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刘梦溪;卢春喜;时铭显

【摘要】Gas-solids airlift loop reactor (GSALR) is a novel gas-solids fluidized bed reactor by appropriately coupling gas-liquid airlift loop reactor and dense-phase gas-solids fluidization theory. The recent advances in GSALR are reviewed, referring to researches o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and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on gas-solids hydrodynamic behavior.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also given.%气固环流反应器是将气液环流理论与稠密气固流态化理论进行合理移植、耦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参考了内循环流化床的一些研究结果,对操作条件、几何结构对气固环流反应器内两相流体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13(064)001

【总页数】8页(P116-123)

【关键词】流态化;气固流化床;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热量传递

【作者】刘梦溪;卢春喜;时铭显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52.5

引言

环流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气液反应器,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冶金、制药等领域中[1]。自1955年被提出至今,对环流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绝大多数都集中在

气液、气液固体系[1],涉及气固体系的研究较少[2-4]。气固环流反应器将气液环流的理论合理地移植、耦合到气固体系,实现了可控的平推流与有限全混流的有机结合,具有高效的气固接触效率,有序的颗粒流动,可控的颗粒停留时间,优秀的传热、传质性能,结构简单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使其在石油炼制领域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在气固环流这一新领域内的研究结果、进展和工业应用情况,借鉴相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1 气固环流反应器基本结构及操作区域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常规流化床中部插入一个同心布置的圆筒

即导流筒(draft tube),导流筒将流化床分为导流筒区(draft tube region)和环隙区(annulus region),导流筒以上的密相床层称为气固分离区(gas-

solid separator),导流筒下沿到导流筒分布器[中心气升式,图1(a)]或环

隙分布器[环隙气升式,图1(b)]之间的区域为底部区域(bottom region)。在导流筒区和环隙区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气体分布器,分别控制通入的气体量,在导流筒区和环隙区形成两个床层密度不同的流化床,并在底部区域产生一个压力差,推动颗粒在导流筒区和环隙区间循环流动。如图1所示,若通入导流筒区的气体

量大于通入环隙区的气体量,颗粒在导流筒(上升区)内向上流动,在环隙区向下

流动,则称为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draft tube-lifted gas-solid air loop reactor)[2],若通入环隙的气体量大于通入导流筒内的气体量,颗粒在环隙区(上升区)内向上流动,在导流筒内向下流动,则被称为环隙气升式环流反应器(annulus-lifted gas-solid air loop reactor)[3]。

图1 气固环流反应器和内循环床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as-solid air loop reactor and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内循环流化床(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5-7]是一种结构与环流反应器相似的气固流化床,主要处理Geldart B类颗粒,是一种改良的喷动床,其结构如图1(c)所示。内循环流化床的导流筒直径一般很小,横截面积远远小于环隙面积。导流筒内气固流动为稀相输送,环隙区则为移动床。内循环流化床与气固环流反应器在操作床型、流体力学行为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3],但二者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内循环流化床的研究成果对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行为

2.1 环流反应器的启动问题(start-up problem)

环流反应器内颗粒环流流动的推动力来自导流筒区和环隙区底部的压力差,当这一压力差大于颗粒环流流动产生的阻力时,就可以实现颗粒的环流。谢建平[8]、Liu等[3]在环隙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发现只有当环隙区表观气速为导流筒区表观气速的2~2.5倍时才可以实现环流,这是因为底部空间内存在由环隙区到导流筒区的窜气行为(gas bypassing),窜气的方向与颗粒环流的方向相反,降低了颗粒环流的推动力。Kim 等[5-7]、Yang等[9]在内循环床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Lee等[5]的实验显示只有当内环流床导流筒区表观气速大于环隙区表观气速7倍以上才可以实现稳定的环流,这一气速比远大于环流反应器启动时的比例,主要是由于二者的流体力学行为和实验采用的颗粒物性不同所引起的。

2.2 气固环流反应器内的气体交换

环流反应器内不同区域间的气体交换(窜气行为)对反应器的启动、颗粒环流具有显著的影响,当窜气方向与底部区域内颗粒环流方向一致时,窜气有助于颗粒的环流,反之则阻碍颗粒的环流。图2给出了环隙气升式气固环流反应器底部区域床层密度沿径向的分布[8],其中环隙气体分布器开孔位置为r/R=0.82。可以看出,随着环隙表观气速的增加,床层密度的最低点逐渐向反应器中心移动并最终进入导流筒投影区,说明由环隙气体分布板出来的气泡趋向于向导流筒内流动,当环隙表观气速大于0.5m·s-1时,有大量的气泡窜入了导流筒内。

图2 底部区域内床层密度沿径向的分布Fig.2 Radial distribution of bed density in bottom region of annulus-lifted gas-solid fluidized bed(uGD=

0.05m·s-1)

有关研究表明,内循环流化床中同时存在由环隙底部向导流筒区和导流筒底部向环隙区双方向的窜气行为(Byung 等[10],Jeon等[11] Ahn等[12]),其中环隙区向导流筒区的窜气量远大于导流筒区向环隙区的窜气量(Jeon等[11]),Ahn等[12]发现窜气量最高可达40%左右。几何结构是窜气现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谢建平[8]将环隙气体分布器开孔由沿截面均匀布置改为单排开孔(r/R=0.83),并将底部间隙减小,发现图2中的密度分布得到了极大改善,窜气现象基本消失。Jeon等[11]在内循环床中发现环隙区采用环式气体分布器能显著减小窜气量,其次为锥面板分布器,平板风帽式分布器窜气量最大。Yang等[9]在内循环床中设置了多个气体分布器,发现从不同的分布器给气,窜气量发生了很大变化。Claflin等[13]发现增加环隙面积可以降低窜气量,筛孔式导流筒底部区域的窜气量小于不开孔的导流筒。

操作条件对窜气量也有影响。Jeon等[11]发现在环隙区表观气速很小的情况下(1.1<uGD/umf<1.6),由环隙区窜至导流筒的气量随着导流筒区表观气速的

增加而增加,随着环隙区表观气速的增加而降低,通入环隙区的气体中最高有60%窜入导流筒区。Ahn等[12]发现当uGD/umf由7增加到10时,由环隙区窜至导流筒区的气体量由35%增加到40%左右,而反方向的窜气则由3.5%降低到1%。Jeon等[11]将测得的实验数据与Song等[14]、Ahn等[12]和Shih 等[15]的数据比较发现,导流筒区和环隙区出口的气量比始终维持在入口气量

比的2.5倍左右。藏量对窜气量也有影响,但目前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如Chandel等[16]发现无论对于细颗粒(dp=0.425~0.6mm,ρp=2606kg·m

-3)还是粗颗粒(dp=1.4~1.7mm,ρp=2623 kg·m-3),窜气量都随着藏

量的增加而减少。但Ahn等[12]却发现静床层高度的增加对窜气量几乎没有影响。此外,Jeon等[11]还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一个计算窜气比例的经验公式。2.3 床层密度分布

文献中对环流反应器内床层密度的报道较少,只有卢春喜等[2-3,17-18]对气固环流反应器内的床层密度分布展开了研究。环隙气升式气固环流反应器底部区域内床层密度沿径向的分布如图3所示[3,8]。可以看出导流筒区的床层密度

大于环隙区床层密度。底部区域存在一个滑移区(r/R≤0.64),床层密度基本不变(约820kg·m-3),对颗粒的环流十分不利。谢建平[8]、朱效明[18]认为滑移区的存在与结构因素有关。颗粒进入底部区域后流通面积发生改变,对颗粒流动产生阻力,使其容易堆积。此外,分布环伸入导流筒,射流不足以影响到底部,也易产生死区。刘梦溪等[19]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将导流筒气体分布器由导流

筒内下移至底部区域,可以有效改善底部区域的流化状态。图4给出了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把导流筒设置在底部区域内后,底部区域的流化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在r/R=0.4附近床层密度相对较大,这是由于导流筒内表观气速较小,射流影响范围有限所致。

图3 底部区域颗粒密度沿径向的分布Fig.3 Radial distribution of bed density

in bottom region

图4 导流筒分布器高度对底部区域床层密度的影响Fig.4 Influence of gas distributor axial position on radial distribution of bed density in bottom region

带有两级导流筒的气固环流反应器结构如图5所示,反应器内床层密度分布如图6所示[20]。由图6可以看出,在一段、二段导流筒中床层密度随轴向高度的变

化很小。在环隙空间,一段环隙的床层密度大于二段环隙床层密度。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段环隙的上部床层密度的增加较为显著。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实验现象表明,环隙空间的气泡运动方向与颗粒流动方向相反,有大量小气泡尚未到达一段环隙的顶部,就被颗粒夹带着向下运动,造成一段环隙上部床层密度远大于其他轴向位置处,此外,实验是在连续模式下操作,颗粒进料口也处于这一高度,因而也会对床层密度造成一定影响。

2.4 颗粒的环流速度和环流量

图5 带两级导流筒的气固环流反应器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gas-solid

air loop reactor with two-stage draft tubes

图6 两级串联环流反应器密度轴向分布Fig.6 Axial distribution of cross-sectional averaged bed densities in GSALR with two draft tubes(uGD=

0.05m·s-1)

可控的颗粒环流对环流反应器的反应、传递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因而颗粒的环流速度始终是学者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其影响因素主要有:①操作条件,如导流筒

区与环隙区表观气速[2-7,21-25]和颗粒的装载量[16];②几何结构,如导流筒到气体分布器的距离[7,10,16,26-27]、导流筒的直径和高度[3,7,10,28]、气体分布器型式[10,19]以及颗粒的尺寸[16,28]等。

图7给出了刘梦溪等[21-23]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颗粒环流速度随着上升区

(导流筒区或环隙区)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Ahn等[12]、Song等[14]、Chu等[29]、Milne等[27]在内循环床中也发现颗粒的环流量随着导流筒区

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必须保证环隙区有较好的流化质量才能较好地实现环流。Xie等[4]在一

个环流膜反应器中发现,环隙区供气量也对颗粒环流速度有显著影响,但Xie等测量的颗粒循环速度明显小于刘梦溪等[21-23]的实验数据,这可能是由于Xie

等采用的是目测法,观察到的边壁处颗粒运动速度小于中心处颗粒速度。Byung

等[10]、Jeon等[11]、Chu等[29]和Berruti等[30]发现当环隙区床

层由移动床变为起始流化时,颗粒的环流量有了显著提高,在总气体量不变的前提下,导流筒区和环隙区存在一个最佳的气体流量比。此外,Chandel等[16]发

现导流筒底内外环间压降随着藏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中等颗粒(dp=0.425~0.6mm,ρp=2606kg·m-3)时的底部压降大于采用粗颗粒(dp=1.4~1.7mm,ρp=2623kg·m-3)时的压降。Alappat等[31]也发现颗粒的环流量随着藏量的增加而增加。Yan等[32]发现,对于连续操作的气固环流反应器,颗粒进料

量也会增加颗粒的环流量。

图7 不同操作模式环流反应器中环流速度的对比Fig.7 Comparison of particle circulation velocity for GSALR operated in different matter

底部区域的窜气现象(gas bypassing)对颗粒的环流量有重要影响。Byung等[10]发现当窜气方向与底部区域颗粒环流方向相反时,会阻碍颗粒的环流,而

当窜气方向与颗粒在底部区域的环流方向相同时则会促进颗粒的环流。一般而言,反应器的几何结构和操作条件决定了窜气的方向和窜气量(见2.2节)。

几何结构决定了底部区域、环隙区的流化质量和窜气量的大小,进而影响了颗粒的环流。图8给出了导流筒高度对颗粒环流量的影响,随着导流筒高度的增加,颗

粒的环流量先降低,然后维持不变。Byung等[10]、Zhao等[26]、

Ishikura等[28]在不同颗粒直径的内循环床中均发现颗粒环流量随着导流筒-反应器截面积比的增加而增加。刘梦溪等[20,25]在带有两级导流筒的气固环流反应器中发现,二段环流的环流速度大于一段环流,二者的差距随着导流筒区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

图8 不同操作模式环流反应器中环流流量的对比Fig.8 Comparison of particle circulation mass flow rate for GSALR operated in different matters

分布器的安装位置对颗粒的环流量有显著的影响。由图7和图8可以看出,中心气升式环流的颗粒环流速度与环流量远大于环隙气升式环流,这主要是因为环隙气升式环流中导流筒分布器位置较高,难以流化底部区域,颗粒在底部区域环流流动的阻力相对较大。Liu等[19]在环隙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发现将导流筒气体分布器下移到底部区域,会有效改善底部区域的流化质量(图4),当气体分布器处于底部区域中间时,颗粒环流量最大。谢建平等[8,21]在环隙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发现,当环隙气体分布器设计不合理时会导致大量气体窜入导流筒,造成环流反应器启动困难,严重时甚至改变环流的方向。王德武等[24]考察了提升管-环流床组合反应器内的流体力学特性,发现在提升管出口采用平板直孔式分布器所获得的颗粒环流速度最大,采用凸形球面板时的环流速度最小。Byung等[10]在内循环床中发现颗粒环流量与环隙分布器型式有关,采用板式分布器的环流量大于采用锥板分布器的环流量,大于采用环管分布器的环流量。Xie等[4]也发现分布器型式对颗粒环流速度有很大影响。

底部间隙(gap-height,图1)对颗粒环流量也有显著的影响。Ishikura等[28]、Song 等[14]、Zhao等[26]和 Konduri等[33]在内循环床中观察到颗粒环流量随着底部间隙的增加而增加,但Yang等[9]发现当底部间隙过大时,会导致大量气体由导流筒底部窜入环隙区,从而导致内循环流化床启动困难(start-up problem),因此,底部间隙存在一个最佳值。Liu等[3]建立了一

个考虑操作条件和几何结构的颗粒环流量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3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气固传质行为

刘梦溪等[20]以H2为示踪气体,测量了气固环流反应器中的汽提效率,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可以看出,汽提效率随着导流筒区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带有两级导流筒的环流反应器的汽提效率大于只有一段导流筒的环流反应器。张永民等[34]在一套φ800mm的大型冷模装置上,采用O2示踪技术对工业上常用的几种汽提器型式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发现气固环流反应器的汽提效率大于空筒结构和盘环形挡板结构的流化床,并提出了一个计算环流反应器汽提效率的计算模型。图9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汽提效率Fig.9 Stripping efficiency of gas-solid airlift reactor(uGD=0.043m·s-1)

4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传热性能

图10给出了环流反应器和普通流化床内颗粒-器壁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35-36]。可以看出,环流结构的取热器的总传热系数通常都在600W·m-2·K-1以上,采用两段环流时可以达到1000 W·m-2·K-1以上,远大于目前工业中常用的自由床取热器传热系数(407~523W·m-2·K-1)。孙富伟[37]采用一圈换热管来代替导流筒,发现换热管间留有缝隙时的取热系数大于换热管间没有缝隙时的取热系数。

5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工业应用

图10 气固环流取热器的传热系数Fig.10 Particle-w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gas-solid airlift reactor

目前,气固环流反应器已被成功应用于石油炼制领域。如卢春喜等[17,22,39-43]提出了在催化裂化粗旋料腿上增设环流式预汽提器CSC(circulating stripping cyclone),已在10余套FCC装置中成功应用,结果显示可提高轻质油收率1.5%、减少再生器烧焦负荷5.2%。卢春喜、刘梦溪等[2,20,34,44

-46]成功开发了一种组合式环流汽提器,已在扬子石化、燕山石化80×104 t·a -1等国内多套FCCU上成功应用。标定结果显示,改造后轻质油收率提高1.8%,焦炭收率降低1.45%,汽提蒸汽用量降低0.36t·h-1。利用颗粒在流化床内的有

序环流流动,刘显成等[35-36]、孙富伟[37]还提出了气固环流外取热器,

并应用在扬子石化和辽河石化的催化裂化外取热器的改造上,结果表明传热效率远大于常规取热器。此外,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反应器采用提升管和流化床组合结构,工业应用中发现装置振动、操作不稳等现象,卢春喜等[47-48]

提出了一种提升管和环流反应器组合反应器,有效降低了气泡直径,减缓了装置振动的问题。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内循环流化床的一些研究结果,对操作条件、几何结构对气固环流反应器内两相流体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目前对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研究主要是面向应用的宏观流动与传递性能的研究,对反应器内两相流动、接触与传递的本质问题尚不清楚,今后有必要展开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1)基于多尺度的两相流动与传递的研究。例如介观两相流动行为及与宏观流动特性的关联等。

(2)对显著影响反应器性能的因素的研究,如不同区域间气体的交换(底部区域的窜气和气固分离区气体的夹带)、颗粒的循环等,获得定量描述模型、控制机理与调控方法。

(3)进一步拓展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结构型式与应用领域,如通过几何结构的改进,实现反应器内多种颗粒的混合,进一步强化气固间的传热等。

符号说明

dp——颗粒直径,mm

HD——导流筒高度,mm

Hdis——导流筒分布器轴向位置,mm

Mcirc——颗粒环流速率,kg·s-1

r/R——量纲1径向位置

ucirc——颗粒环流速度,m·s-1

uGR——导流筒区表观气速,m·s-1

uGD——环隙区表观气速,m·s-1

uF——流化床表观气速,m·s-1

z——轴向高度,mm

ρB——流化床床层密度,kg·m-3

ρp——颗粒密度,kg·m-3

η——汽提效率

References

【相关文献】

[1]Chisti M Y.Airlift Bioreactors[M].London:Elsevier Applied Science,1989 [2]Liu M X,Lu C X,Shi M X.Hydrodynamic behaviour of a gas-solid air-loop stripper[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12:55-59

[3]Liu M X,Lu C X,Zhu X M,Xie J P,Shi M X.Bed density and circulation mass flowrate in a novel annulus-lifted gassolid air loop reactor[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0,65(22):5830-5840

[4]Xie D,Lim C J,Grace J R,Adris A E M.Gas and particle circulation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membrane reactor cold model[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9,64:2599-2606

[5]Lee J M,Kim Y J,Kim S D.Catalytic coal gasification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reactor with draft tube[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1998,18:1013-1024

[6]Kim S D,Kim Y H,Roh S A,Lee D H.Soli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orifice-type draft tube[J].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2,19(5),911-916

[7]Choi Y T,Kim S D.Bubble characteristics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J].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Japan,1991,24:195-202

[8]Xie Jianping(谢建平).Study on flow behaviour of the annulus spargered gas-solid loop reactor[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07

[9]Yang W C,Margaritis P J,Keairns D L.Design of re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s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J].AIChE Symp.Ser.,1978,74:218-228

[10]Byung H S,Young T K,Sang D K.Circulation of solid and gas bypassing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a draft tube[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997,68:115-122

[11]Jeon H J,Kim S D,Kim S J,Kong Y.Solid circulation and gas bypassing characteristics in a square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draft tube

[J].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2008,47:2351-2360

[12]Ahn H S,Lee W J,Kim S D,Song B H.Solid circulation and gas bypassing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an orifice-type draft tube[J].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1999,16(5):618-623

[13]Claflin J K,Fane A G.Spouting with a porous draft-tube[J].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1983,61:356-363

[14]Song B H,Young T K,Sang D K.Circulation of solid and gas bypassing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a draft tube[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997,68:115-122

[15]Shih H H,Chu C Y,Hwang S J.Solids circulation and attrition rates and gas bypassing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cal Research,2003,42:5915-5923

[16]Chandel M K,Alappat B J.Pressure drop and gas bypassing in re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s[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6,61:1489-1499

[17]Liu Mengxi(刘梦溪),Lu Chunxi(卢春喜).Study of new kind of stripper

[J].Petrochemical Technology(石油化工),2001,30(11):850-854

[18]Zhu Xiaoming(朱效明).Study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annulus lifted gas-solid air loop reactor[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05

[19]Liu Mengxi(刘梦溪),Niu Zhanchuan(牛占川),Lu Chunxi(卢春喜),Wang Zhu’an(王祝安).Affect of draft tube gas distributor on hydrodynamics in an annuluslifted gas-solid air loop reactor[J].CIESC Journal(化工学报),2010,61(9):

2250-2256

[20]Liu Mengxi(刘梦溪),Lu Chunxi(卢春喜),Shi Mingxian(时铭

显).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novel two-stage internal airlift loop reactor[J].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过程工程学报),2006,6(2):398-402

[21]Liu Mengxi(刘梦溪),Xie Jianping(谢建平),Lu Chunxi(卢春喜),Wang

Zhu’an(王祝安).Theoretical analysis of hydrodynamics in novel gas-solid annulus-spargered airlift loop reactor[J].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化工学报),2008,59(9):2198-2205

[22]Liu Mengxi(刘梦溪),Lu Chunxi(卢春喜),Shi Mingxian(时铭显).Particl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a single stage high level gas-solid annular flow stripper

[J].Petrochemical Technology(石油化工),2002,31(10):815-819

[23]Zhu Xiaoming(朱效明),Liu Mengxi(刘梦溪),Lu Chunxi(卢春喜),Wang Zhu’an(王祝安).Characteristics of solid velocity in an annulus-lifted gas-solid loop reactor[J].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8,

24(4):295-300

[24]Wang Dewu(王德武),Yan Chaoyu(严超宇),Lu Chunxi(卢春喜).Effect of distributor types on the hydrodynamics behavior in a compound gas-solid airlift loop reactor[J].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石油炼制与化工),2011,42(5):50-56

[25]Liu Mengxi(刘梦溪).Research on a novel gas-solid airlift loop reactor with two draft tubes[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01

[26]Zhao X L,Yao Q,Li S Q.Effects of draft tubes on particle velocity profiles in spouted beds[J].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06,29:875-881

[27]Milne B J,Berruti F,Behie L A,De Bruijn T J W.The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a novel solution to gas bypassing in spouted beds[J].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1992,70:910-915

[28]Ishikura T,Nagashima H,Ide M.Hydrodynamics of a spouted bed with a porous draft tube containing a small amount of finer particles[J].Powder Technology,2003,131:56-65

[29]Chu C Y,Hwang S J.Attrition and sulfation of calcium sorbent and solids circulation rate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Powder Technology,2002,127:185-195

[30]Berruti F,Muir J R,Behie L A.Solids circulation in a spout-fluid bed with draft tube[J].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1988,66:919-923

[31]Alappat B J,Rane V C.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various design and operational parameters on solid circulation rate in a re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1995,73(4):248-252

[32]Yan C Y,Lu C X,Zhang Y M,Wang D W,Liu M X.Profiles of solid fraction and heterogeneous phase structure in a gas-solid airlift loop reactor[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0,65(22):5830-5840

[33]Konduri R K,Altwicker E R,Morgan III M H.Design and scale-up of a spouted-bed combustor[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9,54:185-204

[34]Zhang Yongmin(张永民),Lu Chunxi(卢春喜),Shi Mingxian(时铭显).Large-scale cold pilot experiment on a new annular catalyst stripper for FCC units[J].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18(3):377-380

[35]Liu Xiancheng(刘显成),Lu Chunxi(卢春喜),Shi Mingxian(时铭显).Study on heat transfer between gassolids suspension and the surfaces of two draft tubes in an airlift loop heat exchanger[J].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过程工程学报),2004,4(Suppl.):611-618

[36]Liu Xiancheng(刘显成),Lu Chunxi(卢春喜),Shi Mingxian(时铭显).An airlift loop heat exchanger[P]:CN,1627035.2005

[37]Sun Fuwei(孙富伟).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new FCC regenerated catalyst coolers with inner particle circulation[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11 [38]Ozkaynak T F,Chen J C.Emulsion phase residence time and its use in heat transfer models in fluidized beds[J].AIChE Journal,1980,26(4):544-550

[39]Lu Chunxi(卢春喜),Xu Guiming(徐桂明),Lu Shuigen(卢水根),Shi Mingxian (时铭显).Study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 of a pre-stripping separation system for riser termination of FCCU[J].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33(1):33-37

[40]Lu Chunxi(卢春喜),Shi Mingxian(时铭显).Novel catalytic cracking riser termination devices in China[J].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石化技术与应用),2007,25(2):142-146

[41]Xu Kewei(许可为).Revamping of FCC unit with CSC rapid-separation technology [J].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炼油技术与工程),2005,35(5):11-13 [42]Lu Chunxi(卢春喜),Liu Weimin(刘为民),Gao Jinsen(高金森),Xu Chunming (徐春明),Mao Yu(毛羽),Shi Mingxian(时铭显).Integrated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of heavy oil catalytic cracking reaction system[J].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石化技术与应用),2006,24(1):1-4

[43]Xu Kejia(许克家).Study on dense-phase airlift loop stripper for quick separator of riser of FCC[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1998

[44]Liu Mengxi(刘梦溪),Lu Chunxi(卢春喜),Wang Zhu’an(王祝安).Combined catalyst stripper[P]:CN,10111267.2008

[45]Li Peng(李鹏),Liu Mengxi(刘梦溪),Han Shouzhi(韩守知),Lu Chunxi(卢春喜).Commercialization of disc and donut airlift loop hybrid stripper in fluidized bed catalytic cracking unit of Yangzi Petrochemical Company[J].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石化技术与应用),2009,27(1):32-35

[46]Gao J S,Chang J,Lan X Y,Yang Y,Lu C X,Xu C M.CFD modeling of mass transfer and stripping efficiency in FCCU strippers[J].AIChE Journal,2008,54(5):1164-1177

[47]Lu Chunxi(卢春喜),Wang Dewu(王德武),Gao Jinsen(高金森),Wang Zhu’an(王祝安).A riser and gas-solid loop coupled reaction equipment[P]:CN,200810084405.2.2008-09-10

[48]Wang Dewu(王德武),Lu Chunxi(卢春喜).Distributions of solids hold-up in the airlift loop fluidized bed of a riser-airlift loop fluidized bed coupled reactor[J].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过程工程学报),2008,8(6):1051-1056

工程热物理所在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研究中取得进展

工程热物理所在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研究中取得进展 循环流化床煤粉气化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尺度气固流动过程,为了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要对反应器内部气固两相多尺度流动特性进行深入的机理研究,组织合理的颗粒浓度分布,使煤粉颗粒和空气或氧气之间有良好的接触面积和反应时间,以便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对过程进行调控。 针对循环流化床内部复杂的气固流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实验室开展了基于流体计算和过程层析成像相结合的复杂流动过程研究,研究了煤粉气化过程反应器及气固分离系统内部气固两相多尺度流动特征。数值计算采用MP-PIC方法,基于CPFD计算平台,嵌入EMMS曳力模型。通过三维全循环数值计算分析,获取了反应器内部气固多尺度运动特性,揭示复杂气固流场特性分布及颗粒循环流率变化特性。实验研究通过电容层析成像(ECT),微波多普勒(Microwave Doppler)、压力和光纤信号,结合信号互相关理论,对料腿内颗粒分布状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通过双层电极同步测量和相关性分析,得到颗粒平均流速与循环流率;通过多模式融合测量和数据融合分析,为反应器不同区域提供固体颗粒浓度、速度、压力分布信息;分析获得了循环流化床气固多尺度流动特征。基于计算与测量的融合,获得了复杂炉流动结构下反应器之间固体颗粒质量分配规律,为煤粉气化过程设计和大型化提供在线监测工具和实验数据库。 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可较好地反映流化床加压气固流场特性;颗粒体积分数及速度分布可反映出颗粒经过四个区域的循环状态;床内压降主要集中在底部密相区,要对压力信号进行频域分析需将芯管内外压力信号分别分析;EMMS曳力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压力和固体浓度径向分布,但在固体通量预测上,较实验值偏低,今后将在模型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该研究,得到了加压气固全循环回路详细动力学特征参数分布,包括循环回路压力平衡和密相区颗粒分布特征等关键参数的变化,实现了加压气固返料流率的非侵入式在线测量,为循环流化床加压气化的工业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数据。 上述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加压气固流动过程层析成像和CPFD数值计算研究,将电容层析成像、微波多普勒和数值计算融合,实现加压复杂气固流动过程在线测量。研究成果应邀分别在国际流态化化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IZATION XVI, Guilin, China – Keynote speaker)和国际能源会议(Energy Engineering and Powder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rakow, Poland – Plenary Speaker)做邀请报告2次。并受国际期刊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邀请,撰写气固流动过程层析成像测量综述文章一篇,文章标题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in

环流反应器研究进展

环流反应器研究进展 戚航铭;赵德智;宋官龙 【摘要】Loop reactor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reviewed as well as industrial application. Working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he loop reactor were introduced. The parameters to reflect performance of the reactor were described as well as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of gas holdup, solid holdup and circulating fluid velocity. The limitations of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loop reactor were discussed, and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oop reactor was proposed.%综述了环流反应器在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环流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及不同的分类方法。详尽介绍了衡量反应器主要性能指标的特性参数,气含率,固含率,循环液速的概念及测量方法。阐述了环流反应器实际工业应用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环流反应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当代化工》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4页(P2171-2174) 【关键词】环流反应器;气含率;固含率;循环液速 【作者】戚航铭;赵德智;宋官龙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 113001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气固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刘梦溪;卢春喜;时铭显 【摘要】Gas-solids airlift loop reactor (GSALR) is a novel gas-solids fluidized bed reactor by appropriately coupling gas-liquid airlift loop reactor and dense-phase gas-solids fluidization theory. The recent advances in GSALR are reviewed, referring to researches o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and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on gas-solids hydrodynamic behavior.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also given.%气固环流反应器是将气液环流理论与稠密气固流态化理论进行合理移植、耦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参考了内循环流化床的一些研究结果,对操作条件、几何结构对气固环流反应器内两相流体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13(064)001 【总页数】8页(P116-123) 【关键词】流态化;气固流化床;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热量传递 【作者】刘梦溪;卢春喜;时铭显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导流筒高度对气固环流反应器流动特性的影响

导流筒高度对气固环流反应器流动特性的影响 牛犁;刘梦溪;孟振亮 【摘要】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height of the draft tube on the loop reactor flow characteristics, the model of a gas-solid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in a loop reactor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Euler - Euler method using 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EMMS) drag force model with the particle kinetic theory. The appropriat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The height of draft tubes was studied and optimized us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and the effects of changes of the height of the draft tubeon the average bed density, mass flow rate and other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as-solid airlift loop reactor(GSALR) with a 1.4 m high draft tube performed better and an average mass flow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device with a 1.2 m draft tube by 36.17%.%为了研究导流筒高度对环流反应器内流动特性的影响,基于欧拉-欧拉方法,采用基于多尺度结构的EMMS曳力模型,结合颗粒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环流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模型,通过对比实验数据,确定了合适的模型参数.采用已建立的流动模型,对导流筒高度进行了优化研究,考察了导流筒高度变化对平均床层密度、质量流率和环流速率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导流筒优化高度为1.4 m时,环流效果较好,其平均质量流率比原装置(HD为1.2 m)提高了36.17%.【期刊名称】《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年(卷),期】2016(032)002 【总页数】8页(P106-113)

导流筒直径对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流动的影响和放大研究

导流筒直径对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流动的影响和放大研究 杜峰;杨志方 【摘要】使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考察了重油-氢气体系在温度703.15 K和压力11 MPa下,导流筒直径对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的影响和放大规律,为悬浮床工业装置提供理论指导.模拟结果表明,导流筒直径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气含率和环流液速最大值沿径向出现一定偏移.当导流筒直径与反应器外简直径之比(Di/Do)为0.70时,反应器内流动性能达到最佳.反应器体积较小时,Di/Do对反应器内流动改变不大;在放大过程中,整体气含率随着Di/Do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整体环流液速先增加后减小.对体积为23.03 m3的环流反应器来说,Di/Do为0.75时流动性能较好;当反应器体积进一步放大至109.42 m3和208.42 m3时,流动特性在Di/Do为0.70时更好;放大过程中Di/Do最优区间出现一定的“左移”现象.【期刊名称】《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年(卷),期】2016(032)004 【总页数】9页(P725-733) 【关键词】数值模拟;气、液两相流;气含率;导流筒直径;上升管;放大 【作者】杜峰;杨志方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24

近年来,原油出现重质化和劣质化的趋势。重质油加氢过程中,其中存在的胶质、沥青质和微量金属很容易结焦,导致催化剂,尤其是负载型催化剂失活,造成催化剂寿命缩短[1],因此必须解决重质原油轻质化的难题。采用非负载型催化剂悬浮床加氢裂化工艺处理金属含量高、残炭含量高、氮含量高和黏度高的重质原油,能够使原油中40%以上的组分轻质化,达到轻质化目的[2]。该工艺的反应器通常采用空桶式反应器即鼓泡床反应器[3],它的原料中可以直接调入沥青或者焦化装置原料。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是在鼓泡床反应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4],与传统反应器相比,由于气含率高、环流液速快、气体停留时间长和气液接触面积大、结构简单和易于工程放大等优点,在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和煤液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石油大学等[5-6]开发的悬浮床加氢裂化工艺采用了环流反应器,大大提高加氢裂化深度和原料油转化率。 环流反应器的气含率和环流液速是体现流动性能的重要参数,而环流反应器几何结构会对这两个因素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首先利用实验方法得到了气含率和环流液速与设计和操作参数之间的经验关联式[7-10],但因是基于固定设计参数和物性而得,不适合范围以外的推算。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使用CFD进行数值模拟逐渐成为模拟反应器内流动特性的重要手段[11-12]。导流筒是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几何结构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沈荣春等[13]以空气-水体系作为介质,采用欧拉-欧拉模型考察了导流筒结构对气、液两相流动影响,李光等[14]研究了鼓泡塔中加入短导流筒对反应器内流动的影响,朱家亮等[15]考察了导流筒和直径比对局部流场的影响。这些研究对环流反应器的流动性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模拟条件与悬浮床加氢反应器工艺操作条件(温度420~480℃,压力10~20 MPa)有很大差别。因此,针对悬浮床工业装置研究导流筒直径对反应器内流动影响和放大规律,对悬浮床反应器工业放大有重要意义[16-18]。 本研究中,利用FLUENT软件,以重质油悬浮床加氢反应器为基准,应用氢气-重

旋流式环流反应器的混合特性研究

旋流式环流反应器的混合特性研究 摘要 环流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传质效率高、能耗低、混合性能好、流体力学性能好等优点,近几年以来,环流反应器在能源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是在常温常压下,是以空气和水分别为气相和液相,在同心内置导流筒的有机玻璃环流反应器来进行实验研究(导流筒的内径30mm、高为1500mm和600mm两种,外筒的内径75mm、高为1000mm和2000mm两种)。首先将旋流式环流反应器的混合特性与导流筒不带翅片的普通环流反应器的混合特性进行了对比,然后利用电导脉冲技术测量液体循环速度、液体混合时间和无因次方差的数值,以此来探究旋流式环流反应器的混合效果。通过改变表观气速、表观液速、导流筒与反应器底部之间的间隙来考察旋流式环流反应器的液体循环速度、液体混合时间以及无因次方差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新型的环流反应器,旋流式环流反应器相比于普通的环流反应器具备更优良的混合特性。 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反应器内的液体混合时间变短;间歇操作下的同一底部间隙的旋流式环流反应器上升区和下降区的循环液速也随着增大;连续操作下的无因次方差的数值会增大,混合特性会变好。 随着导流筒与反应器底部之间的间隙增大,旋流式环流反应器的混合时间越短,混合特性越好;而反应器的上升区和下降区的循环液速却减小;当底部间隙低于18mm时该反应器的无因次方差的数值随着底部间隙的增大而增大,当大于18mm时无因次方差的数值随着底部间隙的增大而下降。 随着表观液速的增大,旋流式环流反应器无因次方差的数值也在不断增大,混合特性随

之得以改善。 此类旋流式环流反应器可以进行实验室级别的工程放大。关键词:旋流式,环流反应器,混合特性,循环液速,混合时间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实验9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及应用的领域。 2.掌握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的测定方法。 3.掌握电导仪及测氧仪的使用方法。 4.学习利用组态王软件进行实验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是近年来作为化学反应器和生化反应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气-液两相反应器和气-液-固三相反应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是利用反应气体的喷射动能和液体的循环流动来搅动反应物料,所以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易密封、能耗低,也不会由于机械搅拌破坏生物细胞等优点。广泛用于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业、制药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对反应器的结构尺寸进行恰当的设计后,能得到较好的环流流动的循环强度,在反应器内形成良好的循环,促进固体催化剂粒子的搅动。因而环流反应器对于反应物之间的混合、扩散、传热和传质均很有利,既适合处理量大的较高粘度的流体又适合处理热敏感性的生物物质,还可用于气-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之间的非均相化学反应。 根据气升式环流反应器降液管的形式可将环流反应器分为内环流反应器和外环流反应器两种。内环流反应器是指气体从升气管下方喷射进入反应器,使得升气管中液体的气含率大于降液管中液体的气含率,引起两者之间存在密度差,从而使得环流反应器中的液体在气体带动下得以循环起来。外环流反应器是指将降液管移到反应器的外面,循环原理和内环流反应器相同。 实验中利用体积膨胀高度法测定气含率ε;利用电导脉冲示踪法测量液体循环速度u L;利用动态溶氧法测定氧体积传质系数K L a。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 1.实验装置 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的结构简图见图2-9-1,实物装置见图2-9-2。进入反应器的气体喷

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率和循环液速的研究

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率和循环液速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外环流反应器在化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环流反应器是一种进行有机合成的关键设备,它的特点是反应时间短、反应效率高,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是用于加工有机合成的高效过程设备。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和循环液体流速是影响反应结果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控制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和循环液体流速已经成为当前反应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首先,要研究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的变化和影响,必须弄清气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机理。其次,在外环流反应器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循环液体流速的变化,因为这对反应结果也会产生影响。此外,实验中也要考虑反应温度对外环流反应器变化的影响。 外环流反应器是一种复杂的流动反应系统,其中气体和液体的动态变化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气体含量和循环液体流速。气体含量和循环液体流速对外环流反应器的反应结果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它们对外环流反应器反应结果的影响是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外环流反应器的运作过程及其产生的反应效果,实验中采用了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的变化作为调控这种反应的操纵因素。 首先,要研究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的变化,可以采用气体滴定法测定气体含量。实验过程中,首先在流变仪中加人样品,再定定气氛比重和温度。然后,将其加入紫外光度计中,等待一定的时间,采用紫外光度计确定其光度值,从而判断其气体含量。

其次,要研究外环流反应器中循环液体流速的变化,可以采用标准流变仪,实验中,将液体置于流变仪中,通过调整加载螺杆的旋转速度,使液体循环,并通过流变仪中的压力液位压力传感器获得系统压力变化,从而求出循环液体流速。 此外,实验中也要考虑反应温度对外环流反应器变化的影响。反应温度变化会影响液体特性,从而影响液体在反应器中的运动,影响反应结果。实验中,采用已校准好的温度控制仪,调节反应器的温度,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反应产物。 本文以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的研究为课题,首先分析了气体和液体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然后介绍了控制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和循环液体流速的方法,其中包括气体滴定法测定气体含量和采用标准流变仪测量循环液体流速。此外,实验中也考虑了反应温度对外环流反应器变化的影响,从而调节反应结果。 总之,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和循环液体流速的变化是影响反应结果的两个重要因素,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外环流反应器的运行特性。研究中,采用气体滴定和标准流变仪等方法测定不同参数,考虑反应温度的影响,从而控制反应结果。

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率和循环液速的研究

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率和循环液速的研究近几年来,外环流反应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精细化学、生物科学等领域。它充分利用外环流动条件来调控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物化性质、形成复杂的反应物间混合效果,在反应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外环流反应器的研究对于探索和利用其巨大的反应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体含量是外环流反应器主要运行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反应器流动状态和反应性能。研究表明,反应器的气体含量的变化会影响流体的性质,进而影响反应器内部流动质量转移状态,以及反应过程影响因素,如离心力和温度随气含量变化。此外,气体含量对流动特性的影响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循环液速也是影响反应过程的重要因素。当反应器内部的流动特性发生变化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它可以有效地改变反应器内部流体的流动状态,以调节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混合,这对提高反应器的运行效率和反应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验研究的角度,介绍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量和循环液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外环流反应器的基本原理,特点,构型及其发展现状;其次,介绍了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实验,包括室温实验、恒温实验等;最后,重点讨论了外环流反应器中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对反应过程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随着外环流反应器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量

和循环液速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过,目前为止,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解释了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量和循环液速对反应性能的影 响机理,这是探究外环流反应器反应性能的未知领域。因此,对于反应器中气含量和循环液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验研究。 从宏观上看,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对反应器运行状态及其反应特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量和循环液速的研究,对于提升反应器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有关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的具体细节,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反应器的反应性能,最终为全面了解外环流反应器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量和循环液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研究将包括对外环流反应器中气含量和循环液速对反应性能的影响机理的深入探究,以及建立精确模型定量分析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对反应过程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还需要研究使用反应器内气体含量和循环液速调控技术,以实现反应过程性能最优化。

气升式环流反映器

华东理工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反映器分析》课程论文 2013.10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开课学院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气升式环流反映器的简介和进展 杨帆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摘要:综述了气升式环流反映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和最新应用,而且介绍了此后气升式环流反映器的主要进展方向。 关键词:气升式环流反映器;原理;影响因素;最新进展 气升式环流反映器(airlife loop reactor,简称ALR),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生物反映设备。这种反映器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剪切应力小、混合好等长处。气升式环流反映器对于反映物之间的混合和传质都是相当有利的。气升式环流反映器是由鼓泡反映器改良而来的新型反映器,它综合了鼓泡床和搅拌釜的性能,与鼓泡床反映器相较,环流反映器具有液体定向流动的特点,在较低的表观气速之下即可以实现固体颗粒的完全悬浮,而且目前被应用于诸多领域诸如费托合成、一步法合成甲醇与二甲醚、汽油脱硫、重油氢化、生物废水处置及发酵工程等。反映器有多种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内环流和外环流,单级和多级,单筒和多桶等等。 1气升式环流反映器的工作原理 气升式环流反映器的构造如图1-1所示,在反映器内没有搅拌器,其中央有一个导流筒,将反映器内部的液体分成上升区(导流筒内)和下降区(导流筒外),在上升去的下部安装了很多的空气喷嘴,或环型气体散布管,空气散布管的下方许多喷孔。反映器工作时,加压空气通过喷嘴或喷孔喷射进入反映器的上升区,喷射气速可达250~300m/s,气体进入上升管后,通过汽液混合物的湍流作用使空气气泡分割细碎,形成庞大的接触面积,与导流筒内的液相或液固混合物密切接触从而充分反映。由于导流筒内形成的气液混合物密度会降低,加上空气被紧缩后的动能,因此会使得导流筒内的液体向上流动;抵达反映器上部液面后,一部份气生泡破碎,汽液混合物中的气体排出到反映器的上部空间,因排出部份气体的液体通过导流筒上部向导流筒外流动,导流筒外的液体因排出气体后会变得气含率减小,密度增大,所以在重力作用下液体会下降至反映其底部。在反映器底部由于导流筒的内的液体速度很大,会将气含率小的液体吸入导流筒内部再次

环己烷氧化在环流反应器中气液混合的研究

环己烷氧化在环流反应器中气液混合的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环流反应器的研究 环流反应器是在强化鼓泡反应器发展起来的高效反应器,一类高效的气—液,气—液—液或气—液—固多相反应器。它具有结构简单,液体力学性能好,易于工程放大,已在化工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1.1.1环流反应器的原理 本文研究的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基本外观结构,反应器外筒内部有一个导流筒,将反应器外筒内部划分为导流筒内侧(上升段)和导流筒外侧(下降段)2个区域。初始状态的反应器充有常温液态水。气相(空气)由反应器底部气体入口喷入反应器,沿上升段上升,并由反应器顶部的排气口排出。由于反应器上升段和下降段中混合物的气含率不同,在反应器的上升段和下降段之间形成了静压力差,反应器中的液体在气体的带动下上升至导流筒顶部后,在静压力差的推动下,再由下降段回流至反应器底部,形成了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部物质循环流动的推动力[1]。 1.1.2环流反应器的分类及特点【1.1】 侯英华[2]等已对环流反应器的分类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形式:(1)按流动形式分类 按流动形式可分为内环流和外环流两种,图1-1中M1为通入反应器的流体流量,M2为液体循环流量,M3为总流量,则M3=M1+M2。气体或液体进入反应器后,由于流体的初始动量和密度的降低,使一侧流体向上,另一侧向下做循环流动,形成良好的混合反应条件。

图1-1 内外环流反应器的示意图图1-2 多级式环流反应器示意图 (2)按组成形式分类 图1-1,图1-3和图1-4所示均为单级形式。多级环流反应器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图1-2(a)是用于废水处理的多级串联环流反应器,图1-2(b)是多导流筒立式串联反应器,图1-2(c)是多级卧式串联反应器。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多级式反应器比单级式反应器不仅有较高的传质系数,而且能耗低。 (3)按流体动力来源分类 1)气升式环流反应器(ALR)。即气体由导流筒下部进入反应器,由于气泡在导流筒内外分布不同,使筒内外流体产生密度差而生成液体的环流运动。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主要有中心气升、环隙气升三种形式(如图1-3)。 图1-3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2)喷射式环流反应器(JLR)。利用喷嘴把液体或气体高速喷入反应器内,由于喷射推动和静压差推动联合作用,流体在反应器内均匀混合并形成环流流动,输入流体的动能大部分转化为反应器中流体的湍流动能。通常这类反应器有较大的放大效应。 喷射式环流反应器分为上喷和下喷两种(如图1-4)

气固相催化反应乙醇脱水流化床实验报告

气固相催化反应乙醇脱水流化床实验报告 1. 引言 在化工领域,乙醇脱水是一种重要的反应过程,常用于生产乙烯、乙醚和乙醛等化合物。传统的乙醇脱水方法往往采用酸催化剂,但这种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和产品纯度不高等问题。气固相催化反应是一种新兴的绿色技术,在乙醇脱水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实验旨在通过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乙醇脱水反应,探究不同反应条件对乙醇脱水反应的影响。 2. 实验目的 •研究乙醇脱水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探究不同催化剂对乙醇脱水反应的影响; •分析流化床反应器的特点及其在乙醇脱水反应中的应用。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材料 •乙醇 •催化剂:X、Y、Z 3.2 实验设备 •流化床反应器 •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系统 3.3 实验步骤 1.将催化剂X放入流化床反应器中,并预热至设定温度; 2.启动流化床反应器,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3.注入乙醇,并调节进料流量; 4.收集反应产物,并进行分析; 5.更换催化剂Y和Z,重复步骤1-4。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不同催化剂对乙醇脱水反应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催化剂对乙醇脱水反应具有显著影响。在催化剂X的作用下,乙醇脱水反应产物中主要为乙烯。而催化剂Y和Z则分别导致乙醚和乙醛的生成。这说明不同催化剂具有不同的催化活性,可以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来控制反应产物的选择性。 4.2 乙醇脱水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乙醇脱水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进料流量,我们发现在温度为300°C、进料流量为X时,乙烯的收率最高。这表明在一定的 温度和进料流量范围内,乙烯的产生达到了峰值。 4.3 流化床反应器的特点及其在乙醇脱水反应中的应用 流化床反应器具有良好的传质与传热性能,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在乙醇脱水反应中,流化床反应器能够有效控制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分散性,提高反应效果。此外,流化床反应器还具有连续生产的优势,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5.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催化剂对乙醇脱水反应的产物选 择性具有显著影响; - 在一定的温度和进料流量范围内,乙烯的产率最高; - 流化床反应器在乙醇脱水反应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我们的研究为乙醇脱水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工业化生产中得到应用。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进一步优化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条件,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乙醇脱水过程。

基于气固两相流的高温反应器仿真研究

基于气固两相流的高温反应器仿真研究 气固两相流是一种在化工、环保和能源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其应用范围 涉及到化学反应、热传递和传质等多个方面。在高温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气固两相流的模拟和仿真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温反应器是指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的装置,可应用于焦化、气化和裂 解等工艺。对于高温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传统的试验方法成本高、周期长、结果不一,因此,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进行模拟研究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手段。 在高温反应器的仿真研究中,气固两相流的模拟是一个关键问题。气固两相流 具有复杂的流动特性,包括颗粒的运动、相互作用和物质的传递等方面。因此,在高温反应器仿真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气固两相流的影响。 气固两相流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固相浓度低(稀相)和固相浓度高(浓相)两种情况。不同形式的气固两相流在计算模型和仿真过程中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稀相情况下,可以采用经验公式和理论公式进行计算,例如采用Gidaspow等人 提出的物理变量迭代法(PVM)模型计算颗粒运动,采用Ergun公式计算颗粒与 气体的相互作用等。而在浓相情况下,需要考虑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群体效应,其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进行气固两相流的高温反应器仿真研究时,需要对模型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进行充分考虑。模型准确性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而计算效率则需要采用高效的计算方法和优化算法,在提高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效率。 在实际的高温反应器仿真研究中,还需要考虑气体和颗粒物的热传递和传质等 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和产物分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温反应器仿真研究时,需要进行多方向的考虑和模拟。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颗粒运动规律研究及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颗粒运动规律研究及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结合我国“贫油、少气、多煤”的化石能源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着力发展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作为煤化工关键技术的费托合成煤制油和煤经甲醇制烯烃技术均大量使用了流化床反 应器。 气、固流态化涉及到复杂的流动结构,其动态难以尽察;再加之应用范围扩大、装置大型化、过程强化等原因,使已有的流态化知识略显匮乏,仍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以完善、优化反应器的设计和控制。本文针对湍动流化床、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环形汽提器中的颗粒运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建立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湍动流化床中的固体浓度、颗粒速度等进行仿真模拟。 建立了高4.8 m、内径0.15 m的湍动床大型冷模装置。利用光纤浓度探针(PC6M)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分别对床层中的固体浓度和颗粒速度进行测量。 研究表明:固体浓度呈现上稀、下浓的轴向分布和中心稀、壁面浓的径向分布。增大表观气速或静床高,径向浓度梯度变大。 颗粒沿轴向先加速后减速,静床高越高,加速区间越长。颗粒整体下行的环形边壁层沿床层高度逐渐变窄。 随着表观气速、静床高的增大或粒径的减小,中心高、边壁低的颗粒速度径向分布更为陡峭,环形边壁层增厚。根据操作条件、颗粒尺寸以及测量位置的影响,建立用于预测气、固湍动床无因次边壁层厚的经验关联式,其计算值与测定值相吻合。 利用PC6M和PV6D对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不同颗粒(Glass beads I,Glass beads II,White fused alumina和SAPO-34)的固体浓度和颗粒速度进行测量。

气固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气固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气固反应是指气体与固体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它在工业、环境 和能源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催化、燃烧、环境净化、能源开 发等。动力学研究是理解气固反应机理的关键,本文将对气固反 应的动力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气固反应动力学基础 气固反应的动力学处理通常基于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 恒定律。在研究气固反应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别、活化能等。 1. 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而反应 速率常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之积的比值。 在反应的初期,反应物浓度较高,反应速率主要受到反应速率常 数的影响。该常数与温度、压力、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 2. 反应级别 反应级别指反应物浓度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一般来说, 反应级别为正整数,表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n次方成正比。例如,如果反应级别为2,则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3. 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在开始前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活化能越高,反应速率越慢。一般来说,活化能越低,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二、气固反应动力学模型 在研究气固反应的动力学时,通常使用数学模型或方程式来描 述反应过程与反应速率。这些模型包括全局动力学模型、半微观 模型、微观模型等。 1. 全局动力学模型 全局动力学模型是指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级别是常数的简单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反应物浓度变化不大的反应。全局动力学模型 将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级别作为两个独立变量,可以用实验数据 拟合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级别的值。 2. 半微观模型 半微观模型是比全局动力学模型更复杂的反应模型。该模型考 虑到反应物浓度变化,并将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级别作为浓度的 函数。半微观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气固反应的复杂动力学。 3. 微观模型

气固传质过程中的质量传输机理研究及反应器设计

气固传质过程中的质量传输机理研究及反应 器设计 一、气固传质过程的概述 气固传质过程是指气相(气体)和固相(固体)之间的质量传输过程。这种过 程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化学反应、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了解气固传质过程的机理和设计适当的反应器对于优化过程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二、气固传质过程中的质量传输机理研究 1. 扩散传质机理:在气固传质过程中,通过扩散是最主要的传质方式之一。扩 散传质是指在气体和固体之间由于浓度差异而引起分子、离子或分子团的相互迁移。扩散系数是表征扩散传质的重要参数,其大小受到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对流传质机理:对流传质是指在气固传质过程中由于气体的流动而引起传质 的现象。在气固传质过程中,气体的对流传质主要受到气体的速度、密度和流动方式的影响。对流传质的机制复杂,其中包括对流传质的强制性和自然对流传质。 3. 反应速率:在气固传质过程中,反应速率对于质量传输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 的意义。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在气体相和固体相之间的物质传输速率以及反应规律。通过研究反应速率,可以优化反应器的设计并提高反应过程的效率。 三、反应器设计 1. 传统反应器的设计:传统的气固反应器包括床层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和喷射 床反应器等。这些反应器的设计依据质量传输机理,通过增加反应器的气体和固体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并优化反应器的操作条件。

2. 高效反应器的设计:为了提高气固传质过程的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 型的高效反应器设计。例如,流化床反应器采用气体通过固体床层的方式进行反应,具有较高的传质速率和较好的混合性能。旋转床反应器通过固体颗粒的旋转运动实现气体和固体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这些高效反应器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固传质过程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数值模拟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方法成为研究气固传质过 程和反应器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计算传质学(CTD)等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对气固传质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优化反应器的设计。 四、结论 气固传质过程中的质量传输机理研究以及反应器的设计对于优化反应过程、提 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扩散和对流的传质机理,可以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预测传质速率和反应速率,进行反应器的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此外,新型的高效反应器设计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气固传质过程的效率和可控性。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质量传输机理和开展更多的实验验证,提出更加有效的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策略,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反应器,其优点在于能够实现气体与固体 的良好接触,反应速率快,反应效率高。在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领域,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有广泛的应用。为了发挥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优点并达到最佳的反应效果,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和优化。 一、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反应器的结构等。设计时需要进行如下考虑: 1.反应物物理性质: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对反应器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反应物的密度、粒径、流动性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反应器内气体和固体的流动性质。在设计气固流化床反应器时,需要充分考虑反应物的物理性质。 2.反应条件:反应条件也是影响气固流化床反应器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反应 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速率等。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器需要具备不同的结构和设计。 3.反应器结构:反应器的结构是影响其性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反应器结构决 定着气流、固流的流动性质,同时也对反应器的插入和取出作用着重要的影响。常用的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包括圆柱形床、锥形床、方形床等,根据不同的需求,需要选取合适的反应器结构。 二、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优化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优化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反应器的运行状态优化、反应器 的结构优化等。以下是气固流化床反应器优化的几个关键点: 1.气固流动受限因素的分析:气固流化床反应器中,气体和固体颗粒之间存在 着很复杂的相互作用。在优化过程中需要对气固流动受限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2.反应器结构优化:反应器结构是影响其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选择合适的 反应器结构可以优化其性能,加强其固体和气体之间的接触。例如改变反应器的高宽比,调节反应器锥度等,都可以对反应器的性能进行优化。 3.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使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反应器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帮助了解反应器内的流动性质和固体颗粒的分布情况。对反应器运行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可以有效地指导优化过程。 综上,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反应物的物理 性质、反应条件、反应器的结构等。同时在优化过程中需要分析气固流动受限因素、反应器结构和进行数值模拟等,以达到更好的反应效果。

气固流化床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气固流化床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气固流化床作为一种新型反应器,由于其操作灵活性、传热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已经在众多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气固流化床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固等离子体反应器 气固等离子体反应器运用了气体放电技术和气固流化技术,可以高效地降解废 气中的污染物。同时,该反应器可以大幅度减少处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降低设备的废气排放量,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2、生物颗粒氧化器 生物颗粒氧化器主要用于废水或含有生物质的物质的处理,通过气固流化床内 的微生物来进行有机物分解。该反应器具有反应速度快、能耗低、操作简单的特点。 二、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气固流化床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固流化 床反应器在化学合成、催化剂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1、化学合成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在化学合成中具有高效传质、催化作用和操作灵活等优点, 可以大幅度提高化学合成反应的效率。 2、催化剂生产

催化剂是目前化工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化学品,其生产的质量对整个生产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在催化剂生产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制备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能源领域是引领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气固流化床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1、燃气化 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在燃气化领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实现多种燃料的燃气化,包括煤、天然气、生物质等。在能源短缺的背景下,气固流化床的燃气化技术可以为我国的能源供应提供有力支持。 2、沸腾床燃烧 沸腾床燃烧是一种将燃料在固定氧化剂中进行燃烧的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还可以实现燃料的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在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