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咏XX》教案

《咏XX》教案

(第二课时)

后巷中心小学

吴娟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

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

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

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 课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 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

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

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

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d:太阳显得那么

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xx在哪儿?现在XX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

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xx 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

、“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他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

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咏华山

咏华山 坊小丁 教材解读: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文包诗”分“文”和“诗”两部分,编者旨在让学生借文悟诗,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已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明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旁。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学准备: 《山高水流》古筝磁带、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欣赏感悟;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配乐范读,进入情境;朗读交流,感悟课文;背诵表演,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出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习字词句。 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认

咏华山25。

25.咏华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登过山吗?都登过什么山呢?今天,老师要带 领大家去认识一座大山,它也是我国的一座名山.看看大屏幕,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多媒体出示华山图片,板书:华山,强调"华"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初识华山 1.听故事,标自然段序号.(关于华山呀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想听吗?汇报有几个自然段) 2.读故事,勾画生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也可向别人请教,力争把课 文读正确.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多媒体出示) a.指名读正音 b.小老师教读 C.男女赛读 d.全班齐读 4.再读课文.要读流利,同时思考: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去登华山? 5.指名汇报,师小结:课文讲了古时候七岁的小寇准和先生去登华山 的事。(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华山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小孩和先生登华山时有什么感受?现在我们 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a.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余生思考:他们是怎样登上山顶的?) a.指名回答并找出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 爬上山顶。”理解”艰难“多媒体出示登华山路的图片,初识华山的咼并指导朗读。 b.师:他们登上山顶时发现华山真()啊!(板书"高",多媒体出示: 啊!华山真高哇!(齐读)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华山真高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图片 1>.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哇!) (图片)2.>太阳显得那么近,(啊!华山真高哇!)3>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啊!华山真高哇!) 2.齐读相关段落(多媒体出示) 3.联系课文理解古诗大意。华山真是太咼了,有资料显示华山咼2100多米,足有几百个我们这样的6层教学楼高呢! 4.学习古诗.(华山高大险峻,这登山的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了 解"情不自禁吟诵"大意)他看着眼前的华山,不由自主地吟诵起 来:a.出示古诗,师朗诵b生自由朗诵并思考古诗的大意c指名回 答,尽量用前面课文中的句子;d.指名试着边读边加上动作。全班一起来加上动作读诗。e.背诵古诗。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下雪前气候变化和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雪景、审题引入。 1.“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场雪”应抓哪些特点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边想。 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哪些特点写的(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栏--问题3) 2.生讨论后,师。(单击答案)

四.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 1.查字典自学字词。 2.按“下雪”“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写词语。(单击巩固练习拼写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单击课前预习--字词学习栏)2.讨论分段。 (1)、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讨论分段依据。 (2)、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1(生讨论回答,师)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气象台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七.讲读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 ⒈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指名读句子。 b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不由自主” ⑦学习古诗: a指名读。 b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寻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寻一寻,并用“”划出。(师巡视) c指名读句子,点评。 d质疑问难: e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相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悟作者同情自己、关心他人的悲悯情怀。 2、体悟本文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内涵 【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 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朗读感知,解题 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 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3、分析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与诗不同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能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会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

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 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写生字(3个) 2.写笔顺。 真与间 3、读背古诗 六、板书 9、咏华山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咏华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咏华山古诗加拼音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咏华山》一课叙述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华山的雄伟壮丽,下而是关于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华山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髙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谙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用画些山?(谙4—5名学生上 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划读,评价, 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一、设计理念 课堂气氛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学生,激起求知欲与主动性,从情感上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动情。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语言的美,感受作者的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文、情与景相融。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让学生感受第一场雪的美丽壮观的景象。 四、难点:让学生学习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录音、光碟。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有位朋友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想知道她是谁吗?听完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雪)你们喜欢她吗(喜欢) 昨天咱们这也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脚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第一场雪》。(板书课题:21*第一场雪)[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场雪?下面同学们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2、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3、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朗读时教师适当地作一下指导] 4、这些语句写的这么美,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积累语言] (四)、课文延伸 1、雪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为冬天带来了色彩,下雪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2、理解“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教学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壮雄壮。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解放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辛?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异程度。解放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介绍背景。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注意:问题就出在这个年代上,这三年是什么年代?你们听说过没有?1960到1962年我国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农业歉收,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叫做“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冬天,作家看到了这么一场预兆着丰年的大雪,非常高兴,写下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来读,你们看着文章,想一想他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那些内容。 师读课文。学生听,思考。 (二)、学生回答理清文路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课文结构) (三)、创设情景培养说话 咱们先来看雪前的天气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当时人们一定都注意到了,人们想没想到要下雪了?希望不希望下雪呢?试着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谈论天气,根据你从文中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幻灯出示对话: 指名表演。 表演的真好,眼看一场瑞雪就要从天而降了,那雪到底下了没有?下的大吗?人们的心情怎么样?作家看到这场大雪想到了很多,人们一定也会由这场雪产生很多联想。他们在一起又会怎么谈论这场雪?请你根据你从文章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四)、以读代讲体会感悟 这场雪到底下的怎么样?雪后的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欣赏课件) 雪下的大不大?雪景美不美? 哪一部分写出了雪大?(雪中) 这一部分是写下雪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写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写?(时间顺序) 很好,那你们能不能从这一部分中找出最重要的一句话,使人一看就知道先写什么时间的雪,再写什么时候的雪? 学生找,老师引导 “冬天的………” 想一想,这句话以前写什么时候?(白天)以后呢?(晚上) 白天雪的特点一个字:“大” 谁能通过读给我下一场大雪?(指导朗读)

《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2003年6月2日第十六周星期二第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2003年6月2日第十六周星期二第二节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吟诵诗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第一场雪》教案

《第一场雪》教案 教材简析: 《第一场雪》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细致地描写了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象。再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2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课例。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但阅读文章往往不够精细,有时读不出其中的情味。 学习目标: 1、学会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 认识“第一场雪”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第一场雪” 二、整体感知 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学生考虑: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第一场雪的? 三、讨论学习、感受雪景特点。 1、再读课文,看看这场雪下得怎么样? (具体说一说) 2、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生自由读) 3、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4、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5、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6、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共同感受到了雪的大、美,下面我们亲自去领略一下吧! 7、播放雪中雪后录象,朗读。 8、指导朗读。 四、抓住联想、深刻体会思想感情。 1、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2、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3、那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4、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5、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6、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7、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瑞雪兆丰年。) 8、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9、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10、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作者更加欢喜。) 11、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12、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13、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5)引读:啊!华山 4、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一场雪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 设计、执教者 桂园小学龙素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抓住特点写景物,通过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下雪场景 师生边欣赏画面边背诵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

天放晴了,当作者推开门的时候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二)教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请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雪后”,(生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把你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部分学生上台写,其余学生交流) 2、师:粉妆玉砌本来是什么意思?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播放“粉妆玉砌”多媒体。) (学生欣赏图片后,有感情地朗读“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看一看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3、品味“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多媒体出示:毛茸茸、亮晶晶、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雪球儿

指名读这些词语,然后请学生点评。 师:怎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请同学们边观赏录相边读读这些词语,看是不是更有感悟呢? (播放多媒体,学生边看边读边体会) 4、再用“读——欣赏——感悟”的方法体会“玉屑似的雪末儿”、“五光十色的彩虹”。 5、师: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可大声读,也可默读,可与伙伴读等等)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多媒体出示:嗬,好大的雪啊! 嗬!好大的雪啊! ) 师:读读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师:“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赞叹雪下得大。赞叹雪景非常美。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学生自读自评。

《咏华山》-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咏华山》-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的《咏华山》。课文写的是宋代寇准7岁时随先生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学生熟读、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问学生:“读了课文,与寇准比起来,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回答很热烈,但中心意思都是大同小异:寇准7岁便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我们都8岁了却写不出来,我们真不如寇准呀!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认为写诗高不可攀的无奈和我不如人的自卑。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已经习惯了以一些优秀人物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因此,在遇到写古今中外小神童之类的课文时,教师总不忘让学生与小神童们比一比,试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有所触动,从而激发起他们刻苦用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用意是好的,但结果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比来比去,学生只会认为自己不行,心中免不了是灰溜溜的。偶尔为之,问题不大。要是长期这样,那就是在制造自卑者了。 每个人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自卑”,一扇叫“自信”。走进了自卑的大门,总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唯唯诺诺,一事无成;而走进了自信的大门,时时感觉到“我能行”的人,就能够抬起头来大胆往前走,有勇气去迎接风雨,敢于在困难中微笑。国外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彼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没有什么作为。最终的结果显示,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可见,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那么,决定学生是走进自卑,还是走进自信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关键因素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认识。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形象往往是通过与同龄伙伴的比较,并在他人的评价中再经过自我分析、判断,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一味地与强于自己的人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这样只能是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泄气,以致越来越自卑。相反,如果以自己的长处比优秀者的短处,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处处不如优秀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当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心中便会充满自信,便会产生内在动力,便会把握住成功的基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只有促进学生消除自卑,增强自信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而学生产生自卑的根源,就这节课来看,是因为教师提问的引导方式有误所致。其实,教师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这样来问:“寇准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请你想象,现在你也登上了华山,你会怎样做呢?”如此一来,就不单单是引导学生与寇准比做诗了,而是引导学生向寇准学习,并适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许,有同学会像寇准一样也吟诵一首诗;也许,有同学会大笔一挥,绘就一幅美丽的图画;也许,有同学会高歌一曲,表达心中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 古蔺护家小学:何红艳 教学内容:(第十一册第十八课,第二课时,98页——101页)。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2.精读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骤冷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咏华山修改后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咏华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咏”是什么意思?上节课,我们已经读了课文,你们知道是谁咏华山的?(寇准)看第一幅幻灯片图,指出哪个是寇准?你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第一和最后一段内容)。用什么方式咏华山的?(诗) 2、出示诗,齐读。做动作理解“举头、回首”。你觉得寇准主要在赞美歌颂华山的什么?(高)你从诗里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学生交流,说出大概的诗意。还有哪些不懂的? 3、师点出,这首诗跟我们前面学过《锄禾》、《悯农》有些不一样,它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课文读懂了,诗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二、精读2——4自然段 (一)那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了这首诗的意思呢?(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1、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这儿有两个(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来。课前小朋友们回去搜集了华山的资料,谁知道华山有多高?师指华山图补充:华山有12公里长,大约有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齐读。 过渡: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呢? 2、出示自学要求: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同桌交流交流,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一)读后交流: 你还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讲解)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你是怎么想的?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语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理解“情不自禁”,把文和诗巧妙地连接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爬山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游览的一座名山。(出示课件,边播放图片,师边简介华山:它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师:这就是华山,板书:华山。给“华”字注音。 师:我们一起来拼读这个生字。 生:h-u-?——hu?,华山。 师:你是怎样记住“华”字的。 生1:我是这样记住“华”字的,用加一加的方法,化+十就是“华”。 师:你能巧记“华”字,真棒!请同学们跟老师写写“华”字。 师范写“华”字,生描红华字。 师:华是多音字。 生1:我知道还有一个读音念huá。 师:掌声送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看了图片之后,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很高。 生2:很美。

师板书高、美。 师:下面咱们就去领略华山的高,欣赏华山的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可认真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课件出示生字)谁来读?他读准确了,我们就跟他一起读,好吗?请你。 生1:华间与齐称代岁 生跟读。 师:掌声送给她,字正腔圆。 师:小朋友们把生字都读准了,相信这些词语也难不倒你们。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你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跟先生登()时咏诗赞()的事。)生1:(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华山的高。 师:古时候寇准跟先生去爬华山,他们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华山顶上,他们情不自禁地说:——(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看看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两个感叹号。 师:那我们该怎样把这个句子读好,读出感叹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生1:啊!华山真高哇! 师:你读出了感叹的语气,真了不起!谁也来试试。 生2:啊!华山真高哇! 师:我听出了你对华山的赞叹。 师:你们知道华山有多高吗?它有700多层楼那么高。所以他们会说—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是啊,华山真高啊!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华山的高,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