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罗素(5个)

1、什么是分析哲学?它诞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时代背景:

黑格尔主义的衰落

经验主义的复兴

数理逻辑的发展

语言学的转向(lingustic turn)

分析哲学:二十世纪初叶由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发起并推动的一场哲学运动,它以现代数理逻辑为手段,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方法揭示世界的逻辑本质从而构造新的世界图景,被称为二十世纪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2、什么是“罗素悖论”?它说明了什么?

在数学集合论中一个命题蕴涵着自身的否定,即:由总体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构成的集合是否仍为自身元素?

普通集合(ordinary set):其总体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

奇异集合(funny set):其总体仍然是自身元素的集合。

由普通集合构成的的集合是奇异集合还是普通集合?

如果普通集合构成的集合任然是普通集合的话,那么他的总体不是含自身的元素,然而,新集合又由是他自身的元素构成,则新集合不是普通集合。

如果普通集合构成的集合是奇异集合,那么他的总体仍是自身元素,然而新集合由普通集合构成,总体不是自身元素,所以新集合不是奇异集合,这直接说明了集合论中的自我指涉问题。

3、什么是摹状词?罗素如何用它消解“存在之谜”?

摹状词:用于描摹单个事物的性质的词项,通常的形式是“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即由冠词和普遍名词构成。专名具体指某一个事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事物,那么在听到专门时将不可能知道其所指称的对象,与专名不同,摹状词是复合的符号,被这些符号确定的意义赋予意义,因此哪怕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从未被知道过,人们还是能力理解它所指称的对象。

摹状词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

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存在之谜

同一律失效的问题

排中律失效的问题

存在之谜:非存在存在

Eg:金山

罗素认为“金山”不是一个专名,而是一个摹状词,他可以转写为“一个具有金和山两种属性的x”将金山从主词变为一个描述语。于是“金山是否存在”的问题就转化为:

有(没有)一个X,此X是金的并且是山;并且对于所有的Y,如果Y是金的并且是山,则Y等于X。

那么,显然现实中没有如此这般的y来同时满足“金”和“山”两种性质。所以金山不存在。因此“存在之谜”被消解。

4、什么是逻辑原子论?

定义:运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对世界的逻辑构造以及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进行分析,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可借助于原子命题及其真值函项的复合体表达出来。

世界的本体是多,真理是部分,分析方法是合理的认识手段关系不能还原为关系项的在性质

5、罗素的中立一元论与传统经验主义有何异同?

中立一元论: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材料,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而是比二者全为原始的东西。心和物二者都是复合物,而组合它们的材料是介乎二者之间和处于二者之上的东西。

传统经验主义:

*维特根斯坦(6个)

1、什么是“图式”?它的作用是什么?

定义:图式既是命题的逻辑形式,也是描述实在的模型,是沟通语言与世界的桥梁。

维特根斯坦认为事物不是存在在现实世界中而是存在在逻辑的可能世界中,为将两者沟通,就必须承认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中介,且它不能是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东西,因此它只能是我们思想中所产生的东西,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为自己创造事实的图式。图式既是命题的逻辑形式,也是描述实在的模型,是沟通语言与世界的桥梁。

作用:

A.图式规定了命题的本质

B.图式为命题与非命题划界

C.图式为命题的真假划定界限

D.图式为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定界限

2、“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考过了)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条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述划定一条界限。像康德一样,他认为自己的工作也是划定界限,知识康德划定的是纯粹理性的界限,而维特根斯坦划定的是语言的界限。——对不可谁的东西保持沉默。他划分了三类命题:有意义命题,缺乏意义命题和无意义命题。有意义命题是指自然科学的全体命题,它们逻辑结构合格,对实在也有所述。缺乏意义的命题是指数学、逻辑等命题,它们是自然科学述的基础,它们没有对实在有所述。而无意义命题则是指哲学,乃至所有传统人文科学命题。他说“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一切可以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于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现。”什么是“可说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生命、伦理、价值、情感、、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

凡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现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远高于自然和技术。希望说的好而产生了“重要的胡说”。维特根斯坦的命题是用这种方法阐明的:一个理解我的人,当他把它们作为梯子,通过它们爬到顶上并越过它们的时候,最终会认为它们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他爬上去之后,他必须抛开梯子。所以,他说自己的命题也只不过是个梯子,通过这个桥梁达到不可说的顿悟。)他必须抛开这些命题,这时他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凡不可说的,应该沉默。

3、维氏如何批判意义的指称理论?

意义的指称理论由奥古斯丁提出,奥古斯丁认为,每一个名字都有其对应的

实体,维特根斯坦认为这就遇到哲学上辩不清是非的根源之一,他通过售货员与顾客的例子说明,当顾客要求“五个苹果”时,售货员只是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清楚的了解,而并不意味着这些词有与其相对应的对象。因此:

不能认为每个语词都有指称,不能把奥古斯丁语言观作为看待全部语言的框架。不能认为语词的指称就是它的意义。

4、“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生活形式”各是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

定义: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做“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

定义:语言游戏形成一个家族,其相似点在各种具体的语言游戏活动中不断出现和消失。

生活形式:the form of life

定义: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方式,是语言共同体作为前提接受的已被给定的东西。

关系: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基础,语言游戏是不同生活形式的表现。

生活形式相对稳定,语言游戏变化较快。

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的关系是相对的。

在语言游戏中间可以看出一部分相似和一点相似的错综复杂的网,即有时大体相似有时细节相似的错综复杂的网。

5、试比较维氏前后期哲学的异同。

不同点:

前期

语言有本质(共同的逻辑形式)

为有意义与无意义划界

语言描述世界,意义来自世界

对语言进行静态的逻辑研究

后期

语言无本质,只有家族相似

语言无确定意义

语言显示自身,意义来自用法

对日常语言的用法进行动态描述

相同点:

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

利用语言分析方法。

取消传统哲学。

6、为什么分析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

本体论上,分析哲学将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命题斥为“无意义的胡说”,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将哲学从静态运思变为实践活动,树立了崭新的哲学形象。

方法论上,分析哲学以传统经验主义为基础,吸收现代数理逻辑的最新成果,将自然科学的简洁、明晰的风格带入哲学领域,有力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晦

现代人文主义: 悲观主义 非理性主义 关注生存的悲剧性

关注人的卑微与渺小

涩、脱离生活的弊病。

分析哲学对语言的关注是它区别以往哲学的最大特色,“语言学的转向”极加深并拓宽了人类对自身语言活动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语言与哲学及其他人类活动的联系开辟了新的方向。

缺陷与不足:

将哲学困惑完全归结为语言问题是片面的,不能真正解决哲学困惑。

试图运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彻底取消哲学是徒劳的,哲学运思产生于人类超越有限、把握无限的冲动,必将永久伴随人类的生命活动本身。

现代人文主义与古典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古典人文主义:

乐观主义

理性主义

歌颂人性与生命

相信人的尊严与伟大

*叔本华(2个)

1、简述叔本华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康德哲学是叔本华哲学的思想源头。首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颠倒了以往的认识论,康德认为一切对对象的认识都是经过主体认识结构加工的,因此人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物自体”,只能认识在时空框架所呈现的世界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是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的东西,人为自然立法,让自然围绕着人的理性旋转,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叔本华因此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世界就是他对我们所呈现的样子,一切客体都是现象而并非“自在之物”。

此外,康德将世界分为本体和现象,人的认识能力只局限于现象,本体不可知。叔本华继承了世界的现象与本体的二分思想,但是反对本体是不可知的。他

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惟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但是人的认识形式和现象界的规律也不能用于把握意志,在这一点上他又继承了康德的思想。

2、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何在?

人生痛苦的根源:意志

原因:意志本身就是不可遏制的对保存生命的冲动和欲求,可叫做“生存意志”,或战胜死亡追求自我繁殖延续的“生殖意志”。然而人的理智只可以把握现象,因此面对不可遏制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感到痛苦。欲望永不止息,奢欲满足却有限,欲望总是超出其力所能及的围。即便短期被满足,快乐也只是短暂的麻醉剂,他认为任何欲求的目标都是形同虚设,因为一物一旦被占有就意味着他失去魅力。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就落到了痛苦的手心里。如果欲望完全得到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为了排解空虚“像人这样并不怎么互爱的生物居然互相追求”,对人际关系的欲求再度导致痛苦,于是痛苦是人生的真相和实体,快乐只不过是痛苦的暂时的、消极的终止。人生就是斗争,伴随残忍和痛苦。人生在痛苦与无聊之间轮回,并且生物的等级愈高,智慧越多,痛苦就越大。随着知识的发达,意识的上升,痛苦也就跟着增加,并在人身上达到高峰。同理,一个人知道的越清楚——他越是有智慧——他的痛苦就越多。一个天才忍受的痛苦最大。

*尼采(4个)

1、什么是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它们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如何?

酒神(戴奥尼索斯)精神:一种非理性的本能,主观消失在完全的自我忘却之中。

酒神精神产生音乐和抒情诗。

日神(阿波罗)精神:一种超现实的梦幻,人的生存被梦幻的光辉所笼罩。日神精神产生造型艺术和史诗。

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

非理性的放纵笼罩在日神光辉的照耀之下,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相互激荡,产生出古希腊艺术形式的高峰——希腊悲剧。

2、什么是强力意志?

定义:力求扩大自身、超越自身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强大生命力对弱小生命力的支配和侵吞,具有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意义。他用强力意志来解释世界,因此认为人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世界也是在不断生成中的世界,是“永远在自我创造,自我毁灭中的世界”。尼采正是以强力意志为标准,“重估一切价值”。

3、比较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哲学

尼采和叔本华哲学一脉相承,他赞同叔本华从意志是世界的表象到得出人生是痛苦的结论,但他反对叔本华面对痛苦人生的悲观主义结论,即要以消灭意志来出离痛苦。尼采将日神作为表象酒神是背后的意志,酒神精神所传达出的个体生命稍纵即逝,然而生命意志却不断再生,肯定生命就要肯定其中的个人的痛苦与毁灭,因此,意志对于尼采而言是创造生命的积极力量,不能对之加以否定。尼采认为叔本华误解了意志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生命意志只为了“求生”,而缺乏高于自身的目的,所以生命意志被看作一种盲目的应当被消灭的力量。尼采提出生命意志不是以“求生”为目的,而是追求生命不断超越自身的那种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能力:强力意志。因此两者生命哲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生命意志”的不同理解。

二者哲学思想的主要分歧如下:

叔本华:

生命和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

以消极态度否定人生

把艺术作为放弃生存意志的手段

沉湎于“安静生活”的神秘者

4、试析尼采“上帝死了”的道德与哲学含义。考过了

尼采说:“上帝死了”,是因为他认为要重估一切价值,代表旧价值旧哲学的“上帝”自然是死了,他因过多的怜悯心窒息而死,人类则是杀死上帝的凶手。

道德含义: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基督教,他将对

基督教的批判和对欧洲价值观的批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旧道德提倡柔弱和节制,压抑生命的本能,(2)旧道德提倡无私,抹杀个性,否定自我(3)旧道德反对创新,扼杀有创造精神的人(4)旧道德提倡谦卑、驯服与怜悯,这是对生命公然的侮蔑与仇恨。因此,尼采称之为“颓废的道德”“虚伪的意志”,只有上帝死了,人类中的创造者才能得以复活,“价值的变化那是创造者的变化”。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要以强力意志为标准,把被基督教和传统道德颠倒了的价值重新颠倒过来,建立新的价值。

哲学含义:

尼采: 生命和世界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以积极态度肯定人生 把艺术作为提高强力意志的手段 热衷于“危险生活”的试验家

尼采对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理性的批判也是他“重估一切价值”的主要容。他认为格拉底是理性传统的肇始者,将知识作为人生和道德的最高目标贬低了前古希腊文化注重直觉和本能传统,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世人成为了知识和理性的奴隶,缺乏激情和创造的机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必须让上帝死了,摧毁理性的旧观念,让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诸如“灵魂”、“本质”、“理念”、“客观真理”、“绝对精神”等大崩溃,并代之以能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的新观念。

*克尔凯郭尔(2个)

1、为什么说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之父”?考过了

1.首先,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主义进行了批判:

(1)用主观真理反对黑格尔关于客观真理的思想。克尔凯郭尔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尺度,人的主观性就是真理。也就是说,只有个体所拥有的个体感受才是真正的真理;

(2)用个体存在反对黑格尔关于哲学体系的思想。克尔凯郭尔认为一种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而一种关于存在的体系是不可能的。人与个体的存在是不可能被纳入到体系之中的;

(3)用孤独个体反对黑格尔的整体思想。孤独个体是一种自己领会自己、自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主观心体验,其特点是精神性、非理性与个体性,而不是黑格尔所谓的“整体”中的部分或组成单位,他认为把个体放到所设想的整体中就是否定个体与自我;

2.其次在批判黑格尔主义之余,克尔凯郭尔提出了“孤独个体”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存在状态。

(1)孤独个体(the solitary individual)是一种自己领会自己、自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主观心体验,其特点是精神性、非理性与个体性。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精神,精神就是自我;而自我是一个与它本身发生关系的关系。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2)孤独个体存在的基本状态是恐惧(dread),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厌烦(boredom)、忧郁(melancholy)和绝望(despair)。

综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学说,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2、论述“人生存在的三阶段”

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存在的三阶段”,这是他的核心观念。

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就是天路的历程。

(1)第一阶段是“美学阶段”,也称感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体追求短暂的物质享受和片刻的精神满足,人的生活为感性所支配;

(2)第二阶段是“伦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按照理性的原则生活,禁欲主义和道德责任心处于支配地位,趋善避恶,注重心灵的冶和追求,强调善良、正直、节制、仁爱等美德。

然而超时空的道德意识总是同人的精神衰退发生冲突;道德意识既无力理解人的罪恶本性,又不能揭露产生道德崩溃的深刻根源。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个体从伦理阶段向阶段的跃升;

(3)第三阶段是“阶段”。这一阶段中,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物质的束缚,也摆脱了道德原则的束缚,人作为有罪的个体与自己心深处的上帝单独对话,并在对话中找到了作为“孤独个体”的“自我”,从而达到真正的“存在”。

*胡塞尔(4个)

解释下列概念:意向性、“悬搁”、交互主观性、生活世界。

1、意向性:

意向性一词源自拉丁文“intendere”是“指向”的意思。最早由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用于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他认为心理现象是通过意向的方式将对象包含于自身之,因此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这种意识总是指向外物的特性,被称为意识的意向性。胡塞尔接受了这个概念,但是与布伦塔诺认为意向的对象是真是对象不同,胡塞尔的意向的对象是对象的意义,即“被呈现、被意指的那个东西”。而意向活动则是呈现、意指的活动。意向性是向性的,意向对象是由自己建构的,这说明意识自身是独立完整不依赖于外物的,因此具有纯粹的意向性。

2、悬隔:

又称终止判断或加括号由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提出,皮浪认为我们无确的认识事物,意见永远是主观的,因此对事物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悬搁判断。胡塞尔采纳了他的观点,对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停止判断,将经验世界的真实性加括号,不进行判断,只对纯粹的现象界做讨论。其目的并非否定外部知识和世界,而是对未经考察的东西是否存在咱不表态,以便将知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3、交互主观性:

先验自我通过意向性觉察到“他者”——另一个先验自我的存在,构成交互

主观性的世界。先验的交互主观性拥有一个独特的交互主观性领域,构成对象世界。

4、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世界,是科学成立的基础。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欧洲人性的危机和文明的危机。“科学的理念”已经完全被实证科学所替代,而不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不能提供关于人生的意义的答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挽救欧洲人性的出路就是回归到前科学的生活世界。

实证科学所构建的“课题性”的世界由于抽去了与之不相关的现象而先天就是片面,狭隘的。生活世界是非“课题性”的全面而丰富的世界,是所有“课题性”世界的基础,因此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子世界,而是一个为一切人所共有的世界。

*海德格尔(2个)

1、解释Dasein的含义及其存在状态。

含义:

Dasein:此在、亲在、缘在、临在。

Dasein是能赋予其他存在者以意义,并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正在生成中的存在者(一种生成态势)。海德格尔认为能作为dasein的只有人,人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是由他的存在的过程决定的,因此,人是生成中的存在着。同时,人于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他能赋予其他存在者意义,并能追问存在,且因其自身的存在而显现存在

存在方式:

1)“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

Dasein的sein就是“生存”,而dasein的生存必须在世界中。“在……之中”不是物理上的空间排列,而是表明世界本身就是Dasein的组成部分。人是世界中的人,世界是人的世界。

海德格尔认为主客体的分化是社会制度建立后发生的事,这表明Dasein与原始世界具有亲密关系,是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先于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认识论必须回到原始的存在论层面,才能得到说明和理解。

因此dasein的基本存在结构就是“在世界中存在”。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状态分为“混世”与“共在”,“混世”指的是人们在将外物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使用的过程中,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是却将自己降到了物的存在的水平。“与他人共在”则是人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约束而人云亦云,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总之“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沉沦于日常生活。而且只要dasein存在,他就已经“在世界中”,不得不存在。所以人是被不由自主的“抛入”世界的dasein。海德格尔称dasein的这种处身状态为“被抛状态”

2、为什么说“语言是存在之家”?

海德格尔提出存在在思中体现,思维通过语言展示,所以语言时领悟存在的必须环节。而只有诗的语言是本质的语言,存在通过诗进入语言,所以语言的本性,意在把我们带向一种可能性,让我们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而人作为dasein 就居住在语言所构造的建筑中。如若在语言中真的有人的Dasein的本真的居所,那么我们在语言上取得的经验就将触动我们的Dasein的最在的构造。

*萨特(4个)

1、什么是“自在”与“自为”?

“自在”和“自为”是萨特在其存在主义哲学中提出的概念。萨特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

自在(being-in-itself):

自在是(在),是“存在存在着”。自在的存在是自足的,不以意识是否对他显现而转移,不与他物和自身发生关系,保持自身的完满,是纯粹的偶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自在是自身,自在是其所是。对于人而言,这个自在的存在是荒谬的。

自为(being-for-itself)

自为不是其所是(过去),他没有固定的本质,是对之前存在的否定,他并非自在,而是要超越自身。因此它是其所不是(未来),他永远不是什么却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自为的存在是通过自在的存在从“虚无”中显现出来的。自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意识本身,意识本身就是无,意识的整个呈现就是虚无的过程。人的存在是一种虚无,通过意识来塑造自己,成为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

如果用两个命题来区别自在与自为的话,那么自在是“本质先于存在”,而自为是“存在先于本质”。

2、“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对于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自由。自由不是人性或人的本质,自由属于有意识的存在的结构,人注定是自由的,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变成自由的人,人的存在和他的自由没有区别。自由实际就是以超越性和主观性为特征的意识的自为,人一开始作为虚无的存在,后来由于人的主观性的创造,才被赋予具体规定性。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而且人只要

存在,就是绝对自由的,不受制于任何外在条件。自由是主观选择的行为本身,尽管这种选择不一定带来实际的效果。哪怕不选择,也是做出了“不选择”的选择。所以人是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

3、什么是“自我欺骗”?它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自我欺骗的定义:意识不是把它的否定指向外面,而是转而指向它自身的确定态度。自我欺骗中说谎者与被骗者是同一个人,且发生在同一时刻、同一结构之中。纯粹从“事实性”来看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在的存在,成为一个物体。一个没有意识的东西,也就没有必要选择自己的行动。使自己仅仅成为他人眼中的物体,让自己完全充当“为他的存在”,从而逃避选择自己命运的责任。

我的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人由此可以把它当作加以判断的整体的一部分,然而必须注意……我的意识对他人而言是一种缺席。它经常作为我的一切态度与行为的意义而出席,然而经常是缺席的,因为它总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永久的问题,或更恰当些,作为一个永久的自由而呈现于他人的直觉中。

在省中,我试图确切地决定我是什么人,试图下决心马上充当我的真自我——尽管这就意味着动手想办法改变我自己。可是这岂不是意味着我把自己当成物体吗?我是否要决定那些使我做这些行为或那些行为的全部目的与动机呢?然而这岂不是已经假定一种因果宿命论吗?

人类的处境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处境,没有借口也没有援助。所以任何人以自己的热情或者发明什么决定论学术作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就是自我欺骗。

4、存在“绝对的自由”吗?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谈谈你对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的理解。

存在,绝对自由指的是意志的“自为”。即只要自由是存在的结构而不是人的本质,只要存在就必然自由,哪怕意志的自由选择不能带来实际的效果,但是选择行为本身就是自由的,即自由不可被剥夺,是绝对的。正因为自由对于人而言是绝对的,所以人应当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个人面临的一切结果皆由自己造成。人在自在基础上决定了其自为的存在,因此造就了自己的命运。

既然人是绝对自由的,那么就必然不能逃避自由,即逃避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个人利益于集体利益难以取舍的问题,因此人的自由选择注定了人是孤寂的。无论选择什么都必须有所牺牲,承担责任,在自由于责任之间徘徊,这将带来烦恼。选择与责任是自由的一体两面,正是由于责任感,所以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不得不面临许多考虑。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每发生一件事,就像整个人类盯着她,要他用他的行为指导自身。由责任压力想到行为根据,烦恼随之而生。当然,最大的烦恼来源于人对死亡不可抗拒的意识。生和死不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人生的荒谬就在这里,但死亡不能限制我们的绝对自由而只能夺走我们的自由,所以只要存在,就绝对自由,就必须对我们的生和死负责。

*加缪(2个)

1、什么是荒诞?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荒诞是人与世界的错位及其人对这种错位状态的意识和感受:

“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于这两者的共存”

荒诞的表现:

(1)人与社会生活的隔膜

(2)世界的无意义、偶然性与缺乏逻辑联系

(3)生活枯燥、呆板、琐屑和支离破碎

(4)生活按时间自然流动,失去任何情感涵,空虚而无意义

(5)世界与人的分裂与反差,世界变得不可理喻

2、试述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的逻辑线索。(加)

*弗洛伊德(1个)

1、什么是无意识(潜意识)?说明精神分析理论的意识结构与人格结构的关系。

潜意识:潜藏于意识之下的心里存在或心智活动

意识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只是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冰山一角,无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主体,其中主要是人的本能冲动,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意识则受制于外界的规则制度等现实原则,不断压抑,扭曲和禁锢无意识的本能。前意识在潜意识与意识之间,是潜意识中可以随时不受阻碍召入意识的那一部分。是无意识进入意识的必经之路。无意识为了进入意识会进行巧妙的伪装,以通过前意识的筛选,例如口误,笔误,做梦等

与意识对应的超我,是一种社会性的理想在人格部的确立,是文明设置在我们部的监护力量,它既反对快乐原则又不遵奉现实原则。

与无意识对应的本我,是人格部一个非理性、非功利、非道德的国度,它唯一的冲动是根据快乐原则满足本能的需要。

与前意识对应的自我,介于两者之间,原是本我的一个部分,由于它与外界最接近,因此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意在接受刺激而又保护肌体不受其害,正像皮层之包裹着生命的质体。

本我是人的本能所在,但必须靠自我去实现,自我又需要按照现实原则去控制本我,延缓本我冲动的释放,所以自我处在超我本我的两面夹击下,苦斗不堪。

*哈贝马斯(1个)

1、什么是“交往合理性”与“商谈伦理学”?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交往合理性:在一切可能发生的交往活动之前,我们必须设定一个理性的交往活动,用以论证交往规则的普遍有效性,这就是交往的合理性。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性具有一下几个性质

(1)语言性

(2)交互主体性

(3)程序性

(4)开放性、可误性、可批判性

社会交往行为实际上是语言的理解和交流过程,哈贝马斯将通过语言的交往视为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合理性”要求交往过程中必须有普遍有效的规则,哈贝马斯非常欣赏康德的普遍道德规这一先验原则,但他反对依靠人的善良和主体性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他把主体性换为交互主体性,纯粹理性换为交往的合理性,把先验性转化为程序性,这决定了每一个参与交往的人都必须先验的接受一定的规则作为活动的前提。而程序性的普遍原则需要通过商谈伦理学来实现。

商谈合理性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的理论根据,“理想的交往”是建立在没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 感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感想 虽然上学期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结束了,但我对一些哲学的知识还不是完全弄明白,有些还是比较模糊的,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感觉自己对这些哲人的思想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而这学期在继续学习现代哲学过程中,慢慢对这些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批判是哲学的本质,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近代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我对以前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在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大半学期下来,感觉学习现代西方哲学比西方哲学史轻松很多,因为它从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例如,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等,这说明它更关注现实生活本身。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下面我将谈谈自己感悟最深的三位哲学家的一些思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的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因而他认为要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意志,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自己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今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先是对于个人来说,不可否认我们的人生当中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甚至是苦难,想想我们8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可悲之处: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在百万就业大军激烈竞争中勉强找到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该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对工作,房子等的欲求,更应奋起。让快乐、幸福、爱与善填满自己的心以消除人生痛苦,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对社会来说,如果社会成员对生活没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2015——2016学年上期西方哲学史试卷B卷

郑州师范学院 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试卷 西方哲学史(1510107B)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3 年级共 2 班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A.爱非斯学派 B.爱利亚学派 C.米利都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2.第一次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 B.克塞诺芬尼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3.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A.唯物主义者 B.二元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4.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5.被称为“精细博士”的是()。【】A.罗吉尔·培根 B.安瑟尔谟 C.威廉·奥卡姆 D.邓斯·司各脱 6.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7.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A.安瑟尔谟 B.托马斯·阿奎那

C.阿贝拉尔 D.邓斯·司各脱 8.《利维坦》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9.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A.知识就是力量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0.智者学派观点的积极方面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D.创立了逻辑学 11.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张扬 12.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命题()。【】A.知识就是力量 B.“最好世界”理论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4.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家是()。【】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15.以下属于唯理论的哲学家是()。【】A.弗兰西斯·培根 B.斯宾诺莎 C.洛克 D.休谟 16.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7.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是因为:()。【】 ①提出了理性批判哲学②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2019-01-01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 。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 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新版精选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⑴彻底经验主义像休谟及其后继者的经验主义一样,把哲学、科学以及人的全部认识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范围。⑵彻底经验主义克服了休谟、穆勒等人的经验主义及以黑格尔主义为代表的理性派唯心主义的片面性,特别是克服了心物对立等二元论的局限性。⑶他的彻底经验主义与他的意识流学说密切相关。彻底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所谓纯粹经验或者说直接经验,而这正是意识流、思想流的别称。 2.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他认为,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都把时间和空间置于同一层次,用研究空间的方法来研究时间。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为常识的习惯所支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由于采用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时间、运动和变化以外,因而也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以外去寻求事物的实在性。结果,它只是或多或少人为地安排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柏格森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能像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生命与空间中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它应当有一个与实证科学不同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是时间——真正的绵延。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根本问题。 5.评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皮尔士:从主要倾向来说,他作为一个严肃的自然科学家经常企图对真理问题作出比较客观的回答。他强调真理与实在一致,不以个别人或某些人的判断、思想为转移。他的确定信念的方法也正是确定真理的方法;而他只主张以实在为依据的科学方法。当他像其他实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大二的时候学习过西方哲学史,感觉到西方哲学可谓是“博大精深”,回顾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那些的思想家的思想还历历在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以及培根的“四根说”等;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I think,therefore I am”告诫人们“思维的过程就是怀疑的过程,我们思考一个东西实际上就是在怀疑这个东西”;贝克莱说“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告诉我们“只要是存在的东西,都是能被感知的”等等,这一切都能让我感到哲学的伟大以及扑朔迷离。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哲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但是认真学习后发现,只要将哲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实例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哲学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很多地方还是理解的不够彻底,比如胡塞尔的现象学;目前为止,我对现象学还是模拟两可,只是知道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思想观点,他悬置了认识当中一些不合法的因素,而将他认为合理的来作为其现象学研究的对象,但是我却不知道怎样分清合理与不合理,也不知道为什么合理?为什么不合理?总之,对于现象学,我所认识的是少之又少。而且在现象学中却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来理解事物,只能按胡塞尔给我们的对每一个事物的认识标准来限制我们的思维,我们只能抽象地跟随他的思路,所以在

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哲学有时候也是抽象的。 学了将近一年的西方哲学,我觉得有时候学习哲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在其中我不仅可以感受到与我们目前的思想相一致的哲学家的感慨,让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当我发现一些哲学家发出的似乎与现实相矛盾的思想时,便会有一种想彻彻底底地剖析这位哲学家的思想的冲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让我有了这种感觉。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与无聊之间的钟摆”、“人生就是痛苦,世界就是地狱”,这些思想表面一看是非常悲观的,我们当今社会一再强调要积极乐观、意气风发地生活着,悲观思想似乎是一种被禁忌了的想法,可他却在200多年前就为人们准备好了这个陷阱,让那些相信他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跳了进去;可是在深一个层次来讲,其实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人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人们总是在欲望的后面生活,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上,我们却不能否认有很多人都抱着悲观的态度过日子,他们似乎看破红尘,却无奈地被现实的生活推着走;所以我时常在想,要是叔本华生活在现在,他可能成为一个被大家追捧却见不得光的名人。 每一种思想都会被后人相应的继承或批判,尼采继承了叔本华所说的“人生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批判了叔本华的消极。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生是痛苦与无聊的,那么就不必要做什么事来摆脱这种痛苦与无聊了,除非禁欲或死亡;但是尼采确认为人们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实践的方式来使自己摆脱人生原本就存在的痛苦与无聊,他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是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