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及静脉解剖课件

子宫动脉及静脉解剖课件

摘要:

一、课件概述

1.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解剖结构

2.课件的目的和适用对象

二、子宫动脉解剖

1.子宫动脉的起源和分布

2.子宫动脉的主要分支

3.子宫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三、子宫静脉解剖

1.子宫静脉的起源和分布

2.子宫静脉的主要属支

3.子宫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四、课件总结

1.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意义

2.课件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

正文:

一、课件概述

子宫动脉及静脉解剖课件是一门关于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起源、分布、主要分支、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子宫动脉及静脉的基本解剖结

构,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本课件适用于医学专业学生、妇产科医生及其他对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学感兴趣的人士。

二、子宫动脉解剖

1.子宫动脉的起源和分布:子宫动脉起源于髂内动脉,沿骨盆壁向下向前行,最终分支进入子宫。

2.子宫动脉的主要分支:子宫动脉主要分为上、下两支。上支分布于宫底、输卵管和卵巢;下支分布于宫颈和阴道上段。

3.子宫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子宫动脉的解剖特点包括起源、行程、分支和分布。在临床应用方面,了解子宫动脉的解剖结构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子宫静脉解剖

1.子宫静脉的起源和分布:子宫静脉主要起源于子宫肌层,汇集成子宫静脉丛,最终汇入髂内静脉。

2.子宫静脉的主要属支:子宫静脉的主要属支包括卵巢静脉、阴道静脉等。

3.子宫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子宫静脉的解剖特点包括起源、行程、分支和分布。在临床应用方面,了解子宫静脉的解剖结构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件总结

1.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意义:子宫动脉及静脉是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的血管结构,对于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2.课件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学习本课程时,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

作相结合,通过观察实物标本、解剖图谱等方法加深对子宫动脉及静脉解剖结构的理解。

超声监测子宫动脉

超声监测子宫动脉 子宫动脉解剖子宫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前干),较粗大,发起后沿盆侧壁向前,下,内行经子宫阔韧带基部,到子宫颈外侧2CM处,跨过输尿管末端前上方至子宫侧缘,在阔韧带两层间迂曲上行,达子宫角,转折向外,行于输卵管下方,最终达卵巢 前缘并与卵巢动脉吻合。该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子宫,输卵管,子宫动脉并有向下的分支至阴道上部和膀胱底。上行支进入子宫肌层后发出弓状动脉、放射状动脉、螺旋动脉三级。子宫动脉血流检查子宫动脉血流检查是指用超声检查来测 量子宫动脉血流的动力学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流速(S/D)。血流参数随月经周期变化呈规律性变化,一般而言,黄体期,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从而利于胚胎着床。 如何检查子宫动脉血流二维阴道超声下子宫横切面扇形扫查,在子宫近宫底处探及约3-4mm无回声信号,加CDFI显示子宫动脉血流信号,在将频谱(PW)取样容积放置在子宫动脉血流处取样。获取3-5个连续稳定,形态均匀一致的血流图。测量计算出子宫动脉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血管阻力指数。 正常子宫血管在健康育龄妇女CDFI的显示率为100%,它可显示其走行和分布。通常于子宫颈、体交界处的两侧可探

测到子宫血管,呈红蓝相伴的彩色血流束。子宫内血管由左右两侧向中央走行,均匀分布,子宫壁外1/3部血管显示较多,呈点状或细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在子宫颈、体交界处,可以进行子宫动脉的频谱多普勒检测,取样时使血管长轴与声束方向平行或减小夹角,获得频谱后对两侧子宫动脉的各种参数进行测定。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正常子宫动脉的血流通常显示为中高流速的高阻型双峰波动脉连续频谱。妊娠前后子宫动脉变化子宫动脉的多普勒超声频谱波形,在非孕及早孕妇女中,呈现为高阻力低舒张期成分的特征,舒张期呈驼峰形状(双峰波动脉连续频谱)。孕 1 4 周~1 8 周时,这种高阻力的血流逐渐变成低阻力并有非常丰富的舒张期血流,S/D 值及R I 值均随之降低。这是由于妊娠时胎盘床处的螺旋动脉被滋养合体细胞侵蚀,管腔扩大而无弹性,血管阻力因而下降,这一解剖生理学变化在孕 1 8 周~2 0 周完成。(妊娠前子宫动脉变化) (妊娠后子宫动脉变化)(在非孕及早孕妇女子宫动脉超声检 查方法)(中晚孕期子宫动脉超声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时孕妇取仰卧位,平静呼吸,将多普勒超声探头置于子宫下段肌壁外侧缘,找到子宫动脉,显示子宫动脉与髂外动脉相交,取样容积置于相交点远端1cm处的子宫动脉上,角度小于30°,取样容积的大小约等于血管的宽度,

子宫动脉测量再认识

子宫动脉测量再认识 子宫动脉检测临床上应用非常普遍,孕前、孕早期、孕中晚期,超声医生应熟悉子宫动脉解剖位置,清晰认识不同孕期检查的方法及要点,临床医生更应了解子宫动脉各期正常与异常的临床意义,不能盲目解读,胡乱用药!!

子宫动脉观察动脉阻力的指标包括S/D、 RI、PI。 何为切迹? 切迹被定性地定义为在多普勒波形中最大舒张速度之前降低的早期舒张速度。切迹的严重程度由较低的早期舒张速度和最大舒张速度之间的差异定义。 子宫动脉高阻力表现为舒张期流速降低,以及舒张早期存在短时间的流速下降,称舒张早期切迹(notch)。

频谱特征: 1.子宫动脉的多普勒超声频谱波形,在非孕及早孕妇女中,呈现为高阻力低舒张期成分的特征,舒张期呈驼峰形状(双峰波动脉连续频谱)。 2、没有怀孕时的子宫动脉阻力是高的,Tamura H等的研究显示子宫动脉阻力于孕10周后开始逐渐降低,在孕11~13周测得的正常PI的95百分位数为2.60 3.孕 1 4 周 ~1 8 周时,这种高阻力的血流逐渐变成低阻力并有非常丰富的舒张期血流,S/D 值及 R I 值均随之降低。这是由于妊娠时胎盘床处的螺旋动脉被滋养合体细胞侵蚀,管腔扩大而无弹性,血管阻力因而下降,这一解剖生理学变化在孕 1 8 周 ~2 0 周完成。 4、妊娠早期的血流频谱特征是阻力高并有一个明显的舒张早期切迹,但是在正常人群偶会缺失。此切迹通常在13周左右消失,晚期持续存在和脐带、胎盘异常有关 5、妊娠期胎盘发育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10周之前,没有

母胎血流,第二个阶段从11周开始到16周就完成;所以在10周之前去测量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毫无意义。 6、在11周之后,16周之前,测量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如果阻力高,发生先兆子痫和FGR风险高,但是敏感度很低,在39.2-47.8%左右。如果结合病人的病史以及早孕期血清标记物检测如妊娠相关蛋白(PAPP-A)、胎盘蛋白(PP-13)等检测指标可检出67%~79%的子痫前期患者,假阳性率仅为5%。临床上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其发生; 另外,子痫前期多发生于首次妊娠,初产妇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高于经产妇。研究结果显示,经产妇的各项参数值较初产妇稍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早孕期,滋养细胞对子宫螺旋动脉的重塑尚未完成,经产妇与初产妇在此阶段的血流频谱尚无明显差异,均处于较稳定状态 7、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阻力越来越低,以保证越来越多的血液供应,早孕期血流频谱参数平均值分别为:PI为1.92±0.42、RI为0.78±0.07、S/D为5.39±1.85,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2.60、0.88、8.83(检查双侧取平均值) 段涛教授提示 子宫动脉血流的测量不稳定,孕妇状态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的医生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不能仅仅依据子宫动脉血流单一指标下诊疗结论。 不是所有的子宫动脉血流异常都有问题,只是严重的“高阻和逆向子宫动脉血流”才是治疗的候选对象。 妊娠期子宫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1)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的参数能对胎儿在宫内缺氧的情况进行评价; 胎儿发生宫内缺氧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然后才出现脐动脉多普勒异常,接着出现静脉多普勒的异常,最后才出现心功能的异常。而子宫动脉是最先出现异常的。胎儿缺氧早期血流再分配,子宫动脉血流RI、PI值增加。

超声评估子宫动脉:意义、方法和解读

超声评估子宫动脉:意义、方法和解读 ⊙作者 / 陆凤霞 ⊙单位 / 苏州市立医院北区超声科 评估子宫动脉血流的临床意义 1. 评估子宫血流灌注情况。子宫动脉灌注不足可增加胚胎停育、习惯性流产、反复种植失败,甚至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及羊水过少等风险。若能及时纠正,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2. 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动脉血流阻力与子宫内膜厚度呈负相关性,PI 和RI 值越低,胚胎着床率越高。在IVF-ET(体外受精)中,取卵日 PI 低者的妊娠率高。 3. 孕中期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早期筛查妊高症的理想方法。 子宫动脉解剖 子宫动脉是髂内动脉前干主要分支,在腹膜后沿骨盆侧壁向前向下行走,于子宫外侧约 2 cm 处的子宫峡部水平分为上、下两支。下支较细小称宫颈-阴道支;上支较粗称宫体支,其沿子宫侧缘迂曲上行至宫角处,又分为宫底支、卵巢支及输卵管支。 超声上如何寻找子宫动脉 经腹和经阴两种途径均可。通常于宫颈内口水平经横切面和斜切上,借助 CDFI 在宫颈外侧探测到子宫血管,识别子宫动脉主干(图 1 和图 2)。 孕中晚期,若上述方法寻找子宫动脉有难度,可首先借助于CDFI,于孕妇腹股沟区找到髂动静脉,子宫动脉与之交叉,自起始处垂直于髂外动脉向内、向前、向上走行至子宫颈体交界外侧,然后发出分支。

图1 经阴道超声显示的宫颈(CX)横切面和子宫动脉(白色箭头示) 图2 经腹部超声显示的宫颈斜切面(CX)和子宫动脉(白色箭头示)

超声如何测量子宫动脉的频谱参数 借助CDFI 找到子宫动脉后,PW 检查的取样点应选在宫颈-宫体交界处外侧、子宫动脉未发出分支之前的主干部分。应尽量使声束方向与血管长轴平行,获取 3~5 个连续稳定、形态均匀一致的血流频谱图,测量动脉的 RI、PI、S/D 等参数(图 3)。 图 3 子宫动脉多普勒频谱波形 生育期女性子宫动脉的血流参数特征 子宫动脉的 PI、RI 及 S/D 参数是反映子宫动脉血管床阻力的指标,可间接反映局部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子宫动脉的多普勒频谱特征随年龄、月经周期和孕程而变化。 1. 非孕期:子宫动脉频谱通常呈双峰波形,收缩期起始段较陡,而舒张期流速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卵泡早期,舒张期血流可缺如;卵泡晚期和排卵前,舒张期血流开始出现;黄体中期,舒张期流速达到最大;黄体晚期,舒张期流速逐渐降低(图 4 ~图 6 和表 1)。

子宫动脉及静脉解剖课件

子宫动脉及静脉解剖课件 摘要: 一、课件概述 1.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解剖结构 2.课件的目的和适用对象 二、子宫动脉解剖 1.子宫动脉的起源和分布 2.子宫动脉的主要分支 3.子宫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三、子宫静脉解剖 1.子宫静脉的起源和分布 2.子宫静脉的主要属支 3.子宫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四、课件总结 1.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意义 2.课件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 正文: 一、课件概述 子宫动脉及静脉解剖课件是一门关于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学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起源、分布、主要分支、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子宫动脉及静脉的基本解剖结

构,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本课件适用于医学专业学生、妇产科医生及其他对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学感兴趣的人士。 二、子宫动脉解剖 1.子宫动脉的起源和分布:子宫动脉起源于髂内动脉,沿骨盆壁向下向前行,最终分支进入子宫。 2.子宫动脉的主要分支:子宫动脉主要分为上、下两支。上支分布于宫底、输卵管和卵巢;下支分布于宫颈和阴道上段。 3.子宫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子宫动脉的解剖特点包括起源、行程、分支和分布。在临床应用方面,了解子宫动脉的解剖结构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子宫静脉解剖 1.子宫静脉的起源和分布:子宫静脉主要起源于子宫肌层,汇集成子宫静脉丛,最终汇入髂内静脉。 2.子宫静脉的主要属支:子宫静脉的主要属支包括卵巢静脉、阴道静脉等。 3.子宫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子宫静脉的解剖特点包括起源、行程、分支和分布。在临床应用方面,了解子宫静脉的解剖结构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件总结 1.子宫动脉及静脉的解剖学意义:子宫动脉及静脉是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的血管结构,对于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2.课件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学习本课程时,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

第9版妇产科学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9版-妇产科学-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包括内、外生殖器及其相关组织。骨盆与分娩关系密切,故一并叙述。 第一节外生殖器 •大阴唇皮下含丰富血管,外伤后易形成血肿。 •小阴唇和阴蒂富含神经末梢,对性刺激敏感。 •前庭大腺若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囊肿;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肿。 女性外生殖器(external genitalia)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vulva)(图2-1),位于两股内侧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 1.阴阜(mons pubis)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发育时,其上的皮肤开始生长呈倒三角形分布的阴毛。阴毛的疏密与色泽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 2.大阴唇(labium majus)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自阴阜向下向后延伸至会阴。大阴唇外侧面为皮肤,青春期后有色素沉着和阴毛,内含皮脂腺和汗腺;大阴唇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未产妇女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产后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大阴唇逐渐萎缩。 3.小阴唇(labium minus)系位于两侧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两侧小阴唇前端融合,再分为前后两叶,

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蒂系带。大、小阴唇后端汇合,在正中线形成阴唇系带(frenulum labium pudendal)。 4.阴蒂(clitoris)位于两小阴唇顶端下方,与男性阴茎同源,由海绵体构成,在性兴奋时勃起。阴蒂分为3部分,前为阴蒂头,暴露于外阴,富含神经末梢,对性刺激敏感;中为阴蒂体;后为两阴蒂脚,附着于两侧耻骨支上。 5.阴道前庭(vaginal vestibule)为一菱形区域,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两侧为小阴唇。 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为舟状窝(fossa navicularis),又称为阴道前庭窝,经产妇受分娩影响,此窝消失。在此区域内有以下结构:(1)前庭球(vestibular bulb):又称为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其前端与阴蒂相接,后端膨大,与同侧前庭大腺相邻,表面被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major vestibular gland):又称为巴氏腺(Bartholin gland),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若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则能触及并看到;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肿。 (3)尿道外口(external orifice of urethra):位于阴蒂头后下方,圆形,边缘折叠而合拢。尿道外口后壁上有一对并列腺体,称为尿道旁腺。尿道旁腺开口小,容易有细菌潜伏。 (4)阴道口(vaginal orifice)和处女膜(hymen):阴道口位于尿道外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缘覆有一层较薄的黏膜皱囊,称为处女膜,内含结缔组织、血管及神经末梢。处女膜多在中央有一孔,圆形或新月形,少数呈筛状或伞状。孔的大小变异很大,小至不能通过一指,甚至闭锁;大至可容两指,甚至可处女膜缺如。处女膜可因性交撕裂或由于其他损伤破裂,并受阴道分娩影响,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 第二节内生殖器 •阴道后穹隆与盆腔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可经此穿刺,引流或手术。

妇产科护理学PPT总结

妇产科PPT总结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外生殖器官:又称外阴,女性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包括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到会阴之间的组织。 阴阜: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富有脂肪。青春期开始生长阴毛,女性呈倒三角形,男性为菱形。 阴毛疏密色泽-种族/个体差异。 大阴唇: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前端为子宫圆韧带终点;外侧如皮肤,内侧似粘膜;血管丰富,损伤后易形成血肿;未婚妇女自然闭合,阻止细菌侵入; 小阴唇: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粘膜形皱襞;表面湿润,富含神经未梢;前端分前后叶包绕阴蒂,后端融合形成阴蒂系带。 阴蒂:小阴唇联合处,系与男性阴茎相似的海绵体组织,具有勃起性。分头、体和脚三部分;阴蒂头富含神经未梢,极敏感。 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包括: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和阴道口(处女膜);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后部,黄豆大,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粘液。闭塞形成囊肿或脓肿。 阴道:性交器官,月经血排除及胎儿娩出的通道。阴道后穹隆无腺体,富静脉丛易出血。 子宫:大小:长宽厚约7-8;4-5;2-3cm 容量5cm. 宫体、宫颈、宫底 解剖学内口(上)和组织学内口(下),子宫峡部组织结构:子宫:内膜、肌层和浆膜层 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 子宫韧带:圆韧带:子宫角至骨盆壁、腹股沟管到大阴唇;维持子宫前倾。 阔韧带:子宫两侧的双层腹膜皱襞:骨盆漏斗韧带(卵巢悬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系膜 主韧带:宫颈横韧带;宫颈两侧至骨盆;固定宫颈;防止下垂; 宫骶韧带:宫颈后面至骶椎,维持子宫前倾 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间质部峡部:结扎部位壶腹部:受精部位伞部:拾卵 卵巢-----生殖和内分泌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内为卵泡和致密结缔组织髓质内为血管神经等血管、淋巴及神经----动脉: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阴部内动脉 骨盆(Pelvis)-----组成: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髂骨、坐骨和耻骨)类型:女型、扁平型、类人猿型和男型会阴(Perineum):封闭骨盆出口的所有软组织,前为耻骨联合下缘,后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支、坐骨结节和骶结节韧带 狭义上为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厚3-4cm,由外向内逐渐呈楔形,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腱。 邻近器官: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和阑尾 输尿管分腰段、盆段和壁内段。在宫颈部外侧约2cm处在子宫动脉下方与之交叉,又称“桥下流水” 小结:子宫韧带有几条,其功能是什么?桥下流水?直肠子宫陷凹临床意义?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胎儿期(fetal period):x y染色体决定性别。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4周内。 儿童期(childhood):出生4周到12岁左右。 青春期(adolescence):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时期。 第一性征:生殖器官 第二性征:乳房发育为发动标志,音调、体毛、骨盆、皮下脂肪—女性特有形态 生长加速: 月经初潮:月经第一次来潮,为重要标志。 性成熟期(sexual maturity):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是卵巢功能成熟并有性激素分泌及周期性排卵的时期。 绝经过渡期(menopausal transition period):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绝经(最后1次月经)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绝经后1年。可始于40岁,历时1-10余年不等。 绝经后期(senility):卵泡耗竭,卵巢功能衰退,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 老年期:60岁后

妊娠期子宫动脉多普勒测量技术

妊娠期子宫动脉多普勒测量技术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很容易显示子宫体与子宫颈交界处(宫颈内口旁)的子宫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子宫动脉多普勒测量选在该位置,可采用经腹超声或经阴道超声进行。子宫动脉绝对速度没有临床意义,通常获取左右侧子宫动脉的搏动指数(PI)进行分析。 ▲子宫动脉解剖示图:由髂内动脉延续而来的子宫动脉主干,在宫体与宫颈交界部位(宫颈内口)的侧缘延续为两分支,往上的子宫体动脉与往下的子宫颈动脉。子宫动脉多普勒测量点应选在分叉前的动脉干(绿色线圈内)。 ▲妊娠期子宫动脉频谱:上图为正常中孕期频谱,舒张期血流速度高频谱无切迹,代表子宫胎盘循环低阻状态;下图为中孕早期异常频谱,收缩中期舒张早期频谱切迹,舒张期血流速度低,预示子宫胎盘循环高阻状态。 早孕期子宫动脉多普勒评估 早孕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是综合评估先兆子痫的一个指标。 经腹超声技术:获取耻骨联合上方正中矢状面,识别宫颈内口后,往一侧倾斜探头,直至显示血管丛,用彩色多普勒识别子宫动脉主干,频谱多普勒取样门置于子宫动脉主干(分叉点下方1cm处)测量。在超声仪器参数设定恰当情况下,若测得的PSV<60 厘米/秒,提示取样门放置于分支而非主干,需重新确定子宫动脉主干测量。 相同方法步骤测量对侧子宫动脉。 经阴道超声技术:孕妇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将探头置外侧穹窿中,与经腹技术类似,显示宫颈内口侧方血管丛,按以上经腹超声步骤完成测量。 ▲早孕期子宫动脉频谱经腹超声获取示例。 中晚孕期子宫动脉多普勒评估 经腹超声技术:探头纵向放置下腹部,往一侧倾斜探头,用旁矢状切面寻找显示髂外动脉,用彩色多普勒识别于髂外动脉交叉走行的子宫动脉。子宫动脉沿着子宫一侧往宫底延申,调节探头扫查方位使

最全面实用的基础盆腔解剖图谱

最全面实用的基础盆腔解剖图谱 盆腔结肠周围被腹膜覆盖,通过结肠系膜连接于左侧腰大肌中线以及骶骨,向下至第三骶椎。 直肠从第三骶椎开始向下延伸至尾骨尖端。其上1/3 的前面和两侧被覆腹膜,中1/3 的前方有腹膜覆盖,而下1/3无腹膜覆盖。在妊娠期,子宫和乙状结肠之间空间变小,会导致或加重便秘。 盆腔旁正中切面 输尿管跨过髂总动脉的前方进入真骨盆,并沿侧盆壁向下到达盆底。在坐骨棘水平,输尿管向中前方走行,在阔韧带下方,经子宫动脉和阴道动脉之间到达阴道穹隆侧方。在该水平,输尿管距离子宫大约2 cm,此处为子宫切除时输尿管容易损伤的部位。 膀胱位于耻骨联合后方,子宫和阴道前方。膀胱底与阴道前壁直接相接。膀胱颈位于尿生殖膈上面与尿道相连。膀胱上面被腹膜覆盖,并与前屈位的子宫宫体和宫底相接触。这层腹膜反折是剖宫产时必须打开的。Retzius 间隙位于耻骨和膀胱之间,由腹膜外脂肪组织填充。

本页中两幅切面解剖图显示了子宫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宫底上方通常是外凸并朝前的。子宫前壁是平的,看起来向前向下卧于膀胱上。子宫前方覆盖的腹膜在峡部反折覆盖于膀胱上方构成膀胱子宫陷凹。子宫后壁也是外凸的,与结肠和直肠相邻。后壁腹膜覆盖宫体和宫颈上部,之后延伸覆盖后穹隆到达直肠构成直肠子宫陷凹,也就是道格拉斯窝。腹膜于子宫侧方形成阔韧带前后叶。 宫颈指向下后方靠近阴道后壁。宫颈后方只有上1/2 被腹膜覆盖。宫颈外口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水平面,冠状面上位于坐骨棘平面。 盆腔正中切面 盆腔脏器和其支持系统——上面观

盆腔上面观(腹膜完整) 盆腔内筋膜(假筋膜)指的是盆膈上方脏器表面反折的筋膜。当盆底的空腔脏器通过盆底进入盆腔时,盆腔内筋膜就贴附这些脏器向上形成像衣领一样的管状纤维组织,在下方与盆底肌肉相接以致密不可分。因此在盆底形成了三个管状的筋膜组织,其中分别有尿道和膀胱、阴道和子宫下段、直肠。这些盆腔器官表面的筋膜组织内有交叉的肌纤维,可用于阴道前后壁膨出的修补。也是在这层筋膜中覆盖有子宫下段,为保持阴道顶端支持结构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就是在这层筋膜中进行的。 膀胱、子宫和直肠表面的盆腔筋膜与盆膈上方的筋膜相连,包括闭孔筋膜、髂筋膜和腹横筋膜。直接或间接维持子宫位置的结构包括腹膜、韧带、纤维组织和纤维肌性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最重要的是主

子宫的局部解剖与剖宫产术.

子宫的局部解剖与剖宫产术 1 子宫的局部解剖 子宫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子宫峡部及子宫颈。子宫峡部在妊娠中期以后逐渐扩展形成子宫下段。子宫壁由浆膜层、筋膜层、肌层及粘膜层组成。子宫肌层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肌纤维外被肌膜,胞浆中为肌原纤维。子宫壁的结缔组织是由一种氨基酸长链组成的抗张力强度很高的无弹性胶原纤维和粘多糖构成。与肌纤维垂直的弹力纤维,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1]。子宫肌分为3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 子宫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子宫动脉,其经子宫阔韧带基底部,在距子宫颈外侧约2cm处从输尿管的前上方越过,在到达子宫侧缘后分升降两支。子宫动脉升支的分支为弓状动脉,分布于子宫前后壁,两侧相对应的弓状动脉在中线相互吻合。弓状动脉垂直于子宫壁发出大量的分支,放射状进入子宫肌层,称放射动脉。放射动脉分支为螺旋动脉,供应子宫内膜层。弓状动脉和放射动脉均系水平方向进入肌层,故子宫横切口时出血少[1]。 2 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式主要有:宫体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2]。近年来,国内外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作了改良(开腹与关腹);单层连续关闭子宫肌层后,不缝合腹膜、膀胱腹膜反折,称为新式剖宫产术。 2.1 宫体剖宫产术(古典式剖宫产术) 即在子宫体部做纵切口,取出胎儿。此术式的优点为操作简单,手术野易暴露,手术时间短,并可在妊娠任何时期施行。但由于在子宫体部作切口,子宫体肌层较厚,出血较多,缝合后愈合差,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的机会较多,日后子宫切口容易与周围器官如大网膜、肠管、腹壁粘连,术后肠胀气、肠麻痹也常发生,术后病率较高[2,3]。 若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既往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子宫切口与膀胱和腹膜粘连、估计分离时可致大出血或损伤时、胎儿窘迫要求尽快取出胎儿,而此时下段形成不好、子宫下段有肌瘤时则采取宫体剖宫产为宜。 2.2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即在子宫下段做横切口或做纵切口,取出胎儿。由于子宫下段是子宫峡部的伸展和延长,下段宫壁肌层薄,弹性、韧性及伸展性较好,血窦少,肌层交叉分布,切口易于扩大,宫壁腹膜以疏松结缔组织与下段肌层相连,较易分离。故此术式术后愈合好;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率较低;术时出血少;子宫切口有腹膜覆盖,术后与腹壁、大网膜及肠管等的粘连少;术后病率少[2]。 2.3 腹膜外剖宫产术

解剖丨女性生殖系统、乳腺

解剖丨女性生殖系统、乳腺 系统解剖图 ↑ 女性盆腔器官(前上面观) MR断层解剖 矢状T2WI 1、子宫体(肌层), 2、子宫(结合带), 3、子宫(内膜), 4、子宫(宫腔), 5、腹直肌, 6、膀胱子宫陷凹, 7、膀胱, 8、脂肪层(膀胱、尿道与阴道之间), 9、阴道,10、尿道,11、耻骨,12、会阴深横肌,13、耻骨弓状韧带,14、大/小阴唇,15、宫颈皱褶,16、直肠,17、宫颈管,18、直肠子宫陷凹(Douglas陷凹),19、宫颈口,20、肛尾韧带及提肛肌,21、脂肪层(阴道与直肠之间),22、肛管及肛门,23、会阴体,24、肛门外括约肌。 冠状T2WI 1、右肾, 2、L2/3椎间盘, 3、腰大肌, 4、第4腰椎(L4), 5、髂嵴, 6、股神经, 7、臀上动/静脉, 8、乙状结肠, 9、子宫动脉,10、子宫(腔),11、髋臼顶(髂骨体),12、股骨头,13、股骨颈,14、大转子,15、肛提肌,16、髂腰肌,17、股外侧肌,18、股中间肌,19、大收肌,20、腹外斜肌,21、腹内斜肌,22、腹横肌,23、腰动/静脉,24、髂腰动/静脉,25、髂肌,26、髂骨(翼),27、直肠上动脉,28、髂内动/静脉,29、臀中肌,30、臀小肌,31、输尿管,32、膀胱,33、闭孔内肌,34、髂股韧带,35、髂胫束,36、闭孔外肌,37、坐骨(支),38、会阴深横肌,39、小阴唇,40、股薄肌; 41、椎前淋巴结,42、岬角淋巴结;43、髂内淋巴结,44、阴道旁淋巴结,45、膀胱后淋巴结。 乳腺解剖 MR 轴位T1WI 1、乳头, 2、输乳管及乳腺导管, 3、皮肤, 4、脂肪岛, 5、

体循环动脉解剖

体循环动脉解剖 体循环的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部的血管,主要的分布特点:①头颈、四肢和躯干一般都有动脉主干分布,左、右基本对称。②躯干的动脉有壁支和脏支之分,壁支一般有明显的节段性。③动脉多居身体的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处,常与静脉、神经等伴行,外包结缔组织形成血管神经束。④动脉往往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所营养的器官。⑤动脉的粗细、支数多少、配布形式与器官的形态、大小和功能密切相关。 (一) 主动脉主动脉(aorta)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由左心室发出,向右上方斜行至第2 胸肋关节后方,再弯向左后,至第4胸椎体下缘处转折向下,沿脊柱 左前方下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平面为界,将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主动脉弓(aortic arch)和降主动脉。 1.升主动脉自左心室起始后,在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之间行向右前上方,至 右侧第2胸肋关节后方移行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2.主动脉弓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的延续,呈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体 下缘移行为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主 动脉弓下方近动脉韧带处有2~3个栗粒状小体,称主动脉小球

(aortic glomera ),是化学感受器,参与调节呼吸。主动脉弓的凸侧向上 发出三个分支,自右向左依次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 向右上方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左、右颈总动 脉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左、右锁骨下动脉则主要是上肢的动脉主干。 3.降主动脉 降主动脉又以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thoracic aorta ) 和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 ),胸主动脉是胸部的动脉主干,腹主动脉 是腹部的动脉主干。降主动脉在第4腰椎体下缘水平由分出左、右髂总动脉 (common iliac artery ),后者在骶骼关节前方分为骼内动脉 (inter iliaca artery )和骼外动脉(exter iliaca artery )。骼内动脉是 盆部的动脉主干,髂外动脉则主要是下肢的动脉主干。 (二)头颈部动脉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右侧起自头臂 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两侧均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沿气管、喉和食管的外侧上 行,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颈动 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 )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 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血 压下降。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 )是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的扁椭圆形 小体,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当二氧化碳浓 度升高时,可反射性的促使呼吸加快,以排除过多的二氧化碳。 颈总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头颈部右侧面的肌肉 眼轮匝肌 胸领乳突肌 呈骨上肌群 舌 骨 舌骨下肌群 .二野 口轮匝肌

2011年第47讲-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笔记

2011年第47讲-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 殖系统生理笔记 第章:女性生殖系统(58分) 马老师5月12日第47讲: 第1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外生殖器 外阴的范围和组成 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称为外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 1.阴阜位于外阴最前面,上面有阴毛,呈倒三角形生长 2.大阴唇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自阴阜向后延伸至会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只要说外阴受伤疼痛肿胀,那就是大阴唇血肿) 3.小阴唇 4.阴蒂 5.阴道前庭又称巴多林腺,腺管细长(1,2mm),向内侧开口予阴道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如果发炎等原因引起腺管口闭塞,形成前庭大腺囊肿或前庭大腺脓肿。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可以并称为子宫附件。 一、阴道 1.它的黏膜层由复层鳞状上皮 2.阴道的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3.上端包绕宫颈阴道部,形成阴道穹隆,分前、后、左、右4部分,阴道后壁短(7,9cm),后壁长(10,12cm),所以后穹隆最深,卧位时是人体最低点,常用来穿刺。二、子宫 1.子宫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形,重50克;长7-8mm;宽4-5mm;容量5毫升;上部较宽为宫体,顶部为宫底,宫底两边为子宫角,下部为宫颈。 2.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它连接宫体与宫颈,它既不属于宫体也不属于宫颈,没怀孕时长约1cm,怀孕时长约7-9cm。 3.子宫峡部有上下两个口,上口窄,为解剖学内口。下口宽,为组织学内口(子宫内膜与宫颈黏膜的交界处)。 4.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女童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年妇女为1:1。 1.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属于柱状上皮分为两部份 (1)上2/3为功能层,每月定期脱落,形成月经 (2)下1/3为基低层,作用就是形成功能层。 2.子宫韧带

系统解剖学重点-内脏及脉管

内脏及脉管 一、重点 1.消化系统(一) 掌握腹部分区的九分法,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区分,咽峡的形成及意义,牙的形态、牙组织和牙周组织,舌乳头的名称,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和导管开口位置,咽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特点和交通,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距中切牙的距离,胃的形态和分部。 熟悉胸部标志线,腭的形态特点,牙的种类和排列,颏舌肌的作用,咽的位置,食管的位置和分部,胃的位置。 了解内脏的一般结构,口唇,颊。 消化系统(二) 掌握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分部及各部的重要结构,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特征性结构,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肝的形态和分叶,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进食前、后胆汁的排泄途径。 熟悉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特征,回盲瓣,结肠的分部,直肠的弯曲和直肠横襞,肛管黏膜的形态特点,肝的位置,胆囊的位置、分部和胆囊三角,胰的位置、分部及胰管开口位置。 2.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区分,鼻旁窦的组成及开口位置,喉软骨的组成,喉腔的分部,声门裂的形成及分部,气管隆嵴,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的概念,纵隔的概念和分区。 熟悉鼻的分部,易出血区,鼻腔外侧壁的结构,嗅区,喉的位置,各喉软骨的主要特征,喉的连接,喉腔黏膜面的特征,气管的位置,气管切开的部位,肺的形态及分叶,肺韧带,其它的胸膜隐窝,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了解喉肌,气管的结构特点,支气管树,支气管肺段。 3.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位置,输尿管的狭窄位置,膀胱的内面结构;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输精管的分部,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二个弯曲、三个膨大。 熟悉肾的形态、结构和被膜,输尿管的分部,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膀胱与腹膜的位置关系,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睾丸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附睾的位置和功能,前列腺的形态、位置,精索,射精管的形成和开口位置,阴茎的分部、构成。 了解睾丸和精索的被膜。 4.女性生殖系统、腹膜 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输卵管的分部,子宫的形态、分部、正常位置和固定装置;乳房悬韧带的形成及意义;小网膜的位置、分部,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肝肾隐窝的位置和意义。 熟悉卵巢的位置和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的分部,阴道穹的形成;广义、狭义会阴的概念,会阴的分区;腹腔和腹膜腔的区分,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穿行的结构,大网膜的定义,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和境界,肠系膜。

全身主要动脉分布及解剖图片

全身主要动脉 升主动脉 左、右冠状动脉 右颈总动脉 头臂干 右锁骨下动脉 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 咽升动脉 甲状软骨上缘处甲状腺上动脉左颈总动脉舌动脉 面动脉 主动脉弓颈外动脉枕动脉 耳后动脉 上颌动脉 颞浅动脉 椎动脉:在颈部无分支 肌膈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 肋间前动脉 第甲状腺下动脉 1 甲状颈干肩胛上动脉 肋肋颈干 外 侧胸上动脉 缘胸肩峰动脉 处胸外侧动脉 腋动脉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 旋肩胛动脉 旋肱后动脉 旋肱前动脉 肱深动脉 尺侧上副动脉 肱动脉尺侧下副动脉 肌支 滋养动脉 尺动脉、桡动脉 壁支:肋间后动脉9对、肋下动脉1对、膈下动脉1对胸主动脉 脏支:支气管支、食管支、心包支

膈下动脉 肾上腺上动脉 壁支 腰动脉 4对 骶正中动脉 胃左动脉 肝左支 肝固有动脉 肝右支 胆囊动脉 腹腔干 肝总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腹主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胃短动脉 脾动脉 胃后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胰支 脾支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脏支 空肠动脉、回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回结肠动脉 阑尾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肾上腺下动脉 成对 睾丸动脉/卵巢动脉 髂腰动脉 骶外侧动脉 壁支 臀上、下动脉 闭孔动脉 髂内动脉 脐动脉 膀胱上动脉 膀胱下动脉 输精管动脉/子宫动脉 脏支 直肠下动脉 髂总动脉 肛动脉 阴部内动脉 会阴动脉 阴茎背动脉/阴蒂背动脉 腹壁下动脉 髂外动脉 旋髂深动脉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股动脉 阴部外动脉 股深动脉 旋股内侧动脉 腘动脉 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1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节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称为外阴。外阴位于两股内侧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由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组成。 外阴组成解剖学临床意义或常考点 阴阜为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脂肪组织丰富。青春期开始生长呈倒三角形分布的阴毛。 外伤后易形成血肿。 大阴唇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自阴阜向后 延伸至会阴。外侧面为皮肤,有阴毛,内含皮脂腺 和汗腺;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 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小阴唇为位于两侧大阴唇内侧一对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无毛、富含神经纤维 阴蒂由海绵体构成,分为阴蒂头、阴蒂体和阴蒂脚。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为性反应器官。阴道前庭为菱形区域,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两侧为小阴唇。阴道前庭有: ①.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勃起组织构成。 ②.前庭大腺: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 细长(1~2mm),向内侧开口予阴道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 黏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若腺管口闭塞,形成前庭大腺囊肿或前庭大腺脓 肿。 ③.尿道外口:位于阴蒂头后下方,其后壁上有一对尿道旁腺。开口小易有细菌潜伏。 ④.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尿道外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缘覆有一层较薄黏膜皱襞,称 处女膜。处女膜孔可因性交或剧烈运动而破裂,并受分娩影响,产后仅留处女膜痕。 第二节内生殖器出考题多部分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一)阴道 1.为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长7~9cm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 2.宫颈与阴道间的圆周状隐窝称阴道穹隆,分前、后、左、右4部分,后穹隆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3.阴道壁自内向外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黏膜层由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阴道壁富有静脉丛,损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4.肌层由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纤维组织膜与肌层紧密粘贴。 (二)子宫 子宫是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宫底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当膀胱空虚时,成人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主要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子宫是有腔壁厚的肌性器官,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子宫上部较宽称宫体;宫体顶部称宫底;宫底两侧称宫角。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宫颈。宫体与宫颈之比,女童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年妇女为1:1。宫腔呈倒三角形,两侧通输卵管,尖端朝下通宫颈管。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非孕时长约1cm,其上端因解剖上狭窄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称组织学内口。妊娠期子宫峡部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期可达7~1Ocm,形成子宫下段,成为软产道一部分。宫颈内腔呈梭形称宫颈管,成年妇女长2.5~3.Ocm,其下端称宫颈外口,通向阴道。宫颈下部伸入阴道内称宫颈阴道部。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受 1.组织结构宫体和宫颈的组织结构不同。宫体壁由内向外分为子宫内膜层、肌层和浆膜层3层。 ①子宫内膜分为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3层。内膜表面2/3为致密层和海绵层统称功能层,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而脱落。基底层为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不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变化。 ②子宫肌层较厚,非孕时厚约0.8cm,由大量平滑肌束和少量弹力纤维组成,分为内层(肌纤维纵行排列)、中层(肌纤维交叉排列)、外层(肌纤维横(环)行排列)3层。子宫收缩时压迫血管能有效控制子宫出血。 ③子宫浆膜层在子宫前面,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在子宫后面,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④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少量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宫颈管黏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黏膜内腺体分泌碱性黏液,形成黏液栓堵塞宫颈管。黏液栓成分及性状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 宫颈阴道部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解剖 (解剖重点)

解剖重点 1.口服药物治疗阑尾炎,已知药物由空肠吸收入血,请应用循环系知识试述该 药物依次需经过哪些循环管道,最后到达阑尾。(注意:血液循环必须经过肺循环) 药物由空肠吸收→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口→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肺静脉口→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主动脉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2、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走行的主要纤维束及其损伤后的表现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的白质层,由投射纤维组成。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口的"V"字形,可分为三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内囊膝主要有皮质核束通过,内囊后肢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当一侧内囊损伤时,可出现对侧半身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伤及视辐射,还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即三偏征 1、鼻旁窦:鼻腔周围含气骨腔的总称,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 2、食管的狭窄部: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5cm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3、胆汁排泄:未进食状态------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由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贮存并浓缩。 进食后------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 4、大肠表面的特征性结构: 1结肠带、2结肠袋、3 肠脂垂。外观上,空肠管径较租,管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此外,肠系膜的厚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厚,脂肪含量越来越多。空、回肠肠系膜内血管的分布也有区别,空肠的直血管较回肠长,回肠的动脉弓的级数多(可达4级或5级弓),而空肠的动脉弓级数少 5、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喉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 6、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两侧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比两肺下缘的体表投影约低两个肋,但在肩胛线上与第十一肋相交。在接近脊柱时平第十二胸椎棘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