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分析方法使用指引

感官分析方法使用指引
感官分析方法使用指引

1 目的

为了规范指导本公司感官分析检验过程中感官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给出感官分析的一般性导则,阐述了食品感官分析中的各种检验方法,以及结果统计分析中需要的技术方法,以达到感官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符合性的目的。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检样品的感官判定工作。

3 术语

感官分析:用感觉器官检验产品的感官特性相关的科学。

4 职责

研发部:负责对感官分析方法的制订及检验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5 流程图

6 内容及要求

6.1 基本信息

感官分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具体如下:

a) 人对一种刺激的响应与先前的经验或来自环境的其他感官刺激密不可分。

注: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可控制,影响结果可标准化。

b) 检验中,任一组感官评价员中感官响应的差异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种差异

由个体内或个体间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引起的。

注:经过培训,群组中个体感官响应会保持高度一致性。认识到这些因素在结果分析中很重要。

c) 感官检验中人员响应引起的系统偏差可导致失真的数据和不正确的解释,这种情

况很难识别。应通过合适的试验设计和检验过程,尽可能识别并控制以上产生偏差的因素。

d) 由检验结果作出的评定结论的有效性取决于采用的检验方法以及检验过程,包括

提出的问题。

6.2 目标陈述

编制:审核:批准:

检验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类:

a) 对产品进行分类,排序或描述。

b)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品进行区分,重要的是清理所需要的检验目标:

——差异是否存在;

——差异的大小;

——差异的方向(性质);

——差异的影响,如对偏爱的影响;

——是否全部或部分人员能察觉到差异。

c) 确证产品没有差异。

感官分析中,因为问题的初始概念需要清理,所以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案前,应针对给定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或思考。

6.3 检验方法的选择

6.3.1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验目标的性质,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相关因素、评价员、检验环境、分析精度的预期水平以及结论的统计置信度等。针对实验结果需要采取的各项措施应提前确定。

6.3.2受感官疲劳和适应性的影响,一个评价过程中,根据试验性质和产品类型,职能对有限样品进行评价。在样品之间,采用适当的漱口步骤以及设置恢复过程,可以缓和上述影响。

6.3.3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设置对照样,但这会限值任一给定评价过程中用于评价的样品数量。

6.3.4开始检验前,要确定统计方案。特别是被评价样品数量需要进行一次以上评价过程时,更应如此。详细的统计方案应从专业化文件中选择。

6.4 检验材料

6.4.1被检产品的特性决定检验的试验方案,并会影响完成目标所需的检验类型。例如,热食食品的检验方案中,既要考虑产品的冷却速度及对感官特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又要考虑保持产品在检验前处于热状态,感官特性可能发生的变化。6.4.2样品准备和提供方法应适合该产品以及检验涉及的问题。

实例1:通常热状态下消费的产品,应按其常用方式进行样品制备,并在热状态下进行检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升温或许会利于一些风味的评价。

示例2: 为保持其质地特征,通常切块消费的产品不应搅碎,但需要确保提供给每位评价员的样品之间的一致性,包括样品大小相似,组分一致.

6.4.3检验样品采样时应符合采样基本原则《符合被检产品相关的国际标准》。任何情况下,应将样品编码或组批数文件化。只有被检样品具有代表性,得出的有关整体产品的结论才是有效的。

6.4.4对于无法直接品尝的材料,如食品配料,有时需用载体进行产品评价的相关检验。进行外观评价时,应指定光线条件。当检验只涉及风味差异时,利用光照条件弱化样品颜色差异,可部分掩蔽颜色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6.4.5选择的容器不应影响感官检验或样品特性。容器包括可清洗的陶资制品或玻璃容器以及一次性塑料或纸制容器,但是,这些容器不应转移释放化学物质而导致样品污染。特别是可清洗的容器应使用无味、无污染的清洁剂清洗,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塑料或纸制容器包括隔热容器应元味、无污染。

6.4.6两个样品以及两次评价活动之间,评价员可以使用味觉清洁剂,也可使用蒸铺水、碳酸水和平味食品(如无盐饼干),但应确保味觉清洁剂的使用不影响被评价产品的风味.应检查水的供给以保证其无味。对于一些特殊检验,可使用去离子水、玻璃容器蒸馏的水、低矿物质含量泉水、活性碳过滤水或白开水,但应注意有些水可能带有不同味道。

6.5 检验设计及执行

6.5.1检验的设计和执行取决于项目目标、所选择的检验方法以及以人作为评价主体时的实际局限性。特别是,应充分认识到所选择的检验方法中偏差也许是必然的,应以偏差最小化的方式进行检验。潜在的偏差来源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6.5.2最严重的心理偏差缘于评价员的相互影响,应采用独立品评间或以隔离评价员的方式使该种偏差最小化。同时,应严格管理评价员的活动。

6.5.3样品呈送的方式和次序是检验的重要环节,能引起心理偏差。例如,样品应用随机的三位数字进行编码,每次检验的编码都应改变。评价次序是偏差的又一来源,一般情况下,评价次序应指定。样品和评价员均较少时,可以对次序进行均衡,使每一可能次序出现的次数相同。检验量较大时,次序可以均衡或随机分布。

6.5.4心理偏差常常与检验样品的性质有关。特别是,重复暴露于某一特殊风味剌

激时,可能对该刺激产生感官适应;咀嚼固态食品时可能会产生感官疲劳。在一个评价活动中,这两种因素会限制被评价样品的数量。专业评价小组或许被建议吐出样品,但是,这可能导致特定感官特性信息的丢失。

6.5.5饥饿和过饱能影响评价员的能力,如果评价进行得过于频繁,评价员能力会

下降。如有可能,在检验前一小时内,应禁止评价员吸烟和食用零食(如咖啡〉。

评价员不应将任何外来气味带入到评价活动中,如烟草味、化妆品气味,这些气味能影响其他评价员的响应。

6.5.6一天中,选择进行检验的时间段很重要。最佳评价能力一般在上午及下午的

中间时段,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应考虑当地习惯的饮食时间。如果评价员有情绪不安、感冒及其他疾病,在康复前应禁止参加检验。

6.5.7结果的校对包括三个方面:

—--确认所有数据已准确记录(计算机录入的或人工记录的);

——确认支持或质疑结果解释的任何相关信息都已注明;

——若计划进一步的评价活动,应检查评价员继续参加的积极性。

7 检验方法

7.1 概述

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分为三类:

a)差别检验用于确定产品间差异或相似的可能性(见7.2);

b)标度和类别检验用于估计差异的次序或大小,或者样品应归属的类别或等级

(见7.3);

c)描述性检验用于识别存在于样品中的特殊感官特性(见 7.4)。

7.2 差别检验

7.2.1 概述

下列检验通常用于确定样品间差异或相似的可能性:

a) 成对比较检验(见7.2.2);

b) 三点检验(见 7. 2. 3) ;

c) 二-三点检验(见 7.2.4);

d) "五中取二"检验〈见 7.2.5);

e) "A"-非"A"检验(见 7.2.6)。

以上检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各有不同。

7.2.2 成对比较检验

7.2.2.1 定义

提供成对样品进行比较并按照给定标准确定差异的一种差别检验。

7.2.2.2 应用

成对比较检验可用于:

a) 确定在某一指定特性中〈如甜味〉是否存在可感知的差异,或者不可感知的差异;

b) 选择、培训或者考核评价员的能力;

c) 依据消费者检验的背景资料,比较对两种产品的偏爱程度。

与其他差别检验相比,成对比较检验的优点是简单且不易产生感官疲劳;缺点是当比较的样品数增加时,需要比较的数目迅速增大,以至于不具有可行性。

7.2.2.3 步骤

评价员接收一组两个样品(成对)。指出被考察特性最强的样品,即使仅凭猜测。样品之一可能是对照样。对每个样品被选择的次数进行计数。

检验完成前,应确定随后的统计检验是单边的(即检验负责人期里差异处于一个特定方向上,而且在此假设的方向上存在差异)还是双边的(即检验负责人无法预期差异方向,且假设差异可以是在两个方向的任意一个)。

差异和偏爱的问题不应混淆,因为选择评价员的标准不同。

7.2.2.4 结果分析

7.2.2.4.1 统计解释

该检验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与确定两种产品间具体差异方向有关;第二种与确定两种产品间偏爱哪一种有关。

在这两种情况下,原假设是:两种产品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强度上或者偏爱程度上)。原假设定量表述为:从参加检验的人员中随机抽取评价员,其选择样品 A 或样品 B 的概率相等1/2)。

根据做出样品 A( 或样品 B)具有较大特性强度或被偏爱的判断数目对结果做出解释。结果解释还取决于与原假设相反的备择假设。按检验前所指定备择假设的性质来确定检验是双边的还是单边的。

7.2.2.4.2 双边检验

双边检验是仅期望发现两种产品在特性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强度检验〉或者是否其中之一更被消费者偏爱(偏爱检验)。备择假设可记作:PA≠PB (即 PA > PB 或 PA (PB) 。

如果对某一种样品投票的人数不少于附录 A 表 A.l 中第二列的数,则在 5% 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在此情况下,结论是:两种样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如果对样品 A 投票的人数多,就所讨论的特性,则可得出结论:样品 A 的强度大于样品 B(或基于评价员的投票被明显偏爱)。

7.2.2.4.3 单边〈方向上的〉检验

单边检验是期望发现某一指定样品(例如样品 A) 是否明显比另一个样品具有较大的强度;备择假设: PA >1/2 。只有当相反方向上的任何结果不被解释为真实结果,而只是对原假设不产生怀疑的偶然结果,定向检验才是适合的。

如果选择样品 A 的数目不少于表 Al 中第四列的数,则在 5% 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在此情况下,结论是:评价小组明显认为 A 优于 B(在特性强度上)。

7.2.3 三点检验

7.2.3.1 定义

同时提供三个已编码的样品,其中两个是相同的,要求评价员挑出不同的单个样品的一种差别检验。

7.2.3.2 应用

三点检验可用于:

a) 差异性质未知时;

b) 选择和培训评价员。

该检验不能用于确定偏爱性。其缺点是:

——评价大量样品时,不经济;

——对风味强烈的样品,与成对比较检验相比,更容易受感官疲劳的影响; ——如果差异性质己知,与有些检验相比,统计效率较低;

——只有当产品尽可能匀质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此方法。

7.2.3.3 步骤

向评价员提供一组三个已编码的样品,其中两个是相同的,要求评价员挑出不同的单个样品。

具有三个不同排列次序的两类样品组中,两种样品出现的次数应相等。即BAA ABA AAB

ABB BAB BBA

7.2.3.4 结果分析

原假设:产品间不可能区分。在此情况下,识别某一样品不同于其他两个样品的概率为:

P0 = 1/3。在统计术语中,原假设H0可表示为: P0 = 1/3。

检验是单边的。检验负责人想知道两个样品间是否能够区分,将会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即P> 1/3。

如果正确回答的数目大于或等于表 Al 中第三列中相应的数值,则在 5% 的显著性水平上,与正确回答的比率显著高于 P0 = 1/3 的结论相符合。

7.2.4 二-三点检验

7.2.4.1 定义

首先提供参比样,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参比样相同,要求评价员识别出此样品的一种差别检验。

7.2.4.2 应用

二-三点检验用于确定一个给定样品与参比样之间是否存在感官差异或相似性。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评价员对参比样熟知的情况,例如,正常生产的样品。如果样品有后味,这种检验方法就不如成对比较检验或 A-非-A 检验适宜。7.2.4.3 步骤

首先向评价员提供己识别的参比样,接着提供两个己编码的样品,其中之一与参比样相同,要求评价员识别出此样品。

7.2.4.4 结果分析

原假设:产品间不可能区分。在此情况下,识别出某一样品与参比样品相同的概率为: P0 = 1/2。在统计术语中,原假设H0可表示为: P0 = 1/2。

检验是单边的。检验负责人想知道两个样品间是否能够区分,在 5%显著性水

平上,如果正确回答的数目大于或等于表 Al 中第四列的数值,将会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P>1/2。

7.2.5 “五中取二”检验

7.2.5.1 定义

五个己编码的样品,其中两个样品是一种类型,另外三个是另一种类型。要求评价员将样品按类型分成两组的一种差别检验。

7.2.5.2 应用

确定差异时,用五中取二检验比其他检验更经济(该方法在统计学上效率更高)。

该检验的缺点与三点检验相似,更易受感觉疲劳和记忆效果的影响,但具有较强的统计效力。该检验主要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上的感官分析。

7.2.5.3 步骤

向评价员提供一组五个己编码的样品,并告知其中有两个是一种类型,另外三个是另一种类型。要求评价员按类型把样品分成两组。

当评价员数目小于 20 时,样品提供次序应从以下20 种不同排列次序中随机挑选:

7.2.5.4 结果的分析

原假设 : P0 = 1/10。检验是单边的,并且备择假设是 P>l/l0 。将正确回答的数与表 Al 中第五列相应的数值比较。

7.2.6 “A”-“非A”检验

7.2.6.1 定义

在评价员学会识别样品"A"后,将一系列可能是"A"或"非 A"的样品提供给他们,要求评价员指出哪个样品是"A"的一种差别检验。

7.2.6.2 应用

该检验是差别检验的一种,可用于评价外观有变化或留有持久后味的样品。

尤其适用于无法获得完全相似的、可重复的样品的检验。

7.2.6.3 步骤

每次只向评价员提供一个样品。首先向评价员提供几次参比样品"A",直到评价员能够识别它为止。然后随机提供几个可能是"A"或"非 A"的样品,评价员必须确定它们是哪一个。在评价员接收两次样品之间应有适当的时间间隔(如2 min~5 min) ,一次评价活动中,只能检查少量样品。

7.2.6.4 结果分析

将"A"响应和"非 A"响应的数目分别与相应的感官分析中是“A”或"非 A"的已知样品进行汇总,给出一个 2×2 的表格。对两类样品,用独立卡方(χ^2) 检验或者确切概率法(Fisher 检验)可以确定 "A"和 "非 A"响应的比率是否不同。验是单边的。原假设:两响应比率相同;备择假设:"A"响应的比率大于已知样品是"A"的比率。

7.2.6.5差别检验中"无差异"回答的处理

差别检验中,可能会产生"无差异"的回答,然而,可以规定不允许"无差异"回答〈即强迫选择技术〉。这样做利用了那些想选择"无差异"的评价员的响应,不过他们的判断结果大部分还是正确的。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有可能使想诚实记录"无差异"的评价员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允许出现“无差异”的结果,应报告选择"无差异"的评价员数目,统计分析时,仅利用报告有差异的结果。结论以评价员表示偏爱或报告出差异的形式表达。

9 相关文件

ISO 3591 感官分析──器具──检验用酒杯

ISO 3972 感官分析──味觉敏感性的确定

ISO 4120 感官分析──方法学──三点检验

ISO 5495 感官分析──方法学──成对比较检验

ISO 5497 感官分析──方法学──不适宜直接作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导则ISO 6564 感官分析──方法学──风味剖面检验

ISO 6658 感官分析──方法学──总论

ISO 8587 感官分析──方法学──排序法

ISO 8588 感官分析──方法学──“A”-“非A”检验

10 修订记录

常用分析方法

绍的主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1、对比分析法:将A公司和B公司进行对比、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4、swot 分析方法、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臵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A和B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公司的内部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拥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神又是公司战略制定和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个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必须与公司文化背景相联。内部

感官分析方法 三点检验

GB 12311—90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4120—1983《感官分析方法学──三点检验》。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三点比较的方法来鉴别二个样品之间的差别。 本标准适用于鉴别样品间的细微差别,也可以用于选择和培训评价员或者检查评价员的能力。 2 引用标准 GB 10220 感官分析方法总论 GB 10221.1~10221.4 感官分析术语 GB 3358 统计学名词术语及符号 3 方法提要 同时向评价员提供一组三个样品,其中二个是完全相同的,评价员挑出单个的样品。 4 设备 检验负责人根据产品性质和样品数量等选择设备。使用的设备不应影响检验结果。应优先使用符合检验需要的标准化设备。 5 抽样 应按被检产品的抽样标准进行抽样。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或抽样标准不完全适用时,则由有关各方协商议定抽样方法。 6 检验的一般条件 6.1 环境 应满足GB 10220所需条件。 6.2 评价员 6.2.1 条件 应符合GB 10220规定的条件,所有评价员应该具有同等的资格和检验能力。

6.2.2 评价员数 评价员数是根据检验目的与显著水平而定。通常是6个以上专家;或15个以上优选评价员;或25个以上初级评价员。在0.1%显著水平上需7个以上专家。 6.2.3 检验负责人 检验负责人一般不应参加检验,如果参加,也不应知道样品编号。 6.3 准备 检验负责人可就有关问题和样品性质进行不影响评价的初步介绍,当涉及检验玷染物时,应准备一个非玷染物样品和一个与之对照的玷染物样品。 7 检验步骤 7.1 被检样品的制备 7.1.1 提供足够量的样品A和B,每三个检验样品为一组。 7.1.2 按下述六种组合: ABB AAB ABA BAA BBA BAB,从实验室样品中制备数目相等的样品组。 7.1.3 不能使评价员从样品提供的方式中对样品的性质作出结论。应以同一方式〔相同设备、相同容器、相同数量产品和相同排列形式(三角形,直线等)〕制备各种检验样品组。 7.1.4 任一样品组中,检验样品的温度是相同的,如可能,提供的检验系列中所有其他样品组的温度也应相同。 7.1.5 盛装检验样品的容器应编号,一般是随机选取三位数。每次检验,编号应不同。 7.2 检验技术 7.2.1 告诉评价员检验目的,其程度应不使他们的结论产生偏倚。 7.2.2 将7.1.2中制备的几组样品随机分配给评价员。 7.2.3 评价员按规定次序检查各组检验样品,次序在同一系列检验中应相同。 在评价同一组三个被检样品时,评价员对每种被检样品应有重复检验的机会。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1.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3、偏相关:在某一现象与多种现象相关的场合,当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偏相关。

食品感官检验

第一章 1.感官评价的定义: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 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及其它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三类感官评价方法:区别检验法、描述分析法、情感实验 3.人作为仪器的特点(也为缺陷): 1)不稳定性 2)人容易受到干扰 4.所以在感官检验当中感官评价人员需要做到的有(针对3如何克服避免): 1)实验要反复几次进行 2)每次试验使用多个品评者,通常参评者的数量要在20~50之间 3)要对参评人员进行筛选 4)对感官评价人员要进行培训 5.执行一项感官检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 1)项目目标的确定 2)实验目标的确定 3)样品的筛选 4)实验设计 5)实验的实施 6)分析数据 7)解释结果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风味:对口腔中的产品通过化学感应而获得的印象 2、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感受 3、黏稠性(黏度):黏度是指液体在某种力的作用下流动的速度,比如重力 4、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感觉阈值:是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的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以及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

1、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分别是_视觉_、__听觉__、_嗅觉_、_味觉_、__触觉_。 2、四种基本的味觉分别是___酸__、__甜___、__苦__、___咸_。 3、声音的三种特性分别是:__音调___、__音量___、___持续性___。 三、判断题: 1、食品的声音特性与食品的硬度和脆性有关。( T ) 2、感觉是由适当的刺激所产生的,然而刺激强度不同,产生的感觉是不相同。( T ) 3、由于感觉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时,应由浓气味→淡气味。( F ) 4、人类基本的味觉就是酸、甜、苦、辣。( F ) 四、选择题: 1、最容易产生疲劳的是( C )。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2、食品的外观性状,如颜色、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透明度、充气情况等靠( A )来评价。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由感觉的( B )产生的。 A、对比现象 B、疲劳现象 C、掩蔽现象 D、拮抗现象 4、评价食品的质地要靠( D )来完成。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5、味觉感受器就是( B )。 A、舌尖 B、味蕾 C、舌面 D、舌根 6、靠嗅觉评价的物质必需具有( B )。 A、一定的温度 B、挥发性及可溶性 C、旋光性和异构性 D、脆性和弹性 7、当食盐水浓度高于0.13%时就能被准确地品尝出咸味,则0.13%称为食盐水的( B )。 A、察觉阈 B、识别阈 C、极限阈 D、差别阈

食品感官评定

4种基本味道:甜、酸、苦、咸 五种基本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感觉是由感官产生的,具有如下属性: 人的感觉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感官是感觉事物的必要条件; 人的感觉不只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也反映人体自身活动和舒适情况; 感觉虽然是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①对周围的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②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③只有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感官产生作用; ④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下降; ⑤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感觉阈值: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既有绝对感觉阈值,又有差别敏感阈值。 食品感官的基本规律:适应现象、对比现象、协同效应和掩蔽现象、变调现象 影响味觉的因素: 呈味物质的水溶性、介质、温度、不同味道本身的感受时间不同、身体状况 嗅觉的生理特点: (1)嗅觉对气味的适应性 嗅觉适应会产生3种反应: ①从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嗅感减弱到消失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②在产生嗅觉疲劳的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 ③嗅觉对某种刺激产生疲劳后,嗅感灵敏度再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2)嗅味的相互影响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味混合到一起时,可能产生下列结果: 气味混合后,某些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或消失,从而无法辨认混合前的气味; 产生中和作用; 混合中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他的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即失掉了某种气味; 混合后原来的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一种新的气味; 混合后保留部分原来的气味特性,同时又产生一种或者几种新的气味。 (3)不愉快气味的掩盖 各种气味之间存在掩蔽现象。 (4)嗅觉的敏感性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可感觉到一些浓度很低的嗅感物质,这点超过化学分析中仪器方法测量的灵敏度。

食品感官检验

食品感官检验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感官鉴评的定义 2、感觉阈 3、绝对阈 4、范氏实验 5、啜食实验 6、感觉疲劳 7、二、三点实验法 8、三点实验法 9、顺位实验法 10、描述实验法 二、问答题 1、心理对感觉的影响,并详细说明, 2、选择食品感官鉴评候选人员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详细说明。 3、在食品感官鉴评人员筛选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详细说明。 4、详细说明感官鉴评的环境条件, 5、掌握几个描述分析的语言及特点,如果汁、火腿肠、牛奶(鲜)、面包、奶粉等。 答案如下: 一、 1、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

及其他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感觉阈:a、是指从刚能引起至刚好不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b、感官(受体) 接受的上下限对最小变化的敏感程度。(ab任选一个作答) 3、绝对阈:是适足以引起感官反应的单一刺激能量的强度。(上下限、觉察阈) 4、范氏实验:通过舌头来感觉气味,使用啜食技术,用于食品的香味识别。 5、 6、感觉疲劳:由于受到连续和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降低。 7、 二、三点实验法 先提供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 同。要求鉴评员熟悉对照样品之后,从后者提供的两个样品中挑选出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样品的方法称为二-三点检验法,也称一-二点检验法。 呈送顺序有:RAAB, RABA(其中A为参照样)。 8、三点实验法 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不同于 其它两样品或哪两个样品相似的检查方法称为三点试验法,也称三角试验法。 呈送顺序有:ABA、AAB、ABB、 BAA、 BAB、BBA。 9、顺位实验法:比较多个样品,按照某一品质的大小、强弱进行排序的试验 方法。 10、描述实验法:有一组合格的感官评价人员对产品提供定性、定量描述的感觉检验方法,是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所有感官都要参与描述活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二、 1、a、对比增强b、对比减弱c、变调现象d、相乘作用e、阻碍作用 2、(1)兴趣。兴趣是挑选候选人员的前提条件。

感官分析方法学使用标度评价食品

GB/T 16290—1996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技术委员会感官分析分委员会(ISO/TC 34/SC 12)已经制定了十几项有关感官分析方法的国际标准,并先后经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发布。随着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发展,各国对感官分析的研究工作都非常重视。我国对该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早已开始,为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必要制定我国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4121,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仅有几处编辑性修改。如:1.第三篇标题“适用于评价特定食品的检验”改为“使用顺序标度的检验”,以便与第二篇平行,全文结构更清晰。2. 第3章“定义”增加了一条术语“3.1标度”。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琼、刘文、牛景金、李志强、于振凡。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以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由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要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国际标准ISO 4121由ISO/TC34/SC12农产食品技术委员会感官分析分委员会制定。 标准的使用者应注意:所有国际标准都会随时加以修订,本标准所引用的任何其他国际标准除另有说明外都是最新版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几种类型的标度对样品进行感官评价的各种检验方法。 本标准分为三篇: 第一篇两种检验类型的导则和基本条件; 第二篇使用等距标度或比率标度的检验,通过评分评价食品; 第三篇使用顺序标度的检验,包括采用顺序标度通过得分或描述词对这些产品的总体或特殊性质进行分类,适用于评价特定食品。 本标准适用于对样品的感官特性(如味道、气味、质地)或某个性质(如甜度、薄荷味强度、嫩度)进行评估。特别适用于确定原材料的变化及生产、加工或贮存方法的影响。 在一次检验中被评估的样品数及特性数取决于被检产品的性质。 2 引用标准

食品感官评价题目

食品感官分析 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鉴评员:参加感官分析的人员。分为初选鉴评员、优选鉴评员和专家等。 鉴评小组:参加 感官分析的鉴评员组成的小组。 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 的叠加。 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 的 叠加。 弓I 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 。 物质。 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 比 较,判别整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 的感受发生改变 刺激阈 识别阈 差别阈 甜味的 酸味的 苦味的 咸味的 碱味的 涩味的 味道 后味 气味 芳香 特征 外观 稠度 它随产品的质地不同而变化 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参比样:本身不是 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

感官检验方法

感官检验的基本方法 (1)视觉检验法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检验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阴暗发生错觉。检验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检验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入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2)嗅觉检验法 食品的气味是一些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形成的,进行嗅觉检验15-25℃的常温下进行,因为食品中的挥发性气味时常需稍稍加热,但最好是在物质常随温度的高低而增减。在检验食品的异味时,液态食品可滴在清洁的手掌上摩擦,以增加气味的挥发。识别畜肉等大块食品时,可将一把尖刀稍微加热刺入深部,拔出后立即嗅闻气味。 (3)味觉检验法 感官检验中的味觉对于辨别食品品质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味觉器官不但能品尝到食品的滋味如何,而且对于食品中极轻微的变化也能敏感地察觉。如做好的米饭存放到尚未变馒时,其味道即有相应的改变。味觉器官的敏感性与食品的温度有关,在进行食品的滋味检验时,最好使食品处在20-45℃之间,以免温度的变化会增强或减低对味觉器官的刺激。几种不同味道的食品在进行感官评价时,应当按照刺激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最后检验味道强烈的食品。在进行大量样品检验时,中间必须休息,每检验1种食品之后必须用温水漱口。(4)触觉检验法 凭借触觉来鉴别食品的膨、松、软、硬、弹性(稠度),以评价食品品质的优劣,也是常用的感官检验方法之一。例如,根据鱼体肌肉的硬度和弹性,常常可以判断鱼是否新鲜或腐败;评价动物油脂的品质时,常须检验其稠度等。在感官测定食品的硬度(稠度)时要求温度应在15-20 ℃之间,因为温

食品感官分析

食品感官分析 第一章概述 1. 食品感官分析是在食品理化分析的基础上,集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的知识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2. 现代感官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的感官测定物品的特性;二是以物品的特性来获知人的特性或感受。 3. 食品感官分析是通过评价员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而引起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 4. 常包括四种活动:组织、测量、分析和结论。 5. 食品感官分析的适用范围:食品的评比、消费者的择食、开发新产品。 第二章感觉的基础 1. 感觉是生物(包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能,是外部世界通过机械能、辐射能或化学刺激到生物体的受体部位后,在生物体中产生的印象和(或)反应。 2. 感官通常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①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②只有刺激量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感官产生作用; ③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官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 ④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影响; ⑤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互相影响。 3. 感觉阈值是指刚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依照测量技术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各种感觉的感觉阈分为两种:绝对阈和差别阈。 4. 绝对阈: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的两个阈值。 5. 差别阈: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或者是最小可察觉差别水平( JND)。 6. 影响感觉的因素: 1) 影响感觉的几种现象:疲劳现象、对比现象、变调现象、相乘现象、阻碍现象。 2) 温度对感觉的影响:理想的食物温度因食品的不同而异,以体温为中心,一般在±(25?30)C 的范围内。 3) 年龄与生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各种感觉阈值都在升高,敏感程度下降,对食物的嗜好也有很大的变 化。另外,人的生理周期对事物的嗜好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疾病也会影响到人的感觉敏感度。 7. 疲劳现象:疲劳现象是经常发生在感官上的一种现象。当一种刺激长时间施加在一种感官上后,该感官就会产生疲劳现象。 第三章食品感官分析的环境条件 1. 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应达到的要求: I 一般要求:食品感官实验室应建立在环境清净、交通便利的地区,周围不应有外来气味或噪声。 II 功能要求:食品感官实验室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试验区和样品制备区。 III 试验区内的环境要求:这里专指试验区环境内的气象条件,包括室温、湿度、换气速度和空气纯净程度。(1) 试验区内的微气候:①温度和湿度:室温保持在20?22 C,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眩右。②换气 速度:换气速度以半分钟左右置换一次室内空气为宜。③空气的纯净度:检验区应安装带有磁过滤器的空调,用以清除异味。 (2) 光线和照明:桌面上的照度应有300?500lx ,推荐的灯的色温为6500K。 (3) 颜色:检验区墙壁的颜色和内部设施的颜色应为中性色,以免影响检验样品。 (4) 噪声:检验期间应控制噪声,推荐使用防噪声装置。 2. 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中隔挡的数目一般为5?10个,但不得少于3个。 3. 样品制备的要求: (1) 均一性:所谓均一性就是指所制备的样品的各项特性均应完全一致,包括每份样品的量、颜色、外观、形态、

食品感官检验

第一章 1. 感官评价的定义: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 而感知到的食品及其它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 三类感官评价方法:区别检验法、描述分析法、情感实验 3. 人作为仪器的特点( 也为缺陷) : 1) 不稳定性 2) 人容易受到干扰 4. 所以在感官检验当中感官评价人员需要做到的有(针对3 如何克服避免): 1) 实验要反复几次进行 2) 每次试验使用多个品评者,通常参评者的数量要在20~50 之间 3) 要对参评人员进行筛选 4) 对感官评价人员要进行培训 5. 执行一项感官检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 1) 项目目标的确定 2) 实验目标的确定 3) 样品的筛选 4) 实验设计 5) 实验的实施 6) 分析数据 7) 解释结果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风味:对口腔中的产品通过化学感应而获得的印象 2、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感受 3、黏稠性(黏度):黏度是指液体在某种力的作用下流动的速度,比如重力 4、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感觉阈值:是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的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以及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

、填空题: 1、 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分别是 视觉、 __听觉 __、 _嗅觉 、 _味觉_、 __触觉 2、 四种基本的味觉分别是 _ __酸 __、 _ _甜___、 __苦__、 ___咸_。 3、 声音的三种特性分别是: __音调 __ “曰. _、 __音量 ___、 _ _持续性 ___。 三、 判断题: 1、食品的声音特性与食品的硬度和脆性有关。 ( T ) 2、感觉是由适当的刺激所产生的,然而刺激强度不同,产生的感觉是不相同。 ( T ) 3、 由于感觉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时,应由浓气味一淡气味 ( F ) 4、 人类基本的味觉就是酸、甜、苦、辣。 ( F ) 四、选择题: 1、 最容易产生疲劳的是( C )。 A 、视觉 B 、味觉 C 、嗅觉 D 、触觉 2、 食品的外观性状,如颜色、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透明度、充气情况等靠 ( A )来评价。 A 、视觉 B 、味觉 C 、嗅觉 D 、触觉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由感觉的( B )产生的。 A 、对比现象B 、疲劳现象 C 、掩蔽现象 D 、拮抗现象 4、评价食品的质地要靠( D )来完成。 A 、视觉 B 、味觉 C 、嗅觉 D 、触觉 5、味觉感受器就是( B )。 A 、舌尖 B 、味雷 C 、舌面 D 、舌根 6、靠嗅觉评价的物质必需具有( B )。 A 、一定的温度 B 、挥发性及可溶性 C 、旋光性和异构性 D 、脆性和弹性 7、当食盐水浓度高于 0.13%时就能被准确地品尝出咸味, 则 0.13%称为食盐水的 ( B )。 A 、察觉阈 B 、识别阈C 、极限阈 D 、差别阈 五、简答题: 1、简述食品的感官因素分别有哪些? 外观;气味;均匀性和质地;风味;声音 a ) 均匀性和质地: 黏稠性:黏度是指液体在某种力的作用下流动的速度,比如重力。 ( 如

食品感官评价方法

食品感官评价方法 食品感官评价是建立在人的感官感觉基础上的统计分析法。它是一门综合学科,在食品理化分析基础上,集人体生理学、心理学、食品科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新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感官评价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常用于食品领域中的方法有数十种之多。 按应用目的可分为情感型和分析型两类。在分析型中,一种主要是描述产品,另一种是区分两种或多种产品,区别的内容有确定差别、确定差别的大小、确定差别的影响等。 按方法的性质又可分为差别检验、标度和类别检验以及分析或描述性检验。它的目的是估计差别的顺序或大小及样品应归属的类别或等级。它要求评价员要对两个以上的样品进行评价,并判断出哪种样品好,哪种样品差,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和差异方向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处理形式,结果取决于检验的目的及样品数量。常用x2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等。 类别检验 在感官评价中,将感官体验进行量化最常用的方法,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有以下四种:分类法、评分法、排序法、标度法。 一、分类检验法 就是将样品分成几组,各组之间只是在命名上有所不同。 在分类法中,要求品评人员挑出那些能够描述样品感官性质的词汇。例如,对某种饮料,要求品评人员在能够对其进行描述的词汇前面划“√”。分类法中如果使用数字那么数字代表的意义只是命名。如“1”是甜,“2”是酸等。至于所使用的词汇,并没有统一标准,实验结束后,将每个词汇被选中的次数进行统计,以此来报告结果。没经过培训的品评员使用普通的非专业的词汇。 词汇的选择:实验前,有经验的品评人员坐在一起围绕测样品,没人提出能够描述其性质的词汇,大家讨论是否适用,最终选择恰当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汇要不断更新。 二、评分检验法 是商业领域中被认为最有效的评判方法,由专业评分员评分。经常用评分来评价的商品有咖啡、茶叶、调味料、奶油、鱼、肉等。应用领域:特别适用于鉴评新产品。 实验步骤:首先应确定所使用的标度类型,使鉴评员对每一个评分点所代表的意义有共同认识。 技术要点: 1、根据鉴评员各自的鉴评基础进行判定。 2、用增加鉴评员人数的方法来提高实验精度。 3、在评分时,使用的数字标度为等距标度或比率标度。答卷举例: 9分制评分法,如:非常不喜欢=1,很不喜欢=2,不喜欢=3,不太喜欢=4,一般喜欢=5,稍微喜欢=6,喜欢=7,很喜欢=8,非常喜欢=9。 三、排序检验法 将样品按照强度等级或其他任何性质进行排序。应用领域: 1、可用于进行消费者的可接受性调查。 2、确定由于不同原料加工、处理、包装和储藏等环节造成的产品感官特性差异。 3、评价员的选择与培训。 4、做进一步精细感官分析的基础工作。

食品感官检验

第一章 令狐采学 1.感官评价的定义: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 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及其它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三类感官评价方法:区别检验法、描述分析法、情感实验 3.人作为仪器的特点(也为缺陷): 1)不稳定性 2)人容易受到干扰 4.所以在感官检验当中感官评价人员需要做到的有(针对3如 何克服避免): 1)实验要反复几次进行 2)每次试验使用多个品评者,通常参评者的数量要在20~50 之间 3)要对参评人员进行筛选 4)对感官评价人员要进行培训 5.执行一项感官检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 1)项目目标的确定 2)实验目标的确定 3)样品的筛选 4)实验设计 5)实验的实施

6)分析数据 7)解释结果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风味:对口腔中的产品通过化学感应而获得的印象 2、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感受 3、黏稠性(黏度):黏度是指液体在某种力的作用下流动的速度,比如重力 4、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感觉阈值:是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的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以及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 二、填空题: 1、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分别是_视觉_、__听觉__、_嗅觉_、_味觉_、__触觉_。 2、四种基本的味觉分别是___酸__、__甜___、__苦__、___咸_。 3、声音的三种特性分别是:__音调___、__音量___、___持续性___。 三、判断题: 1、食品的声音特性与食品的硬度和脆性有关。(T ) 2、感觉是由适当的刺激所产生的,然而刺激强度不同,产生的感觉是不相同。(T )

感官分析方法总论

GB 10220—88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6658—1985《感官分析──方法学──总论》。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感官分析方法学的一般性导则。它将指导使用者选择适宜的感官分析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感官分析的一般要求,介绍了各种检验方法以及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统计学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在实验室内对样品进行感官分析,特别适用于食品的感官分析。 本标准一般不适用于消费者偏爱检验。对也适用于偏爱检验的方法在相应的条款中指出。 2 引用标准 GB ~感官分析术语 GB 3358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3 术语 本标准所用感官分析术语见GB ~。有关统计学术语见附录A及GB 3358。 4 一般要求 评价员 评价员的种类 实验室内感官分析的评价员与消费者偏爱检验的评价员是两类不同的评价员。前者需要专门的选择与培训,后者只要求评价员的代表性。本标准中所涉及的评价员主要指前者。 实验室内感官分析的评价员有初级评价员、优选评价员、专家三种。 评价员的数量 所需要的评价员的数量与所要求的结果的精度、检验的方法、评价员水平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讲,要求的精度越高,方法的功效越低,评价员水平越低,需要的评价员的数量越多。本标准中第5章对每种检验方法都给出了所需要的各类评价员的最少数量。考虑到实际中评价员可能缺席的情况,因此评价员数量应超过所要求的评价员的数目。一般多出50%。 评价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检验的目的不同对评价员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基本条件是: a.身体健康,不能有任何感觉方面的缺陷。 b.各评价员之间及评价员本人要有一致的和正常的敏感性。 c.具有从事感官分析的兴趣。 d.个人卫生条件较好,无明显个人气味。 e.具有所检验产品的专业知识并对所检验的产品无偏见。 为保证评价质量,要求评价员在感官分析期间具有正常的生理状态。为此对评价员有相应的要求,例如要求评价员不能饥饿或过饱,在检验前1 h内不抽烟、不吃东西,但可以喝水。评价员不能使用有气味的化妆品,身体不适时不能参加检验。 评价员的选择与培训 应该使用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样品以及使用第5章介绍的各类检验方法选择和培训评价员。用于选择和培训评价员的检验方法应与评价员将要使用的检验方法相一致。应该让评价员使用同一方法进行多次检验,根据正确回答的比例判断其水平。对评价员应定期考核。 敏感性检验常被用于选择与培训评价员。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 a.阈检验:用于确定评价员的不同的阈值,例如,刺激阈、识别阈、差别阈和最大阈。

食品的感官评定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等单位对感官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感官分析方法一成对比较检验、三点检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风味刻面检验、排序法、“A”-“非A”检验、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等7项国家标准(GB 12310~12316—90),为感官鉴别的实践提供了标准化、科学化的指南。在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过程中,只要条件许可,都应按这些国家标准无一例外地参照执行。 对于实施质量感官鉴别的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健全的精神素质,无不良嗜好、偏食和变态性反应。鉴定人员自身感觉器官必须机能良好,对色、香、味、形有较强的分辨力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非食品专业人员,还要求对所鉴别的食品有一般性的了解,对其色、香、味、形有常识性的知识和经验。具体的要求在下文中还要提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基本鉴别方法 (一)视觉鉴别法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人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 (二)嗅觉鉴别法 人的嗅觉器官相当敏感,甚至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检查出来极轻微的变化,用嗅觉鉴别却能够发现。当食品发生轻微的腐败变质时,就会有不同的异味产生。如核桃的核仁变质所产生的酸败而有哈喇味,西瓜变质会带有馊昧等。食品的气味是一些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形成的,所以在进行嗅觉鉴别时常需稍稍加热,但最好是在15℃~25℃的常温下进行,因为食品中的气味挥发性物质常随温度的高低而增减。在鉴别食品的异味时,液态食品可滴在清洁的手掌上摩擦,以增加气味的挥发;识别畜肉等大块食品时,可将一把尖刀稍微加热刺入深部,拔出后立即嗅闻气味。 食品气味鉴别的顺序应当是先识别气味淡的,后鉴别气味浓的,以免影响嗅觉的灵敏度。在鉴别前禁止吸烟。 (三)味觉鉴别法

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doc

二、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分述如下。 (一)积差相关系数 1. 积差相关系数又称积矩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提 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故也称皮尔逊相关。这是一种求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 积差相关系数记作r,其计算公式为 XY n ( x X i )( y Y i ) r XY n i ( 1 x i n 2 X ) ( y i Y 2 ) (2-20) i 1 i 1 式中x i 、y i 、X 、Y 、n 的意义均同前所述。 若记x x i X , y y i Y ,则(2-20)式成为 xy r (2-21) XY nS S X Y 式中 xy n 称为协方差, xy n 的绝对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两列变量的一致性程 度。然而,由于X 变量与Y 变量具有不同测量单位,不能直接用它们的协方差xy 来表示两列变量的一致性,所以将各变量的离均差分别用各自的标准差n 除,使之成为没有实际单位的标准分数,然后再求其协方差。即: xy 1 x y r ( ) ( XY S nS S n S X Y X Y ) 1 n Z X Z (2-22) Y 这样,两列具有不同测两单位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测量计算。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符合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都是等距的或等比的测量数据;(2)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必须是正态的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单峰分布;(3)两列变量必须具备一一对应关系。 2.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利用公式(2-20)计算相关系数,应先求两列变量各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再 1

食品感官评价 复习

食品感官评价 绪论 1、感官评价的应用: 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产品开发、风味营销、消费嗜好 2、感官评价的概念: 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感受到的食品及其材料的特性所引起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 第一章 食品感官评价的基础 1、感觉、感官的定义及特点。 感觉:客观事物的不同特性刺激感官后,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特点:①感觉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但不局限于此; ②感觉也反映人体自身活动和舒适情况; ③感觉是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④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即感觉器官,由感觉细胞或一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获得刺激后,能将这些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 特点:①对周围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②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③只有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感官产生作用; ④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官的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 ⑤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互相影响。 2、感觉的类型: 物理变化引起的感觉:视、听、触 化学变化引起的感觉:味、嗅 3、感觉阈。 感觉阈值:指从刚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是通过许多次试验得出的。 绝对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 差别阈值: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阈下刺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的下限,低于下限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的上限,高于上限的刺激为阈上刺激。 4、Weber 定律:(刺激强度) (差别阈值)韦伯分数)I I K ?=( 5、感觉疲劳(适应现象)。 现象: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原因:各种感官在同一种刺激施加一段时间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疲劳; 结果: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

感官分析方法 风味剖面检验

G B12313—90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6564—1985《感官分析方法学──风味剖面检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一套描述和评估食品产品风味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 a.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b.鉴别产品间的差别; c.质量控制; d.为仪器检验提供感官数据; e.提供产品特征的永久记录; f.监测产品在贮存期间的变化。 2 引用标准 GB 10221.1~10221.4 感官分析术语 GB 10220 感官分析方法总论 3 方法提要 本方法基于下述概念:产品的风味是由可识别的味觉和嗅觉特性,以及不能单独识别特性的复合体,两部分组成。 本方法用可再现的方式描述和评估产品风味。鉴别形成产品综合印象的各种风味特性,评估其强度,从而建立一个描述产品风味的方法。 4 设备 检验负责人根据产品性质和样品数量等选择设备。使用的设备不应影响检验结果。应优先使用符合检验要求的标准化设备。

5 抽样 应按被检产品的抽样标准进行抽样。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或抽样标准不完全适用时,则由有关各方协商议定抽样方法。 6 检验的一般条件 6.1 环境 应满足GB 10220所要求的条件。 6.2 评价员 6.2.1 条件 应满足GB 10220所需条件。 6.2.2 评价员的培训 应对被选定的评价员进行培训,其目的是增强他们对产品风味特性强度的识别和鉴定能力,提高他们对术语的熟悉程度,从而保证结果的重复性。 培训的范围和时间可根据评价小组的目的而不同,如果评价小组不是由专家组成的(具有任一类型食品风味的描述能力),培训时间可长到一年或更长些。对于特定类型食品,培训时间可短些。新的优选评价员在参加评价小组之前要接受培训。 6.2.3 评价员数 需要5~8位培训过的优选评价员或专家。 7 检验方法 7.1 完成风味描述分析的方法分成二大类型,描述产品风味达到一致的称为一致方法,不需要一致的称为独立方法。 7.2 一致方法中的必要条件是评价小组负责人也参加评价,所有评价员都是作为一个集体成员而工作,目的是对产品风味描述达到一致。 评价小组负责人组织讨论,直至对每个结论都达到一致意见,从而可以对产品风味特性进行一致的描述。 如果不能达到一致,可以引用参比样来帮助达到一致。为此有时必须经过一次或多次讨论,最后由评价小组负责人报告和说明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