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0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实验20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茚三酮显色法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也是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植物根系吸收、同化的氮素主要以氨基酸和酰胺的形式进行运输。所以测定植物组织中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研究根系生理、氮素代谢有一定意义。一、原理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时能定量地生成二酮茚胺。该产物显示蓝紫色称为Ruhemans 紫。其吸收峰在570 nm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氨基酸浓度成正比。氨基酸与茚三酮的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氨基酸被氧化形成CO 2 、NH 3 和醛茚三酮被还原成还原型茚三酮第二步所形成的还原型茚

三酮与另一个茚三酮分子和一分子氨脱水缩合生成二酮茚–二酮茚胺Ruhemans 紫反应式如下在一定范围内反应体系颜色的深浅与游离氨基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一实验材料各种植物组织。二试剂1. 水合茚三酮试剂称取0.6 g 再结晶的茚三酮置烧杯中加入15 mL 正丙醇搅拌使其溶解。再加入30 mL 正丁醇及60 mL 乙二醇最后加入9 mL pH5.4 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混匀贮于棕色瓶置4 ℃下保存备用10 d 内有效。2.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pH 5.4 称取乙酸钠54.4 g 加入100 mL 无氨蒸馏水在电炉上加热至沸使体积蒸发至60 mL 左右。冷却后转入100 mL 容量瓶中加30 mL 冰醋酸再用无氨蒸馏水稀

释至100 mL 。3. 标准氨基酸称取80 ℃下烘干的亮氨酸46.8 mg 溶于少量10 异丙醇中用10 异丙醇定容至100 mL 。取该溶液5 mL 用蒸馏水稀释至50 mL 即为含氨基氮5 μ g/mL 的标准氨基酸

溶液。4. 0.1 抗坏血酸称取50 mg 抗坏血酸溶于50 mL 无氨蒸馏水中随配随用。5. 10 乙酸。三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研钵容量瓶试管移液管水浴锅三角瓶漏斗。三、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取新鲜植物样品洗净、擦干并剪碎、混匀后迅速称取0.5 1.0 g 于研钵中加入5 mL 10 乙酸研磨匀浆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混匀并用干滤纸过滤到三角瓶中备用。2. 制作标准曲线取6 支20 mL 刻度试管按表27 – 1 操作。表27-1 制作游离氨基酸标准曲线各试剂量及操作程序试剂管号1 2 3 4 5 6 标准氨基酸mL 0 0.2 0.4 0.6 0.8 1.0 无氨蒸馏水mL 2.0 1.8 1.6 1.4 1.2 1.0 水合茚三酮mL 3.0

3.0 3.0 3.0 3.0 3.0 抗坏血酸mL 0.1 0.1 0.1 0.1 0.1 0.1 每管含氮量μ

g 0 1 2 3 4 5 加完试剂后混匀盖上大小合适的玻璃球置沸水中加热

15 min 取出后用冷水迅速冷却并不时摇动使加热时形成的红色被空气逐渐氧化而褪去当呈现蓝紫色时用60 乙醇定容至20 mL 。混匀后用1 cm 光径比色皿在570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

坐标以含氮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测定吸取样品滤液1.0 mL 放入20 mL 干燥试管中加无氨蒸馏水1.0 mL 其他步骤与

制作标准曲线相同。根据样品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含氮量。四、结果计算按下式计算样品中氨基态氮的含量。式中C ——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氨基态氮含量μg 。V T ——样品稀释总体积mL 。V S ——测定时样品体积mL 。W ——样品鲜重g 。思考题1. 茚三酮与所有氨基酸的反应产物颜色都相同吗为什么2. 抗坏血酸在测定中的作用是什么【附注】1. 茚三酮重结晶的方法合格的茚

三酮应该是微黄色结晶若保管不当颜色加深或变成微红色必须重结晶后方可使用。其方法如下5 g 茚三酮溶于15 mL 热蒸馏水中加入0.25 g 活性炭轻轻摇动溶液太稠时可适量加水30 min 后用滤纸过滤滤液置冰箱中过夜后即可见微黄色结晶析出用干滤纸过滤再用1 mL 蒸馏水洗结晶一次置于干燥器中干燥后贮于棕色瓶中。2. 茚三酮与氨基酸反应所生成的Ruhemans 紫在1 h 内保持稳定故稀释后尽快比色。3. 空气中的氧干扰显色反应的第一步。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并使颜色稳定。但由于抗坏血酸也可与茚三酮反应使溶液颜色过深故应严格掌握加入抗坏血酸的量。4. 反应温度影响显色稳定性超过80 ℃溶液易褪色可在80 ℃水浴中加热并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效果良好。5. 谷物籽粒等含蛋白质的样品可用酸水解法将蛋白质水解后用本法测定水解液中的氨基酸含量可计算出样品蛋白质含量。

游离氨基酸测定(完整版)

总游离氨基酸测定(完整版) 实验原理:游离氨基酸的游离氨基可与水合茚三酮作用,产生蓝紫色的化合物二酮茚-二酮茚胺,产物的颜色深浅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下测其含量。因蛋白质中的游离氨基酸也会产生同样反应,在测定前必须用蛋白质沉淀剂将其除掉. 仪器与用具:100ml容量瓶;漏斗;三角瓶研钵;刻度吸管:0.1ml×1、1ml×2、2ml×2、5ml×1;沸水浴;具塞刻度试管20ml×10;分光光度计. 一、试剂 1.水合茚三铜:称重结晶的茚三铜0.6g,装入烧杯,加入正丙醇15ml,使其溶 解加入正丁醇30 ml、乙二醇60 ml、乙酸-乙酸钠缓冲液(pH=5.4)9 ml,混匀,棕色瓶冰箱保存,10天内有效。 2.乙酸-乙酸钠缓冲液(pH5.4):称取化学纯乙酸钠54.4g,加入无氨蒸馏水 100 ml,电炉加热至沸,使其体积减半,冷却后加冰乙酸30 ml,加蒸馏水定容至100 ml。 3.氨基酸标准溶液:精确称取80℃烘干至恒重的亮氨酸0.0234g溶于10%异 丙醇并定容至50ml。取此液5ml蒸馏水稀释到50ml,即为5μg/ml氨基酸标液。 4.0.1%抗坏血酸:称取0.050g抗坏血酸,溶于50 ml蒸馏水中,即配即用。 5.10%乙酸 二、标准曲线制备 加塞子密封于沸水中加热15分钟,取出后用冷水迅速冷却并不时摇动使加热时形成的红色被空气逐渐氧化褪去,待呈现兰紫色时,用60%乙醇定容至20ml,摇匀于570nm波长下比色。以吸光

度为纵坐标,氨基氮ug数为横坐标,绘标准曲线 三、实验步骤: 1.烟末0.5g于研钵中加入5 ml10%乙酸,研磨匀浆后用蒸馏水定容 100 ml,用滤纸过滤到三角瓶中备用。 2.1ml滤液加入到20ml 干燥试管中,加1 ml蒸馏水,水合茚三铜 3ml, 0.1%抗坏血酸0.1ml, 加塞子密封于沸水中加热15分钟,取出后用冷水迅速冷却并不时摇动使加热时形成的红色被空气逐渐氧化褪去,待呈现兰紫色时,用60%乙醇定容至20ml,摇匀于570nm波长下比色。 四. 计算: 求三重复的平均值,由标准曲线得知各样的氨基酸ug数,代入公式计算。 氨基酸含量(mg/g干样)={氨基酸ug数×(提取液总体积/测定体积)}/(样品g数×1000)

游离氨基酸测定

①将对应封口袋中根茎放入研钵内加5ml10%乙酸研磨至匀浆,用10ml去离子水冲洗干净,一并将匀浆和冲洗水转入10ml对应编号离心管中,定容至9ml。根同样加5ml10%乙酸研磨至匀浆,用少量水洗研钵,一并转入10ml对应编号离心管去离子水定容至8ml。 ②将离心管充分震荡混匀,将根茎叶浆液10ml离心管放入高速离心机9000r/min 离心10min,取叶上清液0.2ml,放入对应编号10ml离心管中待测。取茎上清液0.2ml,放入对应编号10ml离心管中待测。取根上清液0.2ml,放入对应编号10ml 离心管中待测。 ③在取茎叶上清液中加入相应去离子水、3ml茚三酮、0.2ml抗坏血酸,置沸水中加热10min,观察颜色淡黄色变为蓝紫色,加入乙醇定容到9ml。在570nm处测定吸光度。 试剂:①水合茚三酮:称取0.6g再结晶的茚三酮与烧杯中,加入15ml正丙醇,搅拌使其溶解。再加入30ml正丁醇及60ml乙二醇,最后加入9ml PH=5.4乙酸钠缓冲液,混匀,于棕色瓶中,置于4℃下保存备用,10天有效。需要432ml 材料:[200ml烧杯(1个)、100ml量筒(1个)、5ml移液器(1个)、500ml棕色瓶(1个)] ②乙酸钠缓冲液 ③标准氨基酸:称取亮氨酸46.8mg,溶于少量10%异丙醇中,用10%异丙醇定容至100ml。取该溶液5ml,用蒸馏水稀释到50ml,即含氨基氮5μg/ml标液。 材料:[小烧杯(1个)、100ml容量瓶(1个)、50ml容量瓶(1个)] ④0.2%抗坏血酸:称取100mg抗坏血酸,溶于50ml蒸馏水中,随配随用。 材料:[50ml容量瓶(1个)] ⑤10%乙酸。需要720ml 材料:[100ml容量瓶(1个)] 1000ml容量瓶 总材料:水浴锅、大口径烧杯、研钵(3个)、50ml离心管(96个)、10ml离心管(144个)、15ml离心管(144个)、5ml移液器、1ml移液器。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方案 (茚三酮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利用氨基酸含量这个参数,控制发酵过程。 二、实验原理 游离氨基酸的游离氨基可与水合茚三酮作用,产生蓝紫色的化台物二酮茚一二酮茚胺,产物的颜色深浅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 下测其含量。因蛋白质中的游离氨基酸也会产生同样反应,在测定前必须用蛋白质沉淀剂将其除掉。 三、实验材料 发酵液样品; 实验试剂:水合茚三酮;氨基酸标准液;0.1%抗坏血酸 实验仪器:100ml容量瓶;漏斗;三角瓶;研钵;移液器;枪头;沸水浴;具塞刻度试管20 ml×10;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方法 1.溶液配制 (1)水合茚三酮称取0.6g重结晶的茚三酮放烧杯中,加入15ml 正丙醇、30ml正丁醇、60ml乙二醇及9 ml PH4.54的醋酸盐缓冲液混匀,棕色瓶中冰箱内保存,10天内有效。 (2)氨基酸标准液称取80℃烘干的亮氨酸23.4mg,以10%的异丙醇溶解定溶至50ml(含氮为50ug/ ml),取此液5ml,用水定容至50 ml,此为含氮量5ug/ ml工作液。 (3)0.1%抗坏血酸称取0.1g抗坏血酸定容100 ml,随用随配。

2.标准曲线绘制 取6支20ml 试管,按下表加剂: 试剂 管号 1 2 3 4 5 6 亮氨酸标准液(ml) 0 0.2 0.4 0.6 0.8 1.0 无氨蒸馏水(ml) 2.0 1.8 1.6 1.4 1.2 1.0 水合茚三酮(ml) 3.0 3.0 3.0 3.0 3.0 3.0 抗坏血酸(ml) 0.1 0.1 0.1 0.1 0.1 0.1 氨基氮量(ug/管 ) 1.0 2.0 3.0 4.0 5.0 将各管溶液混合均匀,封口,在沸水中加热15min ,取出后立即用冷水摇 动冷却,用60%乙醇定容至20 ml ,摇匀。 λ=570nm 处测定吸 光度 0 0.025 0.055 0.099 0.146 0.186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氨基氨ug 数为横坐标,绘标准曲线如图: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氮标准曲线 y = 0.0382x - 0.0103 R 2 = 0.9882 -0.05 00.05 0.10.15 0.20123456 氨基氮(ug) 吸光度A 3.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取20ml 试管,取待测液1ml ,加蒸馏水l ml ,水合茚三酮3.0 ml ,坏血酸0.1ml ,混匀,封口。沸水浴加热1 5分钟,冷水中摇动冷却,用 60%乙醇定溶至20ml ,摇匀,于570mn 测定吸光度。

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引言 在食品营养学中,游离氨基酸是评价食品蛋白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以反映食品的蛋白质水平,也可以为食品品质的评价提供依据。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其营养价值较高,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对于评价蘑菇的蛋白质质量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探究蘑菇的蛋白质质量,并为进一步研究蘑菇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准备 •蘑菇样品: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样品。 •无水无氧乙酸:用于提取蘑菇中的游离氨基酸。 •pH 2.2缓冲液:用于调节提取液的酸碱度。 2. 实验步骤 1.将蘑菇样品洗净并切碎成小块。 2.取20克蘑菇样品加入100 mL pH 2.2缓冲液中。 3.加入适量的无水无氧乙酸,使pH值控制在2.2左右。 4.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时间为30分钟。 5.将提取液离心,收集上清液。 6.将上清液过滤,得到待测样品。 3.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1.取1 mL 待测样品加入氨基酸分析仪样品瓶中。 2.将样品瓶放入氨基酸分析仪,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测定。 3.记录并计算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三、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定,蘑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 •脯氨酸:5.2 mg/g •缬氨酸:3.8 mg/g •苏氨酸:2.5 mg/g •赖氨酸:1.9 mg/g •… 四、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表明蘑菇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质量。其中以脯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最高,说明蘑菇富含这两种氨基酸。 与其他食材相比,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有所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蘑菇的生长环境、品种等因素所致。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不同蘑菇品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蘑菇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材,其富含的游离氨基酸有助于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并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五、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得出了蘑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得出以下结论: 1.蘑菇中富含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和缬氨酸。 2.蘑菇的蛋白质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3.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能受到蘑菇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该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蘑菇的营养价值、推广蘑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为进一步探索食物蛋白质质量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六、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蘑菇的营养成分与功能研究[J]. 食品科技, 2020, 35(6): 45-50.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茚三酮比色法) 一、方法原理: 氨基酸的游离氨基与水合茚三酮作用后,可产生二酮茚一二酮茚胺的取代盐等蓝紫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氨基酸含量成正比,据此可以比色测定氨基酸含量。 二、试剂: 1.2%茚三酮溶液:1g茚三酮(C9H403·2H2O)溶于25ml热水中,加入40mg氯化亚锡;(SnCl2·2H2O),搅拌溶解,滤去残渣,滹液放在冷暗处过夜,用水定容为50ml,保存声冷暗处。 如茚三酮有微红色,配成的溶液也带红色,将影响比色测定,需将茚三酮重结晶后再用方法是:取5g茚三酮溶于20ml热水中,加入0.2g活性炭,轻轻摇动,放三十分钟后过滤,滤液置冰箱中过夜,次日过滤,用1ml冷水淋洗结晶,然后放在干燥器中干燥,装瓶保存。2。磷酸盐缓冲液(pH8.0): ①1/1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取KH2P04 0.9070g溶于lOOml水中。 ②1/1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取磷酸氢二钠(Na2HP04·12H20)23.876g溶于水,加水至1000ml。 取①50ml与②95ml混匀即得。 3.10%醋酸:取lOml冰醋酸加水至lOOml。 4,氨基酸标准溶液(200ppm):称取干燥的氨基酸(白氨酸,或其它的氨基酸)0.2000g溶解于水,定容为1000ml。 三、仪器: 水浴,721分光光度计。 四、操作步骤: (一)标准曲线绘制: 分别吸取氨基酸标准溶液(200ppm)0、0.5、1.0、1.5、2.0、2.5ml各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水补充至4.0ml,各加入缓冲液lml,加入茚三酮lml,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用水定容。放置15分钟,在570nm波长下测定,绘制标准曲线。氨基酸浓度分别为0,4.0,8.0,12.0,16.0,20.Oppm。 (二)样品测定: l提取样品:称取1.0 ~2.0g植物样品(新鲜样或干样),加5m1 10%醋酸,在研钵中研碎,用水洗移入lOOml容量瓶,水定容,过滤到三角瓶中,取滤液测定。 2.样品液测定:移取样品待测液l ~4毫升,放人25ml容量瓶中,加水至4.Oml,加缓冲液1ml,加茚三酮1ml,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用冷水迅速冷却至室温,加水定容。放置15分钟后,测定。 同时测定待测液空白值,扣除空白值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氨基酸的浓度。 五、结果计算: 氨基酸总量(mg%) =(ppm * l00 * 25 * 100)/(W * V * 1000) = (ppm * 250)/(W * V) 式中:ppm--由标准曲线查得样品测定液氨基酸浓度; W——称样品重(g) V——吸取样品待测液体积(ml) 六。注意事项:

绿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绿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绿茶是中国的传统饮料,在中国南方,这种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是全球绿茶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每年中国绿茶产量达3200多万吨。在茶叶中,氨基酸是重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决定了茶叶的质量。因此,测定绿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是研究绿茶品质基础上的重要内容。 一般而言,绿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分离提取游离氨基酸,二是测定提取液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首先,实验人员需要准备足量的绿茶样品,然后将样品放入容器中,加入分离剂,搅拌均匀。在此过程中,实验人员要控制搅拌的时间和温度,以便完全提取游离氨基酸。一般来说,搅拌温度可以在4°C-40°C之间,搅拌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接着,将搅拌完毕后的提取液过滤后,分离出绿茶中的游离氨基酸。 其次,实验人员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测定提取液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例如,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聚类耦合技术(MCT)、核磁共振技术(NMR)等来测定绿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可以根据实 验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试剂。 综上所述,绿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实验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各种测定方法,还需要控制实验参数,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游离氨基酸在绿茶中的浓度也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实验人员应根据季节差异,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以获得更准确的测定结

果。 最后,实验人员应特别注意实验室条件,避免试剂污染及其他不良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总之,绿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应当认真研究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参数,注意实验室条件,以便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以上就是有关绿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的介绍。

常用作物生理指标测定方法以及叶绿色测定

SOD,POD,CAT,MDA,可溶性蛋白用同一提取液。 磷酸缓冲液配制:A液(Na2HPO40.2M):Na2HPO4.2H2O=35.61g(或Na2HPO4.12H2O=71.64g)定容1000ML B液(NaH2PO4 0.2M):NaH2PO4.H2O=27.6g(或NaH2PO4.2H2O=31.21g)定容到1000ml 浓度mol/l PH值A液体积ml B液体积ml 定容体积ml 0.05 7.8 91.5 8.5 400 0.1 7.5 84 16 200 0.1 7.0 61 39 200 0.1 6.0 12.3 87.7 200 1/15 7.0 61 39 300 130mmol/l甲硫氨酸(Met)溶液:称1.9399gMet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0.75mmol/l氮蓝四唑(NBT)溶液:称0.06133gNBT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避光保存 0.1mmol/LEDTA-Na2溶液:取0.03721gEDTA-Na2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0ml 0.02mmol/l核黄素溶液:取0.00753g核黄素定容至1000ml避光保存 反应液组成水:磷酸:Met:NBT:EDTA-Na2:FD=5:30:6:6:6:6 150ml反应液的组成是水12.7ml+磷酸(0.05M,PH=7.8)76.3ml+Met15.25ml+NBT15.25ml+EDTA=Na215.25ml+FD15.25ml SOD:称取0.5g鲜样,加1ml磷酸缓冲液(0.05mol/L PH=7.8),冰浴研磨,研磨后再加入1ml缓冲液倒入离心管,再用2ml缓冲液冲洗研钵,倒入离心管中,平衡后低温(0-4℃)10000rpm离心后10min冷藏保存。取相同型号的试管,加入20μl上清液(2支对照管加缓冲液),分别加3ml反应液,其中一支对照放于暗处,其余在4000lux下反应20-30min(温度高时时间短,温度低时时间长)后再560nm下进行比色。 计算公式:SOD总活性(units.g-1FW)=(Ack-A)*V/Ack*0.5*W*a(V酶液总体积4ml,w样品重=0.5g,a测定是的酶液体积=0.02ml) POD:取上清液20μl加入比色杯中(对照加磷酸),加3ml反应液,马上读470nm下的OD值并计时,每个1min读1次(读0,1,2,3min)的OD值。 反应液:0.1mol/L,PH=6.0的磷酸50ml,加入愈创木酚28μl,于磁力搅拌器加热溶解,加入30%的H2O219μl存于冰箱内。 计算公式:POD总活性(△OD470/Min.gFW)=△OD470*V/a*W(V=4ml,a=0.02ml,W=0.5g)

实验20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实验20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茚三酮显色法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也是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植物根系吸收、同化的氮素主要以氨基酸和酰胺的形式进行运输。所以测定植物组织中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研究根系生理、氮素代谢有一定意义。一、原理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时能定量地生成二酮茚胺。该产物显示蓝紫色称为Ruhemans 紫。其吸收峰在570 nm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氨基酸浓度成正比。氨基酸与茚三酮的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氨基酸被氧化形成CO 2 、NH 3 和醛茚三酮被还原成还原型茚三酮第二步所形成的还原型茚 三酮与另一个茚三酮分子和一分子氨脱水缩合生成二酮茚–二酮茚胺Ruhemans 紫反应式如下在一定范围内反应体系颜色的深浅与游离氨基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一实验材料各种植物组织。二试剂1. 水合茚三酮试剂称取0.6 g 再结晶的茚三酮置烧杯中加入15 mL 正丙醇搅拌使其溶解。再加入30 mL 正丁醇及60 mL 乙二醇最后加入9 mL pH5.4 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混匀贮于棕色瓶置4 ℃下保存备用10 d 内有效。2.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pH 5.4 称取乙酸钠54.4 g 加入100 mL 无氨蒸馏水在电炉上加热至沸使体积蒸发至60 mL 左右。冷却后转入100 mL 容量瓶中加30 mL 冰醋酸再用无氨蒸馏水稀 释至100 mL 。3. 标准氨基酸称取80 ℃下烘干的亮氨酸46.8 mg 溶于少量10 异丙醇中用10 异丙醇定容至100 mL 。取该溶液5 mL 用蒸馏水稀释至50 mL 即为含氨基氮5 μ g/mL 的标准氨基酸

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研究

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研究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确定采用沸水萃取,以0.2mg/ml的谷氨酸标准溶液在吸取系列工作液后不加水,加入0.5ml的PH8.0的磷酸盐缓冲液和0.5ml2%茚三酮溶液,采用数显电热恒温水浴锅沸水浴15min加热,冷却后蒸馏水定容至25ml,在570nm处测定吸光度。所得线性方程A=4.312X-0.017,相关系数r=0.99955,回收率达到92.2%左右,精确度为0.8%,试验操作简单,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 茶叶游离氨基酸茚三酮比色法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是用来描述茶叶鲜爽程度的一个重要品质指标,还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事对人体疾病的康复和预防起着极重要的保健作用。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对茶叶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谷氨酸为标准品,采用分光光度计为测定仪器,探索一种适合于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方法。本试验对该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精密度和回收率等进行研究,确定了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 1材料与方法1.1仪器和用具数显电热恒温水浴锅,型号电子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型号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调式电炉。1.2试剂和溶液所用试剂应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PH8.0磷酸盐缓冲液:1/1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95ml和1/1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ml,混匀。2%茚三酮溶液:称取水合茚三酮(纯度不低于99%)2g,加50ml水和80mg氯化亚锡搅拌均匀。分次加少量水溶解,放在暗处,静置一昼夜,过滤后加水定容至100ml。1.3试验方法1.3.1标准贮备液及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100mg谷氨酸(纯度不低于99%)溶于100ml水,定容作为母液。(1ml含谷氨酸1mg)。配制成0.1mg/ml,0.2mg/ml,0.3mg/ml,0.4mg/ml,0.5mg/ml浓度的标准溶液。采用GB/T8314-2002中茶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1.3.2样品处理称取3g(精确到0.0001g)粉碎混合均匀过60目筛样品于500ml的锥形瓶中,加450ml煮沸的蒸馏水,沸水浴浸提45min,每10min震摇一次,减压过滤至500ml容量瓶中,残渣用热蒸馏水洗涤2-3次,冷却,定容。 2结果与讨论2.1反应条件加水与不加水的比较本试验选择反应条件加水和不加水两种标准系列的比较:分别吸取两组0,1.0,1.5,2.0,2.5,3.0mL浓度0.1mg/ml谷氨酸工作液于一组25mL容量瓶中,一组加水4ml,另一组水4ml再分别加入0.5ml的PH8.0的磷酸盐缓冲液+0.5ml2%茚三酮溶液,沸水浴15min 加热,冷却蒸馏水定容至25ml,在570nm处测定吸光度。试验结果显示加水的标准系列显色效果不理想,标准曲线线性很差。而不加水的标准曲线线性好,相关系数R2=0.9991。 2.2标准工作液浓度的选择本试验通过对配制的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0.1mg/ml,0.2mg/ml,0.3mg/ml,0.4mg/ml)测定加标回收率进行比较。本实验分别选取4份茶粉一份作为本底,另3份加入不同量的氨基酸标准液进行样品处理。取1ml的茶汤测定其游离氨基酸总量作为本底量,另3份分别内含1mg、2mg、3mg的茶氨酸的加标量。按GB/T8314-2002方法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实验报告 背景 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测定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于研究和分析蛋白质代谢、营养摄入以及疾病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 分析 实验设备和试剂 •恒温水浴器 •离心机 •分光光度计 •超纯水系统 •氨基酸标准品 •Ninhydrin标准溶液 •稀盐酸(6 mol/L) •无水乙醇(95%) •氨水(25%,体积分数) •Na2CO3溶液(3%,取6 g Na2CO3溶于200 mL水) 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 将待测样品(例如食品、体液等)取适量加入10 mL离心管中,并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使样品pH降至酸性,以保证游离氨基酸不会发生气化。利用离心机对样品 进行离心,取上层液保存。

2. 氨基酸含量测定 2.1 Ninhydrin法 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氨基酸标准品溶液,分别为0、2、4、6、8和10 μmol/mL。取6个离心管,分别加入1 mL样品上层液或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溶液。然后,对每 个离心管加入1 mL Ninhydrin标准溶液,混匀后放入恒温水浴器中,温度设定为80°C,加热15分钟使其反应完成。 在背景相对较深的条件下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570 nm进行吸光度测定, 记录吸光度值。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氨基酸标准品溶液,分别为0、2、4、6、8和10 μmol/mL。在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 mL样品上层液或相应浓度的标准品溶液,然后加入1 mL Na2CO3溶液,混匀后放入分光光度计进行紫外吸光度测定,设置波长为280 nm, 并记录吸光度值。 3. 结果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2中的测定结果,计算出标准曲线的方程和相关系数,并根据标准曲线对待测样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下表为实验测定获得的标准曲线数据: 氨基酸浓度(μmol/mL)Ninhydrin反应吸光度值紫外吸光度值 0 0 0 2 0. 3 0.1 4 0.7 0.2 6 1.2 0.3 8 1.6 0.4 10 2.1 0.5 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标准曲线的方程为: •Ninhydrin法:吸光度 = 0.2[氨基酸浓度(μmol/mL)] + 0.1,相关系数r = 0.99;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 1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 。 试验的初步结果看出 糖类物质中单糖是随氧化过程逐渐增加的分钟含量最高,。 , 淀粉和双糖却是不断儿茶素,、 减少 , 果胶指数是氧化 多酚类物质中,, , 茶多酚总量。 、 黄酮类物质 都是随氧化时间延长而递减的化产物来看茶黄素氧化步结果。 与此相反, 非水溶性茶多酚却是不断增加的 从茶多酚的氧 一 分钟已达高峰 茶红素却不断增加分钟比较合适, 根据上述多种成份的变化 以及从茶黄素与茶红素的比例来看 酶性氧化 这是结合感观审评得出的初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生理生化研究室近廿年来,氨基酸的分析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 不仅操作精、 , 而且以全程自动化出名 。 本文研究了茶叶中氨基酸的纸上层析分离法种氨基酸的关系, , 利用单向层析 双向层析法从茶叶中分离出 , 并且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工作。 , 对研究茶叶中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及其和茶叶品质 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 2 方法如下取样品,, 一 , 用“ 的帕甲酸水 肠乙醇提取 , 然后将过滤液蒸干加水以正丁醇, 进行点样肠乙醇 。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 为展谱剂进行单向层析。 帕氨水。 二 酸相和正丁醇 作展谱剂进行双向层析 用苟三酮作为显色 剂 以纯品作对照确定各种氨基酸的位置进行定量 茶咖啡碱柱层分离测定法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生理生化室茶样与氧化镁共热进行予热处理游离出咖啡碱层分离,, 然后通过氧化镁一硅藻土混合床进行柱比色测定本方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 分离出的咖啡碱用磷钥酸试剂在波长,。 快速 。 并且完全弃除了实验室氯仿的毒害, 本文附有咖啡碱标准品的制备 提纯和鉴定方法 茶叶儿茶素纸谱分离和定量方法研究浙江农学院茶叶系 五十年代后期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测定主要应用乐文太尔氧化法测定相对总含量从, 。 年六十 , 年探究纸谱分析法, , 拟订定量法 。 使用此法研究茶叶多酚类混合体的组成及定量。 。 年代以后

11级植物生理实验讲解内容

植物生理实验讲解内容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1、原理 (1)水分移动的总原则:从高水势到低水势。当把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水 势越大,越易失水;水势越小,越易得水;因此,会出现三种情况: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组织吸水,外液(a)浓度变大 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组织失水,外液(b)浓度变小 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组织既吸水又失水,外液(c)水分保持动态平衡 (2)据比重大小判断小液流的移动方向:为判断以上三种情况,把侵有组织的溶液进行着色,当把 着色的a、b、c三种外液用针管以小液流法放回对应的原溶液中,也 出现三种情况: 当浓度变大的外液(a)放入原溶液中↓,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 当浓度变小的外液(b)放入原溶液中↑,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 当水分保持动态平衡的外液(c)放入原溶液中≈(不动),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外液的水势2、材料:毛果含笑叶;梧桐树叶;丁香花或牵牛花 4、方法(选用CaCl2溶液为外液) 思考题 1、试述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原理。测定中应注意什么? (1)遵照两个原理:①水分移动的总原则—从高水势到低水势。②根据比重大小判断小液流的移动方向。 (2)测定中应注意:①取材时尽量避开叶脉和伤口、部位要一致、要迅速(以免失水),材料要混匀;②母液要均匀,不能颠倒顺序;③放小液流时不能用力过大;④观察液流方 向要细心等]。 2、某组实验出现了小液流法↓↑↑↓↑的情况,请分析出现错误的可能原因。 最有可能出错的应是第四支试管。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可能:(1)在配制甲组试管溶液时,试管没有充分的摇匀;(2)在配制甲组浓度梯度溶液时,第四支试管溶液不准确,浓度过低;(3)用注射器在甲组试管中挤出小液滴时,用力过猛。 3、测定水势的方法有:小液流法;电导仪法;折射仪法。 实验二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茚三酮显色法( 1.原理 氨基酸(蛋白质)的游离-NH3可与水合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游离氨基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思考题 1、本方法除游离氨基酸外还有那些成分可被显色?据此评价本方法的实用意义。 蛋白质和多肽中也有游离氨基,所以也会被显色。据此评价本方法的实用意义为——此法只有

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试剂】 1、3%茚三酮试剂 称3g茚三酮用95%乙醇溶解定容到100ml容量瓶里,贮于棕色瓶中.此试剂应放在冷凉 处,不宜久放,使用期约10天. 2、氰酸盐缓冲液(按以下方法配制): (1)NaCN储备液0.01mol/L(490mg/L). (2)醋酸缓冲液:称360g醋酸钠(含三分子结晶水)溶于约300ml无氨蒸馏水中,加66.67ml 冰醋酸再用无氨蒸馏水稀释至1L. 取溶液(1)20ml,用溶液(2)定容到1L. 3、标准氨基酸精准称取在80℃下烘干的亮氨酸13.1mg(或α-丙氨酸8.9mg)溶于10% 的异丙醇中,并在100ml容量瓶顶用10%异丙醇稀释至刻度,混匀,即为1mmol/L的标准氨基 酸储备液,置冰箱中保留.为了制备工作液,可取储备液与等量无氨蒸馏水混淆,此液浓度为 0.5mmol/L,即1ml含氨基酸0.5μmol,或氨基氮7μg. 4、95%乙醇; 5、异丙醇(剖析纯). 【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20ml刻度试管18支,按下表15-1加入各试剂.加完试剂后混匀,在100℃水浴中加 热12min(加热时封口),拿出在冷水中快速冷却,立刻于每管中加入5ml95%乙醇,塞好塞 子,猛摇试管,使加热时形成的红色产物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而退色,此时溶液呈蓝紫色.于 570nm波长下测其光密度(以空白管为参比),以氨基酸浓度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直线方程. 表15-1各试管加入试剂量 2.样品提取

选用有代表性的植物叶片(或其余组织),洗净擦干,剪碎混匀,快速称取0.10~0.20g(视 氨基酸含量多少而定),共称3份,分别加入20ml刻度试管中,再加蒸馏水10ml盖塞(或系上塑料薄膜),置开水浴中20min以提取游离氨基酸,到时拿出在自来水中冷却,把上清液滤 入25ml容量瓶中,以后再往试管中加5ml蒸馏水,置开水浴上再加热10min,过滤并频频冲刷残渣,最后定容至刻度,摇匀. 3.样品测定 另取4支干净干燥的试管,此中3支分别加入0.5ml提取液,另一支加0.5ml蒸馏水,然 后在上述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N缓冲液、水合茚三酮各0.5ml,加完试剂后盖塞,置开水 浴上加热12min,冷却后,再分别加5ml95%乙醇,摇匀,以空白作参比,在波长570nm下测其光 密度. 依据光密度查标准曲线(或用回归方程计算)即可求出提取液中氨基酸的浓度. 4.计算 游离氨基酸含量 式中C-由直线方程计算的值,即0.5ml试样中氨基酸的微摩尔数(μmol); V-样品提取液经稀释后的整体积(ml); W-样品重(g). 测定结果按表15-2记录. 表15-2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记录表 测定日期:

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鉴定

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鉴定 (吕培银) 一、实验原理 层析技术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可以用来分离各类性质极为近似、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分离的化合物,如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蛋白质和核酸等。层析技术一般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操作简便,样品量可大可小,既可用于实验室的分析分离,又可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制备分离,因此是近代生物化学领域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薄层层析是在薄层板上进行的层析,其分离物质的原理因薄层材料而异,可分为分配层析、吸附层析等。如以纤维素粉制作薄层,则属分配层析;而以硅胶G制作薄层,则主要是吸附层析。本实验以硅胶G制成薄层,用于分离鉴定植物组织中的游离氨基酸组分。 硅胶G中含有10%~15%的煅石膏粉作为黏合剂。该混合物是微酸性的吸附剂。由于各种氨基酸的极性不同,因而被固定相吸附的程度和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层析时,随着流动相在固定相上流动,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组分被不同程度地吸附、溶解(或解吸)、再吸附、再溶解(或解吸),从而以不同速度随流动相向前移动。经过一段时间,即可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开。一般来说,酸性氨基酸和中性氨基酸所受吸附力较弱,移动距离较长;碱性氨基酸所受吸附力较强,移动距离较短。展层后用茚三酮溶液显色,将样品各显色斑点的R值与同时展层的标准氨基酸的R1值比较,即可判断样品中含有何种氨基酸。 二、操作步骤

1.马铃薯提取液的制备30g去皮新鲜马铃薯加100mL80%乙醇,用组织捣碎机捣碎过滤,滤液用蒸发皿水浴蒸干,所得残渣加水溶解成30mg/mL的溶液。 2.制板称取1.8g硅胶G置于研钵中,加入6mL0.5%CMC溶液(可制6cm*10cm 薄板一块),研磨2~3min,然后倒在玻璃板上铺平,水平放置8~12h,在空气中干燥后备用。用前需在110℃烘箱中活化30min。 3.点样取活化过的硅胶G薄板,用铅笔在距底边2cm水平线上轻轻地画一条线(画线时轻轻用力,以免划伤薄层表面),在线上确定相距约1cm的4个点,点距两边约1.5cm。其中3个点分别点上脯氨酸、甲硫氨酸和组氨酸标准液,另一个点点马铃薯提取液。用管口平整、内径约1mm的毛细管吸取以上各溶液,轻轻接触薄层表面让液体吸附上去,并保证加样后原点扩散直径不超过2mm,然后用电吹风冷风吹干,每个样品重复点样3~5次。点不同样品时,毛细管需更换,不可混用。点样完毕,必须使斑点干燥方可展层。 4.展层根据层析缸的大小加入适量展层溶剂,将薄板点样端浸入展层溶剂,注意切勿使样品原点浸入溶剂,盖上缸盖,上行展层。待溶剂扩散到距薄板上沿约1cm时取出,用铅笔标出溶剂前沿,用电吹风吹干 5.显色用喷雾器将茚三酮/丙酮溶液均匀喷洒在薄层上,热风吹干后即可呈现岀色斑,脯氨酸显黄色,其他α氨基酸均呈紫红色。 6.鉴定分别测量出点样原点至各色斑中心点的距离和点样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计算各斑点的R f值。通过与标准氨基酸的R f值比较,判断样品中氨基酸的组分。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

实验一植物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茚三酮试剂显色法P199 原理:游离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时能定量生成二酮茚-二酮茚胺,产物呈蓝紫色,称Rubemans紫。其吸收峰在570nm,且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游离氨基酸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①微酸、90℃:氨基酸被氧化形成CO2、NH3和醛,茚三酮被还原成还原型茚三酮。 ②脱水:还原型茚三酮与另一分子茚三酮和一分子氨进行缩合脱水,生成二酮茚-二酮茚胺。 材料:清水浸种吸涨的水稻、清水浸种萌发两天的水稻。 实验步骤: 分别取1g萌发、未萌发水稻于研钵中,加入5ml醋酸(使蛋白质变性,沉淀),研磨成匀浆后,用无 置于沸水中加热15min,取出用冷水迅速冷却并不时摇动,使之呈蓝紫色,用60%乙醇定容20ml,在57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样品氨基态含氮量(ug/100g鲜重)=CV T/V S W *100 ;C=A/k (k=0.103) ;V T=100/2 ;V S=1 ;W=1 注意事项: 1.测定前所用的玻璃仪器要干燥,所用的蒸馏水必须为无氨水; 2.样品要磨匀,用无氨蒸馏水定容,并用干燥滤纸过滤; 3.抗坏血酸易被还原;加入的量要严格控制,因为还原剂抗坏血酸会与茚三酮反应; 4.水浴锅的液面要高于试管内的液面,使其加热均匀,并在加热后几秒再塞上塞子,水浴锅温度要高于 90℃,15min后取出迅速冷却,再加入60%乙醇; 5.稀释后要迅速比色; 6. 谷物等蛋白质样品可用酸水解法讲蛋白质水解后,用本法测定氨基酸含量,可计算出样品蛋白质含量; 7. 反应要在无水、有机、微酸的环境下进行。最适PH为4.5,是乙醇-乙酸钠缓冲液和醋酸缓和后的PH。 思考题: 1.茚三酮与所有氨基酸的反应产物都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因为有些氨基酸的结构不同,不含游离的氨基,如脯氨酸。 2.测定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有何意义? 可以测定植物对氮的根吸收,测定植物的病理和逆境状态和植物的营养、施肥指标等。 3.植物组织氨基酸的测定为什么要除去蛋白质?用10%乙酸出去蛋白质的原理是什么? 因为植物组织中除了游离氨基酸外还有蛋白质,蛋白质会影响实验结果。 10%乙酸会使蛋白质变性产生沉淀而被过滤除去。 4.抗坏血酸在测定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是保护还原型茚三酮,防治其被氧化。 722S型分光光度计使用:①空白,开启,透射比0%,关上,100%。②吸光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