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7d4262128.html,/

引言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因此,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使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1.翻译实践中的模糊性探索1.1模糊语在广告语中的使用1.1.1形容词的广泛使用广告语体给人以生动唯美的艺术享受,追求引起顾客强烈共鸣的实用效果,这离不开形容词的点缀和渲染。形容词通常被视为模糊词语,因为它们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往往是模糊的。

如:例1.“How’S your coffeeWonderfu1.Rich.smooth and burstingwith flavorfNescafe的广告文)

例2.多么清澄的海底,多么绚丽的色彩,多么自如的生命。啊,自然的色调。请看彩色电视机:索尼(索尼电视机广告)例1中使用了一些很具有感染力的形容词,引起读此广告的人从味觉、嗅觉上都产生了美妙的联想.从而使雀巢咖啡的“浓香”沁人人心;

例2中“清澄”、“绚丽”、“自如”、“自然”几个形容词勾勒出和谐逼真的图画。

1.2诗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更显活力,信息容量大,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即模糊语言创造美。诗歌中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叠加意象随处可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诗句中,模糊词语“绿”字浓缩了比“吹”更多的信息量,既指春风吹到了江南,又指出了这种动作所带来的效果。由此可知,诗歌中模糊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2.模糊语产生的原因

2.1语义方面的原因语义方面的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词汇概念层和句子语法层。

2.1.1词汇概念层来自词汇概念层上的模糊性最为常见,也为大多数的学者所研究。这个层面上还可分为模糊限制词和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如我们常见的about 10 kilometers,approximate短语中的about和approximate。模糊词也很常见。如邓小平同志讲到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提出:“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2.1.2句子语法层语言模糊性也常由于句子层面的原因所引起,如:参议员伯克特:“希尔教授,你作证说你推测托马斯法官可能想要你看色情电影,但是在联邦调查局的讯问中你明确地说他从来没有邀请你去看电影,是这样吗?”在这里,参议员伯克特使用了一个附加问旬的形式,使他的用意模糊了。因为附加问句是~种在形式和功能两方面都兼具陈述旬和疑问句的特点的旬式。与其说参议员是在进行征询.不如说他的用意更多地是进行事实陈述。这样,参议员一方面单方面发出了信息,同时又摆脱了在听众听来可能会强加于希尔的权威角色。

2.2语用方面的原因

2.2.1主观故意导致的模糊性精确语言往往达不到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这时人们往往故意把语言模糊处理,以求趋利避害,达到原有的目的。这种主观故意在政治语言中尤其常见。

2-2.2客观存在的模糊性有时交际双方并没有主观模糊意义之意,但却经常出现对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偏差,使语言出现模糊性,这尤其在跨语言文化的交际中经常出现

3.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3.1正反模糊翻译手法由于语言文化习惯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正说与反说方面也常常不同。

原文中正说的句子进行翻译时可能需要模糊处理成反说。例如:(1)Thompson was a man who lived up to his WOrds.(译文:汤普森先生是个从不背信弃义的人。)

3.2虚实模糊翻译法虚实变化是翻译的艺术手法之一.它是指把原文中抽象或比较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使原文的虚说在译文中变为实说的模糊翻译手法。

例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译文:Why like wine—flushed face is frosted forest red?It’S dyed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许渊冲译)

3l3增减模糊翻译法翻译是一门艺术,是对原文的再创作。译文根据译入语的文化特征通过艺术性地增减一些模糊词语,从而达到理想的传译效果。

例如:Steel and iron products are often coated lest they should rust.(译文:钢铁制品常常涂上油漆以免生锈)

3.4直曲模糊翻译法在表达方法上,可以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亦可曲径通幽,曲达其情。例如:He was a clever man:a pleasant companion:a careless student;with a great propensity for running into debt,and a partiality for thetavern.(Thackeray,Vanity Fair)(译文:他是个聪明人,谈吐非常风趣,可是不肯用苦功。他老是东借西挪,又喜欢上酒店喝酒。)

3.5顺逆模糊翻译法顺与逆主要是指语序的正装与倒装,同时也指句子成分的前后调整。在翻译实践中,有时为了照顾译人语语言结构,有时因为译入语语言修辞的需要,译文在语序的顺逆方面进行一些调整也是必要的。

例如:全客厅顿然见得~团和气了。(鲁迅,《彷徨》)(译文:Completeharmony prevailed the hal1.)

3.6模糊糅合翻译法不论是西方作家,还是中国作家,都喜欢连用同义词以强调其表达的意思。西方作家常用的是成对词,而中国作家常用的是一条前后两个部分为同一意思的四字成语,或两条同义成语。既然这些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意思,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起来翻译.也就是采用模糊揉合译法。例如:1)虽说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妩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散。—— (曹雪芹《红楼梦》)(译文:though it was so small and had no blossoms its delicate gracewas utterly enchanting.)

4.结束语模糊语言学仍然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我们相信,对模糊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对翻译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时,译者只有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才能用译文语言准确地把它复述出来。理解主要是通过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 一、词汇含义的理解 1.名词:It is the two superpowers t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ostilities in the Middle East.应对中东战争(×敌对状态)负责的是两个超级大国。有一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的单数变成复数后,意义是不一样的。“hostility“enmity “ill will“敌意”“敌视”解,但“hostilities“war“战争”解。 2.动词:They were obviously quite impressed by the arguments 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他们对中国人提出的(×正在前进)这种论点显然颇为赞同。 to advance作不及物动词用是“come or go forward“前进”,在这里作及物动词用是“put forward“提出”,宾语是arguments,应译为“提出论点”,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是arguments的定语从句,而不是它的同位语从句。 3.副词:The basketball team was organized two years ago and it has yet to win a single game.这个篮球队两年前成立,还没赢过(×还得赢)一次比赛。这里yet与不定式连用,含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某事”的意义虚词虽没有实际意义,在句中不能独立担任任何成分,可是由于误解虚词而引起的误译却也不少。 4.冠词:Awoman with child goton the bus.一位孕妇(×妇女带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 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 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 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 5.Mr. 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 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 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 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 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 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 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 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 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 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4,2010 (总第12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22[收稿日期]2010 03 04 [作者简介]陈振臣(1952-),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陈 振 臣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模糊语言;功能对等;变异法[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323(2010)04 0052 02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自己语言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偏重于求 精确 ,认为越精确越好,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是语言现实错综复杂,往往不如人意,即语言是很难求得绝对精确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一方往往会出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现象,接受信息的一方又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同样一件事物又会言人人殊,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自从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s)以来,涌现了许多涉及模糊性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正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语言学作出有益的补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以下将探讨模糊性语言的普遍性和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性,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 模糊表达 应运而生。 1.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主要是利用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一般出现在双关语中,以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A cannonball to ok o 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s. (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 arms 一词兼有 手臂 和 武器 两种意思。 2.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文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精确方法的应用往往得出一些完美但不合实际的结论。正如康德所说: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指称模糊(refer ential vag 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wo ods 和for est ,hill 和mountain,y oung 和teenag 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二是词义缺乏确指(lack o f specificat 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relativ e(亲戚)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有co lleag ue,f riend 等。三是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同样的语料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的理解,词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 is like a fish,在游泳时意为 约翰游得很棒 ;在聚会时意为 约翰很能喝酒 ;在面对别的困难时意为 约翰冷酷无情 。四是析取模糊。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也容易导致语义模糊的出现,如虚词词组either #or 的界限模糊性。如: T he candidat es fo r the position hav e either sale ex per ience or a bachelor ?s deg ree r elated to M ar ket ing. 这个句子中either #o r 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学士学位,但此句子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即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士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3.语法模糊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词语的搭配多种多样。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引导,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的现象。这里仅指对同一短语或句子由于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引起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如:her small child ?s cat 这个词组可理解为(a)the cat of her small child ,(b)her small % 52%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2

幻灯片1 课后练习 ●blue films ●bluebottle ●Greenfly ●common criminal ●common informer ●hard labor ●free love ●blue-eyed boy ●bluestocking 幻灯片2 参考翻译 ●blue films 蓝色电影(×) ●淫秽电影(√) ●bluebottle 蓝瓶子(×) ●绿头苍蝇(√) ●greenfly 绿苍蝇(×) ●蚜虫(√) ●common criminal 普通罪犯(×) ●臭名昭著的罪犯(√) ●common informer 一般的告密者(×) ●职业告密者(√) 幻灯片3 参考翻译 ●hard labor 艰苦的劳动(×) ●(监禁)苦役(√) ●free love 自由恋爱(×) ●(无婚约的)自由性爱(√) ●blue-eyed boy 蓝眼睛男孩(×) ●宠儿(√) ●blue sky research/thinking 蓝天研究/思维(×) ●天马行空式的(√) 幻灯片4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1. 支谦与《法句经序》(229年)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开篇即强调了佛经翻译之难,即语言不同,语境不同,名物不同,翻译起来确实不易。幻灯片5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2.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源自其在公元382年所作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幻灯片6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三者,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幻灯片7 ●“五失本”是: ●一、佛经词序多是颠倒的,汉译时改从汉语语法,容易失本; ●二、佛经文字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汉语读者,译文作了润饰,容易失本; ●三、佛经的论述,往往不厌其烦,颂文更是翻三覆四,翻译时删繁就简,容易失本; 幻灯片8 ●四、佛经有“义说”(长行之后,另加的偈颂复述)类似汉人韵文后的“乱辞”(总结),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5-02-02T13:45:31.0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2期供稿作者:武亚萍[导读] 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武亚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两种语言系统对被动语意的表达差别巨大。相较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而言,被动语态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运用更为普遍,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更加受到英语研究学界的重视,而如何在尊重两种语言系统差异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是近年来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被动语态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两种语言系统更好地交流融合。关键词:英语英汉对比被动翻译 英语和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是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语言,分别隶属于西方语系和东方语系。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而被动语态是构成两种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两种语系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使用较之于汉语语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著名的语言学家就曾经指出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语系区别于汉语语系最重要的特色。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首先应该从英汉两种语系在被动语态上的对比入手,在掌握两种语言系统中被动语态区别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 英语语言系统在具体表达上注重句式的“型合”,句式结构的变化更为丰富复杂,特别是在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这一被动语态的组合中,句式的“型合”表现得更为明显。英语对被动语态的表达通过类似的句式展现出来,明显具有显性的特点。而对于汉语被动语态来说,汉语的语意表现更为含蓄,对被动语态的表达也通常会借助句子的内部连接或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展示意义上的被动,具有隐性的特点。 1.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的被动语态在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点,在两种形式的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一般都是意义上的受动者,而意义上的施动者则不太重要,可以在句子中表现出来,也可以隐去。但是两种被动句的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Many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war”一句中,由于句子的阐述者不能明确语意的施动者,所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与英语被动句的结构不同,汉语被动句的动词没有时态上的变化,所以汉语被动句不会以动词的过去分词为被动标志,汉语被动式常用能够直接表现被动的“被”字作为结构式被动句的构成条件。例如“糖果被吃掉了”一句中,采用了受动者、“被“字和动词相结合的结构表现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句中的标志词除了“被”以外还有“叫”、“让”等,都能在反映被动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被动句结构。 2.英汉意义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不仅在结构被动句上存在差异,在语意被动句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被动句的受动者不会被错认成施动者时,汉语一般选择使用意义被动句。常见的意义被动有两种:一是常见于古文或口语中的逻辑关系上的被动,如“看病难这一问题总算得到解决了”。二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挨、获、遭、承蒙”等词与及物动词相结合表现被动意义,如“承蒙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而英语的意念被动句则有所不同,在这种句式中虽然句子仍为主动句的结构,但是句子的主语在意义上却是受动者,常常用于描绘事物的属性状态等,被动意义比较弱。例如“Brazilian fruit tastes delicious”一句利用“taste”表示整个句子的被动意义,而“My father is difficult to request”一句也在主动句的句型中用“difficult”加具有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来表现被动的概念。 二、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 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可以遵循两种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施动者时对句子各部分结构的意思按主要成分的顺序进行翻译,直接翻译成带有“被”或其他结构被动句标志的句子。例如在对“Candy has been eaten by harry”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利用“被”字翻译成“糖果被哈利吃掉了”。而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时,在句子中有施动者的情况下,可以将句子的施动者直接翻译成汉语句子的主语,将受动者翻译成句子的宾语,如可以将“The mouse was killed by Peter”翻译成“彼得把老鼠打死了”;而当句子中没有施动者时,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合理地在翻译中增加施动者,如在对“It maybe asked why I killed them”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内容增加主语,合理地翻译为“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将他们杀了”。 三、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英语被动翻译进行了探讨,简要说明了英汉被动存在的差别和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的英语被动句翻译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ored).New York: Routledge,2014,5。 [2]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与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2)。 [3]樊斌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朱旭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1. It is flattering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too profound to be expressed so clearly that all who run may read, and very naturally it does not occur to such writers that the fault is with their own minds which have not the faculty of precise reflection. 翻译:认为自己的思想深奥,不可能表达得很清楚,让任何人都能理解,这是一种虚荣的念头。这样的作家当然不会想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脑子缺乏精确思考的能力。 2. 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 翻译:他有一种令人不安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 3.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Thackeray)翻译:(当时)这个世纪刚过了十几年。六月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阴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一个肥胖的车夫带了假头发和三角帽子,赶车子的速度是一小时四英里。(萨克雷)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于群,蒋跃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Abstract]Vagueness is an inherent fea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ly,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vagu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vagueness of translating process, vague phenomena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in dealing with vagueness. [Key Words] vagueness of language, translating process, criteria, strategies。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翻译具有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近几年自然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实践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了简要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讨论。 [关键词]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翻译过程;标准;策略; 1、前言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Pierce 1903)。近年来,此研究方向的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20多年来,随着模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重点之一逐渐由模糊语言学现象的阐释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上来。其中,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陈忠华1990;赵彦春2001;王卫新2003等)。本文拟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简要的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和讨论。 2、概述 纵观目前国内以模糊语言学、翻译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翻译过程和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下面,本文就分别从此四个方面,即,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4BYY046)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摘要: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现象,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本文从模糊的概念出发,通过论述模糊语言的特征、翻译和功能,阐述模糊语言在外交、广告、国际贸易和新闻报道等领域的运用,最后达到顺利完成日常交际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运用 “模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达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清楚或不分明。罗素(Russell)在1923年的《模糊》(“Vagueness”)的文章中把模糊定义为“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模糊语言广义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上的模糊,此外在语义上也有模糊不确定性和语义上的变异性两个特征。 1模糊语言的翻译 翻译是以“信”为要旨,但是由于翻译的情形复杂多变,如果不深刻体会语言这种工具所表达出的意境,加之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来进行语际翻译,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实”,很可能会陷入“虚”的泥沼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对等法 对等法实际就是一种以模糊对模糊,以精确对精确的翻译方法。比如: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法各异,当英汉模糊概念表达不一致时,则采用译入语的模糊表达来转译原语的模糊表达。 1.2直译法 用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去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以保留模糊信息。比如:Her description of what happenedapproximatedtothetruth,but she still left a few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7d4262128.html,/ 引言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因此,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使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1.翻译实践中的模糊性探索1.1模糊语在广告语中的使用1.1.1形容词的广泛使用广告语体给人以生动唯美的艺术享受,追求引起顾客强烈共鸣的实用效果,这离不开形容词的点缀和渲染。形容词通常被视为模糊词语,因为它们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往往是模糊的。 如:例1.“How’S your coffeeWonderfu1.Rich.smooth and burstingwith flavorfNescafe的广告文) 例2.多么清澄的海底,多么绚丽的色彩,多么自如的生命。啊,自然的色调。请看彩色电视机:索尼(索尼电视机广告)例1中使用了一些很具有感染力的形容词,引起读此广告的人从味觉、嗅觉上都产生了美妙的联想.从而使雀巢咖啡的“浓香”沁人人心; 例2中“清澄”、“绚丽”、“自如”、“自然”几个形容词勾勒出和谐逼真的图画。 1.2诗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更显活力,信息容量大,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即模糊语言创造美。诗歌中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叠加意象随处可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诗句中,模糊词语“绿”字浓缩了比“吹”更多的信息量,既指春风吹到了江南,又指出了这种动作所带来的效果。由此可知,诗歌中模糊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2.模糊语产生的原因 2.1语义方面的原因语义方面的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词汇概念层和句子语法层。 2.1.1词汇概念层来自词汇概念层上的模糊性最为常见,也为大多数的学者所研究。这个层面上还可分为模糊限制词和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如我们常见的about 10 kilometers,approximate短语中的about和approximate。模糊词也很常见。如邓小平同志讲到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提出:“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2.1.2句子语法层语言模糊性也常由于句子层面的原因所引起,如:参议员伯克特:“希尔教授,你作证说你推测托马斯法官可能想要你看色情电影,但是在联邦调查局的讯问中你明确地说他从来没有邀请你去看电影,是这样吗?”在这里,参议员伯克特使用了一个附加问旬的形式,使他的用意模糊了。因为附加问句是~种在形式和功能两方面都兼具陈述旬和疑问句的特点的旬式。与其说参议员是在进行征询.不如说他的用意更多地是进行事实陈述。这样,参议员一方面单方面发出了信息,同时又摆脱了在听众听来可能会强加于希尔的权威角色。 2.2语用方面的原因 2.2.1主观故意导致的模糊性精确语言往往达不到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这时人们往往故意把语言模糊处理,以求趋利避害,达到原有的目的。这种主观故意在政治语言中尤其常见。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一、被动与主动 (一)英语多用被动式原因 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子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子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文体的需要。 (二)汉英多主动式原因 1、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2、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 (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 (5)“……加以/予以”式。 二、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1、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代词“it”除了用来代替除人以外的生物或事物之外还广泛用作填补词expletive。 (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 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一 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 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 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 5、动词的弱化 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 7、动词连用是汉语的常态 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子成份 9、汉语句子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摘要]汉英翻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面对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而难有作为,追根溯源,这种遗憾源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英汉翻译中,译者常常遇到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的功能,重点探讨了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特征;原因;翻译方法 引言 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的创始人,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查德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性是一种交际手段,没有这个手段,语言就必然会失去其作为“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属性。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模糊理论开始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 1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 语言模糊性具体体现在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词)和模糊结构(由模糊词所构成的词组)上。如英语中修饰词about, approximately, very, more or less等都属于模糊限制语;量词few, several, tens of, plenty of 没有给出明确数量;一些习语结构clean and neat condition, where necessary, as the case may be也属模糊表达。汉语中,模糊表达用得就更加广泛了,如限制词“约”,“稍稍”;情态动词“可以”,“应该”,“必须”;表示性状的“完善”,“满意”;表示时间的“过去”,“尽早”等在语义上都具有模糊性。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1 口语表达中填补停顿 由于口语表达的随意性,人们在讲话时会一时想不起要表达的内容,或对要表达的内容不能确定。为避免谈话中断,而使用模糊表达来填补停顿,如:I’m not sure. Oh...he was fairly young...err in his teens, I think…He’s about…about…seventeen or eighteen.(译文:我不敢肯定。唔…他相当年轻…嗯…十来岁左右,我觉得…他大概…大概十七、八岁吧。)该例句中,说话人不能确定所要描述的人的具体年龄,因而使用I think 和about 来缓冲一下,一方面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一方面也暗示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的不能肯定。 1.2 委婉,避免绝对化 模糊词具有委婉和灵活的特点,可以避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化而引发矛盾,因而在新闻报道、政治、外交事务中广泛使用,如:The CIA may have learned from

70-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 要想学好翻译,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充分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只有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有了深刻的体会,才能培养出语言之间的转换意识,翻译也才能够顺利进行。可以说,双语认知能力与差异观念、语言对比与转换意识构成了翻译能力的基本要素。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均建基于此。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语篇和文体层面迥然有别,英语是综合语,可以充分利用形态变化、虚词、复句等表情达意,而汉语属于分析语,在表达同样意思时,主要借助语序、短句、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并列句,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理顺序,逐层叙述。在句法层面,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谓结构、局部与整体、形合与意合等方面不尽相同;语篇层面, - 7 -

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性和空间性、连贯与衔接等方面均有差异。本课程将从英汉语之间的显著差异切入,探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机制与转换方法。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mastering translation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Lv Shuxiang, a famous linguist once remarked: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most useful way for Chinese students is to make them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every category including lexicon, semantics, grammar, and sentence structure. Only by this way can the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his remark holds tru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nsures a sense of shift and successful translation. We can safely conclude that the bilingual cognition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ense of comparison and shift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ll translation theories,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are based upon them.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on morphology, syntax, discourse and stylistic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nglish belongs to synthetic language, conveying meaning by means of formal devices, function words and complex sentences while Chinese, an analytic language, conveys meaning chronologically and logically through word order, short sentence, loose sentence, contracted sentence, ellipsis sentence and coordinate sentenc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English and Chinese differs in subject-verb structure, ways of expressing partiality and wholeness, and ways of connection. At the discoursal level, the two languages differ in temporality and spatiality,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 course will start from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xploring the shifting mechanism and methods. - 7 -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摘要:理解做为翻译的前提,是所有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译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背景文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语言逻辑、词语释义等几个具体方面,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例来探讨理解与翻译。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者们提供一点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法;文化 一引言 对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正确透彻的理解是给出一份优秀译文(target language)的基础。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正确了,才能不费力地用译语将意思表达出来;理解错了,表达的语言再优美也是枉然,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1998:1)。由此可见,理解乃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同学常常遭遇的一种情况就是:看着源语,觉得自己知道文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一旦到了要写出译文,就有种茫然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总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翻译指导理论。但是,不管学者专家们的理论多么标新立异,从翻译现象上讲都没有离开诠释学范畴,即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活动。(张晓梅,2013 ) 二语法和文化对理解的影响 对源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的含义,更要求我们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和用语。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译文词不达意或者闹笑话。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pune Mide)说过,Translation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ot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1969).可见,做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理解原文的意思。 一.理解与逻辑 从学习翻译过程中的实际练习来看,在根据词典释义掌握单词意思后理解的难点在于对语法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除了要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外,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地表现原文的意念。对于语法比较复杂的长难句,建议首先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找出主、谓、宾、定、状、补,在通俗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译文语言。下面用示例来讲解: 例1.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原译:只有坏风才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原句的句子结构比较特殊(it is….that…..)是一个强调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最通俗的理解:“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既有好处又有坏处的。我们在引申理解一下,就会明白原句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事物(此句中是“风”)都是具有两面性的(blows both good and bad)。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