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材料在燃气轮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高温材料在燃气轮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高温材料在燃气轮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高温材料在燃气轮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燃气轮机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燃气轮机具有热效率高、污染少、耗水少等优点,参与联合循环的燎气轮机组能达到更高的热效率,因而燃气轮机在电力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材料是先进燃气轮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和保证条件,特别足高温材料,没有先进的高温材料就不可能设计制造出先进的燃气轮机。高温合金材料是燃气轮机材料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燃气轮机燃烧室、导向叶片、涡轮动叶片以及涡轮盘等部位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当前燃气轮机所采用高温合金的主要特点及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并对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研制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一概述

高温合金材料是现代燃气轮机所必需的重要金属材料,它能在高温(一般指600到1100度)氧化气氛中和燃气腐蚀条件下承受较大应力,并长期使用。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在镍—铬电热材料的基础上用铝和钛等元素对合金进行强化,促进了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同时也为燃气轮机性能的提高创造了必要条件。随后,美国和前苏联也相继研制了高温合金。我国自20 世纪50年代末至今,从无到有,由仿制到独创,基本上形成了我国的高温合金材料系列和科研生产基地。

二高温合金材料的分类

高温合金按基体分类有铁基、镍基和钴基合金。实际上加入了大量的合金

元素而成为多组元为基的合金,如铁—镍—铬基合金;镍—铬—钴基合金等。发展最快、使用最广的是镍基合金,其次是铁基合金。钴基合金在国外也有相应发展,但限于资源,我国很少研制应用。高温合金以成型方式分为变形合金和铸造合金。铸造合金近年来又发展了定向结晶和单晶合金。利用定向结晶技术又发展了共晶合金。由于高温合金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将一般难以变形的高性能铸造合金转为变形合金。

三高温合金的组织和相

对高温合金性能要求,总的来说必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强性和使用条件下的长期组织稳定性。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合理选择基体,审慎进行合金化,并通过一定的工艺和热处理制度得到必要的组织和性能。高温合金的强化途径有固溶强化、时效沉淀强化和晶界强化,此外还有氧化物弥散强化。高温合金性能主要取决于合金成份和它的组织结构。组织中特别重要的是析出相的类型、结构、形状、大小、数量和分布情况等。

四高温合金在涡轮发动机各部位上的应用及特点

由于燃气轮机结构较为复杂,各部位温度和受力情况等,差别较大,因此对材料的要求和选用就各不相同。

4.1燃烧室用高温合金

燃烧室所受的机械应力较小,但热应力较大,对材料的要求主要有:高温抗氧化和抗燃气腐蚀性能;足够的瞬时和持久强度;良好的冷热疲劳性能,良好的工艺塑性(持久,弯曲性能)和焊接性能;合金在工作温度下长期组织稳

定。

4.2 导向叶片用高温合金

导向叶片的第一级是涡轮发动机上受热冲击最大的零件之一。但由于它是静止的,所受的机械负荷并不大。通常由于应力引起的扭曲、温度剧烈变化引起的裂纹以及过燃引起的烧伤,使导向叶片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故障。根据导向叶片工作条件,要求材料具有如下性能:足够的持久强度及良好的热疲劳性能;有较高的抗氧化和抗腐蚀的能力;如用铸造合金,则要求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4.3 涡轮动叶片用高温合金

涡轮工作叶片是涡轮发动机上最关键的构件之一。虽然工作温度比导向叶片要低些,但是受力大而复杂,工作条件恶劣,因此对涡轮叶片材料要求有:高的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高的抗蠕变和持久断裂的能力;良好的机械疲劳和热疲劳性能以及良好的高温和中温综合性能。

4.4 涡轮盘用高温合金

涡轮盘在工作中受热不均,盘的轮缘部位比中心部位承受较高的温度,产生很大的热应力。榫齿部位承受最大的离心力,所受的应力更为复杂。为此对涡轮盘材料要求有:合金应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和蠕变强度;良好的冷热和机械疲劳性能;线膨胀系数要小,无缺口敏感性,较高的低周疲劳性能。

五高温合金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为满足新一代的燃气轮机对高性能材料的需要,除在定向凝固铸造技术和单

晶铸造技术等方面继续发展以外,粉末高温合金技术和新型的抗高温氧化、抗燃气冲刷防护涂层技术也得了广泛的应用。

5.1 粉末高温合金技术

FGH51粉末高温合金是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相沉淀强化型镍基高温合金。该合金γ相的体积分数为$,-左右,其形成元素的原子分数为50%左右。合金盘件的制造工艺路线是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制取母合金,然后雾化制取预合金粉末,进而制成零件毛坯。与同类铸、锻高温合金相比,它具有组织均匀、晶粒细小、屈服度高和疲劳性能好等优点,是当前650度工作条件下强度水平最高的一种高温合金。该种高温金主要用于高性能发动机的转动部件,如涡轮盘和承力环件等。

5.2 新型涂层技术

要提高燃气轮机涡轮叶片零件工作温度和延长其寿命,对防护涂层,特别是在可能热腐蚀条件下工作的涂层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传统的扩散铝化物涂层和渗铝硅涂层已经不能满足高压涡轮叶片抗高温氧化和抗高温燃气高速冲刷的工作要求,只能用于低压涡轮导向器和整流支柱表面的保护。两种新型涂层———等离子喷CoCrAlSiY/ZrO2剃度涂层和电子束CoCrAlSiY/ZrO2剃度涂层已经在燃气轮机涡轮叶片上得到了应用,由于具有最佳成份的厚度,既满足了叶片的工作条件要求又大大增加涂层与叶片基材的结合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叶片的使用寿命。

在目前的使用中,等离子喷涂CoCrAlSiY/ZrO2涂层主要应用于高压涡轮导向器上,而电子束CoCrAlSiY/ZrO2涂层主要应用于高压涡轮动叶表面。等离子

喷涂CoCrAlSiY/ZrO2剃度涂层是沿高温合金基体至涂层表面的厚度方向上,ZrO2含量逐渐增加,CoCrAlSiY 含量逐渐减少,表现出涂层成份剃度化分布,剃度涂层层与层间无明显的成份突变,组织呈连续变化,大大提高了涂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该种涂层最大厚度可达180μm,可降低100~150度的工作温度。电子束:剃度涂层是通过制备一定直径的靶材,当电子束射击靶材时,通过靶材中的元素蒸发和真空室中连续供给氧气的技术,使金属Zr和Y 原子在CoCrAlY 涂层表面形成在Y2O3中稳定的ZrO2涂层。涂层成份的变化通过控制电子束喷涂设备的功率来调整。该种涂层最大厚度可达120μm。

可以预见,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不同元素组成的涂层应用于燃气轮机高温部件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燃气轮机的效率、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不同用途燃气轮机的使用要求。

六现有水平及发展趋势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一些新型镍基合金,Haynes242,230,214和556等。新型Inconel718. 合金已用于美国F-117飞机发动机的尾喷管蜂窝夹芯板,该蜂窝夹芯板用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加工而成,能耐高温、压力和声压。Haynes242为Ni-Mo-Cr时效硬化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低热膨胀系数,可不用涂层防护,目前这种合金制成的发动机构件现已进入试车阶段,主要用于发动机环形件和件。Haynes230成份Ni-22%Cr-14%W2%Mo,主要用于发动机燃烧室部件和密封件等。Haynes214的成份为Ni-16%Cr-4.5% Al-13%Fe-Y,它是一种优良的抗氧化材料,用于蜂窝密封件时,其性能为Hastelloy的8倍。Haynes556为Fe-M-Cr-Co合金,为用于高温合金的新型焊接材料,主要也用于发动机构件。

美国为节约短缺的战略元素,由NASA的刘易斯研究中心、加州大学和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成功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铁基高温合金,成份是

20%Cr20%Mn 和3.2%C,其余为Fe,其组织特征是含有成排的碳化物。该合金性能可与镍基合金MAR-M200相匹敌。

俄罗斯在变形高温合金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镍基合金,Ⅱ222为Ni-Cr-Fe-Mo合金,在800度下抗拉强度为400Mpa。Ⅱ698在750度100小时持久强度为392Mpa,用于制造模锻涡轮盘。Ⅱ868为NI-Cr-W热稳定合金,在700度条件下的抗拉强度为510-560Mpa。国外在铸造和粉末冶金高温合金方面也研制了大量新型合金,用于制造涡轮盘和壳体等,如镍基铸造合金(Ni-Cr-Fe合金)用于制造氢氧发动机转子,在超低温下抗拉强度为1200Mpa,在800度下抗拉强度仍为600Mpa。BMA-6抗拉强度大于14000Mpa,用于制造氢泵。近年来单晶高温合金的研究普遍展开,多种单晶合金不断问世,现已发展到第三代,新材料有PWA1487和MCZ-CMX-4等。此外新的定向结晶高温合金作为高温合金的一个发展方向,近期发展较快。美国在高温合金的研究应用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研制成功的Inconel718镍基合金已在飞机发动机上得到应用。Inconel718 的产量在美国高温合金中已占第一位。为满足航天器结构及飞机发动机结构的高性能要求,美国不断开发新型高温合金材料,如Haynes556等。

日本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如TiMS556)、镍基超塑性高合金(如TMP-3)和氧化物晶粒弥散强化高温合金(如TMO-2)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上述3种镍基合金的研究采用了计算机合金设计。其中TMS26 单晶合金叶片在1040度和137Mpa 下的蠕变断裂寿命超1000小时。MTO-Z等晶粒弥散强化合金的高温强度比单晶合金还高得多。英国较早地开展了高温合金的研究和应用,形成自已的一系列高温合金体系,如Nimonic 系列等。近年来也不断推出新型号的合

金材料,如国际镍公司发展的低膨胀系数合金4005

(42Ni-29.5Fe-18Co-6Al-3Nb-1.5Ti)等。合金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日益提高加入合金元素的总量。

我国正在开发一种用于680-700度盘件生产的新型Inconel718(中国牌号GH4169)合金。该改型合金基于Ni-19Cr-18Fe-3Mo-B,W(NB)较高,为5.2%-5.5%Ni+Ti+Al 摩尔分数控制在6.5%-7.5%范围内,(Al+Ti)/Nb 原子比控制在1.1-1.4范围内,w (W)1%-2%为增强固溶强化效果,有时添加低含量的Co,一定含量的P作为该新型合金的晶界强化元素。该改型718合金的科研开发目的在于提高合金性能以得到高质量特别是更长的应力断裂寿命及提高650-700度的温度特性。目前改型718合金的目标是作为700度的盘件材料。其改变如下:(1)高温强度(例如700度)特别是应力断裂寿命和蠕变性能必须与传统Inconel718在650度时的性能相同;(2)调整主要强化元素Nb,Ti,Al(没有添加贵重元素Ta),同时保持γ1和γ2沉淀强化特性;(3)加入少量固溶强化元素,例如W和Co,但Co 含量应尽可能控制得低;(4)P作为一种新的晶界强化元素加入到合金中。另一种我国自主研制的γ沉淀硬化镍基高温合金GH4133(GH33A),w(Nb)1.15%-1.65%,已生产20多年,广泛应用于700度的各种喷气发动盘件上。为进一步提高持久(蠕变)强度和断裂韧性,采用加Mg 微合金化,增强晶界强化效应,发展和生产了GH4133B 合金,目前我国民航机的喷气发动机涡轮盘,燃气轮机都使用了该合金。

燃气轮机广泛应用于现代的发电、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燃气轮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军事实力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分析目前世界先进发电燃气轮机各主要部件的使用材料,及对未来下一代燃气轮机使用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可以有效把握和促进国内当前燃气轮

机制造用材料的开发和研究。

高温超导体及其研究近况

高温超导体及其研究近况 姓名:高卓班级:材料化学09-1 学号:200901130805 所谓超导,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突然为零的性质.利用此次性质做成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元素超导体,合金超导体,化合物超导体。近年来,由于具有较高临界温度的氧化物超导体的出现,有人把临界温度Tc达到液氮温度(77K)以上的超导材料称为高温超导体,上述元素超导体,合金超导体,化合物超导体均属低温超导体。以下就高温超导体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材料特点 自1964年发现第一个超导体氧化物SrTiO3以来,至今已发现数十种氧化物超导体。这些氧化物超导体具有如下共同的特征:(1)超导温度相对而言比较高,但载流子浓度低;(2)临界温度Tc随组分成单调变化,且在某一组分时会过渡到绝缘态;(3)在Tc以上温度区,往往呈现类似半导体的电阻-温度关系;(4)Tc和其他超导参量对无需程度敏感。 高温超导体在结构和物性方面具有以下特征;(1)晶体结构具有很强的地维特点,三个晶格常数往往相差3-4倍;(2)输运系数(电导率、热导率等)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3)磁场穿透深度远大于相干长度,是第二类超导体;(4)载流子浓度低,且多为空穴型导电;(5)同位素效应不显著;(6)迈斯纳效应不完全;(7)隧道实验表明能隙存在,且为库柏型配对。氧化物超导体的这些特征,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二发展趋势 目前,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中,各国科学家正着重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继续提高Tc,争取获得室温超导体;二是寻找适合高温超导的微观机理;三是加紧进行高温超导材料与器件的研制,进一步提高材料的Jc和Tc,改善各种性能,降低成本,以适用实用化的要求。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 超导材料技术是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极具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世界各主要国家政府纷纷制订相关计划和加大研发投资,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一、美国 美国能源部(DOE)早在1988年就创建了超导计划,该计划将高科技公司、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结合起来,进行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研发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底制定了超导伙伴计划(Superconductivity Partnership Initiative,SPI)。SPI是整个超导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加速高温超导(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HTS)电力设备走进市场。DOE 在2001年9月24日宣布了新一轮的高温超导计划——SPI二期,投入总资金达1.17亿美元,支持高温超导商业化示范电缆、100MVA高温超导发电机、1000英尺、3相长距离高温超导输电电缆、高温超导变压器、高温超导核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导飞轮储能装置、高温超导磁分离器等7个项目的研发。 2003年7月,DOE在公布的《‘Grid 2030’A National Vision for Electricity’s Second 100 Years》报告中,把高温超导技术列为美国电力网络未来30年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该计划制订了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美国在电力方

燃气轮机课程各章节课后作业安排

本课程各章节课后作业及课程小论文安排 一、课程课后思考题与作业 第一章作业 1、燃气轮机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燃气轮机的主要特点(优、缺点); 2、阐述燃气轮机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燃气轮机主要用于哪些领域? 3、燃气轮机与其它动力机械装置的分析比较: (1)区别于蒸汽轮机 (2)区别于活塞式内燃机 4、请为我们国家发展燃气轮机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献计献策)。 第二章作业 1、试绘制出燃气轮机理想简单循环装置示意图,并在T-S图上画出该循环各个热力过程曲线,并简要说明各热力过程的特点。 2、什么是IGCC(含IGCC的英文含义)?简要绘制IGCC系统图,并说明其主要流程。 3、燃气轮机循环中采用回热循环、再热循环以及间冷循环的各自目的分别是什么? 4、绘制出一联合采用回热循环、再热循环、间冷循环的燃气轮机循环系统简图(需在图中标示出组成部件的名称)。 第三章作业题(任选8题) 1、压气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大功率燃气轮机的压气机常采用何种形式的压气机? 2、轴流式压气机级中空气是如何被增压的?简述其过程。 3、试写出压气机效率的表达式,并说出提高压气机效率的几种措施。 4、什么是通用的压气机特性线? 5、什么是压气机叶栅的失速?它对压气机有何危害? 6、什么是压气机的喘振?喘振的根本起因是什么? 7、压气机常用的防喘措施有哪些?列表分析比较各种防喘措施的优缺点? 8、什么是压气机的阻塞? 9、压气机静子叶片和动叶片各有何作用? 10、压气机为何要在进气端和出气端设置气封? 第四章作业题 做课后思考题第25~30题(选用教材第154页) 第五章作业题 做课后思考题第31、32、36、39、41题(教材第154~155页)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高度物质文明和材料科学进步密切有关,本文通过介绍超导及高温超导材料的相关知识阐述目前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al highly material civilization Closely relates to the material's science progress,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knowledge of superconducting and HTS materials,and it introduces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s '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关键词:超导、高温超导材料、材料、技术。 Keywords: superconductivity,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s, materials, technology. 正文: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的发展需要很多新型材料的支持。自从第三次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以来,新型材料同信息、能源一起,被称为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新材料的诞生会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甚至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 超导体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特性,使它可能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早期的超导体存在于液氦极低温度条件下,极大地限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因而需要探索新的高温超导材料。所谓高温超导材料是指具有高临界转变温度(Tc)的超导材料,目前高温超导材料主要有:钇系(92 K)、铋系(110K)、铊系(125K)和汞系(135K)以及2001年1月发现的新型超导体二硼化镁(39K)。其中最有实用前途的是铋系、钇系(YBCO)和二硼化镁( Mg B)。氧化物高温超 2 导材料是以铜氧化物为组分的具有钙钦矿层状结构的复杂物质,在正常态它们都是不良导体。同低温超导体相比,高温超导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在垂直和平行于铜氧结构层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高温超导体属于非理想的第II类超导体,且具有比低温超导体更高的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因此是更接近于实用的超导材料,特别是在低温下的性能比传统超导体高得多。 一、高温超导材料 1、高温超导线带材高温超导体在强电方面众多的潜在应用(如:磁体、电缆、限流器、电机等)都需要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长线带材(千米量级)。所以,人们先后在YBCO、BSCCO及 Mg B线材带化实 2

燃气轮机EOH解读

燃气轮机等效运行小时计算分析 【摘要】:燃气轮机制造商都有一个预先制定好的维修计划,以便获得最佳的设备可用率和最经济的维修成本,计算燃气轮机的等效运行小时(EOH )就是为了判燃气轮机机在何时应该进行维修。本文对三菱重工、西门子、GE 三大燃气轮机制造商的燃气轮机等效运行小时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以便充分了解他们的维修计划。 【关键词】:燃气轮机 等效运行小时 EOH 1 前言 从2003年开始,我国新开工建设了一大批F 级的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主要作为调峰机组。热力机械疲劳是影响调峰机组寿命的主要因素,蠕变、氧化和腐蚀是影响连续运行机组寿命的主要因素。F 级重型燃气轮机的初温已达1300~1400℃之间,燃气轮机高温部件(热通道部件)的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为了保证燃气轮机运行可靠性,就必须定期地检查、检修或更换这些热通道部件。燃气轮机的高温部件是指暴露在从燃烧系统排出的高温气体中的部件,包括燃烧室、火焰筒、过渡段、喷嘴、联焰管和透平动、静叶等。 燃气轮机的高温部件必须要有一个预先制定好的合理的检查维修计划,可以减少电站非计划故障停机,提高机组起动可靠性。高温部件的检查维修计划根据计算机组的等效运行小时EOH (Equivalent Operating Hours )来制定。在国家标准GB/T 14099.9 《燃气轮机 采购》第9部分 (等效国际标准 ISO 3977-9:1999)中,对EOH 的计算公式做出了规定。但三大燃气轮机制造商(GE 、西门子、三菱重工)在各自的运行经验基础上,都规定了各自的EOH 计算公式,制定了相应的高温部件检修计划。 2 国家(国际)标准EOH 计算 在国家标准GB/T 14099 《燃气轮机 采购》第9部分中,对EOH 的计算公式做出了规定,见公式(1),公式中考虑了各种运行过程影响机组寿命的加权系数。 )(22111 2211t b t b f t n a n a T n i i eq ++++=∑=ω (1) 其中:

微型燃气轮机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微型燃气轮机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 微型燃气轮机是一类新型热机,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与动力需求,特别是电力系统的放松控制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变化,得到了高度关注和迅速发展。先进的微型燃气轮机具有清洁、可靠、高质量、多用途等特点,为小型分布式发电和热电联供提供了最佳方式。另外高效的微型燃气轮发电机组可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还可用于军用车辆、辅助动力装置、车用混合动力装置等。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微型燃气轮机的发展过程及应用情况,综述了先进微型燃气轮机的技术进展,探讨了微型燃气轮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型燃气轮机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径流式叶轮机械混合动力汽车

Micro gas turbine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bstract Micro gas turbine is a new type of heat engin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lobal energy and power demand, especially the power system de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change, and highly. Advanced micro gas turbine has a clean, reliable, high quality, multiple us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for small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and cogeneration to provide the best way. In addition to efficient micro turbine generator can be used for aviation, aerospace and other fields, can also be used for military vehicle, auxiliary power unit, vehicle with hybrid power dev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icro gas turbine and its application, summarizes the advanced micro gas turbine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micro gas turbine and its future application in china. Key W ords:Micro gas turbine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Cogeneration Radial flow impeller machinery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高温超导材料的特性与表征

四川理工学院 材料物理性能 高温超导材料论文 【摘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通过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特性的测量和演示,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即零电阻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我们还通过此实验对不同的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和硅二极管温度计)进行比较。我们采用的是四引线测量法,利用低温恒温器和杜瓦容器测量了超导电性,绘制了超导样品的电阻温度曲线,验证了超导在高温冷却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电特性。我们也绘制了磁悬浮力与超导体-磁体间距的关系曲线,对其进行了分析。在进行磁悬浮的实验中我们验证了超导体的混合态效应和完全抗磁性。 关键词: 超导体零电阻温度完全磁效应磁场 一、引言: 1911年H.K.Onnes首次发现在4.2K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的超导现象,此温度也被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其实仍然是远低于冰点0℃的,对一般人来说算是极低的温度。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1973年,发现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3年。此后,科学家们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 高温超导体具有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通常高于氮气液化的温度),有利于超导现象在工业界的广泛利用。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迄今已有16年,而对其不同于常规超导体的许多特点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却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一点不仅反映在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能够完全描述和解释高温超导体的特性,更反映在缺乏统一的、在各个不同体系上普遍存在的“本征”实验现象。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氧化物超导材料特性的测量和演示,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了解金属和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及温差电动势;了解超导磁悬浮的原理;掌握液氮低温技术。 二、原理: 物理原理: 1.超导现象及临界参数 (1)零电阻现象 1911年,卡麦林·翁纳斯用液氮冷却水银线并通以几毫安电流,在测量其电压时发现,当温度稍低于液氮沸点时,水银电阻突然降为零,这就是零电阻现象或超导现象。具有此现象的物体称为超导体。只有在直流条件下才会存在超导现象,在交流下电阻不为零。 临界温度是指当电流,磁场及其他外部条件保持为零或不影响测量时,超导体呈现超导态的最高温度。我们用电阻法测定超导临界温度。 (2)MERSSNER效应 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而且,不管加磁场的顺序如何,超导体内磁场总为零。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即MERSSNER效应。 3)超导体分类 超导体分为两类第1类超导体是随温度变化只分为超导态和正常态,第2类是在超导态和正常态中间部分还存在混合态。 纯金属材料的电阻特性 纯金属材料的电阻产生于晶体的电子被晶格本身和晶格中的缺陷的热振动所散射。ρ=ρL(T)+ρ R,其中ρL(T)表示晶格热振动对电子散射引起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ρ r表示杂质和缺陷对电子的散射所引起的电阻率,不依赖与温度,与杂质和缺陷的密度成正比,称为剩余电阻率。 半导体材料电阻温度特性 ρi=1/nie(μe+μp) 本征半导体的电阻率ρi与载流子浓度ni及迁移率μ=μe+μp有关, 因ni随温度升高而成指数上升,迁移率μ随温度增高而下降较慢,故本证半导体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电调下降。 实验仪器及其原理:

超导材料基础知识介绍

超导材料基础知识介绍 超导材料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 特性超导材料和常规导电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性能。 ①零电阻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电阻为零,能够无损耗地传输电能。如果用磁场在超导环中引发感生电流,这一电流可以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多次在实验中观察到。 ②完全抗磁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只要外加磁场不超过一定值,磁力线不能透入,超导材料内的磁场恒为零。 ③约瑟夫森效应:两超导材料之间有一薄绝缘层(厚度约1nm)而形成低电阻连接时,会有电子对穿过绝缘层形成电流,而绝缘层两侧没有电压,即绝缘层也成了超导体。当电流超过一定值后,绝缘层两侧出现电压U(也可加一电压U),同时,直流电流变成高频交流电,并向外辐射电磁波,其频率为,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为电子电荷。这些特性构成了超导材料在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各类应用的依据。 基本临界参量有以下 3个基本临界参量。 ①临界温度:外磁场为零时超导材料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或相反)的温度,以Tc表示。Tc值因材料不同而异。已测得超导材料的最低Tc是钨,为0.012K。到1987年,临界温度最高值已提高到100K左右。 ②临界磁场:使超导材料的超导态破坏而转变到正常态所需的磁场强度,以Hc表示。Hc与温度T 的关系为Hc=H0[1-(T/Tc)2],式中H0为0K时的临界磁场。 ③临界电流和临界电流密度:通过超导材料的电流达到一定数值时也会使超导态破态而转变为正常态,以Ic表示。Ic一般随温度和外磁场的增加而减少。单位截面积所承载的Ic 称为临界电流密度,以Jc表示。 超导材料的这些参量限定了应用材料的条件,因而寻找高参量的新型超导材料成了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以Tc为例,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开默林-昂内斯发现超导电性(Hg,Tc=4.2K)起,直到1986年以前,人们发现的最高的 Tc才达到23.2K(Nb3Ge,1973)。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K.A.米勒和联邦德国物理学家J.G.贝德诺尔茨发现了氧化物陶瓷材料的超导电性,从而将Tc提高到35K。之后仅一年时间,新材料的Tc已提高到100K左右。这种突破为超导材料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米勒和贝德诺尔茨也因此荣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分类超导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材料、合金材料、化合物材料和超导陶

燃气轮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前景预测

燃气轮机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 景预测报告

一、基本介绍 近年,在中国能源发展“十三五”时期,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能源发展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背景下,中国燃气轮机行业企业有所增长,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燃气轮机广泛应用于发电、船舰和机车动力、管道增压等能源、国防、交通领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技术核心装备,属于市场前景巨大的高技术产业。 燃气轮机技术水平是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和工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誉为动力机械装备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正是基于燃气轮机在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和保持工业竞争能力领域的重大地位,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燃气轮机的发展,世界燃气轮机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重型燃气轮机已基本形成以GE、西门子、三菱、阿尔斯通等公司为主导,航空燃气轮机(包括工业轻型燃气轮机)以通用电气(GE)、普拉特·惠特尼(P&W)、罗尔斯·罗伊斯(R&R)等航空公司为主导的格局。 二、燃气轮机工作原理及特点 1、燃气轮机定义 燃气轮机是一种以连续流动的气体作为工质、把热能转换为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是一种旋转叶轮式热力发动机,其典型结构如图1。 图1 燃气轮机典型结构

2、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 压气机从外部吸收空气,空气从燃气轮机进气口进入,通过压气机叶片将其压力升高,压缩后送入燃烧室,同时燃料(气体或液体燃料)也喷入燃烧室与高温压缩空气混合,在定压下进行燃烧。生成的高温高压烟气燃烧受热后膨胀,进入透平区经过一级一级的叶片,推动动力叶片高速旋转,直至从出气口排出,成为废气,废气排入大气中或再加利用(如利用余热锅炉进行联合循环)。 叶片转动后带动轴也转动,轴带动负荷的机械转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通常,将压气机、燃烧室、透平称为燃气轮机的三大核心部件。 3、燃气轮机特点 燃气轮机产品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最大效率,最优效益。随着高温材料的不断进展,以及涡轮采用冷却叶片并不断提高冷却效果,透平前燃气的初温逐步提高,加之研制级数不断减少压缩比越来越高的压气机和各个部件效率的提高,使燃气轮机效率不断提高。 体积较小,使用便捷。燃气轮机动力部件设计构造衍生于涡轮增压器和辅助动力装置,结构简单、紧凑。与传统设备相比,燃气轮机设备规模、体积比传统的锅炉、蒸汽轮机小,占地面积小,便于移动。 减少燃煤,清洁环保。燃气轮机可以采用天然气、丙烷、油井气、煤层气、沼气、汽油、柴油、煤油、酒精等煤炭以外的燃料。而且燃气轮机通过在燃烧过程中控制NOx的生产,或在NOx 生成后排入余热锅炉时进行尾部烟气脱硝,达到超低的NOx排放效果,而且能够实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真正达到零排放。 噪声最小,安全可靠。燃气轮机运行时产生的低频份量很低。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数字式遥控的联网离网变换装置,弥补其它设备在安全稳定性方面的不足。 三、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从燃气轮机研发的角度来分析,当代燃气轮机主要关键技术难点如下: 1、燃气轮机基础技术方面 燃气轮机总体技术,高效高负荷压气机设计应用技术,高效稳定低污染燃烧室设计技术、高效流动、高效换热、高寿命透平设计技术,燃气轮机设计软件技术,燃气轮机现代控制理论与技术,燃气轮机振动、寿命与可靠性关键技术。 2、燃气轮机设计体系的规范、软件和数据库方面

高温超导材料临界转变温度

实验 预习说明 1.附录不必看,因为示波器改用Kenwood CB4125A 型,它的使用指南见实验室说明资料。 2.测量B-H 曲线,用示波器直接测出R 1上的电压值u 1(3.11.1)式和电容上电压值u C ()式。 3.由于R 1、R 2和C 值不确定,仍需要用教材方法标定B 0、H 0,但是(3.11.7)、()式中L x 、L y 分别用标 定时的电压u x 、u y 代替。u x 、u y 为电压的峰峰值。 选做实验 高温超导材料临界转变温度的测定 一.引言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默林翁纳斯(Kamerling Onnes)首次发现了超导电性。这以后,科学家们在超导物理及材料探索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BCS 超导微观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超导微观机理的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强磁场超导材料的研制成功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使超导电技术在强场、超导电子学以及某些物理量的精密测量等实际应用中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缪勒(Karl Alex Muller)等人首先发现La-Ba-Cu-O 系氧化物材料中存在的高温超导电性,世界各界科学家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临界温度高于90K 的 Y-Ba-Cu-O (也称YBCO )系氧化物超导体。1988年初又研制出不含稀土元素的Bi 系和Tl 系氧化物超导体,后者的超导完全转变温度达125K 。超导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最新进展,特别是大面积高温超导薄膜和临界电流密度高于105A/cm 2 Bi 系超导带材的成功制备,为超导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测量超导体的基本性能是超导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临界转变温度T C 的高低则是超导材料性能良好与否的重要判据,因此T C 的测量是超导研究工作者的必备手段。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对氧化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T C 两种方法的测定,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 2.了解低温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3.了解几种低温温度计的性能及Si 二极管温度计的校正方法; 4.了解一种确定液氮液面位置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 1.超导现象及临界参数 1)零电阻现象 我们知道,金属的电阻是由晶格上原子的热振动(声子)以及杂质原子对电子的散射造成的。在低温时,一般金属(非超导材料)总具有一定的电阻,如图1所示,其电阻率 与温度T 的关系可表示为: 50AT +=ρρ (1) 式中0是T =0K 时的电阻率,称剩余电阻率,它与金属的纯度和晶格的完整性有关,对于实际的金属,其内部总是存在杂质和缺陷,因此,即使使温度趋于绝对零度时,也总存在 0。 1911年,翁纳斯在极低温下研究降温过程中汞电阻的变化时,出乎意料地发现,温度在附近,汞的 电阻急剧下降好几千倍(后来有人估计此电阻率的下限为1023cm ,而迄今正常金属的最低电阻率 仅为1013cm ,即在这个转变温度以下,电阻为零(现有电子仪表无法量测到如此低的电阻),这就是零电阻现象,如图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直流情况下才有零电阻现象,而在交流情况下电阻不为零。 目前已知包括金属元素、合金和化合物约五千余种材料在一定温度下转变为具有超导电性。这种材料称为超导材料。发生超导转变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以T C 表示。 图1 一般金属的电阻率温度关系 图2 汞的零电阻现象 T 0 105 电 阻 ︵ ︶ T (K)

超导材料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超导材料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超导现象,超导的应用及我国超导研究现状。 [关键词]:超导现象超导的应用超导研究现状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因此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制造工具往往成为人类文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把人类历史分为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人们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大约源于4000-5000年前。青铜是铜锡铝等元素组成的合金,与纯铜相比,青铜熔点低,硬度高,比石器易制作且耐用。青铜器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铁器时代则被认为是始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由铁制作的农具、手工工具及各种兵器,得以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本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则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 超导现象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发现,水银的电阻率并不象预料的那样随温度降低逐渐减小,而是当温度降到4.15K附近时,水银的电阻突然降到零.为了证实这一现象,他用磁铁在水银环路中感应出电流,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观察发现,只要水银环路保持在4.15K的低温,环路中的电流就不会有能测量到的衰减,电流不断地沿着环路转起来,就像不知疲倦的一匹马一样.当温度降到某一温度时,金属的电阻变为零的现象叫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这种物质的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 T C.现已发现大多数金属元素以及数以千计的合金、化合物都在不同条件下显示出超导性.如钨的转变温度为0.012K,锌为0.75K,铝为1.196K,铅为7.193K.而且超导临界温度的纪录不断地被打破,例如,1975年,有人发现铌三锗的超导临界温度为23.2K.1986年,又有人发现钡镧铜氧化物的超导临界温度为30K,这个现象引起了科学家对氧化物高温超导陶瓷的高度重视.1986年12月,中国科学院的赵忠贤研究组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锶镧铜氧化物.1987年2月,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休斯敦大学的朱经武教授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为90K的高温超导陶瓷.1987年3月,中国科学院公布了起始转变温度为93K的8种钡钇铜氧化物.1988年,中国科学院发现了超导临界温度 为120K的钛钡钙铜氧化物.这些成就显示了我国高 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已经名列世界前茅 超导应用 寻找工业应用永远是推动研究的推动力。从应用角 度看,初期的超导材料很容易被外界磁场所抑制。 实际应用困难较多。被称为I型超导材料。能在强 Fig.4, Hc2 vs Tc [17]

高温超导材料1.29

高温超导材料 高温超导材料,是具有高临界转变温度(Tc)能在液氮温度条件下工作的超导材料。因主要是氧化物材料,故又称高温氧化物超导材料。 1.结构 高温超导材料不但超导转变温度高,而且成分多是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多元金属氧化物,氧含量不确定,具有陶瓷性质。氧化物中的金属元素(如铜)可能存在多种化合价,化合物中的大多数金属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全部或部分被其他金属元素所取代,但仍不失其超导电性。除此之外,高温超导材料具有明显的层状二维结构,超导性能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 已发现的高温超导材料按成分分为含铜的和不含铜的。含铜超导材料有镧钡铜氧体系(Tc=35~40K)、钇钡铜氧体系(按钇含量不同,T发生复化。最低为20K ,高可超过90K)、铋锶钙铜氧体系(Tc=10~110K)、铊钡钙铜氧体系(Tc=125K)、铅锶钇铜氧体系(Tc约70K)。不含铜超导体主要是钡钾铋氧体系(Tc约30K)。已制备出的高温超导材料有单晶、多晶块材,金属复合材料和薄膜。高温超导材料的上临界磁场高,具有在液氦以上温区实现强电应用的潜力 2.特性 超导体得天独厚的特性,使它可能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早期的超导体存在于液氦极低温度条件下,极大地限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人们一直在探索高温超导体,从1911年到1986年,75年间从水银的4.2K提高到铌三锗的23.22K,才提高了19K。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掀起了以研究金属氧化物陶瓷材料为对象,以寻找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为目标的“超导热”。全世界有260多个实验小组参加了这场竞赛。 1986年1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在瑞士苏黎世实验室科学家柏诺兹和缪勒首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是高温超导体,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0K;紧接着,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7K;12月30日,美国休斯敦大学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0.2K。 2月15日美国报道朱经武、吴茂昆获得了98K超导体.2月20日,中国也宣布发现100K以上超导体.3月3日,日本宣布发现123K超导体.3月12日中国北京大学成功地用液氮进行超导磁悬浮实验.3月27日美国华裔科学家又发现在氧化物超导材料中有转变温度为240K的超导迹象.很快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发现由镧、锶、铜、氧组成的陶瓷材料在14℃温度下存在超导迹象.高温超导体的巨大突破,以液态氮代替液态氦作超导制冷剂获得超导体,使超导技术走向大规模开发应用.氮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液氮制冷机的效率比液氦至少高10倍,所以液氮的价格实际仅相当于液氦的1/100.液氮制冷设备简单,因此,现有的高温超导体虽然还必须用液氮冷却,但却被认为是20世纪科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高温超导体通常是指在液氮温度(77 K)以上超导的材料。人们在超导体被发现的时候(1911年),就被其奇特的性质(即零电阻,反磁性,和量子隧道效应)所吸引。但在此后长达七十五年的时间内所有已发现的

超导材料应用与制备概况

摘要:新型超导材料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从超导材料的性质,制 备,应用等方面探索超导材料科学的发展概况。随着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方法的不断成熟,超导材料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尖端技术中去,超导材料的应用将给电工技术带来质的飞跃,因此,超导材料技术有着重大的应用发展潜力,可解决未来能源,交通,医疗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超导材料强电应用弱电应用超导制备 1. 引言 1911年荷兰科学家onnes发现纯水银在附近电阻突然消失,接着发现其他一些金属也有这样的现象,随着人们在Pb和其它材料中也发现这种性质:在满足临界条件(临界温度Tc,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时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的零电阻现象。只是直流电情况下才有零电阻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 超导材料具有1)零电阻性2)完全抗磁效应3)Josephson效应。这些性质的研究与应用使得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实现超导临界温度也越来越高。一旦室温超导达到实用化、工业化,将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超导材料主要制备技术 控制和操纵有序结晶需要充分了解原子尺度的超导相性能。有序、高质量晶体的超导转变温度较高 ,晶体质量往往强烈依赖于合成技术和条件。目前,常用作制备超导材料的技术主要有: 2.1.1单晶生长技术 新超导化合物单晶样品有多种生长方法。溶液生长和气相传输生长法是制备从金属间氧化物到有机物各类超导体的强有力工具。溶液生长的优点就是其多功能性和生长速度 ,可制备出高纯净度和镶嵌式样品。但是 ,它并不能生产出固定中子散射实验所需的立方厘米大小的样品。浮动熔区法常用来制备大尺寸的样品 ,但局限于已知的材料。这种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超导氧化物单晶生长的 主要技术。这种技术使La 2 - x Sr x CuO 4 晶体生长得到改善 ,允许对从未掺杂到高度 掺杂各种情况下的细微结构和磁性性能进行细致研究。在T 1Ba 2 Ca 2 Cu 3 O 9+d 和 Bi 2Sr 2 CaCu 2 O 8 中 ,有可能削弱无序的影响从而提高临界转变温度。最近汞基化合 物在晶体生长尺寸上取得的进展 ,使晶体尺寸较先前的纪录高出了几个数量级。但应该指出的是即使是高 Tc的化合物 ,利用溶液生长技术也可制备出高纯度的YBCO等单晶。 2.1.2高质量薄膜技术 目前 ,薄膜超导体技术包括活性分子束外延(MBE ) 、溅射、化学气相沉积和脉冲激光沉积等。MBE能制造出足以与单个晶体性能相媲美的外延超导薄膜。在晶格匹配的单晶衬底上生长的外延高温超导薄膜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这些材料物理性质的基础研究中。在许多实验中薄膜的几何性质拥有它的优势 ,如可用光刻技术在薄膜上刻画细微的特征;具备合成定制的多层结构或超晶格的潜能。 在过去的 20年里 ,多种高温超导薄膜生长技术快速发展。有些技术已经适用于其它超导体的制备。目前所使用主要方法有溅射和激光烧蚀(脉冲激光沉积)。类似分子束外延这种先进薄膜生长技术也已经发展得很好。臭氧或氧原

国内外燃气轮机发电技术的进展与前景

国内外燃气轮机发电技术的进展与前景 1前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目前,世界火电站汽轮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已开始动摇,“大型电站以联合机组为主,中、小型机组以热电并供居多”已是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电站发展的主要格局。燃气轮机具有极强的适配性,能够作为多种发电模式,以成为当今世界发电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该装置,特别是联合循环发电装置具有效率高、机动性好,不仅可以作为电网的调峰机组,且更多地用于电网的基本负荷发电,又能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其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加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电网峰谷差的日趋增大,燃气轮机发电得到重视和发展。近几年已相继兴建了一批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机组,在缓解电力紧缺的同时,有效地发挥了其增强电网调峰能力的作用。跨入21世纪,随着科技发展、能源政策的调整,如何高效、洁净利用化石能源已成为电力领 域的突出问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越来越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2 国际燃气轮机发电技术

燃气轮机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登上发电工业舞台的,由于当时机组的单机容量小、热效率低而在电力系统中只能作为紧急备用电源和调峰机组。60年代加深了对电网中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燃气轮发电机组的认识,从安全和调峰的目的出发,燃气轮发电机组在电网中的比例达到8%~12%。从80年代以后由于燃气轮机的功率和热效率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型成熟,再加上世界范围内天然气资源进一步开发,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在世界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们不仅仅可以用作紧急备用电源和调峰负荷机组,还能带基本负荷和中间负荷。美国在1990~2000年期间新增长的发电容量为1.13亿kW,其中燃气轮机电站和蒸汽轮机电站的容量分别为44%,第一次出现了朗肯循环和布莱顿循环平分秋色的局面,在德国前者则占2/3左右,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已成为火电发展的主要方向。 近几年来,世界燃气轮机工业取得相当的成就和飞速的发展,几家著名的公司GE、ABB、Siemens、西屋等均与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制造厂彼此联营,保证及时地把航空发动机领域内的先进技术用来武装重型燃气轮机,以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如压气机已采用“可控扩压”的概念进行设计,把单轴压气机的压缩比提高到了24~30的水平,透平叶片采用了航空机组的先进冷却结构和定向结晶制造工艺,使透平前的燃气温度提高到了1300℃的水平,由此明显地提高了机组的输出功率和热效率。如GE公司的9FA、Siemens的V94.3A等典型机组的燃机单循环功率为266MW,燃气初温为1270~1300℃,压缩比为16,

高温超导材料

高温超导材料 樊世敏 摘要自从1911年发现超导材料以来,先后经历了简单金属、合金,再到复杂化合物,超导转变温度也逐渐提高,目前,已经提高到164K(高压状态下)。本文主要介绍高温超导材料中的其中三类:钇系(YBCO)、铋系(BSCCO)和二硼化镁),以及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与目前主要应用领域相结合,对高温超导材(MgB 2 料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高温超导材料,超导特性,高温超导应用 1引言 超导材料的发现和发展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前期超导材料的温度一直处于低温领域,发展缓慢。直到1986年,高温超导(HTS)材料的发现,才进一步激发了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热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工艺成熟的第一代HTS带材--BSCCO带材,目前正在研发第二代HTS带材--YBCO涂层导体,近一步强化了HTS带材在强电领域中的应用。与此同时,HTS薄膜和HTS块材的制备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前者己经在强电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后者则在弱电领域中得到应用,并且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简史 20世纪初,荷兰莱顿实验室科学家卡默林昂尼斯(H K Onnes)等人的不断努力下,将氦气液化[1-7],在随后的1911年,昂尼斯等人测量了金属汞的低温电阻,发现了超导电性这一特殊的物理现象。引起了科学家对超导材料的研究热潮。从1911到1932年间,以研究元素超导为主,除汞以外,又发现了Pb、Sn、Nb等众多的金属元素超导体;从1932到1953年间,则发现了许多具有超导电性的合金,以及NaCl结构的过渡金属碳化合物和氮化物,临界转变温度(Tc)得到了进一步 Sn等超导体。直到1986提高;随后,在1953到1973年间,发现了Tc大于17K的Nb 3 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瑞士黎世实验室的科学家柏诺兹(J. G. Bednorz)和缪勒(K. A.Müller)首先制备出了Tc为35K的镧-钡-铜-氧(La-Ba-Cu-O)高温氧化物超导体,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才取得了重大突破[10,11]。临界转变温度超过90K的钇-钡-铜-氧等一系列高温氧化物超导体被发现,成为了高温超导材料

燃气轮机原理(精华版)

QD20燃机轮机机组 第 1章概述 1.1 燃气轮机简介 燃气轮机(Gas Turbine)是以连续流动的气体为工质、把热能转换为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包括压气机、加热工质的设备(如燃烧室)、透平、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等。 走马灯是燃气轮机的雏形我国在11 世纪就有走马灯的记载,它靠蜡烛在空气燃烧后产生的上升热气推动顶部风车及其转轴上的纸人马一起旋转。15世纪末,意大利人列奥纳多〃达芬奇设计的烟气转动装臵,其原理与走马灯相同。 现代燃气轮机发动机主要由压气机、燃烧室和透平三大部件组成。当它正常工作时,工质顺序经过吸气压缩、燃烧加热、膨胀做功以及排气放热等四个工作过程而完成一个由热变功的转化的热力循环。图1-2为开式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工作原理图。压气机从外界大气环境吸入空气、并逐级压缩(空气的温度与压力也将逐级升高);压缩空气被送到燃烧室与喷入的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然后再进入透平膨胀做功;最后是工质放热过程,透平排气可直接排到大气、自然放热给外界环境,也可通过各种换热设备放热以回收利用部分余热。在连续重复完成上述的循环过程的同时,发动机也就把燃料的化学能连续地部分转化为有用功。 燃气轮机动力装臵是指包括燃气轮机发动机及为产生有用的动力(例如:电能、机械能或热能)所必需的基本设备。为了保证整个装臵的正常运行,除了主机三大部件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配臵控制调节系统、启动系统、润滑油系统、燃料系统等。 燃气轮机区别于活塞式内燃机有两大特征:一是发动机部件运动方式,它为高速旋转、且工质气流朝一个方向流动(不必来回吞吐),使它摆脱了往复式动力机械功率受活塞体积与运动速度限制的制约,在同样大小的机器内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工质量要大得多,产生的功率也大得多,且结构简单、运动平稳、润滑油耗少;二是主要部件的功能,其工质经历的各热力过程是在不同的部件中进行的,故可方便地把它们加以不同组合处理,来满足各种用途的要求。 燃气轮机区别于汽轮机有三大特征:一是工质,它采用空气而不是水,可不用或少用水;另是多为内燃方式,使它免除庞大的传热与冷凝设备,因而设备简单,启动和加载时间短,电站金属消耗量、厂房占地面积与安装周期都成倍地减少;再是高温加热高温放热,使它有更大的提高系统效率的潜力,但也使它在简单循环时热效率较低,且高温部件需更多的镍、铬、钴等高级合金材料,影响了使用经济性与可靠性。 自 20 世纪60 年代首次引进6000kW 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以来,我国已建成不少烧油气的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但由于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并受到规定的“发电设备只准烧煤”的前燃料政策的制约,目前我国燃气轮机在现有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中,占有量很小,只有700 万kW 左右,且绝大部分为进口的。但发展速度很快,正在建设和计划的就超过800 万kW,正在建设的一批大型35 万kW 级燃用天然气的联合循环电站。随 着天然气和液体燃料在一次能源中比例的上升和燃气轮机燃煤的技术成熟之后,燃气轮机在我国发电设备中的比例将会愈来愈大。研究表明,由于燃气轮机在效率,环保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我国在电站基本负荷发电、老电站技术更新改造、洁净煤发电技术、石油与天然气的输运和高效利用以及舰船、机车交通动力等领域对燃气轮机都将有较大的需求。许多专家还强调燃气轮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国家构想实施的新世纪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前三个都与燃气轮机有关。总之,以燃气轮机为核心的总能系统也将成为我国跨世纪火电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将是世界最大的燃气轮机潜在市场。 第2章燃气轮机热力循环 2.1热力循环的概念 热力循环是指热力系统经过一系列状态变化,重新回复到原来状态的全部过程。热力循环分为正向循环及逆向循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功的循环称为正向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