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

2、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必然的)

3、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4、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和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5、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吐蕃)

6、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7、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

8、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9、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

10、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

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

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货殖列传》)

1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和姚鼐)

14、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1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16、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水运)

17、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西羌

18、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

19、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第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20、“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屈原文学)

21、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22、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汴水和.广济河和金水河)

2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

2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

2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

26、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西羌)

27、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与地理条件有关)

28、《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杜牧)

29、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和大片地围湖造田)

30、使用狗拉爬犁的民族是(赫哲族)

31、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统一)

32、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33、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道家文化和楚辞文学)

34、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灾害等)

35、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6、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统一)

37、中国古代创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土地的开垦)

38、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联合和融合)

39.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

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

40.在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41.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基调是(.统一)

4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4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

二、名词解释

1、《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2、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三、简答题

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

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

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

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

8.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

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论述

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答: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五帝时代)

2、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两期)

3、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

4、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精神生活)

5、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五百年)

6、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7、中国文化的源泉包括(夏、商、周文化和先秦文化)

8、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先秦文化)

9、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10、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逍遥和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11、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2、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13、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的年份是(公元前771年)

14、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方法是在(夏代)

15、北魏设在洛阳宣阳门外、用于接待外国客商的地方名叫(四夷馆)

16、大禹和李冰以治水闻名。

17、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18、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19、周人极端重视的是(农业)

20、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大有关系)

21、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则需要(“治心”和“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2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

23、.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夏代)

24、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25、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战争和宗教)

26、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7、《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陈梦家)

28、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9、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商业)

30、墨家的“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和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

31、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就信众而言,广泛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景教、袄教、摩尼教)

32、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先秦文化)

33、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34、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二里头文化遗址)

35、汉武帝在遣使通西南夷的过程中,先后派出的使者有(唐蒙、司马相如、张骞)

36、南北朝时期,北方常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牧业及狩猎经济)。

37、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通漕四渠”)

38、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9、夏朝是我国第一代王朝。夏文化是(尚忠文化)

40、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核心)

41、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主张(离坚白、合同异和弄清事物的概念与实际)

42.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43.周人极端重视的是(农业)

44.《古代社会》的作者是(摩尔根)

二、名词解释

1、“三皇五帝”:“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2、“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3、阴阳家:阴阳家以张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4、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5、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6、.九流十家: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7、玄学:它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而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该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其贵无尚虚的取向是在调和儒道,倡导济世之道。

8、法家:先秦法家分先后两期。早期发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强调建立普遍法度,上约君王,下约民众。以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目的是富国强兵。

三、简答题

1、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①战争。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②高级宗教确立。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3、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答: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4、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①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理想。②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法则。③先秦文化作用于后世文化。④稳定的价值观念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4、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答:⑴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⑵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⑶其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5、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答: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是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制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四、论述题

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答: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以及对南方的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北方政权的建立者,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不能将北方的民族融合简单的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的很多方面,须要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理解。

2、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答: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⑵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影响的是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⑶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就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视《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3试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县制的建立。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2)中央集权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使用水车)

2、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路)

3、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汉代)

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昇)

5、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商周时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7、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本草纲目》)

8、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公元8世纪)

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百鸟衣)

10、下列各项中属于服饰构成要素的有(质(原料)形(样式).饰(佩带的饰物)画(图案)

色(颜色)

11、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行商经营)

12、中国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至少是在(16世纪)

13、“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齐民要术》和.贾思勰)

14、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15、信仰标志、仪礼标志、职业标志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

16、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

答:①具有手工艺性;②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③唯一性。

1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18、《古代社会》的作者是(摩尔根)

19、《四时纂要》反映唐代农政思想。

20、《灵枢》这本古代医学文献以(针刺)疗法为主

21、医经、经方、四诊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载与医学有关的“方技”。

22、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明)

23、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墟)

24、《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径、畛、涂、道、路)

25、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几何原理)

26、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南宋)

27、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28、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切)

29、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公元l2世纪)

30、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勤农观)

31、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汉族)

32、《素问》以(医学理论)为主。

33、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

34、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永济渠和通济渠)

35、(环境标志、性别标志.年龄标志、体型标志)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36、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37、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黄帝)

38、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

39、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重要文献有(《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

40、我国商界信奉财神,传说财神是(赵公明)

41、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是在(两汉)

42、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元代人)

43、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

44、七巧板又称(七巧图和智慧板)

45、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

46、近代枪炮的雏形管形火器发明于(南宋)

4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宋)

48、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49.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50.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墟)

51.《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径、畛、涂、路、道)

52.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黄帝)

二、名词解释

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业为本的原则和指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重农主义:它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其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3、庙会: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成为庙市,后来发张成为庙会。

4、本草之学:及中国古代的药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5、政绩观:指历代的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是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者失败的标准。

6、齐民要术:作者是北魏的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科技农业书籍。书中提到要注重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等主张,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

6、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三、简答题

1、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答:①造纸术的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②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③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

2、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③体形标志,人体高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

3、简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

①血缘凝聚力。家族内部的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外姓移入者为了求得同情和依靠,多与原社会内部的大姓认干亲,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②地缘凝聚力。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共同的土地资源是他们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家庭的同一条血脉。4、.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答:①祖师崇拜,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②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③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5、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⑴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⑵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⑶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6、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答:①它促成了程式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

7、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答:第一,农业岁时历法即根据农耕生产而制定的历法。第二,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共同遵守的。第三,我国官时和民时都受到他的影响。统治阶级把它当做是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第四,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你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答: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

居住建筑格局:多位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屋的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产。

居室外格局:院墙、院门、庭院;居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整地出、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在耕一盘棋的思想。之处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的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③“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该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④人力胜天说。即调整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3、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答: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在这些人文思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突出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故宫即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室内外的装修,装修方面。

4、试述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

一、腑脏学说

1、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形象和功能却表现于外。腑脏在中医学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它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

2、在这一体系中,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配属,分列为五官、五色、五味、五音和七情,然后将它们的内性外象联系在一起考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官与内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辨证施治。它在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实证效果。

二、经脉学说

1、经脉学说惟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而不见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医学。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另一支柱。这一学说把人的生理系统看做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其中有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散与筋肉的关系等,并将其付诸临床应用。

2、这一学说对于中医学的长期临床实践,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强调人体的外表、肌肉与内脏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调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和事物联系发展的观念是相一致的。

三、针灸学说

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

1、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2、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为脉络的药物学治疗体系,和以黄帝、伏羲——针砭为脉络的针灸学治疗体系,便是从医学史和文化史两方面加以综合得出的。针灸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一种创造,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宗法制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的。

2、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长官的是(皇帝)

3、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科举制)

4、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魏国李悝《法经》)

6、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

7、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隋唐)

8、《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

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户部、礼部之外,还包括(刑部.工部.兵部)

9、三省六部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共同听命于(皇帝),体现(分权)

10、古代“朝赏暮戮,忽罪忽赦”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反映的是皇帝的(司法权)

1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行文的格式称为(八股文)

12、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13、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明堂)

14、周代官僚制度中,中央“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

15、秦朝,名义上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是(丞相)

16、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祭祖扫墓)

17、秦朝的中央“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8、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大业三年(607))

19、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周公)

20、诞生礼俗包括(催生礼、洗三、满月礼、百日礼、抓周)

21、皇帝自称(朕);命令成为(“制”或者“诏”);皇帝总览大权。

22、(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以德为主,德刑并用)(引经断狱,引经注律)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

23、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汉代)

24、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25、.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周代)

26、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27、.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左传》)

28、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周代)

29、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隋唐)

30、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

31、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征辟、考试、察举)

3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33、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34、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笔试)

35、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天神祭祀)

36、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37、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中书、门下)

38、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39、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沟通天神)

40、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齐国)

41、在宗法制度下,周代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2、《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43、古代国家礼仪制度“五礼”是(吉、凶、宾、军、嘉)

44、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祭祖扫墓)

45、秦朝,名义上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是(丞相)

46、周朝的“司民”、汉代的“算民”属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

47、孔子、荀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论述过“知行观”

4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伦理政治)

49.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50.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笔试)

51.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52.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天神祭祀)

53.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及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包括(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以德为主,德刑并用、引经断狱,引经注律)

二、名词解释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人们一般将隋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2、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是人们为了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4、什伍里甲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早是春秋齐国推行。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闾里治安。后代里甲制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5、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了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她既是物质文化的反应,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6、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本,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

7、家天下:所谓家天下是指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从秦始皇开始他自名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其皇位。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是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影响的表现之一。

8、五礼制度: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种,即所谓“五礼”。吉礼,祭祀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接待宾客、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9、察举制:汉代选官制度,由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

10、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体制内的权利分配问题,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职务,把传统的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部门。隶属于尚书省。

三、简答题

1、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啊?

答:①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②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③严密的人身控制。

2、.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答:①在科举制度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②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基础。

3、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

答:⑴传统礼俗的等差性。⑵传统礼俗的调和性。⑶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4、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答:①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②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③皇权至上,法自君出;④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5、简述我国宗法制度的特点。

答: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利用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运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6、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答: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1)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刘姓的汉家天下,布衣刘邦一旦成为帝王,就将天下视为私产,他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3)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原则。历史上虽然不乏非嫡传子孙继承皇位的事例,但他们没有越出血亲的宗法范围,他们只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补充。(4)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齐家与治国并称,人们能够将齐家术转换为治国策,说明家国一体的互通性质。

四、论述题

1、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答:①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②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③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收到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利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沉闷与单调。

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

答:①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②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③以规劝惩罚的礼俗规条。

3、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答:其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儒家理论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4、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答:地位: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在西方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为蓝本。

作用:⑴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广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国家的精神内核。⑵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5、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答:其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以儒家的伦理学说作为指导思想,⑵家族本为的伦理法占有重要的地位。⑶皇权至上,法自君出。⑷强调等级特权,同罪异罚。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的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

2、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孔子)

3、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

4、据《周礼》记载,周朝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

5、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在止于至善)

6、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其中比较有名的几支舞蹈是(《胡腾》、《胡旋》、《柘枝》)

7、(《周易》)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

8、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程颐)

9、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德育和智育并重)

10、“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题,首先提出它的是(《礼记?学记》)

11、“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原则,其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

12、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有(上帝崇拜和鬼魂崇拜)

13、《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类比思维)

14、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战国荀子)

15、原始道教最初称为“五斗米道”,又叫(天师道)

16、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霓裳羽衣舞》)

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五伦十教”的是(孟子)

18、“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

19、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上帝崇拜)

20、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

21、唐代最有名的健舞是(《霓裳羽衣舞》)

22、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有(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3、“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

24、“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

25、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上帝)

26、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烝)

2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董仲舒)

28、《诗经》运用最多的思维是(类比思维)

29、(天人合一)思想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0、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张道陵)

31、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白居易)

32、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仁)

33、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陶渊明《归园田居》柳宗元“永州八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石钟山记》)都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

34、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精神文化)

35、(《孙子》)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36、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仁)

37、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礼记?大学》)

38、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左右对称)

39、“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乐》)

40、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精神文化)

41、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整

体思维)

42、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主张“行先知后”说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43、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天论》)

44、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秋祭叫(尝)

45、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于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思维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6、“天人合一”中的“合一”指的是(对立的双方有密切的联系)

47、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等书的著名道士是(葛洪)

48、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有(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49、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上帝崇拜)

50、“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类比思维)

5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

52、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记载这句话的是(《论语》)

53、唐代最有名的软舞是(《绿腰》)

54、《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分寸)

55.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精神文化)

56.《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凶吉生矣。”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类比思维)

57.道教炼丹术,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其所著名著为(《抱朴子》)

58.北魏时期,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的道士是(寇谦之)

59.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王维)

60.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有(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布局上左右对称、强烈的人文性)

二、名词解释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

2、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3、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4、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混世界。

5、仁爱孝梯:仁者,爱人也;梯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6、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度到了诗人独立创造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7、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为两层:一是“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法典。二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做出的和谐”。

8、因材施教: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教育者都能够各尽其才。作为中国教育的一大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答:重整体;②重体悟;③以经验为基础;④直观思维。

2、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答:①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②中国古代类比思想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3、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答:该历史时期的宗教崇拜大体为:①超自然神;②天神地衹;③祖先神:④商朝力量愈大,祖先神灵祭祀愈占主要地位。

4、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答:①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明显的宗教功能。②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也是有宗教意识、功能的。

6、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答: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主要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代表。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理想两个理想人格的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子”一词表示。

7、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⑴“天人合一”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的观点。⑵“天人交胜“由唐代的刘禹锡提出。⑶”天人之分“由战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

8、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种类。

答: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影响较大的有上帝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9、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答:“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主要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0、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答:(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中国画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四、论试题

1、答: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其家族性特征在每一阶段均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诞生礼仪看,婴儿一出生,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收到父族与母族的精心呵护,婴儿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家族的重要事务;

成人礼原本是独立的人生礼仪,由于传统的社会重视家庭形式,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个人的资格与能力从属于家庭的需要,因而成年礼逐渐演变为婚礼的一部分;

婚姻礼仪的各个缓解都要贯穿着明确的家族原则,婚姻缔结着家族关系,婚姻延续了家族的香火;而丧葬礼仪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服礼制,亲属要依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的孝服“守制”。

2、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答:①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道德实践。②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基本特点是并不注重重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3、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答: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大学》一开篇

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人“明德”,第二是“亲民”,“泛爱众而亲仁,第三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4、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响。择其主要而言之,这种影响有三个方面: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②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③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会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脱离实际;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5、试述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⑴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殷商宗教生活有关。事例:殷人生活几乎无事不占卜,巫师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地位等。)⑵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会全盘继承。事例:殷人一年中总是不间断的祭祀祖先神。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谚文)

2、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人是(老子)

3、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

4、“孜然”一语借用的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词汇?(维吾尔族)

5、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是(荀子)

6、秦代统一的文字是(小篆)

7、首次提出“六书”的著作是(《说文解字》)

8、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是(孔子)

9、汉代,经典通用字体是(隶书)

10、《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瞿秋白)

11、有共同来源1的诸语言的总称是(语系)

12、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字喃)

13、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五大语系)

1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熹平石经)

15、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北朝的鲜卑语、唐代的西夏语、辽代的契丹语、近代的满族语)

16、中国的五大语系包括(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

17、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

18、朝鲜语、日语、越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被称为(域外方言)

19、日本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叫做(假名)

20、在近代肯定汉字作用,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人是(章炳麟)

2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

22、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答: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②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23、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避讳)

24、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秦代)

25、春秋时代的共同语被称为(雅言)

26、汉字艺术是一种由线条构成的(形体艺术)

27、商代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

28、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是在(东汉魏晋时期)

29、“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胡适)

30、唐代出现的正字著作主要有(《颜氏字样》、《九经字样》、《干禄字书》)

31.普通话的标准是(北京语音)

32.《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瞿秋白)

33.下列哪些属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对联、字谜、预言、姓名)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的内容。

答:①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等;②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

2、谚文: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3、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答: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字规范工作。一是针对方言歧义不变交流的情况,大力推行普通话;二是针对汉字的繁难的问题,对文字进行简化运动,并不断针对语言文字中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规范工作。

4、简述科举取士制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

答: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学中重文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却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治。

5、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答:对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6、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

答: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汉字教学和识字教学。传统的语言教学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

7、简述孔子“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使中国对“名”“实”的思考,并没有像西方人关于词与物的讨论那样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而是始终关注语言的政治伦理作用和社会实践作用。8、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答: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类型相比,汉语具有自己的特点。(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因为多词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的歧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

9、新中国建立后,为促进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合法权利,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1)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

语言调查,并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2)不断扩大民族自治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3)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凡有本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大都实行双语教学;(4)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区,广泛建立民族文字的出版、翻译机构,建立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5)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人才。

这些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也仍是今后民族语文工作的方向。

四、论述题

1、试述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答:①汉语使用地区的扩大和共同语的存在,在汉民族共同思想、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为各民族的相互交流融合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使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顺利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东晋南北朝时期)

2、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泰西)

3、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吴道子)

4、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

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沈寿康)

6、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孙中山)

7、天台宗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

8、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杜维明)

9、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钱穆)

10、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11、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陈寅恪)

12、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两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红楼梦》)

1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两次)

1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1582年)

1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16、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是(亨廷顿)

17、早在明末就提出“会通中西”观点的思想家是(徐光启)

1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流与融合是(佛教的传入)

19.现代新儒家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

二、名词解释

1、“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2、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础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3、儒学文化圈: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受中国本土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均属儒学文化圈。

4、“儒学复兴论”: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儒学,寻求继先秦原始儒学,宋代理学新儒家之后的三期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禅宗的传播。

答: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北、南两宗。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城外。

2、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

答:这些美德不仅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也会为未来中华民族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3、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答:①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②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5、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答: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

答: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③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已经雄辩证明,综合创新之路,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之路。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六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慈.(cí)爱毕竟.(jìng)一行.(háng) 停泊.(bó)鸣蝉.(chán)指南针.(zhēn) 垂.(chuí)下忠.(zhōng)实帮.助(bāng) 稠.(chóu)密一盏.(zhǎn)宇宙.(zhòu) 稍.(shāo)微浴.(yù)室倒.(dào)退 二、易写错的字 岭:右边是“令”,不是“今”。 荷:注意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导:注意上面是“巳”,不要写成“已”。 三、会写词语 湖水莲花荷叶绝对山岭雷雨乌云乌黑压下雷声垂下闪电窗户房子迎接扑上去天然帮助指点北极星 杯子特别积雪生活宇宙失去 地板容易浴室 四、多音字 xíng(步行)bó(漂泊) 行泊 háng(银行)pō(湖泊)

dōu(都是)yāo(要求) 都要 dū(首都)yào(需要) dǎo(跌倒)jiào(睡觉) 倒觉 dào(倒水)jué(觉得) 五、形近字 乌(乌黑)户(户外)压(压力) 鸟(小鸟)尸(尸体)庄(村庄) 导(引导)永(永远)乱(打乱) 异(异同)水(浇水)刮(刮风)六、近义词 望—看鸣—叫渐渐—慢慢清新—清爽忽然—突然慌张—惊慌天然—自然 分辨—辨别舒服—舒适必须—务必 一动不动—纹丝不动 七、反义词 前—后遥—近渐渐—飞快打开—关上 清新—污浊慌张—镇定解冻—冰封 稠—稀有趣—乏味特别—普通 八、词语搭配 1. 量词搭配:

一(阵)大风一(只)蜘蛛 一(条)彩虹一(盏)指路灯 一(个)安稳觉一(件)事 2. 形容词搭配: (满天)的乌云(清新)的空气 (天然)的指南针(忠实)的向导 九、词语归类 描写太空的词语: 浩瀚无际群星闪烁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苍穹无边 十、句子积累 1. 古诗名句: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拟人句:蜘蛛又坐在网上。 3. 比喻句、拟人句: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 方向。 4.“把”字句: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悯农(其一)》《古诗二首》。 2.《雷雨》中第2-5 自然段常以填空题或课内阅读的形式进行考 查。 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介绍的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常以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职业教育学考试全部重点

第一章 1.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3.20世纪50年代,我国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大类,66中413小1838个细类(职业)。 4.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5.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1)职业教育的萌芽: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员中也承担着一部分职业教育。2)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为职业教育的开创阶级。(1866年6月由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 3)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史密斯一休斯法”,(该法以拨款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巴洛夫与福斯特是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4)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壬子葵丑学制》,这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产生时才被废止。 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黄炎培等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创始人。 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 6.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解答、论述)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2)职业教育国际化(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度(5)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6)职业教育全民化(7)职业教育协同化(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第二章 1、论述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当中的作用?(P30) 2、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1)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2)促进农民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建立(3)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 3、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 1)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技术型人才2)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并制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纵向发展快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经济发展程序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4)经济体系决定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4.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1聚合企业文化2选择企业3传递、传播企业文化4创新企业文化 第三章 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目标构成的具体内容,也即职业教育目标达成后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规格和质量 (1)职业知识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 (2)职业能力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 (3)职业心理素质层面: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职业动机: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与兴趣 职业效应感:指个体对自己能自己能否适应某种职业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中过程感受、经验,以及对以后学习程度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职业道德观:主要指个体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职业理想与追求:指个体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前途与目标的追求与设计,即学生对前景的规划与展望 第四章 1.构造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p47 考解答题) (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下图一:“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下图二:“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点c是垂足。” 注意:平行和垂直说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说平行线和垂线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垂线,谁是谁的平行线。 3、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即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不相交就平行。 4、画垂线的方法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靠近直线上的点,然后用笔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最后标上直角符号。如图三。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靠近直线外的一点,然后用笔沿着这条边画直线,最后标上直角符号。如图四。 5、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6、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画平行线的方法: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平行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a b 图一 a b c 图二 图三图四

边紧靠直线,再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这时沿直尺平移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画平行线的过程如下图 8、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9、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但是过一点却只能画一条。 10、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邻角之和为180度、对角线互相平分。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上底、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上下底之间画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它有无数条。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可以据此制作自动伸缩门。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梯形 正方形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第1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 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 遮.(zhē)掩兴致.(zhì)茁.(zhuó)壮 花籽.(zǐ)绚.(xuàn)丽植.(zhí)树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格:右边是“各”,不是“名”。 局:下面不是“可”。 三、会写词语 古诗村居儿童碧绿化妆丝带剪刀冲出寻找姑娘吐丝柳枝荡秋千 鲜花桃花杏花邮递员先生原来 大叔邮局东西太太做客惊奇 去年美好一堆礼物邓小平植树 格外引人注目满意休息树苗 四、多音字 cháng(长处)sì(似乎)长似 zhǎng(长大)shì(似的)

chōng(冲锋枪) cáng(捉迷藏) 冲藏 chòng(冲着)zàng(藏族) zhòng(栽种)qí(奇怪) 种奇 zhǒng(种子)jī(奇数) 五、形近字 村(山村)妆(化妆)冲(冲动) 树(大数)壮(壮丽)种(种植) 桃(桃树)姑(姑娘)车(汽车) 跳(跳动)咕(咕咕)东(东西) 礼(有礼)植(植物)住(居住) 扎(挣扎)值(值日)注(注意)六、近义词 丝绦—丝带裁—剪奔—跑仔细—细心 寻找—寻觅懊丧—沮丧惊奇—诧异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特别 兴致勃勃—兴味盎然 七、反义词 赶紧—迟缓懊丧—兴奋惊奇—平静 仔细—马虎害羞—大方探出—缩进 茁壮—瘦弱笔直—弯曲满意—不满

八、词语搭配 1. 动词搭配: (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 (寻找)春天 2. 形容词搭配: (害羞)的小姑娘(解冻)的小溪 (难忘)的日子(绿油油)的小柏树 (精心)地挑选(兴致勃勃)地挖着 九、词语归类 1. AABB 式的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叮叮咚咚 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2. ABCC 式的词语:兴致勃勃人才济济仪表堂堂 十、句子积累 1. 设问句、比喻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疑问句、感叹句: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3. 比喻句: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 那里。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村居》《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2. 理解《村居》《咏柳》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 3.《找春天》最后一个自然段常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4.《开满鲜花的小路》第6-12 自然段常以课内阅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在英国,1963 2. 3. 4.高等教育学:((2(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 殊教育活动。 5. 6.(记忆:大学的3大职能——教学、 7. 8. 4。 9. 10.)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 ——非好即坏)(4 11. 12.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 14. 15. 16.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3原则:(1(2(3 18.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19. 20.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 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章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 1.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 堂。 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3.)学园”,后来Academy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4.1088。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管理知识点整理复习进程

职业教育管理 第一章:职业教育管理导论 第一节管理、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管理 一、管理 管:管辖、主管。理:治理、处理、调理 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以有效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进行计划、组织、只会、执行、协调以及控制的过程。 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二、教育管理 组成: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实施教育法令、制定教育规章、编制教育计划、教育轧站和改革规划、审核教育经费、任用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和检查所属单位的工作、协调教育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 学校管理: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管理学校其他工作、协调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 三、职业教育管理 职业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过程。 特点:以人为本、管理手段多样化、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管理的网络化、管理主体趋向多元化、管理重心下移。 第二节职业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演进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 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集职前与职后教育于议题,具有多专业、多层次、多培养目标和培训形式的综合性特征。 校企结合管理模式:有利于实行产教结合、提高在竞争能力。 公司联合管理模式: 调控管理模式: 二、职业教育管理的演进 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第三节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 职业教育管理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二、职业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第四节职业教育管理与现代科学 一、控制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明确的控制目标=》有效的控制方式=》通过反馈实现=》有完善的组织系统 二、信息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把职业教育管理过程看作是信息的输入、传递、存储、变化、使用输出的过程。 三、系统方法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关联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第二章:职业教育管理的职能和原则 第一节职业教育管理的职能 职业教育管理的职能是指职业教育管理本身的职责和功能,既指职业教育管理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又指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为执行任务、实现国家教育使命而进行的职务活动。 一、职业教育管理职能的内涵 统筹学校改革发展全局=》指导学校改革方向=》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二、职业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 计划职能(做什么,怎么做):确定目标=》科学预测=》预算=》方案抉择 组织职能(计划的落实):组织=》指挥=》协调=》沟通 控制职能(监督+纠正):确立控制标准=》收集偏差信息=》采取调节措施=》实行有效监督 第二节职业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高效性原则 二、职业教育管理活动的实践原则 整分合原则:整体上把握目标和任务、结构和功能,然后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的分工。 开放封闭原则:一方面,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保持资源、能量、信息等的交流;另一方面,内部的管理相对封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来提高自身的调控功能。职业教育要形成有效的循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1-3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1-3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着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 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