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讲义专题三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对点训练]

1.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材料中先生的政治主张是()

A.主张民主共和B.提倡民主科学

C.主张君主立宪D.倡导中体西用

解析:选C民主共和与材料中“感今上之恩”不符,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发生于辛亥革命之后,与材料中“非徒感今上之恩”“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非徒感今上之恩”“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表明主张君主立宪制,而“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也符合康有为的思想,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主张,与材料中“倡民权”不符,故D项错误。

二、近代西学东渐历程

1.历程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对点训练]

2.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解析:选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与材料“大政事、大征伐”等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君臣”可知该思想中仍有君主的存在,与“民主共和”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政治制度,与“科学”不符,故D项错误。

(三)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

A.编译《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

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

C.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

D.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选C 编译《四洲志》的是林则徐,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出现在魏源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师长”指的是“师夷长技”主张,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C 项正确;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洪仁玕,故D项错误。

2.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断,曾国藩主张()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

解析:选A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同时推崇两人,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王夫之没有“师夷长技”思想,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曾国藩的思想,与王、魏二人无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的思想,与三人均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3.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题干材料主张“中西并重”,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C、D两项错误。

4.“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C.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解析:选B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材料中的“反叛精神”就是要指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近代民主政治,故选B。

5.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

A.魏源B.严复

C.陈独秀D.孙中山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思想巨人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主张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严复是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符合题意,B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排除A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正统思想,高举民主与科学,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C项排除;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符合题意。

6.清末维新运动中,倡导者们为了减少变革阻力,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

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是()

A.《变法通议》B.《孔子改制考》

C.《天演论》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解析:选B《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的代表作,但不符合“托古改制”,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改制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天演论》是维新人物严复翻译的外国著作,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宣传革命思想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

7.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中曾指出:“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

B.民族危机加深,出现变革契机

C.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

D.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

解析:选B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体现了民族危机加深,与战国乱局类似,容易出现变革契机,故B项正确;材料与文化上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谭嗣同代表维新派,不主张民主共和,故D项错误。

8.民国五年,李大钊在《民彝》创刊号上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李大钊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B.李大钊主张君主立宪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五四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

解析:选A“民国五年”即1916年,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创刊号上的两句口号反映了李大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自由与民主。结合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新文化运动两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可知A项正确。B项“君主立宪”的说法与史实不符;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应在1918年,排除C项;五四运动于1919年爆发,排除D项。

9.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没有涉及国民政府教育体制,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了封建儒家思想,但没有清除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其直接影响是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故D项正确。

10.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选A注意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抓住题目最后一句“悟儒家日新之旨”,说明李大钊并不全盘否定儒家思想,而是领悟儒家思想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

11.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中华民国成立B.五四运动爆发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选C民国七年是1918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是1919年,故B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故D项错误。

12.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

A.1913年B.1915年

C.1917年D.1920年

解析:选D材料中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可以看出此时陈独秀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胡适和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Ⅰ号(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晚年写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较大出入。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学革命何可更缓耶”,可知胡适推动文学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一“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可知其主张使用白话文,废除文言文;根据所学,他还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小问,从史料角度看,胡适的记录更可靠。第三小问,从史料角度看,胡适的记述是亲身实践并记录,能较准确反映他当

时的思想和行动;而罗尔纲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且是事后回忆,较前者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知其观点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相容,提倡新文化必须彻底拋弃旧文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可知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大力革新;根据材料二“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可知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破坏,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答案:(1)贡献:推动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可靠:胡适。

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大约60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言之成理即可)

(2)观点: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评价: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全面批判,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材料二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简述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实践其思想主张的活动。据材料分析两者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得出兴民权是爱国的基础;据所学知识得出提倡维新变法。第二小问,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先培养革新人才”得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在于

没有培养革新人才;据材料二“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得出教育救国。第二小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据材料一“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材料二“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到上海创办……爱国学社”可知,近代爱国知识分子共同主题就是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答案:(1)主张:兴民权是爱国的基础;提倡维新变法。

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主张: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在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教育救国。

活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活动中心。

主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5课时) 三、复习建议:1、记住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及内容 2.记住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能正确区分人物的阶级属性 四、本专题联系 近代中国时空定位

五、专题框架 六、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资料P197) 1.背景:①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③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知识分子惊醒了,开始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概况 【合作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材料二: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1)材料一反映了乾隆帝怎样的”华夷” 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人民愚昧无知,国家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在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料P197、198)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概况 【自主探究一】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 相同点:1.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学习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点(1)目的侧重点:抵抗派主要是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洋务派主要用于镇压人民革命,对西 洋务派—中体西用—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 1.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答案】D 【解析】“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这是西方思想,谭嗣同撰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其中的“仁”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故选D;谭嗣同把中国文化中的“仁”用西方科学家的世界本质说做了发挥,故不能说AB 正确,所以排除;由于谭嗣同借鉴了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所以C也等于以偏概全,故排除C。 2. 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且土地问题,虽谓为资本问题之附庸焉可也。”这说明梁启超 A. 突出强调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 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C. 其思想与“平均地权”思想相一致 D. 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说明梁启超认为资本问题和土地问题都要解决,只是有先有后而已,故选D;AB不能说明材料全部,属于以偏概全,故排除;其思想有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但是并没有说到具体解决方案,所以没法与“平均地权”的思想进行比较,故C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 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 (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 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 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 特点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 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 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 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 【技法攻略】 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 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练习题(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2.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3.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4.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5.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7.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8.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9.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10.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1.对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曾做出这样的评价:“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段话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缺陷是() A.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 B.尚未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C.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矫枉过正是文化改革运动的通病 答案:A 2.在中国近代的某个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认为,拯救中国之道在于全面否定传统。为此,他们提倡() A.“中体西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C 3.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与以上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C 4.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深入研究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D.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密切结合 答案:B 5.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抨击封建思想,学习西方探寻强国之路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B 6.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江苏历史小高考 必修三专题三讲义

小高考复习系列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编写:菁华学校高二历史组 1. 了解林则徐、魏源的“师夷”思想(必修3 P48~49) (1) “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必修3 P49~50) (1) 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2) 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3) 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就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3.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必修3 P50~51) (1)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2)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3)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 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必修3 P53~56)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 5.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必修3 P54~55) (1)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6.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必修3 P55~56) (1) 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3) 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4)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7.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必修3 P57~58) (1)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①开始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020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单选题(共25题) 1.“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康有为上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是() A.变革社会风俗.与世界文明相融合B.变革经济,发展机器生产 C.变革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大梦唤醒”后掀起救亡运动,其基本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设议院,伸民权,变法图存 3.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陈先生在这里举例用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5.严复在《原强》一文中指出,世界上的强大民族“有鸷悍长大之强,有德慧术智之强;有以质胜者,有以文胜者”,中国为“文胜之国”,但流于文弱,“每转为质胜者之所制”。严复此文意在() A.否认中国的传统价值B.质疑中国的存在价值 C.宣扬“进化论”学说D.痛惜中国的积弱不振 6.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专题主干知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 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 三个阶段:器物技艺(经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具体过程: 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器物) 农民阶级:《资政新篇》(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思想文化) 向俄国学习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文化) 二、专题知识详解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

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贡献:P50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P53 (1)兴起背景: ①北洋军阀为复辟抵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新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过程: ①标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 ②代表人物及各自独特贡献: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 胡适:提倡新文学尤其白话文,反对旧文学 鲁迅:写作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 ③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 ④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运动中心(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4.概述(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P54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文学革命)。 其中: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民主指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人权思想; 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或儒家传统道德); 新道德指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的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文学革命包括普及白话文,提倡写实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等 5.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P55 (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主义传入中国,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3)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4)局限: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和西方文化全面肯定的绝对化倾向。 6.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P57 (1)传播原因(了解): ①近代以来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提出实施的各种能够救国方案先后失 败,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寻找救国救民的新的理论武器。 ②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它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用精确性、严密性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或“文学革命”。这说明 A.白话文只是文学形式上的变化B.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载体C.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3.严复1879年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这时的他甚至写下了“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的诗句。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B.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推动革新的动力 C.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围攻D.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认同上的差异 4.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5.民国时期,辜鸿铭用外文著《中国人的精神》、《呐喊》等书,林语堂亦有《吾

国吾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英文著述,此类著作多有再版。这一现象反映 A. 知识分子现代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B. 国内存在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倾向 C. 中国文化开始受到西方社会关注 D. 新文化运动唤醒国民大众的政治觉悟 6.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主张改革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他们的共同作用是 A.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B.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C.都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D.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康有为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梁启超、严复在民国初期竟然在《论语》中找出共和之义;武昌起义中起关键作用的汤化龙在民国后接任教育部长,却要求学校尊孔读经;在提出尊孔的行列中不乏留美博士。这说明 A.维新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B.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想主张一致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D.在中国进行思想革命的必要性8.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进行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认为应该用一个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胡适主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失败 C.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9.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 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④①10.“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林则徐B.曾国藩 C.康有为D.陈独秀 11.1916年《新青年》载文认为:“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据此,你认为这里的“恶因”和“根本之罪恶”应是中国的 A.儒家思想B.封建制度 C.传统道德 D.封建军阀12.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A.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B.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16)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 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 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备课时应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2、学法指导(导读法) (1)课前预习过程中做到自学-质疑-总结。 (2)课堂中要做到合作-讨论-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近代三位大师的名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

2021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三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巩固] 1.(2021·广东学考)李大钊是最早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 A.《文学改良刍议》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选D。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故D项正确。 2.五四运动后,逐步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并转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的是() A.民主共和B.民主科学 C.机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D。结合“五四运动后”这一时间和“转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这一信息,A、B、C 三项在时间或作用上不符合,只有D项符合题意。 3.“登高一呼群山应,从今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解析:选B。本题考查同学对材料的解析力量。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大事,只有B项符合。C项与史实不符,《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著作。 4.(2022·广西桂林高二期末)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当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主见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D.否定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道德主题,故B项错误;材料以“产业”“劳动者”“资本家”“地位”为争辩主题,均为社会主义争辩的对象,故C项正确;材料主见资本家要敬重劳动者,并没有否定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故D项错误。 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进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先进的学问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解析:选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行能彻底颠覆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6.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大功绩是() A.批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B.证明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D.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解析:选D。本题为最佳式选择题。在这四个选项中,依据功绩大小来排列,D项应为最大的。A、C 两项是直接的影响,B项表述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功绩。 [课时作业][同学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时期的思想启蒙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爱国主义救亡运动成为主题 B.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C.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D.以民权、公平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C。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绝非由于几个学问分子一时的感情冲动。中国人民是在与各种主义的比较、实践之后,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其间贯穿始终的是先行者对社会现实肤浅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非理性的冲动,更不是简洁的盲从。它是思考后的选择,是对现实的回应。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是() A.民主共和实践面临逆境 B.新文化运动患病挫折

历史人民版必修3检测:专题检测(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

专题检测(三)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B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中国要主动地学习西方的技术,说明正确认识到了自己技不如人,因此转变了自满自足的社会观念,故B项正确。 2.(2018·宣城高二检测)“(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海国图志》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根据“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且发动了洋务运动,兴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经济、教育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3.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牍》(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制,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遍性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三纲五常”中西方都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政治改革,其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意图是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导学案-教育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人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撰了《四洲志》。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思维点拨】正确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积极性:“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2)局限性: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维新变法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 3. 4.意义 (1)爱国性: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2)进步性:维新派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 1. 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 (1)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 (3)1905年,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3.实践: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提示(1)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课堂探究】(2019·太原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三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清朝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康有为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什么进步性? (3)从材料三看,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案(1)认识: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本质:抵御外国的侵略。 (2)实行君主立宪制。进步性: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方法上主张革命;目的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当堂测试】 1.近代学者在评价某部书时说:“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三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学问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其次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头。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学问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高校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高校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关键点拨]蔡元培主见“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提倡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则是鼓舞新文化的提倡者去占据封建文化的阵地。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育、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1.实质: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基本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主要代表 (1)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赛先生”,民主就是“德先生”;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见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颖、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全都的,都服务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进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乐观影响 (1)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进开放拓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头传入中国。 (2)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扬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忱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确定西方文化。 [关键点拨]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确定的否定或确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但这不能掩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特殊是运动后期消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 主题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这里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包括科学法则和精神,民主主要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其实质是用理性反对奴性、反对封建迷信,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以五四运动为界,后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宣扬马克思主义,学习苏俄之路。 2.新文化运动和维新思想对待孔子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如何评价? (1)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制造历史依据。 (2)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学问分子,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3)评价:无论是尊孔还是倒孔,两者的实质是全都的,都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进展资本主义。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不同境遇是由中国的社会形势和资本主义的进展程度打算的。 材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见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阶段综合测评(一)(专题一、专题二)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X,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子在当时(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B[孔子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而不是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故A项错误;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提出“克己复礼”的主X,表明他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也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C、D两项错误。] 2.先秦时期,各种治国方略层出不穷。“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治国方略( ) A.孟子B.老子 C.墨子D.韩非 B[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X“仁政”,与题干“事少而功多”的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X“无为而治”,与题干“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相符,故B项正确;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X“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X法治、变法革新、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题干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3.“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X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D[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X属于道家学派,由D项中“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X“无为而治”,这正是道家的代表性观点,故D项正确。A项属于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思想,C项是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同,故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