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到胃癌有多远

胃溃疡到胃癌有多远

胃溃疡到胃癌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9-07-15T11:38:10.87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作者:杨应雄

[导读] 据浙江新闻报道,一名在杭州打拼的28岁李姓小伙,因生活习惯问题,长年患有胃溃疡。后期频发上腹部胀痛,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胃溃疡已经发展成胃癌

四川省南部县中医医院 637300

据浙江新闻报道,一名在杭州打拼的28岁李姓小伙,因生活习惯问题,长年患有胃溃疡。后期频发上腹部胀痛,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胃溃疡已经发展成胃癌。那么,胃溃疡距胃癌有多远呢?

胃溃疡的发病机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胃溃疡。胃溃疡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主要与胃黏膜损害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等因素有关,即损害与修复的关系决定胃溃疡发生与否。胃溃疡的常见发病病因有幽门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同时,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和应激也容易诱发胃溃疡。其中,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指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和利血平。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存在各种学说,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学说。通俗的来说,胃里面存在一些东西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这些东西统称为防御因子。还存在一些东西对胃黏膜起损伤、消耗作用,这些东西就统称为攻击因子。

目前,胃黏膜的攻击因子主要是胃酸和幽门杆菌。胃酸会腐蚀胃黏膜,胃蛋白酶在pH小于7的环境中,即酸性环境中,它的活性会增强。因为胃黏膜的组成有蛋白质,所以,它会分解胃黏膜。而幽门杆菌可通过释放尿素酶,分解尿酸产生氨气,并分泌空泡,以形成细胞毒素、磷脂酶等物质。细胞的外层是由磷脂构成的,所以它会损伤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在长时间作用下,导致溃疡。因此,幽门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异常是胃溃疡常见的发病病因。

胃黏膜的防御因子主要是胃黏膜屏障,它由黏液和胃黏膜柱状上皮组成。主要是避免胃黏膜与胃蛋白酶直接接触而被分解。同时,还可以阻止胃酸中的氢离子快速反向逆散进入胃黏膜,减少氢离子对胃黏膜的损伤。胃黏膜屏障的功能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胃黏膜分泌状态、胃黏膜血流以及局部的酸碱平衡。胃黏膜上皮细胞可以分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极不稳定,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反应都是可以逆转的,物质之间会形成动态平衡。当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多的时候,对应的氢离子含量就会少。在胃黏液中,根据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距离的不同,对应的碳酸氢根离子含量是不同。距离越近,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越高,则氢离子浓度越低。由此形成了从黏膜表面到胃腔从低到高的氢离子浓度,即从高到低的pH梯度,保护胃黏膜。此外,黏膜血流可以给黏膜细胞运送掉一些损伤因子,从而保护胃黏膜。

诊断胃溃疡的西医标准症状为,上期反复发作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该种疼痛在服用碱性药物后会缓解。同时,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这类症状,可用于自己检验。在医院里,更为客观性的标准就是用内窥镜检查,可直接发现胃溃疡。胃癌

接下来,说说胃癌。胃癌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通常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胃癌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老年人的发病几率反而有下降趋势。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胃镜检查的普及。这主要是指,以前即便有人得了胃癌,但却由于没有去检查或者没进行胃镜检查,无法发现自己患有胃癌,因此,统计胃癌的数据并不完整,总体统计人数偏少。而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健康观念强了,使得诊断人群的基数增加,增加了胃癌的诊断率。另一个方面是现在工作压力、环境问题、生活习惯等因素,让人们接触到癌症诱因的几率增多,使胃癌的实际发病率增加。

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

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上消化道溃疡,其恶变率为6.5%~7.5%。而胃溃疡便是主要的上消化道溃疡。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得了胃溃疡,那么他的胃溃疡有至少6.5%的几率恶变为胃癌。作为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胃溃疡与胃癌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关系十分复杂。下列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首先,谈一下早期胃癌,它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早期胃癌患者约有80%没有症状,所以很难靠自身来发现。还存在一些患者,即便有症状,也都是一些非典型性症状,比如没有食欲、肚子不舒服等。这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的胃部疾病混淆。其中就有胃溃疡。所以,当出现胃溃疡的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是早期胃癌,尽早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对于早期胃癌,对应的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相对进展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15%左右来说,胃癌还是早发现早治疗为好。

早期胃癌的诊断与一些物质的含量有关。所以,接下来谈一下与胃溃疡和胃癌相关的一些体内物质含量的情况。第一类物质是血清炎性因子,主要是血清白介素6(IL6)和血清白介素8(IL8)。它们属于重要的细胞因子,负责参与体内细胞分化。最所周知,肿瘤就是细胞的恶性增值引起的。所以胃癌与血清IL6和IL8有着较强联系。相关科研人员进行血清IL6、IL8和胃癌的关系研究时发现,它们会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据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胃癌分期越晚,胃癌病人体内的血清IL6和IL8含量越高。同时,又有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的血清IL6和IL8水平高于常人,但低于胃癌患者的。此外,这样一来,胃溃疡患者比健康人多出的血清IL6和IL8水平,会大大增加患者得胃癌的可能性。当胃溃疡病人去医院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这两种物质的水平变化。当这两种物质水平上升时,胃溃疡就离胃癌不远了。

第二类物质是叶酸和维生素B12。它们是体内DNA合成过程中的必需物质。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溃疡患者血浆血清叶酸水平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常人。而胃癌患者体内的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常人,维生素B12水平与常人无明显差异。所以,当胃溃疡患者发现体内叶酸水平剧烈下降,维生素B12含量却出现上升时,那就离胃癌不远了。或者已经患有早期胃癌了。

最后谈一下胃溃疡向胃癌转变的一些症状吧,这些是病人能明显感受到的。第一点是疼痛的无规律性。胃溃疡引起的疼痛是有规律的,比如吃完饭后一个小时疼,那么每次吃完饭,等一个小时后,就会疼。而胃癌引发的疼痛是无规律的,可能没吃饭之前就疼,可能是饭后一小时疼、两小时疼,或者吃饭就疼。第二点,疼痛无法用碱性药物缓解。前面提过,胃酸分泌异常会引发胃溃疡,利用碱性药物中和胃酸自然能缓解疼痛。而胃癌与胃酸无关,自然无法用碱性药物来缓解疼痛。第三点,疼痛的效果转变。胃溃疡引发的疼痛主要为一种,要么是烧灼感,要么是钝痛,而胃癌引发的疼痛则会有多种,时而钝痛,时而剧痛。第四点,出现呕血或柏油样大便。第五点,腹部出现包块。胃溃疡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而胃癌属于恶性肿瘤,必然会出现包块,所以患者应特别注意一点。

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

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因为胃溃疡是良性病变,而胃癌则是恶性肿瘤,正确地区分二者,不仅关系到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胃溃疡与胃癌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症状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应该解病情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因素。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疼痛多有规律性,而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而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胃癌70%一般无明显症状的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胃溃疡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治胃的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水肿。晚期在左锁骨上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胃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饭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胃溃疡疼痛是有规律性的。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而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没有关系的,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疼,疼痛常为咬齿性。常有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侵犯食管,引起打呃、咽下困难,位于幽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晚期疼痛加重,多为持续性,服碱性药物也不能缓解。当然,上面讲述的只是一般性鉴别,但是还要做胃液分析、脱落细胞、大便潜血等试验室检查,胃镜、X线钡餐,以及B超CT这些检查来更好地确诊。胃癌胃镜:目前胃镜已成为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工具。临床上所使用的内镜主要有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三种。胃镜检查特别适用于:①怀疑胃部良性或恶性肿瘤者;②短期内动态观察胃的溃疡性病变,以鉴别良性或恶性;③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癌找原发灶。胃镜能够直接观察胃粘膜变化,通过胃镜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镜下应估计癌的大小,小于1cm者称小胃癌,小于0.5cm者称微小胃癌。从而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钡餐检查:近年来由于X线检查方法改进,使用双重摄影法等,可以观察到粘膜皱襞间隙所存在的微细病变,因而能够发现多数的早期胃癌。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粘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单纯局部压痛,激惹变形等间接征象仅作参考。胃溃疡胃镜检查,可于胃部见圆或椭圆、底部平整、边缘整齐的溃疡。根据溃疡面所见,可分为:①活动期:溃疡面为灰白或褐色苔膜覆盖,边缘肿胀,色泽红润、光滑而柔软。②愈合期:苔膜变薄,溃疡缩小,其周围可见粘膜上皮再生的红晕;或溃疡面几乎消失,其上有极少的薄苔。③瘢痕期:溃疡面白苔已消失,变成红色充血的瘢痕,可见皱襞集中。胃溃疡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粘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单纯局部压痛,激惹变形等间接征象仅作参考。

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李明松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中医医院消化科,云南曲靖655800 [摘要]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12年5月该科收治的80例胃溃疡伴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解毒活血法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每日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为7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化合并不典型增生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解毒活血法对胃溃疡伴胃癌前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关键词] 胃溃疡;胃癌前病变;汤剂;解毒活血法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2(b)-0141-01 胃溃疡为胃癌前疾病之一,二者合并更加重了疾病恶化的趋势,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患者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病理见肠上皮化生或/和异性增生。临床一般采用中医方式治疗,通过解毒活血法使热毒消除,淤血疏散。该科对2007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部分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患者,采用解毒活血法治疗,与PPI制剂治疗对照观察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科2007年1月—2012年5月共收治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4~65岁,平均43.2岁;病理诊断伴肠上皮化生22例,不典型增生13例,既有肠化又有不典型增生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5~65岁,平均43.7岁;病理诊断伴肠上皮化生23例,不典型增生13例,既有肠化又有不典型增生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类型以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照胃癌前病变和胃溃疡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排除重要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功能病变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解毒活血法组方汤剂(蒲公英20 g、连翘15 g、当归20 g、柴胡20 g、延胡索20 g、徐长卿20 g、石菖蒲15 g、黄连12 g、三七粉15 g、赤芍25、佛手15 g、枳壳15 g、郁金15 g、桃仁15 g),每次100 mmL,3次/d,饭前0.5 h服用;对照组予PPI制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剂量为: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每次10 mg,每日1~2次,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每次1袋,3次/d,两组疗程均为1.5~2个月。 1.4 胃溃疡疗效标准 [1]痊愈:胃镜下溃疡、炎症全部消失;显效:胃镜下溃疡消失,仍有炎症,临床整体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胃镜下溃疡面缩小率在50%以上,整体症状出现一定减轻;无效:胃镜下溃疡面缩小率低于50%,整体症状未见改善或出现加重。 1.5 胃癌前病变治愈标准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癌症知识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年龄层次 > 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并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 而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饮食 胃溃疡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晚期在左锁骨上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疼痛的规律性 胃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餐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 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疼,常有饱胀感;晚期疼痛加重,多为持续性,服碱性药物也不能缓解。 事实证明,只要细心观察,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还是有章可循的。胃溃疡与胃癌虽属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溃疡型胃癌”就更是如此,所以极易造成误诊。为了不致贻误病情,不仅医生应该掌握区分两者的本领,就是病人最好也要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以便提高警惕,尽量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责任编辑:单文贤) "); 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它是100 多种相关疾病的统称。当身体内细胞发生突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人们身体内所有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增长和分化可满足身体需要,这种有序的过程可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然而,如果细胞继续分裂,这些额外的大量细胞就形成肿瘤。恶性肿瘤的细胞能侵犯、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而且,癌细胞可从肿瘤中穿出,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这就是癌症如何从原发的部位到其它器官形成新的肿瘤,这个过程就叫癌症转移,多数癌症是根据他们起始的器官或细胞类型来命名的。 治疗方法基因—病毒治疗方法: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存在着某些基因表达上的差异,使得某些病毒在正常细胞内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在肿瘤细胞内并不需要。因此,去除这些基因有望使其在肿瘤细胞内特异性复制,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能复制。以腺病毒(AdV) 为例,p53 是宿主细胞抗腺病毒的主要蛋白,正常细胞受腺病毒感染后立即激活p53 ,导致细胞凋亡,使病毒复制终止。然而,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细胞感染腺病毒后并没有立即出现凋亡,主要原因是野生型腺病毒存在着能抑制p53 激活的蛋白,即E1b 55Kda 蛋白,因此野生型腺病毒也能在正常细胞内复制。当腺病毒缺失E1b 55 Kda 蛋白后,它感染正常细胞时,就不能抑制p53 的激活,而在p53 被激活后,则会使细胞很快凋亡,腺病毒不能再增殖,从而使感染终止。但在肿瘤细胞中,p53 已突变或失活,故病毒感染后,没有p53 可被激活,肿瘤细胞就不会凋亡,因此缺乏E1b 55Kda 的腺病毒能在肿瘤细胞中大量增殖,最终肿瘤细胞被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1,内镜下表现 溃疡型进展期胃癌与良性溃疡较易鉴别,内镜下胃溃疡良恶性鉴别难点在于早期凹陷型胃癌(如Ⅱc型、Ⅲ型及Ⅱc+Ⅲ混合型),鉴别要点包括凹陷本身形态和周围黏膜皱襞形态的观察。 一般而言,恶性溃疡的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凹陷中心部黏膜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结节状,组织较脆,局部胃壁扩张性差,容易出血。如果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则边界比较清楚。此外,凹陷周围集中的黏膜皱襞常呈现中断改变,这也是恶性溃疡的重要特征。病变浸润越深,皱襞集中现象越明显。 Ⅱc型早期癌有时需要与伴轻度凹陷的溃疡瘢痕相区别,瘢痕一般凹陷较轻,中心部均匀一致,平坦,四周皱襞集中直到瘢痕处,呈逐渐变细。 对伴有溃疡形成的早期癌患者,随访过程中可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而周围Ⅱc样癌浸润进一步扩展,继而中心溃疡又会再形成,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被称为“恶性周期”。 因此,临床上单纯用治疗后溃疡消失作为良恶性溃疡的特征是不够的。在某些良性溃疡的愈合过程中,其周边会出现糜烂,这时很难与Ⅲ+Ⅱc型早期癌区分,须经内镜活检证实。 最近有研究者根据病理结果进行良性和恶性分组,回顾性分析胃溃疡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发现,不同位置的溃疡恶变率存在差异,贲门溃疡恶变率最高(73.68%),其次为胃体溃疡(54.2%),胃角和胃窦溃疡的恶变率最低,分别为13.3%和14.8%。而且,恶性溃疡的平均直径也显著大于良性溃疡。这提示胃溃疡的位置和大小可用作预测胃癌发生风险。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及窄光谱成像技术(NBI)或可扩展电子分光色彩强调技术等特殊电子染色成像技术,可更清晰地发现胃黏膜表面的小凹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改变,有利于病灶性质和范围的确定,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据早期胃癌分类标准(VS诊断标准),若NBI放大内镜能发现溃疡周边表面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异常,且与正常黏膜有明确分界线,则提示恶性溃疡可能。 2,超声内镜鉴别 对于内镜下难以区分良恶性的溃疡性病变,还可以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下恶性病变呈现为低回声改变,胃壁原有层次结构破坏,而良性溃疡因炎症水肿及纤维化程度不同,呈现不同回声改变,溃疡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清楚。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内镜超声诊断恶性胃溃疡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62.7%,准确率达71.6%。 除鉴别良恶性溃疡之外,超声内镜还可以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总体准确率可达86%。遗憾的是,本例患者术前未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无法与术后病理对比。 近年发展的增强内镜超声可以观察胃壁病变。由于恶性病变开始出现强化的时间早且程度较高,与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而良性病变则无上述特征,结合3D超声内镜更可直观显示病变形态,并可能进一步指导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有条件的医院,医生如果结合共聚焦显微内镜,有针对性地取活检,将有助于评估疾病分期和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

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

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 文章目录*一、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二、多发胃溃疡怎么防止变胃癌*三、多发胃溃疡的危害 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1、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病程不同 胃癌的病程相对较短,且表现为进行性恶化;而胃溃疡病程长。呈周期性。 发病人群的区别 胃癌以中年以上多见,而胃溃疡则多发生于青年人。 临床症状 胃癌的症状和胃溃疡的症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逐渐加重,消瘦.抗酸药及抗溃疡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而胃溃疡的疼痛有规律.进食时客能缓解,抗酸药或抗溃疡治疗 效果较好。 2、胃溃疡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药物及饮食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

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3、胃溃疡怎么检查 内镜下溃疡可分为三个病期:活动期:溃疡基底部蒙有白色或黄白色厚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A1),或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开始消退,四周出现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A2)。愈合期:溃疡缩小变浅,苔变薄,四周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向溃疡围拢,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H1),或溃疡面几乎为再生上皮所覆盖,黏膜皱襞更加向溃疡集中(H2)。瘢痕期:溃疡基底部白苔消失,呈现红色瘢痕(S1),最后转变为白色瘢痕(S2)。 多发胃溃疡怎么防止变胃癌1、患者家庭中最好采用分餐制:与家人共用碗筷进餐的人胃溃疡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当人们共用碗筷进餐时,唾液里的幽门螺旋菌可通过饭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传染、传播。对此,专家建议,患者在与家人共同吃饭时应采用分餐制,不要共用餐具,个人专碗专筷,这样可以有效防治幽门螺旋杆菌交叉感染胃溃疡。 2、胃溃疡患者需要坚持治疗:许多胃溃疡患者不重视自身疾病,不加以治疗或者胡乱停药、换药,经常食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以及吸烟等,这些行为极易导致胃溃疡反复发作。专家指出,胃溃疡的治疗一个疗程需服药4-6周,疼痛得到缓解以后仍需巩固1-3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服药,勿自行停药、换药。

胃溃疡到胃癌有多远

胃溃疡到胃癌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9-07-15T11:38:10.87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作者:杨应雄 [导读] 据浙江新闻报道,一名在杭州打拼的28岁李姓小伙,因生活习惯问题,长年患有胃溃疡。后期频发上腹部胀痛,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胃溃疡已经发展成胃癌 四川省南部县中医医院 637300 据浙江新闻报道,一名在杭州打拼的28岁李姓小伙,因生活习惯问题,长年患有胃溃疡。后期频发上腹部胀痛,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胃溃疡已经发展成胃癌。那么,胃溃疡距胃癌有多远呢? 胃溃疡的发病机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胃溃疡。胃溃疡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主要与胃黏膜损害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等因素有关,即损害与修复的关系决定胃溃疡发生与否。胃溃疡的常见发病病因有幽门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同时,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和应激也容易诱发胃溃疡。其中,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指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和利血平。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存在各种学说,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学说。通俗的来说,胃里面存在一些东西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这些东西统称为防御因子。还存在一些东西对胃黏膜起损伤、消耗作用,这些东西就统称为攻击因子。 目前,胃黏膜的攻击因子主要是胃酸和幽门杆菌。胃酸会腐蚀胃黏膜,胃蛋白酶在pH小于7的环境中,即酸性环境中,它的活性会增强。因为胃黏膜的组成有蛋白质,所以,它会分解胃黏膜。而幽门杆菌可通过释放尿素酶,分解尿酸产生氨气,并分泌空泡,以形成细胞毒素、磷脂酶等物质。细胞的外层是由磷脂构成的,所以它会损伤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在长时间作用下,导致溃疡。因此,幽门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异常是胃溃疡常见的发病病因。 胃黏膜的防御因子主要是胃黏膜屏障,它由黏液和胃黏膜柱状上皮组成。主要是避免胃黏膜与胃蛋白酶直接接触而被分解。同时,还可以阻止胃酸中的氢离子快速反向逆散进入胃黏膜,减少氢离子对胃黏膜的损伤。胃黏膜屏障的功能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胃黏膜分泌状态、胃黏膜血流以及局部的酸碱平衡。胃黏膜上皮细胞可以分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极不稳定,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反应都是可以逆转的,物质之间会形成动态平衡。当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多的时候,对应的氢离子含量就会少。在胃黏液中,根据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距离的不同,对应的碳酸氢根离子含量是不同。距离越近,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越高,则氢离子浓度越低。由此形成了从黏膜表面到胃腔从低到高的氢离子浓度,即从高到低的pH梯度,保护胃黏膜。此外,黏膜血流可以给黏膜细胞运送掉一些损伤因子,从而保护胃黏膜。 诊断胃溃疡的西医标准症状为,上期反复发作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该种疼痛在服用碱性药物后会缓解。同时,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这类症状,可用于自己检验。在医院里,更为客观性的标准就是用内窥镜检查,可直接发现胃溃疡。胃癌 接下来,说说胃癌。胃癌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通常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胃癌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老年人的发病几率反而有下降趋势。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胃镜检查的普及。这主要是指,以前即便有人得了胃癌,但却由于没有去检查或者没进行胃镜检查,无法发现自己患有胃癌,因此,统计胃癌的数据并不完整,总体统计人数偏少。而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健康观念强了,使得诊断人群的基数增加,增加了胃癌的诊断率。另一个方面是现在工作压力、环境问题、生活习惯等因素,让人们接触到癌症诱因的几率增多,使胃癌的实际发病率增加。 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 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上消化道溃疡,其恶变率为6.5%~7.5%。而胃溃疡便是主要的上消化道溃疡。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得了胃溃疡,那么他的胃溃疡有至少6.5%的几率恶变为胃癌。作为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胃溃疡与胃癌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关系十分复杂。下列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首先,谈一下早期胃癌,它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早期胃癌患者约有80%没有症状,所以很难靠自身来发现。还存在一些患者,即便有症状,也都是一些非典型性症状,比如没有食欲、肚子不舒服等。这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的胃部疾病混淆。其中就有胃溃疡。所以,当出现胃溃疡的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是早期胃癌,尽早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对于早期胃癌,对应的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相对进展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15%左右来说,胃癌还是早发现早治疗为好。 早期胃癌的诊断与一些物质的含量有关。所以,接下来谈一下与胃溃疡和胃癌相关的一些体内物质含量的情况。第一类物质是血清炎性因子,主要是血清白介素6(IL6)和血清白介素8(IL8)。它们属于重要的细胞因子,负责参与体内细胞分化。最所周知,肿瘤就是细胞的恶性增值引起的。所以胃癌与血清IL6和IL8有着较强联系。相关科研人员进行血清IL6、IL8和胃癌的关系研究时发现,它们会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据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胃癌分期越晚,胃癌病人体内的血清IL6和IL8含量越高。同时,又有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的血清IL6和IL8水平高于常人,但低于胃癌患者的。此外,这样一来,胃溃疡患者比健康人多出的血清IL6和IL8水平,会大大增加患者得胃癌的可能性。当胃溃疡病人去医院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这两种物质的水平变化。当这两种物质水平上升时,胃溃疡就离胃癌不远了。 第二类物质是叶酸和维生素B12。它们是体内DNA合成过程中的必需物质。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溃疡患者血浆血清叶酸水平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常人。而胃癌患者体内的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常人,维生素B12水平与常人无明显差异。所以,当胃溃疡患者发现体内叶酸水平剧烈下降,维生素B12含量却出现上升时,那就离胃癌不远了。或者已经患有早期胃癌了。 最后谈一下胃溃疡向胃癌转变的一些症状吧,这些是病人能明显感受到的。第一点是疼痛的无规律性。胃溃疡引起的疼痛是有规律的,比如吃完饭后一个小时疼,那么每次吃完饭,等一个小时后,就会疼。而胃癌引发的疼痛是无规律的,可能没吃饭之前就疼,可能是饭后一小时疼、两小时疼,或者吃饭就疼。第二点,疼痛无法用碱性药物缓解。前面提过,胃酸分泌异常会引发胃溃疡,利用碱性药物中和胃酸自然能缓解疼痛。而胃癌与胃酸无关,自然无法用碱性药物来缓解疼痛。第三点,疼痛的效果转变。胃溃疡引发的疼痛主要为一种,要么是烧灼感,要么是钝痛,而胃癌引发的疼痛则会有多种,时而钝痛,时而剧痛。第四点,出现呕血或柏油样大便。第五点,腹部出现包块。胃溃疡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而胃癌属于恶性肿瘤,必然会出现包块,所以患者应特别注意一点。

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精)

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 按照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胃溃疡癌变诊断标准,我院1970~1998年间确诊胃溃疡癌变65例,均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全组男52例,女13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4岁,平均51.6岁。行胃癌根Ⅰ术式(D1)37例;根Ⅱ术式(D2)28例,其中4例行全胃切除。病变位于胃窦部23例,胃角部27例,胃体部6例,贲门及胃底部4例,胃大弯侧5例,均无腹腔播散。病理组织学检查为早期癌30例,侵袭肌层25例,侵袭浆膜10例,管状腺癌48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有淋巴结转移13例。早期癌、侵袭肌层和侵袭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7%、28.0%和36.4%。D2术式中早期癌18例,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13枚,仅1例有1枚第一站淋巴结转移(1/234),转移率为5.6%;进展期癌10例,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14.8枚,有5例、12枚淋巴结转移(12/148),转移率50.0%,其中1例有1枚第二站淋巴结转移。 全组65例中随访59例(90.8%),失访6例(按死亡计)。现生存48例,死亡11例。术后生存5年以上56例,5年生存率78.6%(44/56),其中行D1、D2根治术者分别为80.0%(28/35)和76.2%(16/21);术后生存10年以上41例,10年生存率65.8%(27/41),其中行D1、D2根治术者分别为 62.5%(20/32)和77.8%(7/9)。 二、讨论 胃溃疡癌变问题虽争论了多年,但其癌变理论已基本被认可。1980年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将溃疡癌变列为胃癌的特殊类型,并制定了严格的筛选标准。此后,成立全国胃溃疡癌变研究协作组,对胃溃疡癌变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许多内窥镜学者经潜心观察和追踪随访获得的大量资料证明,胃溃疡可以发生癌变,并非属癌性溃疡[1]。癌变源于溃疡还是取决于溃疡周边所伴随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尚有争论。事实上,溃疡使粘膜缺损后的再生性修复将必然引发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则成为重要的癌前期病变基础。 胃溃疡癌变的突出特征是早期癌的发病率相当高。国内文献报道为48.9%[2],本组为46.2%。由于溃疡引起的明显症状迫使患者及时检查,因而可较早发现溃疡癌变。特别是内镜应用的普及,使早期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即使发展为进展期癌,也多侵袭浅肌层或肌层,累及浆膜者居少,淋巴结转移率低,2站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病变侵袭范围小,病情发展缓慢。因此亦决定了胃溃疡癌变的手术切除率可达100%,5年及10年生存率高,明显优于其他胃癌组。这种结果似乎表明,溃疡癌变病程的发展是处于胃癌各不同分期的早期阶段。决定胃溃疡癌变预后的主要因素与癌组织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多少密切相关,而与癌的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可比性。 本组行D1根治手术者以进展期癌居多(67.6%),D2根治手术以早期癌居

怎么区分胃癌和胃溃疡

怎么区分胃癌和胃溃疡? 胃部疾病有很多,比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对于这些疾病,都有些相似的表现,有些人患上胃溃疡后以为自己得的是癌症。每天闷闷不乐,以为活不久矣。下边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胃癌和胃溃疡的 区别。 1、病程不同 胃癌的病程相对较短,且表现为进行性恶比;而胃溃疡病程长。呈周期性。 2、发病人群的区别 胃癌以中年以上多见,而胃溃疡则多发生于青年人。 3、临床症状 胃癌的症状和胃溃疡的症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逐渐加重,消瘦.制酸药及抗溃疡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而胃溃疡的疼痛有规律.进食时客能缓解,抗酸药或抗溃疡治疗效果较好。 4、大便隐血 胃癌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常呈持续阳性。虽经内科一般治疗,隐血不易消失;而胃溃疡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在活动期呈阳性.经治疗后可转阴性。这是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要点之—。 5、胃液分析 胃酸缺乏音胃癌发病率常常数倍·3:胃酸正常或偏腐秆.肖倾患者低酸或无酸;胃溃疡患者正常或偏 6、血沉表现 胃癌和胃溃疡病人的血沉也不同,胃癌患者的血沉表现会因全身情况恶比而增快;胃溃漓患者血沉—— 般正常。 7、X线钡餐 胃倔患者可发现恶性溃疡影像或肿块彩。决现的究联仆泻眩内。边缘不齐,直径大于2.5厘米;而胃溃 疡者定影小,突出于腔外,直径小于2.i厘米 8、血像 胃癌患者贫血经调养与治疗不易纠正,尤其是晚期有多部位转移,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可引起再生不良性贫血;而胃溃疡患者的贫血经治疗或调养后可以纠正。 9、胃镜检查 良性溃疡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形状规则。边缘光滑。底平滑有苔,周围帖膜皱奖柔软.向溃疡集个;巾泻娩则表现力明显肿块或恶性质疡.形状不整,凹凸不平.有污苔附着,周围界限不清。伴结节,触之质 硬.易出血。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 文章目录*一、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二、胃癌的原因*三、胃癌的预防措施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1、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之年龄层次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并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 而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 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2、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之饮食 胃溃疡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晚期在左锁骨上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 3、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之疼痛的规律性 胃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餐后半小时开始,疼痛 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 4、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之大便隐血 胃癌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常呈持续阳性。虽经内科一般治疗,

隐血不易消失;而胃溃疡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在活动期呈阳性.经 治疗后可转阴性。这是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要点之—。 5、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之胃液分析 胃酸缺乏音胃癌发病率常常数倍·3:胃酸正常或偏腐秆.肖倾患者低酸或无酸;胃溃疡患者正常或偏。 6、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之血沉表现 胃癌和胃溃疡病人的血沉也不同,胃癌患者的血沉表现会因全身情况恶化而增快;胃溃疡患者血沉—般正常。 胃癌的原因1、环境因素 科技的进步不容否认,但环境的今不如昔更是事实。水污染、光污染、声污染、大气污染等等都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更是使得食物也如毒药一般,不断刺激着我们的胃粘膜,导致其发生癌变。 2、饮食因素 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其实都是很不好的,比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喜爱烟熏、油炸制品等等,尤其是吃了过冷的食物、霉变的食物更是严重刺激着我们的胃粘膜而促使其发生病变。另外,上述食品含致癌物质,增大了发病率。 3、自身因素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文章目录*一、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二、胃炎与胃癌怎么区分*三、胃溃疡与胃癌怎么区分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1、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胃病不一定就是胃癌,尽管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 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但只能说有几率患上 胃癌,只要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是有希望把癌变扼杀的。 2、一般胃病有哪些 2.1、胃溃疡:由于胃癌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常易被误诊为 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特别是青年人易被漏诊。一般通过X线表现 即可区分。进一步做胃镜活检可明确诊断。 2.2、胃息肉:又称胃腺瘤,为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肿瘤。以60—70岁为多见,较小的腺瘤可无任何症状,较大者可见上腹 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恶心,有时可见黑粪。胃腺瘤需与隆起型早期胃癌相鉴别。需进一步经胃镜活检予以确诊。 2.3、胃平滑肌瘤及肉瘤:胃平滑肌瘤多发于50岁以上病人,临床无特征性症状,常见上腹饱胀隐痛等。约有2%可恶变成平滑肌肉瘤。胃镜检查可区别上述两种病变与胃癌。 2.4、胃巨大皱襞症:与浸润型胃癌均好发于胃上部大小弯处。良性巨大皱襞X线检查可见胃粘膜呈环状或迂曲改变,胃腔有良

好的扩张性,而浸润型胃癌粘膜多为直线形增粗,胃癌常变形狭窄,另外,巨大皱襞症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而浸润型胃癌可见恶液质。 3、胃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胃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便血、腹泻、便秘、胃下部不适、按压上腹有深压痛及轻度肌紧张等,这些均也可视为胃癌的早期信号,若有这些症状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预防是最重要的。 胃炎与胃癌怎么区分胃炎和胃癌区别还是很大的,但是症状上一般容易混淆,需要借助于胃镜或者钡餐等相关检查加以区分,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胃癌)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贲门癌主要表现为剑突下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进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难;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 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