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长篇小说

茨威格的长篇小说
茨威格的长篇小说

读书笔记

班级__ 097_____ 学号____14_____ 姓名___胡笑_____

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围绕着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的、矛盾的内心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霍夫米勒因此带着沉重的负罪感而抱恨终生。

茨威格在小说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们不知不觉融入霍夫米勒跌宕起伏的心灵世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道德选择的困境:艾迪特的自杀是谁的过错,霍夫米勒是否需要为此负罪终生?这样的质问不能不让我们久久难以释怀。这个故事为“爱与同情”的命题做了最好的注解。

霍夫米勒的“同情”促成了艾迪特最后的自杀。

康多尔大夫说的一段话: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

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茨威格的小说,不用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

就它的前半部分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小说。这个结论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我的一种直觉--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投入地把它看下去。

对我而言,这个故事一开始存在一个悬念,即它的主角到底是谁。前1/3部分的叙述展开得不疾不徐,并且可以说每个字都很精彩。乍一看来,故事要怎么发展,轮廓已经非常清晰。正由于太容易揣测了,反而令我怀疑起来。并且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茨威格最擅长描写的一类,因此也为我所熟悉。面对他生前

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我不由自主地总想要找到一个令他如此厚爱这故事,而感到必须要写到这个篇幅的原因。“总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吧?”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

这疑问在康多尔大夫正式出场的那一章获得了答案--或者不如说,我自以为已经豁然开朗。“那么,原来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他啊!”我这样想。这个发现使得之前本来就非常精彩的叙述看起来显得更其杰出了。多么令人如痴如醉的节奏!

在看完全书之后,我仍然坚持认为,在这个故事当中,其实最有价值的人物不是女主角,而是他的父亲--这个青年发迹,最后遭遇不幸晚年的假贵族,以及康多尔大夫。他们自己的故事都完整地出现在小说当中,前者是通过第三者叙述,后者是通过第一人称自己的观察,两者都布置得自然而然,并且与男主人公自己的经历互相纠缠--一种心理上的,微妙的对照和启示。与他们相比,女主人公的故事反而显得非常苍白,需要一再地加以强调和渲染,才能获得读者的注意。出于这个原因,当小说进行到后半部分,叙述的重心开始转移到艾迪特身上,它就不再像前半部分那么精彩和流畅了。

这一部分值得注意的其实同样也不是艾迪特,而是这个年轻的少尉,这个“我”。他跟所有人物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所有人物也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影响他,从而导致他作出一个最后的决定。后半部分几乎全然是内心化的,不知为什么,我曾经爱不释手的,茨威格的挑选故事和人物的眼光、他的描写方式、他内心化的细腻复杂的取向,如今却稍微使我有点难耐了。

我不认为小说中关于任何人人生经历的任何一段插叙,甚至是关于巴林凯身世的插曲,有旁生枝节之嫌。我只怀疑,茨威格所写的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他当时所构想的。也许有一股力量,在叙述的过程中把他推到一旁去了一点。但这也只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完全基于感觉的猜想。总之我所理解的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姑娘与一个年轻男子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姑娘与她父亲的故事,当然也不是一个年轻军人的往事,而是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迪特只是配角。

更具体地说,它是关于世界尚未被毁灭那时候的,三个男人的回忆。在小说的结尾,那明显茨威格式的,对于战前世界的缅怀,给这个悲惨沉闷的故事也蒙

上了一层浅蓝色薄纱。再沉痛、再令人难堪的苦难,相对这已经失去希望的结尾而言,也显得不那么沉痛,不那么令人难堪了。

当一个人的心中不再有爱与同情,她便变得冷酷。冷酷使一个人变得恐怖,变得绝望,变得低贱、变得没有价值。变得不漂亮。

但是,是什么使很多人的眼睛,就那样失去了光彩?是什么使很多人的心里,再也没有爱与同情的力量?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一个人的衣着或神态,但相信你所看到的她的眼睛。

如果她的眼中总是闪耀着热情活力的光芒,那是她对生活的热情,那是爱与同情的力量。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同事,同情每一个努力的人,同情每一个弱者,同情每一个穷苦的人。

爱与同情使一个人变得不平凡、变得有价值、变得高贵、变得更漂亮。

那是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1923年8月6日,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斯台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果是这样,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东西好极了,他深深地激动了我。”同年8月28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11月28日,逝世于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一 茨威格最擅长心理描写的手法,他总是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发现他(她)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那个娴静高雅的英籍老妇人C太太,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要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下,她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将其吐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与十多年前的崇拜偶像相遇,并且再次投怀送抱,外加他们共同的孩子忽然病死等一系列突发事情,“我”同样不会写那“来信”的。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是柔情多感的,她们心中向往着美丽的爱情,但却总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在她们的心灵中,那段瞬间发生的感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疼痛。同样,茨威格用神来之笔,把小说中人物的痛楚,狠心地移植到了读者的心中,令他们为那些虚构的人物,唏嘘低回,历久难忘。 茨威格的情感故事中,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他描写的女人,都有着一份善良的心地,执着的追求。她们一心仰慕的,是心中认定的高尚的东西,她们愿意用一生的痴情去守护心中的偶像。哪怕那偶像是冷漠的、半真半假甚至是虚伪的。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就是这样可爱、可怜,有着不可思议的痴迷。这些女性总是被沦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境地。也正因其如此,她们才有着抓人的魅力。 茨威格是借助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 二

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收稿日期:2006-4-12 作者简介:田海虹(1981—),女,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硕士,西安710000 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薄情”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自私成性,给关爱他们的女 性造成无数的身心打击。作家着力表现了他们的残酷性和可悲性,揭示了造成他们无情冷漠的性格的原因。而作家之所以塑造这样一批“薄情”的男性形象,则源于文学传统的影响、恋母情结的心理因素和作家自身的批判精神。 薄情;自私;恋母情结;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I52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6)01-0127-04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世界级小说大 师,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和研读。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文章和书目已是卷帙浩繁,不计 其数。但是,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究茨威格的创作时,多注重他塑造的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而忽略了作品中众多的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因此,本文拟就茨威格小说中的这类男性形象做一粗浅探析。一 茨威格的小说擅长描写资产阶级社会里女性 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生存状态。他为了描写女 性的遭际而描写男人的世界、述说男人的故事。在 茨威格的小说世界中,大约有40多位角色鲜明的 男性,而薄情的形象竟占了二分之一强。《巫山云》(又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小说家R “喜欢所有的女人,像蜜蜂采花似的对世界滥施爱情,而不愿做出任何牺牲”[1]。女子13岁时和R 第一次见面,从此决心献身于他;第二次见面女子已经18岁了,他当然不记得这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妹妹,他给了她充满激情的三夜,然后出门旅行,说一回来就立即给她写信,但他并未履行诺 言。后来,他又常常遇到她,可目光是“客气而生疏 的,是赞赏的,但从来没有认出我的神情,生疏,可 怕的生疏”[2]。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女子去世前一年。他们在歌剧院的包厢里相遇,R 用“欣赏的、露着色迷迷的目光”[3]看着女子,他把她当作妓女,做了个“温柔”的嫖客。他对女子说“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你”[4],而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记住她,正如从来没有记住他玩弄过的任何一个女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滑铁卢之战》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他的文章(编者加名《伟大的悲剧》)被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断头女王》)、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 / 1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 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 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一批现代派作品,这部分作品以颠覆旧的叙述模式、塑造新的文本样式为己任,影响到了众多的作家,其中也包括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就是很典型的一位。他吸收了现实主义大家的长处,又紧跟时代思想,将“向内转”这一现代派作家惯用的方式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使无与伦比的心理剖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在非理性的描述中凸显理性 二十世纪的文学,并不是只有在现代派中,非理性才最流行,茨威格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将非理性与理性巧妙的融合,带给我们一幅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画卷。 用撼人心魄来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我想一点都不过分:一位

世界名著简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世界名著简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构思巧妙,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极为细腻,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独具的艺术特色。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的作家,在刻画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他的6篇故事,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教师》、《夏天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风采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传记文学《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爱与同情》。

茨威格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销行量达数百万册。高尔基称他为才华出众的、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著作中享誉最高的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银屏再现 美国环球影片公司1948年出品。根据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 本片是一部充满了精巧构思和具有神秘吸引力的场面的作品。例如,在一个沉寂的维也纳夜晚,当年轻的斯蒂芬偷偷摸摸地把一个妓女带进他的寓所时,14岁的丽莎在楼梯平台上可怜地巴结他的场面;她母亲搬走后,她从火车站回来,为的是最后看一眼她所钟情的人或是听一听他的声音的场面;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女郎时,她耐心地处理在雪地里希望能得到他顾盼的场面;以及当她离开丈夫时,最后一次去献身于她所爱的惟一爱人时,她为他买了一大把白色花的场面等等,都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化场面,叙事与抒情、表意密不可分地融合在镜头语言中。 奥菲尔斯相当卓越和独到的导演手法,使两位主角的表演放射出宝石般的光泽,以致含蓄而又层次丰富的表演风格和谐而多变,达到了令人赞赏的完美程度。美工师亚历山大搭制的古老维也纳的街道和内景是那样真实、准确,摄影师弗兰克的摄影机对光与影进行的处理是那样富于创造性,又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至1942。2。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家庭女教师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茨威格作品特别是其女性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让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心理刻画 教学重难点: 1.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其作用 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哀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有人评价茨威格的文学成就: 一个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奥秘,深入挖掘并精确展示复杂人性的魔术大师。(“灵魂的猎手”) 一个把理智与激情、爱与憎、严格的逻辑性与神秘感应完美融入表达的语言大师。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是银行家的女儿。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三、作家作品 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是一个文学全才,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巴尔扎克传》、《罗曼 ?罗兰传》、《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 四、艺术特色 茨威格,其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细腻、深刻、生动的心理刻画。其独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自20世纪起,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小说淡化情节,独具匠心地透视人物奇妙的内心世界,通过丰富复杂,层次深刻的心理活动,心理悬念及心理瞬间,剖析人类的灵魂。 他的小说中,外部环境、客观世界、自然风光等外界事物似乎都是不重要的,作家全部的焦点只集中在人物的心理世界,锐意揭示其中的奥秘,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才华。五、创作思想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对人物内心世界一直有着“不同寻常的好奇心”。他曾说过:“凡属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都吸引我,使我坐卧不宁,在探清来龙去脉之前我会一直兴奋得要命。只要遇到了不寻常的人,我心里就燃烧起一种探视他们的灵魂的热望。“从心理的

斯蒂芬·茨威格 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目录[隐藏] 【作家简介】 【作品总汇】 【人生经历】 【文学历程】 【死因解释】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折点》(又译《人生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作品总汇】 小说部分 《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知道她是谁。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法国大革命,政妓没落的命运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政妓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

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_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_心理现实主义_典型塑造

2003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3第24卷第3期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4No.3 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 ———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池 樱 [摘 要] 从时代环境、文学环境以及作家个性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的原因;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入手,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关键词] 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3)03005904 A Sw ord of Psychological R ealism Penetrating through Social R eality ———a discussion on the typical shaping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tefan Zw 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 CHI Ying (Guangxi Radio&TV University,Beihai School,Beihai Guangxi530000,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Stefan Zweig takes people’s soul as the main object of artistic depiction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y background,literature background and writer’s personality.Begin2 ning with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the typical shapings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tefan Zw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 have briefly been studied in this thesis. K ey w ords:Stefan Zweig;psychological realism 倘若谈及20世纪的德语作家,不能不提到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大名;倘若谈及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心理小说,也不能不涉及茨威格的作品。这位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第一流艺术家”的奥地利作家,到底魅力何在?茨威格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很少直接对现实世界作客观而真实的描写,而是把笔触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并展示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活动,并借助这些隐秘的激情来再现人物的命运,以此反映社会现实。茨威格曾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换言之,茨威格通过描绘心态展示情态,揭示世态,反映社会现实。茨威格的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的成功证明他确实不失为一位人物内心世界的写实主义者;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1、时代环境 茨威格生活及创作的时代,欧洲的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它腐朽、虚伪、掠夺的本质也日趋暴露。 一方面,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对内实行残酷压榨,人们生存、自由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被金钱和机器所制约。像茨威格这样一类敏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陷入了苦闷、彷徨的境地,深刻感到人的孤独、痛苦和悲哀,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内向化了。在文学创作上,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茨威格在1926年12月19日致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写道:“自从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就应当在心灵的深处发掘截然相反的东西,做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由此可见茨威格创作探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玄机。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进行疯狂掠夺,茨威格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肆虐,战争的无序癫狂,激恶扬厉,曾使茨威格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无望中,作为一个严肃正直和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 收稿日期:20030404

茨威格简介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茨威格简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更多) 《异端的权利》讲述的是欧洲大陆在灿烂黎明之后重新沦为黑夜时的一个小故事。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当作为异见者的新教徒企图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时,他们遭到了罗......(更多)

本书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出版后曾轰动欧洲。玛丽·安托瓦内特天生丽质,却成了母亲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15岁远嫁法国,与当时还是王储的路易十六结为夫妇。路易十六性格软弱,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她不能履行丈夫的责任,并由此放任安托瓦内特的任性胡为以作为补偿。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更多) 本书是茨威格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茨威格简介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直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更多) 《三大师传》通过对传记对象内心世界的分析,解读其作品风格形成及命运遭际的必然性,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

茨威格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开放分类:外国文学、人物、作家、奥地利、小说家 目录 ? 【作家简介】 ? 【作家的人生经历】 ? 【作家的文学历程】 ? 【作家死因的解释】 【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 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 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 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

%8b%a9——浅析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心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情欲的选择——浅析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心理 作者:卜懿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英文刊名: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2009,1(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9条) 1.茨威格.李政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2004 2.高中甫茨威格小说集 1982 3.舒昌善茨威格小说全集 2004 4.茨威格.张玉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04 5.茨威格.石达齐.智颖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03 6.茨威格.张玉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2000 7.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 2003 8.王玉珍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心灵世界[期刊论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9.孙岩梅论茨威格笔下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激情 2000 相似文献(6条) 1.期刊论文洪潇谈茨威格小说中人物的"释放"-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 茨威格以塑造充满激情的人物而著称,他笔下的人物大都经历了两次大的"释放":第一次是情欲的释放,人物以放纵甚至自毁的形式,实现了对平淡压抑生活的突破;但这次释放却使人物陷入一种沉重的道德困境,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的释放,以倾诉和自忏的形式让人物求得精神和心灵的解脱.情欲的释放再加上道德的梳理,既形成了茨威格小说创作的模式,也实现了茨威格对灵肉主题的表达. 2.学位论文王升论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2008 西方20世纪著名作家中。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创作独具一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作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学术界对他创作的关注与研究显然滞后于其作品的传捕与接受。本文选取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作为论题,试图在获威格研究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对我国茨威格研究和教学有所推动,并为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以清醒的理性眼光审视人在非理性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其作品为世界读者拓展了新的视野。本文重点分析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的总体风格。认为:它的形成与作家本身创作的内倾性和弗洛伊德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茨威格以心理描写为小说载体,轻视人物性格塑造,重视内心世界的铺张和无意识的展现,批判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罪恶。茨威格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心理激情--情欲激情、责任激情、偏执激情、女性意识变质的激情等等。在描写这种种激情时,茨威格注重以心理探秘为本设置悬念,通过人称转换和叙述角度变化等叙述技巧进一步扣住读者的心弦。 3.期刊论文王升.Wang Sheng论茨威格小说中的激情描写-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9)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20世纪小说家中以其别致的风格独树一帜,本文从激情描写的视角分析了其小说的魅力.茨威格的激情描写有:情欲的激情、偏执的激情、责任的激情、情欲被唤醒的激情等. 4.期刊论文王澄霞.WANG Cheng-xia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与茨威格价值判断的迷误-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4) 茨威格的三篇小说反映出作家本人由于不了解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导致他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陷入迷误,并且对笔下那些在本能的情欲冲动支配下产生"出轨"行为的女性表现出太多的同情和赞赏.当代中国社会和女性文学中存在着类似不良倾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5.期刊论文张燕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外国文学研究2003,""(5) 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多从心理切入,歌颂那些完全排除了金钱地位的纯洁人性、高尚"情欲",坚决批判腐朽堕落、丧失人性的社会权贵和不义商人 .他同情命运悲惨的普通人,试图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及其生活遭遇. 6.学位论文陆樱喆猎取人类的灵魂——茨威格小说创作艺术综论2003 茨威格的小说以人物的心理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对各年龄阶段主人公种种际遇的描写,表现了20世纪初欧洲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茨威格还有一些小说表现了战争对人类精神的摧残,揭示了战争反人道、反人类的本质,表明了作者的反战立场.茨威格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对心灵的深刻挖掘.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感人肺腑,除了因为茨威格描写情欲入木三分,更主要的是固为茨威格独特的艺术手法.他的小说简洁有力,在叙述人称、凝练技巧、情节安排、悬念设置等方面都非常精巧.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e17078022.html,/Periodical_ddjyllysj200904050.aspx 授权使用:都晓东(wfqinghua),授权号:f606b321-4702-4509-9a99-9e28011f7827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8日

茨威格的长篇小说

读书笔记 班级__ 097_____ 学号____14_____ 姓名___胡笑_____ 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围绕着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的、矛盾的内心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霍夫米勒因此带着沉重的负罪感而抱恨终生。 茨威格在小说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们不知不觉融入霍夫米勒跌宕起伏的心灵世界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道德选择的困境:艾迪特的自杀是谁的过错,霍夫米勒是否需要为此负罪终生?这样的质问不能不让我们久久难以释怀。这个故事为“爱与同情”的命题做了最好的注解。 霍夫米勒的“同情”促成了艾迪特最后的自杀。 康多尔大夫说的一段话: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 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茨威格的小说,不用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 就它的前半部分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小说。这个结论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我的一种直觉--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投入地把它看下去。 对我而言,这个故事一开始存在一个悬念,即它的主角到底是谁。前1/3部分的叙述展开得不疾不徐,并且可以说每个字都很精彩。乍一看来,故事要怎么发展,轮廓已经非常清晰。正由于太容易揣测了,反而令我怀疑起来。并且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茨威格最擅长描写的一类,因此也为我所熟悉。面对他生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 暗恋从来都是寂寞的,犹如黑暗中开出的花朵,独自芬芳。 有人说,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暗恋的孤独与伟大演绎到了极致,也有人说这是一份近乎病态的爱恋。 小说中,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沉重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一位女子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饱蘸着深情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诉说了一段埋藏一生,不为人知的爱情。 小说篇幅不长,带给人的震撼却是强烈的。 一个13岁的少女,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中年作家,生命中初遇的这份爱情,成了她一生的劫。 而自卑,是横在少女面前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她眼里,才华横溢、绅士儒雅的作家,是挂在天上的那轮明月,

可望而不可即。 而她,则是那朵低到尘埃里的野花,她只有躲在黑暗中默默仰慕明月的耀眼。 命运,有时又是这样的不可捉摸。 它安排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人相遇,并有着某些联系。 女子与作家一共有过三次交集,悲伤的是,他从未认出她。 “在当时没有,在以后没有”,甚至是在他们有过两次肉体缠绵之后,他也没有认出她,而是谨慎地将几张大钞票塞进她的暖手筒里。 在他眼里,她同那些风月场所的女子并无二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且已然到了痴迷的状态。 从初次相遇的那一刻起,女孩便开启了疯狂的暗恋模式。 偷窥他家,了解他的作息时间,关注他的一切消息,买他的书,

背他写过的每一个文字,蹲在他家楼梯口,站在他的窗下,看着他亲密地牵着一个又一个陌生女人的手,进进出出。 “可是请你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 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浴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坑,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就是你。” 如此卑微怯懦,却又如此炽烈,犹如飞蛾扑火般跌进命运的深渊,热烈而孤独地坚守着心中爱的信仰。 无法靠近,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默默爱着,站在不远不近的距离,悲苦地演绎着“我爱你,却与你无关”的凄美之恋。 她独自生下他们的孩子,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艰辛,令她难以承受。 为了让孩子摆脱贫穷,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不惜出卖身体赚钱。

茨威格小说读后感

茨威格小说读后感 刚拿到《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这本书时,详细生动的前言一下子使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茨威格出在富裕家庭,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从未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也从未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人生广袤无垠,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全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贰的痴情少女的绝笔。她在十三岁时便暗恋着邻居青年作家R。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但她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社会的歧视、贫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残。这种无所企求、真挚无私、充满献身精神的爱,在肉欲横流、金钱肆虐的时代,更显得超凡脱俗、凄婉动人。 《家庭女教师》从一对小姐妹的视角描写一个善良纯洁的女教师,受到诱骗,遭到抛弃,从而使这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对这本来温馨美好的家庭产生了极度的恐怖,增长了阅历,失去了儿童的纯真,这就是她们第一次看清的世界,第一次了解的人生。 《普拉特尔的春天》和《里昂的婚礼》都是表现不同情况下婚姻和恋爱中恋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心理活动,勇敢,恐惧,陶醉,失望。写得深刻动人,不落俗套。 ………… 茨威格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及细腻的心理刻画。他的作品偏重感情生活,着重内心世界。在他的小说里,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宏伟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情节,功夫在内心矛盾的刻画和描绘,内心世界的发掘和解剖。他的小说大多都是戏剧性的情节,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抒情的气氛,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心理刻画,丰富的思想内涵,全都包括在内。尽管如此,茨威格的小说还通俗易懂,这自然而来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虽然到目前为止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我已经深深被茨威格的魅力所吸引。一定能坚持把它看完的。 吴双艺

七年级语文下册茨威格简介(部编本)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一、生平经历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他的文章(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同精灵的斗争》(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茨威格简介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茨威格简介 生平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900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就读哲学和文学史,并发表小说《普拉特的春天》。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在柏林出版。190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第一部小说集《艾丽卡埃瓦尔德的恋爱》。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战争后的十余年间,茨威格的作品呈现爆发式态势。主要突出在小说和传记作品的创作中。1917年创作戏剧《耶利米》,1920年创作传记《马赛琳娜德博尔德》、人物评传《三大师》、传记《罗曼·罗兰》,1922年创作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和《日内瓦湖畔的插曲》,1925年创作人物评传《与恶魔搏斗的人》,1927年创作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等等。 二战爆发后,茨威格在1934年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在流亡途中,茨威格没有停止写作,在去世前的九年间,他先后完成了六部传记。1942年,茨威格于巴西自杀。 代表作品 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滑铁卢之战》、《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一颗心的沦亡》等;中篇小说《恐惧》、《象棋的故事》等。 空保障系统完善、科考观测设备设立等。

【作者信息拓展】茨威格介绍

【作者信息拓展】茨威格介绍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1917),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和《往日的花环》(1906)深受法国印象主义和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人的影响。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1927)、《象棋的故事》(1941)。惟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描写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他笔下的人物常被某种神秘的命运和不可名状的力量所捉弄,最终毁于某种热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的来信》,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茨威格的戏剧作品有诗剧《耶雷米亚》(1917)、悲剧《伏勒波尼》(1927)和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等。 茨威格去世后,他的遗作《昨日的世界》(1942)和《巴尔扎克》(1946)先后出版。前者为长篇回忆录,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奥地利和欧洲的生活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