a basic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on, and finally

draw th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Chapter 4 the analysis of Qingdao Haier-GEA part is the core of the paper and consists of five main ⅠThe union of Qingdao Haier and GEA Corporation’s motivations and conditions analysis,starting with the Qingdao Haier and GEA’s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trategies,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sides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ach other’s ⅡPattern choice and the features of Qingdao Haier-GEA Union, mainly on why the choice of capital Qingdao Haier-GEA Union League rather than other forms of alliances ,and why choose the way the operation of ascending layers..SectionⅢ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Qingdao Haier-

GEA Union,the main Qingdao Haier analysis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spection;throug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ntrast analysis revealed

Union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Qingdao Haier is playing a desired on

GEA is mainly from the company’s investment perspective by analyzing whether Union parties bring considerable benefits to GEA Company. Section Ⅳ Union risk analysis and prevention,this part is mainly a combination of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background, because Haier is denominated in RMB, while the GE appliance is denominated in . dollars, financial data and the table itself, there is greater exchange rate risk, especially at this stage is in the RMB exchange rate against the dollar and the sensitive period, so easily have the risk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there ar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t is also easy to hide the risk of integration after the analyzing the risk,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xistence of a deeper Ⅴ Trend of Qingdao Haier-GEA Union,this par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Qingdao Haier and GEA strategic planning and the respective behavior in the . and Chinese market, regarding that their futur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primarily be the joint channels.

Chapter 5 cas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and the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the financial strategy alliance is only a small branch i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but it has the pivotal status in the actual strategic allianc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money, goods and services, the use of financial strategy to make a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ompany, eventually determine the enterprise alliance object, forming a strategic alliance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acquisition and subsequent integration smoothly.

Key Word:strategic alliance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financial strategy; financial analysis; industrial Internet

第一章绪言

研究背景

我国企业的并购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甚至更早,但以现代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最早出现在1984年,当时保定机械

厂兼并了保定针织机械厂,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并购的第一案。[1]随后,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合成功收购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开创中国企业大型海外并购先河之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更紧密地融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去海外投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大对外开放、中国民族产业“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新的时代特点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增加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改革新的历史使命,使开放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必须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因此,一些财务状况好、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均纷纷开始瞄准国际海外市场,利用“引进外资,发展国内经济”的“走出去”这一战略方案,看准时机实施海外并购。

在科技高速发展、国际市场一体化的环境下,近几年中国海外大型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行动愈演愈烈。据统计,截止2016年2月有数据显示,仅在今年这两个月中,中国的上市公司就已经宣布了238亿美元的海外交易,交易规模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宣布的256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企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并跻身全球化竞争行列。

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意识到为了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仅靠自身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的,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而被跨国公司广泛地关注。因此,跨国公司又纷纷推行国际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随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集团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企业观念和企业战略已经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传统上的你死我活、你输我赢已不再符合现代企业生存之道,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双赢”和谐的理念,在竞争中求合作的思想。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怎样使这些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市场开拓及资本运作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生存和发展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家电企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速成长于九十年代,步入21世纪后逐渐进入成熟期,如今面临着市场趋向饱和、生产加工能力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盈利水平下降等现状;与此同时,世界家电行业同样也面临着国际市场饱和的局面。近年来海尔、美的、康佳等中国家电企业均采用国际战略同盟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地提高其品牌的世界知名度与国

际竞争力。因此,对于世界家电巨头来说,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前景十分诱人,大幅度地渗透中国市场已成为他们眼下最紧迫的任务。

2002年之前,中国家电企业的战略联盟即使有些尝试也只是刚刚开始,而联盟形式是多为合资,联盟中的外国企业大多以进入中国市场为目的,合作双方的经营能力不对等、知识多为单向流动。然而,在这之后,中国家电企业开始与跨国家电巨头开展一系列平等、共享经营资源的合作。比如海尔与三洋、爱立信以共享经济资源,市场为基础而结成战略联盟;TCL集团与松下电器、飞利浦在销售渠道资源共享、关键零部件供应等方面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康佳与韩国三星在PDP器件的供应、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在已结成的国际战略同盟中,最典型的案例首推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

早在1907年,通用电气(下称GE)就进入了家电领域,家电是GE最早的业务之一,长期以来,家电业务一直作为GE的支柱产业存在着。对GE而言,家电业务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家电行业的逐渐成熟,GE家电业务无论是市场增长率还是相对市场占有率都在不断下滑。一方面是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萎缩,家电行业越来越不景气。虽然家电部门是GE最知名的部门,但从贡献率而言,2008年已经成为GE 增长最缓慢、价值最低的部门。而且,出售家电部门的决定也符合GE的战略部署:放弃增长最缓慢的工业企业,将重点放在增长更快的高科技业务上。虽然如此,但是GE家电的高端品牌影响力和在美国家电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还是受到了全球家电制造业的追捧。据调查,GE家电的市场占有率为15%,仅次于惠而浦(Whirlpoor)排名第二,其余家电厂商的占有率都在10%以下,其中海尔为7%。这意味着谁能够接手GE家电业务,谁就跨入了欧美主流家电市场,中恰恰就是海尔做需要的。

GE集团一直对中国市场很重视,2014年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始合作,对其高层进行培训,希望使之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由于海尔与GE都与光华管理学院有着密切联系,当伊莱克斯收购失败之后,GE公司通过学院找到了海尔,就有了收购意向。而海尔一直也在全球范围寻找机遇,海尔寻求的是具有高增长前景的业务、强劲的产品组合和品牌、有力的管理团队、追求创新产品设计以及与海尔的企业文化理念相一致的企业,GE家电恰巧符合海尔的投资要

求,因此短短数月双方就迅速达成一致。2016年6月,两家心仪已久的中美企业巨头——海尔集团与通用电气终于如愿携手并进,并入海尔后的GE家电将命名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标志着GE家电正式成为海尔集团的一员,而海尔集团在家电制造业成为一个全新的家电巨擘,为中国家电在海外开辟了新市场。

此次与通用电气联手,主要是以中美两国市场为基础,互换市场资源,在网络竞争的时代,建立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盟友关系,以创造更大的家电市场。通过双方开发、制造技术以及销售渠道等经营资源的合作与互补,快速实现全球化经营是战略目标。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并购本身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内部协调成本,而且随着盲目的扩张极易产生"大企业病"。战略联盟是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与竞争环境提出的管理理论的变革。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到21世纪后,步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时代。从以消失竞争对手为目标的对抗性竞争,步入到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通过战略联盟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

海尔集团和通用电气缔结友好联盟是我国今年备受瞩目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变了我国家电市场现有格局,而且对我国家电市场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海尔集团和通用电气战略联盟已公布的资料来看,貌似是一个简单的投资关系,但是通过对海尔集团和通用电气的后续深入研究发现,实际并不是如同表象那么简单。就影响力而言,此番海尔并购GE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跨越,不仅为未来海尔拓展海外业务拓宽了更大的空间,而且也意味着海尔的业务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迈上一个新台阶,更标志着中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制高点。本文试图通过海尔集团与通用电气的案例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内容、优势,以及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为中国企业如何通过财务战略联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进行探索性研究。其次对这一联盟的发掘与分析,探索公司财务战略联盟的性质、规则和特征,通过对青岛海尔和通用电气以及青岛海尔及其竞争对手美的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发现和论证联盟战略是否起到了相应的效应。最后,通过对联盟的风险分析及未来之路走向的展望,对联盟的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文献综述

“股神”巴菲特曾指出:任何一家企业进行内部扩张时,兼并一家已有的企业要比企业利用自有资产去重新投建一家同样规模的企业的时间要短得多、速度要快得多、交易费用要少得多、效率也会高很多。而经济学家斯蒂格勒也曾指出:目前市场上任何一家企业要想成为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巨型企业,必须要通过内部扩张,而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内部扩张成长起来,必须实现某种程度的兼并或者合并。“并购百年史,五次浪潮声”,很形象地反映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百年并购史。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资产规模的扩张,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一批巨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对西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又迎来了第六次企业并购浪潮,全球企业并购活动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增长。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特点与之前的都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各大跨国企业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以求共同发展。正如索尼公司主席阿基奥·莫里塔所说,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没有一家公司能孤立地生存。在我们的世界里,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要想在全球市场中进行竞争,都不得不考虑和其他公司的合作,[4]战略联盟因此而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已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战略联盟也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战略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军事方面的概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着作。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着《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在国外,18世纪末,米里施坦因、斯洛博琴科在其所着的《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5]瑞士的兵学大师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6]在现代“战略”

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在充满激情的改革年代,中国企业界谈论得最多的除了高歌猛进、狂飙突进的市场营销之外,恐怕就是企业战略了。[7]企业战略理论从20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最初人们所讲的“企业战略”,主要指的是竞争战略。1971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发表《竞争战略》之后,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在迈克尔·波特的着作中,是把企业战略当作竞争战略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他说的企业战略都是竞争战略。因此,以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代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教授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8]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的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来源。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9]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其分为、、及等几个层面的内容。伊戈尔·安索夫是世界公认的战略管理领域的鼻祖。在他的《企业战略》中这么定义“企业战略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一条“共同经营线”,决定这企业目前所从事的,或者计划要从事的经营业务的基本性质。”在我国,杜春娥教授提出了“战略就是指企业依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状况,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10]企业战略关注企业外部胜于对企业内部的关注,尤其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销售市场。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其构成要素是:“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调作用”。[11]根据理论界和企业界多数人的意见,企业战略可定义为:企业战略是企业在考虑各种资源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目标、目的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目的的方式。简而言之,企业战略是企业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的谋划。[12]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经营实践的发展,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到注重能力分析的企业竞争层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进入到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又涌现出了三大主要战略学派,分别是行业结构学

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13]尽管如此,企业战略理论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有转移到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上,并且形成了战略理论中的“核心能力学派”。在1990年,美国密执安商学院普拉哈拉教授和英国伦敦商学院加里·哈梅尔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5-6月号上合着发表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最有代表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此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开始兴起。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会逐渐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相应缩短,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策略,而要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他们强调,核心竞争力是指“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的能力才可称为核心能力”。[14]1995年,科里斯和蒙可马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该文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提出了企业的资源观。他们认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要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在的企业环境,通过与其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从而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15]企业的资源尤其是能对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是极度稀缺的,单个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积累掌握该资源的控制权,即便是能够做到也很有可能已经错过了最有利市场机会。这就要求在客观上企业到企业外部寻求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通过与具有某方面优势的企业进行联合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战略联盟的思想也就逐渐产生。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总裁()和管理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实力的,为达到共同拥有、共同使用等,通过各种、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的称谓至今还未统一,有人将其称作企业联盟、虚拟联盟、战略同盟、企业联合、策略联盟、企业协作等。

战略联盟的定义目前还有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战略联盟是由很强的、平时是竞争对手的公司组成的企业或伙伴关系,是竞争性联盟。该观点强调战略联盟是规模实力相当的竞争公司之间的合作。另一种观点的代表者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联盟是不同国家的公司之间的长期联合,它超出了正常的市场关系又没有达到兼并的地步。它的一般做法是通过与一家独立的企业签订

协议来进行价值活动或与另一家独立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一些活动。[16]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战略联盟是公司之间为了战略目的而达成的长期的合作安排。[17] 迈克尔·波特认为,联盟是指同结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一扩展企业价值链发有效范围.联盟包括技术许可证、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资企业。

[18]康特拉克特的观点是,近年来的伙伴关系,许多涉及经营过程各阶段的联合行动,如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采购,经常是规模实力大致相等且都从事国际经营的公司之间的联合,双方作出的贡献的类似的而不是互补的。[19]邓林则提出,战略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共享的方式,如企业合并、合资新建,同时也包括

R&D伙伴、合作生产、共同营销和分配等非股权形式。[20]商业史学家小钱德勒在其鸿篇巨制《战略与结构》中提出战略概念,“战略可以定义为确立企业的根本长期目标为实现目标而采取必须的行动和资源配置”。[21]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蒂斯(Teece)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22]

刘学教授在他的《战略:从思维到行动》书中写到,战略联盟观的思想可归结为“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竞争合作——竞争优势——业绩”,即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实现竞争合作,赢得竞争优势,最后取得经营业绩。[23]

张小兰博士把战略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为实现自己在某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合作协议方式结成的长期的、动态的联合体,一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24]周宇博士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只谈恋爱不结婚”的企业集团表外扩张之道,企业集团中可以有效利用这一形式,采取价值链重构财务战略联盟、合作研究与开发财务战略联盟、归核化财务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25]

综上所述,战略联盟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特定事业和职业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财务战略的出现远滞后于战略管理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研究财务战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财务战略(financial strategy),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

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26]陆正飞教授在1999年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一书中指出,财务战略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财务战略虽然只是企业战略中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职能战略,但其出发点却必须是站在企业全局的立场上的。该观点系从企业发展这一特定的视角对财务战略本质范畴的一种认识。陆正飞教授的这本着作也具有开创财务新领域的性质。[27]王红敏教授认为财务管理由于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引入了财务战略概念,财务战略是财务管理在战略方向上一个符合逻辑和极具潜力的理论拓展。[28]吴长煜教授则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为理论基石,围绕着企业风险及风险经营这一核心,把企业财务决策作为风险决策的选择过程加以研究,通过分析企业不同阶段的风险状况来科学的制定企业财务战略,拓宽和深化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吴长煜教授以企业生命周期为主线,重点对企业创业期、企业扩张期、成长期、和企业成熟期的企业投资战略、企业筹资战略和企业受益分配战略的制定分别进行了科学而详细的探讨。[29]

到了21世纪初,则把财务战略升级到财务战略联盟。较早从事财务战略联盟研究的学着之一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王棣华教授,王教授指出,企业建立财务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是交易成本理论、管理组织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联盟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比联盟的协议和制度安排都要重要,认为联盟成功的关键是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30]联盟最初的产生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其根本目的是各方经济利益最大化。联盟的形式不仅在战略合作伙伴间存在,竞争对手也完全可以实现战略联盟。企业如何保持战略联盟的成功合作,降低过密的人际交往给企业的核心资源、商业机密等带来的风险,都是学术界和理论界争论的热点。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财务管理及财务资源上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对称性,其分布状况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由此形成了各个企业的独特财务优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个独立的财务战略又显得很弱小,当实施某项财务战略成本较高时,企业就会趋向于进行合作以降低成本。财务战略联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理财方式,它将成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趋势。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了达到共同的财务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财务联合行动。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理解。广义的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包括合资等股权参与形式在内

的任何形式的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的财务协议。[31]王教授在之后的《试论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建立》中,进一步论述了如何选择财务合作伙伴、确立何种合作战略与方式以及讨论了建立财务战略联盟的基本模型。在基本模型的建立中,王教授从单个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了财务战略差距的概念,很好地对企业的联盟动因进行了分析。[32]纵观王棣华教授关于财务战略联盟的论述,王教授对联盟建立的一般原则及管理控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为今后财务战略联盟的探索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罗福凯教授在2000年的《战略财务管理》一书中指出,财务管理从其内容上应该划分为财务活动战略和财务关系战略两大部分。财务关系战略也就包括我们研究的财务联盟战略。[33]在2003年,罗福凯教授则认为,早期战略联盟是销售价格和采购成本的联盟,现代战略联盟的初级形式是产品联盟、现代战略联盟的中级形式是资本联盟,现代战略联盟的高级形式是知识联盟。那么财务战略联盟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为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建立在资本联盟和知识联盟上是财务战略组织。[34]罗教授在2004年对巨人集团资本运营的研究里,他认为财务战略联盟是由产品联盟、市场价格联盟转变为资本联盟而形成的。财务战略联盟是战略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35]财务战略联盟是一种企业与企业共进的融资形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为实现相似或相同的财务目标,在保持自身组织的独立性基础上,自愿地组成以契约或非契约形式而成立的实体或非实体的联盟。[36]因此,正如罗福凯教授说的“财务战略联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财务战略”。[37]

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广兵和梁彤缨教授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财务联盟的定义、特征、构建运行及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刻地论述,不仅如此,还对企业构建财务战略联盟可以采取的内容与形式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38]这篇文章对财务联盟的运行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这篇文章出发点仅仅只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并没有考虑到,当今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已经不再单单停留在策略、方法的层面,而应从大局考虑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及国家有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企业的发展逐渐由内部发展转向外向型发展,企业已不能仅靠自身内部积累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增加市场占有率、解决融资困境等,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相继出现新的战略手段。

财务战略联盟的理论范畴

财务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到国际并购绩效研究、规模经济效应、战略管理学等理论范畴。

1、国际并购绩效研究

对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从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和并购影响展开,其中讨论并购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企业战略,主要关注企业并购后业绩和战略属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那些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的业务相关的并购。第二类是研究并购程序,主要研究并购过程中每个选择的重要性。第三类是研究企业组织,试图揭示组织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并购后业绩的。[39]

讨论国际并购对相关主体的影响,可以分为对并购方的影响研究和对被并购方的影响研究。国际并购对并购方企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并购对于并购方渠道股票价格和利润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国际并购对被并购方的影响研究表明,目标企业股东从并购中获得显着的收益。另有研究发现并购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率也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且被并购企业在企业组织和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40]

2、规模经济效应

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A·萨缪尔森在1970年的《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纵深进行,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给企业带来稳定增长的同时,也造就了日益成熟的买方市场,企业仅靠过去的单一产品战略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认识到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开始重视规模经济效应。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轻而易举地进入到未知领域,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41]但是,要实现规模经济并不是只有并购这一种方式。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集中战略。而其中成本领先战略的实现方式就是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根据本量利分析模型,企业的投资、产量具有一定的规模,达到或超过盈亏临界点以上的企业才会盈利,否则就会亏损。企业要做的

就是研究和应用规模经济模型,综合运用最佳生产曲线成本函数、市场需求函数、最佳收益函数等现代经济理论模型,通过计算分析,最后确定最佳投资方案,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单位成本的最小化。

3.战略管理学理论

(1)价值链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价值链是企业一个综合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和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为一体的集合体,其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链,都只能在“价值链”是某些环节拥有优势,而非全部。任何企业价值链均为某产业价值链的一部分,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价值链系统。[42]在该书中,公司的价值活动被分为九类。基本活动是指与产品的实际生产、销售、转移及售后的维修服务有关的活动。每一种活动都要使用到外购的资源与技术,因此企业的价值系统也应包括企业上游和下游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价值链。供应商向企业的价值链提供投入,而公司的产品要通过销售商的价值链向最终客户转移。企业要做的就是整合价值系统的有利资源,培养自身价值链的核心战略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那些非关键的战略环节转移到企业外部,由合同协作伙伴完成,这就蕴含了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2)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罗纳德·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在这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通过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总之,交易费用包括市场搜寻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交易中发生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费用等,它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摩擦力”。由于市场中存在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通常按照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标准来选择交易形式。在市场和层级两个极端之间,企业战略联盟结合了市场的激励强度和层级的协调能力,具有稳定交易关系和便于监督的特点,能够自主地解决市场的内部化问题,实现了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在企业战略联盟方式下,资源配置方式不再局限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相对独立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限合作实现资源配置。[43]

海尔的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的并购 1、企业兼并的动机有哪些?海尔选择兼并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兼并概念是指两个规模大致相当的企业结合起来将其资产整合成一个实体。兼并前企业的股东或所有者在兼并企业中拥有股份,同时原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继续在兼并后的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职位。 企业兼并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线,使产品多样化,或产业多样化,发展大型世界名牌企业 海尔选择并兼并目标的依据是:海尔采取的是混合兼并,海尔选择的兼并目标一般都有这些特点,企业技术先进,硬件设施完善但管理不善,产品单一负债率高,市场信誉不好的一些中小企业。 2、海尔提出“休克鱼”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是什么?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不行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很快就能重新活起来。海尔在企业经营理念中,用“鱼”来隐喻“企业”。吃“休克鱼”是海尔兼并扩张举措的一种形象的比喻。 这种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海尔的无形资产——名牌运营,并将海尔集团的文化包括企业的管理思想、观念等,注入到这些被兼并的企业后,使企业能很快的发展起来,并获取利润。正如张瑞敏所说,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就是更新观念。 “休克鱼”战略适用于并购那些硬件设施很好,技术较强,但由

于管理不善,没有好的信誉、品牌,致使亏损的企业。 3、海尔在兼并后的操作上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如果你是被兼并企业的管理人员,你对它的做法有何评价? 答:海尔擅长的是管理和开拓市场,而海尔兼并的都是些所谓的“休克鱼”,那么海尔在兼并后的操作无非就是在被兼并企业里将海尔的模式进行复制,主要是复制的是海尔的企业文化,即以文化促经营,企业文化先行的策略。 海尔的这些做法很有针对性,能解决使得企业滞殆的问题。如,加盟海尔的红星电器很快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就赢利150多万元。短短两年时间,海尔洗衣机已成为同行业第一名牌。被兼并的企业在海尔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成长。因管理不善而“休克”的鱼被催醒,重新参与市场搏击,如今他已成长为同行业的“巨鲸”! 4、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顾问毕德士和华特曼的研究结果表明:“最失败的企业就是扩张范围太广的企业”,因此企业在选择进入行业是一定要慎重,对于海尔进入彩电、医药行业你有何看法?行业的选择标准是哪些?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行业?为什么? 答:海尔进入彩电行业是市场的要求,也是做大企业的要求,即产品多样化,海尔有自己的品牌优势,有自己的消费群体,有自己的技术团队、销售渠道和销售团队,彩电行业是电器业的一块大蛋糕,进入彩电行业,在获取利益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

青岛海尔财务分析

根据海尔公司公布的2007年—2009年的财务报告,结合会计学定见和要领,现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作出如下阐发: (一)偿债能力阐发指标2007 2008 2009 营运资金3747641135.95 3418794322.59 4197024766.58 流动比率1.93 1.77 1.48 速动比率1.20 1.35 1.28 现金比率59.87% 55.38% 72.33% 现金流动负债比0.32 0.30 0.53 现金负债总额比0.31 0.29 0.53 资产负债率36.94% 37.03% 49.98% 产权比率58.57% 58.82% 99.92% 有形净价值债务率59.81% 59.87% 102.23% 已赢利钱倍数19.35 11.97 -217.45% 非流动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0.02 0.02 0.01 偿债能力阐发,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企业所负担的财务危害程度。先对短期偿债能力阐发,该公司的营运资金为正,且总体增加,偿债有足够的包管。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每年都接近公认标准,申明公司随时有足够的能力来填补流动负债,可是速动比率三年都大于1,可变现资产(除备货)数额较大,公司资金运作能力比较差,赢利能力将有所降落。进一步阐发现金比率,公认的标准是20%,可是该公司现金比率2009年高出标准52.33%,表明该公司不久于哄骗现金资源,路程经过过程负债方式所筹集的流动资金没有获得充分的哄骗,失去投资赢利的时机越大。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先降落后上涨,2009年数据最大,不存在短期偿债危害,也同时证实公司试图更大利润流动负债为经营服务,只是应注意其合理性,不能过分扩大流动负债。 从长期偿债能力上看,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价值负债率都一年一年地增加,且2009年数据比2007、2008年高出很多,而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2007年和2008年都在30%—40%,但在2009年上涨到接近50%,申明该公司很好的哄骗了财务杠杆作用。已赢利钱倍数在2009年为负值,因为2009年汇率相对于不变、利率降落、货币资金增加、银行告贷减少,导致财务费用为负数。而非流动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在2009年降落,且数据极低,综上指标看出,该公司险些不存在不论什么长期危害,这些都表明公司资本雄厚的实力。 (二)营运能力阐发指标2007 2008 2009 应收账款周转率25.35 44.28 32.99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4.20 8.13 10.91 备货周转率10.34 9.78 13.50 备货周转天数34.82 36.81 26.67 营业周期49.02 44.94 37.58 流动资产周转率4.06 3.88 3.18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88.67 92.78 113.21 固定资产周转率12.44 12.63 13.45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28.94 28.50 26.77 总资产周转率 2.80 2.60 2.22 总资产周转天数128.57 138.46 162.16 由于企业财务状况不变与否和赢利能力强弱都与营运能力有密切瓜葛,因此,营运能力阐发可以兴许有可以兴许以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水平、办理水平,乃至预先推测企业的成长前景,对各个利益主体来讲瓜葛重大,所以营运能力阐发是须要的财务指标阐发。 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一年一年地降落,周转天数一年一年地上涨,每年增加10天以上,申明公司哄骗全数资产举行程中经过营的效率另要等待进一步提高。导致总资产周转率在2009年降落的缘故原由是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周转率都降落。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由2008年的3.88次降落到2009年的3.18次,还比2007年的4.06次少,且两年内平均周转天倍增加了20.43天。而公司的营业周期一年一年地大幅缩短,资金周转速率变快,没事了的流动比率降落。 进一步阐发流动资产布局中的备货和应收账款比率,备货周转率在两年间有颠簸,但总体增加,从2007年10.34次增加到2009年13.50次,周转天数减少8.15天。而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比2008年减少11.29次,应收账款周转天倍增加2.78,效果欠佳,增加了应收账款的时机成本和办理成本,降低了公司资金运作水平,与备货周转率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公司战略的转变而至。固定资产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变更相反,一年一年地上涨,申

(完整word版)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黑龙江财经学院 《高级财务管理》 案例分析 班级会计学-8班 小组成员陈瑞琪.陈征.王艳辉小组成员董庆波.刘砾瞳 小组成员杨晓丽.李艳艳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创立於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二、案例分析 1.社会因素 创业25年以来,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1993年开始海尔投资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1994年海尔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在莱西援建了第一所海尔希望小学,从来拉开了援建海尔希望小学的序幕以及各种活动。海尔集团先后被云南团省委、青岛团市委、希望办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和“社会的海尔”等奖项。同时,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也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政治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对于经济企业的发展机遇了许多较开放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许多落后的商业思想观念逐渐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商业思想所取代,国有企业、集体及民办小厂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有许多亏损严重濒临破产的厂子因此而起死回生,而海尔集团正是在这种机遇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3.经济因素 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7917497.html,2009-05-13 16:05:05 来源:CIO时代 【导读】: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影响还在不断扩散之中,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在此背景之下,位于青岛的海尔冰箱生产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欧睿国际)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以单一品牌计,2008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冰箱市场份额已达6.3%,超过惠而浦、LG和伊莱克斯等,跃居全球第一。 在弥漫着悲观情绪的市场上,200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营业额同比增长9.8%,利润同比增长20.6%,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这样一组数据,无疑勾勒出了在全球危机(尤其是在国内制造业危机)的寒冬之下的一抹盎然春意。 海尔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其十分注重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重视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认为,所有风险的源头可以说是战略,确定战略的时候,就锁定了全部风险。企业里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手法进行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人事管理、有效授权、投资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定风险管理体系以量化各项企业风险,制定风险防范的办法,降低经营的风险。 以海尔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来看: 战略层风险管理 集团化、国际化:目前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贸易公司与设计中心,全球有10多个工业园,这么大的规模如果不建内控体系,企业的风险将非常大。 风险随着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新经营空间的拓展,而有了很多新的课题、新的表现,在拓展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对风险的认识、理解和控制。风险在遇到集团管控问题后会立即变得更加复杂:首先,集团企业在取得协同、整合、规模优势等利益的同时,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涉足产业的增加、所属子公司地域分布趋于分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必将显著放大,对集团管控能力特别是风险内控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因集团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之后产生的多层次、多法人问题,风险也成为一个跨层次、多对象的体系。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触角的全球延伸,风险管理便自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充分必要命题。 在国际化运作中,海尔的理念是“出口创牌”,战略分为三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走出去”仅仅是把产品出口到海外:“走进去”则是应成为在当地被认可的产品,进入到当地连锁,在当地设计,为当地用户服务“走上去”则是成为当地的名牌。在国际扩张的路径上,海尔的手段主要是:整体兼并、投资控股、品牌运作和虚拟经营。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

青岛海尔财务战略案例分析报告

青岛海尔财务战略案例分析报告 会计0801 江远彬 1081350104

目录 1. 海尔简介 (3) 1.1 青岛海尔 (3) 1.2 海尔集团 (3) 1.3 海尔文化 (4) 2. 家电行业基本分析 (5)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5) 2.1.1 政治环境 (5) 2.1.2 经济环境 (5) 2.1.3 技术因素 (5) 2.1.4 社会因素 (6) 2.2 产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6) 2.2.1 潜在进入者 (6) 2.2.2 替代品 (7) 2.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7) 2.2.4 买方议价能力 (8) 2.2.5 产业内竞争 (9) 2.3 家电行业品牌 (9) 3. 青岛海尔投资战略分析 (10) 3.1 投资规模分析 (10) 3.2 投资方向及结构分析 (11) 3.3 资产效率分析 (13) 3.4 投资战略评价 (15) 4. 青岛海尔筹资战略分析 (16) 4.1 筹资规模分析 (16) 4.2 筹资方式分析 (19) 4.3 资本结构分析 (20) 4.4 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22) 4.5 筹资战略评价 (23) 5. 青岛海尔财务战略总体评价 (25)

1.海尔简介 1.1 青岛海尔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 年 4 月28 日,它是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5000万股股票,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通过上市谋求发展的企业之一,1993年11月19日,青岛海尔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股票简称:青岛海尔,股票代码:600690。 作为海尔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青岛海尔十多年来在冰箱、空调、冷柜等领域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 A 股市场最大的家电类上市公司之一、国内冰箱、冷柜、空调市场的领军企业、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公司业务范围拓展至涵盖包括洗衣机、热水器在内的所有白电产品。截至2011 年5月,青岛海尔总市值已超过340 亿元。 图表1-1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图(据2010年年报) 1.2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6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谋求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持续流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试图开始了积累跨国经营的探索。自我国加入WTO后,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断加速,众多实力企业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参与到全球资源再配置和资产重组活动中去。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并购本身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内部协调成本,而且随着盲目的扩张极易产生"大企业病"。随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普遍运用联盟战略广结盟友,开展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而被广泛关注。因此,战略联盟已成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的实用手段。 进入21世纪,海尔、美的、康佳等中国家电企业纷纷采用国际战略联盟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其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在近几年发生的诸多并购案中最为瞩目的当属今年的青岛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公司(GEA)案例,这是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业务。海尔的此次并购将会有力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并入海尔后的GE家电命名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标志着GE家电正式成为其共创共赢生态圈的重要一员,而海尔集团在家电制造业也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家电巨擘,为中国家电在海外开辟了新市场。从海尔高层的积极表态和紧跟其后的整合措施中可以看出,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并不同于当年联想并购IBM PC的“蛇吞象”式的收购方式,而是更像一场“兄弟之间的联盟”,将在多个领域方面体现协同增值。2016年1月15日,海尔与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共同宣布将在全球开展战略伙伴合作,共同在工业互联网、医疗、制造等领域提升企业竞争力。从战略层面看,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意图整合GE优质产业资源和渠道资源,将加速海尔全球化战略的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联盟签订协议的前后一些线索的发掘和分析,对青岛海尔与GE家电公司联盟后,青岛海尔的财务绩效做一对比分析,由此发现联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应。然后通过对联盟的风险分析及

青岛海尔集团并购调查报告

青岛海尔集团并购 调查报告 海尔集团并购调查报告 前言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经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96年销售收入达62亿元,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当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而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我较多的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也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

Alwote财务报表案例分析之海尔一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案例——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评判当前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投资者的角度,通过对青岛海尔2005到2008年的财务报表分析,分别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状况及成长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财务分析海尔财务指标 一、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海尔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电器、电子产品、机械产品、通讯设备制造及其相关配件制造。其中空调和冰箱是公司的主力产品,其销售收入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两者占到公司主业收入的80%以上。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同行业之首,在国外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 二、财务指标“四维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表l.青岛海尔2005—2008年度盈利能力 财务指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净利润(万元) 2005 3.53%4.27% 11.76% 23912.66 2006 3.70% 5.43% 14.04% 31391.37 2007 5.75%10.20%19.01% 64363.20 2008 6.28%11.34% 23.13% 76817.81 从2005到2008青岛海尔的营利能力持续上升,尤其是2007年上升较快。 2. 偿债能力分析 表2.青岛海尔2005—2008年度偿债能力 财务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债务 率 2005 5.33 4.1l 10.67% 13.07%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黑龙江财经学院 《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会计学-8班 小组成员陈瑞琪.陈征.王艳辉小组成员董庆波.刘砾瞳 小组成员杨晓丽.李艳艳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创立於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二、案例分析 1.社会因素 创业25年以来,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1993年开始海尔投资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1994年海尔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在莱西援建了第一所海尔希望小学,从来拉开了援建海尔希望小学的序幕以及各种活动。海尔集团先后被云南团省委、青岛团市委、希望办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和“社会的海尔”等奖项。同时,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也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政治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对于经济企业的发展机遇了许多较开放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许多落后的商业思想观念逐渐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商业思想所取代,国有企业、集体及民办小厂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有许多亏损严重濒临破产的厂子因此而起死回生,而海尔集团正是在这种机遇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3.经济因素 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

海尔企业ERP实施案例分析

一 ERP定义: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IT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变革,而提出了这个概念。一种ERP系统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二海尔企业: 简介: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

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美国天文学家海尔(Georage Ellery Hale,1868-1938)著有《新的星空》《宇宙的深度》等。 三分析海尔企业ERP: 1ERP的使用适合于海尔集团的发展现代化战略,对整个物流,供应链,企业现代化管理有着重大改革意义: 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发展内向物流发展外向物 促进管理一体化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思想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2 海尔企业选择了强大的ERP软件 国际ERP软件A3 协同工作套件W3 管理软件金色快车GE

企业并购失败案例

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海尔&美泰 兼并背景 美泰公司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身价高达47亿美元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是美国家电市场的第三大企业,位居惠尔浦(Whirlpool)和力诺国际(Lennox)之后。由于美泰公司生产成本过高,近年来业绩每况愈下,2005年美泰欲寻求收购公司。 海尔关注这一收购对象与其较早进入美国有关,美泰在美国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是最有价值的优势之一。 失败原因: 1)缺乏公关策略 美泰有着近2万名的员工然而海尔公司并没有将与员工的沟通作为其重要工作之一。 国际传播领域专家约瑟夫-布鲁曼菲尔德(JosefBlu-menfeld),在海尔在竞购案还被国内看好时就作出此悲观预言:在竞购过程中,海尔暴露出了传播和公关方面能力的不足,将使未来的中国企业收购变得更加困难。 海尔美国公司发言人在被问到如何联系海尔管理层时,只撂下一句“我也不知道”就没了下文。而正是海尔(美国)拒绝了《DesMoinesRegister》(美泰所在Iowa 州的地方媒体)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号。此举引起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购自然举步维艰。 布鲁曼菲尔德认为:“如果正确地向美国公众解释,我认为公众将会支持中国的加盟。但问题是这样的…正确解释?几乎从未有过。中国没能使用公关策略去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美国舆论。” 2)竞购价格过高

自从美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竞购战,提出13.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后,价格就开始不断攀升。海尔选择了退出。惠而浦先后三次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以总报价23亿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3)整合面临困难 FTN Midwest证券分析师Eric Bosshard认为,虽然海尔对美泰有意,但可能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所以只好中途放弃。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将面临在美国境内推广两大品牌的问题,为推广美泰品牌注入资金。 4)牵涉政治因素 海尔目前虽由私人管理,但仍然由国家控股。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海尔被描述成危险的外国掠夺者,渴望从美国买家手里抢走有价值的资产。而与海尔并购案同时间的中石油并购案也被认为政治到因素,这成为收购失败的另一原因。

海尔集团并购美国通用电气

仅在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量就已超过100例,交易金额高达826亿美元。2015年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案例达到了346宗,交易金额达到了551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无论从我国企业并购数量上看还是交易金额上看,我国跨国企业并购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前景良好。一方面,跨国企业并购,给我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谁掌握了企业创新谁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命门,企业创新能力越发重要。当前企业除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外,但是许多企业无法承担自主创新的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从而也越来越重视整合外部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界内人士对我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不看好,认为我国跨国企业并购获得的只是机器和设备,缺乏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继承。撇去继承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继承的种种障碍,单单从跨国企业并购对全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来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对于跨国企业并购后技术的绝对依赖,将企业并购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忽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提升;跨国企业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负债,也会造成企业管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企业如何通过跨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了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海尔集团,1984年在青岛成立,与1993年上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目前已经成功转型,向开发的产业平台进发。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打造共创共赢的电商平台,成为了行业标杆。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始创于1892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成长,不断并购其他外国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也是世界上极为出色的跨国公司。其涉足领域很广阔,先后在意大利、法国、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三十多万个岗位。 对于海尔公司来说,此次并购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是绝佳时期。一是弥补了没有并购美泰克的遗憾;二是此次并购是海尔集团走出去,与世界同行竞争的机会;三是此次并购可继承美国通用公司的先进设备。在此之前,美国通用公司早在2012年就投入了近10亿美元的资金进行生产设备和产品的研发,而此次并购海尔公司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将这些成果充分利用起

海尔 财务案例

JIT对营运资金的优化作用 ——基于海尔公司的案例分析 摘要:营运资金的质量事关重大,我们希望选择那种长期提供折扣的公司,关心他们如何依然能如此,其高质量的营运资金如何维持的,是与其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得来?营运者的太多?我们关注海尔,读取其派货速度表格,更是深入思考了其对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的管理和控制,最终完成了对JIT 的重点关注,并得出本文章。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营运资金控制方式。 关键词:JIT 海尔营运资金全球化战略 一、营运资金财务理论的引入 (一)营运资金的定义. 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短期负债等)后的余额。如果流动资产-流动负债>0,则与此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是以长期负债和投资人权益的一定份额为资金来源;如果流动资产-流动负债=0,则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都是流动负债融资;如果流动资产-流动负债﹤0,则流动负债融资,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共同占用,偿债能力差。 (二)营运资金的衡量 营运资金与流动比率指标密切相关。按照资金使用与长、短期资金来源的配比关系不同,主要有三种可供选择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配合性融资政策、激进型融资政策、稳健型融资政策。营运资金持有政策按照营运资金持有量的高低分为三种:宽松型营运资金持有政策、紧缩型营运资金持有政策和适中型营运资金持有政策,非常值得思考 (三)营运资金的解决办法 1.JIT理论 在20世纪中叶以前,世界汽车制造业均採用福特式的“总动员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其规模性制造的成本优势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收益,然而随著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的异质性暴露了“福特式”生产模式的缺陷。20世纪后半期,整个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不久制汽车造业开始围绕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进行探讨。

海尔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并购整合 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 1984年引进德 国利勃海尔电冰箱 生产技术成立的青 岛电冰箱总厂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 融各领域于一体的 综合性国家特大型 企业。在公司总裁张 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 过技术开发,精细化 管理、资本运营,兼 并控股及国际化等 手段,使一个亏空1 47万元的企业迅 速成长为1994 年在全国500强 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 中产品品种最多、规 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 人达62亿元,19 97年实现销售收

入108亿元。目前 集团产品有电冰箱, 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 类,500余个规格 品种,批量出口到欧 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和地区。1996年 出口创汇达570 0万美元。集团内年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企业有11个,员工 13000人。从 1991年起海尔 就在实施资产扩张 战略,先后兼并了原 青岛空调器厂、冰柜 厂、武汉希岛、红星 电器公司等10多 家大中型企业,盘活 存量资产达15亿 元之多,集团资产已 从10年前的几千 万元膨胀至39亿 元,成为中国第一家 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

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我们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 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青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6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摘要:兼并和收购作为资本运营 最核心的方法,是企业迅速低成本扩 张,战略转型以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 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并购列入 长期的发展战略,阐述了海尔集团并购 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海尔集团并购企业文 化 海尔集团从1991年开始实施并购扩 张战略,先后并购了原青岛空调器厂, 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 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近20亿 元,集团资产得到迅速扩张成为中国第 一 家特大型家电企业.海尔集团的并购 案例具有很强的实战研究和理论研究价 值. 1正确理解规模扩张的内涵 工业化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规模经 济.规模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 潜能,加快作业分工,推动技术进步, 减少管理费用,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管 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 济,必然会通过内部滚动发展或并购重 组等方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

力.但在扩张过程中如果不遵循市场客 观规律,盲目扩张,不但不能使企业走 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反而会使企业陷 入危机之中. 1.1规模扩张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海尔向外扩张是对我国家电工业发 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海尔自身优 势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的战略决策,完全遵循了市场的客 观规律. 1.2规模扩张必须坚持低成本扩张 海尔对所并购企业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只 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有那些有发展潜力,拥有一定人才和技术资源储备,设备条件较好,毋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及资产负债率合理的企业才会被海尔列入考察范围.这些企业在并购后,只要注入必要的资金,导人海尔的管理模式,输入海尔的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就能重新盘活原有资产,实现扭亏为盈. 2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人力资源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扩张企业不接纳或不信任被并 购企业原有人员,甩包袱,另拉队伍是较普遍的心理和现象,其实原有人员中有大量的人才,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体制或观念的问题,只要能理顺体制,改变观念,他们就能很快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8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1 陈 阴 娟 海尔对被并购的企业只派去财务总监,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6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二、并购目的 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70年代未,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只是一个不大数目。而且海尔洗衣机当时以滚筒为主,产品系列比较单一,要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它必须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线的长度。红星作为一个老牌的洗衣机生产厂,其设备、技术以及工人的熟练程度在当时都应是相当好的,它所缺乏的主要是科学的管理和市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海尔正是以管理和出色的市场观念而著称,因此它们的结合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市政府的出面使得这一并购进行的十分的顺利,而且由于是由市政府将红星整体划归海尔,不需海尔出资,这大大降低了并购成本,这恐怕也是海尔认为红星并购案例是它所进行的最成功的并购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一并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