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完整word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

一、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因此,吴昌硕言“学篆好临《石鼓》”所指的“篆”,既是大篆的一种,又明显带有小篆的特征。应该说,吴昌硕也刻苦学习过秦刻石等规整的秦小篆,比他早的邓石如等人的篆书对其也有重大影响。他早期的小篆作品,和他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相映成趣,也带有中规中矩的明显特征。中晚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以致草书笔法的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蔡邕语)之感。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特征。

二、对《西泠印社记》的书法艺术的赏识

㈠笔画笔画是书法的最基本元素。

《西泠印社记》的书写用笔,是完全的中锋,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在圆转曲折中透出一种力度,柔韧而不失于软弱,流畅灵动而没有丝毫的张狂。

《西泠印社记》的笔画,具有强烈的“墨气”。一般小篆书法线条粗细比较均匀,而《西泠印社记》在线条粗细方面有很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的原因首先是墨的干湿。作者在书写时蘸墨饱满,下笔酣畅,因此在起笔处出现较粗的“头”。在某些笔画紧邻处,还出现了因墨渗融而笔画粘连模糊的现象。

线条粗细方面的变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笔的轻重和运笔的缓急。例如横画的中间段运笔较快,相对于首段和末段较细。下垂的笔画有的如草书一泻千里,有的如屋漏痕欲注还留,有的如悬针,有的如螳螂肚,不一而足,总的来说,是灵动多姿。

除了笔墨的粗细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吴昌硕在书写小篆时,渗入了不少隶书、楷书甚至行草书的书法元素。例如横画的起首往往带有隶书“蚕头”的意味,横划中央往往略为上弯;

横转竖的折合处出现隶楷的转折形态;横画以水平为主,但也有象楷书一样向右上方倾斜取势的。吴昌硕晚年书法对用笔的操控,无疑到了心-手-笔-墨贯穿一体的境界。可贵在于挥洒中恪守文人气质,既无甜熟之弊,又无张狂之气,在笔画这一基本元素中已经充分表现出苍劲与雄浑。《西泠印社记》的笔画表现出明显的书写性,我们将在下一节结合《西泠印社记》中用字结体加以分析。

㈡结体字的结体,即笔画如何组合成字,是单个字体如何表现出美的关键所在。秦小篆一般在字的结体上表现出的规律是:⑴字的长宽比例基本一致,长略大于宽。如果字的四角可以撑出,则填满整个长宽范围;如果不能撑出,则尽可能将笔画舒张至宽或长的距离。⑵如果字的左右部分笔画对称则呈现完全的轴对称,局部例如“田”、“木”也呈完全的轴对称。

⑶横划平,竖划直,不但笔画如此,整字形状也呈现上下左右四方规整的状态。转折处多为方中带圆,下垂的斜画多呈圆弧形。⑷一个字中,紧邻两划的间距,能相等的尽可能相等,或视觉上相似,也就是所谓“计白当黑”,这是篆书中比较需要注意的。⑸重心略为上提,中间紧束,四周可以比较舒张飘逸。

《西泠印社记》为打格写成。格子长宽比例约为4比3,但字并不顶格,而是四周留空一定的距离作为行距字距。如果撤去格子、除去行距字距后定为每字的“基本长宽”,每字的实际长宽却与“基本长宽”并非一致。以第二行中的字为例:“山”、“淑”、“艺”较宽,“水”、“多”较窄。有些字本来在秦篆中可以张开占满四角,例如第三行的“书”、第五行的“叶”的左右下角本来可以将两画下垂舒展,现在却呈现上宽下窄的形状。还有一些字在某些局部突破“基本长宽”,或在秦篆中可以与其他部位看齐但在此作品中破格突出。例如首行“印”字的左下角,五行“言”字上部的横画……等等。这就是所谓“上下左右参差取势”,这是大篆(金文、石鼓文)的特征之一,特别突出的是:相当多的字在结体上左低右高,例如首行的“泠”、“印”、“社”,二行的“泠”、“清”,四行的“赵”、“余”等等,左偏旁低于“基本长宽”,而右偏旁接近或高于“基本长宽”。再加上某些横画并不水平,因此《西泠印社记》字的结体并不呈严格的平整方正的形态。

“计白当黑”作为篆书审美的一个要素,在《西泠印社记》中也是注意到的。但是在结体处理上,出现一些变化。首先是由于某些笔画的粗细不一或墨的洇渗,一些笔画间的空白变小甚至被墨填满,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线条中心的距离依然是符合“计白当黑”的;其次是吴昌硕在书写时出现了一些大的张合,例如“西”字上下部分都遵循“计白当黑”,但上下部分之间则有较大空间,再如“泠”字的右上角、“淑”字的右下角……都有别于字中其他部分的“计白当黑”而留出较大空间;再其次是吴昌硕在书写时确实出现了微小的“笔误”,例如第二行的“水”,如果与倒数第四行的“水”相比较,则后一个字显然比前一个字处理得较好。

我们在赏析《西泠印社记》时,首先是体会到强烈的书写感。篆书的笔意,或者说书写性,可以说是从邓石如开始,而到吴昌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期的秦篆,如果以泰山刻石为例,除了推断为李斯写的泰山刻石残存五十三字及琅邪台刻石仍模糊可见婀娜笔意外,其余后人翻刻者多只保存了字的结构,笔意除了表现铁线篆的端庄、柔韧、圆转之外,笔墨的轻重缓急则乏善可陈。唐代自诩为“臣斯之后”的李阳冰留下的大量碑刻在笔法上更显板滞。除了当时书法家的美学追求与现代不同之外,大概还源于书法的承载工具——纸的不同,以及传承方式的不同:靠碑刻再拓纸成帖。刻碑时难免参杂了工匠的再加工,某些工艺性的元素被强加到书法当中。

感谢纸的发明,特别是有一定渗墨特性的宣纸被广泛运用到书法当中。还必须特别感谢现代照相印刷术将书法家的墨迹逼真地还原,供我们学习观赏,也给多年的“碑”“帖”优劣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因如此,《西泠印社记》能以酣畅的笔墨展现在我们面前。

吴昌硕书写《西泠印社记》已是71岁高龄,因此《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书法艺术成熟期

的一篇作品,充分表现了这一位艺坛巨匠的艺术风格。

清人符铸说:“缶庐(吴昌硕的别号)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上下左右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这是对吴昌硕篆书的高度概括。

“以《石鼓》得名”是说吴昌硕写石鼓文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吴昌硕写小篆何尝不是如此。《西泠印社记》可以说是一篇小篆作品,难得的是书法上离形得神,和秦刻石等规整的小篆比较,差别就在其不“规整”,“上下左右参差取势”,吸纳了从金文、石鼓文到隶书、楷书各种意态。例如“以”字吸纳了金文,“辶”旁(辵)的字参考了石鼓文,“记”字右上角的转折近似隶、楷书,“言”字上两横明显上短下长极类楷书的点横结构……等等。再加上墨色淋漓酣畅,通篇文字挥洒自如,奔放灵动。

《西泠印社记》的篆书,得益于吴昌硕对书法的长期磨练。晚年的吴昌硕对书法篆刻可谓得心应手。“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宋.朱长文语),在巨匠心中,也并非存在着“这个字要模仿金文、那个字要模仿石鼓文……”等等,可以说已经没有了约束,而只有“任情姿性”,驱毫挥洒表现心臆。

但是我们必须理解,没有约束并不等于没有法度,而是法度已经融会在无意识当中,这是书法家长期磨练的结果。“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所以正如苏东坡所说:“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吴昌硕自己就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例如“计白当黑”是篆书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是吴昌硕处理“计白当黑”时,“笔意”遵循这一规则,而“墨意”则任其渗出,凸显出笔、墨、纸之间的灵动交融,令整篇文字显现出一种苍劲雄浑的节奏感。

“法”,就是规矩;“度”,可以理解为规矩容许范围内,所掌握的弹性的、“严”与“活”的平衡点,过严则拘谨,过活则容易越出规矩的范围。一方面,艺术大匠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冲破旧的规矩而有所创新,有所创意;另一方面,冲破旧的规矩也必须在整体审美意识这个“大规矩”内,而这个整体审美意识必须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这也是“度”的平衡点。吴昌硕无疑是既不墨守成规,又探寻新的美学规律的艺术大师。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融会了书、画、印以及文学方面的修养,其艺术风格无疑经过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这也是一个“人书俱老”的过程。

㈢章法

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一件书法作品,还有一点是整篇章法。《西泠印社记》是比较正规的纪事文字,行列编排上相对正规,整篇打有竖排共48行每行10字的方格,共计478字(其中重叠3字)。方格约为高4宽3的竖长方形,虽然在格中每字大小形态略有不同,但整篇用字风格一致,排列整齐,通篇显得气度连贯,一气呵成。

㈣临习《西泠印社记》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作为后人,我们看到的是吴昌硕晚年已经登上艺术高峰的作品,艺术大师以其多年耕耘的硕果供我们学习临摹,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艺术大师早年学习文学艺术的深厚底蕴,不理解其熟习篆、隶、揩、行、草书写技法而打下的坚实基础,不理解“活”中蕴藏的传统的规矩和大师突破前人成规时所作的探索,以及大师所创立的新的艺术规律,而单纯地追求“变”、“活”,就会舍本求末,走向偏门。

临习《西泠印社记》时,我们不能不感受到吴昌硕对笔墨掌控的娴熟,所有笔墨、结体神韵都是通过“手与神运”表现出来的。初学者由于对笔的掌控欠佳,除了最初的把握不定而颤抖之外,还有的就是“描”,出现内力的不足,这是需要注意克服的,当然这需要假以时日,但应该是追求的方向。

符铸在赞赏“缶庐自出新意,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的同时说:“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书,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此语可谓一针见血。符铸说的“见其耸肩”,

是指吴昌硕“参差取势”,包括我们前面在字的结体多有左低右高的意态。为什么既是优点又是“病”呢?关键在于“徒见”,即“只见到”。如果没有认真全面学习吴昌硕篆法中的笔画、结体,只是单纯模仿“参差取势”,势必走进误区。

毋庸讳言,《西泠印社记》个别文字在结体上有可斟酌之处。例如前面提过的“水”字,此类的瑕疵为什么书写者又会允许其存在呢?我看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我们将整篇作品放怀而书,所谓“任情恣性”,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瑕疵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反复修饰、刻意雕琢,但如此一来,书写的“气”与“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就整篇章法而言,有些字在格子中心稍有出现偏移,也应作如是观。吴昌硕的篆书以气势取胜,个别瑕疵也就“瑕不掩瑜”。也许这也是一种“缺陷美”,但到底是一种缺陷,并非作者的故意,更不是高超之处。明白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宽容瑕疵的同时,过分将瑕疵吹捧为优美。更不应在书法创作中故意扭捏出某些偏斜而“东施效颦”。

不管怎么说,“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苍劲雄浑,恣肆烂漫。”这些前人对吴昌硕书法艺术的评价,无疑在《西泠印社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大师的这一作品,值得我们倾情赏识、深入学习和探讨。

三、关于西泠印社与《西泠印社记》

《西泠印社记》记述了西泠印社筹建的背景和建立经过,和我们现在搞此类文章不同,我们现在要经过集体讨论,然后选一人或数人执笔起稿,再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再领导审批定稿。而《西泠印社记》显然是吴昌硕自己的语气(不排除也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是吴昌硕自己撰文自己书写。

西泠印社,中国创建最早、享誉最高的篆刻学术研究团体。因社址设在杭州西湖孤山,地处西泠,故名。1904年由吴隐(字石潜)、丁仁(字辅之)、王禔(字维季,号福庵)、叶铭(又名为铭,字品三)倡议发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创立西泠印社。明清时期,致力于篆刻艺术的印人多汇聚于江浙一带。清乾隆时,浙江人丁敬(号钝丁,1695~1765)创立了浙派篆刻艺术,丁敬和其后的蒋仁、黄易、奚刚、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多活动在杭州附近,被称为“西泠八家”,也被称为“浙八家”,是浙派艺术的前期代表人物。早期的浙派篆刻风格,以汉印方正的缪篆结字构图为主,刀法多取碎切而模仿古印残蚀意态。而后书画篆刻家赵之谦(号悲庵,1829~1884)也是浙江人,最初也是从浙派入手习印,后博取诸碑版文字入印,一改浙派碎切之风,敦和流畅,朱文更是圆转秀丽。浙派自之谦振起,面貌为之一新。

杭州为浙江首府,西湖——西泠为杭州地貌的代表,因此,即使在西泠印社成立之前,“西泠印派”作为浙派印人的代名词,就不足为怪。所以,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说:“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悲庵者数十余人。……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丁、王、吴、叶招揽同志创办了西泠印社,顺理成章。

但是,西泠印社创办,吴昌硕并非首倡者之一,这可能是因为吴昌硕并不认为自己是浙派印人。我们前面说过,吴昌硕的篆刻风格融汇皖浙两派,参考各种古文字,更渗入其书、画雄浑苍劲的个人风格,将豪迈的书写味与强烈的刀石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豪强厚朴为主,苍茫斑斓而骨肉俱显,而与传统的浙派(不论是丁敬八家或赵之谦一脉)有很大的差距。吴昌硕在上海、苏州(乃至全国)也有不少门人学生,形成了自己一派风格。但是,因为吴昌硕在艺术界已经拥有极大的声誉,西泠印社创立时,丁、王等人邀请他从上海到杭州,成为嘉宾。这也是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大谈浙派如何如何,同时谦称自己是“备员”,不敢为社长的意思。

应该说,西泠印社为浙派印人首倡成立,但首倡者并不以浙派“自域”(《西泠印社记》文中语)。从首创之日,即《记》中提及的甲辰(1904)年开始,到癸丑(1913)年社址正式建成广招同志者入社,一直虚社长一职,终于盛情请得吴昌硕成为社长,并于甲寅九月

(1914年)正式开社。但吴昌硕仍在《西泠印社记》中道:“予备员,曷敢长诸君子。惟与诸君子商略于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一方面,表示自谦,另一方面,表明了自己从事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作一个“印人”(包括画家、书法家等等),而是“进德修业”,追求达到人格与技艺的完善。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疑为沈石友代作

吴昌硕(1844-1927)的《西泠印社记》可谓有名,略微了解西泠印社的人,或者是知道一点吴昌硕艺术的人,甚至是一般游过西泠印社、爬过孤山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篇大文的。本人亦曾于25年前登孤山时,在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碑刻前照相留念,更不止一次临摹过这个碑拓。可以说,吴昌硕与《西泠印社记》是个复合体,吴昌硕因《西泠印社记》而增添文采,《西泠印社记》亦因出自吴昌硕之手而闻名世界。各类单行本,中日朝以及港澳台地区出版难以计数!

在读到吴昌硕致沈石友的信札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这篇名作会是代作!又有谁能思得到?去年,日本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托我的好友高木圣雨先生转来一叠计188页吴昌硕致沈石友的信札,令我作释文。在翻读信札时,发现其中有两通提及求作西泠印社记事宜,兹录于下:

“石友先生鉴:得示知老嫂喜拙画,特写一纸奉上,乞转交(若云送润断断不受,弟将何以谢兄耶!)仅录心经,以无佳诗可写。兴到时乞代吟之,或跋语亦可。昨书中求代西泠印社记,收到否?拙诗二首请削定。即颂道安。缶弟顿首”

“石友先生鉴:昨接手书收到。拙诗草稿二纸未肯痛改,故存之。兹有恳者,西泠印社索缶作序,缶未能从事。然缶为社长又不能不作,只有恳大手笔为之。附去鲁澄伯序及社中条例,乞鉴之。缶弟顿首”

各位读者读完这两通信札后,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吧!信中提到的“鲁澄伯”即鲁坚,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于1912年冬(壬子)撰写有一篇《西泠印社记》。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但正式开社是1912年的9月,次年(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确定了社名,通过了社约即条例,推吴昌硕为社长。因西泠印社索吴昌硕撰写印社记,为履行社长之职,乃委托好友沈石友代撰。吴昌硕的这篇《西泠印社记》成于甲寅(1904年)5月,从时间上看,与信札内容也完全吻合。由此基本可以确定,这篇著名的文章,应出于沈石友之手。

经查,《西泠印社记》先后共八篇,最早是1906年日本篆刻家、吴昌硕的东瀛弟子河井荃庐所撰,之后是鲁坚、胡宗成(1913年癸丑九秋撰)、吴昌硕、张景星(1914年甲寅立夏撰),此五篇是早年的社记。1958年徐映璞、1983年林乾良、1988年沙孟海又撰有社记。这其中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为最著名,也是公认的最具文采的一篇。现在我相信,吴昌硕背后的这位沈石友是位才气出众的高人!

沈石友,即沈如瑾(1857-1917),字公周,号石友、梦衡,别署钝居士。江苏常熟诸生。工诗词,富藏砚,有《石友砚谱》行世。善书画,蒲华、吴昌硕时与合作,常为吴昌硕代作诗文。著有《鸣坚白斋诗集》、《石友诗集》等。去世后,其哲嗣将其一生所集历代名砚158方编辑出版,名为《沈氏砚林》。

吴昌硕与沈石友的往来信件,大多传往日本,除此188开信札外,还有青山杉雨先生旧藏后捐赠给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五卷信札,另有青山先生藏的明信片30封,以及他人所藏的明信片若干。(摘自《书法报》2008年10月29日邹涛/文)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篆法与刀法的相互生发和直接对应,使其作品更能传达情绪,表达感情,篆刻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在他的作品里被表达得极为透彻,从而为篆刻史展现了一幅水墨淋漓、多姿多彩的优美长卷。 经典解析: 吴熙载印 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

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 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吴昌硕题画诗1

吴昌硕题画诗(款识,题识)欣赏(1) 吴昌硕(1884-1927),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尤以金石书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 明清以来的中国绘画,能诗、书、画、印完美统一者凤毛麟角,吴昌硕即为其佼佼者。吴昌硕善作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题画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发抒生活实感,鞭挞丑恶现象,颇能以少胜多;读时依稀与作者一灯相对,娓娓而谈,意味非常深长。 吴昌硕一生以“诗书画印”为四绝,广收博取,钱君俗谓:“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画,功夫最深的是书。印是书画的发展,反过来加强了书画的表现。而诗和画跋却是他艺术思想的生动纪录。此四者浑然一体而又各有千秋。构成四者的基础则是气。”吴昌硕三十一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 1.吴昌硕山水 款识:磵水鸣秋石点苔数声清磬白云开老僧行脚还持偈知汝来从来处来?庚申夏日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七 2.吴昌硕墨牛图 款识:石友先生以华秋岳牧牛图见示属戏似一角以博轩光绪卅一年已巳立秋先一日昌硕吴俊 (一)丙戊四月高式熊题于红葵花馆 (二)丙戊四月味乐草堂豆庐生韩天衡鉴题 (三)丙戊初夏长风堂建融观题 (四)丙戊春安吉吴超拜读敬题 3.吴昌硕桃实图 题:灼灼桃之华,郝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 4.吴昌硕菊石图 录文:年年期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酹之玉瓶桑落酒。 5.吴昌硕花卉 款识:斓斑秋色雁初飞,浅碧深红映落晖。 6.吴昌硕1920年作芦花 款识:水落山足难着篙,芦花如雪吹寒潮。 7.吴昌硕1916年作墨梅 题:古雪埋秋藤,日久化某树。空山颇不无,见者果何处。梦踏昌蒲潭,拾级仰元墓。烟云沸虚实,蛟虬舞当路。脚底莓苔青,一往一却步。野鹤惊人来,叫得寒天曙。 8.吴昌硕石榴

吴昌硕绘画赏析

xx简介及作品赏析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 “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他的篆刻成就确实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他的篆刻先从“浙派”入手,后攻汉印,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搞篆刻的人都知道,要刻好字首先要写好字,所谓七分写三分刻,而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成就尤甚。他喜临石鼓,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他的篆书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有这样的书法功底,篆刻自然不同凡响,细细品味吴昌硕的印章,会感觉到有种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秦汉,下挹明清,创造性地以厚重的钝刀,用切、冲两种刀法结合治印,这样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

吴昌硕题画诗(22)

吴昌硕题画诗(22) 2301.吴昌硕篆书七言联立轴 释文: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有游鰘。 2302.吴昌硕辛酉(1921年)作石鼓文八言联立轴释文:左阪右原骆我二马,橐弓执矢射彼大麋。 2303.吴昌硕壬戌(1922年)作篆书五言联立轴释文:同井表散邑,一宫馀土墙。 2304.吴昌硕已未(1919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既逢君子同求道,多识贤人为写真。 2305.吴昌硕甲子(1924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棕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又游骖。 2306.吴昌硕金文立轴 释文:王曰:颂,令女官辞武周贮监辞新造贮用宫御,易汝玄衣黹屯。赤市朱黄。 2307.吴昌硕石鼓文联立轴 释文:出辞独异箬矢有镞,道导可乐如舟载花。 2308.吴昌硕 1923年作行书自作咏梅诗一首立轴释文:留影旧时月,未仙前度人。霜天干气象,老格斗精神。研食我常道,偈云何处尘。横枝挂瓢处,一笑碍乌巾。 2309.吴昌硕 1925年作节临石鼓文立轴 释文: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鹿速速,君子之求。

2310.吴昌硕草书自作诗一首立轴 释文:舞影花枝乱,依人石势孤。见君如见佛,令我一诗无。学力开金石,灵光老夫。岁寒重握珍,年年在江湖。 2311.吴昌硕 1920年作红梅立轴 铁如意击珊瑚毁,东风吹作梅花蕊。艳福茅檐共谁享?匹以簄敲尊垒簋。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赋诗是长技。霞高势逐蛟龙舞,本大力驱山石徙。昨踏青楼饮眇倡,窃得燕支尽调水。燕支水酿江南春,那容堂上枫生根? 2312.吴昌硕疏林幽静镜心 录文:水石绝妙,界画自然,钦佩久之。 2313.吴昌硕 1919年作兰石丛蕙图立轴 录文:峭壁参天,流水潺礒。但闻花香,欲渡无船。 2314.吴昌硕竹石图立轴 录文:红於二月花,在山非小草。微霜染容华,秋光比春好。 2315.吴昌硕 1914年作博古花卉立轴 录文:△曾见大梅用笔,法其古穆沈毅之气。甲寅秋仲吴昌硕。花明晓露烘,稦老生铁铸。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大垄老缶。 2316.吴昌硕 1914年作风竹立轴 录文:月明满地金错刀。 2317.吴昌硕 1925年作行书润例篇立轴 录文:诗文书画,古人皆有索润之先例。寒士生涯,鬻字亦

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

篆书特点4

简述篆书的特点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结构 一、方正平稳,笔画匀称 汉字结体的外形,在未形成一种完整成熟的字体之前是不规则的,后来由于使用的需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趋于成熟完备。从甲骨到金文,笔画变化较多,字形大小悬殊较大;到石鼓文,尤其到了小篆阶段,不但摆脱了“画成其物”,而且逐渐成为独立完整的方正艺术符号。从外形来看,多属方正,笔画虽具粗细、长短、正斜,其间距、疏密都较匀称,左右两边有的对称,有的均衡,整个字重心平稳。如小篆《泰山刻石》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圆转流丽,粗细变化不大,排列较对称均匀。《天发神讖碑》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多方笔,转折明显,排列虽均匀,但多上紧下疏。汉缪篆多偏方正,也有偏长方或偏方的,笔画方中带圆。 二、上覆下承,左右相顾

一般字体的结构以合体字为多,有上下叠置的,有上下三叠的,有品字垒叠的,也有左右搭配的,或左中右三者并列的,篆刻时均应根据结构单位和笔画多少、长短,而注意有天覆地载之情,左右迎让之趣。一般承覆迎让的规律大都是: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上覆下,下承上,高扶低,主迎宾,外包内,大抱小等。总之,使各部结构能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家人一样,扶老携幼,左右相顾,互有揖让,彼此照应,而不是机械分裂,各行其是,彼此不相往来。以上盖为主或以下承为主的字,均应写的宽大一些,以照顾其他部分。上中下三叠,笔画多少不一的,或同样大小的,均应量其疏密,布置匀称,使之谨严而舒展。如上下或上中下单位结构相同,或笔画相差不多的字,一般上部分结体笔画应收紧缩小,下部分笔画略伸展放大。相同的笔画结构可用不同的笔法,分出轻重、主次,避免单调、重复、乏味。左右偏旁应笔画有多少,不能平分位置,应视其位置适当收缩,彼此相让。左右结体相同的字,一般左右相等、对称。若少有变化,则左小右大,左短右长,或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收放团结,自由有神 一般的字,都是“中宫收敛,四肢伸展”,即字的中心部分应收聚较紧,头尾四肢部分依其体势自然收放。这样,字的结构有紧有松,有聚有散,变化丰富而不失一定法则。好像一个人,血管散于四肢,聚于心脏,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机勃勃,精神抖擞。篆字由于结体与用笔不一,重心有的偏于上方,有的偏于下方。一般说,篆书中宫多居于中或上

书法艺术的赏析 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 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要精心研究分析。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所以,对书法的鉴赏,

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 书法体系的源流 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其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籀文(石鼓文)和秦以前六国文字(六书)。吴昌硕就是石鼓文大家。大篆,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此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也不外乎三种体式,既大篆,小篆,古隶书。其它均属篆隶的变形而已。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

吴昌硕题画诗(24)

吴昌硕题画诗(24) 2501.吴昌硕枇杷图立轴 五月天热更葛衣,家家芦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误向林间飞,拟青藤老人本,老缶昌硕并记。 2502.吴昌硕江上轻帆图立轴 题识:林表露晴翠,平岗见远村。隔江秋树影、半入晚烟痕。安吉吴昌硕。 2503.吴昌硕寒梅冷艳图立轴 题识:(1).华明晚露烘,干老生铁铸,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七十七叟吴昌硕。钤印:昌硕 (2).以作篆之法作画,人谓似昔耶,似巢林似花之寺僧,吾不信也。庚申(1920年)冬杪老缶记。钤印:吴俊之印、吴昌石、梅花手段 杉木画盖题署:雨山长尾甲署检。 2504.吴昌硕蓬莱仙桃图镜心 题识:蓬莱之峰有道士,种桃千株高无媲,花开结实三千年,直与天姥相终始,至人种德如种桃,种福之人亦如此。曾见白阳山人有此,亦设色写之耳。安吉吴昌硕年八十一。 2505.吴昌硕行草书诗翰(一套两幅)对轴 吴昌硕自书诗四篇:(1).白鹤冲霄舞,黄鹂坐树鸣,石坟亭子破,山劖夕阳平,中酒诗肠适,临流病眼明,胸无尘一点,底事濯吾缨。饮沧浪亭。昌硕。钤印:仓硕

(2).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又一邨看梅。昌硕。 (3).临摸石鼓琅玡笔,戏为幽兰一写真,中有离□千古意,不顾携去赛钱神。写兰题句录于丹阳舟次,老苍。 (4).离菊瘦通人影,山风虚落石头,秋色江南如此,几时归去湖洲。画菊石句,丁酉十一月为尧斋仁兄大人录之,昌硕弟吴俊卿。 2506.吴昌硕行草书诗翰三首(一套三幅) 题识:(1).折腰陶令饥频岁,乞米鲁公书数行,输与微官贫不死,侧身天地抱余粮,赠米浑如赠白云,思饥迢递遂鸥群,天涯踪迹重游到,山色湖光待使君。暴方子山民送米图,昌硕。 (2).老梅千年如古楂,乘之去访萼绿华,天风浪浪海涛涌,大嚼玉蕊浪朝霞,写梅,吴后卿。 (3).枕肘不成寐,离前浊酒醒,通天梨叶赤,浮地海风腥,草檄攻心策,■人盾鼻壶,明朝渡辽水,一印幼安局,枕肘,苦铁。 2507.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对联 题识:(1).……集猎碣文字时戊午(1918年)八月杪七十五叟吴昌硕。 (2).王个簃题签:缶卢老人七言联真迹,王个簃题。 (3).王个簃题跋:缶卢老人真迹,惜为好事者妄加自己款识,兹请裱师修理,嘱为补题,乙丑(1985年)夏仲王个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与王一亭 上海浦东。陆家嘴东路15号,寸土寸金,大厦林立。一栋古旧老宅,局促其中,却独有一番韵味。一百年前,陆家嘴还叫烂泥渡路,吴昌硕租下这几间破屋子,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活。他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门。他的十三个徒弟,齐白石、张大千···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大师级别。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齐名。弟子齐白石,60岁后方修成正果。而老师吴昌硕,得名更晚。40岁的时候,吴昌硕拜海上名师任伯年为师,学习画画。而40岁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上扣无顶戴红缨帽,一身葵黄色官袍。他刚刚交官回来,袍服未去,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这副穷酸相,被任伯年碰个正着,画家大笔一挥,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潜行仕途多年,他从未有过任何风光。 倒是在纸笔刀石间,活出了真我。自幼好石,十四岁就开始治印。“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对于

刻印,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家境清贫,村前小溪的石头,破旧的方砖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废铁破钉就是刻刀。一次刻刀划破了手指,伤口很深。乡间缺医少药,烂了很久,左手无名指竟少了一截。 钝刀刻印极需功夫。吴昌硕十几年修炼,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为其日后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拜任伯年为师的时候,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吴昌硕没学过不敢画,在老师执意下随意几笔,竟落笔非凡,用墨浑厚。任伯年只说:“你已经在我之上了。为官不达,酸寒一生,但他的书画却从不酸寒。再艰难困顿,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他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有人讥笑他,他不理会,越发随心去画,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红画花卉。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未重彩。他的荷花,古拙、腴润。他的梅花,冷艳、浑穆。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 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历经宦海沉浮,家仇国恨,走过兵荒马乱的吴昌硕是个文人,他的画却不似旧代士大夫那般纤弱。他的画饱满向上,苍茫有力,金石之气迸发,一派磅礴气象。65岁,吴昌硕的画自成面目。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成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68岁,他再一次重启人生。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毕业 【作者】万新华【作者简介】万新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210000) 【内容提要】吴昌硕1生精勤于艺,诗书画印冠绝1代,开创了1代新风,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全面造诣与煌煌业绩,几10年来已有大量的传记、 年谱、书画集、诗稿、印谱、译述出版,各种有关的研究亦已取得了1定的成果。本文 拟对数10年来中外学者的吴昌硕研究成果作1概要回顾,并对未来吴昌硕研究的发展提 出1些个人看法,希望有助于该研究课题的进1步深入和拓展。【摘要题】美术家评介【关键词】吴昌硕/研究/回顾/省思【正文】1、吴昌硕研究之回顾 1. 中 国 1957年正值吴昌硕逝世30周年,中国画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借此阐发对传统中国 画的看法。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文化俱乐部举办“吴昌硕书画展览”,轰动上 海及外地艺术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近代画家吴昌硕(1844-1927)、任伯年(1840-1896)、陈师曾(1876-1923)、黄宾虹(1865-1955)国画展览”;浙江省文化局决定在杭州西泠印社观乐楼设立“吴昌硕艺术陈列室”(于11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决定恢复 西泠印社的日常活动)。为配合纪念活动,《美术》杂志于1957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易 的《吴昌硕简介》、潘天寿(1898-1971)的《回忆吴昌硕先生》、于非(1888-1959)的 《谈吴昌硕的绘画》等文章,对吴昌硕的生平和艺术作了简单的评述,肯定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其后,吴东迈(1885-1963)为弘扬其父吴昌硕的艺术精神,先后撰著了《艺术大 师吴昌硕》(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中国美术家丛书·吴昌硕》(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1962年8月),介绍了吴氏的生平、美术理论以及艺术。在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对作为书画大师吴昌硕的作品和各种资料,有必要广泛搜集,出版画册,以加强研究。为进1步宣传吴昌硕的艺术,北京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9年先后出版了《吴昌硕画集》《吴昌硕画选》,由吴昌硕嫡传弟子王个簃(1897-1988)作序。1964 年,为纪念吴昌硕诞辰120周年,杭州西泠印社举办了纪念大会,潘天寿、诸乐3(1902-1984)、张宗祥(1882-1965)等人发言。以后10几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大陆政治形势的 变化,学术研究的危险也不断增加,包括美术史在内的所有学术活动被迫停止,吴昌硕研究也1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进入80年代,学术环境日益开放,杭州西泠印社恢复了正常的学术活动,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吴昌硕的价值。为进1步认识吴昌硕及其艺术,西 泠印社于1981年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吴昌硕作品集》,上册为绘画,下 册为书法、篆刻,收入书画篆刻作品数百件。这是自吴昌硕逝世以来出版的最为大型的吴昌硕画册,集前收有潘天寿、王个簃、张振维(1924-1992)、沙孟海(1900-1992)、诸乐3 等撰写的怀念与评介文章,为人们加深对吴昌硕的了解起了很大的作用。1983年11月,值西泠印社8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与会代表着重商讨了吴昌硕先生诞辰140周年纪

吴昌硕题画诗(29)

吴昌硕题画诗(29) 3001.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树角夕阳归猎马,花阴微雨写来禽。 3002.吴昌硕丁卯(1927年作)行书七言联 释文:柳是典书楼叠翠,李香画扇血湔红。 3003.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华角树憣出深秀,臾中寓帛道平安。 3004.吴昌硕篆书七言对联 释文:江近惯听蓤芡雨,径香先得惠兰风。 3005.吴昌硕戊子(1888年作)篆书十言对联释文:六国印何如负镐二顷田,千载名不及即时一盃酒。 3006.吴昌硕苍柯翠竹轴 款识:苍柯翠竹影徘徊,白石亭亭缀绿苔。同是山中好寿侣,岁寒相保不须猜。庚申岁杪。吴昌硕。 3007.吴昌硕双松轴 题识:僵卧有如龙蜕骨,后凋不比凤栖梧,岁寒矫矫凌霜雪,肯受秦封作大夫。拟清湘泼墨。上岛先生雅属,戊午(19l8年)冬抄,安吉吴昌硕年七十有五。 3008.吴昌硕富贵长寿轴 题识:一品名花,阳春最早,千年乔松,经冬不老,既大富贵亦长寿考。蒲生老兄台正之,壬子(1912年)初冬吴昌硕。 3009.吴昌硕红梅博古镜心

题识:红梅艳亭亭,松风寒萧萧。郁郁交枝柯,宛若连理木。古缶辨文字,蝌蚪仲复缩。嗟我久为客,供养无茅屋。乙卯(1915年)冬写红梅博古昌硕。 3010.吴昌硕石鼓文四屏 款识:月泉仁兄属书,为临旧拓猎碣字应之。戊午(19l8年)暮春之初时客海上禅甓轩之南窗,安吉吴昌硕老缶年七十有五。 3011.吴昌硕菊花轴 题识:几番沈醉惹颜红,为有东篱鞠数丛。乱插满头归未晚,且开笑口对西风。甲寅孟夏,拟花之寺僧设色。吴昌硕。 3012.吴昌硕梅花石屋轴 题识:梅花石屋坐谈诗,梦里清游偶得之。如此芜园归不得,岁寒依旧费相思。缶道人并题。 3013.吴昌硕己未(1919年)作篆书七言对联立轴释文:小囿花滋微雨后,平原水漫夕阳时。 3014.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行书七言诗立轴释文:空庭如甕小窗明,雁过云飞哄有声。太白游仙诗浩荡,留侯决胜策纵横。眉间侠气随风色,胸次天河洗甲兵。同上酒楼拌一醉,长波大海有时平。 3015.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行书五言对联镜心释文:离乱垂垂老,寒梅亦可怜。梅枯春有脚,我老病无天。纵使梅为我,而愁鹤去仙。回头看素壁,墨汁化云烟。

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 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同时兼顾改造创新,布白运用匠心独具。笔画上,他把结字方正形体变为纵向取

篆书春节对联

篆书春节对联 篇一: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摘要 吴昌硕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处在一个时局动荡的社会,然而,这正是促进他不断变化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因为他处在这个社会时期,能够有许许多多的前人治印经验来让他学习和钻研。加上大量文物资料的发掘也给了他许多便捷,再加上吴昌硕酷爱书法,国画,使的他对篆刻的造诣有了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并一跃成为这一时期书、画、印的带头人物,成就了他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全文共分三个大章节:第一章对吴昌硕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做一介绍,这样使大家能够从生活中了解吴昌硕先生。第二章全面介绍吴昌硕篆刻的艺术特征。从3个小节来介绍1、书写美与刀法美的彰显2、边款布局3、篆刻中的灵魂美,第三章是阐述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技法、刀法 Abstract Wu Changshuo was bor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n a society of civil unrest, however, which is the engine for his ever-changing development. Precisely because he is in this society, there are plenty of previou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rinting to help him learn and delve into. Plus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s excavation also gave him a lot of convenient, together with Wu Changshuo's passion for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akes his plays to seal a full range of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book, painting, Indian leader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others to reach the height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 Wu Changshuo's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o make a presentation, so that we can learn from life, Mr Wu Changshuo.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art of Wu Changshuo's seal characters. From 3 bars to introduce 1, writing beauty and the beauty of the cutting of the show layout 2, side 3, seal-sou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laborate carving art influence. Key words: seal carving, art, techniques, knives 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92335828" 摘要I HYPERLINK \l "_Toc92335829" Abstract II HYPERLINK \l "_Toc92335830" 前言1 HYPERLINK \l "_Toc92335831" 一、吴昌硕的生平2 HYPERLINK \l "_Toc92335832" 二、吴昌硕篆刻艺术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3" (一)书写性在刀法中的体现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4" (二)边款布局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5" (三)篆刻中的灵魂美5 HYPERLINK \l "_Toc92335836" 三、吴昌硕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7 HYPERLINK \l "_Toc92335837" 结语10 HYPERLINK \l "_Toc92335838" 参考文献11 HYPERLINK \l "_Toc92335839" 谢辞12 前言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篆刻艺术家,把篆刻艺术再一次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巅峰。吴昌硕老先生就是这个时代举世闻名的篆刻家之一。在诗赋、金石古训、国画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更加让人信服的是他的治印,开创了篆刻史的新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钟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怀素 米芾 赵孟頫 董其昌 历史上的女书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着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

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 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 魏晋南北朝:曹操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索靖卫恒卫夫人谢安王珣薄绍之萧思话萧衍王荟王僧虔王志王慈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贺知章张旭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李邕徐浩怀素孙过庭柳公权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欧阳修林逋赵佶薛绍彭白玉蟾朱熹张即之吴琚文天祥 元代赵孟頫杨维桢鲜于枢倪瓒邓文原康里巎巎饶介冯子振张雨柯九思明代: 董其昌王铎文徵明祝允明徐渭王宠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陈淳陈献章陈继儒陈洪绶憨山蔡羽唐寅米万钟莫是龙沈度沈粲宋克孙慎行释担当文彭解缙邢侗姚绶张弼 清代: 傅山八大山人伊秉绶金农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顾炎武石涛宋曹查士标郑簠包世臣巴慰祖陈鸿寿铁保莫友芝张照周亮工高凤翰郑燮汪士慎李鱓黄慎梁巘刘墉王文治钱沣万经龚贤丁敬黄易赵之谦翁同龢翁方纲吴让之徐三庚吴大徵沈曾植曾国藩张裕钊俞樾杨守敬姚鼐蒲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奸臣书法家 蔡京、秦桧、严嵩虽堪称书法大家,但因他们的奸邪而被废字, 故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极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