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春节习俗

贵州苗族春节习俗

贵州苗族春节习俗

贵州苗族春节习俗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当地的传统习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过跟着一个笑咪咪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苗族舞狮子最精彩的又要数爬桌子表演:声地中央直叠起十二张高饭桌,总高度在十米以上。狮子在武士的逗引下,从下面的一张桌子钻过去,再翻上一张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点,武士一个斤头翻落到地,狮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踩着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条脚,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顾、站立、朝拜等动作,最后还要从最高处轻盈地跳下来。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解读贵州蜡染服饰图腾及其传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2年第3期(总第116期) 解读贵州蜡染服饰图腾及其传说Ξ 韩红星 (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探究蜡染这部“无字史诗”的奥秘,图腾和神话传说是其最好的注解,它们蕴藏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少数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 关键词:蜡染;图腾;传说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2)03-0073-03 On the Totems and Legends of W ax Printing In G uizhou Province HAN Hong-xing (Dept.Chines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mystery of Guizhou Wax Printing,which is”an epic without words”,one has to get the best understanding of its totems,myths and legends.These totems,myths and legends contain the memories,conventions and customs,religions beliefs of minor nationalities.They hold in store these minorities’hopes to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ir life.As the sources of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minorities they also help us to appreciate the historic cultures of these minorities. K ey w ords:Wax Printing;Totems;Legends 苗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开天辟地的古时代,天常常垮塌下来,祖先便让一个叫娃爽的女人缝造“撑天伞”。娃爽看见蜜蜂在人们晒的白布上拉屎尿,能现出花纹,于是她便学着用蜂蜡点在白布上,把白布染制成蓝底白花,缝成“撑天伞”,把天稳稳当当地撑起来。后来这手艺被苗家两个姑娘阿爷和阿卜学到了,她们把自然界的花鸟兽虫山川河流描绘在白布上,染成五彩缤纷的布料,并世代相传。[1](P149)正如该传说对蜡染的诠释一般,要探究蜡染这部“无字史诗”的奥秘,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是其异彩纷呈图案的最好注解。在千般寓意、万种风情的文化符号、审美符号中,蕴藏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少数民族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观照,是我们探究贵州少数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 神话传说的创造,是古代先民企图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界,表达他们渴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加以形象化的产物。正如法拉格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言,也不是无所谓想象的产物”,而“是保存关于过去回忆的宝库,若非如此,这些回忆便会永远付之遗忘”。[2](P2)贵州蜡染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图案创作多以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基础,在按“幻想的逻辑”(高尔基)摹写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以变形、夸张、支解、重组等方式,构建着族 群生活的各种图腾意象,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文化意蕴。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 其一,族源图腾意象。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是苗族世代崇拜的始祖,其所属部落在与炎蒂、黄帝争夺中原的战争中被打败,随后苗族开始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大迁徙。《苗族古歌》唱道:“我们离开了浑水,我们告别了家乡。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戴在姑娘的头上。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灌的地方。”[3](P50)已掌握用树脂作画的苗族妇女,把浩瀚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远古时代生息过的江河湖泊,繁衍过的平原沃壤,迁徙过的崇山峻岭……用线条、色彩、造型等图案语言在布料上记录下来。于是,贵州黔西北地区蜡染的“北斗花”纹,由寓意东西南北方向的四块方形围一块小方形组成,是后人为了感激当初“北斗星引路”以作纪念;苗族蜡染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几何形象征图案“九曲江河花”、“三条母江花”是族群迁徙经过的大小河流;“城界花”、“田园花”蜡纹则是对曾生活过的城市和曾拥有的肥田沃土的怀念;[4](P80)贵州织金苗族用“杜鹃花”蜡纹装饰,据说其祖先迁徙到贵州织金时,正是满山杜鹃盛开的季节;贵州丹寨、三都苗族常 — 3 7 — Ξ收稿日期:2002-02-08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 导语:大家知道苗族民风民俗有哪些?如何写好苗族民风精选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一)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收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招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快乐。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

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本家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铁面无私。 苗族民风民俗精选作文500字(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接壤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招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3篇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3篇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3篇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

他们喜自称蒙。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是怎样的?他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省桐梓县麚角山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转载) 作者:谢先林 更多苗族资讯来自神州苗族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014414808.html, 1.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监察御史裴承祖上奏朝廷: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 2.明正德三年到五年(公元1508~1510年),王阳明贬谪贵州,在龙场书院讲学,苗、彝人民环观听讲者甚众。 3.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题准贵州各属大学取进苗生5名,中学3名,小学2名。均属各学肄业,廪额大学2名,中小学1名。次年,题准贵州各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禀额数。 4.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廷饬令贵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设立义学,有的还直接命名训苗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全省兴设义学301所。 5.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题准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 6.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苗学童为新童。 7.州等处苗疆义学,化导苗民子弟。并对设立苗疆义学的目的、计划、经费、教育内容、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措施。 8.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规定贵州各属苗民岁科两考试者,仍与汉童合考,不必分立新童取进,取消了科举考试与入学

名额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9.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议准裁撤社学之师,取消对少数民族加额取进科举的照顾。 10.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松桃苗族贺增龄考取庚子辛丑科举人,成为松桃苗族中的第一位举人。贺增龄后任松桃书院山长,对教育本地汉苗子弟有所贡献。 1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创办光华小学。美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今属赫章)创办光华小学。 12.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美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设学校于柴家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3.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设立专门管理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委员会。该会以石门坎光华小学为中心本部,逐步地向石门坎周围地区推广、扩大办学,其他地区发展的学校为光华小学第××分校。 民国年间 1.1912年,麻江县苗族青年吴厚安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黔军旅长、师长等职,并捐资兴办都匀五中。吴厚安解放后任贵州农林厅厅长。 2.1913年4月30日,《贵州公报》有苗民兴学的报道:平越县(今福泉市)西乡王卡、江边等寨苗民各捐树木、砖瓦等,在大麻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酒必有歌;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拦路酒 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 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

钻进去。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 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歌是苗族历

苗族芦笙曲谱《苗家请酒歌》

苗家请酒歌 1= B 4 4 魏宏词曲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6 5 3 5 2 2|6.6 .3 3 5|3 2 1 2 2 |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 )| 3 6 5 3 6.|1 2 2 ·3 |1 2 2 - |远方的客人你到来哎你到来。 远方的客人你慢行哎你慢行。 6.1 2 2 3 |1 2 1 6.3 | 1 2 1 6 .- |来到我们的苗家寨哎苗家寨。 行到你们的汉家乡哎汉家乡。 6 6 ..3 3 5 |3 2 1 2 2 | 6 6 ..3 3 5 |苗家孩子欢迎你咿,苗家孩子 苗家孩子把你想咿,苗家孩子 3 2 1 6 .6.|3 6. 1 2 | 3 3 2 3 - |欢迎你咿。进门请喝三碗酒, 把你想咿。出门再喝三碗酒,

3 6.1 2 3 |1 2 1 6.·3 | 1 2 1 6 .- | 苗家孩子喜相迎哎喜相迎。 苗家孩子喜相送哎喜相送。 6 6 ..3 3 5 |3 2 1 2 2 |3 6.1 2 3 | 一碗美酒心发慌哎,二碗美酒 一碗美酒祝顺风哎,二碗美酒 1 2 1 6 .- |6 6 ..3 3 5 |3 2 1 2 2 | 闹肚肠,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祝健康,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3 6.1 2 3 | 1 2 1 6 .·3|1 2 1 6.- |醉在苗寨似梦乡哎似梦乡。 醉在路上想孩子哎想孩子。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请陪孩子们跳一跳哎,请陪孩子们 再陪孩子们跳一跳哎,再陪孩子们 6 5 3 5 2 2 |6.6 .3 3 5 |3 2 1 2 2 |唱一唱哎。跳支改革开放舞哎,唱一唱哎。跳支时代进步舞哎,1.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唱响苗寨大变样哎大变样。

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二)迁徙 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开始迁徒而来。《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 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蜡染

蜡染 蜡染简介 làrǎn 传统苗族蜡染 蜡染 [wax printing;batik]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始于汉代,盛于唐代。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的起源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关于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调查

关于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调查——以贵州省织金县部分苗族村寨为例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蜡染刺绣,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苗族民间一直流传着。刺绣和蜡染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工艺。然而近年来,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本人作为一个苗族人,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更多的人重视对蜡染刺绣这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对贵州省织金县部分苗族村寨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并到相关工艺厂亲自体验蜡染刺绣服饰的制作过程的这些方式,着重了解蜡染刺绣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字:贵州苗寨;蜡染刺绣;传承与保护;应对措施 一.前言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刺绣艺术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刺绣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刺绣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妇女,以蜡染刺绣为衣裙装饰的极为普遍。其中大多数同时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于衣裙的某个部位,不能擅自挪动位置。花纹多是世代相传,变化不大。有的花纹是属于纪念性的,传授多代,不能舍弃或更改。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刺绣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刺绣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而且,由于蜡染刺绣服饰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繁重的服饰未得到很好的改装创新,对于当今追求多元化的时代,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追求。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为此,本人选定“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这一课题,通过走访苗寨、问卷调查、学习工艺等方式,希望对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与难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探究其解决方法。 二.调查方法 由于此次调研内容问题涉及广泛,本人采取了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亲身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大众文艺 32摘要:隆林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形式之一,它以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能说会唱的言语性的突出特点,在苗族舞蹈的大家族中风格突出、独树一帜!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特点 苗族舞蹈,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丛书,它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芦笙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支系众多,隆林苗族支系主要有六个分别是:花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偏苗、裁姜苗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原始文化源流的影响,各支系之间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和类别,都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语言音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调式、不同色彩的音乐表现形式。舞蹈方面,由于各支系之间风俗的差异,舞蹈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的风格和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其有多种的舞蹈表演形式和风格,但它独具特色的竞技性、语言性都是隆林苗族芦笙舞在苗族文化艺术的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高难惊险的技巧性 广西苗族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一般是在节日、集会、祭祀活动、庆贺、丧葬仪式时跳。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技巧性就属于表演性芦笙舞,多在节日或集会中,带有竞技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 1.滚地龙。苗语叫“YaajKubTsaab”(谐音:羊锅展)。这个舞蹈一般在丧失或祭祀活动结束时,芦笙手们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舞蹈技巧而进行。它既可以集体跳,也可以由单人或者双人跳,舞蹈技巧很多,一般有小滚地龙、大滚地龙、翻跟斗、过刀尖、过油灯、过酒碗等。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滚地龙呢?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有一个勇士,他是保护寨子风调雨顺的龙的化身。每到喜庆丰收的日子,寨老都会做一把银芦笙,同时举行模仿勇士滚地龙的比赛,大家边吹专门的滚地龙的曲目边滚地龙,谁的技艺更高超能赢得比赛,就能获得嘉奖这一年勇士的银芦笙。 2.梅花桩。苗族叫“NceNtaivNtuj”(谐音:阶待夺),天梯的意思。这是从蹬柱舞发展出来的竞技舞蹈,又叫“上天梯”。跳舞前,先在地上竖起三组高度不同的木桩,由一个或多个芦笙手边吹边舞踏上木桩,以舞到最高一组木桩然后回到原地为止。这是有一定杂技性质的舞蹈,舞者必须艺高胆大才可以完成。关于梅花桩起源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自从赙仪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射下后,天地间陷入一片黑暗,这时苗族的一个勇士为了上天求得太阳和月亮,就搭了一个天梯,他边吹边跳芦笙舞,同时地上的人们打木鼓,来震动上天,于是求得了太阳和月亮。所以跳梅花桩就由此保存了下来。 3.滚油锅。苗族叫“NcigNtugYag”(谐音:阶多牙)。这个舞时在做祭祀道场时,芦笙手到厨师那里讨肉汤喝时跳的舞。跳法是在煮牛肉汤的大铁锅上横放一根扁担,厨师把一只盛满肉汤的碗放在芦笙手背上,由芦笙手一边吹一边舞地踏过铁锅上的扁担,并在锅沿边转九圈,回到原地时,以碗中的肉汤不泼出来者为最佳。它也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很早以前,苗家作丧事要把已故的人台上山,12天后再过来相聚,俗称“放魂”。相聚后杀一头牛放到油锅里煮,由于牛肉不够分,芦笙手们就上油锅跳芦笙舞,不会落入油锅的就可以分得牛肉。现在在苗族谁能上油锅,则说明他的技艺是最好的。 可以看出隆林苗族芦笙舞技巧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芦笙技巧,不但具有高超的难度而且是带有体育、杂技性的芦笙舞蹈动作,它是隆林苗族芦笙舞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苗族舞蹈样式,在苗族节日与集会中都极为盛行。 二、能说会唱的“语言性” 苗族古代传说和汉文史料的记载,都说苗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因统治者歧视和禁用而失传。所以由于苗族文化具有的“无字”特征,无法详细地记录有关苗族古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为了能够很好地传播和保存自己的历史,苗族人们采用口头艺术和人体艺术等民闻文艺形式来保存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料,将自己民族在时间长河里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和先辈们的光辉业绩,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教育子孙,昭示后人。 众所周知,苗族的芦笙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表演时边吹边舞。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芦笙的样式、调式、用法与表达都存在差异。如在隆林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传情达意的有效手段。在隆林六大支系中,红头苗芦笙以“说”为主,像说话一样。吹奏芦笙时它的每个音都有相对应的字词,所以能听懂芦笙话的人们会把可以说的话,想说的话,说不出口的话都会用芦笙来交流;在隆林偏苗支系中的芦笙吹奏起来旋律感很强,以“唱”为主,像唱歌一样。当吹奏起芦笙时曲调婉转动听,娓娓道来,更是蕴藏了他们想表达的信息与感情。而在贵州与广西融水等其他苗族芦笙盛行地区,他们的芦笙只是作为舞蹈伴奏的乐器,以“大声”为主,没有词与意的语言性。可以看出只有广西隆林苗族芦笙可以直接通过“说话”、“唱歌”记录历史,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所以,“能说会唱”的语言性是隆林苗族芦笙区别于其它地区芦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隆林苗族芦笙舞不管是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还是能说会道的语言性都蕴含了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历代人民群众以及民间艺人的不断琢磨、加工和创作,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是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的一只奇葩,历经沧桑、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巴芳.广西隆林苗族舞蹈调查及研究[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5). [2]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表现形式及体育价值[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06).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邹宛彤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50003)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