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流派之集成

中国佛教流派之集成

一、中国佛教流派:

注:1、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只在云南流传。

2、北传佛教原来还有涅般宗后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后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后归入法相宗;俱舍宗、成实宗列入南传佛教;其中最有影响的为上面所列

(一)北传佛教中国佛教流派八大宗。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华严宗

密宗

(二)藏传佛教

萨迦派

格鲁派

噶举派

宁玛派

希杰派

觉囊派

(三)南传佛教

二、中国佛教各流派的主要特点:

北传佛教

1、释迦牟尼死后100年,印度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大众部一些流派演化为大乘佛教,再经亚细亚传入中国,然后再传至朝鲜、日本。活动范围为除我国的云南和西藏外的广大区域。

2、对待释迦牟尼上,大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十方有无数个的佛。

3、宗旨:普渡众生,建立佛国净土。

4、目标:达到佛果。

5、方式:重视在家修习。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6、在教义学说上: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

7、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对圣典文句之解释,较为灵活,以信仰、实践为要。

南传佛教

1、来自印度佛教的上座部,经巴利佛典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等国,传入云南。

2、对待释迦牟尼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认为现世界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

3、宗旨:提倡个人修行和解脱。

4、目标:达到阿罗汉果

5、方式:强调出家修行,过绝对禁欲的生活。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

6、在教义学说上: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

却不彻底。

7、主要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较拘泥于圣典之文句,以学问、理论为主。

藏传佛教

1、公元七世纪,佛教从汉地和印度两个方向传入西藏,与当地土著宗教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2、教义上: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

3、传承方式上采用师徒传承,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

4、喇嘛地位崇高,与三宝相等。

三、北传佛教各派之所修佛经:

天台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三论宗

以《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立宗。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涅盘经》为宗依,号称“四经三论”。

法相宗

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有所谓“一本十支”。

律宗

以《四分律》建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净土宗

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号称“三经一论”。

禅宗

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

华严宗

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

密宗

《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创始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母亲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夜渡凡尘、削发更衣、面壁静心、六年苦行、牧女献糜、树下静悟、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双林灭度、佛光普照、佛教圣迹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一、佛教传入的时间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概述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 一、法相宗概述 唯识宗是中国唐代成立的一大佛教宗派,因主要宣讲印度佛教瑜伽行学派的万法唯识思想而得名。由印度传来的唯识思想,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与概括而展开论证和说明的,因而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奠定了法相宗成立基础的是唐代高僧玄奘(?—664),他自贞观十九年(645)从印度重回长安后,穷余生之主要精力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其中仅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经典他就翻出了“一本十支”1,并将世亲之后瑜伽行学系十位佛教学者对于《唯识三十颂》所作的十种注释揉译成了《成唯识论》十卷。由玄奘系统译出的这批唯识论著一时吸引了大批佛教俊才,著名弟子神#方(日方)、嘉尚、普光、窥基等竟相对这些唯识经籍加以注疏发挥,其中窥基在绍承光大玄奘唯识思想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理所当然地成为玄奘之后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代表。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二代继续阐扬唯识学说。主要由于一些新兴的中国佛教宗派后来居上,逐渐以其更具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之光分散了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对于法相唯识学说的重视,在智周的弟子如理之后,法相唯识宗对于中国佛教的实际影响逐渐衰弱。在隐匿他宗千余年之后,法相唯识思想在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中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国内散失多年的《成唯识论述记》等中国法相唯识论著得以从海外返流,各种唯识典籍广为流通,欧阳竟无、韩清净、吕秋逸、梅光羲、李证刚、蒯若木、周叔迦、太虚等较有影响的佛学思想家多以研究唯识学为主,在他们的影响与带动下,一些弘扬唯识思想的基地在各地相继成立,研究唯识的学术专著大量问世,一些以解救民族危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改造中国国民道德为首任的仁人志士也多从法相唯识思想中汲取思想营养。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对韩国和日本佛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玄奘法师众多著名弟子中有不少新罗僧人,其中以圆测(612—696)的唯识学成就最大,以至后人根据他生前常住西明寺将他的唯识思想称作西明唯识学,以区别于窥基所传的慈恩唯识学。圆测的西明唯识学传入新罗后,直接导致了新罗瑜伽学派的产生。史载,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道严等来到中国长安,向玄奘学习法相宗义,回国后在元兴寺弘扬,为日本法相宗初传。显庆三年(658),日僧智通、智达入唐,向玄奘、窥基学习法相教义,回国后进行弘扬,为日本法相宗二传。武则天长安三年(703),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来中国向智周学习唯识宗教义,然后到日本弘扬,为日本法相宗第三传。玄宗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方(日方)入唐向智周学习法相宗教义,开元二十三年(735)归国后在奈良兴福寺极力加以弘扬,为日本法相宗的第四传。日本奈良和平安时代法相宗成为最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中国佛教法相宗是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632—682)创立的,玄奘曾奉敕在慈恩寺开设译场,窥基也常住在慈恩寺,因而该宗又有慈恩宗之称。唯识宗以印度佛教弥勒—无著—世亲一系的瑜伽行学派思想为正宗,以产生于印度佛教的“六经十一论”2特别是玄奘法师揉译而成的《成唯识论》为经典依据,极力推广印度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唯识无境”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把瑜伽行学派的理论体系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使之成为我国初唐时代极具特色的一种佛教思想。 二、唯识教判 佛教教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部派佛教是原始佛教的延续和发展,在部派佛教的基础上于公元又产生了大乘佛教,6世纪以后又出现了密教体系,这是印度佛教自身发展的客观事实。有发展变化就意味着前后不同的佛教派别甚至是同一时代的不同派别之间在一些教法理论或者还在践行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这是时代和一些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高僧大德共同造就的。历史上某一佛教派别的成立,必有其不同于他派的地方,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佛教所有派别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东西,简单地说,它们的教义精髓都是与“三法印”相符合的,这是它们所以仍然作为佛法一部分存在的原因。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印度佛教内部就出现了一种试图把各派不同的教法理论按照一定的原则纳入一个统一的佛教思想体系之中的努力,这种整合统一各个佛教派别的方法就叫作“教相判释”,简称为“教判”或“判教”。印度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汉地是从公元前2年开

中国佛教流派之集成

中国佛教流派之集成 一、中国佛教流派: 注:1、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只在云南流传。 2、北传佛教原来还有涅般宗后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后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后归入法相宗;俱舍宗、成实宗列入南传佛教;其中最有影响的为上面所列 (一)北传佛教中国佛教流派八大宗。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华严宗 密宗 (二)藏传佛教 萨迦派 格鲁派 噶举派 宁玛派 希杰派 觉囊派

(三)南传佛教 二、中国佛教各流派的主要特点: 北传佛教 1、释迦牟尼死后100年,印度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大众部一些流派演化为大乘佛教,再经亚细亚传入中国,然后再传至朝鲜、日本。活动范围为除我国的云南和西藏外的广大区域。 2、对待释迦牟尼上,大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十方有无数个的佛。 3、宗旨:普渡众生,建立佛国净土。 4、目标:达到佛果。 5、方式:重视在家修习。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6、在教义学说上: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 7、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对圣典文句之解释,较为灵活,以信仰、实践为要。 南传佛教 1、来自印度佛教的上座部,经巴利佛典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等国,传入云南。 2、对待释迦牟尼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认为现世界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 3、宗旨:提倡个人修行和解脱。 4、目标:达到阿罗汉果 5、方式:强调出家修行,过绝对禁欲的生活。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 6、在教义学说上: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

导游基础知识之——中国的四大宗教

导游基础知识之——中国的四大宗教_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1)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西北地区)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2)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 (3)信仰大乘佛教的少数民族:白族,壮族,布依族、侗、畲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 (4)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 (5)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族、鄂温克族

6、、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在世界各个大宗教中,佛教创立时间最早。释迦牟尼生活年代大约与孔子同时。 7、、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坚持传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主张改革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被贬为小乘佛教)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8、、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教派: (1)北传佛教:古印度—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大乘佛教为主,包括密乘佛教,属于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古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中国云南傣族;小乘佛教为主,属于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印度密乘佛教与藏族苯教结合的佛教,流行于中国的藏、蒙、裕固、纳西以及不丹、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属于藏系佛教10、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 (1)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 (2)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3)密乘佛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谷信仰为特征。 11、为什么说佛教诞生于佛教,发展在中国?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12、、汉地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特点: (1)西汉、伊存向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译传阶段; (3)隋唐两代: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 (4)宋元明清四朝:与中国文化全面融合阶段,大众佛教长足发展,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派逐渐衰落。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尼托佛”为修行

中国哲学-佛教宗派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538~597)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理论 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修行方式: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史志办山东省佛教信仰和宗派

山东省佛教信仰和宗派 一、信仰与教义 中国佛教的信仰,以“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为中心,分为自信和信他。信他又成为“住持三宝”,自信有称为“自性三宝”。佛教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由每人自身的“惑”(贪、、痴等烦恼)和“业”(身、口、意等活动)所致。“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要摆脱痛苦,唯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并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叫做“涅”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最基本的教理中,是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佛教经典繁多,总称经、律、论三藏。 1、四谛 四谛,也称四圣谛。“谛”是真实不虚之意,即真理,有“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中四个最基本的道理。 苦谛,是指世间充满痛苦。通常说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由“苦”入手宣扬教义,说明佛教最关心的是人生问题,所追求的也是人生的解脱苦难。 集谛,亦译习谛,有召集、集合、熏习之意,是在探讨苦的原因。佛教认为苦的原因在于造业(过去所思所为的积存)。烦恼(贪、瞑、痴)和渴爱。这些都出于“无明”,即把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目标去追求,故而生出无尽的苦。 灭谛,亦称寂灭、入灭、涅槃,是佛教所求的境界,即达到永久解脱苦难的涅磐境界。 道谛,是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就是修行。佛教的修行不只靠信仰,也不仅主张苦行,而强调、重视“智慧”,求“智慧解脱”。其主要方法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说为“三学”:戒(戒律,基本是五戒,多的到八戒、十戒、数百戒)、定(禅定、止散乱心)、慧(又译“般若”,明了佛理)。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2、轮回与十二因缘 世间众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之中不断转生,如车轮旋转,无穷无歇,被称为“轮回”,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基本思想。释迦牟尼运用因果关系详细分析了轮回报应的过程,探求人生苦的原因,归结为“十二因缘”。把生命流转的过程分解为十二支,讲“三

佛教有几个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 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 佛教 ㈠小乘 ⑴成实宗─────空宗 ⑵俱舍宗─────有宗 ㈡大乘 ⑶三论宗(涅盘)─空宗 ⑷天台宗(摄论)─空宗 ⑸唯识宗(地论)─空宗 ⑸华严宗─────有宗 ⑹南山───空宗.有宗 ⑺净土宗─────有宗 ⑻禅宗──────空宗 ⑼密宗───空宗.有宗 喜喜回答采纳率:46.8%2009-05-28 10:37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

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寻觅的豹子回答采纳率:30.9%2009-05-28 10:38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成实宗—————————空宗 │ ┌—小乘—┤ │ │ │ └—俱舍宗—————————有宗 │ │ │ ┌—三论宗(涅盘)—————空宗 佛教—┤ │ 巢 │ │ 天台宗(摄论)—————空宗 │ 巢│ │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 │ 华严宗—————————有宗 └—大乘—┤ │ 南山宗—————————空宗.有宗 │ │ 净土宗—————————有宗 │ │ 禅宗——————————空宗 │ └—密宗——————————空宗.有宗 参考资料: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9329919.html,/%BA%AE%CC%B6%C7%EF%CF%A6/blog/item/6d00a30e1b6996 e736d122a1.html 匿名回答采纳率:12.8%2009-05-28 10:47 中国佛教十个宗派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 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比 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 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 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 佛教三大派别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第二种

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在印度分为四大部派及十八小部。四大部派为: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 从教法传统言,它属于根本上座部一系,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学说最接近原始佛教,故向来以纯正著称。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便在斯里兰卡大寺立足。由于它从印度往南传播而得名;又因它从公元前1世纪便以巴利文为经典语,故又称巴利佛教。奉行南传教说的国家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细分有十几种,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藏传佛教 西藏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是11世纪中以后,相继涌现噶当、萨迦、宁玛、噶

中国传统禅宗文化探析

中国传统禅宗文化探析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宗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独特、深刻的一种思想体系。禅宗强调内心的宁静、自我超脱,并在禅定、禅悟、禅行等方面展现出其深刻的哲学、宗教和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对禅宗历史、禅宗思想及其文化体现的探析,从多个角度解读禅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禅宗历史 禅宗起源于6世纪初的中国南北朝时期,传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禅理,成功融合了中国道家和佛教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点的禅宗文化。禅宗在汉代经典《楞严经》和《华严经》的基础上形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南北朝时期南宗的慧思(397-468),北宗的神秀(606-706),唐代青原行思(665-713),法眼道信(580-651),法海(882-965)等。 从中国禅宗文化源流来看,它的深层次思想内核是毗连诸法本无自性,无生灭之实,即“空、如、不、等”。这种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深刻思想内涵使得禅宗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特立独行的思想体系之一。 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是古代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支,对于禅宗修行来说,往往是直接跳过经管生老病死的东西,直接开启了修习灵魂或人格的一模一样路子。禅宗在追求“超验的真理”,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脱,从而实天人合一和大同世界的目标和信仰。 禅宗提出了“打破平常意识”的主张,鼓励个体去挣脱繁琐的思考和理论,直接去寻求上帝、大自然和生命之本源,以获得灵性的内在觉醒,进而修成道果,涅槃解脱。禅宗强调:深刻开悟于身心中的真正智慧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其所达到的自我认知能带来真正的人生幸福和完整感。

禅宗文化体现 禅宗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复杂的哲学和宗教文化遗产,其中大量的 艺术形式以及文化交流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的禅画、禅诗、禅茶、禅剑、禅学等都体现出了禅宗文化的主旨理念。 禅画 禅画是禅宗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形式,它以笔墨为主,依靠簡單的手法、形式、空間、节奏和节拍,表現出靜和動、意象和空白的對比關系,傳達出超越常規的精神境界和禪宗觀念。禅画追求反映人心中的自然,追求“墨之妙,心之境”,与传统文化中“墨道无言”相呼应。 禅诗 禅宗启迪了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独特的禅诗流派,被誉为“禅宗的语言艺术”,并由此影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走向。清代官员谢应芬曾言“禅寂、禅思、禅诗,是 中国诗艺高峰所在”。禅诗强调“无我”,追求“自然”,更注重境界感知,从而使诗 歌成为了禅宗文化中最为精髓的体现之一。 禅茶 禅茶流派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禅配合,闪耀了中 国文化的灵魂智慧,被广泛认为是禅宗的一项文化精髓,包含着禅宗文化中协和万物、和平与直接觉悟的基本精神。 禅剑 禅剑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以及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 的精神内涵,如整体思维、道德意识、协和万物等。禅剑在跨越时空中的文化交流及传承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物质形态。 禅学

佛教体系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而汉地佛教中把释迦牟尼神化。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中佛的种类繁多。 1. 释迦佛。也称“如来佛”。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如来佛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历史真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佛教教义中,释迦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2. 七佛。大乘佛教认为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每个世界,每段时间都有佛教化众生。按时间顺序,分别为1毗婆尸佛、2尸弃佛、3毗舍婆佛、4拘楼孙佛、5拘那舍佛、6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事实上除了释迦牟尼外其余都只是佛教传说,所以其余六佛在民间影响并不大。这些名字虽然汉文上似乎不大吉祥,原因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在梵文中都有对应的意思。 3. 竖三世佛。三世之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以“一劫”为“一世”,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和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佛是现在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在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 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华严五教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华严五教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是佛教的主要扩散地之一,禅宗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 之一。禅宗起源于中国,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思冥想的方式,以达 到心灵的解脱和身心的平衡。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现象,禅宗具 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禅宗与 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 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通过中亚和东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到 中国的。它早期的表述以《禅经》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以禅定和 慧观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实践。禅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初期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和后期发展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4 世纪至6世纪期间。这个时期的禅宗主要有禅定和思惟两个方面,目的是使修行者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禅定方面的实践方法主 要是观想和呼吸控制,使精神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自由 状态。思惟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思考和领悟,从而达到对真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繁荣发展阶段是从隋唐时期到五代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到10世纪期间。这个时期的禅宗表现为“禅一刹那间顿悟”的特点,它强调靠自觉意识一瞬间领悟真理、即时证悟。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法眼、神秀、慧能、僧璨、世岳等。 后期发展阶段是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到20世纪初期间。这个时期的禅宗被重视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其内涵丰富多彩,以“教外别传”、禅宗禅理、禅宗禅画、禅宗禅诗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佛教文化是佛教教义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如佛教哲学、礼仪、美学、文学、艺术等,反映佛教的教义、态度、价值观念和心灵实践。佛教文化是一个以解脱和超越为中心的放逐性和反身配置,它强调的是人类的心灵解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它强调“不偏不倚”,是在生活中保持平衡的一种姿态。佛教教义强调的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 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 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 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讲般若,讲空。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这段时间的佛教传播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一、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传入汉地的实际上是周朝时期的西域摩揭陀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留下了一些坐佛和石窟,这是早期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起源之一。但是真正的佛教传播要从东汉末年开始。 东汉末年,司马昭定都洛阳,佛教教义开始传入,洛阳的寺庙和信徒逐渐增多。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多繁荣,民间信仰盛行,佛教传到各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早的佛教宗派是硕朵塔,由于缺乏教规而在三国末年灭绝。同时,三国时期还有一些传道者如拘谨、佛陀跋摩等传播佛教教义。 二、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

魏晋时期佛教宗派开始多样化,佛教中随着以佛陀大成者为首 的大乘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佛教流派和宗派,如:东晋永 嘉佛教、南北朝天台宗、华严宗等。随着佛教宗派的不断扩大, 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愈加显著。 佛教信仰善于整合不同的诸子百家思想,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 的有机结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佛教中的慈悲思想与道教中的 强调修行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得两者在中国文化中大为发展。同时,佛教僧侣的生活方式也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过更为深入的影响是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融,这也就使得佛教 能够被融入中华文化中。 三、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又碰到了农民起义和 政治动荡的冲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魏的天台宗和南朝的华 严宗。 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佛教宗派起伏的时期,佛教的发展不管是 在宗教上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此时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 文化及经验,在南北朝期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宗派与思想,形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 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 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本文 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 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

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 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 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 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 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 文化的影响。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 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 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祖师爷、外道、山人、魔术师等佛教的异端现象,在中国社会中引起来大量的嘲笑和愤怒。 2、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佛教的传入,令后来的政治和道德及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禅宗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禅宗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 的佛教禅宗也同样如此。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禅宗发展的黄金 时期,禅宗思想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在此期间,禅宗发展出了很多派别和流派,对于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禅宗起源于6世纪初的北魏末期,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汉化时期”。当时,佛教已经传到中国几百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在这个时期,禅宗 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佛教的一种主要宗派。禅宗最开始的形式是 南北朝时期的永明禅宗,由达摩所传授,主要强调坐禅。后来, 这种禅宗逐渐发展出了很多别的流派和宗派。 在南北朝时期,禅宗思想主要致力于“悟”和“证”。禅宗认为人 的本性是清净的,只是被烦恼所掩盖,需要通过坐禅冥想来悟清 本性。禅宗还主张通过对自身的意识和自我认识的觉察,体悟境界、达到寂静、认识真理,并最终达到“证佛性”。禅宗的这种思 想与其他一些主张“分析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佛学理论相反,在南北朝时期,禅宗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传播。

在南北朝时期的禅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严宗和南宗。华严 宗强调物一体性和因果律,提倡应用禅定来观察事物的本质。华 严宗的代表人物是道宣、慧思等人。南宗主要发展在后梁、后晋 和南唐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南泉、野村、法眼等人。南宗的禅宗 思想更强调灵活性和个人主观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注重日 常生活和社交礼仪的维护。 在南北朝时期的禅宗发展中,相信锻炼自我和静心冥想的思想 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佛教的传统和文化中。此外,禅宗也对中 国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的唐代 诗人,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都与禅宗密切相关,他们主张通 过艺术表现心灵的深层感受和表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总之,南北朝时期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禅宗思想对于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通过悟性 和证智的力量,禅宗帮助人们认清自我,超越物质世界,获取一 种永恒的精神体验。现今,禅宗思想仍然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具有 深厚的影响,是现代人们寻求身心健康和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