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相关政策

新民居相关政策
新民居相关政策

新民居相关政策

一、新民居建设用地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要将新民居建设同空心村治理结合起来,争取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实施新民居建设。

二、周转用地的概念。

对建新拆旧的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需要新占农用地的,可采取先占后补的方法周转使用。即:按新民居示范村村庄规划先行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待村民搬入新居后,将旧村址复垦利用,复垦的耕地首先要补充新占的农用地。补充耕地面积应当是周转用地面积的1.2倍。周转用地不属于新增建设用地,不须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使用周转用地最多不超过50亩(整体搬迁的除外),使用年限为3年至4年。

三、周转指标的归还。

设区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周转用地分年度归还计划,并对周转用地归还期限做出承诺。新民居建成后,必须在承诺的时限内完成旧村址复垦任务。周转用地自批准之日起计算使用年限。经核定的周转用地要到期归还。到期不能归还的,按使用周转用地的2倍扣减示范村所在设区市、县(市)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四、复垦的实施及验收。

使用周转用地,示范村村委会与旧村址复垦区所涉及的每个拆迁户签订协议,并收回拆迁住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旧村址复垦验收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或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

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负责。

五、新民居工作中的置换政策。

根据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精神,在新民居建设中,首先要将旧村址复垦为耕地,归还周转用地、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其余部分可作为土地置换指标,置换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以有偿转让。

六、示范村使用周转用地的关键步骤如下:

1、国土局、建设局、环保局共同选址,确定新民居建设地点。选址尽量避开基本农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县域镇村规划,符合示范村村庄规划,达到环保局环评要求。

2、建设局进行规划,出具我市政府批准的示范村村庄规划图。提供经批准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

3、村委会征得被占地村民的同意,出具被占地村民意见。

4、村委会与被拆迁户签订拆迁协议,收回其土地使用证书。

5、示范村村民委员会向我局提出申请,我局依据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示范村村庄规划、新民居建设改造方案等,拟定周转用地使用、归还和村庄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示范村的基本情况,建新拆旧计划,村庄拆迁整理土地的利用计划,新民居建设工程进度安排表。

6、国土局完成其他需要上报的材料,进行组卷工作,完成后,报至政府。

7、政府以红头文件形式向上级国土部门、政府提出使用周转用地申请,市政府作出周转用地分年度归还计划和归还期限承诺。

8、向上级国土部门上报。取得上级批准。

七、示范村办理土地审批手续需要提交的材料。

1、县级人民政府申请;政府申请使用周转用地的红头文件。

2、设区市人民政府意见;

3、被占地村民的意见;村委会拟定占地补偿方案,经被占地村民同意后,拿出被占地村民同意占用土地的文字材料。

4、示范村委会意见;主要内容为新民居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情况。

5、周转用地勘测定界报告和图件;

6、周转用地使用、归还和村庄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各示范村的基本情况,建新拆旧计划,村庄拆迁整理土地的利用计划,新民居建设工程进度安排表,市政府制定的周转用地分年度归还计划和归还期限承诺。

7、标有示范村新、旧村址和周转用地、复垦地块位置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8、标有示范村新、旧村址和周转用地、复垦地块位置的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

9、旧村址复垦地块的勘测定界报告和图件(包括坐标电子文档);

10、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旧村址复垦方案的审核意见;

11、经批准的示范村村庄规划文本和图件(新村址坐标电子文档);

12、周转用地、复垦旧村址涉及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

13、经批准的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在城郊结合部的示范村还要提供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图。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江西古村落调查报告

众多古村落急需保护 -----江西古村落调查思考 翻开地图你会发现江西有如此众多的古村落,那些古老的建筑历史久远,文化深刻,让世人瞩目。如此之多的古建筑,非亲历目睹方能领略其中的精髓,然而它们却濒临危亡,很多未被重视起来,它们急需要被保护! 南丰傩舞,据考证起源于大禹治水所演创,是古人用以驱疫逐鬼时跳的一种面具舞。至今已数千年之久。它的特点是: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牲。1996年11月,南丰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2002年月12月,南丰傩舞这一濒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媒体曾先后赴南丰拍摄傩舞专题片。日本、法国等专家、学者风涌而至。香港凤凰卫视电视系列报道《寻找远去的家园》之一“谁来拯救南丰傩舞?”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抚州城外大公东路中段南侧,有一座飞檐层叠的花接式古建筑,就是抚州会馆。硬山顶,山峰式内卷棚,明间抬梁构架,次间穿斗构架,脊瓜柱坐落在栌斗上,斗枋雕各种花卉,门窗经改建已非原貌。据有关人士考证,该种类型的古建筑在全国现存不到10处,江南更为罕见,是难得的建筑活资料。现为临川县建筑公司和临川县畜药厂职工宿舍。由于年久失修,会馆破旧,油漆剥落。会馆正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 2004年9月,在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外的洲湖村,一处外形酷似大船的建筑被发现。从船屋侧面的北山南瞰,只见船形古宅如同一艘坚实宏伟的航空母舰逆水向东行驶,船屋周围有数座古屋,这些古屋像簇拥着航母的护卫舰、驱逐舰,与船屋一起形成建筑群落。这巨型豪宅的船式外形,象征什么? 那108个独立房间又寓意什么?是否为历史学家探寻的反清复明“洪帮秘地”?是民宅还是军事设施?主人究竟为谁?后裔踪迹何在?豪宅设计为何这般奇特?“船屋”与闽西客家“围屋”有何渊源?……迷团百结。藏匿在深山里的大船。船屋的发现,如一石击水,荡起层层波浪。各路学者纷纷出马,试图破解船屋之谜。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研究的古建筑群,因为缺少维护,如今处境令人堪忧。 千古第一村---乐安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漫步流坑,面对数百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明清古建筑和缤纷斑斓的字画、工艺遗存物,不由你不产生颜回“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般的感叹。1997年8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时,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中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及清早朝的民居建筑,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几无缺坏,是研究我国江南民居由明代向清代演变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仅列举了江西抚州市的一些古村落,仅抚州市属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200余处,而江西省的古建筑村落又何止这些!更多如吉安渼陂古村、钓源古村,大余梅关古道,龙南关西围屋,赣县白鹭客家古村,……

新农村建设中民居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新农村建设中民居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这对农村发展来说既是一 次机遇,也是一项挑战,很多农村地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地域性强、民 族特色突出,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很多优秀的内容需要传承与发扬,但是如 何实现与现代元素融合、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文章对新农村建设中 民居特色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分析,从现状出发,分析当前保护与传承效果差的 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居特色;保护;传承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产生的事物,其本身的内涵极为丰富,最突出的 特点是某一时间范围内文化与审美的集中体现,所以很多农村地区的建筑都保有 独特的风格以及不可复制性,这是我国物质文明中的瑰宝,一味的在现代化发展 中进行更新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与摧毁。为此,做好民居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并 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新农村建设中民居特色保护与传承现状 农村民居建筑建设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每10年 为单位经历一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民居建设水平都有提升,极大的改善了 农村的居住条件。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加 强村庄的管理与规划,改善当地的居住条件、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其中为了实 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 农村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完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新农村建 设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考察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如华西村、农科村等知名村落时 发现,其并不是以传统文化而闻名的,都是以现代化产业发展起来的,利用经济 逐步提升了现代户文明程度,并将传统民居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的楼房[1]。虽然这 已成为全国农村建设的典范,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过分的利用现代化文 明成果充斥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所以如何平衡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民居特色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原因 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效果来看,现代文明成果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追求的 目标,导致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以及当地特色的保护被忽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 因主要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始终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 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资本主义发展成熟期的花园洋房、汽车等发达的文明 成果有着无限的向往,所以,在心中将其作为蓝图,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先进文明,盲目的追求与效仿,使我国农村的特色与文化不断流失。同时,当前对新农村建 设缺少宏观的指导与规划,在文化上农村一直处于接受地位。城乡文化在交流上,并不能称之为交流,而是利用城市文化进行农村文化引导与侵蚀,让城市文明成 果快速取代农村的落后文化内容,但农村居民并未分清优秀文化、特色文化以及 落后文化,使之文化中带有地域色彩、独特性质的文化连同落后文化一同消失[2]。此外,随着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可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建筑形式受到土地资 源限制,使很多地区不得不拆除传统建筑,改建现代化建筑。 三、新农村建设中民居特色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满足当地民众的需要。发展是促进农村进步的主要手段,但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民居也是基于发展产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观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农村,文化的根在农村。然而,现实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速,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感叹道,“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古村落自建村以来,从现在到未来,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生活在进步,居住环境会改变,村落景观也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古村落保护不仅涉及建筑的问题,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4月25日,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再一次呼吁“应守住文化遗存的最后一道防线”。 守护与开发的悖论:对江西古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观察 古称庐陵的江西吉安,散落着欧阳修、文天祥等名人的祖籍地,虽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历史村镇中的居民却由于古建保护的要求,生活条件得不到相应改善。古村落保护在村民翻修新居、为旅游业建造统一规格的仿古建筑过程中困难重重。 固态建筑保护宏观微观下的不平衡 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活化石,古村落以有形的姿态承载着一个时期的历史,其保护的意义无可置疑。4月26日,吉安市委书记王萍介绍了吉安市的古村落保护成果:“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特色历史文化名村12个。” 不过走访中,记者发现吉安市的几个古村落发展并不平衡,钓源古村、渼陂古村整体保存相对完整,祠堂、书院、旧居等也颇具规格;蜀口古村的新建筑却明显映衬了老屋的破败……对于这种不平衡,吉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黎生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一方面各个村落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另一方面政府的规划资金有限,一个古村的规划就需要8万到10万元。”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说,截至2011年12月,江西省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49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1个,占全国的6%,但分布较集中于赣东北。而据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所副所长王锦强介绍,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在全国来讲也是不平衡的,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都有关系。 即使是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古村遗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古村落里的老建筑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难符合当代年轻人现代化的生活需求。钓源古村一位51岁的肖女士说,全村大概120多户,目前村民喝水仍是到全村唯一的一口千年古井挑水,遇到雨天,井水会变浑浊,所以大家都要在前一天提前担水回家做准备。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导游也介绍说,古村有很多仅供一人通过的小巷子,村民想推着自行车、摩托车进出都比较困难,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住在古村外面规划的新农村。 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认为关键是要让居民住在古村里,居住在那里才是最好的保护。但同时出现的生活不便等问题,确实也阻碍了不少人对老建筑的坚守意愿。王锦强说,古村落保护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矛盾,老建筑需要原样保护,而且由于老建筑本身的限制,很难添置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生活条件难以改善。所以当地政府会在利用这些古村发展旅游业后,给村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伍国正陈新华刘新德 本文原载于《怀化学院学报》2009(07) 从历史角度看,当今中国的民居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如封建礼教文化和宗族观念,以及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的聚族村落,这种村落在全国还有很多,有的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另一种是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特点的以分散为主又相对集中的现代民居。现阶段,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村镇正面临着解体的边缘。而那些现代乡村民居由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显得凌乱而无章法,建筑的传统和地区特色正在消失,有的还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在城乡发展和城镇扩张的前提下,遵从国家发展策略,运用城市设计手段,综合研究与历史保护和城乡开发相关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土地等问题,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探索多模式的解决方法,保护和改建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历史街区,使新老建筑有机整合,提高地区开发效益,维护与提升居住品质,营建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以应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生活的挑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介绍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的基础上,从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民居形态更新、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论述了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对当今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概述 1.1 强地域性的可继承 住宅是一种文化,既是人类全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映射着全部文明发展的轨迹。研究民居的可继承性,首先考虑的应是其地域性特征。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理、人文传统、材料和建造技术的不同,民居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很强的地域性。以气候、地理分类,有南方民居、北方民居、高原雪域民居等;以民系分类,有北汉民系(又称北方民系)、南汉民系(又称广府民系)、江浙民系(又称吴越民系)、福佬民系(又称八闽民系)、棚民民系(又称客家民系)、赣江民系、湖湘民系等;[1]以结构分类,有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竹木构干阑式、木构井干式、砖墙承重式、砖木混合承重式、碉楼、土楼、窑洞、毡包等类型[2];以平面分类,有圆形住宅、纵长方形住宅、横长方形住宅、曲尺形住宅、三合院住宅、四合院住宅、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住宅、环形住宅、窑洞式穴居等,[3]其中庭院式民居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传统民居,就是要保护其地域性文化特征,加强特色保护。 1.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念,强调天、地、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和有机统一。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其生态精神受传统哲学思想支配。中国传统民居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较多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精神,体现了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研究传统民居的生态性特征,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如村落布局紧凑,节约土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利用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当地乡土建筑材料,发挥构件材料的天然性能;建筑装饰装修体现当地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等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地区特色等方面,都与今天的可持续建筑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值得当代和谐社会宜居社区规划建设加以借鉴。 * 基金项目:建设部2006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06-RI-3);2006年度湖南省建设厅科技计划项目(2006-5);200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08C338);本文原载于《怀化学院学报》2009(07)

【地方】中国民居地方特色

【关键字】地方 民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有多少种? 中国民居纷繁复杂,有六种分类方法:(1) 按式样划分有吊脚式、井干式、干阑式、穹窿式、环形土楼式、窑洞式、天幕式、绑扎式、干扎垒、土坯砌筑式、穴居式,另有合院式(三合院、四合院)、连排组合式等;(2) 按材料划分有草顶房、泥土顶房、灰土顶房、砖顶房、瓦顶房、竹顶房等;(3) 按构造方法划分,有木结构、砖构造、土造房屋、砖木混合式、砖石混合式等;(4) 按类型划分有四合院、吊脚楼、天井房、蒙古包、客家围屋等;(5) 按民族划分有满族民居、回族民居、维吾尔民居、白族民居、黎族民居、侗族民居、基诺族民居、蒙古族民居、独龙族民居、藏族民居等;(6) 按地理位置划分,有海南民居、广东民居、湖南民居、四川民居、广西民居、贵州民居、浙东民居、江西民居、安徽民居、客家民居、泉州民居,赣州民居、湖北民居、川西民居、拉萨民居、云南民居、青海民居、新疆民居、藏族喇嘛庙及喇嘛住宅、内蒙古喇嘛庙喇嘛住宅、山西民居、陕西民居、河北民居、山东民居、河南民居、辽宁南部民居、绍兴大瓦房、上海民居、吉林民居、黑龙江民居、西部碱土平房等等。总体来说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有八种: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蒙古包、江南水乡民居、藏族碉房、客家围屋、土家吊脚楼、傣族竹楼。 中国民居的地区差异 1.建筑材料的地区差异 中国民居的地方特色 活动民居建筑大都就地取材,请从建筑材料的差异判断各地的资源特征阅读 活动 你认为中国民居复杂多样是因为哪些因素影响?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文档

2020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文档 Document Writing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拥有独特的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以及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极具保存与保护价值。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消失速度令人堪忧,保存状况也是好坏不一。下文是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欢迎阅读!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美丽乡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者传统风貌的村落。 第四条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抢救优先、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兼顾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的原则。 传统村落保护应当注重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坚持保护与改善村(居)民生产生活相结合,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安排保护发展资金。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传统建筑保护等工作。 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应当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各项工作。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文物)、发展改革、旅游、财政、环保、国土、林业、农业、公安、民族宗教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工作。 第八条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 2 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 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 个监察区,称13 部州,

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互不统属。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 县。至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现全省面积为16.69 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 万。行政区划有南昌、赣州、九江、萍乡、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 个设区市,99 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江西地理轮廓的概括。境内周围群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新农村建设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 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 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 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 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 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 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 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 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 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 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 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 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 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 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 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 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 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 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 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 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 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 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 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 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摘要:江西民居遗存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特别是在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能保留下来还有如此众多的数量,在全国应是非常珍贵的。江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和装饰风格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天井式民居是此类型民居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种类型,并且可以追溯跟踪到其发展和消失的脉络,具有科研价值。 天井民居在我国江西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而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段中被群众广为接受,可以看出,天井民居有它非常优秀的特征,从各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江西天井民居 一、江西自然地理环境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位于北纬24。29 7 14”--30。4 7 41”,东经113。34’36”一118。28’58”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向北开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全省山多地少,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江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6叫9.8度之间。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仅一4℃。全年降雨量为868.3—1862.2毫米。全省气候特点为夏热、秋爽、冬阴、春寒。在这样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生活,其主要矛盾要解决建筑的隔热和防潮问题,而且还要适应许多山地建筑中所遇到的微气候特殊情况。 江西的先辈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居住模式,这就是天井民居。这种民居,可能不需要依赖更多不可再生能源,就能获得比较适宜的人居环境。江西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划分类三个类型:赣东北到赣中的天井式民居:赣中一部分地区的天井院民居;赣南的围楼民居。总量和分布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而且天井院民居和围楼民居都带有天井民居的要素和特质。 二、何为天井? 1、天井的定义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天井通天接地,使居住建筑中热环境不断新陈代谢。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天井在建筑的空间和平面中,都处于核心的部位,它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其面积不大,宽度通常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尺寸。小天井的大小一般是4.0m×1.8m左右,富裕人家或者大家庭也有多进天井的。天井除了应用于民居,也应用于村落的公共建筑(如祠堂),设置的目的和作用与民居基本相同。天井联系起了建筑的内外空间,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最好的诠释。(如图1所示)

新农村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xx 新民居建设项目 1.1.2 建设地点:xxx 1.1.3 项目建设单位:xx 村委会 1.1.4 项目占地面积与位置 本项目占地面积90667平方米平方米,折合136亩。xx位于xx,我国三大平原之一的xx平原地带上。xx,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村民最为理想的居住地。 1.1.5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该项目共拆迁xx 户,拆迁面积xxx 平方米,按一比一分配新的住宅面积。建设20栋6层住宅楼,一层是460个车库,建筑面积15240平方米;2-6 层住宅楼建筑面积76200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2827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99047平方米,小区容积率1.1 ,绿化率45.8%。 该项目总建设面积中:住宅面积76240 平方米,配套设施面积3327 平方米,车库建筑面积15240平方米,临街门市4280平方米。居住户数600户,居住人数2100人,户均人口3.5 人;住宅层数5+1 层,建筑密度21.1%;人均公共绿地19.8 平方米。 1.1.6工程建设进度: 项目实施计划从2014年3月开始,至2015年12月完工。 1.1.7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3353万元,全部由村委会自筹解决,并根据工程进度依次投入。 1.2项目申请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 项目申请报告编制依据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发布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通知》(发改投资[ 2007] 1169 号); xxx; xx 县开发建设工程行政、事业收费标准。 1.2.2 项目申请报告研究范围 本报告只论述xxx 新民居建设项目,研究范围主要是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对拟建项目情况、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予以说明;对拟建项目的资源利用及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和社会效果,以及市场分析、建设规模和功能、配套工程、项目地址、安全和消防、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项目的可行与否。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 两村基本情况 xx 村委会共同筹建,紧靠城区,辖区居民xx 户,人口xx 人,耕地面积xx 亩,居民住宅占地面积2800 亩左右。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目前XX村国现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XX余家,2013年实现总产值XX亿元,上缴税金 xx 多万元,产值年均递增14%以上,人均收入达到xx 元。 2.2项目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中央以及省、市、县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和“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城乡化进程”的决定,以及“新农村、新民居”的建设思想,以加快重点小城乡的建设步伐,改善本地区农民的居住环境,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新型农村小城乡。XX 将采取从点到面,由试点村到全镇渐进方式实施“新农村、新民居”计划。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符合现阶段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的迫切愿望。随着xx 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愿望日趋迫切,农村住房建设规模、投资及消费支出呈逐步增长的态势。 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两村委会计划在2015 年底,完成农村新民居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