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

墙体在建筑中的设置是同其存在的空间相关联的,墙体在其 中一定要发挥某种作用。如何在特定的范围内设置墙体,和该领 域的特定因素有关。
1.作为垂直面的要素
墙作为空间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其功能是将水平方向上的连 续空间沿垂直方向进行分隔。墙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取决于所围 领域的宽窄、所分隔空间的大小和数目的多少。最小的围墙,一 般是指住宅的内墙、图书馆中各房间的隔墙、公共厕所的围挡等 为保护个人隐私空间所设置的墙。还有的墙是为独立的建筑物 设置的外墙,有将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分隔开来的墙,有为了防 止外敌入侵保卫自己内部而设置的墙,也有为建筑物内部空间的 设置而设立的墙。
2 .区分内部和外部的要素
为了内外有别,若将公司和寺院、宫殿与城镇、住宅与农田、 大学与工厂等大面积的用地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只有借助城 墙、围墙和矮墙。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什么时代,自古都是 利用城墙将城市和其周围的农村分隔开来。从现存的一些中世 纪欧洲古城中,可以充分地看到城墙的作用。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和郭的设置。从春秋 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 君,也有三重城墙,三道城壕。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齐临 淄、赵邯郸和韩故都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的郭包于 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各个朝代赋予城、郭的 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各异 而实一。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唐宋时府城通 常也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这是古代统治阶级层层设障来保 护自己的方法。
3.防御的作用
墙的首要功能是防御。城墙不光能抵御风、沙、潮等自然灾 害的威胁,还可以防御动物和外敌的入侵。如何选择修筑城墙的 区域,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状况和需要保卫的重要目标。很多修筑 的十分坚固的城墙,就是用来防御外敌的侵略。
历史上修筑的著名城墙有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是用来抵 御外敌入侵的防御性建筑,在山峰和长城的拐角之处等重要地 点,间隔地设置有烽火台、屯兵所以及储存物资的瞭望台。整个 长城的宽度约为5 m,长度在5 000 km 左右,沿着蜿蜒起伏的群山 建造,烽火台、瞭望台等建筑的存在,给长城增加了宏伟和伟大的 魅力。长城上的通道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在陡峭

的山势上, 长城通道的台阶也变得极度倾斜,增加了长城上通行的难度(见 图1)。
最初的长城是用夯制的黄土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建造的,而 明朝改建的长城是在原长城的基础上用烧制的城砖建成的。据 说自中国的秦朝以来,各路商人就曾利用长城上的通道作为东西交流的通道,这是最初建设长城的人们想到长城所具有的另一个用途。
4.分隔的作用
墙的第二个功能是进行分隔,可以将不同的空间分隔开来, 更好地发挥各个空间的作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之间、人类社 会的相互之间、统治阶级和一般民众之间、各家庭之间、家庭内部 之间都需要各种分隔空间。而这种空间的分隔需要建造墙才能 实现。
在现实社会中既有像房间这样十分简单的分隔,如室内常用 到的屏风和隔断墙相对质量很轻而且强度不高,移动也非常方 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意去改变房间的空间布局(见图2);也 有在冷战时期强硬的分隔,在冷战时期建造的后来又被拆毁的分 隔东西柏林城市的著名的柏林墙,就是其中一例。
墙不仅仅代表着“阻隔”“翻越”等物理上的含义。当人们对 某些事情或任务产生特殊的想法时,由于产生各种心理上的戒 备,无形之中建立了一道心理意义上的“墙”。特别是当遇到来自 外部的挑战,对于高出自己实力的对手心理上会不由自主地产生 用于防御的“墙”。
5.区域化的作用
除了城墙之外,还有围墙和矮墙(也称“垣”),可以将空间分 隔成不同的区域。和城墙相比,围墙、矮墙的防御作用不是很强。 更贴切地来说,围墙、矮墙的主要作用是划分不同的区域,体现各 自支配的空间归属范围。
从材料上来分类,围墙可以分成木围墙、土围墙、砖围墙、砌 块围墙、混凝土围墙等,矮墙可以分成石隔墙、竹篱笆、树篱笆等。 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分法,主要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如施 工围墙、卵石墙等等。用同种材料施工建成的围墙或矮墙所构成 的街道,能给人产生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
6.秩序化的作用
城墙和围墙是和地面相垂直而建造的,垂直面和水平面是两 个相互垂直的表面,利用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环境。当我们置身其 中进行观察的时候,建筑物的外墙、把建筑围起来的围墙、矮墙究 竟占多大比重,墙的秩序化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不同的 墙,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多视野地来观察世界。
墙的秩序化的另一个作用是在何处设置墙,以有利于整个建 筑空间的一体化。这里所说的“秩序化”,已经脱离了和内部空间 的有机联系,而是体现墙自己的独立性。这种表现

形式的墙,一 般属于独立的墙。
独立墙和独立柱、独立门一样不仅仅体现建筑空间的秩序化, 更多的是表现某种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而和墙本身应当具有的 相关功能关系不大。 柏林犹太博物馆是在1735 年建造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大 学生公寓”基础上而改建的,该馆平面呈曲折蜿蜒状,馆内的墙 壁、通道、窗户都是曲折的非对称的几何形状,构成锐角歪斜不 规则的展览空间,外墙的表面涂覆有似铅锌一样沉重颜色的涂 料。在博物馆的外墙上同时还设计着无数如同伤口一样的开裂的纹路。
这种不同寻常的外墙设计,隐喻着犹太人不同寻常的历史和 遭受的苦难,在经历了悲惨大屠杀之后,犹太人在废墟上重新燃 起对生活的渴望。 阳光通过锐角歪斜的开裂纹路照射进馆内的展览空间,使人 眼前出现了光明。当人们面对着这么炫目的阳光时,就如同从沉 重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一样,在感到无比压抑之后更加感谢自由和 和平的来之不易。
7.表现的作用
墙不仅仅具有容易认识的特性,而且其墙面还具有丰富的表 现作用。墙和柱、房顶、窗户等建筑元素具有相同的特点,即面积 愈大,愈容易看见。不同材质的墙,如用多彩的大理石进行雕刻 的石墙、用木材作装饰图案的白墙、用多彩涂料进行粉饰的砖墙、 能将周围的景色映照出来的玻璃墙面,都可以通过建筑师匠心独 具的设计,表现迥异的建筑风格。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位于斯德哥尔摩市的中心,毗邻美丽的梅 拉伦湖。从1902 年开始规划设想到最后建成长达21 年。设计师 开始设计市政厅的时候,正是从法国的新艺术主义向国际主义风 格转变的微妙时期。
该建筑风格被称为国际罗马风格,即根据当地传统的建材和 施工技术,和当地的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在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的 和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该建筑曾被推崇为 20 世纪欧洲最美的建筑物。
8.展现的舞台
墙的最后一个作用,是为建筑师充分表现其设计思想提供了 一个展示的舞台。充分利用墙这个“表现的舞台”,可以展示多元 的文化思想。
当艺术家将墙作为创作的画布时,创作在墙上的作品就成为 艺术家们的壁画。除此之外,墙还可以成为雕刻的舞台和投影的 屏幕,成为各种商业广告发布的平台。
9.结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墙体在建筑空间中的不同应用,通过八个方 面的阐述可以得出,在建筑设计中把墙体的各个要素合理的应用 到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首先要熟知墙体的作用,其次要了 解设计建筑的功能要求及其周围环境。望本文可以为年轻的建 筑设计

师在设计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