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原理选择题汇编(历年真题)

历年考研教育学原理选择题(真题)汇编

30 / 30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知识点:教育学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2008年,第1题】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

D.人文取向

【2011年,第1题】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哲学

【2010年,第1题】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教育学发展中的代表人物

【2013年,第1题】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

B.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

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2015年,第1题】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30 / 30

【2018年,第13题】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此书尚不足以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原因是此书()

A.宣扬教育为现世生活作准备

B.只谈教育实务,不谈教育理论

C.并非教育理论著作,而是教学理论著作

D.以自然类比教育,理论论证尚未达到学科成熟的水平

知识点:教育流派

【2009年,第1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科学教育学

【2012年,第1题】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

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

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D.批判教育学

【2014年,第1题】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016年,第1题】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017年,第1题】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2018年,第1题】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立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元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0 / 30

知识点: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

【2007年,第8题】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2014年,第2题】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2015年,第2题】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我相信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这种对教育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操作性定义 D.解释性定义

【2019年,第1题】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教你们知识,我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

A.描述性陈述

B.定义性陈述

C.口号性陈述

D.隐喻性陈述

知识点:教育功能

【2008年,第2题】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A.既正向显性功能,又正向隐性功能

B.既负向显性功能,又负向隐性功能

C.既正向隐性功能,又负向隐性功能

D.既正向显性功能,又负向隐性功能

【2015年,第12题】结合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2018年,第2题】某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担心会影响孩子创造性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决定在家亲自给孩子上课。该事例说明学校教育具有()

A.正向显性功能

B.负向显性功能

C.正向隐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30 / 30

知识点:教育含义与教育的发展

【2010年,第2题】“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011年,第2题】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A.补偿教育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回归教育

【2012年,第2题】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知识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2009年,第3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

A.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B.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

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D.夸大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2011年,第11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改革,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政策理论基础是()

30 / 30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2018年,第3题】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这种观点属于()

A.冲突论

B.文凭理论

C.结构功能论

D.劳动力市场理论

知识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功能

【2012年,第3题】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

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

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

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2012年,第12题】现代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除了具有教育功能外,还派生出许多社会功能,其中包括()

A.社会交往与照看功能

B.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功能

C.选拔与社会分层功能

D.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功能

【2013年,第3题】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A.传递

B.选择

C.创造

D.传播

【2016年,第13题】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来进行,这种观点体现了()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0 / 30

【2018年,第11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在一些农村小学就读的适龄学童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学校难以维持的状况。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人口结构

B.人口波动

C.人口流动

D.人口质量

【2014年,第11题】20 世纪末,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特别重视()

A.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发展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9年,第3题】“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

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

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知识点: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2007年,第6题】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2007年,第9题】“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2008年,第5题】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30 / 30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2013年,第4题】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塑性

【2014年,第12题】我国致力于促进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中学生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2015年,第4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和评价要充分尊重、利用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2018年,第4题】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和顺序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2019年,第6题】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知识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以及理论

【2008年,第6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环境影响

B.教育作用

C.内在因素

D.实践活动

【2009年,第2题】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2013年,第2题】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30 / 30

A.个体社会化功能

B.个体个性化功能

C.个体谋生性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2010年,第4题】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B.性善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2013年,第13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有研究者根据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时的智力测验数据,对那段时期10.7万人应征入伍的19岁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进行研究。统计与分析发现上学9年者的智商平均得分比上学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学8年者高出4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成果表明()

A.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

B.当时测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当完善

C.学校教育并不能显著提高人的智商

D.智商的高低影响受教育年限长短

【2012年,第4题】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轮

C.环境决定论

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016年,第4题】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2019年,第4题】下列教育主张中,符合教育“外铄论”的是( )

A.柏拉图认为教育即灵魂的转向

B.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探究明白知识是有用的

C.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孟子主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2019年,第8题】某国招募新兵,除体验之外,还用韦氏量表进行智力测验。有学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智力测验的平均得分比未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高将近3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结果说明( )

A.军营比学校更有可能提高人的智商

B.受教育水平高的新兵在军营里的智力表现更优秀

C.学校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智商不断提高

D.个体智商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实现一定幅度的提升

30 / 30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知识点:教育目的的理论

【2008年,第4题】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2010年,第5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2009年,第5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

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2013年,第5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社会分工

C.普及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14年,第5题】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2015年,第5题】集中体现杜威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观点是()

A.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都要围绕儿童加以组织

30 / 30

B.教育过程在它之外没有终结,它终结于它自身

C.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手段

D.教育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生长

【2017年,第2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018年,第12题】杜威所谓教育的内在目的是指()

A.教育过程中的目的

B.学校系统中的目的

C.教育以人格发展为目的

D.教育以知识掌握为目的

【2014年,第3题】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30 / 30

知识点:对教育目的等概念的理解

【2016年,第12题】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项要求属于教学目的层级中的()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2018年,第5题】农耕时代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培养,信息时代则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受制于()

A.文化传统

B.生产方式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019年,第5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表明,国家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 )

A.教育理论

B.文化传统

C.社会舆论

D.政治制度

知识点:历年的教育目的

【2011年,第4题】把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3年,第11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鲜明反映这种转型努力的标志性文献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第5题】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30 / 30

第六章:教育制度

知识点:历年的学制

【2007年,第4题】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10年,第6题】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2017年,第6题】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点:教育制度与学制含义的理解与我国学制的情况了解

【2008年,第8题】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教育管理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义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011年,第6题】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

A.主导与辅助关系

B.领导与从属关系

C.合作与竞争关系

D.衔接与分工关系

【2013年,第6题】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A.学区教育制度

B.成人教育制度

C.教师教育制度

D.教师资格制度

30 / 30

【2010年,第3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2012年,第6题】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普通高中的性质发生改变,在教育任务上兼顾()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B.普通教育与基础教育

C.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

D.基础教育与预备教育

【2015年,第6题】在我国现代学制中,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把中学区分为()

A.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综合中学

B.文科中学、理科中学、实科中学

C.文科中学、实科中学、职业中学

D.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特色中学

【2009年,第6题】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A.正规教育

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

D.业余教育

【2019年,第7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9年大纲新增知识点】

A.职业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B.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C.学校教育制度不属于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实施

知识点: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008年,第3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A.改革正规教育

B.发展成人教育

C.实施终身教育

D.推行回归教育

【2009年,第4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30 / 30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学会创造

D.学会交往

【2012年,第13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对世界各地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份报告指出各国的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其中包括“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以及()

A.“培养完人”

B.“培养独立个性”

C.“培养国际理解”

D.“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2016年,第2题】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家庭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4年,第13题】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终身教育是学习社会的基本特征

B.终身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C.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不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D.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2015年,第3题】《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教育面临社会发的新需求与挑战,存在三种普遍流行的现象,即()

A.“教育先行”“终身教育”“为未知社会培养新人”

B.“教育先行”“终身教育”“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

C.“终身教育”“为未知社会培养新人”“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

D.“教育先行”“为未知社会培养新人”“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

【2010年,第7题】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2017年,第13题】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是()

A.《科尔曼报告》

B.《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C.《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018年,第6题】以下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要求

B.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

30 / 30

C.终身教育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延续

D.终身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2008年,第7题】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

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

【2013年,第12题】当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向融合

B.普通教育与通用教育向融合

C.普通教育与初等教育贯通

D.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

知识点:学制的类型

【2009年,第7题】18一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其“双轨”是指()

A.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

B.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

C.大学一中学系统与小学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D.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

【2014年,第6题】我国现行学制是()

A.单轨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分支型学制

【2016年,第6题】双规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30 / 30

第七章:课程

知识点:课程理论的理解

【2007年,第1题】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2007年,第2题】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 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011年,第7题】布鲁纳说:“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种观点属于()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经验主义课程论

C.要素注意课程论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2012年,第5题】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判断依据是他的()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外在教育目的论

C.教育准备生活说

D.教育适应生活说

【2012年,第7题】学生必须接受“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0”,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因为有广播的知识和理性的能力,将来也是适应力最强的、对未来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优秀公民和劳动者。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课程类型上倾向于()

A.学科中心课程

B.学生中心课程

C.社会中心课程

D.活动中心课程

【2014年,第7题】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

A.强制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B.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

C.强调中小学教师和课程专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D.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2009年,第11题】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B.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控

D.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2011年,第12题】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A.基础性、顺序性、整合性

B.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30 / 30

C.基础性、连续性、整合性

D.基础性、连续性、顺序性

【2018年,第7题】泰勒原理由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一条是课程编制原理,另一条是() A.课程实施原理 B.课程设计原理 C.课程评价原理 D.课程组织原理

【2009年,第12题】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 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区别事实与假设的能力

C.培养学生运用特定信息检验假设一致性的能力

D.培养学生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2017年,第4题】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2019年,第10题】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列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

A.口头解释各种几何概念后,学生能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B.面对一份污染报告,学生能提出检验其中结论的方法

C.学生能推测出容器中的空气全部抽出后会对容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区别出文中的观点和事实

30 / 30

知识点:课程评价模式

【2007年,第7题】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2010年,第8题】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

C.外观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知识点:课程含义的理解

【2008年,第9题】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A.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知识点:课程类型

【2009年,第9题】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选修课程

D.活动课程

【2011年,第8题】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里,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融合课程

【2013年,第7题】某类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

30 / 30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

【2016年,第7题】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2017年,第7题】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知识点:新课程改革

【2015年,第7题】强调“教学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目标中心取向

【2015年,第11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生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

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30 /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