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对活断层的探测需要从活动断裂的研究以及进展出发,以国内外的活动断裂研究发展史作为参考。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活动断裂研究的方法与趋势来看,地球物理勘探普遍被认为是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一项较为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笔者重点介绍物探技术在活断层探测中的重要应用,并对探测中所需要用到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了阐述。以下笔者简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地球物理勘探活断层探测应用评价

0引言

活动断裂历来是地球科学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活动断裂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地震活动带的分布情况、中强地震的发生等等因素,由于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紧密关联性,因此通常会将活动断裂作为换份震区、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和标准而且也是在中、短期地震预报危险区中有效对地震构造以及地震类型极加以确定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

此外,活动断裂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断裂蠕动还是突发性错动,对于建筑物自身都会有着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并有可能会导致产生诸多的次生灾害。

但是活动断裂是地质历史中最新活动的产物,一般情况下很少会经过后期改造,对其的研究结构将会被直接应用于构造地质学变形理论和分析之中。

因此,对于活动断裂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1浅层地震勘探分析

浅层地震高分辨地震勘测是城市活断层浅部勘测中最为有效的勘测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有效的提供断层的具体位置、断层带看度以及地层变形时代等信息,而且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构造活动历史,为更好的研究强震发生时的可能性等奠定基础。

城市范围内的浅层地震勘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这些因素之中,机械振动和交通是其最为主要的干扰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较高的有针对性措施,合理筛选最为合适的震源、科学的技术方案以及资料处理手段等等,最大程度的将干扰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噪比。

严格按照《活动断层探测》(GBT36072-2018)等现行技术

严格按照《活动断层探测》(GB/T36072-2018)等现行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标准和要求,开展蚌埠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相关工作,编制相应报告,并对结果的准确性、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1、范围 工作区范围为北纬32°16′0″~33°36′57″,东经116°33′32″~118°9′58″,即为蚌埠市及附近区域南北长约150km、东西宽约150km,面积约22500km2的区域。目标区范围为北纬32°49′4″~33°5′25″,东经117°9′45″~117°29′15″,包含了蚌埠市主城区及主要城市规划区范围,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约30km,面积约900km2的区域(图1)。 2、拟探测断裂 目标区拟探测或调查的断裂为5条,分别为:刘集-西泉街断裂(F1)、张集-龙子河断裂(F2)、怀远-黄家湾断裂(F3)、马头城-临淮关断裂(F4)和陶山-上吴家断裂(F5)(图1)。 图1 目标区范围及拟探测断裂分布示意图

3、工作目标 通过对已有地形、地震、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地形图、高精度卫星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解译,控制性钻孔探测与第四纪地层剖面的建立,工作区及目标区地震地质调查等,研究蚌埠地区第四纪环境,合理划分第四纪地层,并了解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概况,初步判定主要断层的活动性。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探明目标区第四系等厚线分布,建立第四纪标准地层; (2)初步查明目标区主要断层的分布与活动性; (3)初步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和《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 (4)建设蚌埠市活动断层探测专题数据库。 4、工作内容 围绕项目目标,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 (1)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地震地质、地球物理、钻探、地壳形变、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研究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划分图、区域第四纪地层柱状图、第四系等厚图等,收集工作区已有震源机制解、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大地测量等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上述资料数据库,并进行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完成目标区不同比例尺地形测绘数据数字化处理,满足不同阶段活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评价、活断层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对数字化底图的需要。 (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 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突出城市活动断层的影像特征,进行大比例尺制图。对工作区和目标区范围内的断层进行普查解译,适当补充野外调查核实工作,初步确定活动断层空间位置、错断地貌和动力学特征等方面的参数,初步确定工作区和目标区主要断层的位置和延伸情况等。 (3)标准钻孔探测与第四纪地层剖面建立 选择并确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段布置标准地层钻孔,通过对钻孔地层剖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对策研究成果 简本 长安大学 2011.12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对策研究 简本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合同编号:200431881212)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由长安大学独立完成,项目总经费280万元,其中部拨款250万元,配套资金30万元。计划研究时间为2004年09月-2007年09月,但在研究期间,因两个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实施周期较长,再加上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余震影响,陕西省汉中地区数县出现严重地质灾害,应国土资源部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有关科研人员绝大部分奔赴灾区开展较长时间的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活动断裂所致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充实研究成果,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后奔赴四川、甘肃等重灾区进行了深入考查。基于这些原因,经西部项目管理中心同意,项目推迟至2010年年底完成。 承担项目后,我校极为重视,学校及时配套资金30万元用于研制相关仪器,并配置了专用办公场地和设备。与此同时,组织成立了以博士生导师彭建兵教授为负责人,联合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地学信息等学科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生等共90余人组成的专业结构合理、科研攻关能力一流的课题组,实施研究。在项目实施期间,课题组分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工作过程相互合作,具体施工加强质量监控,从而确保了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通过5年多的系统扎实工作,项目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1、首次调查了西北地区活断层与国道主干线分布与交汇情况,编制了西北地区国道主干线活断层的分布及危险性区划图 首次对西北地区公路活断层与地裂缝分布状况开展了全面调查。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西北活断层与地裂缝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其中,受青藏高原现代隆升的强烈影响,西北地区活动断裂的分布与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强烈的现代构造变形效应特征遥相呼应,且受青藏高原北北东方向的推挤作用影响,研究区南部以走向近北西西向和向东北突出的巨型弧形活动断裂带为特征;研究区北部则以北西、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南北地震(构造)带以西的活动断裂绝大多数规模巨大,且活动性质以

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汪一鹏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洛杉矶北岭、日本阪神等一系列城市地震的发生,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活断层探测与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相继实施了大城市减灾项目,试图通过城市及其邻近地区有潜在发震危险的活断层探测,更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减轻城市可能遭遇的地震损失。 1994年美国加州洛杉矶北岭地震后,美国政府立即组织在加州及其邻近海域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1999年10月美国加州赫克托迈发生7.1级地震后,为了更准确地给出洛杉矶地区的活断层分布图,又在93个不同地点实施了人工地震探测,以确定未来可能威胁到洛杉矶市直下型地震的震源位置。 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政府重新审查并修改了原有的防灾对策,加强了内陆活断层的研究,对全国活断层开展地球物理详查和人工探测等工作。为此,日本政府已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追加了67.9亿日元,作为1995-2000年期间活断层详细调查的补偿费用,对日本八个地区主要活断层进行紧急调查研究;并制定了首都圈、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地区隐伏活断层的详细调查研究计划。 1999年9月中国台湾集集大地震发生后,鉴于活断层对地面建筑物的毁坏,台湾"国科会"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5亿新台币,实施"地震与活断层研究计划",对集集大地震的发震断层以及嘉义一台南、新竹一苗栗等地区和台北市的活断层进行探测研究。 1998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启动"特大城市防震减灾行动计划",以加强世界大城市之间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目前,该计划确定第三届国际地震与特大城市研讨会将于2001年在我国北京召开,表明国际社会已关注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城市地震灾害和中国政府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努力。 下面比较详细地以日本为例介绍活断层探测技术的发展动向。 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从政府部门到地学界都受到很大振动,决意推进地震基础研究其中活断层调查与探测成为工作重点之一。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新一轮工作: 一、测绘详细活断层图 日本地震学界认为,阪神地震之所以未作预报与对活断层的调查研究不够有关,因此,自199与年开始,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活断层调查,投资甚巨,规模遍及日本全境。 对每个活断层的位置、错动量(速度少)、错动方向寄信息进行精密地(比例尺1/5万或以上的精度)测绘,并绘成详细的活断层图是十分必要的。 在地表断层活动时,位其正上方的房屋或构筑物因断层错动而受到破坏。有了活断层图就可以提供预防破坏的基础资料。为此,日本制定了《活断层法》。此法有在离断层线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不许建设或建设时必须采取一定对策的规定。但这项规定,是否包括个人住宅还有争议。而对于原子能发电站、大水库等公共性高的建筑物、易被破坏的危险性构筑物,必须依法给以必要的规定和限制。 在活断层图测绘工作基础上,加强对活断层的基础研究,利用活断层调查所取得的实际材料来评价地震规模(震级)及预测地震发生时期。评价断层发生地震规模的指标是地震矩。地震矩即: Mo=mDS, m为地壳的剪切模量,D为一次地震时产生的滑动量,S为断层破裂范围的面积。 若能知道活断层历史上发生地震的D和S,则可评价出该断裂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规模。一般地用地形、地质学方法直接决定D和S,进而评价地震规模的方法称为"正攻法地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_朱金芳

[文章编号]1001-4683(2005)01-001-16 [收稿日期]2004-11-02;[修定日期]2004-12-30。 [项目类别]福建省政府及中国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朱金芳,男,1959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研究。E -mail :zjf 7166@sina .com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朱金芳1) 黄宗林1) 徐锡伟2) 郑荣章2) 方盛明 3) 白登海2) 王广才2) 闵伟2) 闻学泽4) 韩竹军 2)1)福建省地震局,福州市华鸿路7号 350003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 4)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摘要 大量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层产生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的破坏非常严重,应用先进 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准确地探明城市之下及附近活动断层分布,确定直下型地震 的震源和危害性是我国城市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急迫的实际问题。《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 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作为中国地震局全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试点与示范项目于2001年初 开始实施,2004年8月通过中国地震局的验收。项目围绕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定年、定 性、深部背景、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及防震减灾对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通过“初查与目标区主 要活断层鉴定”、“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地震活断层鉴定与危险性评价”、“地震活断层的详 细探测”、“地震活断层危害性评价”和“活断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阶段的探测和评价工作,同 时在福州市城、郊区全面开展壤中气汞、土壤汞、气氡、地质雷达、多道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浅 层地震折射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震源效果对比、用于建立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系(标准)剖面 的钻探等多种手段的试验探测,总结各种试验探测的技术指标和实践经验,在活断层的综合试 验探测、定位定年、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下列成果与结论:(1)福州市活断层 综合试验探测成果表明,在充分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地质、地球物理、钻孔等资料的基础上,以 地球化学探测为先导“侦察机”,确定了活断层的可能位置;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探测方法,辅 以电磁勘探作为补充,并利用钻探建立的第四系(标准)剖面或地层层序及测井获得的各种地球 物理参数进行必要的校正和验证,结合裸露地表断层或埋深较浅断层的槽探及古地震调查或隐 伏断层两侧钻孔岩芯岩性、层序、绝对年龄或孢粉等相对年龄的测定与对比等,是进行城市活断 层探测(定位)与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价(定年、定性)的最佳组合方法。(2)福州盆地位于具有 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中,“台湾动力触角”对其影响相对较弱。(3)福州盆地 主要断裂的活动性较弱,经鉴定的6条目标断裂都不是全新世断裂。其中,八一水库-尚干断 裂和闽侯-南屿断裂至少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不活动断裂,其它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断 裂。(4)福州盆地深部不存在发生直下型强烈破坏性地震的构造环境,其邻近的长乐-诏安断 裂带是未来可能会发生对福州市有影响的地震震源区。(5)福州盆地主要断裂存在发生中等- 第21卷 第1期(1~16) 2005年3月中国地震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 .21 No .1Mar .2005

活动断层探测

国家标准《活动断层探测》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活动断层探测”是科学合理地鉴定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的活动断层及确定其空间位臵的重要依据,也是地面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发的严重地震灾害带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的有效实施和蓬勃发展,探测经验不断丰富,探测方法和技术指标不断完善,活动断层鉴定技术和发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渐趋科学、合理,工作流程日趋成熟。为进一步规范全国范围内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有序发展,保证活动断层探测质量,为地面建(构)筑物有效避让活动断层严重灾害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政策法规司于2015年初立项,决定在原有活动断层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起草制定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指导全国蓬勃发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活动断层填图计划。项目研究经费主要由震害防御司支持,政策法规司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主管部门也进行了配套支持。 标准起草组大部分成员自2001年以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

和科技骨干承担了2001年-2003年期间实施的“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资助于2004年-2008年期间实施的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在内的“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于2009年开始的以1:5万活动断层填图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公益性重大科研专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华北构造区、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等项目,2004年颁布了指导十五“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JSGC—04《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2005年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再次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代替DB/T 15—2005),并于2014年10月14日-15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有180位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北大、科大等高等学校和美国加州地质调查局等从事活动断层探测与研究学者参加的“全国活动断层探测方法学术研讨会”,总结探测成果,讨论先进、有效、实用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法。所有上述成果的取得为制定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奠定良好基础。 2015年初立项后,标准起草组进一步开展了对国内外有关活动断层鉴定、探测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技术方法的系统调研、收集和整理,分析、总结了已经完成的69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及原有行业规范、标准的优、缺点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 对活断层的探测需要从活动断裂的研究以及进展出发,以国内外的活动断裂研究发展史作为参考。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活动断裂研究的方法与趋势来看,地球物理勘探普遍被认为是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一项较为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笔者重点介绍物探技术在活断层探测中的重要应用,并对探测中所需要用到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了阐述。以下笔者简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地球物理勘探活断层探测应用评价 0引言 活动断裂历来是地球科学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活动断裂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地震活动带的分布情况、中强地震的发生等等因素,由于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紧密关联性,因此通常会将活动断裂作为换份震区、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和标准而且也是在中、短期地震预报危险区中有效对地震构造以及地震类型极加以确定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 此外,活动断裂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断裂蠕动还是突发性错动,对于建筑物自身都会有着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并有可能会导致产生诸多的次生灾害。 但是活动断裂是地质历史中最新活动的产物,一般情况下很少会经过后期改造,对其的研究结构将会被直接应用于构造地质学变形理论和分析之中。 因此,对于活动断裂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1浅层地震勘探分析 浅层地震高分辨地震勘测是城市活断层浅部勘测中最为有效的勘测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有效的提供断层的具体位置、断层带看度以及地层变形时代等信息,而且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构造活动历史,为更好的研究强震发生时的可能性等奠定基础。 城市范围内的浅层地震勘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这些因素之中,机械振动和交通是其最为主要的干扰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较高的有针对性措施,合理筛选最为合适的震源、科学的技术方案以及资料处理手段等等,最大程度的将干扰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噪比。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图)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 什么是活动断层带 活动断层就是一条带,如果发生地震,它可能产生同震触动,这种触动对地表的建筑物可能产生直接的毁坏。这种带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是岩石里面的破裂和破裂后的触动。这个断层带从目前的地震现象看到,大概是30米到50米。比如说唐山地震,通过开挖和地球物理等手段的探测,它的地表触动带的宽度也就是40米左右。活动断层带在地震中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准确勘测城市中的活动断层带,并且避免在断层带上规划建筑物,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人员伤亡。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据了解,这项从2004年6月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

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 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目前已经基本查明了这些城市以及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据悉,到2020年左右,研究人员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如果按照研究人员勾画出的这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应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 相关专家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各地级城市进行相关普查。同时,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 徐锡伟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只要把断层带普查清楚并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就可以减轻破坏。 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建房要避让断层带,有些城市已开始探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 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59-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初稿)

目录 引言 (3)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6) 4 基本规定 (7) 5 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10) 6 海底地形地貌及新构造探测 (16) 7 海底沉积地层及隐伏构造调查 (25) 8 钻探探测及地震层序分析 (29) 9 海洋深部地壳结构调查 (32)

引言 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的元凶。活动断层可以对陆地上的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直接破坏,同时,活动断层对海域严重地震灾害带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我国处在多板块相互作用的构造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层广泛分布,尤其对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海域活动断层不仅引起地震振动的破坏,还可以引发海啸等灾害,因此海域活动断层的探测至关重要。国内外震灾预防的实践经验表明,运用当今海域探测高新技术手段,系统采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基础数据,探明海域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科学评价其地震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合理避让或者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活动断层探测,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范。由于海域活动断层的工作难度大,对其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受各种条件限制,迄今为止对海域活动断层的展布及其地震危害性的调查研究程度还很低。 本规范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大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陆地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基础之上,参考现行的有关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范,结合海域活断层探测实际特点而编制。本规范首次对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进行系统总结、梳理,规范海域活动断层探测的方法技术体系、工作流程、主要内容、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环节,是开展中国海域活动断层探测的基本遵循。 本规范可以为今后海域断裂活动性探测、减少近海海域地震认识的“盲区”提供技术支撑,为重大工程建设与设防、以及滨海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的基本规定、工作流程与内容、探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成果编制等。 本规范适用于地震灾害致灾因子调查,海域活动断层调查,鉴定与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海域活动构造框架与地震构造、海域地震带划分以及海洋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应领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