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以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以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池木根;李昕;郑建全

【期刊名称】《军事医学》

【年(卷),期】2009(033)005

【摘要】@@ 在创制新药的研究中寻找和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对大量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则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近年来,我们应用以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模型筛选新药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页数】1页(封2)

【关键词】受体;药物筛选;配体;靶点;同位素;亲和力

【作者】池木根;李昕;郑建全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2

【相关文献】

1.以GPR40受体为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 [J], 高丽辉; 环奕; 刘景龙; 刘泉; 申竹芳

2.以GABAA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 [J], 张瑞华; 李丽琴

3.以SecA为靶点的新型抗绿脓杆菌药物细胞水平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J], 赵莉莉; 李秋萍; 魏玉珍; 张玉琴; 余利岩

4.以柯萨奇 B3病毒3C 蛋白酶为靶点的体外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J], 贺

关于药物筛选模型征集的通知

关于药物筛选模型征集的通知 依据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的要求,为药学院的药物筛选和新药发现提供保证,现计划从药学院现有药物筛选模型和相关资源中发掘和开发特色药物筛选模型。 1、药学院药理学相关课题组向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提供本领域的特色筛选模型,按照1000元/种的标准给予资助。 每种筛选模型需提供两个版本,一个详细操作的PROTOCOL版本(筛选中心在获得全部细胞和试剂后,按此规程操作,能重复实验结果),一个是挂网宣传的版本。 2、提供的筛选模型必须保证其稳定性和有效性,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全套备份筛选模型,并在网上挂出。 3、成立新药筛选模型评估委员会,负责审核课题组提交的新药筛选模型,并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课题组。 4、筛选平台可提供实体和虚拟两种筛选平台,虚拟筛选平台的资助标准为实体筛选平台的1/5。 5、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在未获得药物筛选模型提交课题组PI或者实验室负责人知情时,不得向任何人提供筛选平台的详细流程和相关使用材料信息。

注意: 1、本表一式两份,双面打印。一份课题组保存,一份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保存,供年终评估使用。 2、电子版发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可添加纸双面打印。

化合物征集办法 为了响应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的要求,为药学院的药物筛选和新药发现提供保证,现计划从药学院现有合成的药物资源中征集新的小分子实体。 1、以课题组为单位向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提交小分子化合物每种10-100 mg,并提供相应完整谱图,按照100元/个(合成化合物),200元/个(天然产物)的基准向提供课题组提供资助。若与购买的商品化合物库中化合物重复,资助标准减半;若证明为全新化合物,资助标准翻倍。 2、同一化合物入库遵从先到先入原则,每个化合物入库需要跟库里已有的化合物查重。 3、采用ISIS25软件进行登记,化合物提供纯度和检测说明。 4、由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负责,审核课题组提交的小分子实体,并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课题组。 5、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在未获得小分子实体提交课题组PI或者实验室负责人知情时不能提供任何结构信息。 6、合乎筛选要求的化合物(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标准) 普遍要求:分子量介于175和800之间的固体有机化合物。 杂环和稠(杂)环 饱和非芳香性杂环:需带有两个或以上取代基团 桥连双环化合物:二环可全部由碳原子组成,或含有氧、硫、氮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 陆志红罗伯特·巴.·戴安修 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药理与毒理学系、临床药理学部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本章就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药物的筛选与评价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帮助读者对这一领域的进展有所了解。 第一节抗癌药物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抗癌药物研究的依据是人们对癌症生物学的理解。早期人们对于癌症的了解限于细胞水平,所以大多数药物的发展着眼于细胞分裂分化和免疫等环节。近年来,肿瘤生物学的进展非常迅速,人们对癌症的了解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比如癌基因的发现,细胞凋亡学说的形成,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等为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下简述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细胞分裂 自50年代,人们认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快,并应用这一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的抗癌药物用于干扰或阻止细胞的分裂。主要包括破坏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及蛋白

质代谢的药物。比如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somerase Inhibitors)以及抗生素类(Antibiotics)。通过对细胞周期的仔细研究,现在我们知道肿瘤细胞并不比正常细胞分裂得快,只是在任何时间都有较高比例的肿瘤细胞处于分裂期。 二、细胞增殖周期调控中国医药资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e10939667.html, 因为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细胞的控制机制,在癌组织中的细胞更倾向处于细胞分裂期。根据这一理论,许多抗癌药物作用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如抑制DNA合成的抗代谢药物(Antimetabolites)和抑制微小管有丝分裂形成的微小管蛋白结合剂(Tubulin—Binding Atents)就是根据此概念发展而来的。 三、肿瘤抗原 研究表明某些癌症组织在免疫学上不同于正常细胞,癌症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是“异物”,或者是去分化的细胞,且可能存在特异的肿瘤抗原,这一发现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根据这一概念,人们试图用各种特异及非特异的方法,提高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比如用细胞毒性免疫细胞、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Cytokins)以及核受体结合剂(VitaminD3 、Retinoids)等治疗癌症。 四、癌基因及其活化 8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细胞中,一些癌基因被激活。若能抑制癌基因的激活,应可治疗癌症。例如研究发现ras癌基因蛋白的激活需要farnesyl蛋白转移酶的存在,因此farnesyl蛋白转移酶抑制剂被发展成为抗癌药物。另外,许多人类肿瘤,如膀

药物筛选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之研究

药物筛选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之研究 摘要:药物筛选是新药物研究、制造、合成的必备过程,通过药物筛选,能够从已有的海量化合物中寻找到具有特定药物作用及治疗功能的新化合物,从而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缩短其研发周期,起到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应用对于药理研究及药物临床应用的推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药物筛选的特异性,对于药物筛选效率及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药物筛选;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应用 Abstract:Drug screening is an essential process in the research, manufacture and synthesis of new drugs,through the screening of drugs, it is possible to find new compounds with specific drug action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 from the existing massive compounds,reducing risk and costs of drug manufacture,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horten the cycle of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rug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creen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drug screening. Key words: drug screening; Bio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pplication 0. 引言 药物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针对有可能药用的各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多肽、化合物、天然及海洋产物等,运用一定的筛选方法和技术,对其内部可能存在的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并利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药用成分的提取与合成。药物筛选在药物的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之间发挥了

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种类

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种类 目前用于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可分为三大类: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基于表型的细胞模型和抗病毒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等。 1. 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建立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要明确药物可能作用的靶点,进而建立靶点过表达的细胞,筛选对靶点有明确作用的药物。基于靶点的细胞模型是目前用于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四类。 (1)以受体为靶点的细胞模型:如以维甲酸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细胞模型。 (2)以通道为靶点的细胞模型:如囊性纤维化相关的氯离子通道CFTR激活剂/抑制剂筛选细胞模型。 (3)以信号通路为靶点的细胞模型:如NF2κB信号通路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筛选细胞模型。 (4)以报告基因和其他类型联用为靶点的细胞模型:事实上前三种药物筛选细胞模型通常是和报告基因联用来建立的,这样能够比较快速直观地观察到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变化。目前常用的报告基因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AP)等。 由人胎盘基因编码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能分泌至细胞外,无须裂解细胞就能进行检测,有较强的耐热性,通过热处理就可以排除细胞内源性碱性磷酸酶的干扰。在用碱性磷酸酶做报告基因时,通常是将其与要检测的靶点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共表达的载体,然后稳定转染到细胞内,在筛选药物时,通过检测SEAP,就可以达到检测药物靶点检测水平的目的。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特别是在其基础上通过改造形成的,如黄色荧光蛋白(YF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其他突变体的产生,极大促进了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发展。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类对离子变化敏感的荧光蛋白分子。将绿色荧光蛋白与目的药靶稳定共转染于细胞模型中,药物作用于药靶后,会引起细胞内环境的变化,从而使荧光强度发生改变。通过荧光测定装置来捕捉用药前后的荧光强度变化,可以快速直观地观察到药物与药靶的作用情况。 2.基于表型的细胞模型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模型通过筛选那些能造成细胞产生期望的生理变化的化合物,将有助于新蛋白、新靶点的发现。如目前在2 型糖尿病药物筛选中应用较多的有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和葡萄糖消耗运转细胞模型、用于抗 I 型超敏反应药物筛选的肥大细胞模型等。

抗菌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抗菌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博哥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为了筛选出活性更好的抗菌药物,本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通过体外实验对44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测定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或IC50来评定药物活性。结果显示,样品1(环丙沙星)对二者有杀菌作用,最小抗菌浓度都为1.56 μmol·L-1。样品30仅对大肠杆菌有杀菌作用,最小抗菌浓度为1.56 μmol·L-1。样品17、19、20、24、26、28,表现出对大肠杆菌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活性最好的为样品28(2,5-二羟基苯甲基-N-4-羟基苯基亚胺),IC50值为1.72 μmol·L-1。样品31、42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1.04 μmol·L-1和24.44 μmol·L-1。 关键词抗菌药物筛选体外实验微量稀释法 1 引言 一个新的化合物或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是否有抗菌作用,需要药理实验来证实。一般采用体外实验方法,观察试验物对细菌有无杀灭作用或抑制作用。药物对细菌代谢的影响、可以使 细胞呼吸量减低,或酶系统受到抑制等,因而出现细菌不生长或部分抑制,可借以判断药物对 细菌有无抗菌作用,或抗菌范围。因此,体外实验是筛选抗菌药物或测试新药抗菌性能的重要 环节。体外实验的重要性在于方法简便,用药量少,短时间内能判断药物抗菌的广度和强度, 为深入体外实验和体内药效研究提供数据。但是,体外实验是细菌与药物直接接触,没有机体 诸因素参与,故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完全一致,需两方面综合分析进行评价。 本实验进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灭菌与接种等操作,以熟悉细菌培养的过程,并采用微量稀释法通过体外实验对44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测定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 小抑菌浓度或IC50来评定药物活性。 2实验部分 2.1药品 牛肉膏、蛋白胨、NaCl、胰蛋白胨、琼脂、1mol/L NaOH、1mol/L HCl溶液、DMSO以44种化合物(见表1)。

全自动膜片钳技术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全自动膜片钳技术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来源:易生物浏览次数:513 网友评论0 条 全自动膜片钳技术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一:全自动膜片钳技术介绍:膜片钳技术被称为研究离子通道的“金标准”。是研究离子通道的最重要的技术。目前膜片钳技术已从常规膜片钳技术(Conventional patch clamp technique)发展到全自动膜片钳技术(Automated patch... 关键词:应用药物全自动通道细胞研究 全自动膜片钳技术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一:全自动膜片钳技术介绍: 膜片钳技术被称为研究离子通道的“金标准”。是研究离子通道的最重要的技术。目前膜片钳技术已从常规膜片钳技术(Conventional pat ch clamp technique)发展到全自动膜片钳技术(Automated patch clamp technique)。 传统膜片钳技术每次只能记录一个细胞(或一对细胞),对实验人员来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它不适合在药物开发初期和中期进行大量化合物的筛选,也不适合需要记录大量细胞的基础实验研究。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通量高,一次能记录几个甚至几十个细胞,而且从找细胞、形成封接、破膜等整个实验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免除了这些操作的复杂与困难。这两个优点使得膜片钳技术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签于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这些优点,目前已经广泛的用于药物筛选。 传统膜片钳技术主要优缺点总结 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下列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所采取的原理和技术有所不同: 1. Flip-Tip翻转技术: 将一定密度的细胞悬液灌注在玻璃电极中,下降到电极尖端的单个细胞通过在电极外施加负压可以与玻璃电极尖端形成稳定的高阻封接,自动判断封接形成是否良好并自动破膜形成全细胞模式。随后,药物化合物等可以被自动应用到管内进行全细胞模式实验。这种方式形成

组合化学法及其在药物筛选合成中的应用

组合化学及其在药物筛选合成中的应用 贾新建 (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组合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有机化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从创立起就与工业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带动了包括新药发明和新材料研制在内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化合物的合成与筛选速度,是药物合成化学上的一次革新,为近年来药物领域最显著的进步之一。目前,组合化学已渗透到药物、有机、材料、分析等诸多领域,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组合化学已成为化学领域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本文简述了组合化学的起源与发展,重点介绍了组合合成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药物筛选合成中的应用。 关键词:组合化学;合成方法;药物筛选;分子多样性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drug screening synthesis xinjian Jia (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life sciences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Combinatorial chemistry is a revolution in the nine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field of organic chemistry, from starting up with industrial application closely together. It spurred a series of hi-tech industry including drug invention and new materials developed, and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compounds synthesis and screening. It is an innovation for drug synthesis chemistry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drug field. At present, the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has penetrated into drugs, organic, materials, analysis and so on many domains. As automation level enhancement,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chemical fiel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research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rug screening synthesis. Key Words: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Synthetic methods; Drug screening; Molecular diversity

以组胺受体3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建立

以组胺受体3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1 细胞模型的建立 尹琪1,3,张以琳2,蒋亚琴3,刘红茹3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 儋洲,(571737); 2.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 3.上海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203)) E-mail:yinyinqiqi@https://www.360docs.net/doc/7e10939667.html,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组胺受体3(hH3R445)和Gα15蛋白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模型,通过FlexStation工作平台,可应用该细胞模型筛选治疗失眠、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症等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方法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亚克隆得到组胺受体3基因和Gα15基因。将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株用Gα15基因重组质粒进行稳定转染,得到稳定表达Gα15蛋白的母细胞系,然后在母细胞系中稳定转染组胺受体3基因重组质粒,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组胺受体3和Gα15蛋白的细胞模型,并对所建立的筛选细胞模型进行功能性检测。结果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结论建立的细胞模型可以应用于以组胺受体3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 关键词:组胺受体3,细胞模型,高通量药物筛选 1. 引言 GPCR受体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膜蛋白,很多激素、神经递质等都是通过GPCR受体对细胞起作用[1]。目前,以GPCR受体为靶点的药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癌症、免疫系统疾病、过敏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据统计,世界销售额排名前200位的药物中,以GPCR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约占25%[2],如Loratadine、Olanzapine 和Lasartan等。组胺受体3是GPCR受体组胺家族中的一员。 组胺受体3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3],对很多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有调节作用[4]。组胺受体的激动剂可以应用于失眠、心肌缺血性心率失常、炎症、哮喘、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已有报导组胺受体3的激动剂N-α-甲基组胺可以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病情[5]。另外,组胺受体3的拮抗剂可以应用于过敏性鼻炎、肥胖、嗜眠发作、认知失常、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治疗[6]。目前,很多国际性的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都致力于组胺受体3配体的成药研究,希望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高通量筛选平台从而能够筛选得到生理活性高,靶点特异性强的组胺受体3的配体,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 由于新一代对钙离子敏感的荧光指示剂fluo-3的发明,以及自动化的检测平台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572335)。 -1-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d)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广泛筛选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靶向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靶向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刘陆军药学1101班学号:201109157026 摘要:随着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新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新靶点建立和药物筛选研究 ,为药物设计、靶点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使药物筛选有了更高的特异性,对药物筛选和药理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流式细胞技术在靶向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技术药物筛选分子药理学基因克隆生物芯片流式细胞正文: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新靶点建立和药理学研究 ,直接用靶点作为筛选对象 ,寻找与其相互作用的药物 ,对药物筛选和药理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分子药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是受体学说 ,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对于受体的研究可以阐明药物、激素及神经递质的作用原理和生物信号转导机制 ,为药物设计、靶点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受体生理调节和病理变化的分子机制、受体病的分子基础以及细胞内受体与 DNA 相互作用的机制等。以下主要从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流式细胞术三方面论述其在靶向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一、基因克隆技术在确定药物靶点中的应用 1、高通量筛选和高内涵筛选在药物靶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高通量筛选 (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TS) 是药物开发的强有力工具。目前 HTS 广泛应用于发现作用药靶的活性化合物 ,评价先导化合物的选择性、毒性等多个药物开发阶段 ,并在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通量细胞筛选技术 ( highthroughput cell based screening technology) 是以高通量方式研究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与细胞表型或形态学相关的检测指标外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糖代谢、能量产生和代谢产物分析 (metabolic con2trol analysis) 等代谢通路也是基因功能重要的研究内容。结合抗体芯片技术、多路测定技术 (multip le2 xing) 等的检测方法和荧光成像读板仪 ( fluorescence im age p late reader , FL IPR ) 、定量 PCR、高通量荧光激活细胞分类器 ( HT2FACS) 等检测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灵敏度和重现性这两个高通量细胞筛选的关键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高内涵筛选 ( high content screening, HCS ) 是通过显微成像法记录多孔板内的细胞图像 ,并分析图像中的信息来筛选药物的技术。 HCS是一种基于细胞层面的、多元的药物筛选方法 ,它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细胞成像系统 ,充分整合样品制备技术、自动化设备、数据管理系统 ,检测试剂 ,生物信息学等资源的综合优势 ,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实现

药物的发现

药物的发现: 神农尝百草之经验式和文献式众所周知,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是经过原始的经验积累而完成的。这一过程是人类进行的无意识的自然药物筛选过程。随着人类对医药知识认识的深人,才开始了有意识的主动药物筛选过程,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主动进行药物筛选的具体实践。 最早的药物来自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原料。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人类为维持生存不断的与伤痛疾病作斗争。在捕捉动物、采集植物为食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些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质有减轻伤病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识地应用它们来治疗伤病。 药物的发现与发展:偶然发现和随机筛选。 随着时代的进步药物的发现也逐步由机遇筛选向合理设计、由偶然向必然的漫长历史过程。本草时期的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到了近代也有的药物是在实验室里偶然发现的。例如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是在研究偶氮染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后来成为人类系统地用于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类化学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是近代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抗菌药物发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药物是青霉素,青霉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研究葡萄球菌的实验中偶然发现的。 随机筛选主要是从广泛的天然资源中寻找,如植物中的化学成份,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从中发现特定结构和作用特点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结构改进,可能发现一系列的有治疗价值的新药。例如当前人们常用的药品其中很多是从植物成份中筛选出来的。而抗生素就是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发展起来的。 从文献中发现:我国《史记纲鉴》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书,该书收载了365种中药,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它所指出的大黄导泻、麻黄治喘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颁行于公元659年,有世界最早药典之称。全书收载药物共844种。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通过毕生对于药物的调查去伪存真写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余条,对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功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对后世从文献方式发现药物提供了丰富的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 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 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 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 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I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 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

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o),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 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 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 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 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 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 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选择在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中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开展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性质。 (h)动物亚急性,长毒实验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测定动物亚急性、长毒性质,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基本方法: ①小白鼠的灌胃法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一)、微生物工业的生产水平由三个要素决定: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 产设备。其中生产菌种的性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是: (1)菌株高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酵产生大量发酵产物的能力; (2)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品相近的副产品及其他产物; (3)生长繁殖能力强,较强的生长速率,产孢子的菌种应该具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 (4)能够高效地将原理转化为产品; (5)能利用广泛的原材料,并对发酵原料成分的波动敏感性小; (6)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并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 (8)具有抗噬菌体的能力; (9)遗传稳定性, 二、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来源及选育 (一)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收集菌种、采集样品和分离筛选: (1)是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2)从大自然中采集样品分离; (3)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目的菌株。 当前发酵工业所用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自然选用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二)微生物工业菌种的分离 1、野生菌株的分离、筛选过程 (1)新菌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菌种分离的流程如下: 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 菌种复筛→性能鉴定→ 菌种保藏①采样 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②标本预处理 ④纯种分离: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 ⑤高产菌株的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 小型发酵试验,获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还要对菌种进行发酵性能测定, ⑥毒性试验: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 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2、菌种的分离方法 (1)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主要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类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 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如可以控制培

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031121

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姚佳杨建波杨洁*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实验室,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用于药物筛选的三种新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基于反酵母双杂交的筛选系统;细胞平台伤的高通量筛选系统以及动物水平的筛选系统。并对其应用原理,应用情况和有缺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通量筛选(HTS),酵母双杂交,靶点,受体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eals with three new dominant plat forms of HTS(High-Throughput Screen) which are fairly useful in drug screen——the reverse yeast two hybrid system, the cell-based screen and the animal platform, including their principles, their appliance and their advantages together with disadvantages. Key Words: High-Throughput Screen, yeast two-hybrid system, target, receptor 学科分类号:Q7 药物筛选模型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意义上的筛选方法、分子生物学筛选方法和高通量筛选方法,而每一个阶段都源于一种新技术的诞生。最初的药物筛选是直接利用动物组织或天然产物进行的,并不涉及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在这样粗略的筛选系统中只有有限的样品得到筛选,而且大多数样品只是基于疾病表征而非靶点的筛选。因此,药物的发现会带有偶然性。1980年以来,随着有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更加系统化的筛选方法应用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一方面,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为筛选提供了庞大的人工合成小分子库;另一方面,分子生物学为筛选提供了靶蛋白。通过比较正常人群与疾病患者间在机体组织细胞分子上的差异以及阐明模型组织中相应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正确地选择、描述并确认某些靶蛋白,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进行药物筛选,不足的是上述过程往往费时耗财。而基因组学的发展对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基因组学能够更加有效地验证潜在的靶蛋白,并通过功能基因组研究能够快速有效地确认与特定疾病有关的靶蛋白[ 1 ]。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171094和30271497)。联系人:杨洁,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中国;电话:86-25-3594060,传真:86-25-3324605;Email:luckyjyj@https://www.360docs.net/doc/7e10939667.html,。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模型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筛选模型 模型编号模型名称筛选目的化合物需要量送样备注筛选周期 是否接收 免费初筛 抗肿瘤药物筛选 C003白血病细胞株(HL-60)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04白血病细胞株(K-562)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4白血病细胞株(Molt-4)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05白血病细胞株(Raji)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02白血病细胞株(U-937)白血病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0大肠癌细胞株(HCT-116)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6大肠癌细胞株(HCT-15)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3大肠癌细胞株(HT-29)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2大肠癌细胞株(LoVo)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1大肠癌细胞株(SW-1116)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5大肠癌细胞株(WiDr)大肠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06肺癌细胞株(A-549)肺癌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96肺癌细胞株(NCI-H187)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0肺癌细胞株(NCI-H23)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0肝癌细胞株(BEL-7402)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初筛细胞株2个月否C027肝癌细胞株(BEL-7404)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97肝癌细胞株(Hep3B)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8肝癌细胞株(HepG2)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29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肝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41宫颈癌细胞株(HELA)宫颈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42鳞癌细胞株(A-431)鳞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9鳞癌细胞株(KB)鳞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5卵巢癌细胞株(3AO)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4卵巢癌细胞株(AO)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33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8卵巢癌细胞株(OVCAR-3)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98卵巢癌细胞株(SK-OV-3)卵巢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 C053内皮细胞增殖试验:采用人皮肤微 血管内皮细胞(HMEC) 血管生成抑制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 C092人前列腺癌(PC-3)前列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44乳腺癌细胞株(MCF-7)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73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9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74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90乳腺癌细胞株(SK-BR-3)乳腺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85胃癌细胞株(AGS)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6胃癌细胞株(MKN-1)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4胃癌细胞株(MKN-28)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7胃癌细胞株(MKN-45)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C015胃癌细胞株(SGC-7901)胃癌 2 mg;混合物 15 mg至少10个样品2个月否 C108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c-Kit)酪氨酸激酶 2 mg;混合物 15 mg 至少10个样品, 需咨询 1个月否 C109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c-Src)酪氨酸激酶 2 mg;混合物 15 mg 至少10个样品, 需咨询 1个月否 C051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GFR) 酪氨酸激酶 2 mg;混合物 15 mg 至少10个样品, 需咨询 1个月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