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

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对租界的评价

(1)租界是“国中之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

(3)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为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某些相对有利的空间。

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

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

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

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

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

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

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

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

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特点和影响)

(1)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2)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军事、经济、教育等);

(3)但是“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仅提倡在器物层面零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不改变中国封建体制,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而产生的不同治国救世主张的碰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改变,开始接受议会制、民主制、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新理念,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冲击和批判,开始向近代思想文化转型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西学东渐使得传统四民社会中最顶层的士阶层,失去了其学而优则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传统知识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晚清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促成传统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新的科学、管理、金融等技术的传入及应用,更是逐渐改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务;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此外,新的思想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包括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式的婚姻等都逐渐被废除

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1)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强”,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破产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主张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结果都失败了

(3)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两汉经学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影响:①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②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②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是建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基础上的,代表贵族阶级利益,包含了对人民的同情,但不适用于分裂时期。

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则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上的;董仲舒将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使其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封建大一统时期)。所以说经董仲舒改变以后的儒家思想是一种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通过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等等思想说服了汉武帝,将其思想应用于政治。其具体的施政纲领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 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 (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 (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孔子改制考》,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4)谭嗣同:《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维新派康、梁、谭、严,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三.从民国初期到“五四”运动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1)詹天佑: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 (2)几个留美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次年创办《科学》杂志。 (3)在社会科学方面,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为传播西学,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和现代文学艺术,做了开拓性工作。譬如陈独秀、胡适等在提倡白话文方面的贡献,又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望道、李达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 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 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 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上海

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年结束。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上海是在1843年开埠的,成为了通商口岸,在那以前,外国人不能在这里进行正式的中外贸易。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广州距离欧美最近,发展应该最快,但事实上上海成为了发展最快的一个口岸。从1852年以后,上海的发展一直远远领先其他城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对外贸易一度占全国总额的80%,这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英国人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觉得上海港口很好。鸦片战争前,他们已经来考察过了,觉得上海外滩这个地方不错。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清朝在上海的地方政府觉得,将外国人安置在城外,可以省去不少麻烦,于是就将租界设在县城北面。后来,法国人也把租界放在县城的北面,靠近黄浦江边。 奇特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天津历史上的租界-天津法租界

天津历史上的租界-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天津法租界,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之一(另外三个是上海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天津法租界基本位于现在天津和平区一带。 历史 设立 1861年6月2日,法国政府和清政府签定《天津紫竹林法国租界地条款》,划定法国租界,在英租界北邻确定了位置,面积为439亩。 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天津法租界内甚至没有任何法国机构,只有1个供英美侨民使用的宗教建筑合众会堂,法国在天津的主要活动就是位于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天主堂,连法国领事馆都设在临近的宫北大街。 1870年6月发生了天津教案,外国侨民纷纷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开发经营。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国

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时间内仍不见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开始着手进行市政建设。扩张 天津法租界在历史上共有两次扩展。 1900年,天津法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今南京路),使该租界面积扩展了4倍,达到2360亩。 1916年,法租界向老西开扩张的行动引发天津市民的强烈抗议。(老西开事件)繁盛 1900年以后,由于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时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国租界中的大片沼泽,使得天津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天津法租界的商务活动也趋于繁盛,民国初年,天津法租界内兴建了众多精美的欧式建筑。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兵变,华界的北门外大街、宫南大街、宫北大街遭到士兵抢劫、毁坏,华人商业大批转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内主要集中在杜总领事路(梨栈大街,今和平路)。在中国北方传教的天主教会各大修会的账房—首善堂(遣使会,设在承德道21号)、崇德堂(耶稣会,在河北东南部献县等地传教,设在营口道20号)、普爱堂(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传教)以及立兴洋行(法国)、先农公司(英国)、仪品公司(比利时)等各国企业纷纷在这一带进行房地产投资,买地盖房出租。[1]

黄浦区2017年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黄浦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2017年1月 (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右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 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晚期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年代, 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 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 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 3.观察右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 最早形成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不包括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剧了民族矛盾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下列人物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曾国藩D.康有为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获得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好处,纷纷要求清政府在同本国签订的条约中加上一条 A.领事裁判权B.“最惠国”待遇C.门户开放D.协定关税 8.“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 A.甲午海战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瓜分狂潮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1860年5月,大清东南的经济中心苏州城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中。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的东征部队日益逼近,江苏巡抚徐有壬慌忙之下下令焚毁客商云集市场繁盛的金门、阊门一带,顷刻之间火光四起,散兵游勇乘机抢劫作乱,以至万千财富化为乌有,哭声震天。6月2日,苏州被太平军攻破。 苏州的巨商富室们倒并没有坐以待毙,精明如斯,自然晓得最安全的门路--投奔洋人。他们纷纷怀抱巨资,携家带口逃往由英法联军协助保卫的上海,为上海带来了数以十万计的人口和巨额资本,极大助推了上海的城市发展。 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在原苏州城墙外修建连成一线的石垒碉堡,从侧面展现了苏州攻防战的惨烈和对苏州地方经济的破坏 太平天国之乱平息后,老牌经济重镇苏州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地位,而上海则一跃成为亚洲最大城市与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对此,日本史学者宫崎市定认为“……近现代上海的繁荣,无非是以太平天国为契机,苏州的繁荣转移过来的结果。……”这也代表了一种常见的观点,即上海的崛起,似乎全凭了战争的偶然,上海是捡了苏州的便宜。

太平天国战争波及的大致范围,长三角腹地更是双方翻覆争夺的地区 果真如此吗?假如苏州不被太平军攻破,上海还能成就后来的地位吗? 实际上,上海取代苏州,并非简单的地点转移,而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的彻底转型。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败相早露。太平军的作用,不过加速了苏兴沪衰这一必然历史进程而已。 苏州城的经济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清末已趋于衰败 长期以来,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近江面海,以其经济的富庶和文教的发达著称于世,号称“人间天堂”。及至明清,这个“天堂”达到了极盛,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并因明末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生产关系,成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标本地区。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了明末至于清末近二百多年的发展,这个“芽”竟还处于萌发阶段。不仅如此,随着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化,此时的苏州早已衰机暗藏了。 清代的京杭大运河 苏州素称发达的手工业,是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长期停留在政府和皇室筹措人的地位上,与

天津的租界地和小洋楼

天津的租界地和小洋楼 提起天津市历史上的租界和小洋楼有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天津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从旅游文化角度看,这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北京条约》(1860年)后天津辟为通商口岸。由此开始至八国联军入侵后,42年间,先后在不同时期有九个国家的侵略者强化租界,其数量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些租界地总面积共达1500多公顷,比当时清政府管辖的城厢地区大8倍,欧洲文化的大量涌入,各租界内相继建立许多西洋建筑,使天津获得“万国建筑博物馆”称号,从而形成近代天津城市面貌的一个特点。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租界地的形成与划分。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同年英、法、美相继在天津划定租界,地点在现在和平区一带,三国租界沿海河西岸而设各占一方,这是第一阶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各国在瓜分中国割让土地的斗争中,德国在天津开辟租界,地点在美国租界以南,金(河西区解放南路一带)。光绪二十二年(1896)日本在法租界西北金和平区百货大楼一带开辟租界。英租界又借机向西扩张,这称为第二阶段。 八国联军入侵后,从1900~1902年俄、奥、意、比四国又在天津开辟租界,俄国在海河东岸(和东区一带),比利时在俄租界之南,金和东区十五经路一带,其次为意大利租界在河北区民族路一带,奥

国在意租界以北河北区建国道一带,同时这一时期英、法、日、德诸国又借机扩大租界地,英、法、德等已扩大到金五大道地区,日租界地也扩大到南市地区。这是各国在天津开辟及扩充的第三阶段。至此沿海和东西两岸就形成了八国租界地(原来的美租界并入了英租界)。其中八国联军入侵前的英、法、日、德租界在海河西岸,八国联军入侵后的俄、比、意、奥各国在海河东岸。从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天津疯狂地进行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活动,后来,随着历史变迁,这些租界自1917年~1945年逐渐被我收回。最早收回的为奥国(1917年),次之为德国(1919年),最晚的为英、法、德、日,均为1945年。 天津小洋楼闻名全国仍至世界,久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这些洋楼的立面和外部装修各具特点,这里有富于浪漫色彩的哥特式建筑,也有反映西洋古典复兴思潮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以及德国日耳曼罗曼式古希腊廊柱式的等等,这些建筑大都由各国建筑师和中国留学欧洲回国的建筑师设计的。天津的小洋楼共计800多幢,30余种形式,主要分布于和平区解放路、花园路和“五大道”(即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马场道)。赤峰道、滨江道以及河北区民族路一带,这些楼中当时有些是领事馆、银行、饭店、俱乐部、车站更有些是旧时军阀、官僚、买办、资本家的公馆、别墅等,像赤峰道一带的大宅院就是这些人住的地方。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等都在此建有公馆。下面介绍几座代表性建筑: 一、解放路市政协办公楼(原德国俱乐部),采用了典型的日耳曼式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天津租界的历史。这次我将调查关于天津租界的趣味历史知识。 调查人员:周清润 调查时间:2013.11.24 调查方法:上网搜集材料 调查结果: (一)天津租界开辟较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在中国攫取租界。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随后,他又照会直隶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1861年春天,法国参赞哥士耆赶往天津实地勘察界定天津法租界的界址。6月2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其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天津法租界位于天津城南的紫竹林一带,南接英租界,西近海大道,东和北两面傍海河,面积为439亩。 清政府为了显示不歧视美国驻天津领事,在1862年或稍后,也有意让美国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然而,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极力反对租界制度,且当时来华美国商人屈指可数,因此美国在若干年后才对该地作了短暂的行政管理。 1895年,原先在中国尚未辟有租界的德国也开始动作。在辽东半岛尚未交还中国之时,德国驻华公使绅珂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要求在天津开辟专管租界,以扩展德国在当地的商务。同时,德国外交大臣也向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提交“租界节略”,其中声称,“中国通商口岸之友英国租界,或间有法国租界,已多年矣”。“在中国之德商,因无本国租界,未免散居在他国租界内,几作英法寓客,所以德国商务相涉诸人,日夕盼自有本国租界也”。因此,德国“应在相宜口岸商划租界”。清政府随即迅速同意了德国划分租界的要求。在天津,由直隶总督王文韶饬派的天津道任之骅和海关道李岷琛与德国驻天津领事司艮德于同年10月30日签订《天津租界合同》(《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根据合同规定,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原来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东,南接小刘庄,面积为1034亩。 1900年6月,大批俄军进入天津地区,在紫竹林租界内与义和团及清军激战。6月17日起,俄军、义和团与清军为争夺海河北岸的天津老龙头火车站而的血战升级。在持续数十天的战斗中,俄国兵死伤惨重。7月下旬,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俄军就抢占包括老龙头火车站在内与紫竹林租界隔海河相望的大片土地。接着俄国军队曾在天津车站附近抵抗义和团及中国军队的攻击,保卫了外国的租界,并因而作出了牺牲。因此,俄国政府对海河对岸老龙头火车站以及向海河下游越两英里的一片土地保留绝对的主权。此事,赶到北京来愈列强议和的李鸿章正在继续推行联络俄国的方针。在格尔思正式提出开辟天津俄租界的要求后,李鸿章就奏请朝廷允许俄国的要求:“臣查各国在天津均有租界,俄商独无,论理本觉偏枯。今既来就范围,以礼乞请,自应允许,使彼心向我益坚”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摘要: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新的西学东渐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存在的。从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极其艰难和纠结的改变。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然而,这句话却包含了其中各个西学阶段难以想象的艰难。本文通过西学东渐两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分析了西学之难的原因,然后讨论了近代西学和中学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学发展的个人观点。 一.西学东渐的两个主要阶段 1.明末清初的第一次西学东渐 明万历九年(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此时的“学”主要为西方的基督教想思想,它成为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文化载体。与宗教文 化相伴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科学。然而,这些新的事物要想进入天 朝大国的人们的思想却很困难。在当时,“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的观念根 深蒂固,百姓陶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认为中国文化乃世界之典范,外国的思想皆不如己, 于是对利玛窦刊刻的《万国舆图》嗤之以鼻。只有极少数开明者如徐光启等敏锐地觉察到 中国的闭塞与落后。即使在朝廷,西学传播也同样遭到抵制。最可惜的是,国人在拒绝基 督教的同时,也拒绝了渗入其中的科学的种子,这与日本对西学的全面吸纳大相径庭。 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西学中源”说,反映了中西文化初次遭遇时国人的心态,揭示了当 时的国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本能排拒。这种排斥也主要是基于“天 朝上国”的自大思想,国人无法接受西人在历法、数学、工艺等方面技高一筹的现实,所 以“西学中源”仅仅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文化自救的模式。 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西学东渐 经过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出来,西方坚船利炮的 威力也在开明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与第一次西学东渐不同,这次可以说是“打”进来的。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于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一批如《海 国图志》的介绍国外之情的著作相继问世,然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形成中 国近代第一次主动西学的高潮。虽然有些国人知道要改弦更张学习西方以变革图强,但是 华夏民族的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开明的人如李鸿章等依然深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于是,“中体西用”取代“西学中源”,依旧构筑了护卫中国 文化的一道坚实防线。可以看出,西学东渐难就难在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维持天朝大 国的尊严。但是往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惰性、惯性,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总是会产生强大 的保守力量来与之相抗衡,所以这次西学东渐也没能引起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 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并没有发生。 二. 西学东渐为何难 1.传统文化之优越 首先是华夏大地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数学、医学、四大发明等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巨大的贸易出口,广阔的地理疆域以及悠久厚重的历史使得国人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 醉心于“声教远被”、“万国来朝”。面对西方技术的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放下盲目的自 信和狂傲,但也存在对西方文化威胁的无奈和不安。“西学中源”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暂时回避了中西文化的内在冲突,促进了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思想。“中体西用”却也没有 挣脱天朝中心、华夏文化优越论的窠臼,它以制夷为目的,用传统的体用之辨掩盖了中西 文化的深层隔阂,所以它也仅仅停留在带着某种纠结情感学习西方的阶段,从而影响了对 传统文化的反省考察。中国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在这种意义上成为国人“放下架子”向西方学习的阻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能透彻入骨,对西方文明的吸收也必然难及其 精髓。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反映了国人对传统的固守和学习西方的阻力之大,以及一个自古优秀的文明与其他文化交流学习的历程之艰难、曲折。 2.对西方文化的又爱又恨 另一个方面是国人对于科技来自西方、敌人也是来自西方这么一个情况有一种天然的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六、华洋分居。界内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 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上海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内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内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内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

天津德租界

天津德租界 天津德租界是近代中国二个在华德租界之一(另外一个是汉口德租界),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该租界范围基本相于现在天津河西区的大营门街道和下瓦房街道,可惜后来完全消失,现在的10座小楼是2009年在德租界原址上重新建设的。 1.设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东半岛)”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饬令天津海关道同驻津德国领事商谈划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天津道李岷(一作琨)琛与德国领事司艮德签订《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允许德国在天津永久设立租界。 天津德租界始设于1895年10月30日。界址为:东临海河;北接美租界(今开封道东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刘庄之北庄外起顺小路(今琼州道)至海大道。占地1034亩。 2.扩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德国人乘机扩大租界。翌年,德国强迫清政府于六月初五(7月20日)与之签订《推广租界合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派天津海关道唐绍仪接收联军都统衙门时,德租界当局已将德军占据之地划入新界。扩张后的德租界地界:东临海河;北与英租界接壤;南迄今琼州道,并从下瓦房南延至今围堤道附近再向北折回琼州道;西界沿今广东路向西至马场道。总计占地2304 亩(德租界面积备资料记载不一,尚有2434亩、2440亩和4200亩等几种说法)。 3.管理 工部局 德国工部局 领事馆 德国领事馆 兵营

德国兵营:今海河中学校址 4.市政 (1)道路 当时路名德语名称现时路名现时路段 威廉街Wilhelm Stra?e解放南路开封道至琼州道 穆姆街Mumm Stra?e徐州道大沽南路至台儿庄路罗尔沙伊特街Rohrcheidt Stra?e蚌埠道大沽南路至台儿庄路施赖雅街Schreyer Stra?e镇江道大沽南路至解放南路埃姆登街Emden Stra?e杭州道大沽南路至解放南路德璀琳街Detring Stra?e绍兴道大沽南路至台儿庄路鲁母普街Rump Stra?e宁波道大沽南路至台儿庄路法尔肯海恩街Falkenhaye Stra?e奉化道大沽南路至台儿庄路钦莫曼街Zimmerman Stra?e温州道琼州道至台儿庄路司艮德街Seckendorff Stra?e台北路奉化道至温州道 海滨街Strand Stra?e台儿庄路开封道至琼州道 俱乐部街Verein Stra?e江苏路徐州道至浦口道 纪念碑街Denkmal Stra?e浦口道大沽南路至台儿庄路墙子河街Qiangzi Fluss Stra?e南京路大沽南路至台儿庄路学校街Schule Stra?e台湾路绍兴道至奉化道 大沽街Taku Stra?e大沽南路开封道至琼州道 平行三号街Parallel 3 Stra?e福建路绍兴道至琼州道 平行四号街Parallel 4 Stra?e闽侯路绍兴道至琼州道 1号街 1 Stra?e厦门路苏州道至琼州道 2号街 2 Stra?e江西路合肥道至苏州道 3号街 3 Stra?e南昌路马场道至徽州道 4号街 4 Stra?e九江路马场道至徽州道 5号街 5 Stra?e广东路马场道至琼州道 E街 E Stra?e合肥道马场道至南京路 F街 F Stra?e芜湖道九江路至江西路 B街 B Stra?e苏州道广东路至大沽南路D街 D Stra?e徽州道广东路至大沽南路 (2)公园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在最初登陆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与僧侣一样的宗教工作者而披上了袈裟。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3],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觉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这一点从明朝末年对民间宗教的严格控制就可看出。如英 [1]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 [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

设立租界对上海地影响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

凡23条。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六、华洋分居。界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两以上的外国人。纳税人会议有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年会多在每年4月初召开,特别会议则不定期。纳税人会议权限相当广泛,举凡工部局年度预算决算、特征税捐的决定、执照的发

天津意大利租界欧式建筑

天津意大利租界欧式建筑 1900年10月,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葛以“为了有效的保护意大利人在商界及航运方面的利益”为由,下令参加八国联军的意军,占领海河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占地700余亩的地段。 这个地区临海河一带是一片露天储盐场地,其余地方多为沼泽和垃圾堆。随后与清政府进行了关于开辟意大利租界的交涉。在1902年6月7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签订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 天津意租界内设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包括俱乐部、意国花园、菜市和警察局(兼管消防),但是由于面积狭小,水、电等公用事业是利用毗邻的他国租界。 1914年,意租界将大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建国道修筑成沥青柏油路,这是天津第一条现代化的柏油路。随后又陆续将各条道路均建成柏油路面。 意大利对华贸易有限,来华商人不多。但天津意租界位置优越,面临海河,东南侧紧靠京奉铁路天津站,是房地产开发的理想处所。费洛梯上尉注意市政建设,移植了意大利城市建设

思想,在区内建设了大量地中海风格住宅,意式建筑角亭高低错落,满眼圆拱和廊柱,广场、花园点缀其间,将其发展成一处高级住宅区。 在意式建筑中,既有公用风貌建筑,又有名人名楼。其中回力球场、圣心堂、原意大利领事馆和兵营等是比较著名的公用风貌建筑。 回力球场是由意大利工程师保罗—鲍乃弟设计的,离马可-波罗广场不远,属意租界的中心位置。回力球场建于1932年—1934年,建筑为意大利塔式,十分雄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意大利建筑的特色和南欧的摩登建筑风格。回力球场和赛马场一样,也是一个借运动竞技为名,公开设赌抽头的场所,是天津最大的赌场。新中国成立后,将原回力球场设施拆除,改建成第一工人文化宫。 圣心堂位于建国道,1922年由意大利天主教会兴建。东、西、北三面外凸,堂内大厅上层呈八角形,有圆拱窗。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典型教堂建筑。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 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对租界的评价 (1)租界是“国中之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 (3)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为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某些相对有利的空间。 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 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 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 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 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 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 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 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 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记忆:天津奥租界的设立与收回

记忆:天津奥租界的设立与收回 原文载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天津市政协文史委编在普法战争(1870-1871)以后,胜利者德意志帝国为了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先是于一八七三年十月与奥匈帝国及沙皇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后又于一八八二年五月与奥匈帝国及意大利王国结成“三国同盟”。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德国以联军统帅身份,把当时与中国毫无外交冲突的奥匈帝国也拉了进来,成为交战国之一,使奥国得以参予“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阴谋活动。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打进天津以后,德军进驻城外海河以东地区;后德军进攻北京,将这一区域移交奥军防守。奥国军队人数很少,因防地与意大利军队的防地毗连,故主要依赖于意国军队的协助。河东地区与天津旧城东门外隔着一条海河,河中有许多木船连接在一起搭成一座浮桥,以沟通东西两岸的交通,因而这带名为“东浮桥”。这一地区在当时已是居民聚居区,特别是三岔口附近是老住户区,屋户鳞次,人烟稠密,商业也比较繁盛,主要街道有兴隆街、十字街、于厂大街、粮店前街、粮店后街等。在东浮桥大马路的南面,当时是一个大水坑(即今建国道民主剧场附近)。在海河东岸沿岸向南的狭长地带,是长芦盐集中堆放地,名日“盐坨”,设有收税机关盐关厅。在盐坨后面有个贩卖鸽子的市场,名

日“鸽子集”。这就是八国联军入侵时河东地区的大致情况。奥军的司令部设在粮店后街的大佛寺,司令官名叫申大雷,他统率的虽然只有海军陆战队三十二名水兵,但却成为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在驻扎期间,横征暴敛,为所欲为。据曾住在这一地区的老年人士回忆:每当夕阳西下,奥国水兵三五成群,到粮店前街朱姓烧锅永丰泰、永丰裕酒店索酒喝,经常酗酒打人,调戏妇女之事亦时有所闻。一九〇〇年十一月,奥国公使向北京外交团发出告,要求在天律设立领事馆,并要求与其他国家享受同等的利,一九〇二年经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奥国驻津副领事贝瑙尔议定,划定奥租界,奥租界的地界为:东沿铁路线(今新货广大街),东南接意租界(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迄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再从十字街南折至铁路,占地一千一百八十六亩(一说一千零三十亩)。 天津租界分布图根据双方协定,划入租界的一切官地,“中国均行让给奥国专为永业,勿庸出价”,对私人房地,奥国有权购买,“由付给价值之日起限六个月腾空交出”,对不知业主之士地,在奥使馆“出示十二个月后仍无人投报,奥国领事可将该业充公”,划为奥租界的土地,每亩每年只需向清政府交纳钱粮制钱一千文。奥租界划定后,工部局为行政管理机构,以原奥军司令部占用的大德寺为办公地点,工部局下设警务处,工程处,捐务处,还设一卫生巡捕捕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