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之《子衿》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子衿》一诗。

2、品读诗词,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毛阿敏的《思念》“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好像一只蝴蝶/ 飞

进我的窗口/ 不知能做几日停留/ 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 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 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 你从哪里来/ 我的朋友/ 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 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的一首女子在城阙思念、盼望情人的诗。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

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

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

三月长啊~ [注释]?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嗣音:传音讯。?佩:这里指

系佩玉的绶带。?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熟读,比赛看谁背得快。

三、思念是我们在生命中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表达思

念之情的古典诗词。

四、让学生熟读以下诗词,品味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有谁没有经历过离别之后的思念,那么就让我们把一腔深情化为美丽的诗歌吧。课堂上写作,当堂朗诵。课下抄录于作业本上。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美言不信》教案目标定向:

1、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2、讲解《美言不信》一章。

3、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读鲁迅的《立论》一文。

鲁迅: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 e~he,he he he 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读完后,问学生有何看法。然后引出本课。

二、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讲解

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

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一定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不会为自己而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照顾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帮助照顾他,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了;他会尽力给予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尽力给予他,自己反而更丰富了。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利益均沾,而不是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按照法则行事,而不会争天下先。

四、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辨别“真”“伪”的方法。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大公无私的人反而能够成就至高无上的荣誉。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从而维系着自然平衡法则。这个平衡法则是自然调节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保持着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辨正关系,不管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会自然调节弥补,从而又会达到新的平衡。五、给学生2分钟展开背诵竞赛。

六、布置作业:直面人生的两个题中任选一个。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天长地久》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立“万事万物皆可为我师”的信念。

2、学习天地的德性。

3、学习水的长处。

课时设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不仅人可以作为老师来教导我们,无言的万事万物也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们。比如,竹子——它告诉我们要虚心,要有气节:小草——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要坚忍,等待时机;莲花——它告诉我们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老子眼中的天地具有着怎样的德性。

二、教师带诵一遍《老子》的《天长地久》章,然后让学生自己熟读几遍。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三、讲解:

道体永恒,道用无穷。人们也许由于道体空虚,看不到、摸不着,而对这个说法难以接受。天地是道所创生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用天地来说明,人们也就可以能够永恒而无穷。是因为它们无私的关系。它们生长万物,只是为了生长而生

长,换一句话说,只是为了服务罢了。体道的圣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处处谦虚退让,结果反而得到人家的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舍己为人,结果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的关系吗,结果反而成全了自己。

四、师生一起再挖掘一下天地还有什么德性。

五、除了天地之外,老子还非常喜欢用水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章。教师带诵一遍《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章,然后让学生自己熟读几遍。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六、讲解:

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第二是本能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蓄居流注于人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有这三大特性,所以水是很接近道了。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人也是博施而不望报。水照万物,各发其形,诚实不妄,有道德的人所言其说,也都出自至诚,绝不虚伪。水能滋养万物,清除污垢而有绩效,有道德的人清静无为而,自然归于纯朴,也有绩效。水性柔弱,能方能圆,表现很好的功能,有道德的人施教立化,毫无私心,也

能产生教化的功能。以上都是有道德的人像水的情形,但其中以“不争”最为重要。正因为不争,所以不会招致怨尤。

七、师生一起再挖掘一下天地还有什么长处。

八、展开竞赛,看看谁能在5分钟内把这两章快速背过。

九、布置作业:写一篇3、4百字的短文,谈一谈你在生活中从一个物上或一件事中得到的启迪。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孟子》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五、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

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