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异同

浅析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异同

孙晖吴申昊薛超薛林伟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0级会计4班 225300)

[摘要] 2006年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本文采用对比和比较分析方法,在充分研究、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进行了趋同分析和差异分析。

[关键词]审计;准则;趋同;差异

1 引言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的标准,用以规范审计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建立一套与国际趋同的高质量的审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并且对于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财务信息质量,突出了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宗旨,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体现了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实务,严格了审计程序。

本文采用对比和比较分析方法,在充分研究、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进行了趋同分析和差异分析。

2 中国审计准则的结构和内容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对《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修订后形成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等22项准则,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26项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相关准则同时废止。

2006年发布的审计准则结构为:第一部分审计、审阅与其他鉴证业务准则(45个),具体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1个)、中国注册会计师

审计业务准则(41个)、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业务准则(1个)、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2个);第二部分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2个);第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1个)。

2010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38项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等35项准则同时废止。修订后的审计准则由5部分构成:“总则”、“定义”、“目标”、“要求”和“附则”,原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作为应用指南。

图2.1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3 国际审计准则的结构和内容

国际审计准则体系指的是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IAASB所制定的准则体系。2008年12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完成了全部明晰性项目,对现行36项准则全部改写,对其中16项进行了实质性修订,制定了1项新审计准则。

在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中包括注册会计师业务,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业务、除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相关服务业务,与其相关的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而且公告还包括用于保证各类业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可以分为一般原则、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部分,其适

用于民间审计从事的以发表审计意见为目的的独立审计。一般原则要求了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技术条件、身份条件和职业道德条件;工作准则主要是关于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范围、获取审计证据和实施审计行为;报告准则主要是关于审计报告的编制、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必要事项记载的业务规范。包括审计报告记载的事项;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报告报送对象及报送时间等。

图3.1 国际审计准则体系

4 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在框架体系、准则名称与编码、审计模式等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存在趋同之处。

4.1 框架体系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基本趋同,具体情况为:(1)准则的规范对象相同。准则规范对象均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注册会计师业务两方面。(2)审计业务分类标准相同。准则均把审计业务分为鉴证业务与相关业务;鉴证业务又进一步细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3)与审计业务对应的准则基本趋同。与审计业务相对应的准则分别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4)IAASB体系中的大部分审计准则相对应的我国审计准则存在趋同只是个别稍有差异。我国多出3个准则:《鉴证业务基本

准则》、《验资》、《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此外国际审计准则中的8个审计实务公告我国以8个同名审计准则相对应。

4.2 准则名称与编码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在准则名称的命名、准则编码方面保持了高度的趋同。准则名称直接以具体准则内容来命名,准则编码上按类别编号,这有助于提高准则的扩容性,也有助于对准则体系的研究和修订。

在准则名称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改变原准则以“独立”二字冠名的做法,直接根据业务性质命名。

在准则编码上,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均按类别编号。

4.3 审计模式

我国审计准则模式与国际审计准则模式一致,均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重大错报风险为审计起点,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程序。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在审计模式上高度趋同,具体表现为:(1)二者的指导思想都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2)引入“重大错报风险”,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审计风险至可接受低水平为目标。(3)审计风险模型一致,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4)根据审计模型将审计程序分为: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两部分。

5 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同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又能保持中国特色。本部分主要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

5.1 中国审计准则的创新

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在趋同的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完整构建了准则的框架体系、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国际趋同的要求,但同时又切实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新

制定了《鉴证业务基本准则》、重新修订了《验资》、《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这些准则创新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使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体系更加完善。

5.2 未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

对于准则与实务公告,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了区分,在对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检查的规范中分别列示。

我国未对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作区别,而是将其并入准则体系中,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降低审计准则的遵循度为审计实务公告的遵循度;另一种抬高审计实务公告的遵循度至审计准则的遵循度。两种情形均是不利的,前者会因严格强制性要求被降低,而损害审计准则的权威性,进而威胁审计质量;后者抬高非严格强制性要求,注册会计师万一因实务公告部分的规定未达到相应要求而面临法律诉讼时,法官若从准则而严要求,则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5.3 准则行文

我国审计准则在行文体例、文字表达等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有所不同,主要针对我国文化、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做了必要改进。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51个准则项目的行文体例完全一致。如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准则制定目的、相关定义、准则适用范围和一般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中间各章为各准则的具体内容:末章“附则”主要规定了准则的施行日期。

这样的行文体例虽不同于国际审计准则体例,却完全符合中国行文的惯常体例,连同简洁而又比较通顺的文字,便于行业人员正确理解和运用,也便于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沟通。

6 结束语

总之,新审计准则的再次修订,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同时又结合我国国情,使得审计准则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持续全面的趋同。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趋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势必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社

会各界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正确理解国际趋同问题。

目前,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国相关部门仍

将密切关注国际准则的发展态势,加强交流沟通,使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

实现动态趋同。无论怎样,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向一套全球公认的

高质量的准则趋同,符合公众的利益,且有利于资本在各国国内和国际问流

动。很多人认为,国际趋同对于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尽管我们面临

的挑战很大,未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 中国注册会计师

执业规范准则[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袁洋. 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评价[J]. 财会月刊,2007,(6).

[3]聂佳. 从国际趋同看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J]. 时代经贸,2008,(6).

[4] 王婧. 浅谈我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0).

[5] 倪慧萍. 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J]. 中国农业会

计,2006,(9).

[6] 陈毓圭. 以制订审计风险准则为契机加快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J]. 财会

学习,2006,(1).

[7] 李宏. 中国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性评价[J]. 中国化工贸易,2011,(11).

[8] 张立民,马卓坤. 论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与体系构建[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9).

[9] 王浙勤,唐梅.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几个重要概念的重述[J]. 审计月刊,2007,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