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就修辞

移就修辞
移就修辞

什么是移就: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移就-㈠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弢《琐忆》)

“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移就-㈡移物于人

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如:

①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

“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②将最初的叹息

最后的悲伤

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

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

“金色”本是用来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形容希望的无限美好。

移就-㈢移物于物

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如:

①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②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杨志美《草原牧歌》)

“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巧妙的运用移就,能使文章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如:

①拿洗脸打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麽不妥当的地方。(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作娘的,又难免要把自己当作处理女儿婚姻问题上的“负责干部”。(康濯《春种秋收》)

③你们哥俩还是各居一屋,“互不干涉内政”?(刘心武《醒来吧,弟弟!》)

④甲第一,是我有了孩子;第二,是我当了爸爸;第三,是我已经接受了爸爸这个官衔。 乙好啊,那你就宣誓就职,赶快发表谈话吧。(侯宝林《给您道喜》)

“调查研究”“负责干部”“互不干涉内政”“官衔”“宣誓就职”等词语原本都应该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而上述例句中却都是描写的比较随便的日常生活。这些有意识的移用,便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情调。

总之,移就看着好象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不当,却创造出了一种美丽,创造出了一种意境,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弢《琐忆》)

①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这里“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②句中,“倔强”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现在却用来修饰“头发”,正是这种临时性的搭配,把肖像和性格沟通起来,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以上两句中都用了“移就”的修辞。“移就”作为修辞的一种,虽然经常可以看到,但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移就,又称词语移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定义是:“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

移就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从语言逻辑上看,好像不合规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却能赋予一个词语以新的意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恰当地使用“移就”好处很多。

一、移就使文句更简洁生动。

如茅盾《子夜》:“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由于移用“铁青色”来修饰“苦闷和失望”,就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勾通起来,省去了分别去写肖像和心理的许多笔墨,使文句显得更简洁生动、深刻有力了。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用“懒洋洋”来修饰“筷子”,通过这种巧妙的移用,来表达晚辈们对荠菜感情之淡漠,从而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移就使语句表达力更强。

李瑛的长诗《我的中国》中,写“南京大屠杀”之后有这样的诗句:“历史/倚着愤怒的废墟/站在地狱的门口/以热血/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其中“愤怒的废墟”就用了移就,连“废墟”也在“愤怒”,可想而知,这些经过高度凝缩的诗句,蕴含了如何深不可测的潜在的力度,更具有了如何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样在这首诗中,写十年动乱时诗人用了“忧伤的云”、“窒息的河流”等诗句,通过对具有忧患意识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对十年动乱的深刻反思。

三、移就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

词语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用得合适就是好。移就是词语创造性的活用,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往往能够给人以无穷诗意。如“学生们举行中秋联欢会,操场上燃起了欢乐的篝火”一句中,“欢乐”修饰“篝火”,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想到操场上熊熊燃烧着的篝火,想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想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它比罗嗦的一大段描写更管用。还有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苍白的日子”、“消瘦的日子”、“滚烫的话语”、“温情的茄子”、“浅浅的虫鸣”、“沉默的绿意”等等,这些看似有语病的组合,却往往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

总之,移就看似词语的错用,但正是这种错位,错出了一种美丽,错出了一种诗意,产生出无穷的艺术张力,起到了出奇制胜的好效果。灵活使用词语,是词语使用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尝试着“移就”一番。

“移就”修辞格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

“移就”修辞格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 一、引言 移就,又称词语移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定义是:"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 如海涅的诗歌集中有一句"我的车子慢慢驶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驰过那阳光之下奇花盛开的山谷。""快乐"原本应该修饰"我",此处却用来修饰"绿林翠木",即是移就的用法。在英文中,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给出了一个关于Hypallage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n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less appropriate of two nouns." Hypallage 与中文的移就意义接近。 二、移就与移觉 此处应分清移就与移觉两个概念。两者相似之处在于都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修饰乙事物。但移觉,也叫通感,还有一个基本前提:甲乙必须是感官相通的,例如"灰色的寂静"就是把视觉和听觉联系在了一起,又如"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如蜜一般。"就是把听觉转换成了味觉,从而产生了典型的移觉。在英文中,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给出

了一个关于Hypallage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n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less appropriate of two nouns." Hypallage 与中文的移就意义接近。 三、移就在英诗中的体现 英语诗歌中有大量包含移就的例子,本文仅选取两处进 行分析,以期以小见大,对移就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1)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John Keats?D?DOde to a Nightingale) 作者用"pale, spectre-thin" 来修饰"youth",仿佛青春就 是一个重病者,所以会"dies", 同时,用"sad"形容头发,似乎白 发也有无限愁绪。接着用"leaden-eyed"修饰"despairs", 移物 于物,铅灰色本来就给人很压抑的感觉,用来形容绝望,更是十 分贴切到位。 (2)Joyous, O Youth, in the aged world renew Freshness to feel the eternities around it, Rain, stars and clouds, light and the sacred dew. (Laurence Binyon?D?DInvocation to Youth ) 欢快的青春,在这沧桑的世界复苏, 用你的清新来感受这大千世界的永恒, 雨滴,星群,白云,光华,和圣洁的露珠。

修辞格讲解

修辞格讲解(01) 1) Simile:(明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The simile usually falls into the pattern: 'A is like B' or such expression 'as', 'as…as' , 'as if' etc. The pattern of a simile usually contains a tenor (本体) and a vehicle (喻体). 1) His temper was as explosive as a volcano 2) Playing chess with Ashley is like trying to outsmart a computer. 3) Mary frowned and said, “I believe that taking drugs is like (playing with fire).” 2) Metaphor:(暗喻;隐喻)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A metaphor consists of two main parts: the tenor (本体) and the vehicle (喻体).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3) Understatement: (低调陈述) It is the opposite of overstatement. It achieves its effect of emphasizing a fact by deliberately(故意地) understating it, impressing the listener or the reader more by what is merely implied or left unsaid than by bare statement. For instance, It is no laughing matter. 4) Metonymy (借代,转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man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pen (words)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forces). 1) The White House asked the television networks for air time on Monday night. 2)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 In the last six years we have won twenty-nine international awards. But no one could accuse us of resting on our laurels. 5) Irony: (反语)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For instance, we are lucky, what you said makes me feel real good. 6) Climax: (递进法) It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ladder" and implies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at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 For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详细讲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详细讲解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 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 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 作。 nyp内环式高粘度泵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 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NYP转子泵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 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 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高粘度齿轮泵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 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 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LC型罗茨泵

高考必备:语文22种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12;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doc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什么是移就: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如: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

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西边的天空,还燃烧 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 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我不相信,一九七六 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什么是移就: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 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 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唐铖《修辞 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 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 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 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移 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移人 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如:郁达夫《还乡 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 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朱自清 《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陆游《过采石有感》: “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 这里却移用于“鞍”。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 物。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

英语修辞之移就 Transferred Epithet

英语修辞之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一)Definition: A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un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apply or belong.(转类形容/移就就是把通常修饰甲类名词的形容词转而修 饰乙类名词,从而达到生动的效果。这种修饰,表面上看是不合适 的,但就其内在涵义,却是可行的、合理的。) I naturally had a healthy appetite. 我自然胃口很好。 I had dirty looks from the people waiting. 等在一旁的人对我怒目而 视。 He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他一屁股坐了下去,椅子吱吱嘎嘎地响。 He passed many an anxious hour in the train. 他在火车上度过许多焦急不安的钟头。 This is not a cheerful sight. 这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情景。 What a lame excuse you have made! 你的借口多么站不住脚! I spoke to them in hesitant French. 我结结巴巴地用法语对他们讲 话。 He opened the telegram with nervous fingers. 他用颤抖的手指拆开 了电报。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

借代 一、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二、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三、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最后一次讲演》) 五、注意事项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 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浅谈移就修辞及翻译

浅谈移就修辞及翻译 绵阳师范学院 文小兵 [摘 要]移就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被修饰的中心语只是形式上的被修饰语,而真正的逻辑被修饰语有时存在于语境之中,有时存于语境之外,二者通过语意的巧移而形成一种临时的搭配。本文主要探讨英语移就修辞格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以及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移就修辞格 类型 特征 翻译 移就是汉、英语中都存在的一种修辞格。“移就”在英语修辞系统中有一个对应名称,叫t ransferr ed epithet或hypallag e(转移修辞)。这种修辞格的格式是把本应用来描写甲事物性质状态的定语移来形容乙事物。使读者产生一种意外之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陈望道定义其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例如: (1)“他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他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梧桐树”哪有“寂寞”可言?实际上,“寂寞的”是用来描述句中“他们”的心情;(2)A nd w hen I spoke of it,ther e w as a stra ng e embarr assed silence;(fr om A N ew English Cour se Bo ok3by L i Guan yi)句中“silence”谈不上“窘迫”与否, embarr assed在结构上修饰;但从语意上看,它实际上是指我的父母因贫困而无钱过圣诞节,怕我知道了今天是圣诞节而向他们要礼物,可我又恰巧提到了,他们一时不知如何应答所表现的窘迫之情。本文就移就修辞格的使用特点以及翻译加以简单的探悉。 一、移就修辞格的使用类型及特点 移就是艺术语言的一种有效手段。从逻辑上来分析,是不合情理的,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却恰倒好处,而且还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它是利用事物的相近、相关、相属原理,利用人们邻近联想的心理特征去重新进行合乎逻辑的比拟、联想,在特殊的语域中将语义临时“巧移”来实现一种有悖逻辑的逻辑性搭配,从而创造一种新奇感,一种朦胧性,一种艺术魅力;其作用在于引导读者的联想,还有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之妙,从而更形象地表现主题,烘托气氛,渲染意境,表达情感。例如: O ne teacher w r ites that inst ead o f dro wning students’composit ions in critical r ed ink,the t eacher w ill g et far m or e constructive r esults by finding one o r t wo thing s which hav e been do ne better than last time,and co mmenting fav our ably o n them.如果按字面意义把句中的“cr itical r ed ink”译成“挑剔的红墨水”,便有些令人费解,没有领会原作者在这里使用了“t ransferr ed epit het”这一修辞格,也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值得商榷。从语义上看,它实际上说“如果教师不采取挑剔的态度,用红笔把学生的作文改的一塌糊涂……” 移就格结构在形式上一般为转移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作用的分词)+中心语组成。就其语义特征角度来看通常分为三方面: I说明人的修饰语转而说明物 1.说明人的修饰语用来说明具体事物 He crashed dow n on a pro testing chair. 他一屁股坐下,椅子吱吱嘎嘎地作响,好像在提抗议似的。 原文通过移就手法,移情于物,含蓄地描述了此人(He)粗犷、随意的性格。类似用法还有:cr it ical ey es(挑剔的眼神), sleepless nig ht(彻夜不眠),a carefr ee summer(无忧无虑的夏季),a so bbing r iver(呜咽的河流)等。 2.说明人的修饰语用来说抽象事物 He lo oked at me with an air of surpr ised disappr ov al,as a co lo nel might loo k at a private w hose boo tlaces w er e undone. 他带着一种吃惊的、不以为然的神态看着我……(surpr ised)通常用来修饰人,这里作者在特定的语境中把它移来修饰抽象名词(disappr o val),虽不合逻辑,却使语言生动别致。类似有:w ise counsel(睿智的忠告),silent hostility(无言的敌意),ho peless effor ts(无望的努力)等。 II说明物的修饰语说明人 He is no t an easy author. 他不是一个作品很难读懂的作家。easy实际上说明boo k,这里用于修饰w riter,easy w r iter等于a wr it er w ho se bo oks are easy to r ead.例如:a lit eral perso n(刻板的人),a pro found thinker(深奥的思想家),a solemn per so n(庄重的人)等。 III说明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说明乙事物 1.说明具体事物的修饰语说明抽象事物 Gr ay peace per vaded the w ilder ness-ring ed Ar g entia Bay in New fo undland,w here the A mer ican ships anchor ed to aw ait the arr iv al o f Winsto n Chur chill. 一片灰色的宁静笼罩着纽芬兰四周荒漠的阿根夏湾,美国军舰就停泊在这里,静候着温斯顿?丘吉尔的到来。表示具体颜色的gr ay转用来修饰抽象事物peace. 2.说明具体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另一具体事物。 Aft er sever al arid y ears,Eur opeans co nceiv ed t he desig n a ver y lar ge jet a ircr aft fo r carr ying passeng ers on shor t flig hts, co mmonly r eferr ed as t he Airbus. 句中arid原义为土地干旱贫瘠,现在指“研究无结果的”。 3.说明抽象概念的修饰语转移来说明具体事物。 T he sky tur ned to a tender palette o f pink a nd blue. 天空变成了粉红色和蓝色柔和的调色板。 tender原义为柔软的,温和的意思,比如t ender passio n(柔情)等,但在句中tender修饰具体事物palette. 二、移就修辞格现象的翻译方法 I直译 翻译的目的是能够再现原文的形式和意义。由于英汉语中都有移就这一修辞格,为了保留原文的修辞特色,对那些容易理解和接受,其表达方式与汉语相似的移就格,汉译时应尽量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段,这样在形式上和功能上都实现了与源语的对等,既保持了源语的简洁含蓄,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较好的表达了原文的修辞效果。 — 102 —

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知识讲解

常用的12种修辞手 法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 一、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张 顶针、双关、互文。 1、比喻: 2、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3、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成语中的移就和拟人修辞手法

成语中的移就和拟人修辞手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移就”修辞方法,就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陈望道《修辞发凡》)。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将它和过去学过的“拟人”修辞手法混淆起来,分辨不清。那在成语中,又该怎样区分“拟人”和“移就”这两种修辞手法呢? 一、从构成的基础看,“拟人”是把无生命的非生物和有生命的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而“移就”则是拿本来表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用来修饰其他事物。如: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②桃羞杏让;③愁云惨雾。 例①中的顽石能听生公说法,又冲生公点头;例②中的桃杏会生惭愧之心而有谦让之举,显然都采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把物当作人来写。例③中的“愁”和“惨”原来表示人的情状,现在移来修饰“云”和“雾”,修辞上属移就。 二、从表达的重点看,“拟人”着重模拟人的动作与思想感情,如例①②着重点不在顽石和桃杏这些事物,而在于它们的人化了动作与思想感情;“移就”的着重点则在描述事物的性状特点,如例③的中心语指的是事物——云和雾,“愁”和“惨”则描述其性状特点,起修饰作用。 三、从语言的组织看,“拟人”是“主——谓”结构,而“移就”通常是“定语——中心词”结构。如例①以人的动作“听”和“点头”等等描写顽石,结构上是主语(顽石)+谓语(“听”和“点头”),是“拟人”;例②结构上也是主语(桃杏)+谓语(惭愧、谦让),是“拟

人”;而例③用“愁”和“惨”等词修饰云和雾,结构上是定语(“愁”和“惨”)+中心词(云和雾),是“移就”;再如:④骄阳似火。 这里,以人的品质“骄”去修饰“太阳”,结构上是定语(骄)+中心词(太阳),也是移就。 其他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成语有:春风得意;风木含悲;燕妒莺惭;天诛地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闭月羞花;怒发冲冠;等等。 其他运用移就修辞手法的成语有:愁红惨绿;纷红骇绿;喜颜笑眼;愁肠百结;愁肠寸断;愁肠九转;愁眉不展;愁眉苦脸;怒发冲冠;疾言厉色;和颜悦色;凄风苦雨;等等。 总之,如果我们不但理解“拟人”和“移就”各自的定义,而且掌握它们的基本结构方式,那就不难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将这两种修辞手法清楚地区分开来。

中国文学作品修辞翻译研究

中国文学作品修辞翻译研究 众所周知,翻译工作既繁难复杂而又令人神往。由于修辞语言的广泛运用, 翻译中的种种矛盾又都缘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不对等。 因此,在一种语言中使用的修辞格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修辞格,这便使得修辞翻译困难重重。本文作者重点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功能对等”和纽马克的“翻译与文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得出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理论为指导,但译者不能期望有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模式和翻译理论可以遵循。 因此作者指出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时,要正确理解以上提到的两种翻译理论并能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通过对多篇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翻译实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修辞格翻译需要正确处理好的两个问题:修辞格蕴涵 的文化因素和修辞格所折射出的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辞格翻译的一些规则和方法,意在使中国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翻译既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功能对等”又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谈到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翻译时必定会涉及到异化和归化翻译之争。 对于这两种翻译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爱,在翻译实践中,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因为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文没有深入探讨这两种翻译方法,而是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如果译文能达意、传神和表形,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可行的。 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该文的介绍,指出修辞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文中不仅简要介绍了一些翻译理论和中国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翻译的实例,更重点分析、比较了一些修辞格翻译的不同译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翻译的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译文既要忠实原文又能确保译文读者领会原文中的修辞

美。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强调修辞格翻译应该努力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对等,并且跨越文化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这样的译文才能称得上优秀之作。同时指出,译者不能禁锢于某一翻译模式和翻译理论,而是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 第三部分,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可译修辞格着手,通过分析比较,并对一些修辞格翻译实例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出作者自己的参考译文。第四部分,从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些修辞格无法翻译的原因。 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诸多差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确存在。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移就修辞手法 什么是移就: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 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

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各种修辞手法详解

一比喻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5、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Transferred Epithet 和 移就的比较与翻译

Transferred Epithet 和移就的比较与翻译 一、概况 英汉修辞中存在很多对应的修辞格,英语的Transferred Epithe与汉语的移就便是一例。要真正掌握这两种修辞格,须弄清二者在定义,分类和修辞效果上的异同,从而正确地使用这两种修辞格,以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Transferred epithet 又叫Hapallage ,源于希腊语,意为change (代替) ,按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的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文军1993 :112) 如:例(1) I had a sleepless night last night .例(2) He closed his busy life at the age of seventy.这两句话中sleepless (不眠的) 和busy (忙碌的)修饰的是人而不是night 和life ,但说话的人故意把说明人的修饰语移来修饰物,达到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汉语的移就最早是唐钺先生在《修辞格》中称为“迁德格”。什么是“移就”? 唐钺说:“两个观念联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在他一个上头”( 袁晖,1983 :245) 。后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在其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发凡》中定义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辞(陈望道,1979 :116) 将用于甲事物的词借过来用于乙事物, 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手法, 但是用于甲事物的词的句子在文中是不出现的, 也就是说移用的词语只出现一次。它是借过来后直接用在乙事物上的, 例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浓黑”一词是用于形容颜色的(甲事物) , 这里移用过来形容悲凉(乙事物)。移用后词义还是原义, 但搭配往往是超常的。“紫色的灵魂”、“清凉的慰藉”、“英勇的火炮”等都是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 对照两者定义和以上例句可以看出transferred epithet 和汉语移就都是把修饰甲的修饰语移用去修饰乙,它们的修辞特点都是词语的移位和词语的重新搭配。这种结构搭配如果单独使用,修饰词与被修饰词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但把它放入一定的语境中却使句子意境鲜明,简练凝缩,达到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可以这样说“英语移就格(transferred epithet) 与汉语移就格基本相同”。(胡曙中,1997 :360) 二分类 由于角度不同,对移就的归类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根据形式被修饰语的特征进行分类(许国强,1995),有的从语法角度进行分类(刘明东,刘晓云2007),有的根据修饰语和形式被修饰语的关系进行分类(谢明1982),还有的以逻辑被修饰语是否存在于语境之中作为分类标准(汪火焰,2000)。而根据修饰语性质进行分类更为清楚妥当,可分三类: 2.1 移人于物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移就类型,指将形容人类等有生命事物的修饰词转移去描述无生命的事物。我们通常喜欢用形容人类情感的词语去形容抽象事物或者客观概念,以达到借物传情的目的。如: 1)He lay all night on a sleepless pillow. 2)“怒发冲冠; 凭阑处, 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上例中的sleepless,“愤怒的”本来都是形容人的,这里修饰无生命的pillow和头发,作者基于相似联想用原本形容人的词,生动形象地将这些无生命的事物勾画出来,起到使语言生动化的作用。 2.2 移物于人 这种类型与移人于物类的恰好相反,是把修饰非人或抽象事物的词转移去修饰人的行为或感觉,数量相对较少。例如: 1)I may do better than that,I said with a mysterious wink. 2)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专项知识讲解

修辞方法 作者:海豚教育东亭校区金舟小学阶段对修辞的要求是: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些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运用比喻这一方法,可以在描绘一事物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作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做比喻词。这三部分不一定在所有的比喻句中都同时出现,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比喻一般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类别格式本体(甲)喻词喻体(乙)例句 明喻甲像 乙出现 像、好像、仿佛、 如、好比、似、似的、 如同、犹如 出现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 勾。 (2)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 在世界的东方。 暗喻甲是 乙出现是、变为、变成、成为出现 (1)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 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 墙。 借喻乙代 甲不出现无出现 (1)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 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1)我们的教室里,一年四季 都飘着雪花。 思维误区警示一 “像”字句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它的非比喻句用法如下 1 作比较。例如:他长得像他爸爸。 2 表猜测。例如: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3 表想象。例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战士。 4 表举例。例如: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 5 表说明。例如: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