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

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

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一)史前史

一、古罗马时代

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

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

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二)学科史

自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创立至今,关于学科自身合法性的问题,如学科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建制等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中既有来自外部某些文学专门学科的质疑,更有比较文学学者们对本学科的自省。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对自身学科质疑最多、最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学科。比较文学的学者们的著作不仅包括在不同时代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比较实践研究,更包含了大量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理论潮流下对学科自身合理性的考察、方法的修正以及理论的更新。比较文学开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欧洲,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把自然视为由不同物种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一观念启发了文学研究者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视为文学表现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体,具有可比的主题和特征。因此,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初创时期是以欧洲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跨文化、跨民族和跨国界的研究。

从19世纪到21世纪,这门学科共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的转换:“19世纪作为历史语言学的分支而出现;20世纪成为文学理论的交流中心;而在21世纪的今天,该学科正经历着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

一、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1、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波斯奈特把“比较的”和“历

史的”看作同义语,力图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他的视野具有全球性,书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印度、中国、阿拉伯世界,以及古地中海和现代欧洲,平等地看待民间文学和文学杰作。

2、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这份刊物虽然出现在19世纪,

但是它的创刊宗旨和实践比起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学派,它更接近于歌德世界文学的立场。另外,科赫还编著了《比较文学史研究》,一共六方面的内容:a、翻译的艺术;b、文学形式和主题的历史;c、思想史;d、政治史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e、文学与造型艺术,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e、民俗学研究。这两份刊物是欧洲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第一个开端。

3、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一个比较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探讨文艺复兴以来德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4、1900年,在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

进行了讨论;主持者是法国的著名学者巴里,他在开幕词中规定了比较文学的任务:一是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不同民俗之间的关系。

5、1900年,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这是他博士论文完成后所作的书籍,贝茨

的父母是德国人,他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瑞士,精通德法英三门语言,因此这本书的主旨跟他本身所擅长的语言学有关,这本书的编撰也为后来巴尔登斯伯格和弗里

德里希编订更大规模的《比较文学书目》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从地域上看,它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对比较文学的早期和中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一批法国学者的理论,也就是比较文学史上所谓的“法国学派”的理论。

二、法国学派理论

1、法国学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巴尔登斯伯格。

他一生在比较文学方面的著述不少,但大多是关于法国文学所受外来影响的论述。代表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巴尔登斯伯格在探讨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时曾经指出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种方向:一种是民俗学的方向,要在不同民族文学间的那些看似不明显的地方寻找文学之间的联系,进而说明文学之间的某种渊源;另一种方向是在一系列国家的文学作品之间展开并明确那些显而易见的相互关系。

2、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

代表作《比较文学论》。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成绩;总体文学的原则与任务。他在书里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和成果作了系统的探讨,认为比较文学应该像一切历史科学一样,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对每一个事实作出充分的解释。他不赞成把“比较”和“审美”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他所谓的“比较”,实质上就是要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

3、卡雷和基亚

他们俩继承并发展了梵·第根的理论,进一步确立了法国学派的体系。卡雷是巴尔登斯伯格的学生,编辑了《比较文学杂志》。基亚是卡雷的学生,在1951年出版了

《比较文学》一书。他们的著作注重研究作品的成功、作家间的相互理解、作家的际遇、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看法、旅行、幻象等,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

三、美国学派理论

比较文学虽然在美国产生的时间略迟于欧洲大陆,但是后来发展迅速,独具特色,并使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世界比较文学引人注目的中心之一。

纵观美国比较文学走过的道路,大约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美国比较文学的萌生发展时期,大约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比较文学研究仅仅是一种零星的、自发的学术探讨。

1904年,哈佛大学正式设立的比较文学系,肖菲尔德担任该系主任达15年之久,与他共事的有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巴比特出版了名作《新拉奥孔》、《卢梭与浪漫主义》。肖菲尔德主编了一套《哈佛比较文学研究丛书》。以上著作,对促进比较文学研究的贡献颇大。随后,加州大学、德州大学也设立了比较文学系,但时间不长,差不多只存在了四五年。

第二阶段为美国学派形成的正式阶段,其标志是理论上的成熟。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是孕育美国学派的摇篮,在这两所学校涌现除了韦勒克、马隆、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韦勒克是美籍捷克学者,他批评法国学派过于重视“事实联系”,认为他们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是狭隘的。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狭隘的民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的动机,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本国文学对别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法国学者,他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以及法国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使是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它的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且吸收外国作家的精神。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法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入了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霸权主义的误区。韦勒克提到,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过分注重史料的堆积,除了能证明某个作家读过另一个外国作家的作品外,什么都不能说明,他认为作比较文学的研究应该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联系在一起。

另一位著名学者是列文,他在50年代进行的法美两个学派的争论中,他始终站在韦勒克那边,批评法国学者从实证主义出发的影响研究,主张比较文学要从国际的高度来研究文学,并提倡在较高的层次上增进国际间的合作。

第三个阶段是美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范式转变。

代表人物是雷马克,他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观点。

在比较文学中影响较大的两个派别就是注重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注重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了。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比较严谨,同时也比较拘泥,它往往将研究范围限于同一文化系统之内,而且限于存在直接接触和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学现象,它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实证和考据,带有较强的实证主义倾向。法国学派有时陷于对比较对象之间事实联系的烦琐考证,而忽视对于文学现象的美学分析,特别是囿于欧洲文化系统的狭小范围内讨论问题。并且将法国视为欧洲文学的中心和辐射源,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倾向,因此存在着局限性。

美国学派就是在否定法国学派上述局限性的基础上,在二次大战以后异军突起的,它主张对于文学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注重对于无实际接触、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如果说法国学派是以比较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为研究的出发点的话,那么美国学派则以比较对象所包含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寻找比较对象之间的共同之处,而且也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值得重视的是,这一学派打

破了法国学派的欧洲中心论,力图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图景。

四、苏联的比较文学研究

三个阶段:

1 在20世纪头30年,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

2 从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兴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确立,繁荣在欧美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因为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呈对峙状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伪科学”而中断;

3 1956年后,比较文学的“复兴”阶段。

代表人物:

维谢洛夫斯基

他在《比较诗学》中提出,文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探索不同文学之间的类同,并进而研究文学作为总体的规律。这就切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探索世界的本质规律的主题。

日尔蒙斯基

是维谢洛夫斯基的学生,他认为,在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同一阶段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会表现出大量的类似,这种类似正是不同文学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基础,而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则表现为历史类型的类似。

五、其他国家

西班牙,匈牙利

东方:以色列、埃及、印度、日本等等。

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从后者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雇用农奴,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反击侵略基督教的伊斯兰势力,从此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了。爱情在他们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为她们服务。他们常常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妇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便是骑士的最高荣誉。由于他们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底层,他们中间有些人也有除强扶弱的一面。他们并不反对基督教;正相反,他们有时也为宗教去冒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出世思想和禁欲主义而要求享受生活,要求文化,从东方回来的骑士把东方文化带到了当时文化上较为落后的西欧国家。他们之中产生了一些诗人和歌手。他们的诗作歌唱现世生活和爱情,歌唱骑士的冒险,同时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弥漫宗教神秘思想,并且往往掺杂着一些奇异故事。十二、十三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以法国为最盛。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学者指出:从

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他们的特点: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

塞万提斯在小说中故意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描写了堂吉诃德带着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堂吉诃德》是一部辛辣的讽刺作品。它以其犀利的语言,亦庄亦谐的情节,鞭笞了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与迎合统治者需要的骑士文学,嘲笑了企图用打抱不平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空想,历史发展就如塞万提斯预期的那样,《堂吉诃德》的出版给了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传奇,当然,骑士文学的消亡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趋崩溃,作为其观念形态的封建文学必然衰落的结果。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后世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古典仙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

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样的人和事,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不少,当时由于七国之间争霸称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国权贵们都争相征贤纳士,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当时的信陵君、平原君都养了好几百甚至上千的这类“食客”,这也就给这类武士侠客们创造了生存条件,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这些侠义武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那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十分为人们所敬仰。这些武术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岗寨、水浒中的侠客们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当派武功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这些派别,宏扬了武术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而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就与许多武侠小说有些类似了,他们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过分夸大了武术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这种以超人形象出现,除暴安良的武侠,又恰好反映了人们的希冀和愿望,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象,那就是赵处女、红线和昆仑奴。赵处女源自《吴越春秋》,红线出自唐袁郊撰《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奇》,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使他们更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比较文学崛起与繁荣并不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直接延伸,它虽然受到了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大影响,却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独特过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自己较为深刻的、独特的足迹。从根本上说,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并不是基于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的出现或新的研究领域的发掘——像甲骨文的发现促生了甲骨学的产生那样——而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一点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可以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完整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导论 一个是阆苑仙姝,一个是风尘奇葩,一个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芙蓉,一个是明媚鲜妍的红色山茶。18世纪,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古老国度——中华帝国与法兰西,两位文采卓然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与小仲马,“分别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传神之形和玛格丽特真切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和诗意的手法,将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一宏阔画幅作为这场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的背景。《红楼梦》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永久的谈论主题。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全书的主线,对读者而言,林黛玉更是成为了不朽的“潇湘妃子”。小仲马先于1848年写下小说版的《茶花女》,后改编成为戏剧。受小仲马的启发,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1935年,《茶花女》被搬上荧幕,名为《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故事》。茶花女这一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两个看似生平迥异的女子,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感。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以作者曹雪芹和小仲马的生平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红楼梦》和《茶花女》的小说本身以及林黛玉、茶花女的原型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生平、性格、爱情悲剧及根源、文学艺术之美进行多角度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茶花女,林黛玉,曹雪芹,小仲马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一章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1.1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介绍及比较 1.2 曹雪芹与小仲马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第二章《红楼梦》与《茶花女》简介 2.1.《红楼梦》简介 2.2.《茶花女》简介 2.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原型小考 第三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比较 3.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比较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 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 3,国际文化交流 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07002201 课程名称:西方文论 学分:2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古希腊文艺理论; 2,古罗马文艺理论; 3,基督教文艺理论; 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 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 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 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 、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 、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种不稳定性。3 、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比较文学2.0

流传学doxologie渊源学crenology形象学imag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类型学typology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接受学acception 1,比较文学发展的3个理论阶段:欧美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哪些方面: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2,“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由谁提出:钱钟书《谈艺录》 3,媒介学3大特点: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4,变异学重要特质:追求同源中的变异性 5,母题研究对象: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境母题(社会环境)6,比较文学的发端:19世纪的欧洲 7,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类研究方法、变异研究方法1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作者:波斯奈特 12,文学跨文明比较文学方法:“美人之美”法“求同存异”法“双向阐发”法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代表人物:季羡林 2,流传学:流传学也叫声誉学,最早法国学者。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得事实,主要探讨它在国外所产生的接受、声誉、变动方面的史实关系及其意义。 3,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七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一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的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4,媒介学: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现有文学流传中种种没解作用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 5,比较文学变异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6,文学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得他国化。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定于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是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制为微血管细。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拓展了比较文学领域,开始倡导平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此之后,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学者倡导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的对话与比较,提出了实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 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 点 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可以说。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1 序言 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综上所述。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研究东亚三国被欧美列强蹂躏的历史,其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现代性以及其比较研究的方式。已成为东亚各民族的主要课题和重要工作之一。但是,直到现在,东亚三国仍未能从各自的角度达成共识。理由之一是,日本最先进入现代化,而中国与韩国则采用另一种发展途径进入现代化。由于中、日、韩三国与欧美各国在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将三个国家的现代性放入一个框架内进行研究。在对这三个国家的现代史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强调不同因索——外部影响或自身发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强调不同的侧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法统一。因此,实际上中、日、韩三国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记述本国的文学史。例如,在中国的学术界,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特定的历史单位。定义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时期。这是遵从毛泽东的“民主主义论”的结果,并且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统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很明显,这并不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依存于本国的政治发展路径来划分的结果。在日本,现代文学的时期是按照天皇的年号来划分的,即明治、大正、昭和等,这一点在日本的学术界内部已形成共识。而在韩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这一问题,依然没有统一的答案。1876年开港起点论、1894年甲午改革起点论、1919年《创造》创刊起点论以及独立运动起点论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另一,赵演铉认为,由于每十年都会发生一件大事,足以对文学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现代文学应以十年为单位进行记述。

比较文学原理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 参考书目 学科理论类: 《比较文学译文集》,张隆溪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王向远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论》,【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美】李达三著,见《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比较文学》,【法】基亚著,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论》,曹顺庆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批评的概念》,韦勒克著、张金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一辑,杨乃乔、伍晓明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 《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汪介之编,译林出版社,2004年。 《比较文学论集》,乐黛云、唐林森主编,译林出版社,2004年。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王向远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王向远著作集第六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王向远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王向远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曹顺庆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 《比较文化学》,方汉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多维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学》,孟绍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比较诗学》,饶芃子著,陕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 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 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 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 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 2.比较性 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 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

比较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是;二是 2、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世纪末。它的出现与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3、从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学、、、的历史。 4、法国学者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史。 5、季羡林先生说过,从全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文艺理论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确有创见而又能自成体系的只有三个地方,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从古代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洲国家所在的广大地区。 6、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探讨了缺类问题。 7、比较文学就是要突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打通”整个文化领域,使文学研究进入了性研究的新阶段。 8、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中实现的。 9、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源流,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各国文学的影响,这一研究被称为。 10、比较诗学是一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的比较研究。 11、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民族,,文化和的文学研究。 12、比较文学要求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应以为背景,以为参照系统,认识和评价自己。 13、丹纳《艺术哲学》中提出的制约文学发展的三大要素中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外界条件”相对应的是和。 14、文学理论对音乐的借鉴体现在对音乐和的吸收上。 15、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哲学家首创的哲学专题论文引起了哲学和文学的分化。 16、钱钟书先生曾倡导法,它不仅表现在文学范围内地域、时代、文类诸界限的打破,而且推向整个文化领域,体现为各个学科门类的汇通。 17、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8、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书中使用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 19、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叶席卷全欧的文学思潮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比较文学(北师大)

三、论述题: 什么是比较诗学?为什么不能忽略东方比较诗学? 1、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有什么联系区别? 2、怎样理解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之关系? 3、母题 2、什么是世界文学?它与比较文学是什么关系? 2 、如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理解“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的关系? 1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平行贯通法 3、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传播研究法”与“影响研究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比较文学中的翻译文学史研究有何必要与价值?如何展开? 2 、结合实例简述中西悲剧的差异。 4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1、从宏观上看,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三、论述题据你所知,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哪些思潮、流派或作家作品是受到中国文学的启发和影响的?请举两个以上(含两个)例子加以分析。 、印度古典文学中有没有悲剧?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古代文学中没有悲剧,你对此怎么看? 三、论述题1、浪漫主义为什么会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艺思潮? 2 、请举出英、法、俄、美、日、印等外国古典名著中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并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等角度,分析这类人物形象的民族特点。 1 、有人说“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外国人对本国文学的研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2、你细读过哪些外国文学名著?哪部作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 、请以英国的王而德和日本的谷崎润一郎为例,谈谈惟美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对立。三、论述题请以文学传统比较悠久,文学比较发达的几个国家(如英、法、德、俄、印、日等)为例,从宏观的、比较文学的角度,论述宗教文化、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学面貌。

比较文学02

第二章本体论 【学习要点】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comparative与“文学”literature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二节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科学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objects):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the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relationship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National literature) 2、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ont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comparative perspective) 3、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是文学比较(comparison of literary works)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被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学术界共同存在的现象。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rableness) 可比性原则: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参考书目:思考题

(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填(20分) 1、比较文学具有 ( 开放性 )、( 多方位 )、( 动态性 ) 的特点。 2、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 ( 认同 ) 和( 离异 )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3、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 ( 影响 )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 平行 )研究。 4、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是( 戴克斯特 )的学术活动。 5、被誉为法国比较文学喉舌的杂志是 ( 《比较文学评论》 ),创始人是(巴登斯贝格 ) 。 6、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899年创立于( 哥伦比亚大学 )大学。 7、德国古典语文学家 ( 霍普特 )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德国比较文学开辟了道路。 8、东欧唯一译本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性著作是 (久里申 ) 的《比较文学研究》。 9、文化外求的三个方向是 ( 外求于他种文化;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外求于他种学科)。 10、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朔到 ( 1897年 ) 年林纾翻译《茶花女》。 1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在 ( 20年代末30年代 )(时间)。 12、三四十年代显示我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 ( 朱光潜 ) 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二、名词解释(20分) 1、文学批评: 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文学批评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2、文化转型: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了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3、文化离异: 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4、题旨(母题): 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题旨或母题是可以从题材中读出来的某种意义,它是一种可以在各种主题中多次出现的因素。 三、简答题(30分) 1、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划分是指什么?举例说明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层次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和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这两个层次之间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例如文学理论不仅可以进行某一国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对某一文艺理论问题,从世界的角度进行总体性的研究。无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都有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方面的内容。 2、简述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一书的观点? 答:(1)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种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2)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历史上毫无关系的语言和风格方面的现象,同研究从阅读中可能发现的相互影响和平行现象一样有价值;(3)比较文学不能只用来研究文学史(渊源和影响),而且也要用来研究和评论和当代文学;(4)比较文学上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它认为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都有统一的一面,因而存在从国际的角度来展望建立全球文学史和文学学术这一遥远的理想;(5)比较文学的性质和对象决定了它不可能只局限于运用单纯的比较方法,在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第二章第二讲译介学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变异现象研究 对“归化”、“异化”、“误译”、“过滤”等翻译现象的研究。 原因:语言不只是字、词、句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问题。 1、误译、误读、误释现象研究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李白:惊沙乱海日 2、文化信息的减损、增值 Walk to the place where the water has its source;and,seated,await the birth of the cloud。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归化、异化现象 林纾译哈葛德小说23部,中有16部加上“史”、“传”、“录”、“志”、“记”为书名。 Joan Haste 《迦茵小传》 She 《三千年艳尸记》 Black Heart and White Heart,and Other Stories 《蛮荒志异》 林纾有意用中国传统诗文的词汇译外国小说。 The World Desire 《金梭神女再生缘》 王子——太子东宫 卫士——羽林蛇冠——龙冠 埃及宫殿——藻井、铜鼎、觞 (二)翻译文学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描述翻译事件,记述翻译家活动,梳理翻译思想、理论等。 比较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 文学交流史: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与其他语种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 文学关系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产生联系的媒介。 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在他国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一)翻译观念转变 原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内容,注重形式忠实。 后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于以本土文化视角重释。

比较文学-期末整理

比较文学-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孙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 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

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