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税收数据分析的五项核心要素

论税收数据分析的五项核心要素
论税收数据分析的五项核心要素

的影响、税源结构变动对税收收入级次的影响、工商业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的关系、所得税与利润总额分析、劳动者报酬与个人所得税的关系、税收收入预测等等。除此之外,税源监控、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收法制、人事教育等税务工作中也有诸多分析主题。

二、选择对象

税收数据分析是针对某项主题而展开的,主题又是现实的、具体的、有时间空间边界的,因此,在确定了分析主题之后,税收数据分析工作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依据主题确定分析对象,即:选取与分析主题有关的税收数据、信息和知识,屏蔽与分析主题无关的税收数据、信息和知识。在实践中,如何从“大集中”之后的省级或国家税务总局数据处理中心的海量税收数据中实现相关数据的精准供给是有难度的。

以纳税评估为例,并非纳税评估的对象越多越好,如果对所有企业普遍实施纳税评估,其结果很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因此,科学选择纳税评估对象就很有必要。常见的选择纳税评估对象的方法有申报资料勾稽法、逻辑错误检索法、综合评分法、判别分析法、Tobit模型估测法、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等。利用适宜的方法和模型可以初步筛选出疑点纳税人,按照纳税人疑点指标总得分情况,由高至低排列,分高者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大,应该优先评估。正确选择分析对象,可以减少税收数据的分析量,降低分析成本,提

论税收数据分析的

五项核心要素

◆ 谭荣华 彭启蕾

内容提要:税收信息化建设已不可逆转地朝着数据集中、系统整合的方向前进,当大规模的税收数据逐步集中之后,不同于以往的税收数据的深度利用便会提上日程,这是“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开创税收现代化新局面的实践需要。为了实现税收数据的深度利用,本文认为,税收数据分析必须把握好五项核心要素,即:确定主题,选择对象,运用指标、方法与模型,构建系统与组织管理。这是既有各自内涵,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关键词: 税收信息化 税收数据

一、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是税收数据分析的起点。按照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确定何种分析主题是基于决策支持的需要,也是决策过程中获取相关税收数据、信息和知识的限定条件。

如何确定分析主题呢?第一步,明确税收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为何种决策、政策提供支持服务;第二步,根据税收数据分析的目的提出税收数据分析的主题,进而评估分析主题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第三步,围绕分析主题确定所需税收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范围,提出对税收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规整的要求;第四步,按照分析主题的性质确定主题分析的形式,是以定性分析为主还是以定量分析为主。

由于客观上存在数据质量不高、方法工具不够完善以及知识局限等问题,即便分析过程都依据正确的规范进行,也不一定能够得到预期结果,或者所得结果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甚至所得结果与现实情况正好相反,不甚符合经验和逻辑的基本判断。倘若出现这种情况,则需要对整个分析活动进行重新思考,调整工作方案,弥补薄弱环节,直到取得成效或者放弃分析工作。

一般而言,税收数据分析的主题是相当丰富的,以税收与经济关系分析为例,比较典型的分析主题就有:税收收入与GDP总量的关系、消费总量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投资规模与税收总量的关系、产业结构对税收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税收政策分析模型支持系统及其在税制改革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70540015)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高分析效率。三、运用指标、方法和模型

当主题和对象确定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实现对税收数据的解析,这涉及分析指标、方法和模型的运用。现实的选择是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设立或选择相关的科学指标体系,或进一步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和模型。

1.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是税收数据分析的常用工具,其核心是指标体系。税收数据分析的指标体系大体由税收经济关系类指标、税收业务类指标和分税种指标所组成。

(1)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例如:税收与经济运行指标(税收弹性等);纳税人经营状况指标(盈利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平均周转率、资产保值增值率、企业税负率、税收增长率等)。

(2)税收业务指标。例如:税收征收指标(申报率、当期申报应纳税款入库率、缓征税款入库率、罚款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等);税收管理指标(登记率、发票管理走逃率等);税收稽查指标(处罚率、查补税款入库率、税收保全率等)。

(3)分税种指标。例如:流转税指标(流转税趋势变动指标、营业税趋势变动指标、应付账款率、应收账款率、预收账款指标、在建工程指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变动趋势指标、营业外收入增长率、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等);所得税指标(企业所得税趋势变动指标、折旧率变化指标、无形资产指标、个人所得税趋势变动指标等)。

这些指标都有各自既定的含义,能够反映税收与经济、税收管理与服务的状况,恰当运用将有助于税收政策调整或得出对税收工作有价值的结论。

指标分析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有一定基础、易于推广、收效甚快,因此,对纷繁多样的税收经济指标的透彻理解和熟练运用仍是广大税务干部的必修功课。指标分析法的局限在于不能更自由地在更大范围内综合利用复杂的数据资源,因此难以揭示更深层的规律。如果说指标分析法代表了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现实水平,那么更为复杂的方法和模型应用则应被视为税收数据深度利用的高阶和标志。

2.方法和模型。在税收数据分析中常见的方法和模型包括:数理统计方法,例如指数分析、时间序列

分析、估计和检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Bayes统计分析等,上文提及的指标分析法亦可归为本类;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例如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宏观经济模型,例如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和最优化模型等。由于税收数据分析需要借助大量的计算,OLAP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方法也至关重要。

换一个角度,依据分析数据的属性特征还可以把税收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做如下划分:

(1)以宏观数据的计算为主要特征的模型。主要应用方法包括时间序列方法(以ARMA模型族为主)、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和联立方程组法(大中型宏观计量模型)。这些方法侧重于自身数据的发展变化、各个总量数据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与之相关的计算平台包括EViews、SAS和SPSS等。

(2)以中观数据的计算为主要特征的模型。主要应用方法包括一般均衡分析(CGE)、投入产出分析(IO)等。这些方法侧重于分类/部门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与之相关的计算工具包括GEMPACK、GAMS和一些具有矩阵计算功能的工具如Matlab等,此外还有一些专用的工具。

(3)以微观数据的计算模拟为主要特征的模型。主要应用方法包括仿真、离散等。这些方法侧重于对微观数据发展变化的模拟,与之相关的计算工具包括ASPEN和Swarm等,此外,也有一些专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如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模拟软件。

随着“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进展,面对大型、复杂的税收数据分析,税务部门要特别关注税收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这是一种建立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联立方程系统,可以完整、一体化地刻画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经济结构、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决策以及经济均衡。该联立方程系统通过与经济统计数据链接实现了瓦尔拉斯定理的数值化和实用化,并且把各个市场联系起来描述经济主体和市场对税收政策变化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反馈效应,是评估税收政策的中长期经济效应的标准经验分析工具,主要应用于模拟税制改革、评价税收政策效果和分析税负归宿。

掌握税收数据分析中的方法和模型知识是一种巨大挑战。在理论基础方面,要具备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在分析工具方面,要具备一般数理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计算经济学分析方法、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税收数据分析中的方法。为此,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知识已成为税务系统广大干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挑战,相关的教育培训势必要跟上。

四、构建系统

税收数据分析最终要落实到一个高效稳定的,旨在统辖数据、指标、方法和模型管理与使用的计算平台上。这一平台能够提供数据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使用等功能,能够支撑模型建立、维护和调配的管理信息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这是税收数据分析的技术依托,也是决定税收数据分析是否可以实现重复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以税收政策分析模型支持系统为例,其内部封装了税收经济分析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而且能够提供模型维护功能。其构建过程包括研制中国税收政策分析模型和构建税收政策分析模型支持系统。在系统构建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封装各类税收经济分析模型,以降低模型使用的难度并扩大模型使用的范围。税收政策模型支持系统由税收政策分析模型库系统、税收政策分析方法库系统、税收政策分析数据库系统和税收政策分析人机界面四个主要模块所组成,如下图所示。

税收政策分析模型支持系统

税收政策分析 税收政策分析 税收政策分析

 模型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 人机界面

税收政策分析方法库系统

税收政策模型支持系统构成示意图

税收政策分析模型库系统负责管理税收经济分析模型,包括构建模型、更新模型和删除模型等功能。税收政策分析方法库系统包括一系列支撑工具软件的调用接口,这些外部分析方法软件用组件接口的方式存在于方法库中,成为模型库系统模型运行和分析的

支撑软件平台。税收政策分析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及其管理系统。税收政策分析人机界面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人机接口功能、分析业务预处

理功能和私有数据库与私有模型库的管理功能。

五、组织管理

人的因素和组织的因素在整个税收数据分析体系中是根本性的因素。首先,税收数据分析的主体必然

是人,是人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望及其对科学决策的更高要求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带来了税收数据分析的需求;其次,税收数据分析的结果必须通过人来加以判断和应用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最后,尽管很多具体

税收数据分析和计算是由系统来完成的,但是系统本身也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有鉴于此,对于税收数据分析而言,一个由人员、机构、组织、流程、管理、控制、规章和文化组成的

完整的支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组织体系是税收数据分析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可以依托原有的税务部门业务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在税收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形成税收数据分析流程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管理架构也至关重要,建立与现实情况相符合的管理架构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能将领导的决心和动力辅之以合理的管理架构,能够真正做到上行下效,税收数据分析过程本身以及最后产生的分析结果所能发挥的作用则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税收数据分析的组织体系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组织规模、人员构成、职责分工等;在管理架构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目标设定、流程控制、制度建设等。此外,税收数据分析的管理也包括针对分析系统本身的管理,例如参数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等著,杨开峰译《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谢波峰《浅谈税务数据深度利用中的经济模型》,《金税工程》2006年第10期。

(3)谭荣华、袁有杰《现代评价方法在纳税服务评价中的应用》,《税务研究》2006年第2期。

(4)王 敏等《税收经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税务研究》2005年第7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李方遒)「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税收征管」

对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思考

关于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的思考 摘要: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可以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提供科学依据。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数据分析应用 近年来,随着应用系统整合力度的加大,数据省级集中步伐的加快,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各地都在探索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为领导决策和强化征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税收数据分析应用的深入开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是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的关键所在,如何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来加强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这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税收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综合征管软件的推行、主体软件的整合和辅助软件的上线,各地都从基础性工作入手,把数据分析应用与税收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数据分析应用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数据不够全面准确,征管基础不实和税源管理薄弱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征管基础和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税务部门来说,纳入系统管理的纳税户数与实际管户相符,税务登记数据全面完整,申报征收数据真实准确,是确保信息数据全面准确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践工作中要完全达到这一要求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部门与税收管理密切相关的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也需要采集和处理,这就对数据采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税收数据分析选题实用性不强。目前一些基层单位的税收数据分析多限于常规分析,专题分析较少,而对本区域经济税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不能根据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政策变动、税制改革等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数据处理分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数据信息的深度利用在指导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和领导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数据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税收信息化进程在开始阶段没有按照“一体化”要求进行建设,各类税收应用软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后来虽进行了多次整合和集中,但长期形成的分散、独立的信息资源依然存在。这些信息数据分散在各级税务机关、各个应用软件中,数据共享度较低,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工作难度较大。一些基层单位从纳税人或其他部门采集的一些数据也没有统一的存储标准,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精)

88 305期 ◆郑东霞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来自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各类数据越来越多,为了对这些税收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 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使这些数据及其分析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税收数据分析制度 目前, 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作已经引起了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 但如何对税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 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来准确界定。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盘活有关企业税收数据, 使基层税务部门税收数据分析有一整套机制,应尽快建立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制度。通过出台税收分析与应用制度, 对内外部数据来源、采集方式、数据分析适用范围等提出明确要求, 对日常税收数据分析工作按照不同类别和主题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统一标准和操作流程, 从制度层面上增强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刚性, 盘活基层税务部门的数据资源, 为日常税收征管提供数据分析应用机制及科学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数据信息分析的作用, 满足日常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的需要, 便于基层税务人员在采集和应用数据方面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便于基层税务人员有效的规避执法风险。 二、完善综合数据分析系统 目前, CTAIS已经实现了数据大集中, 对征收、管理、稽查实现了全程管理, 为税务部门提供了直观的数据。但该系统还存在一些“短板” ,例如不能分税种、分税务所查询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等, 而且, 该系统与出口退税系统、车购税系统等分别独立运行, 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不兼容现象。建议在 CTAIS 系统基础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 上, 进行系统整合、数据兼容和程序研发工作, 建立统一的税收数据来源、查询、分析、决策平台。新平台应具备税收分析、监控预警和纳税评估等功能。 以所得税为例, 新平台应该便于税务部门按照不同口径自动查询分析连续三年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企业, 以 及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率、零申报率、有税率、① 入 库率、盈利面、亏损面变化等情况, 而不需要手工逐项计算, 使一线税收征管人员从繁重的统计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在预警功能中, 对企业预警指标异 常的给予提示, 及时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从中查找和发现企业经营和纳税存在的异常,及时进行评估辅导,有效堵塞征管工作中的漏洞。 三、建立税收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 外部渠道获取的税收数据信息, 主要来源于地方税务局、工商、技术监督和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与这些部门召开定期联席会议、电话沟通、联合发文等形式, 对部分数据资源进行电子或纸质资料的交换和资源共享, 但这些远远满 足不了需要, 外部数据的采集缺乏一个共同适用的共享平台, 不能做到随用随取。建议利用网络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根据需求互通、互换涉税数据, 实现数据交换的电子化,使各类数据实现点对点“对接” ,从而保证数据 资源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目前电子通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 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企 业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税收数据采集方式, 既有网上的, 也有IC卡的, 还有手工操作的, 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的软件和硬件

财政复习资料

?财政总论 本章主要对财政学最基本的问:“什么是财政”作出回答,并理清财政学的基本思路。 ?财政现象 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时时处处都存在着财政现象。 提问:你了解的财政现象? ?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古代:国计、度支、国用; ?英文:Public Finance ?一、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财政的起源 1.国家分配论……我国的主流观点 政治条件:国家的出现 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公共财政论……西方主流观点 ---解决市场失效 提问: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市场失效问题? ?财政的发展: ?奴隶制财政: 收入项目:(1)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3)军赋收入(4)捐税收入 支出项目:(1)王室支出(2)祭祀支出(3)军事支出(4)俸禄支出(5)生产性支出 ?封建制财政 收入:官产收入、田赋捐税收入、专卖收入、特权收入、债务收入。 支出:军事支出、王室费用和政府机构支出、宗教、文化支出、国债支出 ?特点: (1)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个人收支逐步分离。 (2)财政分配形式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实物形式与货币形式并存,并有力役形式,这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的。 (3)税收,特别是农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4)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新的财政范畴——国家预算。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收入:税收收入、债务收入 支出:行政性支出、军事支出、社会福利、教育支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的支出、债务还本付息支出 特点:

财政大数据综合查询分析系统(FCAS)

财政大数据应用案例 综合查询分析系统 (Financial Comprehensive Analyses System,简称:FCAS) 综合查询分析系统是一款报表展示系统。它以财政业务支撑平台为数据基础,通过抽取、转换整理后,以图表形式展示给用户。 图1 报表 一功能概述 综合查询分析系统用于满足各层次用户的查询及宏观决策支持,它能够产生各种汇总表、明细表,如《省本级预算明细台账》;资金账表《银行存款对应关系分析》;并且能够将汇总数据分解展开,如《总财力分析》、《总财力分析明细》。能够让用户从各种角度分析数据,为用户的分析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可以查询预算编制、指标、计划、支付、财税收入、非税收入、库存日报、电子缴款书等各个财政业务环节的数据。而且对各类查询报表进行了分析整理形成大类分析主题。 报表如下: 预算指标分析主题报表: 总财力分析 总财力分析(明细) 上年结转分析(明细) 上年结转分析(同期对比) 上年结转分析(分处室) 预算分配分析 预算分配分析(同期对比) 预算执行表(预算) 执行进度分析主题报表: 预算支出进度分析 计划支出结余 中央专款分析主题报表: 中央专款下达情况表 预算管理主题报表: 全省(市)支出预算情况分析 预算执行动态分析(分处室) 财政分处室分单位预算表 待分指标分配情况分析 本级对账单(明细) 下级对账单(明细) 预算执行主题报表: 实拨资金统计分析 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单位、科目) 预算计划支付情况分析 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分处室预算执行进度分析 预算执行分析(单位、功能、经济) 预算结余分析表 补助下级分析主题报表: 分地市补助支出情况分析 预算编制主题报表: 支出预算总表 省级支出预算分科目汇总表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

88 《税务研究》2010.10 总第305期 ◆ 郑东霞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来自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各类数据越来越多,为了对这些税收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这些数据及其分析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税收数据分析制度 目前,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作已经引起了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但如何对税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来准确界定。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盘活有关企业税收数据,使基层税务部门税收数据分析有一整套机制,应尽快建立税收数据分析与应用制度。通过出台税收分析与应用制度,对内外部数据来源、采集方式、数据分析适用范围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日常税收数据分析工作按照不同类别和主题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统一标准和操作流程,从制度层面上增强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刚性,盘活基层税务部门的数据资源,为日常税收征管提供数据分析应用机制及科学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数据信息分析的作用,满足日常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的需要,便于基层税务人员在采集和应用数据方面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便于基层税务人员有效的规避执法风险。 二、完善综合数据分析系统 目前,CTAIS已经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对征收、管理、稽查实现了全程管理,为税务部门提供了直观的数据。但该系统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不能分税种、分税务所查询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等,而且,该系统与出口退税系统、车购税系统等分别独立运行,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不兼容现象。建议在CTAIS系统基础 关于税收数据信息分析与应用的几点建议 上,进行系统整合、数据兼容和程序研发工作,建立统一的税收数据来源、查询、分析、决策平台。新平台应具备税收分析、监控预警和纳税评估等功能。以所得税为例,新平台应该便于税务部门按照不同口径自动查询分析连续三年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企业,以 及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率、零申报率、有税率、① 入 库率、盈利面、亏损面变化等情况,而不需要手工逐项计算,使一线税收征管人员从繁重的统计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在预警功能中,对企业预警指标异常的给予提示,及时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从中查找和发现企业经营和纳税存在的异常,及时进行评估辅导,有效堵塞征管工作中的漏洞。 三、建立税收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外部渠道获取的税收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地方税务局、工商、技术监督和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与这些部门召开定期联席会议、电话沟通、联合发文等形式,对部分数据资源进行电子或纸质资料的交换和资源共享,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外部数据的采集缺乏一个共同适用的共享平台,不能做到随用随取。建议利用网络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求互通、互换涉税数据,实现数据交换的电子化,使各类数据实现点对点“对接”,从而保证数据 资源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目前电子通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税收数据采集方式,既有网上的,也有IC卡的,还有手工操作的,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的软件和硬件 ① 有税率是指纳税企业户数占已申报户数的比例。 工作探索 Surveys and Thoughts

大数据时代的税收工作新思维

大数据时代的税收工作xx 如今,互联网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将"一切"联系起来,为整个社会开拓了无限的空间。税务工作如何适应新时代,更好地应用网络、数据,更好地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大数据时代纳税服务的转变 办税流程的转变——更加简化、优化。网络数据时代为税务机关流程再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是使办税流程更加简化,将涉税事项尽量前移下放至办税服务厅即办,改"事前审核"为"先批后审",尽可能缩短流程。二是数据共享,使流程更优化,充分运用影像系统等技术,使数据在系统内、外单位间自由转换、充分共享。 超越时空的转变——服务无时无处不在。一是扩大同城通办事项的地域,由"全市通办"扩展到"全省通办",进而扩展到"全国通办",使纳税人不受主管税务机关的地域限制,在任何地方即可办理涉税事项。二是拓展24小时自助终端,纳税人随时都可轻松办理涉税业务。 三是积极推广手机服务。现在有人将手机比喻为人体的一个新器官。毫无疑问,在及时性、灵活性方面,手机服务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可以借助APP、官方微信等平台,实现无处不在的纳税服务。 富于个性的转变——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在税务工作中,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税务网为依托,以社会中介为辅助,通过强大的税务云,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为纳税人提供更多的量身订制的服务,以达到"个性化需求个性化满足".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提供网罗天下的个性化服务。 碎片服务的转变——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要通过网络纳税人学校、税务论坛、搜索引擎、税务云等,使各种碎片化的税收资源,如政策解读、税案解析、纳税辅导等充分整合、共享、交流,为纳税人提供包罗万象的服务。 纳税服务体验的转变——真实化、游戏化。我国税收政策相当繁杂、多变,目前的纳税服务大多停留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辅导,显得较为枯燥、难懂。这就需要依托软件开发,使办税流程、涉税事务融入体验室甚至游戏中,

第五部分税收数据分析应用

第五部分税收数据分析应用 第六章税收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是现代管理的灵魂,是进行科学管理、分析、决策的基础。随着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收分析等各项工作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数据质量不仅是税收执法质量和税收征管质量的具体体现, 还成为保障税收数据分析的基础, 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必然影响税收工作的质量, 而由于数据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不一致所带来的数据质量问题也成为制约数据分析应用的瓶颈。 第一节数据质量的概念和特点 1.1 数据质量的概念 狭义来说, 数据是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而本章要讨论的是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定义的各种类型数据, 除了可用于计算的数值型数据外, 也包含以字符表示的文本和非结构化的图像数据。以纳税人登记资料为例, 涉及到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地址、注册资本、营业执照电子扫描件等,其中注册资本是数值型数据,而名称、地址就是字符型数据,营业执照电子扫描件就是图像数据。 数据本身并不存在真假、质量高低的问题, 而将其置于一定的关联关系和生存环境, 赋予一定的条件和意思表达, 则就要求数据能准确展示对事物的数字维度。所以说,数据质量是基于事物事实,能准确表示事物的数字语言,对其数字真实性、完整性、自洽性的量度。 真实性即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 完整性是说数据是充分的, 任何有关操作的数据都没有被遗漏, 自洽性即数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数据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约束,这种约束描述了数据的关联关系, 数据必须能够满足这种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而不能够相互矛盾。数据的真实性、完备性、自洽性是数据本身应具有的属性,称为数据的绝对质量,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

财政学资料归纳分析

选择题 1.()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7.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8.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9.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与社会效益 D、企业效益 10.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A、C+V+M B、C+V C、V+M D、C+M 11.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A、农业 B、重工业 C、建筑业 D、轻工业 12.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东部沿海 B、中部省份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13.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14.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构成. A、c B、v+c C、m+v D、c+v+m 15.财政积累的源泉是() A、v B、m C、v+m D、c+v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17.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18.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孝林、蒋正好、罗鑫 摘要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周期的低谷都能平稳过渡,避免大幅度的震荡和不稳定,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不可没。宏观调控主要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构成,其中财政政策在对国内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促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正文 一、我国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1.我国从1978开始至2009年各年的财政收入变化与GDP增长的比较 注:由于年鉴数据缺失1981~1984的财政数据未能在上图中显示。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财政每年都在增长,并且增长率在逐年增加。并且增长率逐年提高,在2009年达到了68518.30亿元人民币,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132.26亿元相比,相当于此年的60.5倍左右,并且在31年间平均以每年14.15%的速度增长,下面我们对比GDP增长情况。 在1978年我国GDP为3645.217亿元,而2009年为340506.9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为93.4倍,平均每年15.76%的增长速度。相比来看, (1)、GDP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民的财政负担相对比例在下 (2)、但是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68518.30亿元,而GDP为340506.9,财政收入占GDP 的20.1%, 而同期即2009年美国为19.1%左右,日本为11.1%左右,,我国的负担与他国相比还是有点高的。

(3)、我国财政收入连续31年税收收入同比增减率一直保持正值,且绝大多数在10%以上,而日本和美国在1978~2009年之间分别出现了8年和4年的税收同比负增长,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相当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大局的建设。 2.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及变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我国财政收入中地方的比例占了巨大的比例占84.5%中央仅占了15.5%,但从94年开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从94年至今,中央与地方财政五五分成,基本上是各占一半。从1978初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7年中,中国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能够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使政策执行有效。中央政府统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推行其政策。同时减轻地区发展不平衡,用以支持落后省市发展,同样有财力来办大事,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 3.我国主要税收收入的构成情况(2009年)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5-11-16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犹如一波千尺巨浪,汹涌而至。个人、企业、政府无不被这思维技术理念的大变革所席卷,各行各业都跃跃欲试,弄潮其中。当新一轮的税收现代化改革的号角吹响时,改革浪潮与大数据浪潮已不期而遇,在这碰撞与冲击下,大数据正催生着新的治税思维。 一、大数据成就了一个变革的时代 大数据,近年来风靡全球,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然而对其的理解却几乎都是模糊不一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也许它初始是大到需要改进处理数据工具才能处理的海量数据,而由此促进了新的处理数据的诞生,并最终成为了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以及改变市场、组织机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的方法。研究机构Gartner则将“大数据”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无论何种,大致上可以说明大数据是传统模式(或流程、工具、手段)无法处理的海量数据集。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甚至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由此,大数据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故而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爆炸,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撼动与巨变,于是成就了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一个数据无所不在、改变蓄势待发的新时代。 二、大数据时代促动了现代治税理念 我国税收现代化进程伊始,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带来的诸多变革,无疑将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税收改革。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现代化规划蓝图中,完备规范的税法体系、成熟定型的税制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稳固强大的信息体系、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构成了基本实现税收现代化的总目标。且不说毋庸置疑的信息体系、显而易见的征管体系,与大数据有如此直观又紧密的关联,即便是税法体系、税制体系、服务体系等其他体系,也亟需大数据的“发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产、数据分析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将使得传统的治税思维将难以为继,税收现代化建设首推治税理念的现代化,税收治理的大数据思维。 (一)大数据时代,税收治理应更加注重预测与决策 多年来,我国税收管理一直重视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并不断地完善和深化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管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然而,传统的数据管理往往常规分析为主,深度挖掘不足,事后管理为主,事前预测不足。在大数据构成的世界,一切社会关系都可以用数据表示。从数据到大数据,不只是数据数量和种类的无限扩大,更多的是其藏于海平面之下的亟待于我们去深度挖掘和应用的钻石石油般的资源价值。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经济现象与事物,只有集中海量纷繁包容的原始数据,才能揭示总是隐藏在数据的相互关联之中的事物全貌、本质和规律。如大数据的核心是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这不但会给新一轮税制改革重大决策问题研究中的更多趋势洞察与深度分析,也能使得纳税服务有了更好的目标领域与需求指向。尤其是在我国探索创新大企业个性化服务的进程中,以税法遵从为目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模式下,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将无可估量。 (二)大数据时代,税收治理应更加注重提供与共享 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税务部门在数据获取上也具有先天的优势,但传统的数据管理往往内部数据为主,外部数据不足,沉淀储存为主,盘活清理不足。而实践中还常有人将信息数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目前我国财政统计中的“财政收入”属于( )。 A.预算内收入 B.预算外收入 C.体制外收入 D.非税收入 【答案】A 【题目】世界各国财政收入主要形式是( )。 A.企业收入 B.债务收入 C.收费 D.税收 【答案】D 【题目】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下列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份额的税是()。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答案】C 【题目】政府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行国民收入超分配导致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政府会取得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常所说的( )。 A.赤字效应 B.税收收入 C.通货膨胀税 D.国民收入 【答案】C 【题目】如果价格变动使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则实行的税率形式是( )。 A.全额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 D.定额税率 【答案】C 【题目】下列属于我国在预算外管理的收入是( )。 A.增值税收入 B.国有资源收益 C.行政事业性收费 D.教育收费 【答案】D 【题目】下列属于我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科目列示的非税收入是()。 A.消费税收入 B.罚没收入 C.社保基金收入 D.债务收入 【答案】B 【题目】下列不属于我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科目列示的非税收入是()。 A.专项收入 B.政府性基金收入 C.社保基金收入 D.行政事业性收费 【答案】C 【题目】我国对非税收入实行的管理方式是()。 A.集中管理 B.预算外管理 C.分散管理 D.“收支两条线”管理

【题目】下列政府收入形式通常不计入财政收入规模的是()。 A.城镇土地使用税 B.罚没收入 C.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D.国债收入 【答案】D 【题目】经济发展水平对一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通常是()。 A.正向关系 B.反向关系 C.难以确定 D.没有影响 【答案】A 【题目】技术进步对一国财政收入规模的通常具有()。 A.积极影响 B.消极影响 C.难以确定影响 D.没有影响 【答案】A 【题目】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先扣除,后分配”的分配模式,导致当时财政收入规模占GDP 比重()。 A.偏高 B.适中 C.偏低 D.不确定 【答案】A 【题目】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答案】A 【题目】从以货币度量的意义上看,政府为履行其职能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称为()。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税收收入 D.政府收费 【答案】A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答案】D 【题目】我国下列收入形式不计入财政收入规模的是()。 A.税收收入 B.企业利润 C.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D.罚没收入 【答案】B 【题目】政府通过信用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形式是()。 A.罚没收入 B.取得的贷款 C.公债收入 D.规费收入

浅谈大数据战略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一、大数据定义 分析师早起定义的大数据:资料量(Volume)、资料传输速度(Velocity)、资料类型(Variety)。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真实性(Veracity)等V系列。 大数据并不是崭新的概念,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在处理每秒上PB的巨量资料。近几年才出来?大数据?概念,是因为现今要处理的资料量更庞大、资料产生跟处理速度更惊人、资料来源更多样,于是处理、储存大量资料的新技术跟工具快速发展,新技术诞生后,开发者跟使用者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名词来与之前的科技做出区别,于是‘大数据’诞生了。因此,大数据不只是指资料,也指这些用来分析,处理巨量资料的新兴科技。 过去的资料大部分是人工手工记录下来交易资料,现在则是机器替我们记录下来的交易资料,除此外还有人们跟事物、企业间的互动资料,最终都是通过机器自动生成、累积下来的观察资料。 大数据是由交易、互动、观察资料所组成的资料型态。 大数据定义为:以前因为科技所限而忽略的资料。即暗数据。 也有人认为大数据只是商业智慧和商业分析演化后的新字眼。

大数据是在多样的或者大量的数据中,迅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掘出价值。大数据的核心能力是发现规律和预测未来。 大数据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 搜集行为数据,进一步挖掘分析,就可以发现大量隐藏在大量细节背后的规律,依据规律,预测未来。 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和分析数据的技术),能够广泛采集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预测未来。 大数据分析工具(开发预测模型和规范模型),用于分析数据。 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和历史数据的不断增加,数据量的增长是持续的 1.数据量大,TB,PB,乃至EB等数据量的数据需要分析处理。 2. 要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快,要求能及时快速的响应变化,那对数据的分析也要快速,在性能上有更高要求,所以数据量显得对速度要求有些“大”。 3. 数据多样性:不同的数据源,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需要进行清洗,整理,筛选等操作,变为结构数据。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税收风险管理

浅析大数据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 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兴起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领域的一项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它的产生实质上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客观上对生产工具产生的更新换代要求。税务机关的大数据应用,指的是采用新的平台,将申报、征收、金税、退税、登记、票管、情报等信息进行收集汇总,通过数据清洗、去轨迹等操作,使多系统数据进行共享与分析。简而言之,即是对内部管理及外部采集的大数据信息的综合归整和利用。能否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整合,将成为税务管理质效的关键。在未来的税收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挖掘和处理涉税大数据,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最佳的税收管理方案,以支持税务机关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加快服务创新步伐,发现和开拓新的税源增长点,促进税收事业更快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税收征管与科技的有效融合,为税收征管服务一体化开辟了广阔空间,也为税收征管大数据平台准备了充足的技术条件,更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税收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制度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重大、深刻的变革,必将给税收工作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税收风险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有: (一)涉税数据质量和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税务管理各个环节,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产生的涉税信息资源,构成了税务机关征管系统的主体数据。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通过设立数据审计规则、错误数据推送、初始数据校验、发布数据质量通报等措施,使征管系统数据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采集方式多以手工录入为主,数据在质量上,特别是在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依然难以满足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另外,不同纳税人的名称、生产经营地、法人、财务负责人、经营范围经常变化,使税务机关征管系统的数据很难做到随时更新,也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难题。 (二)第三方数据采集缺乏制度保障和先进技术手段 第三方数据的采集为税收风险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从目前情况看,少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协会组织等仍以自身利益、商业秘密为由,对第三方数据交换不支持、不配合,不愿意或不提供纳税人涉税信息。第三方数据采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法律法规层面的制度保障。《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仅规定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但对具体采取的方式和程序、违反规定应如何追究和处罚等均没有具体规定。另外,第三方数据采集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多以人工搜索和拷贝网上信息为主,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运用科技手段实现采集自动化的程度还不高,使信息采集工作耗时较长,数据采集的精度有偏差。 (三)数据接口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 当前,同一主体多个代码共存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信息比对,降低行政效率。我国现有机构代码分为原始码和衍生码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工商部门的工商注册号、机构编制部门的机关及事业单位证书号、民政部门的社会组织登记证号等。后者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人民银行的机构信用代码、国家税务总局的纳税人识别号等。2015 年6 月份,国务院下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规范统一国务院部门制定政务数据的接口标准,建立覆盖全面、稳定且唯一的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税收风险管理数据拓展利用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上述文件从源头上达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人以身份证号或社会保障号作为唯一的识别码,在税收领域的全覆盖还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第4章 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一、单选 1、()有权决定纳税人的资格或身份。 A 税务局 B 财政局 C 税务人员 D 法律法规 2、()是法律上纳税义务的直接承担者。 A 纳税人 B 扣缴义务人 C 负税人 3、当一家商店向它的顾客销售货物时,按照我国现行增值税条例的规定,()可能是增值税的负税人。 A 消费者 B 商家 C 消费者、商家 4、如果一个外国人将其所拥有的一项专利转让给在中国境内的一家企业时,按照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A 外国人外国人 B 外国人中国境内企业 C 中国境内企业外国人 D 中国境内企业中国境内企业 二、多选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纳税人是指税收法律规定的直接履行纳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B 除非法律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无权决定纳税人的资格或身份。 C 扣缴义务人是间接承担纳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D 经济上的承担纳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是纳税人 2、以下哪些可能成为纳税人() A 国有企业 B 行政单位

D 个体工商户 三、判断题 1、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有权决定纳税人的资格或身份。 2、纳税人只在法律上承担纳税义务。 3、扣缴义务是法律上纳税义务的间接承担者。 四、名词解释 1、纳税人 2、扣缴义务人 3、负税人 五、问答题 1、纳税人具有怎样的特征? 第二节 一、单选 1、()是征税的客体。 A 征税基础 B 纳税人 C 税目 D 税务局 2、哪些人一般无需缴纳消费税?() A 消费品的生产者 B 消费品的进口者 C 消费品的委托加工者 D 消费品的批发销售者和零售者 3、在税率既定的情况下,()直接决定了税款的多少和税收负担的高低。

7财政学(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按收入形式分类是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 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中,“收入分类科目”列出的类级科目有101税收收入、10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3非税收入、10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105债务收入和110转移性收入。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为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收入分类 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根据目前我国政府收入构成情况,结合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将政府收入分为类、款、项、目四级。 其中,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1.税收收入[1]([1]2007版收入分类) 分设20款: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税收收入。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分设6款: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新农合新农保 3.非税收入 分设8款: 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分设4款: 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5.债务收入 分设2款:

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收思维

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收思维 摘要:过去,由于受到技术、思维等多方面等的限制,人类在采集和使用数据时为了节约时间,增加准确性,更多采用了随机采样法,这个时代被称为“小数据时代”。小数据时代的特点是:样本随机性、数据精确、因果关系论、结果群体化。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工具极大提升,这使得“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得以实现,数据处理的总体特点变为: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中的税收管理也应当顺应时势变化,及时转变思维,提出创新举措。 关键词:税收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每天我们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听到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其实大数据时代早已来到我们身边。 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城共实现571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新营销模式的极大成功背后,大数据的运用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据阿里巴巴在2014年3月披露的一项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已经攒下超过100PB(1PB=1024TB)经处理的数据,这一数据量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580亿本藏书。如何让这些数据产生价值?”双十一”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今年的天猫”双十一”,活动页面、商品排序都是阿里巴巴公司经过算法得出,哪些商品能进入”双十一”会场、出现在哪些用户的页面和页面的什么位置,都有数据算法在背后作支撑。大数据的算法可以使流量实现个性化,从而使不同的人看到的”双十一”页面都不一样,也使得商品推荐更加精准。对于商家而言,大数据分析能够预测下一阶段的消费热点并提出销售建议。例如今年一家食品公司在七月份收到阿里巴巴的建议,在”双十一”进口食品预售中,Rio推出的定制版Hello Kitty鸡尾酒将热卖。为什么用Hello Kitty而不是蜡笔小新?背后的依据就是大数据。与其说大数据带来的是技术上的变革,不如说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有关数据挖掘、处理、使用上的思维变革。 税收数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之一,它直接反映了经济运行状况,不但对政府决策和预算有价值,而且对社会、公众生活、生产、投资决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大数据科技浪潮的背景下,如何将大数据思维引入税收过程中,对于开展新一轮财税改革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一.税收数据范围从税源的“样本数据”到税源的“全体数据” 大数据与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有关。第一个就是利用所有的数据,而不再仅仅依靠一小部分。即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以前由于受技术、硬件的制约,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非常有限,人们不得不采用样本分析等方式从最少的数据当中挖掘出尽量多的信息。而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时间内分析成千上万的数据成为可能,数据收集的原则也由原来的“收集部分”转变为“收集尽可能多”,因为尽可能多的数据便于人们正确地考察细节和分析微观层面从而提高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大数据的魅力正在于任何一个不经意的数据都有可能转化为资源财富。 在我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税源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纳税人数量迅猛增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经济业务类型日趋复杂、税务职能不断转变、减政放权之路日趋深入,这些庞大的数据因素都使得税收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税

浅谈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业务分析模型的应用

论文编号:5D37110001 浅谈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业务分析模型的应用 白乃安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业务分析模型”和“税务数据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解释,阐述了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的理由和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说明了如何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创建和应用业务分析模型,从而更好地利用税务部门积累的大量有价值信息,推进“信息管税”。 关键词:税务数据分析分析主题业务分析模型 一、引言 税务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大量有价值信息的积累,为加强税务数据分析、推进“信息管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税务数据分析呢?总结这几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采用业务分析模型进行税务数据分析可以极大的促进这项工作,下面来看一下如何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 二、业务分析模型和税务数据分析的概念 要想研究如何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首先要搞清楚本文所称的“业务分析模型”和“税务数据分析”分别是什么? (一)什么是业务分析模型 1、定义 模型是指客观事物的抽象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设计图、计算机程序、计算公式或是一个无二义性的概念描述等。业务分析模型是关于如何取得分析主题的结论而建立的模型,它有四个要素:分析主

题、所属业务对象、对象属性、结论算法,其中分析主题、所属业务对象和结论算法有且只有一个,对象属性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业务分析模型结构如图1。 图1:业务分析模型结构图 分析主题用来说明业务分析模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是业务分析模型的核心,其它要素都是围绕分析主题设立的。所属业务对象用来说明分析工作所面对的客体,是一个客观事物对象。结论算法用来说明业务分析模型如何解决问题,它的质量决定着整个业务分析模型的质量,是业务分析模型的关键,用公式表示是:R = F(O1,O2,……,O n),R表示得出的分析结论,F表示结论算法,O1,到O n 表示n个对象属性,基于数据库分析的结论算法就是一个SQL语句。对象属性一般就是结论算法中出现的参数,如果某个对象属性的过滤条件不为空,则表示该对象属性会限定所分析的业务对象范围。 2、与数据模型的区别 业务分析模型不同于计算机系统开发领域内的数据模型,二者的区别如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