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二节 人口迁移》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本节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及其特点,解释了什么是人口迁移,依据图文资料归纳了人口迁移的特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概括了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等)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战争、文化、生态环境等),分析了决定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3、案例: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析了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特点以及影响。

区域认知:了解国际和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总结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案例,能够说出自身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状况及原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迁移特点

2.人口迁移的影响

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主要环节与时间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时间:0-1分钟

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势美洲“新大陆”

等未开放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

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问题: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同学们,请先思考这一问题。接下来的内容将会给你们揭晓答案,

听讲、思

考、讨论

人口流动

时间:第6分钟

板书:(二)人口流动

(讲述并PPT展示相关内容)

定义:通常是指由于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

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周期流动:定期外出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

往返流动: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

般不超过一昼夜。

认真听

讲、做笔

过渡

思考: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那么你们知道人口迁移

有什么特点吗?

思考

人口迁移特点时间:7-11分钟

板书:(三)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在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人类社会早期为满足生存需求而迁移。

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与寻求更适宜的环境联

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大批性迁移为主。

近现代: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定义: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1

年)的迁移活动。

板书: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合作探究1】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

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认真听讲

对问题进

行分组讨

论、思考

并回答

提示:可从人口迁移时间、规模、方向(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距离,以及迁移目的和形式等方面说明。

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PPT展示)

【知识拓展】:外籍劳工

时间:第12分钟

外籍劳工是指以劳务输出形式出现的短期性、临时性或季节性向

异国流动的工人。目前世界各地的外籍劳工总数达三四千万人,以美

国、西欧发达国家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最为集中。其中美国是外籍劳

工最大的聚集地,来自邻近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外籍劳工达一千万

以上,此外还有数百万“非法”移民。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严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引入外籍劳工,一方面可以弥补本国劳

动力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节省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但另一方面容易滋长当地的排外情绪,引发种族纠纷等。对于人口增

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居民出国务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

汇收入,缓解本国的人口压力,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

外流,无疑会对本国发展造成损失。(叙述并PPT展示)

认真听讲

过渡思考: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思考

人口迁移特点时间:13-18分钟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思考:读图1-2-4,简要说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归纳补充:(PPT展示)

工业化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工业化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1949-1986年,人口迁移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沿海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板书: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持续时间长、规模大、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

【知识拓展】:(PPT展示)

“闯关东”——“关东”原来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后泛指东北各省。人们把不顾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

“走西口”——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或拉力因素

板书: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

【合作探究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时间:31-33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是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

省份。其中,前30年为人口净迁入;从20世纪80年代起变成人口

净迁出,人口多向南迁移,被称为“雁南飞”现象。

1980年以来,为什么黑龙江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结合实例,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对问题进

行分组讨

论、思考

并回答(PPT展示)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

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观察、练

习、回答

当堂检测时间:34-38分钟

1. 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B)

A. 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 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 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 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2. 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A. 经济发展水平

B. 资源状况

C. 国家政策

D. 交通条件

3. 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

A. 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 环境污染严重

C.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 限制人口迁入

下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A )

A. 经济水平高

B. 生态环境好

C. 交通状况好

D. 人口素质高

5.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C )

A. 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加剧

C. 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

D. 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

6.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图示城市应(D)

A. 迅速扩大城区规模,提高人口容量

B. 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

C. 拓宽改造城市道路,解决交通拥堵

D. 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分散城市职能

7.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京津唐地区、_____和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由东部向西部迁移的人将会不断_______。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答案】(1). 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 矿产资源丰富;(3). 增加。

(4). 务工经商。

【解析】首先描述该国人口分布特点,集中在沿海、沿河地区,中部人口少,原因从地形、土壤、水源、交通等方面回答。

课堂小结

时间:39-40分钟

回顾总结、回答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 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

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 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 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 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 不一定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优美、□ 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 05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主导因素:□ 06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07政治、□08军事、□09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的是( ) A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 .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 .深圳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 D 解析 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而迁入深圳。属于经济因素。 3.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二节 人口迁移》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本节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及其特点,解释了什么是人口迁移,依据图文资料归纳了人口迁移的特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概括了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等)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战争、文化、生态环境等),分析了决定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3、案例: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析了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特点以及影响。 区域认知:了解国际和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总结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案例,能够说出自身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状况及原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迁移特点 2.人口迁移的影响 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主要环节与时间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时间:0-1分钟 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势美洲“新大陆” 等未开放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 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问题: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同学们,请先思考这一问题。接下来的内容将会给你们揭晓答案, 听讲、思 考、讨论

人口流动 时间:第6分钟 板书:(二)人口流动 (讲述并PPT展示相关内容) 定义:通常是指由于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 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周期流动:定期外出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 往返流动: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 般不超过一昼夜。 认真听 讲、做笔 记 过渡 思考: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那么你们知道人口迁移 有什么特点吗? 思考 人口迁移特点时间:7-11分钟 板书:(三)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在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人类社会早期为满足生存需求而迁移。 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与寻求更适宜的环境联 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大批性迁移为主。 近现代: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定义: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1 年)的迁移活动。 板书: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合作探究1】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 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认真听讲 对问题进 行分组讨 论、思考 并回答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导学案:1.2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学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 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 2. 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3.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什么是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例题1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问题2 在人类社会早期、地理大发现时期、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吸引或逃避、、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1 5世纪末至1 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流向“”,由地区向地区迁移。(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由国家流向国家,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其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第四,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地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澳大利亚 15世纪末至二战前 二战后 问题3 20世纪80年代我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的原因是什么?人口流动的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分析把握:①民工流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②民工流的出现动因。③民工流的发展状况。 ④民工流造成的影响。⑤针对民工流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原因:随着我国和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涌向城市谋求发展。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影响:积极的影响:不利的影响:。 问题4 造成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课标分析 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 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3.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说学情 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另外对于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比较,要引导学生看图,对重点的迁移流向及迁移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说教法 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六、说教学程序 1.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人口迁移的视频。 2.设计思路: 本课没有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走,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知识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基本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直接用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大量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导入时,用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情感。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然后换位思考,可能会引起人口迁移。结束时,再让学生观看这些图片,并进行情感的升华。 3.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放映两组图片,一组是天津的美好生活图片,另一组是西部贫困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感触。 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住所,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们站在西部这些贫困孩子的角度,你们会选择什么地方呢? 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就可能发生人口迁移。 多媒体展示: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布洛赫《希望原理》 (二)讲授新课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迁移》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人口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 (1)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实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七、教学过程: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与测试》必备知识点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一、知识梳理 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100% 2.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模板: (1)人口分布是否均匀 (2)分布的方位(疏密,多少);人口主要集中在…… 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至2017年,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人口稀疏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低地平原 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4.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6.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1)以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 (2)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3)“胡焕庸线”与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以及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具有关联性。 二、例题展示 例1: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1~2题。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 口迁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春运情境中开始本节的学习。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本节共有三个标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总体编排思路是“迁移概念——迁移原因——迁移特点",即从核心概念出发,分析迁移背后的主要原因,再解释不同类型迁移的时空特点和现实情况,以突出人文地理中的“理"及其运用。教材中合理布局案例、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人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关系: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综合思维:分析人口迁移中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在基本知识讲述过程中,注意区域性的差异,并结合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和活动设计,使学生将基本知识与区域特点结合,深化对区域的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活动、问题探究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获取人口迁移的地理知识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难点: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原理,说明某区域人口迁移的现象。【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并不陌生,但该学科的学习运用到多学科知识,科学性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中去。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 【教学准备】师准备挂图、ppt课件;生收集与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人口机械增长 (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 (2)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明清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北大批的迫于生计的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这股移民大潮,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这两次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思考: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雁南飞”对东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1、“闯关东”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问题突出。 2、“雁南飞”使人口迁出,缓解了东北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对区域其他方面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推拉理

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 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 2、“拉力”因素: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 3、迁移阻碍:距离远近、语言相同/不同、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差异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②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 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 差异。 ●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倾向于到高收入的地方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经济 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优惠政策的出台会吸引 大量人口迁入。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 【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是生活当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愿意了解其,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1、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各有什么特点、形成原因及时空分布 2 、两类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导入新课)有一些学子学有所成之后,不是选择报效家乡,而是选择去给予他丰厚待遇的别的国家,中国就存在严重的这种情形,跨越国界离开自己的国家这种情形属于今天要学习的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思考题:1.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2.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人口合理容量(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结合实例,归纳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归纳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世界第70亿宝宝。 师:观看视频,思考我们的地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 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板书)2. 人口数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师:观察下图,分析人口数量与区域环境环境承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 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师:复活节岛是个面积约100平方千米的海岛。它位于太平洋东南部,离南美大陆约3000千米,与最近有人居住的岛屿距离也有2000多千米,被称为“最与世隔绝的岛屿”。 这里曾经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据科学家估算,最兴盛时人口达8000-20000人,而当时生产水平所能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于是悲剧发生了。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至1877年岛上仅剩100多人。 复活节岛人口兴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 复活节岛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人口数量较多,但这人口数量超过了当时生产水平所能提供的食物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所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断恶化,最终导致人口减少。 (板书)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特点 师:如果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看成是一个木桶,那么某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就是一块木板。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能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 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谈话导入法,通过与学生分享印度人口现在已经达到13.26亿的资料,了解到在不久的将来印度人口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提问学生影响一个地方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进而引入新课人口的迁移。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学生。 【问题】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变更定居地。 (2)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 【教师总结】 (1)人口迁移判断标准:空间位移(跨越行政区界限);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长期或永久性,大约1年以上)。 (2)人口迁移除了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外,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还有其他不同: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 【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的类型也有不同,接下来学习一下人口迁移的分类。 2.人口迁移的分类 【问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成哪几类。 【学生回答】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人口迁移是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是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究活动,辅助课本知识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应的知识。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和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二是需要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是需要知道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1

2.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及人口迁移的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教学难点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区别; 案例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我国流动人口统计(1984~2008)图”等,人口迁移的一系列案例,设计“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和特点的比较表”、“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表”等。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人口迁移(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 2.结合实例,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观看视频《人口迁移--走西口(航拍中国-山西)》,通过简单了解历史上走西口的事实,原因及产生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决策的主观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板书)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①气候

师: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推动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的地区。 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而西部、南部地区光照充足,空气清洁,环境优美。 (板书)②土壤及土地 师:土壤及土地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比如:我国明清时期,大批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来到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开荒种地。人们把这次人口迁移现象称为“闯关东”。 (板书)③水资源 师: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 点及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 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 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 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 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 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 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 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 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 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 [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

高中地理 第1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2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 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2.掌握不同时期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重点) 3.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方法技巧]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二、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大陆被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三、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的特点 (1)人口向城镇迁移。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轻巧识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