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学史(重要资料)

国内医学史(重要资料)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

(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

《伤寒杂病论》

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

2、成书年代:东汉末

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

4、主要内容和成就

(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

《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

(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

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

《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

1、作者:晋·王叔和

2、主要成就

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

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

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

二、针灸学

《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1、作者:晋·皇甫谧

2、主要成就

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

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

《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

《肘后救卒方》

“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

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

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

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

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

二、《内经》研究

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

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

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

2、主要成就

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

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

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

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

古代医学百科全书

1、作者:唐·孙思邈

2、主要成就

1)注重医德修养

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

3)重视妇儿疾病

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

5)强调综合治疗

6)积极倡导养生

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

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

2、主要成就

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

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

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

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

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

《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

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1、作者:唐·蔺道人

2、成就

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

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

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

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

《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

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

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

方书(宋政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

配方手册

药物(宋政府)

《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

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

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

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

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

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

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

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

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

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

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

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

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

金元医家的创新

一、刘完素

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河间学派,寒凉学派

开山

2、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

3、学术思想: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以寒凉药清热通利

二、张元素

1、生平:字洁古,金代易水人,易水学派开山

2、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3、学术思想:

1)脏腑辨证

2)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三、张从正

1、生平:字子和,号戴人,金·考城人,攻邪派。

2、代表作:《儒门世亲》

3、学术思想:

1)攻邪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以汉吐下三法攻逐天地人三邪

2)食疗补虚

3)以情胜情,惊者平之治情志病

四、李杲

1、生平: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真定人,补土派开山

2、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3、学术思想:

1)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以甘温益气,健脾升提之法治之

五、朱震亨

1、生平:字彦修,人称“丹溪翁”元·义乌人,丹溪学派,滋阴

开山

2、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3、学术思想: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降火

明清时期的医学

一、临证医学

1、内科温补学派: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

2、外科

1)麻风病——沈之问《解围元籔》

2)梅毒病——陈司成《毒疮秘录》

2、妇科

1)傅山(青主):《傅青主女科》

2)亟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言“睡、忍痛、慢临盆”

3、五官科

《审视瑶函》傅仁宇

《重楼玉钥》郑宏纲

4、针灸、推拿

《针灸大成》杨继洲

二、医学创新趋势

(一)药物学

《本草纲目》

1、作者:明·李时珍,字东壁,号滨湖山人,湖北蕲春人

2、成就

1)集16世纪前药物之大成(载药1892种)

2)创立先进的药物分类

3)详细记述药物知识

4)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

5)自然科学资料翔实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

二、解剖生理学王清任《医林改错》

三、传染病学

一)人痘接种术(人类免疫学先趋):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二)温病学派

1、吴有性

1)生平:字又可,明·江苏吴县人

2)代表作:《温疫论》

3)学术思想:

A创“戾气学说”

B指出戾气是自然存在的病因

C指出戾气具有多样性,致病具有特异性

D创造性阐述疾病的发病特点、感染途径和传染规律

E创立一些独特治疗温疫的原则

2、叶桂

1)生平:字天士,号香岩,清·江苏吴县人

2)代表作:《温热论》

3)学术思想:

A明确提出温邪是温病病因

B总结了温病传变规律

C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3、薛雪

1)生平: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清江苏长洲人2)代表作:《湿热条辨》

3)学术思想:

A开创湿热病专篇论治先河

B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C首立湿热证之提纲

D湿重者宜辛开或苦温化湿,热重者以清热为主

4、吴瑭

1)生平:字鞠通,清·江苏淮阴人

2)代表作:《温病条辨》

3)学术思想:

A创三焦辨证为纲、六经辨证为目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B补入治疗卫气营血分证方剂

5、王士雄

1)生平:字孟英,清·浙江杭州人

2)代表作:《温热经纬》

3)学术思想:

A提出新感,伏邪温病

B认为伏气温病因冬不藏精而发病

C将温病名著汇为一编,逐条阐释并发明其证治要义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简述奴隶社会的中后期我国已有哪些医事制度的建设周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医政机构的设置:设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试述《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黄帝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整体观念。包括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一为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强调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通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总之,《内经》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和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试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与成就。(1)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一是《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张仲景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二是《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1.以脏腑辩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2.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3.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病因学说。(2)对方剂学的贡献。1.被誉为“方书之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药剂。2.提出了较谨慎的方剂组方原则。3.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4.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如白虎汤,白头翁汤,酸枣仁汤。 4. 试述《神农本草经》的重要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属补养可以久服的药物。中品属补养兼能攻治疾病的,下品一般多有毒性而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物。按三品分类是我国药物学上最早的分类方法。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1.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 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临床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痊蛊药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用药方法: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人参补益,麻黄定喘,黄连止痢,黄芩清热等。总之,《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试述《难经》的主要内容与成就。《难经》宜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难经》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经络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方面,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疾病方面,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极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总之,《难经》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试述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及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它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中国医学史重点

绪论 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 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 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 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 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 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 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 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 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 名者居多。 二、《周礼·天官》中有对科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痟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 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三、《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其中, “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 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在人类文化的氛围中生生不息,以其旺盛之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的价值。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可以说,身为中医人,首先必学医学史。学了医学史,你会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为成为一名中医人士而兴奋不已。医学史就是中医人的立业之本,有了本就不会怀疑,就会沿着中医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学好了中国医学史,才能做一名地道的中医大夫,才能坚定的走中医之路。 通过了学习医学史,可以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医学史不但能使我们掌握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明确医学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课题研究并有所突破,促进医学的进步,而且,我们能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发扬古代医家重视实践,尊重经典,勤于思考,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的优良传统。此外,学习医学史将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医家朴素的辩证法和自发的唯物论思想,学习他们“辨析至理”、“审谛覃思”、“精微区别”、“思理精密”的治学方法,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的工作方法。最后,学习医学史还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有利于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结合,促进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是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这门学科包括了药,医以及许多的著名的药学专著的来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其中药物,其起源是由植物药到动物药再到矿物药。植物药中,《诗经》是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而《山海经》是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载药126种,但是大多一药治一病。还有就是是针灸法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起源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 或5 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 或4 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1、国医疗考核制度的最早记载见于42 《周礼·天官》 2、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那个年代,出自于哪本书?6元代《世医得效方》 3、《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什么时期,它的内容和成就时什么?48 成书战国—秦汉 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论包括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具体理论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神、津液、精,病因病机,辩证原则,诊法治则及预防养生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1】强调整体观(1.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2.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3.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4.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4】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 5】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4、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是?脉学专书是什么?63 《脉书》;1.《脉经》 2.《脉诀》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代表作是哪一本?52 《神农本草经》 6、为什么说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酒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汤液发明的意义是什么40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液发明的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于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的使用单味药转为适量的混合复味药,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在医疗上也也开阔了用药领域,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 7、我国现存最早全面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的代表作是55 《伤寒杂病论》 8、《幼幼集成》的作者是187 陈复正 9、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者是谁146 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颈椎悬吊复位法的伤科专著是什么,在那个朝代 《世医得效方》元代 11、最早发明脉图的医家是谁?是哪一本书? 宋朝施发,书为:《察病指南》。(张)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哪一本?81 《颅囟经》 13、明朝外科分为几派,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128 以陈实功1617《外科正宗》为代表的,称为“正宗派”。 以王维德1740《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的,称为“全生派”。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导引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 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 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 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3、《神农本草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 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2、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4、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5、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 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 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 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 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 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由林亿、 高保衡、孙奇等人负责。出版历代重要医籍,为后世训诂学研究提供依据。 3.《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集体编著而 成。该书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法,体现理法方药 的辨证论治体系,保存许多古方和已散佚的文献。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上 提出“内消”“外里”的治则。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裴宗元、 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每方之 后详列病证、药物组成和用量,详细说明药物炮制、保存等;成药 多、香药多、名方多。 5.《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的较大规模方书,共200卷,记录20000余首 方。书中大量论述“运气学说”,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较全面地反映 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三因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医家陈言撰,将复杂的病因明确分为3类,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 7.《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图文并茂,方剂与方论相结合, 验方附在每药后,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本草图经》: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宋·苏颂主编, 载药780种,文字力求准确精当,图力求形态逼真,图文并茂;收载大量单 方验方,辨药、用药很好结合。 9.《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养生之道,重视食物中毒防治,倡导食养食疗,是我 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 10.《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创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是以图描绘 脉形可贵尝试,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增补敖氏《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 书。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 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记录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查等, 并记载用滴血法作为直系亲属亲权的鉴定方法。 13.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 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中国医学史话

中国医学史话 摘要: 1.中国医学史简介 2.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3.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4.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 正文: 【中国医学史简介】 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中国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古代医学: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这一时期的医学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 2.汉代医学:汉代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同时,汉代还设立了太医监,使医学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学科。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医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新修本草》的编纂、麻沸散的发明等。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孙思邈、扁鹊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温病学的发展、针灸学的成熟等。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 【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主要包括: 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诊断方法:中国医学发展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 3.治疗手段:中国医学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4.药物学:中国医学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本草纲目》、《新修本草》等药物学著作。 【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医学对世界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受到了中国医学的深刻影响。

中国医学史复习

中国医学史复习 复习思考题 对医药的起源你是怎样认识的? “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医药知识,有如其他各门自然学科一样,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是怎样的? 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第三章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作者、篇卷、主要内容、影响。 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作者、主要内容。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东汉时期成书。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成就: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用药经验,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必读书。书中对药性、功能主治的描述准确,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直至今日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但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神仙道教思想。《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基本内容及成就、流传情况及其影响。

张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章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病因证候学、针灸学、妇产科、小儿科、外科学、骨伤科专著是什么?简述其成就? 《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作者:晋·太医令王叔和。成就:(1)完善发展了“寸口脉法”(2)归纳24种脉象,规范脉象名称及指感形象;(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①阐述了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证、治结合;②记述了多种危重脉象;影响:朝鲜、日本、阿维森纳《医典》…… 第五章的《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作者:隋·巢元方主撰。主要内容:论述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也包括诊断、养生及导引等。50卷,67门,1739种病候。成就:1.广泛记载临床各种疾病,内科为主。包含部分疾病证候鉴别;2.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3.证候描述细致、准确;4.另外,记载了“妊娠欲去胎候”、“金疮断肠候”、“拔齿损候”、“阴中生息肉候”等医学发展新成就。 《肘后救卒方》!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作者晋代葛洪。成就:1.对多种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2. “以毒攻毒”防治疾病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用药约350种,“率多易得之药”,记载若干特效药物。4.记载了多种急症的救急措施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652)、《千金翼方》(682)

中国医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疠迁所:云梦秦简中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场所。 2.六气致病说:《左传》中记载的秦国医和诊疾时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致病原因。标志着对疾病的认识从实际出发,脱离了鬼神致病说。 3.《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主撰的病因证候学的理论性专著,全面整理总结了前代临床证候,达到较高水平。 4.太医署:由唐朝承袭隋制,在长安设置的机构,既有医学教育职能,又有医疗职能,是世界医学史上是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 5.翰林医官院:宋代建立,后改为医官局。主要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负责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以及整理民间医药事宜。 6.校正医书局:北宋时期集中一批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收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籍传播有重要贡献。 7.导引:一种原始舞蹈动作演变的医疗保健体操,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与按摩、推拿等体育疗法的起源有密切关系。 8.局方:初称《和剂局方》,由裴宗元、陈师文等编撰,作为官药局制剂规范,后经增补校订,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9.针灸铜人:由北宋王唯一受诏设计铸造,铜人以成年男子体型

为标准,内藏脏器,外壳可拆可装,体表刻有穴位,旁注穴名,是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一种创举。 10.曲针:为李仲南《永类钤方》记载,引丝线或桑白皮线皮线由内向外逐层缝合,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是我国伤科文献中的首次记载。 11.旱苗法:取下处于痊愈期的天花患者的痘痂并研细后,用银管吹到未患天花,儿童鼻腔内,所用豆痂要求光圆红润,使其产生天花反应,以获得免疫。 12. 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3.食医:周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 14.疾医:周代宫廷医生之一,相当于内科医生。疾医已经不仅为王室服务,而且施治万民疾病。 15.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专管治疗各种脓疡、溃疡、金创、骨折等,周代宫廷医生之一。 16.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17.痘浆法:人痘接种法之一。即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 18. 封疹式: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法医检验鉴定书格式和样本。 19. 五瘿丸:南北朝时期《僧深集方》记载,用鹿的甲状腺制成用来治疗甲状腺素缺乏的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 1.古代医学阶段: •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 •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 •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 •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 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 •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中国肾内科医学史

中国肾内科医学史 中国肾内科医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药的时期。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已经有关于肾脏与尿液形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记载。然而,直到20世纪初,现代肾内科才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国的医学教育开始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1910年,中国第一位肾内科医生张敦复留学日本,学习西方肾内科的理论和技术。他回国后,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肾内科病房,并开始进行肾内科的临床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努力为中国肾内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肾内科医生逐渐增多,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们通过对肾脏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肾内科诊治体系。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肾内科界保持联系,并吸收了国际肾内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肾内科医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机遇。政府大力支持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促进了肾内科医学的发展。1950年,中国第一家肾内科专科医院——上海肾脏病研究所成立。该研究所在疾病诊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中国肾内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中国肾内科的诊治水平和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提高。1983年,中国第一本肾内科专著《肾脏病学》出版,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1998年,中国肾脏病学会成立,该学会致力于促进国内外肾脏病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肾内科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肾内科医生数量和医疗水平均在不断增加,为肾脏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除了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中国肾内科医生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和健康教育。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肾脏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同时,他们还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南,推动肾脏疾病的防治工作。 总结来说,中国肾内科医学经历了一个从古代中医药到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肾内科医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际交流,不断提高诊治水平和科研能力。他们为中国肾内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肾脏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治服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肾内科医学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天津近现代医学史料

天津近现代医学史料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天津作为中国的一座重要城市,近现代医学在这里有着悠久丰富 的历史。天津的医学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 的发展,天津医学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史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津成为一座开放的城市,来自各地的医学学术交流与合作频繁,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天津涌现出了一批医学先驱人物,如孙康、郦宝琳等,他们为天津的 医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据史料记载,1902年,孙康创建了天津市第一家综合性医院——“孙康医院”,并引进了大量近代西医技术和药物,为当时的医 学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孙康还积极倡导近代医学教育,创办了医学 专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天津的医学教育事业发 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孙康外,郦宝琳也是天津医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 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创建了天津市 第一家妇幼保健院,致力于妇幼健康事业,为当时的妇幼保健工作作

出了卓越贡献。郦宝琳还在天津创办了中医药研究院,推动了中医药 在天津的传播和发展,为提高当时医疗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天津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20世纪中后期,天津相继涌现了一批医学精英。根据历史记录,1970年代,天津市大医院成立,是天津市最早建立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该医院汇聚了当时的一流医学 专家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为 天津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当今天津医学领域,不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还出现 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研究成果。天津市医学科研单位与医院 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各自优势互补,为推动天津医学事业迈上新 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天津近现代医学史料丰富,医学发展蓬勃,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 医学人才和医学研究成果。天津的医学事业在近现代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未来天津的医学事业能够不 断创新发展,为促进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 天津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也是中国的医疗中心之一。在天津,有着丰富的医学史料,这些材料记录了天津在近现代医学领域的发展 历程,反映了天津医学的辉煌历史和卓越成就。 天津的近现代医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城市,吸引了众多西方医学传教士和医师前来传教和行

中国医学史

火的发明和意义 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着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 《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 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 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脏•器官 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舗齿的最早记载 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 5、《尚书》中《甘誓》、《洪》两篇,是最早岀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汤液的岀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岀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o 8、《黄帝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釆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13、《伤寒杂病论》作者仲景,名机,仲景乃其字,郡涅阳人,又名。 14、《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岀了包括理、法、方、药在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例,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O 15、《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原著散佚,书中伤寒部分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而成《伤寒论》;杂病部分后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金匮》)。 16、《伤寒论》提出了伤寒六经辩证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