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的弊

都市化的弊
都市化的弊

现在的地球,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就在不久前,全世界的城市人口首

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城市的发展产生许多弊端,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威胁到农村的生死存亡。城市用地已面临枯竭,土地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工厂建设速度。越来

越多本来用于农田种粮食的土地被政府征用,来建造工厂。还不止这样,

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多,非常拥挤,而

农村却刚好相反,劳动力的大量外泄,使许多贫困的家庭没有人来中天,

都少有东西吃了。同时耕地的减少使农作物总产量下降。虽然还有袁隆平

等科学家开发出优良高产的农作物品种来弥补,但终究效果不大。

从我们小孩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童年不如父母的童年快乐,这是所有

小孩都认同。城市化的发展是有原因所在的,父母小时候没有电视机也没

有电脑,他们同伙伴一起玩游戏,享受着其中的快乐,而我们整天禁锢在

家中只得看电视。再自私点说,他们的学习生活很轻松,作业很少,书包

也很轻。而我们每天得背个十多斤重的大书包,很小就学很深的题目了。

作个对比,英国大学的数学题在中国普通的中学生都会做。

1、城市化的建设是以压缩广大农村土地和自然绿地为代价,这直接导致

我国的自然生态村的减少和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对国家长期发展不利。

2、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与老百姓的利益关系,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全国各地的“拆迁”引发的农民自焚或武力抗拒拆迁等问题,关系到执政党的民心得失,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

3、城市化的建设和城市的繁荣,吸引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造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春运”时期,交通拥挤甚至瘫痪的局面。

4、城市化,人口的高度集中,对衣食住行等资源的需求量极大,也就是对土地和农产品的需求量极大,而城市化的扩建去侵占农村土地,而对农产品的需求则无限扩大,在农村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土地减少,很难满足城市的需求,这种矛盾会制约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过快和过度可能造成至少四个难以逆转和纠正的后果: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要想进行城市化发展,首先是需要这个地方的人开放思想.在开放思想的同事要拚弃一些与发展相互冲突的传统文化.

其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影响:过快城市化会对城

市环境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2)城市土地质量下降(3)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4)改变城市的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例如出现“热岛效应” (5)产生“三废”污染如果我们把城市的文化看作是这个城市的生命一样,那么生态环境就是这个城市的血脉和经络.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基础建设的扩展,高楼大厦的林立,自然是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其三,城市人口的拥挤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考验.这个问题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都是一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道路拥挤,卫生,治安状况差,结果路差,卫生差,治安差和生态环境差成为城市共有的"四差".事实上这仍然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是城市不能均衡发展的问题,是城市资源没有合理分配的问题其四:城市化进程中,贫富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贫富差异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城市居民是否能享受到公平,民主,自由的权利.城市在发展,自然会有农村在缩减.仅最近几年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也是粮食产量接连的重要原因。二是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

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今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上海一场大风大雨造成严重交通阻塞和大范围停电事故,就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三是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四是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

在反思当前城市化路径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要实现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舒适化,不是建设大城市或是小城市的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原来对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解。

中文名称:城市化英文名称:urbanization 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

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

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

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

和完善的过程

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都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近代工业化的直接结果

都市化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社区中生产活动的结构发生变化,农业生产活动所占的比重逐步降低乃至消失。(二)与此相应,社区居民中的农业人口逐步减少乃至消失,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三)社会生活向都市化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向其他领域扩展,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此外,都市文明向农村社区的扩散及其带来的相应变化——农村社区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逐步趋近都市,这也应视为都市化范畴的一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地理学: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

的过程。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

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

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

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

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

到实惠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

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大部分的国民从事着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根本区

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人们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自由地进行更

丰富多彩的社会会活动。自律、自尊、自强成为社会风尚。这是现代文明

的灵魂,是城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中国的城市化趋势: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4.9%,根据美日韩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中

国城市化还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总体每年还将继续快速提高;农村

进入城市为主导阶段即将结束,未来人口流动将依次进入以小城市进入大

城市为主导阶段、以大城市郊区化为主导阶段和以都市圈为主导阶段;按

照城市化的国际规律,我们认为未来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尤其是这些

核心城市郊区的房价相对会有更大的潜力。

基本形式: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

各自的作用。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散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活动、人口向外扩散。它意味着大城市城郊及其周围非城市地域的迅速发展。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形式:(1)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即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延伸,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2)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即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4]。分散型城市化在城市的中级乃至高级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在当今中国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日益暴露出许多分散城市化的问题。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5]。城市职能转化不明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

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旧地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是指原来的农村

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

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

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城镇

化的过程。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城乡劳动力严重过剩;中国农村的繁荣,必然要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来实现,现有的大城市无力吸收数以亿

级的农村人口,只能以投资少、设施简单的小城镇、小城市起步。

农村地区区域城镇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问题。现在很多地区仍存

在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投资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很多浪费,更重要的是

贻误了时机,使城镇化现代化过程滞后。城市化表现特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

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2.城市化水平较低。 3.

城市发展不合理。例如巴西,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城市化问题

十分严重!弊端:最近不断有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报道,说我国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超过原来计划指标,还说我国城市已进入

“加快发展期”,甚至有的报道称目前出现城市化“大跃进”。这样造势,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不是好事?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效果?

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

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

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

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

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

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

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

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

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

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

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

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迄

今为止对城市化意义的认识。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

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对城市化的标准的认识正在

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

里办公,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同样可以开会,同样可以交易,同样可以完

成许许多多事情,而且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都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挤。于是,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开始出现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区向市郊分散化

的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一点也不会降低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在21世纪推

进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市集

中而走弯路。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2000年中国提出要实施城镇化战略,2005年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统筹不够,甚至存在出现两者割裂开来,并且并行推进的现象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不是一个健康的方式,过去我们采用了农村支援城市的方式,现在又有可能出现城乡并行建设方式,都可能与城市化的本质要是不相符”。正确的路径应当是城乡统筹的方式,即把城市化发展置于城乡一体化的轨道上张松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地区的同步发展,光靠转移农村人口进城市,不仅城市的素质不

高,也无法真正解决发展问题”

“其实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能让村民改变生活方式的话,会比城市人更愉快。既享受农村的生活环境,又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称之为乡村生活城市化。”

30年来,人们认为城市化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然而,粗放式的城市扩张,或许能拉动GDP增长,但不能带给城市居民宜居的生活环境;简单的人口转移,或许能制造城市化进展的数据,但进城农民却不能真正享受市民的待遇。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的正当诉求,更不能因为发展城市经济的相对便当而受到片刻忽视。相比之下,农村缺乏吸引外部资源的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难度更大,人们甚至难以评估农村究竟有多大的增长空间。城市规模物质化的扩张不利于经济增长内在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城市人生活幸福感的提高,更不利于资源向农村地区合理分配。这种功利主义的选择,无疑蕴含着风险。中国城市化道路需要反省的是,宁愿城市化的速度慢一些,也要质量再高一些。同时,我们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新农村建设

有关城市化的辩题

弊端: 最近不断有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报道,说我国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超过原来计划指标,还说我国城市已进入“加快发展期”,甚至有的报道称目前出现城市化“大跃进”。这样造势,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不是好事?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效果? 按照原来规划,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42%。换句话说,我国已提前6至7年实现原定城市化的目标。权威部门提出,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5%,再进而达到75%。 笔者的疑问之一是,我们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 年的40.5%仅用10年,不说加快,即使用这样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达到60%,2035年以前就能达到7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只用英国的一半时间,法国和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过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些区别? 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迄今为止对城市化意义的认识。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对城市化的标准的认识正在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里办公,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同样可以开会,同样可以交易,同样可以完成许许多多事情,而且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都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挤。于是,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开始出现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

城市化的利弊

城市化的利弊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subject of heated discussion for a long t ime.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while others are opposed. in my opinion, urbaniz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enerally, the 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can be listed as follow s. first,urbanization can quicken our pace to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 all know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ll highly urbaniz ed. second, urbanization will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t will creat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employed. in addition, urb anization will free a great number of farmers from the fields, thus realizi ng the dream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finally, urbaniz ation can improve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of the migrants who move to t he urban area. however,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are also obvious. to be gin with,administration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 might b 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more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crime rate, over crowding, might increase, since more people are concentrated in a relatively smaller pla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ther efore, i am in favor of urbanization.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的生活好比是在雍容华贵的天堂里享福,而农村的生活则好比是在满目疮痍的地狱里受罪。炎热的夏天,我躺在空调房里的转椅上,吃着冰凉的西瓜拼盘,玩着激动人心的穿越火线。没事了就到阳台上看看法国吊兰和仙人球。我想:这是多么惬意的城市生活啊!商店、学校、医院地下铁、立交桥就在小区周围。这是多么方便啊!相反的,在乡下寒冷的冬天,一大家子人都挤在一起围着一个小小的火炉取暖,靠外一点的就冻得哆哆嗦嗦,还得时不时得加柴火。火炉里的火噼啪作响,不时跳到布满尘灰的棉鞋上形成一个一个焦黑的小洞洞。晚上上厕所也要小心谨慎。 漆黑的夜空上只有星星和月亮发出淡淡的光亮。手执蜡烛的我小心翼翼地走向茅房。茅房在猪圈旁,一蹲下来便要和脏兮兮的黑猪鼻子亲密接触。一日三餐的生火做饭更是让我大为光火。先必须到水塘边洗锅,再然后添柴生火,还要摇鼓式风箱。做完饭后还要用沙子把火埋起来留一点火星,方便下次做饭。去一次县城必须赶上一日两趟的班车,过了时间只能坐乡下的拖拉机,坐上半小时准会疼死。 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几乎不用你操心,厨房灶台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收纳柜、侧吸式油烟机等应有尽有。我们生活

在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经济大都市里,自然避免不了受到富家子弟攀比、自大的熏陶。这里丝毫没有一点如农村孩子的朴实无华。乡下的人们淳朴憨厚,不会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撕破脸。不论是远是近,是亲是疏,大家都经常互相串门,走街串巷。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碰到一起,就会互相打招呼,经常会停下来唠上两句。有了麻烦,大家都会站出来一起帮忙。既热闹又和谐在秋收春种的时候,大家都会不分彼此地奋力收割播种。嘻嘻笑笑地度过新年。 然而,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都冷淡无味,面无表情。见面连一个招呼都不打。除了那些老大妈、老大爷之外,人们都忙着自己的工作。邻里之间甚至互不知姓名。楼上楼下发生了什么事也不会去管一下。即使有人需要帮忙,也不会走过去帮一下忙。住在农村里可以夜不闭户,安安心心睡大觉。桌子上放10,000元钱,不怕偷,不怕抢。而在城市里,安全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许你到便利店买点东西回来,回来后笔记本电脑已经被偷了,也许你去散散步,回来后钱包已经被偷了,防盗门也被撬坏了。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城市化了,而乡下的失业者便动起了歪脑筋。现在社会是一个农村与城市共存的时代,有些城市的旁边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一大片牧场,不少人还在城市里用拖拉机拖板砖。 在蜿蜒的麦田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所所廊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是重工轻农、重厂轻城的不均衡政策造成的。在1949—1978年的30年里,由于当时内外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众所周知,发展重工业所要求的资本供应量是很大的。为此,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为满足工业化资金需求的农业政策,具体来说是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集中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劳动,每年大约350亿的资金集中于国家财政,投资于基本建设项目。 60年代,国家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调整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客观上也带动了西部工业的发展和一批新兴城市的建立。 但是,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备战备荒”,工业发展是按照“山、散、洞”的要求进行布局的,工厂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国有企业社会化、福利化的倾向在当时很严重。无论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还是新兴城市的增多,都未能使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典型的城乡隔离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过程之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拥挤在狭小而落后的生产空间。1958年以后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严格限制。而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政治目标,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十分薄弱,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未使城市化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正常健康发展。 三是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实行职业转换,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城市化。 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作“钟摆式”流动的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滞后的最直接的体现。回过头来看,“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因为人多了,分工更精细,发展出的需求更多,就会让更多人得到就业机会。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是所谓第三产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的原因。那些认为城里人就业难,如果让农民进来,就业问题就更加严峻的论调,毫无经济常识,没有看到目前城市里很多工作已经转到进城农民手中的现实,也没有看到仍有相当多的城市投资欲望被压制,以至于相当多的需求被压抑的现实。目前大城市里改善投资环境,决不能继续过去只盯着城外投资者的短视做法,而是要善待城里的投资者,更要善待自己的居民、移民和来到城里的农民,把他们的投资热情和意愿发掘出来,这样就可以把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渠道都开发出来。当然这样做,首先要严格限制政府部门的膨胀,严格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从学习香港经验到香港回归,我们就是学不会香港那一套:任何人只要交点钱一注册,几分钟之后,就可以经营的工商管理办法。以至于香港人到今天还在用“帮你到香港注册公司”这个办法,来赚内地人的钱。 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辩论 都市化有利于不利于人类发展

正方:马来亚大学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 反方:耶鲁大学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 主席:朋友们好!欢迎各位收看99国际大专辩论会。今天是A组的第一场半 决赛。辩论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规模和影响上都在不断地扩大,而且各大 洲都已经有名校派队参赛。我想这不仅是“辩论”的勉力,也是华语的硷力,同 时也是华夏文明的勉力。朋友们,刚才我们提到了文明,今天我们的辩题就和 文明相关。我们都知道,都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历数人类发展史,似 乎每一段辉煌的文明都和城市密切相关,比如雅典、罗马、中世纪巴比伦、君 士但丁堡和唐长安,等等等等。传统的社会学也把人类都市化的程度作为衡量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之一,但是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作为都市化可怜的后代们,我们都在忍受着都市的拥挤、污染、嘈杂,甚至冷落。在面临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地讨论一下:都市化对人类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好了,今天我们的辩题就是: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立场是——都市化有利于人 类发展。反方那鲁大学他们所持的立场是——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双方的 立场是赛前抽签决定的。首先要进行的是陈述立论阶段。我们有请正方一辩陈 瑞华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掌声)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人生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希望与理想,但个 人的能力有限,因此,人就必须群起而居,而聚居就更进一步带来了资源的集中、智慧的密集及文化的交流,这就是所谓的“都市化”。美国的一位著名社会 学家告诉我们,都市化的特性包括生产性、规划性及多元包容性,而所谓的有 利于人类发展就是围绕着这三大特性的相互作用,对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带 来了积极的作用,而它也形成了都市化的持续近似于改庭体制。 第一,都市化的生产性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从贫乏走向丰足,都市化的专业、分 工以及先进的科技及设施的完善,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19世纪的伦敦,20世纪的硅谷告诉了我们,它们充分地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法国巴黎大学的统计显示,都市化的地区生产力为非都市地区的4倍,对 方如何把这生产性理解成为鼓励人类发展呢? 第二,都市化的规划性使人类社会从紊乱走向有序,也因有效的管理和安排, 人类社会的体系越趋完善,我们看到了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法律健全化 及教育普及化,试问如果不是有效的管理和安排,香港又如何能从一个小渔村 发展成为今天 的东方之珠呢?(掌声) 第三,都市化的多元包容性,使人类的文化从初始走向整合,也因此产生了伟 大的精神文明,美国的一位著名都市专家告诉我们,都市化的文化包容性使各 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教育的人揉合在一起,使都市成为一个文化的大熔

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和好处

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和好处 弊端: 最近不断有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报道,说我国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超过原来计划指标,还说我国城市已进入“加快发展期”,甚至有的报道称目前出现城市化“大跃进”。这样造势,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不是好事?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效果? 按照原来规划,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42%。换句话说,我国已提前6至7年实现原定城市化的目标。权威部门提出,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5%,再进而达到75%。 笔者的疑问之一是,我们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仅用10年,不说加快,即使用这样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达到60%,2035年以前就能达到7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只用英国的一半时间,法国和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过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些区别?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的好处和弊端

城市化的好处和弊端 一、城市化的好处: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1、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6、发展的动力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无非两种,一种是推力,一种是拉力。推力指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推力如人地矛盾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社会服务资源短缺等;拉力如就业机会多,社会服务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等。 二、城市化的弊端: 1、生物圈

减少生物多样性 2、岩石圈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3、大气圈 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 4、水圈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5、交通 交通拥挤 6、住房 住房紧张 7、就业 就业困难 8、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混乱(高犯罪率) 9、道德风气 道德风气日下 10、社保 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11、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12、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 13、大城市病 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中国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开始在中国部分地区出现,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解决大城市病的诸多问题。 14、城市职能转化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大中城市的迅速扩张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质量提高、保持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这些认识既是我国几十年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证明已经成功的一条道路。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政策上解决了国内一直争论不休的大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了要不要加快大城市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沿海发达地方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确实已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把城市建设放到人口城市化背景下考察,不难发现,有一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也就是城市为谁而建的问题。看似普通的问题,很多城市并没有解决好,建设所谓的精英城市、推倒盖好不过几年的大楼重建、群众并不支持也不需要的老城区改造等等问题在许多城市普遍存在。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房价畸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老百姓两方面的注意。一方面政府把土地出让作为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不断升高的地价直接推动房价抬升,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买房越来越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因此政府和房产商需要明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为谁而建!现在大小城市的房价一般每平米都在5000--6000元,据报道国内最高房价已达12万元。深圳的房价最高达到近2万元,1000万人口的深圳市有多少能够承受这样的房价,没有人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不管是大城市还是新型的中小城市,房价问题不解决好,城市化无疑是一句口号,高房价直接把一些潜在的城市居民拒之门外了,也间接扼杀了房地产市场的广阔前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可以说房价问题是解决真正的人口城市化的钥匙,也是政府和公民、开发商和购房人之间解决公平问题的症结所在,靠政府微乎其微的经济适用房是解决不了人口城市化的。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内涵应该是劳动力持续供应问题,当廉价劳动力的社会正在逐步隐退的时候,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是需要稳定的劳动力来支撑的。  第二是城市规模大小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城市资源的承受能力的问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是决定城市规模的关键因素。李津逵研究员在批评西部一个城市规划时说,一个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地方,作出了城市人口规模成级数成倍增长的设计,显然是一个脱离实际的规划。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需要发达地区最大限度的支持,长三角等大型都市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位于都市圈的各类城市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适当的城市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不断提高所辖范围内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是环境问题。江苏太湖的蓝藻、云南滇池的奇臭无比等给全国人

浅析城市化与农民工问题

浅析城市化与农民工问题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这一群体存在许多个次级“隐性”群体。要使农民工市民化顺利平稳的进行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简介了中国城市化的背景,剖析了农民工群体的分类。在分析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化的关系后。本文指出了农民工市民化应注意的方面和路线图并得出结论: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的最深层面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 1 中国城市化问题背景分析: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农业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和聚集的进程。而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也就是其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并最终实现城市化的过程。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性理论影响最大的出自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认为,在很多国家经济中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这一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城乡移民是自然的输出过程,现代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而使其获得迅速发展(蒋霞英、欧阳力胜,20XX)。目前的中国正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中几乎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农业的边际生产很低,甚至趋向于零,这些都与刘易斯的观点一致。然而,刘易斯的剩余劳动力模型中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并且存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然而中国目前的体制框架却很难满足这一点:一方面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划为彼此分割、极不平等,且很难逾越的两大社会群体,把农民禁锢于乡村土地之上,拒之于城市大门之外。即使是已进城多年的改变了职业身份的农民,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管理体制之外,享受不到市民的福利保障待遇,使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是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政府现行的土地政策使得承包的小块土地在成为农民“保命田”的同时,也成为套住农民,使之离不开的“根”,难以脱离土地。有了土地作为其后盾,而又面临城市里的种种待遇不等,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姜作培,20XX) 上述情况直接就导致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同步:城市化长期落

城市化弊端

1.城市居民的贫困导致了住房拥挤、卫生状况不良、个人健康的恶化; 2 .城市化中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性流动,造成城市人均空间狭小,公共卫生条件落后,以 致疾病多发并难以医治; 3.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与昂贵,绝大多数人无法享受卫生保健和保险,缺乏组织化的卫生防 御和救治体系,也加大了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 4,随着城市土地开发投资的增加和城市改造运动的普遍展开,这种在很长时间里建立起来的社区文化格局在其他地域基础上已被彻底打破。加上社会节奏的加快在人们心理上形成的压力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这种社区文化正在从中国的城市中消逝。这种社区文化的“空白”不仅对本代人心理,而且对此后的中国社会,将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家庭之间交流的锐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今大多数孩子放学回家以后都是被关在铁门里面埋头读书,跟旧城区那些生活在众多街坊中的孩子相比,关在铁门后面的孩子显然是不幸的。他失去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与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年长者交往的机会,这是发展资源的丧失。日益追求高速度、高效率,人际交往的重心已经由人生活于其中的社区转入工作单位,这就更加重了社区文化生活的贫困化。由此而造成的儿童与成人交往机会的减少,必将使代沟加深,进而带来文化的断层现象,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的相对贫困化,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村儿童少年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而且间接地减少了儿童少年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机会。他们放学回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的辅助性劳动时,与集体生产时期不同,他们接触的只有家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的贫乏,必然会限制儿童少年与除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成人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农民居住方式的日益独立化和封闭化,以及家庭结构的日益简单化,使农民的家庭教育功能也相对削弱了。农村青壮年的外流造成社区文化生活缺乏新生和积极的力量,因而文化传统出现畸形承传现象,旧俗抬头,新风难行,对一代儿童少年的成长形成不利影响。由于在城市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十分严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承传的担负创新使命的中间环节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父辈中的相当一部份人长年累月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里做工,他们与本乡本土的社区文化的联系已十分微弱。对他们来说,尽快适应城市社区文化才是当务之急。虽然他们也给家乡带去不少新的信息,但他们由于脱离了家乡社区的日常生活,因而已经很难在社区文化承传过程中发挥作用。 5我们深切体会到打工的不易,所以特别想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如果在老家上,教育质量较差,可如果到城里来上,受户籍限制,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必须回原籍升学。由于各地教材不同,教学难易程度也不同,又存在一个脱节的问题。”但很多地方并未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不少城市公立学校,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的公立学校,仍然变相收取所谓的“捐资助学款”。虽然现在农民工也可享受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但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难以互联互通。2008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16城市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与生存状况》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1.7%。农民工反映遇到的“非平等市民待遇”还有很多,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不能带薪休假,女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不能平等地享受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资格享受城市的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房政策…户籍是人口登记与管理的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有序就业与管理人口流动的有效作用,但是它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附加了许多功能,捆绑了很多福利,像教育、医疗、社保等,户籍制度完全割裂了城乡二元结构,令农民工无法享受到许多同等待遇。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深深地烙上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印迹,政治权利实际上容易处于一种“悬空”状态。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是农民工参政的主要渠道,但是他们远离家乡、信息不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而城市尽管与农民工利益有着直接关联,但由于制度安排无法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无法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绝大多数农民工有参与当地政治生活

农村土地流转的利与弊

农村土地流转的利弊分析 一、土地流转的背景及定义、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原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承包制度面临新时代的难题。在这种形势下,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就需要破局。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声音正是为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定下了明确的基调。土地流转指的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旧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转让。不愿或无力继续承包土地的农户,与其他农户协商一致,经委会同意,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期限转给第三方,由第三方与村委会确立新的土地承包关系,出让方与村委会在转让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二是互换。为了耕种方便或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户将剩余期限相同的部分土地与同村的其他农户进行互换,互换地块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原承包合同约定的相应地块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互相转移。 三是转包。临时不愿耕种土地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全部或部分土地的使用权转包给同村的农户经营,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转包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 四是出租。主要是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在农村建立种苗繁育、示范推广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 五是土地入股。主要是农民自愿将承包土地折股量化,加入农民专业合社。 二、土地流转的利与弊 (一)、土地自由流转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有利于资本进入农村,通过大规模收购或租用土地,进行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允许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包产到户政策实施后,确实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做法成就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一些

当前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

当前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 城市化是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阶段。去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7%,而世界平均水平已超过50%。发展规律显示我国当前所处阶段为加速期。城市化进程中尽管出现了不够科学合理推进的问题,但远远小于带给国家和人民长远的利处,同时我们可以从加速中看到可持续发展等份额在不断增大。权衡当前国家发展与人民生活利弊,在此辩题下我方认为当前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 首先,加速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受阻问题。 从城市的发展角度看。最新数据显示,城市化水平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近20个百分点,已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即产品过剩,现已表现在电工行业,汽车业,轮胎业等等产业中。换言之,就是生产力快速发展,制造的产品多,但因消费力强的城市人口过少,最终导致没有足够的消费人群。我国人均GDP仅处于世界中游,就出现产品不能有效地推向社会,另一边很多人却用不上产品的社会问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最严重的是消费不足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就农业而言,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才会提供足够的农村土地以扩大机械化大生产。在日本,即使丘陵地区,在机械的帮助下,每户农民经营40亩土地的效益都比较好,但前提是土地要连成一片。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水平的1/3,资阳甚至出现人均不足一亩的局面。农户经营规模太小,零星分布,致使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增收因此加速城市化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大为有益。 由此可见,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已明显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只有加快城市化才能解除发展的枷锁。 其次,加速城市化有利于解决现阶段问题。 城市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房价上涨,春运压力,农民工生活得不到保障等等,国大民多的现状及压制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突然爆发,使城市化注定并非一帆风顺,不过这些并非加速导致,反而可以通过合理推进城市化使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第三.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仅以城市化加速中的户籍制度改革来说。城市人口增加刺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体制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的不断完善,为城市居民造福。同时妥善合理安置外来人员,增大社会消费能力。农村人口数量少了,土地就可以相对集中耕作,农业的机械化自然会有提高的基础,农民增收才有可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而不断缩小,社会才会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城市化的加速,于国于民都有利。因此当前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利大于弊。

农村集中居住的利与弊

农村集中居住的利与弊 之前我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江苏省徐州市境内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村集中居住计划,基层百姓对此的看法迥异,后来了解到在一些试点地区这项行动已经看展数年,结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生产力落后,我国农村地区的住房仍然以草房和土房为主,人民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改革开放以后数年内,由于经济水平的相应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第一轮建房热潮,原来的草房和土房开始被瓦房所取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点程度上改善。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地区又迎来了第二轮建房热潮,此时出现的是楼房,而不再是平房,这一轮建房热潮一直持续到现在,可以说人民生活条件是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很多农村地区的人宁可先不在城市置业,也要在自己家乡有漂亮的楼房。我国农村地区的建房和城市地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地区工作人员是有一定住房保障和福利的,但是农村地区是不存在这些条件的,我国两次农村建房热潮背后相关建设支出都需要农民自己承担。另外农村地区的住房和宅基地是不能转卖的,而城市地区的住房是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出售。虽然农村地区住房不能出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少部分农民建房积极性下降,但是出于中国传统安土重迁等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还是对自建房充满了积极性,所以经过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广东福建等地有不少装修非常豪华的农村自建楼。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全国各地上下掀起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高潮,其中就出现了农村集中居住这一计划,目前在不少地区已经实施或者正在实施。这项计划如果全面推进,可以标志着我国农村建房热潮进入了3.0时代。但是这一次建房热潮的发起者不再是农民自己,而是由政府在背后推动,它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也远远超过了之前两次。 我自己通过网络论坛(百度贴吧)等渠道也和徐州涉及到此次农村集中居住计划的网友进行了交流,他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持有的是比较抵触的情绪。原因主要如下,首先是因为农村集中居住由政府负责主导,但是拆迁后大部分农民需要倒贴钱才能住进新房子。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房子相比于城市住房的价值是非常低的,目前徐州各个县给出的补偿不一样,但是大部分都只有几百元每平米,而集中居住的新房售价在一千元以上每平米,据这些网友反映,他们如果要搬进新房子每个人都要自己再出数万到十几万元不等,由于这次集中居住他们并不是自发性的参加,所以让他们自己掏钱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村还有很多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一次拿不出这么多钱,可能会因此背上债务。其次是因为实际住房面积的减小,农村集中居住的出发点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当然也兼顾到节约土地的任务,但是到了基层以后可能变成节约土地变成主要任务。不少地区的规划里面出现了很多的高层住宅,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是两层独立住房,相比于以前的居住面积减少很多。另外,集中居住以后还涉及到农具的安放问题,农民距离工作的农田变远导致交通不方便等问题。目前还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各自的农场,会有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没有了工作。概括下来就是这些网民担心自己出了钱以后,出现生活质量反而下降的现象。 在我个人看来,农村集中居住是有利有弊的。首先来看看有利的一面,我国农村地区在经历了前两轮建房热潮之后,虽然改善了生活质量,但是由于各个家庭建设的时间不一致,房屋设计不一致,因此外人路过后确实给人一种比较杂乱的映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肯定需要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集中居住必然是集中规划,农村的外在形貌将得到极大地改善。其次农村的自建房大多数是采用比较简单的工艺方法,很多是不能达到安全的住房标准的,我国很多地区是地震多发地带,这些地区的住房都应该达到合理的抗震等级,集中居住基本上都由专业的建筑公司来负责,因此住房质量也会得到提升。此外,农村集中居住也有利于政府进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以往的分散居住环境下,政府如果要建设一些配套设施一方面选址困难,因为需要覆盖到每户家庭,另外一方面设施利用率也会打折扣。集中居住后有利于提升设施的利用效率。最后,集中居住能够减少农村建设中不合理的地方,提高土地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引言 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 (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城市化的利与弊_800字

城市化的利与弊_800字 城市化的利与弊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城市化。城市化是好事,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但不可否认,城市化同样有它的利与弊。城市化有它的好处,上海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座极具现代化的海派文化都市,繁华的大上海处处显现着她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外滩式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群众剧场的沪剧,滑稽戏、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菜肴、杏花楼的广帮奥茶、云南路的各地小吃、美国的肯德基以及茶馆、酒吧、各有各的精彩。 而随着2010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将更具现代化,随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刻贯彻,上海的生活指数将会进一步提升。所以城市化是有利的,它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幸福、精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化同样有它的弊端。为了城市化,就必须牺牲一些曾经代表某一地区的特色古老建筑或是生活方式,上海的里弄、石库门、北京的胡同、成都的宽窄巷子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上海的里弄石库门文化孕育了上海近代文明,代表了上海特色,但它却在逐渐消失,即使一些被保留被修善过的也没有以前那个味儿,城市化使过多的古老建筑被拆毁,一些文化也在消失,同样城市化改变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生活方

式。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在老上海的里弄里,石库门内,是传统的上海生活,白天男人干活,女人在家做家务,老人们在树荫下打麻将,谁家炒菜缺油,马上去对门借,大人们有急事,托邻居照顾一下孩子,谁家夫妻吵架了,里弄里的老太太会不遗余力的劝说,男孩们在踢球,女孩们在跳橡皮筋,里弄的生活琐事而有趣。 但随着城市化的一波波改造风潮,人们在也不和对门邻居聊家常—连人家名字也不知道,在也看不到老人因一步棋争的面红耳赤—都进了老年活动室,孩子们再也找不到玩伴—只有没完没了的作业与补习班。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变得支离破碎,城市化使我们的生活方便,但使我们失去了一些传统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味的城市。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是必不可少的,的确,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利处,但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它给我们的幸福中,我们也应该思考它带走的一些文化,一些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化,思考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