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六、华洋分居。界内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上海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内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内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内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两以上的外国人。纳税人会议有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年会多在每年4月初召开,特别

会议则不定期。纳税人会议权限相当广泛,举凡工部局年度预算决算、特征税捐的决定、执照的发给、地产委员的选举,以及其他与租界内大众相关的大事,均由其讨论批准。纳税人会议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实为租界内具有立法和监督职能的最高权力机关。

其三,工部局的设立。英租界辟设以后,成立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推选委员三人,负责收捐和建设各项事宜。1854年7月,英、法、美租界宣布设立工部局,同时解散道路码头委员会。工部,在中国传统官制中,为六部之一,掌管工程、水利、交通等项事务。“工部局”之名,在一般中国人理解中,以为也是主管道路、码头之类工程的机构。因此,这一机构的设立,在当时上海并未引起多少震动。事实上,工部局远非传统官制中的“工部”可比。在英文中,工部局作Executive Committee,意为行政委员会,是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以外的行政机构,它在日后被赋予越来越大的权力,不但拥有行政、征税等权,而且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性质的“附则”。这一机构,先是三租界的共同机构,后法租界独立出去,成立公董局,工部局便成为英美公共租界的行政机关,直到租界结束。

其四,会审公廨的设立。《南京条约》的附约之一《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人与华人发生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人如何科罪,应以中国之法治之。简言之,即洋治洋,华治华。照此章程,英人在中国境内犯罪,便不受中国法律制裁。这就是所谓领事裁判权。以后,美、法、俄等国均取得这一特权。各国领事为行使这一权力而建立的法庭叫领事法庭。按照这一规定,华人在租界内犯罪,仍应由中国惩治。但是,租界由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处以后,英美领事乘机夺取了华官在租界的司法权,擅自在领事法庭上审讯租界内的中国居民。1862年,英国领事擅自规定,中国官府对租界内华人行使管辖权,必须经过英国领事同意。1863年,美国领事更明确表示,中国官府未

经美国领事加签,不得拘捕租界内华人。这样,在租界内,不但华不能治洋,而且华也不能治华了。1865年,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设立,审理租界内华人及与中国无订约关系的外国侨民案件,由上海道台派出理事,由外国领事派出陪审官,会同审理各种案件。1869年4月20日,经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并经总理衙门和领事团批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正式颁布,正式成立会审公廨。这个机构确立了外国领事观审会审制度,规定凡涉及洋人的案件,必须由领事后由领事派人会审。按照这个章程,纯属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但在其后的实际过程中,领事往往干涉,而且陪审官的权力往往超过中国谳员。英美租界会审公廨设立以后,法租界也设立了同样的机构,其陪审官权力之大更甚于英美租界。

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上海租界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区域。它属于中国领土,但中国政府却不能直接管辖。它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这种特殊的格局,给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巨大的影响。

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源源而来。1843年开埠时,上海有登记在册的外国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1910年以前,在上海寄居的外国人主要是欧美侨民。以1910年为例,这年在上海居住的15012个外国人中,属于英、法、美、德、葡等欧美国籍的人为10518人,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后,日本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

随着西方侨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被带进了上海。

明末利玛窦、庞迪我等西方传教士来华,着中国服饰,用中国语言,行中国礼节,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尽量减少中国人对西人西教的排拒。因此,那时西人来华,西教入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则基本没有被带入。鸦片战争以后,情况与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带着战胜的威势、倚恃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来到中国的,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衣着、语言、礼节以适应这块陌生土地上的习惯。他们努力按照自己母国的习惯生活着。

西方男子工作、会客常着西装、革履。这种服饰在今日早已为人们所习见,用不着具体描述其样式,但在上一世纪的上海,尤其在开埠初期,它与世人习见的长袍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装异服。至于西方妇女,与当时中国妇女差异更大。她们不但全不缠足,而且衣着华丽,公然出入社交场所。

饮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习惯,吃面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1855年,英商霍尔茨面包房开办,1858年,制造面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开办。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面包店,所用面粉全从美国旧金山运来。此前,一家英国人已在上海开了一个奶牛场,有奶牛168头,每天可生产一千公升鲜奶。西人爱吃的各种蔬菜也被引进上海,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芦笋等。时人记载:

北郊外,多西人菜圃。有一种不识其名、形如油菜而叶差巨,青翠可人,脆嫩异常。冬时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酱,即可食,味颇甘美。海昌李君壬叔酷好之,曰:“此异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领略也”。蕹菜一种,亦来自异域,茎肥叶嫩,以肉缕拌食,别有风味。

冰块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没有现代化的制冰设备,无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将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热天时用。他们还从遥远的北方将冰运到上海,不过损耗很大。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储冰太少,洋人便在报纸上大叫“无法在整个夏天享受到这种有益健康的奢侈品”。一个冰窖的主人乘机哄抬冰价,对其所藏的冰块开出惊人的售价,大发其财。

啤酒是洋人酷爱的饮料。洋人先是从西方运来,后来便在上海设厂制造。光绪初年,上海埃凡洋行已开始制造啤酒,每年生产数千担。沪产啤酒远比从西方运来便宜。据载,1877年,从英国运来的啤酒,每斗银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产,每斗仅银洋半元。当时中国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制成,以其未颇苦,称其为“苦酒”。有人专门写信到格致汇编社询问此事,说是“西人饮苦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为之,能否多饮?”

居住方面,西人在上海开埠初期所盖房屋,多属洋式平房。这种平房包括一个长走廊,以适应天气炎热时避暑需要。当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楼房。以后,洋人住宅日趋讲究,风格也多种多样。至五十年代,上海英租界“布满了华丽的房屋。这些建筑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设计。其形式有仿希腊的庙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宫”[9]。西式花园洋房也多了起来,这种洋房多为二层,楼上为主人卧室,楼下为客厅,另有花园、后院和附属建筑物,仆人多住在附属建筑物里。

愈到后来,上海西人的住房和其他房屋建筑愈趋于考究,其式样更是千姿百态,争奇斗妍。汇丰银行大厦是仿古希腊式的圆顶建筑,上海总会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跑马厅马勒住宅是北欧挪威式样,徐家汇天主堂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这些,使上海赢得了“万国建

筑博览会”的美称。

外侨们把西方作息习惯带到了上海,上班、下班均按钟点,与中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颇不相同。特别是七日一休息,很使中国人感到新奇。《申报》曾刊文专述此事: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吾见夫西人之为工及行商于中国者,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从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抑郁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骋怀,神怡心旷,闲莫闲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乐莫乐于此日矣。

外侨把西方的娱乐方式带到了上海。室内活动有看戏、舞会、溜冰等。开埠之初,洋人颇为无剧场看戏苦恼。1850年,英租界出现一个业余剧团,在一个仓库房里演出,他们称之为“新剧院”,后来改称“帝国剧院”,条件极为简陋,连靠背椅也没有。第一次演出时间为这年的12月12日,演出剧目有《以钻攻钻》《梁上君子》,以后还演过《爱情、法律和药品》、《合法继承》、《楼梯下的高等生活》等。不久,又成立业余戏剧俱乐部即大英剧社。1856年第一次使用台前垂幕。五十年代后期,有一个魔术团和一支舰艇上的演出队到这简易的剧场演出过。1866年上海第一个现代剧场兰心戏院建成,地址在圆明园路,供大英剧社演出。1867年3月1日,大英剧社在这里首次公演。1871年,这个戏院被火焚毁。1874年1月27日,兰心戏院重新建成。这是一座颇为考究的戏院,楼座两层,戏台宽敞,设备精致。

跳舞是西人的一大爱好,但在开埠初期的上海,西人很少举行舞会。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外侨中男女比例悬殊。例如,1878年,法租界外侨中,15岁以上的男性为221人,女性仅42人。英租界男女比例通常是四比一或三比一。1850年11月,英租界举行第一次舞会。几年后,外侨中出现一个跳舞教习,大概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多人的跳舞要求,但男女比例问题仍是制约跳舞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864年,共济会会员举行第一次舞会,出席者的比例还是十比一。

溜冰是西人冬天的重要娱乐活动。起初,无专门溜冰场,西人乃因陋就简,在一大空房间内,反复以水泼地,使冰结盈尺,成为溜冰场。西人穿铁齿高屐,滑行其上。西人后来建造了室内溜冰场,则不需要沃水结冰了。

西人户外活动有赛马、打猎、划船等。1850年,西人即在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购地约80亩,辟为公园,作为跑马场,是为上海第一个跑马场。同年举行第一次赛马,只进行了一天,有七个项目。1854年,西人在泥城浜之东,购地另辟一跑马场,是为第二跑马场,而将第一跑马场地以高价售出。1862年,他们又将第二跑马场地以高价售出,另购静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一块地皮,辟为第三跑马场,上海人习称跑马厅。每年5月、11月,西人各进行一次赛马活动,每次一般持续三天。由此,看赛马成为上海及附近地区中外人士一大趣事。

打猎是西人十分喜爱的活动。长江下游沙洲之地,苇草丛生,野鸭、候鸟随处可见,江河湖海上水鸟自由飞翔,这些都是西人喜爱的猎物。英国人为了到长江和其他河湖里打猎,特别设计了一种华丽的小船。每届春秋假日,风和日丽,他们便三五结伴,携家带眷,泛舟

于上海附近的江湖水面上,出没于茂盛的芦苇中,一边打猎,一边休息。《瀛壖杂志》记述:“每岁仲冬,西人出猎于外,逞其弋飞射走之豪,然多游于九峰、三泖间,扁舟往还,率以为常”。

划船是西人喜爱的另一项户外活动。每年夏秋之交,他们常择上海及其附近的空阔水面,举行划船比赛,时称“赛船会”。其舟皆为一叶小艇,或以帆,或以桨,以先至者为胜。上海西人举行的第一次赛船会是在1852年,参赛人主要是外国商船船员。1864年,上海赛船会成立。赛船初在黄浦江、苏州河里举行,继因上海航业发达,河道拥塞,乃改就昆山青阳港举行,英国人名之曰“恒利”。恒利Henli,本为英国著名的赛船之地。每年的赛船运动在上海成为一大盛会,届时,游人群集,竞相观看。报载1872年10月27日赛船时盛况:“中西观者如堵,拥挤异常,与观斗驰马时然”。

三、物质的输入

开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内是油灯,所用之油主要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钱人家行路用灯笼,内燃蜡烛。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则在黑暗中摸索。个别繁盛之处设有“天灯”,但所照范围极为有限,故入夜以后便漆黑一片。西人寓沪以后,始用火油灯。用火油灯照明,较之豆油灯,不但价廉,而且光亮,一盏火油灯可相当于四五盏豆油灯。所以,洋人使用于前,华人便继用于后。到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广东人开设的商店,专门制造、出售玻璃火油灯。到八十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铺皆改蜡烛为火油灯,渐而乡镇大户、会计之房、读书之案,无不灿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滥”。租界辟设之初,西人燃点街灯的燃料也是火油,街灯远近疏密相间,“悉以六角玻璃为之,遥望之灿若明星”。

火油灯较之豆油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火油易于起火等原因,上海道台曾在八十年代发布告示,禁止县城居民使用。内称:火油最易引火,点用之时,稍不得法,立时火焰飞腾,扑灭不及,屋物顷刻成灰,邻居同为焦土,使用火油,“实属贪小失大,害己损人”,要求此后“不准再用火油点灯,亦不得将整箱火油收藏屋内,致有不测之险”,倘有不知自爱,定即从严惩办。这种因噎废食的禁令自然遭到人们的抵制。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照明设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煤气阶段。1864年3月,上海第一家煤气公司“大英自来火房(Shanghai Gas Co., Ltd.)”开张,厂址初设汉口路,后迁新闸路。1865年10月8日,这家公司制成煤气灯,在高易洋行及其他洋行内试用。12月18日,大英自来火房在南京路正式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以后,英美租界其他主要街道陆续装上煤气灯。到1866年底,上海私人煤气灯用表55只,公用灯与路灯煤气用表130只,装接路灯205盏。到1881年,英美租界内已有煤气路灯489盏,其中英租界351盏,美租界128盏,静安寺路10盏。

大英自来火房成立后,法租界公董局即与其谈判,要求其在法租界内装设煤气灯。大英自来火房表示火管不足,要等英租界装置完备后才能顾及法租界。鉴此,法租界公董决定自办煤气公司。1865年1月16日,上海法商自来火行成立,厂址在八仙桥,1866年8月15日,法商自来火行试装煤气成功。到1867年3月,法租界公馆马路、科尔贝尔路、辣厄尔路、孟斗班路、洋泾浜沿岸马路一带均装上了煤气灯。“3月6日,煤气灯亮了,大家高兴地把过时的油灯搁在零星物品仓库里去了”。

煤气灯较之火油灯、豆油灯,不但光亮,而且便利,使用时只要拧转开关,点亮即可,而不用像火油灯那样要不断向灯盏内添油。租界普遍点上煤气灯,这给上海城市面貌带来很大变化。入夜以后,火树银花,光同白昼,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煤气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竟相使用。这为夜市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上海的夜景变得分外美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人评沪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灯”。

1882年,上海租界的照明设施又跨上一个新台阶,电灯开始问世。这年4月,上海电光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创办,厂址初设南京路江西路口,次年迁至乍浦路。7月26日,该公司在英美租界装成电灯(弧光灯)15盏,包括电光公司门内外两盏,虹口招商局码头四盏,礼查旅馆附近四盏,公家花园内外三盏,美记钟表行门前一盏,福利洋行门前一盏。是晚7时,15盏电灯一齐放明,据说每盏电灯亮度“可抵烛炬二千条”。这是上海第一次亮起电灯,故人们对其赞叹不已。报载,是晚天气晴和,各电灯点亮后,“其光明竟可夺目。美记钟表行止点一盏,而内外各物历历可睹,无异白昼。福利洋行亦然。礼查客寓中弹子台向来每台须点自来火四盏,今点一电灯而各台无不照到。凡有电灯之处,自来火灯光皆为所夺,作干红色。故自大马路至虹口招商局码头,观者来往如织,人数之多,与日前法界观看灯景有过之无不及也”。随后,上海电光公司在工部局支持下,逐渐将英美租界街道的煤气灯置换为电灯。1883年7月,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装置电气路灯35盏。到1884年,英美租界装置电灯的马路已扩展到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宁波路、北京路等,以后更愈推愈广。许多店铺、货栈、旅馆和私人住宅也竟相使用电灯。法租界公董局在1882年便同意上海电光公司进入法租界营业。1897年6月1日,法租界公董局自营的电灯厂建

成启用。除了光亮、方便的因素,成本下降也是电灯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初点之电灯,因用户少,成本高,故电费相当昂贵。80年代初,大灯每盏一礼拜收洋五元,一个月的灯费要二十多元,一般商店、家庭自然不敢问津。后来,租界从西方购入大型发电器,用户增多,电费才逐渐降了下来。1897年法租界电气处的电灯用电价格为白热灯用每度电收银1.6分,每盏16支光灯全年收银10两。

饮水方面。上海远山近海,居民用水一向取汲于黄浦江。城内河渠浅狭,居民皆乘涨潮时汲取。其时,黄浦江已“水质浑浊,本不宜于卫生”。城内河渠两岸堆积许多垃圾及其他不洁之物,民用污水亦倾入河中,水质很差,“每值潮汐涨而未满、退而未尽,担夫争水,水仅没胫,其色如墨,故饮之者非浸淫而患湿,即薰蒸而成疾,流毒何可胜言!”除了居民自担用水,上海出现了一批专门以担水为生的担夫。光绪初年,城内就有四百多名担夫。每到担水时分,担夫、居民竟相担水,加之城内街弄狭窄,前挤后拥,左碰右撞,溢出之水,使得街弄泥泞不堪,尤其是郑家木桥、打钩桥北之珊记码头、老闸等取水要道,更是人挤路滑,“城门口及大街小巷,虽晴天暖日,而足下无异于大雨时行,甚至有年老病人被撞遭滑而一跌至毙”。

上海开埠以后,西人常苦于饮水之不洁而思以改良之。1860年,旗昌洋行在外滩开凿了第一口深水井,井深256英尺,供洋行内部使用。1872年,租界建成第一座小型水厂,时称“沙漏水行”,地址在松江路6号(今延安东路北侧)。1875年,洋商格罗姆(F.A.Groom)等在杨树浦建成一座供水公司,即自来水厂,占地115亩,有沉淀池、过滤池、水泵、皮龙等设备,其业务为用木船载水分送到贮水池及向过往船舶供应过滤水,并用水车向用户家里送水,水价视路程远近而定,每千加仑从6先令6便士到13先令不等。当然,这种高价水一般居民是用不起的。此厂后被售于英商自来水公司。

从1870年开始,英租界开始筹备兴建大型自来水工程。他们对黄浦江及上海附近的河湖进行了广泛的水质调查,对上海人用水量进行了估算,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方案。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英美租界自来水公司的方案正式确定,取水地址选在杨树浦,故撤杨树浦水厂。1881年8月8日,该公司开始在虹口铺设自来水管,次年2月铺完,随后在英租界主要道路铺设管道。为了保证连续供水,公司在英租界中心地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了高31.5米、容量为15万加仑的水塔。1882年4月26日,该公司又在法租界铺设管道,向法租界供应自来水。1883年6月,工程全部完成。1902年,法租界自己创办了自来水厂。

交通工具。上海为江南水乡,传统交通工具水行则船,陆行则轿。当然,乘轿者主要是官绅及有钱阶层,一般平民只能以步当车,运货一靠船舶,二靠担挑肩扛。西人来沪以后,很快把他们在本国习惯乘坐的马车带入上海。据说上海是在租界开辟的第十个年头即1855年出现第一辆马车的,乘坐者是一个叫史密斯(J.G.Smith)的外国人,以后才逐渐增多。西人马车有双轮、四轮两种,有用一匹马拉的,也有用两匹马拉的。这种靠马拉、速度快、式样别致的马车,颇让上海居民耳目一新。

西人马车在上海出现不久,华人也仿其样式,制造乘坐。上海马车日多,工部局曾订立行车章程,一是马车一律靠左边行驶,二是华人马车不准超车,“凡马车之驰于道中,乘车者为西人,始可超前行之车而过之,若为华人,所乘固不能超西人之车,并不能超华人所乘之车,否则拘罚不贷”。后面这条歧视华人的规定,遭到上海华人的强烈反对。民国以后,这条规定被迫取消。

马车不只是一些绅商的个人代步工具,而且有一些马车成为公共交通工具。1877年,西人制造成一种仿照火车车厢式样专为游客代步的马车,2月1日投入运行营,往来于吴淞铁路、小东恁等处。其路线是小东门外滩、新北门、三茅阁桥、吴淞铁路,凡四站,早上七点钟开始,每小时往返一次,票价有一角、七分半、五分、二分半四种。这种马车,颇类似于后来的公共汽车性质,名称当为“公共马车”才妥贴,但当时并不叫“公共马车”,而叫“铁路马车”。不知是因其以吴淞铁路为终点站而得名,还是因其具有火车那种载客功能而得名。

同治初年,一种载货搭客的独轮小车进入上海。这种车源于江北,故又名“江北车”,不是西洋舶来之物,但它一度是上海重要交通工具。

1868年11月21日,上海开始出现几辆自行车,俗称脚踏车。其样式与今日自行车有相似之处,但差别很大。当时有两种式样,一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发。另一种也是前后两轮,人用脚踩前轮旁的铁条脚镫,靠其惯性行走。以后种为多。

1874年,有个英国人购得数十辆“外国洋车”,在租界载客。此车以一人在前曳之而行,故名“腕车”或“人力车”。或谓此车本由日本人创制,故又名“东洋车”。此车开始时轮高身阔,可容二人,后经改制,车身改小,只能坐一人。

东洋车较之独轮小车,稳妥而行速,故人皆爱乘,并给它起了很好听的名字“顺利车”。报称,车行出租此车,每日每车可得租洋三四角以至半元,拉车夫每日可得脚力费千文左右。

上海人见有利可图,竟相仿造,东洋车日多。1875年,公共租界已有车满为患之虞,工部局规定每年发放人力车照会不得超过500辆。许多车夫不懂得租界关于车辆靠左行驶的规定,拉着车子满街跑,致使租界交通相当拥挤。车夫因违章被送到会审公廨的,每天有十余人到数十人之多。

人力车进入上海以后,由人力车改制和靠人力推拉的其他载客运货车辆也相继出现。其一,日本式推车。此车于1883年5月12日开始出现于上海,由日本引进,其车夫头戴竹帽,身穿青布号衣,前绣中文字号,后绣西文字号,内着窄袖短衣,下穿小脚裤,足蹬草鞋。其二,三湾式车。此车类似于人力车,为钢丝胶皮轮,主要由寓沪日本人经营,据说车费较人力车为贵,故坐其车者多为洋人。其三,黄包车。此车系由人力车改进而成,起初木轮外裹以胶皮,后改为胶皮空心轮。因车身涂黄色,故俗称黄包车。胶皮轮较木轮更省力,行驶更稳,又不损坏路面,故逐步取代木轮车。其四,榻车。为人力货车,以其形似卧榻,故名。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运货可打一吨,且稳当安全,其形制类似于今日之平板车。其五,老虎车,亦为人力货车,车身狭长,行动灵活,颇适应在小巷中拉货。本世纪初,上海陆地运输工具主要为小车、榻车、老虎车。据1912年统计,上海有小车5790辆,榻车650辆,老虎车305辆。

1881年7月,上海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要求创办电车事业,获准,法租界遂开始筹备兴办电车。1898年3月24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合组一个电车设计委员会,由两租界分别派出董事、工程师组成。1908年2月,法商电车公司开办的有轨电车正式建成通车。一条线路自城边小东门、小东门路、法租界外滩、公馆马路、坟山路、西江路、宝昌路,直至徐家汇路。另一条线路自外滩、洋泾浜、天主堂街,至公馆马路。电车两

轨之间距离为一公尺,用电压为500-600伏,上挂电线,下通轨道。在市内,输电线在地下,在市外,输电线在空中。车内装灯、警铃等。车座分两等,票价因座位等级、距离远近而异。

此外,洒水车、垃圾车、洋水龙、大自鸣钟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都已传入上海。洒水车是在马车上架一方木柜,可储水数十担,柜后横一铁管,遍凿细孔,其管上通水柜,内设枢纽,用的时候拨动枢纽,水即从孔中喷出。驱车疾行,每车水可洒半里多路。垃圾车是在马车上架一大木柜,数名夫役随后,每日两次,将街道上垃圾装走。洋水龙是救火专用器具,用皮管数十丈,使管尾浸入水中,发动机器,能吸水从口喷出,势如骤雨洒空,滂沱四注,从而扑灭火焰。所用吸水装置,开头是用人力转动,后发展为机器带动。大自鸣钟最早出现在法租界公董局楼上,离地八九丈,高出楼顶,势若孤峰,四面各置钟盘,报时报刻。其他酒精灯、显微镜、烧杯、天平等科学实验用品,缝纫机、自来风扇、火柴、肥皂、洋伞、牙刷、牙粉等日常生活用品,也都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纷纷传入上海。

火车在上海开行始于1876年。还在1866年3月,英国驻华公使阿利国便以上海黄浦江地方,洋商起货不便,面商中国总理衙门,要求在上海修筑一条铁路,结果遭到拒绝。六年后,1872年,英商怡和洋行瞒着上海道台,伪称开筑马路,购买虹口以北直达吴淞一带地皮,着手修筑铁路。路基工程于1874年12月动工,1876年基本竣工。同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一段先行试车。7月3日,上海至江湾段正式通车。12月1日,上海至吴淞铁路全线通车。

英商在上海建造铁路,行驶火车,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其一,即使按照不平等的《上

海土地章程》,英商也无权在上海建造铁路。其二,吴淞铁路大部分地段,不在租界范围内,英商更无权染指。其三,铁路修建伊始,上海地方政府就表示了坚决的反对态度。对于英商的侵权行为,上海道一再提出严正交涉。1876年8月3日,火车在江湾北首意外压死一名三十余岁的华人,这使中国官府的态度变得更为强硬。经多次交涉,10月24日,双方达成协议十条,主要内容为:铁路由中国政府买断;买款分三次付清;买断以后,火车归英商管理再行驶一年,时间自光绪二年九月十五日(1876年10月31日)至光绪三年九月十五日(1877年10月21日)。1877年10月,中国政府如期收回这条铁路,旋即将其拆毁,火车与铁轨被运往台湾,以后又被运到北方,为修筑开平煤矿铁路之用。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 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 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 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上海

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年结束。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上海是在1843年开埠的,成为了通商口岸,在那以前,外国人不能在这里进行正式的中外贸易。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广州距离欧美最近,发展应该最快,但事实上上海成为了发展最快的一个口岸。从1852年以后,上海的发展一直远远领先其他城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对外贸易一度占全国总额的80%,这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英国人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觉得上海港口很好。鸦片战争前,他们已经来考察过了,觉得上海外滩这个地方不错。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清朝在上海的地方政府觉得,将外国人安置在城外,可以省去不少麻烦,于是就将租界设在县城北面。后来,法国人也把租界放在县城的北面,靠近黄浦江边。 奇特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黄浦区2017年高三历史一模试卷

黄浦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2017年1月 (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右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 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晚期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年代, 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 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 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 3.观察右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 最早形成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不包括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剧了民族矛盾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下列人物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曾国藩D.康有为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获得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好处,纷纷要求清政府在同本国签订的条约中加上一条 A.领事裁判权B.“最惠国”待遇C.门户开放D.协定关税 8.“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 A.甲午海战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瓜分狂潮

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太平军对上海地位的影响 1860年5月,大清东南的经济中心苏州城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中。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的东征部队日益逼近,江苏巡抚徐有壬慌忙之下下令焚毁客商云集市场繁盛的金门、阊门一带,顷刻之间火光四起,散兵游勇乘机抢劫作乱,以至万千财富化为乌有,哭声震天。6月2日,苏州被太平军攻破。 苏州的巨商富室们倒并没有坐以待毙,精明如斯,自然晓得最安全的门路--投奔洋人。他们纷纷怀抱巨资,携家带口逃往由英法联军协助保卫的上海,为上海带来了数以十万计的人口和巨额资本,极大助推了上海的城市发展。 太平军占领苏州后在原苏州城墙外修建连成一线的石垒碉堡,从侧面展现了苏州攻防战的惨烈和对苏州地方经济的破坏 太平天国之乱平息后,老牌经济重镇苏州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地位,而上海则一跃成为亚洲最大城市与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对此,日本史学者宫崎市定认为“……近现代上海的繁荣,无非是以太平天国为契机,苏州的繁荣转移过来的结果。……”这也代表了一种常见的观点,即上海的崛起,似乎全凭了战争的偶然,上海是捡了苏州的便宜。

太平天国战争波及的大致范围,长三角腹地更是双方翻覆争夺的地区 果真如此吗?假如苏州不被太平军攻破,上海还能成就后来的地位吗? 实际上,上海取代苏州,并非简单的地点转移,而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的彻底转型。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败相早露。太平军的作用,不过加速了苏兴沪衰这一必然历史进程而已。 苏州城的经济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清末已趋于衰败 长期以来,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近江面海,以其经济的富庶和文教的发达著称于世,号称“人间天堂”。及至明清,这个“天堂”达到了极盛,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并因明末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生产关系,成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标本地区。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了明末至于清末近二百多年的发展,这个“芽”竟还处于萌发阶段。不仅如此,随着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化,此时的苏州早已衰机暗藏了。 清代的京杭大运河 苏州素称发达的手工业,是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长期停留在政府和皇室筹措人的地位上,与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其主要内容为:一、租地范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六、华洋分居。界内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 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上海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内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内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内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全文)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订立双方:清政府、英法美领事 1854年7月5日 一、新章所指界限后附地图,即系道光二十六年八月初五日巴领事与宫道台所判,并于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二日经阿领事与麟道台,复又按二十九年三月十七日敏领事与麟道台勘定法兰西地界,出示内指,南至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朱家桥,东至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等处,曾经法兰西钦差大臣会同广东制台徐,均行允准。界内军工厂、新开邑、厉坛三处,并英国领事衙门,均属官地,不在章程之内,嗣后美国与法兰西所用官地,亦一律办理,惟照例给付钱粮。 二、界内租地。凡欲向华人买房、租地,须将该地绘图,注明四址亩数,禀报该国领事官,设无该国领事官,即托别国领事官,即查有无别人先议,以及别故,并照会三国领事官查问,如有人先议,即立期定租,倘过期不租,凭后议人租用。 三、定租。查明无先议之碍,即议定价值,写契二纸,绘图,呈报领事官,转移道台查核,如无妨碍,即钤印送还,归价收用。至址内迁移坟冢,中国例不入契,另行议办。 四、立契付价后,仍照旧用道台全衔,填契三纸钤印,并由道台照会三国领事官,以便存案填图备查。 五、留地充公。凡道路、马前头已充作公用者,今仍作公用。嗣后凡租地基,须仿照一律留出公地,其钱粮归伊完纳,惟不准收回,亦不得恃为该地之主。至道路复行开展,由众公举之人,每年初间察看形势,随时酌定设造。 六、立界。石租定地基,竖一石碣,上刻号数后,由领事官委员带同地保、业户、租主,亲至该地,眼同看明四址,竖立界石,以免侵越,并杜将来争论。 七、纳租。每亩年租一千五百文,每年于十二月中预付该业户,以备完粮。先十日,由道台行文三国领事官,饬令该租主将租价交付银号,领取收单三张。倘过期不交,则领事官追缴。 八、转租。租地皆注册为凭。凡转租,限三日内报明添注,如过期未注,即不为过契矣。其洋房左近,不准华人起造房屋、草棚,恐遭祝融之患,不遵者即由道台究办。大美国衙署之北至吴淞江一带,未奉领事官二位允准,不许开设公店,违者按后开惩罚。 九、禁止华人用篷、寮、竹、木及一切易燃之物起造房屋,并不许存储硝磺、火药、私货、易于著火之物,及多存火酒,违者初次罚银二十五元,如不改移,按每日加罚二十五元,再犯随事加倍。如运硝磺、火药等物来沪,必需由官酌定,在何处储存,应隔远他人房屋,免致贻害。起造房屋。札立木架及砖瓦、木料货物,皆不得阻碍道路,并不准房檐过伸各项,妨碍行人。如犯以上各条,饬知后不改,每日罚银五元。禁止堆积秽物,任沟洫满流,放枪炮,放辔骑马赶车,并往来遛马,肆意喧嚷、滋闹,一切惹厌之事,违者每次罚银十元。所有罚项,该领事官追缴,其无领事官者,即著华官著追。 十、起造、修整道路、码头、沟渠、桥梁,随时扫洗净洁,并点路灯,设派更夫各费,每年初间,三国领事官传集各租主会商,或按地输税,或由码头纳饷,选派三名或多名经收,即用为以上各项支销。不肯纳

设立租界对上海地影响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11月17日,正式开埠。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

凡23条。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二、租地具体办法。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六、华洋分居。界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七、开设贸易场所。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1853年以前,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1853年到1855年,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1854年7月通过的《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这一变化,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重大问题。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两以上的外国人。纳税人会议有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年会多在每年4月初召开,特别会议则不定期。纳税人会议权限相当广泛,举凡工部局年度预算决算、特征税捐的决定、执照的发

上海租界历史

中国第一个租界是怎么形成的 提起租界,人们不禁会想到旧中国的那段屈辱历史。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然而在中外最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并没有租界这一说法,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 中国商人主动巴结,英领事挤进上海城 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在东方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刺探寻觅良港。很快,他们就看中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 鸦片战争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从南京赶到上海,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经过几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今上海外滩一带)的一块地方。当时那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但璞鼎查认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贸易运输,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尔带着6名助手来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道台衙门,拜会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宫慕久。宫慕久客气地把巴富尔领到客厅嘘寒问暖。巴富尔刚一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台大人,根据贵我两国签署的条约,上海已被辟为通商口岸。我此次登门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讨具体开埠时间的。” 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宫慕久当然不敢对朝廷签署的条约存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看到宫慕久那么爽快就敲定了开埠日期,巴富尔来了精神,来时他就琢磨着在上海县城内觅一上好地皮,建造气派的英国领事馆。“我初来贵地,今后与大人会常来常往。如果不嫌麻烦地话,能否请大人帮忙在城内物色一块地供建领事馆之用。”巴富尔不露声色地说。 这几句话让宫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后如果华洋杂居,难免会闹点乱子出来,到时朝廷怪罪自己可担待不起。他强压心中的不悦,定了定神说:“领事先生,上海县城素有…小苏州?之称,人口众多,城内已拥挤不堪,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供建馆。如果领事不嫌,我倒愿意代劳在城外替领事寻觅。” 宫慕久的拒绝让巴富尔很是懊恼,但他哪肯罢休。一连几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内四处寻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断对宫慕久施压,并扬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愿在城里搭建帐篷居住和办公。正当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一名中国商人主动找到巴富尔,愿意出租其房屋给巴富尔作领事馆用。巴富尔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马上就租下这座有52间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宫慕久也只好以此处不扰民为由,奏报朝廷后予以默认。

上海最传奇的租界与外滩

1845年,英领事巴富尔和上海道台宫慕九订立《上海地皮章程》,确定将外滩一带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然后不用几年,美租界、法租界便相继设立。最初,因为中国政府拥有行政司法权,外国人是需要租赁使用居留地内的土地与房屋。到1854年,英、美、法领事趁“小刀会”起事的混乱局面,擅自成立自治性的市政机关工部局。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1899年改称为公共租界。屡经扩张后,上海租界面积达48,000余亩,成为独立于中国制度外的“国中之国”。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3年夏天,租界才正式取消。 1849年,上海道台麟桂以告示形式同意法租界成立,面积为986亩,当时有9名法国人居住。“租界”实是法领事敏体尼的发明,此举改变了原来“居留地”的提法,为租界日后成为“国中之国”埋下伏笔。1862年,法租界脱离了英国人控制的工部局,成立法国人自己的公董局,从此法租界便开始独立行政。后屡经扩张,到1914年,袁世凯为缉拿革命党人,派员与法领事签订《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划分警权协定》,将法租界扩至13,001亩。至今,上海西南区还保留着“法租界”的独特风貌。 会审公廨是中国政府于1869年依《上海洋泾滨设官会审章程》订立,在英美租界(后称“公共租界”)成立的司法机构。起初,由上海道委任同知一人为谳员,处理较轻微的案件,但牵涉外国人的案件便须有外国领事会同审理。后来外国陪审官势力渐大,判决大多以他们的意旨为准,执法权尽为工部局所控制。1903年至1927年,华人关炯之三任谳员,他敢于与领事团对抗,坚持判决必须公正,其中尤以“黎黄氏案”赢得国人尊敬。“五卅”运动后,领事团迫于社会上反帝国主义的压力,与江苏省政府签订《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暂行章程》,交还公堂,会审公廨便改为临时法院。 成立于1854年的工部局先后是英租界、英美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机关(法租界于1862年退出,另立公董局),受外国驻沪领事团和公使管辖,拥有人事、治安、征税、市政管理与建设等多项权力。工部局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下设若干咨询委员会,从纳税外国人中选出,直至1928年,才开始有华人加入。工部局执行部门由万国商团、警务、火政、卫生、工务、书信、教育、总办、华文、财务等机构,以及图书馆、乐队等团体组成,还设有法院、监狱等机构。至1943年租界取消,工部局亦同时结束。 上海西南区的“法租界”气氛浪漫、环境幽美,浓密的梧桐树绿荫掩映着美丽的住宅,是所谓“高尚住宅区”。但是,这里的豪宅却只有顶级富人才有能力居住。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法租界开始建造大批新式里弄,这些建有花园的住宅有独立式和复式两种,建筑设计有西班牙式、立体式和日本式等,内部设备齐全,多有热水汀(即热水器)或汽车间。外墙门窗和阳台栏杆的装饰设计都很讲究,符合城市中上阶层人士的需求。今天这些里弄大多被列为“优秀近代建筑”而受保护,如上方花园、永嘉新村、新康花园等等,成为一大城市景观。 在公共租界内,治安管理采用英国占领地的模式,如印度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小刀会起事之后,当局开始雇用西人做巡捕,当中很多是来自印度的英籍锡克人。他们头包红头布,地位不高,多在街头巡视或者充当门卫,常与车夫摊贩等发生冲突,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安南巡捕”则是1900年法租界公董局采用的“以黄制黄”策略,他们是从越南调来的,人数最多时有600名。他们也负责马路巡查的任务,对违反规例的人力车辆“撬照会”。公董局警务处竟硬性规定他们每月最少要“撬照会”30张,这样,上海的车夫便遭殃。 1844年,英商租上海县城北沿黄浦江边一段,开设洋行和领事馆。几年之后,外滩苏州河

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摘要】沪上的文化被称之为“海派文化”,“海”乃“海纳百川”之寓意。海派文化源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强制性的侵入,然而这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反而让上海成为多种文化汇聚的集结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本文旨在特定分析“租界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来一窥上海,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租界海派文化生活方式兼收并蓄 一、租界的起源与特质 中国近代之有租界,由上海开始。租界按字面意思解释,是“租借地界”的意思,这自然远不能传达其特殊涵义。对于租界概念的表述,尚无定论,大体而言,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1 清政府出于“华洋分居”的考虑,对租界内洋人的活动,包括政策规定、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之类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任由大小租界各自发展。在各个租界中,以英、法、日三国为主,让身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充满了异域风情。 英租界在整个上海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发达的地段,位置在当时苏州河以南,静安寺以东,洋金浜(今天的延安路)以北地区,李家庄〔北京东路〕以南的土地,确定英租界西部界线为界路〔河南中路〕。到1848(道光廿八年),英租界扩张,西部界线至泥城浜〔西藏中路〕。这一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浦西最繁华的地段,外滩33号留下的原英国领事馆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象征。英租界带来的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尤其是各类商业。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6221人。在工部局董事会成员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数席位,居于主导地位。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其狭长的形状让它和外界的接触更多,独特的法国式生活情趣也由着狭长的土地蔓延至上海的其他角落。法国式的浪漫与优雅让原法租界的土地成为沪上文化气息最浓的所在,霞飞路、巨鹿路、复兴中路等等,巨大的法桐掩映下的绵长 1费成康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研究室《中国租界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384页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 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对租界的评价 (1)租界是“国中之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 (3)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为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某些相对有利的空间。 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 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 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 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 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 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 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 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 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 考情分析 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考点梳理 崧泽文化 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 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 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越、楚。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 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有“小苏州”之称) 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 1842 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 (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均有租界的存在。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块租界。

为什么是上海——租界档案里的红色革命源流

为什么是上海 ——租界档案里的红色革命源流 李红 1921年7月,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宣告诞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细节虽有些模糊,意义却更为清晰和重大。 1920-1921年的上海发生了什么?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解密档案,正是还原历史细节的一把钥匙。1920年代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日报》的开放卷宗,通过细细解读这批档案,后人可以以更加清醒的自觉,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这一命题。 租界警务密报 自1843年开埠以后,近代上海逐步形成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一市三治”的奇特政治格局,由于缺乏统一的权力中心管控,那分割的地理格局、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混居的活动人群,折射出近代上海那个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图景。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多元结构所造就的“无序的活力”,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进而形成历史事件。 在华洋杂处、分而治之的1920年代上海,一年中,发生着数不清的琐事和要闻,密谋和公务。1920年8月22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务日报》(S. M. C. Police Daily Report)在“中国情报”一栏中,突然出现长达36行的情报秘闻:陈独秀,前北京大学教授,现居环龙路。据报道称,陈正于该处安徽籍人士中组织一社团,旨在改进一系列安徽事务并废除现任督军。 几个月前关于陈独秀的调查表明,陈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大约35岁。去年,在学生进行反对将胶州割让给日本的游行示威时,陈独秀受到北京政府的逮捕。政府指控他作为一些书籍的作者,在书中有鼓动暴乱的倾向。 到达上海后,陈独秀去了全国学联和江苏教育联合会,但并没有参加任何学生会议,至此也可以确定他并没有公开卷入到学生动乱中。一般认为,陈独秀是一位相当激进的改革者,在北京时曾撰写过一些书,这些书在发行流通之前就被政府控制了。但是在没收前,学生就从政府圈得到了这些书的一些印本。①以上文字,是由工部局警务处长麦高云(K. J. McEuen)呈送总办利德尔(N. O. Liddell)的报告。其中关于陈独秀的这段文字,也是该期《日报》中篇幅最大的一则。《警务日报》是用英文撰写的,将陈独秀的名字拼写为Chen Tuh Hsu, ①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警务日报》(1920年8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 案号U1-1-1127,第114页。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日语:上海共同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历史-------------------------------------------------------------------------------------------------------------------- 设立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1854

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合并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扩张 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数次扩张过程。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越界筑路 参见: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 二十和三十年代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枪杀中国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国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孤岛时期

租界文化对上海市民性格的影响.txt.doc

周怡倩马尚龙 内容摘要上海租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租界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征,这种文化样态对上海市民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租界文化市民性格上海多元性殖民性商业性 作者 1周怡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研究生,《青年报》编辑;2马尚龙,《现代家庭》杂志主编,中国 作家协会会员。(上海:200433) 上海是一个因租界而繁荣的现代都市。自1845年上海英租界的正式辟设,到1945年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上海租界存在的历史刚好100年。这100年的发展历程,上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租界文化。租界文化对上海市民性格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试图概括租界文化的形态和特征,并分析这种文化样态对上海市民性格的影响。 一 所谓“租界文化”,李永东先生认为,“租界文化”是指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外国租 界的相继开辟,在以上海租界为主的租界区域逐渐形成的殖民性、商业性、现代化、都市化、市民化的中西杂糅的文化形态,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种文化模式。[1 ]梁伟峰则认为,租界 文化是随着租界的辟设、中外接触的增多而依托租界而发生出来的一种以混合中西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移民文化,它被租借居民所共同认同,具有鲜明的殖民性、多元性、近代性和自治性。[2 ]虽然学者们对租界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总体而言,租界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现代性(殖民性)和商业性等四个特征。 第一,多元性。上海开埠之后,租界由原先的荒凉之地变成了一个“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移民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身份的人聚集在这里。身份的多元带来的必然是文化的多元。在租界,南来北往的中国文化习俗多元共生,相互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碰撞和交融。在这里,人们既能欣赏到细腻、婉约的江南文化,也能感受到粗狂、侠义的北方文化;既能感受到歌剧、绘画、书法等雅文化的熏陶,也会流连在滑稽戏、鸳鸯蝴蝶派文学等俗文化的世界乐此不疲;既能体味到地主乡绅身上残留的中国传统文化余蕴,更能沐浴到西方人自由、平等、民主理念带给人们的精神洗礼。西方城市制度的横向移植和中西文化的直接交流,在租界化的上海酝酿出了许多奇异的特性,——既来之于西方又不类同于西方,既生之于中国又异之于中国。正如李康化所言,“人常讥上海是四不象,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 又无所不可的怪物,这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3 ]。 第二,包容性。由于租界的人口主要由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本地人非常少,再加上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 格局中,上海地区在很长时期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4 ],这种边缘地位,弱化了上海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力 ,决定了上海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是开放和包容的“拿来”态度。不仅“一般移民来到移民地常要面对当地人的排外情绪 、地方主义的问题,在租界基本就不存在”,[5 ]而且移民们在租界里,也是来去自由,他们能够尽可能发挥个人潜能和创 造性,文化性格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租界里的人们不仅不会排斥外来文化,而且还主动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样式,加以融合和创新,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奉行“拿来主义”,久而久之,西方文化逐渐内化为租界人的生活和审美的价值判断 标准。 第三,现代性。西方文明的落地生根在促进租界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方面起了摧枯拉朽的决定性作用。在多元文化共同交织的租界文化中,民众对西方文化情有独钟。人们不仅在器物层面享受西方照明用具、自来水、通讯工具带来的极大方便;更在制度方面认识到西方的教育制度、作息制度、议会制度的先进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学习和接受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西方先进理念。“上海市民日趋健全的市民意识、法制意识、公共秩序意识,都是上海人对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认同的表示,都是中西文化平静地、深层次地交流的结果。”[6 ]租界文化的现代性又是和殖民性相 伴而生的,外国侨民在将西方现代理念传播给华人的同时,也将居高临下、轻视冷漠的殖民心态带了进来。租界文化中的现代性与殖民性内在的矛盾冲击,表现在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与对峙中。这种文化对峙深深地影响了上海人的性格,并决定了上海市民在政治问题上的远离态度和“主体暧昧”[7 ]的特点。 第四,商业性。上海租界的工商业的繁荣,带来了中国现代商业意识的崛起。正如仲富兰所说,西方商人的行为方式与观念意识给上海商人以巨大影响,带给上海人较强的功利意识与经济观念,西方的契约精神和公平交易的理念也构成上海文化中颇为显著的特点;“合作共赢”的底气加上因融入天南地北的文化色彩而具有的包容意识,造就了上海人中的无 数商界精英和行家里手,他们既识货又明理,敢于也善于商战。[8 ]重利、以资本衡量个人价值、追求享乐和刺激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为租界移民所羡慕和模仿。租界浓厚的商业氛围培养了上海市民“精明而不失厚道、实际而崇尚能力、算计而不失面子、开拓而遵守规则”[9 ]的文化个性。 二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今、华洋、城乡、雅俗、新旧、情理等文化冲突在频频发生中逐渐变化、和缓,直至趋同,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市民的衣食住行,行为方式,也影响到上海市民的性格。洋派,内敛,高傲,构成了上海女性的主要性格特征。 1.洋派。上海女性是中国最早的时尚引领者。她们身上所具有的独立、时尚、小资等近代意识觉醒的过程,和西方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法语: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于上海市卢湾和徐汇两区内。上海法租借由河内直接管理。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设立:1849年开辟。扩张:1900年小幅扩张。1914年大扩张:法新租界,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区。收回: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法国侨民 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 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河北献县),各种教会机构——圣伊纳爵堂、主教府、好几个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男女中学等等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都是从这里衍生而来。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内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泾浜圣若瑟堂)。震旦大学和广慈医院位于法租界的中心地带。在外地的天主教修会和教区也纷纷在上海法租界设立帐房,经营房地产。 相比之下,法国对华贸易不够兴盛,法租界内只有寥寥

可数的几家法国商行,出口生丝到里昂。 英美侨民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经营的英美商人,纷纷选择在法新租界营建住宅。美国人在贝当路兴建了美童公学和国际礼拜堂。 白俄难民 沙俄时代,俄国在上海的势力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有7000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大批贵族。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1934年,法租界有俄侨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侨3017人)。他们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漂亮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篮桥一带站稳脚跟后,都设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1934年,增至8260人。他们多数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吕班路、环龙路、金神父路一带,在霞飞路中段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使得霞飞路成为上海最浪漫的一条商业街。 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是俄国人。他们还培养了一批

难民之城:上海公共租界的例外,1842-1927

難民之城 -- 上海公共租界的例外,1842-1927 City of Refugees: The Exception of Shanghai Public Settlement, 1842-1927 (working Paper) 蕭旭智Hsu-Chih, Hsiao 前言 The boundary stone has been erected by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acting conjointly with the Shanghai District Magistrate and the two special deputies appointed by H.E. Liu Kun-Yi, Viceroy of Nanking, to mark the new limits of the Foreign Settlement of Shanghai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of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Taotai Li, of Shanghai, Dated the 8th May 1899 Kwansu 25th 3rd Moon 29th Day. (the front of F.S.B. –Foreign Settlement Boundary, 1899) 「華人居住租界,“並非以其權利,只作為外人社會的客人”」 (蒯世勛引述E.C. Pearce) “The Council is not opposed the principle of Chinese representation, but it holds the view that such representation should not be granted until there is every assurance that it will not be to the detriment of the vast interests.” (Sir E. C. Pearce,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April 7th, 1920) 一、難民之城 (1)難民與裸命(refugees and bare-life)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成立,開五口為通商口岸,上海是其中一個。1843年,英國領事Balfour來上海開埠,法國和美國分別在1849、1854成立法租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