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

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

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一批现代派作品,这部分作品以颠覆旧的叙述模式、塑造新的文本样式为己任,影响到了众多的作家,其中也包括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就是很典型的一位。他吸收了现实主义大家的长处,又紧跟时代思想,将“向内转”这一现代派作家惯用的方式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使无与伦比的心理剖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在非理性的描述中凸显理性

二十世纪的文学,并不是只有在现代派中,非理性才最流行,茨威格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将非理性与理性巧妙的融合,带给我们一幅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画卷。

用撼人心魄来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我想一点都不过分:一位

痴情的维也纳少女,从十三岁时起就暗恋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却被迫随母离开了。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被他当作卖笑女郎带回家中,一起过了三夜。他是个朝三暮四的花花公子式的人物,随即就把她弃之脑后了,而少女却因此生下了他的孩子。以后他们还有过很多次相遇,他已全然不记得她了,而她却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抚育着他的孩子,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在这篇小说中,茨威格用书信的体裁,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将一个女子纯粹的爱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陌生女人”暗恋着R作家,终身未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肉体以及灵魂都献给了他,然而这个作家却从未认出过她,从未关注过她,对她的一切一无所知。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陌生女人终生都忍受着不被认出的命运,然而却没有一丝的埋怨,但也许就是这句话,让R先生几乎空白的回忆变的若隐若现。当他读完了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这样写道:

“……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被突然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茨威格一直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他渴望将人物的精神世界挖掘出来,展现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最本真的内心状态。陌生女人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让我们感觉到茨威格理想的破灭,但R作家最后的记忆又仿佛为我们带来些许的欣慰。

茨威格将自己的爱情观寓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中,而这种爱情的典型表现就是从压抑的积累到激情的迸发,所以追究这些女性原始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发现她们往往是平静甚至是压抑的,但正是这种平静、压抑导致了情感表露时格外得狂热、格外得激情四溢,这种激情可能来源于对金钱、艺术、收藏等的嗜好和追求,更可能来源于对某个人的疯狂迷恋。对于青少年时期的陌生女人,她的生活平淡无味、毫无乐趣,只有遇到R作家的那一天,“世界从那时开始”,陌生女人疯狂追求的一生也从那时开始了:十三岁便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这样舍身忘己的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餍的爱情完全不同。” 陌生女人直至她的孩子去世,自己也濒临死亡时,才写信向她深爱了一生却始终对她毫不知情的作家倾诉一切。

上述的描写通篇都是,陌生女人的爱情表现的异常激烈,并在某种程度上有畸变的特征,爱情对她而言已不是一种甜蜜的享受,而是引她走向极端的魔鬼,使人一旦陷入便无法自拔。 “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以一种疯狂的状态突进,其由表及里的姿态都在这种残酷的剖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情节走向高潮,节奏越来越快,读者已喘不过气,人物也不可能悬崖勒马,只能在暴风骤雨般的叙述中将感情宣泄到极致,在一定的意义上接近无限”。

茨威格本人曾说过:“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但是,古希腊的世俗主义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的人文精神赋予了茨威格立足现实、关注人生的使命感,使他传承了“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永恒的价值观。茨威格是带着一种充满理性、仁爱并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性向往去创作的,所以无论他笔下的人物是疯狂是变态,还是不可理喻,他都能将这种偏执的状态置于理性之中。他始终认为他笔下的人物所显示出的激情“一方面是由于人的自然欲求在短时间内不可遏止的涌动,另一方面是时代精神在个性中形成的主观情绪,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外部力量的压抑与摧残,人物的心理产生异变和偏执”。所以,茨威格对这些源于自然欲求的本能冲动给予了深刻的理解和极

大的同情。由此看来,茨威格渴望塑造极端,但是也没有忽视形象的合理性。根据古希腊戏剧理论,悲剧的力量就在于它唤起了观众对于自身的关注与印象,它使得观者在自觉不自觉之间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了文学形象身上,由于这种相似性而引起的同情与共鸣,则是悲剧力量的源泉。 那么在这个“陌生女人”身上,我们既能感觉到她不同于常人的激情,但又可以寻觅到她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反差,使得观者意识到自己身上那些同她似曾相识的经历已经具有广泛号召力,她既是美的,又是绝望的;她既是可信的,又是难能可贵,虚无缥缈的;她可以是很极端的,也可能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假定与真实,确定与不确定其实都无关紧要,也许正是由于它们的并存,才能塑造最典型的形象。所以说这种真挚无私、充满献身精神的一厢情愿的爱,尽管让人觉得有点儿怪诞和不可思议,但茨威格似乎就是要用这凄婉得催人泪下的爱,来达到在肉欲横流、金钱肆虐的社会里对光明和理想的张扬。“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在临终前写下的长信中反复说的这句话,是表白?是哀怨?还是鞭挞?反正,一朵美丽的鲜花随着这句话的说出,而在偏僻的角落里无声无息地凋零了,人世之残酷无过于此。

在茨威格的时代,理性与非理性正在进行激烈的碰撞。现代主义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理性的、荒唐的、光怪陆离的叙述方式,让我门看到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恐惧、痛苦与困惑,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人们厌烦了那种事事有规矩,事事受约束的生活,渴望一种思想、欲望的释放和满足,所以在19世纪备受尊崇的理性,到了20世纪已经被渐渐冷落。茨威格认识到现代主义揭露人性的巨大能量,但同时也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不可遗失,所以当许多同样以关注人类生存困境为叙述核心的作家转入纯粹的现代派创作中时,他始终在一如既往地坚持他的理性精神。纵然笔下的人物受种种非理性的激情的驱使茨威格的叙述背后始终有一个严密明晰、有条不紊的思维逻辑。高尔基曾对他说:“你的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并在此时我相信,艺术完全有理由高于现实。”茨威格一直恪守着从文艺复兴以来到十九世纪日臻完善的理性主义,“在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混乱颠倒或者旁逸斜出,一直在叙述中遵循传统意义上创作时严谨的逻辑,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作了鞭辟入里无微不至的心理分析,还在思想上表现了他对十九世纪形成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人类道德秩序的向往,力求以理性的手段将本能冲动的暂时逃亡终结于自我的谴责甚至超我的升华,即展现普普通通的人物时是不可遏止的冲动,又充满善意和渴望地涂上人文主义的色彩。”

由此可见,对于那个日益丧失理性的时代,茨威格有过接受,但更多的还是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贯穿于他的创作中,通过他作品中那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那么对于茨威格,这个处于特殊时代的特殊作家,面对扑面而来的非理性,却始终“出污泥而不染”,如果细究其中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伴随他终生的“维也纳情结”。

提到维也纳,即使没有去过的人也一定会怀着仰慕的心情的。作为奥地利的首都,它同时也是欧洲著名的文化重镇之一,1881年,茨威格在这里诞生。维也纳是一个融合了世界文化的城市,不论是在音乐、艺术,还是哲学、心理学方面都有着令人类叹为观止的卓越成就。文化的繁盛当然与政治密不可分。哈布斯堡王朝长时期对于政治的淡漠以及对于艺术的崇尚,使得奥地利政局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维也纳人把“自己生活和让别人生活”作为生存原则,并且狂热的迷恋着艺术。“这座城市的每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茨威格也是一样,从他出生之日起,就被这个具有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浓厚艺术风气的城市所同化,把艺术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也形成了维也纳人“超民族性”的思想观念。《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为自己做的传,在这部作品中他写道:“我的写作意图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欧洲,超越国界的。……我曾常常在我世界主义的梦幻里为自己偷偷地描绘这样的情景:没有国家,不用为某个国家

承担义务,从而让所有的人没有区别地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美好!多么符合我自己的内心感情啊”。维也纳情结伴随茨威格终生,不仅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决定了他的命运。现实社会的不尽人意与茨威格心目中那个“精神的乌托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理想王国的破灭也许正是茨威格绝望地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陌生女人式的爱情茨威格在多部作品中都有描写,它是单方面的,是发自内心、无所企求的,所以可以称作一厢情愿式的爱。一厢情愿式的爱,在现实社会里不免让人感到有点儿痴愚,有点儿可笑。事实上,这种爱在人世间的种种邪恶、丑陋和残酷面前,总是那么软弱无力,那么不堪一击,那么可悲可怜。读茨威格的小说,在他用犀利的解剖刀展示给我们的人物心灵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的画面前,我们怎能不感到一种凄凉、一种肃杀、一种理想破灭的痛苦?但如果仅仅如此,我们也不必对他津津乐道。在茨威格看似调子低沉的作品中,我分明读出了一股激情:一厢情愿似的爱,代表着人类真挚无私的美好理想,它的毁灭,也迸发出炫目的光芒,照亮了我们这个不理想的社会。也许,茨威格暴露现实之笔,就是要使人们产生痛苦的思索,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某种希望。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实践者

“力比多”是应当有所节制的,但是因为它超强的活动能力总是发生在人的无意识状态中,所以难以受到约束,而“力比多”无限延续的尽头就是毁灭。

高度发达的现代心理科学,把二十世纪西方心理学研究推向了历史高峰,而其中贯穿整个世纪,最具影响力,在文学全过程研究中最为有力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说影响了众多的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而茨威格也不例外的成为了他的忠实崇拜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心理描写小说的代表作,陌生女人从十三岁时起就陷入了对R作家的爱恋中无法自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单恋的激情演变为一种强烈的欲望,陌生女人在欲望的支配下失去理智,不惜一切。文章中陌生女人的自述和缓而哀婉然而字里行间盈溢的感情却如汹涌洪流般喷射出来,引起每位读者心中巨大的波澜。

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分为三个阶段表现出来。十三岁到十六岁,当陌生女人还处于青春期时就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轻浮浪荡而又风流倜傥”的文人,陌生女人众多的行为显示出她是一个早熟的少女,在不应当涉及爱情的年龄中狂热地迷恋上一个男人。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啊,我干了多少傻事啊,我亲吻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我偷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这个烟头我视若圣物,因为你的嘴唇接触过它——”由于母亲的改嫁,在十六岁到十八岁时,少女离开维也纳,去了因斯布鲁克,与R作家的分离使原本孤僻的她更加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来往,两年来她没有面对过任何新的人,新的事,整日活在回忆中以弥补现实中的不满意。当她刚能独立时,便急不可耐地离开母亲,只身回到维也纳,期待着与R作家的重逢。两年的地域分离丝毫没有隔断她对作家的爱慕,反而随着其女性意识的萌发而愈演愈烈,更加疯狂。就像她信中所写的那样:“我对你的激情始终犹如当年,只是随着我身体的发育和性欲的萌发而变得更加炽热,更加肉感,更加女性罢了。”当R作家对她投来期待多年的目光,她忘却了女性的羞涩,忘记了自己仍然陌生的身份,曲意逢迎,委身相许,尊严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她要的只是爱情。然而与R的三个夜晚过后,她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她有了孩子,她把孩子当成作家的化身,她不希望孩子受哪怕一点的苦,但又不愿拖累自己的爱人,所以心甘情愿做了妓女,用卖身的钱精心哺养着孩子。文中写道:“我卖身了,你会因此鄙视我吗?不会,我知道,你不会鄙视我,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你,为了你的另一个自我,为了你的孩子。我不愿意,我绝不愿意你的孩子,你的聪明美丽的孩子在这深深的底层、卑下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但是世事难料,就

是这样一个倾注了陌生女人全部复杂感情的孩子,因为一场小小的流感死了,陌生女人生活中唯一的希望也失去了。这沉重的打击已经达到了陌生女人承受的极限,也只有这时她才敢于向她的爱人倾诉痛苦,将心中的无限遗憾表露出来。

这段感情令每一位读者都感慨万千,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啊,从十三岁到二十八九岁一直默默地、近乎疯狂地爱着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却从来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与她有了令人消魂的三个夜晚之后仍然想不起她的模样。而与此薄情寡义的态度形成对照的是这个苦恋的女人,在失去了他们共同的孩子并决定弃绝人世的时候,仍然在为那个男人着想,“亲爱的,听我说,我求求你,这是我对你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请求,为了让我高兴高兴,每年你过生日的时候,过生日的那天,每个人总想到他自己,去买些玫瑰花,插在花瓶里,照我说的去做吧,亲爱的。”相信每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不能不为这个女人抛弃功利的高尚情欲和纯洁人性所感动,同时也会为她那非同寻常的举动而大惑不解。

陌生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她的一举一动,她的喜悦与悲伤,都将她悲剧性的一生展露无遗。这个为情所苦、为爱所痛的女人在持续的情感倾注中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只为了拥有那份虚无缥渺的爱情。这份爱,没有一丝理性的抑制,没有一点道德的评判,是什么样的魔力能够这样攫住一个人的心灵?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力比多”,想到弗洛伊德。

在弗罗依德的理论中,“人们做出每一次行为的原动力都和性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性欲后面还有一种潜能,名为力比多(libido)。”首先,他把力比多看作是性欲的原始动力,“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能量或势力都来自力比多,其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人一生的主要活动。小至个人发展、心理失常、创造活动等,大到社会习俗、宗教制度及人类各种行为等,都受到力比多潜能的支配与推动。”其次,弗洛伊德还提到“力比多”的活动必须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条是快乐原则,强调人的身体由不愉快不满足状态进入快乐与满足状态;另一条是现实原则,因为“力比多”是无意识领域中活动能力最强的“性力”,所以对它必须加以节制,把节余下来的精力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第三,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一切都与自我相联系:“起初,力比多的整个适用部分都蕴藏在自我中,我们称这种状态是纯粹的、原始的自恋。这种纯粹的、原始的自恋结束于自我开始将力比多贯注于对象观念,开始把自恋的力比多转变为对象的力比多。在整个一生中,自我都是一个大储存库,力比多的贯注由此谴出,达于对象,而又一再地退回于此这正像一个变形虫在用它的伪足活动。只是当一个人处在热恋当中的时候,力比多的主要部分才转移到对象上,对象才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自我。力比多在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流动性,这使它易于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必然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力比多固着于特殊的对象,并常常持续一生。”

“持续一生”必然违反“力比多”活动的第二条规则,而“力比多”的无限放纵必然面临毁灭,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爱欲的本能必然导致死的本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造成陌生女人的命运的根源是她的童年生活。在见到R作家之前,陌生女人的生活“只是阴惨惨,乱糟糟的一团,我再也不会想起它来,它就像一个地窖,堆满了尘封霉湿的人和物,上面还结着蛛网,对于这些,我的心已非常淡漠。”陌生女人由于父亲早逝、母亲的不甚关心以及与学校同学相处的困难,造成了她孤独、寂寞的性格,处于一种自我封闭、排斥外界事物的状态中。这时,由于“力比多”整个适用部分都蕴藏在自我中,所以她表现得极端自恋。但“力比多能量的发泄,总要面临对象的选择”,青春期的渴望,使她迫切需要为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情感的倾泄找到一个出口。这时,小说家R出现了,他的英俊的外表、精美的图书、独特的生活品位,尤其是那种充满了男性气息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少女。作家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她心灵的震颤,少女的女性意识较早的觉醒了。如同弗洛伊德理

论中所提到的,力比多在少女由自恋转向他恋的过程中得到倾泻,“但是由于没有得到行为对象的响应,陌生女人陷入了一种单一的情感中无力解脱,任凭感情捉弄,最终跌入自己命运的万丈深渊。”

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可以看出,茨威格的作品始终紧紧围绕着人物的心灵活动而展开,没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也没有纠缠不清的矛盾冲突。人物都生活在平凡的社会中,却被一种不平凡的力量所支配,拥有无限迸发的激情,具有神秘莫测的命运,茨威格的这种创作无疑都受着弗洛伊德的影响,正是这位与茨威格有着相同国籍与血统的师长使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极早摆脱了内心的迷惘。而他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则成了照亮人们心灵世界的灯塔,使茨威格这位对人性充满强烈好奇,对现存秩序充满强烈反抗之情的作家一生沉浸于人物心灵的刻画中,并且试图从这些受到压抑的心灵中发现人们幸福与不幸的根源创造出了一个充满人性与魔性的现实世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道德沦丧、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中还存在着一种不求报偿的爱情。陌生女人的遭遇受到了读者的同情,但她自己却表现出了异常的坚强,即使被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也从不要求别人的怜悯。她耗尽心力写的那封信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表白尊严。可以说,这篇小说是茨威格用人道主义目光探询人类内心世界的一次尝试。他认为人性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人类天性中所蕴涵的那种不可磨灭的爱欲所以对于一切放肆的情感,他表现出极大的理解与关怀,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性爱发展。高尔基特别赞赏茨威格“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和奇异的表现力”,称他的女性形象“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陌生女人这个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很难找到,也许根本没有,但茨威格就是要将自己理想中人的美德,赋予陌生女人,通过这一形象与现实的极大反差,来达到尊重女性、鞭笞社会的目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畸形”的形象,引起了所有读者的共鸣,显示出茨威格作品的价值与魅力。

茨威格说:“自从我们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起,就应该在灵魂深处发掘出截然相反的东西。” 在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的时代,茨威格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呼唤着热烈、真挚、纯粹所以不朽的爱情。在这里,陌生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已不只是一种本能的爱欲冲动,而升华为形而上的精神欲求。

有人这样评价茨威格:“他是站立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精华,以男人的气势描写女人细腻的情思。”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女人的痛苦与不幸。人们常说只有女人才最了解女人,甚至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男人没有资格介入女性主义的领域,然而茨威格那天才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创作出的震撼人心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颗光辉的灵魂,让我们开始认识到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作家”。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揽胜》 朱宪生编著 华中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2]《魔法无法:外国文学阅读手记》 李庆西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3]《海涅席勒 茨威格》 张玉书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12月

[4]《50部必读的外国文学经典》 高威编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5]《外国文学》 刘元杰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6]《灵魂的猎手》 王焕新著 清韵书院

[7]《一个人的百部经典》 程庸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3年11月

[8]《茨威格小说集》 高中甫等译

[9]《中外文学名家名著辞典》 金志平等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1月

[10]《人性的月亮》 邹平著 2004年12月

[11]《昨日的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著 舒昌青等译三联书店 1991年

[12]《异端的权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 赵台安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

[13]《蕴丰富于瞬间:茨威格心理描写方法一瞥》 李伟著 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4]《大师的盛宴:世界短篇小说精华》 禾子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8月

[15]《西方文学理论史》 董学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16]《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 曾繁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17]《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张首映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1月

[18]《西方文论》 张玉能著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四版

[20]《陌生女人.异变心理.悲剧性:谈茨威格开拓的独特心理领域》 陈竞

外国文学研究 1992年 第二期

Researc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weig's Novels ——tell from "a letter from a strange woman "

Abstrct: Zweig has written many works in his life . In poetry, short theory, novels, drama and biographies are all outstanding attainments in the creation of fiction, especially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grow perceptibly. Zweig has a highly humanitarian spirit, he is good at the anguished fate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female love tragedy ,and the devastating times more famous doctrine of his creative spirit analysis provided a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He regarded "more power than the"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achievements in his pen on the heroine, will encounter these women live in ordinary people and delicate psychological unpredictable manner described in the show before all readers,so unlimited thoughts.But he is only an expression of extreme performance, when we came Zweig it is easy to discover the dedicated rational spirit. hidden behind his articles.

Key words: Zweig ration Freud Mental analysis psychology libido

后记

选定茨威格作为我论文研究的目标并不是偶然的。高一那年我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久久不能释怀,翻来覆去的看,总觉得这个女人看似荒唐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身边。一直以来,我都被茨威格那超越性别的洞察力所吸引,开始我很纳闷:男人如何识得女人的心思,而且描写的如此贴切。带着这种疑问,我对茨威格关注有加,但是也是在学过文论后才对如何分析作家和文本的问题渐渐明朗,积累了一些素材。所以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首先找到了这个方向,算是对我长期学习的一个总结。

评语

本论文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对著名作家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了它形成的原因:一、作家处于跨世纪的时代,正是20世纪初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交织的时期。作为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的茨威格 ,又接受了现代主义内倾性描写和非理性的特征,因此形成了他在“在非理性描述中凸现理性”的特点。

二、直接接受了与其同时代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用“利比多”这种潜能,描写出一种纯粹的、原始的自恋,表达了倍受压抑的爱情心灵的复杂状态。论文还指出,茨威格用他博大、仁爱的人道主义情怀,去展示女性对真正爱情的渴望,通过对女性追求爱情的心理描写,体现出对违反人性、道德沦丧社会的批判,体现茨威格小说创作的宗旨和社会价值。

全文论点明确、论证确切、结构条理、语言流畅,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文本结合自然紧密,思路清晰,论证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功力,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不足之处是如能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作对比,则更能突现茨威格心理描写的特征,看出他在心理描写方面的贡献。

指导教师:刘蜀贝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1923年8月6日,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斯台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果是这样,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东西好极了,他深深地激动了我。”同年8月28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11月28日,逝世于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一 茨威格最擅长心理描写的手法,他总是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发现他(她)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那个娴静高雅的英籍老妇人C太太,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要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下,她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将其吐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与十多年前的崇拜偶像相遇,并且再次投怀送抱,外加他们共同的孩子忽然病死等一系列突发事情,“我”同样不会写那“来信”的。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是柔情多感的,她们心中向往着美丽的爱情,但却总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在她们的心灵中,那段瞬间发生的感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疼痛。同样,茨威格用神来之笔,把小说中人物的痛楚,狠心地移植到了读者的心中,令他们为那些虚构的人物,唏嘘低回,历久难忘。 茨威格的情感故事中,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他描写的女人,都有着一份善良的心地,执着的追求。她们一心仰慕的,是心中认定的高尚的东西,她们愿意用一生的痴情去守护心中的偶像。哪怕那偶像是冷漠的、半真半假甚至是虚伪的。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就是这样可爱、可怜,有着不可思议的痴迷。这些女性总是被沦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境地。也正因其如此,她们才有着抓人的魅力。 茨威格是借助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 二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收稿日期:2006-4-12 作者简介:田海虹(1981—),女,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硕士,西安710000 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薄情”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自私成性,给关爱他们的女 性造成无数的身心打击。作家着力表现了他们的残酷性和可悲性,揭示了造成他们无情冷漠的性格的原因。而作家之所以塑造这样一批“薄情”的男性形象,则源于文学传统的影响、恋母情结的心理因素和作家自身的批判精神。 薄情;自私;恋母情结;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I52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6)01-0127-04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世界级小说大 师,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和研读。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文章和书目已是卷帙浩繁,不计 其数。但是,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究茨威格的创作时,多注重他塑造的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而忽略了作品中众多的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因此,本文拟就茨威格小说中的这类男性形象做一粗浅探析。一 茨威格的小说擅长描写资产阶级社会里女性 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生存状态。他为了描写女 性的遭际而描写男人的世界、述说男人的故事。在 茨威格的小说世界中,大约有40多位角色鲜明的 男性,而薄情的形象竟占了二分之一强。《巫山云》(又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小说家R “喜欢所有的女人,像蜜蜂采花似的对世界滥施爱情,而不愿做出任何牺牲”[1]。女子13岁时和R 第一次见面,从此决心献身于他;第二次见面女子已经18岁了,他当然不记得这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妹妹,他给了她充满激情的三夜,然后出门旅行,说一回来就立即给她写信,但他并未履行诺 言。后来,他又常常遇到她,可目光是“客气而生疏 的,是赞赏的,但从来没有认出我的神情,生疏,可 怕的生疏”[2]。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女子去世前一年。他们在歌剧院的包厢里相遇,R 用“欣赏的、露着色迷迷的目光”[3]看着女子,他把她当作妓女,做了个“温柔”的嫖客。他对女子说“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你”[4],而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记住她,正如从来没有记住他玩弄过的任何一个女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我”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我” 鲁迅是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一位大家。在鲁迅小说中有大量的“我”,如《一件小事》中有“我”,《社戏》中有“我”,《孔乙已》中有“我”,《祝福》中有“我”……这些“我”是不是就指作家自己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鲁迅作品中的“我”并不就是鲁迅本人。那么,既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是不是就是鲁迅先生编造的人物形象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小说中喜欢用第一人称“我”,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 笔者认为,鲁迅在小说中大量塑造“我”的形象,不但是叙述方式的需要,更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在小说创作时,作家必须考虑一定的叙述视角,也就是说作家表现生活时,要考虑到叙述的角度,考虑到表达的方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角度、在怎样的视力范围内来反映生活。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观点是传统小说的基本叙述方式。作家虽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但却是一个“知情的旁观者”,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地位。一切事件、各种人物都可以被作家收摄、检视,它好比是作家的一个踞高临下的广视角镜头,可以任意地扫描一切,观察一切,突现一切。这种具有广视功能的叙述观点,对作家表现生活来说无疑是十分方便的,因为它便于冷静而客观地刻划人物,观照人生,尤其适合于中长篇小说组织规模宏大的社会内容。我国作品大多采用了这种全知全能的第

三人称叙述方式。 但如果仅仅使用这一种方式,尤其是短篇小说,形式就会单一和板滞;由于缺乏视角的变化,容易流于平铺直叙;如果把握不好,还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感。这就要求有时也需变换叙述的视角。 用第一人称叙述观点的主要优点在于缩短了叙述人、作品人物及读者之间的感情距离,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把叙述人“我”直接摆进作品的环境,有时甚至介入事件的矛盾冲突之中,能便于作家选择和调整最佳视角,便于渗透叙述人物的主体意识、主体情感,为深入刻划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方便。这样作家可以淡化作品里需要淡化的某些成分,强化某些需要强化的成分,增强作品的主体思辨色彩和抒情氛围。 鲁迅先生就较好地通过突破单一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小说模式,变换叙述观点,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孔乙已》中的那个“我”——二十二岁的小伙计,因为样子“太傻”和没有学会弄虚作假的那套市侩的生意经,不但遭到了掌柜的苛责,而且也受到了主顾们的歧视,因而,只好专管温酒这一单调而无聊的职务。小说正是以“我”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写了孔乙已的穷困、痛苦及死亡;又以“我”的生活的刻板及在“只有孔乙已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情况,进一步显示了孔乙已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的可悲。“我”虽然不象咸享酒店的一帮人那样把孔乙已当作嘲弄的对象,但在大家嘲弄孔乙已的时候,“我”也“可以附和着笑”,也只有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American Literature 1、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

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 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简称《赫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六年前【1984】 ,美国文坛为《赫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赫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赫克》的意义不一般.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 "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 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

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 《贵妇画像》 亨利.詹姆斯著】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 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 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一批现代派作品,这部分作品以颠覆旧的叙述模式、塑造新的文本样式为己任,影响到了众多的作家,其中也包括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就是很典型的一位。他吸收了现实主义大家的长处,又紧跟时代思想,将“向内转”这一现代派作家惯用的方式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使无与伦比的心理剖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在非理性的描述中凸显理性 二十世纪的文学,并不是只有在现代派中,非理性才最流行,茨威格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将非理性与理性巧妙的融合,带给我们一幅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画卷。 用撼人心魄来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我想一点都不过分:一位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1) 一、《伊利亚特》 (1) 第二章 (4) 二、《神曲》 (4) 第三章 (6) 三、塞万提斯 (6) 第四章 (8) 四、莎士比亚 (8) 第五章 (10) 五、歌德的《浮士德》 (10) 第六章 (13) 六、斯丹达尔 (13) 第七章 (15) 七、《简.爱》 (15) 第八章 (17) 八、托尔斯泰 (17) 第九章 (19) 九、易卜生 (19) 第十章 (21) 十、哈代 (21) 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B. 《伊利亚特》是由荷马独立创作完成的 C. 《伊利亚特》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D. 《伊利亚特》堪称古希腊生活的百科全书 正确 ?5分 2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海伦被帕里斯拐到特洛伊的经过。 B.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特洛伊城的陷落。 C.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赫克托耳之死。 D.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阿基琉斯之死。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诸神都支持希腊人。 B. 《伊利亚特》描写了三个女神争夺金苹果的故事。 C.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阿基琉斯举办的体育竞技比赛。 D.

阿基琉斯第一次发怒的原因是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 正确答案是:C 4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核心人物是: A. 奥德修斯 B. 阿伽门农 C. 海伦 D. 阿基琉斯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5分 5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全部情节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就是: A. 阿基琉斯的愤怒 B. 争夺美女海伦 C. 如何取得胜利 D. 金苹果的传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经典文学鉴赏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环境与市政工程系024410119 黄启业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

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 陈丽丽 提要:本文试图突破前人从表现方式、艺术特色、结构功能等方面对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进行分析的局限,从一个新的角度——心理叙述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对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作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部分: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和全方位的推测与想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心理描写心理叙述视角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小说向来以“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1]而著称。对于其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过去曾有人说:“鲁迅的小说里缺乏描写”,“甚至连人物的血肉也缺乏”;[2]有人则认为:“鲁迅创作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粗枝大叶的手法——无论人物和景物都是这样”。[3]至于说鲁迅小说缺乏心理描写,更是一个普遍的说法。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呐喊》、《彷徨》中的人物描写,特别是个性描写,是非常成功、很有特色的。鲁迅就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状态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它的小说正如他自己在论述清讽刺小说时所说,“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眼前”[4]。 历来的鲁迅研究者,对鲁迅的小说都颇多研究,对其心理描写的特点与卓越之处也有所涉及,如王瑶的《鲁迅作品论集》,王富仁的《〈呐喊〉〈彷徨〉综论》,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等。当前,专门研究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文章有王黎的《谈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5],刘家鸣的《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6]和刘增人、冯光廉的《〈呐喊〉〈彷徨〉心理描写特点》[7]等。王黎先生分别从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思想性、时代社会性、表现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及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来进行论述,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过多地写了心理描写对文章思想性的作用,且第一、二部分有重复《狂人日记》之嫌;刘百鸣先生以心理描写的表现方式为基点分四部分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鲁迅善于以朴素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图貌传神,不但描绘了人物的外部形态,而且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精辟论断。刘增人、冯光廉两位先生的文章概括了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动作、语言、表情、幻觉等),功能(推动情节、突出人物、深化主题),风貌(悠长哀曲、肺腑短歌、悲剧基调、喜剧讽刺),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很有启发。 本文试图从心理叙述视角方面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分为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全方位的推测和想象四部分。 一 对待人物的心理描写,鲁迅没有停留在表现人物的表层意识上,而是深入开掘人物内心深层的东西,表现人物潜意识中隐藏的思想与奥秘。这种意识与心理的流动,随着作者笔触的展开,层层深入而清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狂人日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另外,《阿Q正传》中也有一些精彩的描述。 《狂人日记》给读者的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在创作方法上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有的是断断续续片段的意识流露,以日记中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杨江柱(1981年)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陶福登也说,对《狂人日记》要“寻求一种不同常规的阅读方法”,那就是“按照意识流的路子去阅读鉴赏”[8]。 鲁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多面地不仅描写了一个狂人的外在行为特征,还深入刻画了狂人的内在的心理特征:从狂人的视觉、思维、推理以及错觉和幻觉,来表现这个处于被迫害的感觉之中,仍然奋起反抗斗争的反封建的灵魂。 在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看来,不管自家的还是外面的人,个人还是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体现着吃人的动机:出门时赵贵翁“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出门后更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至1942。2。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家庭女教师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茨威格作品特别是其女性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让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心理刻画 教学重难点: 1.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其作用 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哀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有人评价茨威格的文学成就: 一个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奥秘,深入挖掘并精确展示复杂人性的魔术大师。(“灵魂的猎手”) 一个把理智与激情、爱与憎、严格的逻辑性与神秘感应完美融入表达的语言大师。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是银行家的女儿。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三、作家作品 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是一个文学全才,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巴尔扎克传》、《罗曼 ?罗兰传》、《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 四、艺术特色 茨威格,其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细腻、深刻、生动的心理刻画。其独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自20世纪起,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小说淡化情节,独具匠心地透视人物奇妙的内心世界,通过丰富复杂,层次深刻的心理活动,心理悬念及心理瞬间,剖析人类的灵魂。 他的小说中,外部环境、客观世界、自然风光等外界事物似乎都是不重要的,作家全部的焦点只集中在人物的心理世界,锐意揭示其中的奥秘,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才华。五、创作思想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对人物内心世界一直有着“不同寻常的好奇心”。他曾说过:“凡属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都吸引我,使我坐卧不宁,在探清来龙去脉之前我会一直兴奋得要命。只要遇到了不寻常的人,我心里就燃烧起一种探视他们的灵魂的热望。“从心理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最新)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类型 (3) (一)迷信、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 (3) (二)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阿Q和爱姑 (4) (三)求安于现状而不可得的祥林嫂 (5) (四)善良淳朴正直无私的六一公公、双喜 (5) 二、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5) (一)杂取众人,合成典型 (5) (二)寥寥数笔,入木三分 (6) (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6) (四)心理描写,触及灵魂 (6) 三、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塑造与改造国民性 (6) (一)鲁迅对农民的态度 (7) (二)鲁迅具有农民情感 (8) 四、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9) 五、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现实意义 (10)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摘要 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阿Q正传》、《离婚》、《社戏》等小说中的闰土、华老栓、祥林嫂、阿Q、爱姑、六一公公、双喜等农民形象为例,具体点明了农民形象的四种类型,深刻地分析了鲁迅为什么把改造国民性与塑造农民形象联系起来,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他的农民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类型;国民性;意义。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u Xun writing the farmer image, take "Hometown", "Medicine", "Blessing", "the Ah Q Main story", "Divorce", "Village stage performances" and so on in the novel Run Tu, Hua Laoshuan, Xiang Lin Sao, Ah Q, Ai Gu, Liu Yi fathers-in-law, Shuang Xi farmer images and so on as the example, had pointed out specifically the farmer image four kind of types, why did analyze Lu Xun with to mold profoundly the transformation nationality the farmer image to relate, summarized Lu Xun to portray the farmer image vividly art expression means, as well as Lu Xun portrayed the farmer imag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his farmer image mold, expressed has liv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sincere attention to the farmer, as well as to made this kind of aspect the profound social root ponder. Key words:Lu Xun novel; Farmer image; Type; Nationality; Significance.

世界文学名著鉴赏

外国文学阅读史 ——国际教育学院电气0919董小韬1091961920 对国外书籍的最早记忆应该追溯到小时候看动画片时候听到的那些希腊神话,不论是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或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迪斯,抑或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美与爱女神阿弗洛狄忒,还有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的自己童年生活时有了很多独特而神奇的记忆。诸如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伊阿宋智取金羊毛,天英斩杀美杜莎,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阿喀琉斯之踵等传说奇异而又不荒诞,有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我,直到现在仍萦回在脑海之中。 之后接触的第一本书不知道能不能算上一本名著,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歇洛克·福尔摩斯,这个时至今日依然风靡世界的侦探角色,早已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最好侦探的代名词。平常的时候,歇洛克·福尔摩斯都悠闲地在贝克街221号B的公寓里,抽着烟斗等待委托上门。一旦接到案子,他立刻会变成一只追逐猎物的猎犬,开始锁定目标,将整个事件抽丝剥茧、层层过滤,直到最后真相大白!这个名侦探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推理能力,这些作为侦探必备的技能他修炼得可谓登峰造极,极为经典的场景就是它与华生第一次见面时便将华生的身份喜好娓娓道来,而且言之有据,这让当时尚未成熟的我甚至一度对侦探这个行业充满了无比的向往。除此之外,柯南道尔赋予这个人物以高超的剑术、拳术和小提琴演奏水平,以及使用毒品提神这种恶癖,这就更使得这个角色的形象更为丰满。从《血字的研究》到《四签名》,再从《巴斯克威尔家的猎犬》到《最后一案》,直到《肖斯科姆别墅》结案,福尔摩斯伴我度过了初中一年级时光。 莎翁的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也是让我极为感兴趣的英国作品。“生存还是毁灭”道出王子心中的疑问,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他生活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除却报仇,生活中再无其他的元素,身为所谓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却受制于深刻的仇恨之中,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由。不清楚这算不算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嘲讽,我在其中阅读出了莫名的无奈,这或许也

斯蒂芬·茨威格 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目录[隐藏] 【作家简介】 【作品总汇】 【人生经历】 【文学历程】 【死因解释】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折点》(又译《人生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作品总汇】 小说部分 《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知道她是谁。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法国大革命,政妓没落的命运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政妓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

智慧树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伊利亚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神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塞万提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莎士比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歌德的《浮士德》............................................................................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斯丹达尔............................................................................................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简·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托尔斯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易卜生................................................................................................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哈代....................................................................................................错误!未定义书签。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