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的研究(对内职能)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的研究(对内职能)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的研究(对内职能)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的研究(对内职能)

1.李延明《什么是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2期

2.王晓敏《论国家的本质及其社会性》《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10月

3.熊德仁《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年第1期

4.贺祥林《在实践的基点上全面辩证地掌握国家的本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年第4期

5.徐华秀《对马克思国家本质观的再思考——兼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咸宁学院学

报》2004年8月

6.韦建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论略——兼批国家本质观问题上的“过时”论和“公

共权力”论》《学术探讨》(理论月刊)2000年第9期

7.谢维营,张晓华《关于国家职能的辩证理解》《求实》2004年10月

8.谢维营,周春晔,邱忠善《国家职能新论》《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5月第18

卷第3期

9.杨国斌《论邓小平的国家职能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30卷第1期

10.杨国斌《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国家职能观》《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

19卷第3期

11.吴镇聪《再论行政分权与行政集权——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观视角的分析》《前

沿》2007年第2期

12.林修果,赵熠《国家职能转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3.陶爱文《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辨证认识》《科教文汇》2006年2月(下半月

刊)

14.周志平《“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补充及

现代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5.杨丽华《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新变化》《探索》2002年第5期

16.龙太江《现代国家职能的发展演变分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

4月第22卷第2期

17.刘长文《国家职能新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8.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9.张亚,尹利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理论学习》2005年第12期

20.任培秦《“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理论导刊》1997

年9月

21.张萃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职能理论与邓小平的新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2期

22.黄洪民《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职能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23.秦茂森《从人的需要视角透视国家职能》《理论界》2005年第10期

24.张传鹤《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职能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5.贾英健《论当代国家职能结构关系的良性互动》《理论学刊》2004年9月第九期(总

第127期)

26.孟建龙《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职能观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启示》《温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1期

27.[阿根廷]弗雷德里克·C·特纳,亚历杭德罗·L·科尔巴乔《国家的新角色》《国际

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1月

28.丁志刚《全球化与国家角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2月

29.熊家学《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新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

30.张广芳《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学说的重大发展》《理论建设》1999年第1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对内职能)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本质的论述

“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166,170页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但它一经产生,就有“缓和冲突”的作用。···它的出现不是为了激化原有的阶级矛盾,而是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和冲突,并建立起一种“秩序”,把冲突抑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不致因过“度”而使自己和社会遭到毁灭;同时,这种“秩序”的建立不是为了取消阶级冲突,而只是限制它,这种缓和性的限制,就是调和。”“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施用暴力的机关或者机器。”···恩格斯在分析这种特殊“力量”时,认为构成国家的那种“力量”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上而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依据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列宁更明确指出:“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176,178,321页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是实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机关。国家往往表现为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但不能由此否认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确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第180,438页

“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了。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已经成为不可能了。”第三个不同点:“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恩格斯认为,这三个特征并非均等地反映国家的本质。他说:“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

卷第116,170-171页

国家本质性特征的一个方面,是代表整个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国家本质性特征的另一个方面,是公共权力“与社会分离而独立于社会之上”即独立于社会全体成员之上。同时,马克思也指出:“国家的看来是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存在本身,不过是表面的。”(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0页)也就是说,实质上是并不独立的。“国家权力并不是悬在空中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1卷第94,677页

-

“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5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8页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列宁选集第3卷,第172页

社会性是国家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国家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国家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马克思指出,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方面:即包括执行一切由社会的属性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2页

国家的社会职能不是直接解决“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阶级斗争,而是解决“由一切社会的属性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这些活动虽然客观上对被统治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也有利,但归根结底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立场出发的。因此,国家的社会性从属于国家的阶级性。

-------韦建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论略——兼批国家本质

观问题上的“过时”论和“公共权力”论,《学术探讨》(理论

月刊),2000年第9期

“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170页

-

二、关于国家职能(对内职能)传统理论的描述

(一)关于国家职能的总述

国家职能包括三个方面:

(1)政治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对内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维持统治秩序;对外···

(2)经济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3)公共管理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科教文卫事业,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职能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国家职能取决于国家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职能理论的首要前提。

其次,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还包括国家职能的构成理论:即国家职能是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统一。国家的对内职能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国家内部维护其政治统治是最基本的职能。···这是一切国家所共有的对内职能。国家对内职能除了政治统治职能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社会管理职能。

最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职能要突出经济、化等社会管理职能,突出国家职能的人民性。

-------张萃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职能理论与邓小平的新发展,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科学巨著,他在论到剥削阶级国家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时说:在剥削阶级社会里,政府(因而也是国家)活动的特点是“既包含由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

各种公共事务,又包含由各种特殊的因政府与人民大众互相立而起的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2页)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全面驳斥杜林而阐述其政治观点的论战性大作,他指出“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22,219页)

------张广芳,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学说的重大发展,

《理论建设》,1999年第1期

这种职能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阶级专政的职能。包括统治阶级运用暴力组织对社会进行强制性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进行限制,不允许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

权利。

第二,对本阶级内部的民主职能,也就是动员和组织本阶级内部的成员,维持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三,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还得维护本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

-------周志平,“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资本论〉对马克

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补充及现代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7.1

(二)政治职能

社会冲突的调控职能:国家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保证社会生活、生产正常有序地进行,就要保持社会稳定的正常秩序。为此,必须调节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缓和对立阶级的冲突。恩格斯在关于国家的定义中指出,为了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对立的阶级之间需要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共同的需要要求国家作为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调节阶级关系,避免社会冲突和动荡。

内外侵犯的防卫职能:恩格斯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视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即对立阶级的共同利益。他还指出:“现代国家却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P318)

整个社会的代表职能:主权国家是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行为主体。古今中外历史上不管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国家,它都以代表整个社会的身份出现,别的国家也都是这样与之互相交往。

------熊家学,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新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三)经济职能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说:“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些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2、219页)

-------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随着社会成员由于原始社会的瓦解而变为私人生产者,因而和社会公共职能的执行者更加疏远,这种权利加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后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又谈到了国家有保护人们共同利益的作用:“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政治统治只有在它进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以历史事实揭示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在不同的场合对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作了肯定和说明。马克思在谈到东方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国家的特点时,指出:“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恩格斯在谈到亚洲国家时也说:“东

方政府总共有三个部门:财政部(掠夺国内)、军政(掠夺国外)和公共工程(管理再生产)。”“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阶级利益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列宁也曾经指出:“从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的原理中,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即工会的斗争)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周志平,“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资本论〉对马克

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补充及现代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7.1

社会经济的管理职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P222)

------熊家学,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新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四)管理职能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虽然大量体现在介入经济活动和从事社会公共管理上,但其根本性目的仍然是缓和冲突、维持秩序,以便实现资产阶级的最大利益。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维护者,是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保护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2页)

-------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中山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三、国家本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恩格斯的这个定义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恩格斯的定义还表明了国家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必然性,它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因为对立的阶级不得不共处于一个社会,因为它们“无力摆脱”这种对立的局面。对立的阶级共处于一个国家之内,表明它们除了相互矛盾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除了暴力以外,还有共同的利益,即“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维护这种对立阶级的共同利益(或称公共利益)的国家职能,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国家的社会职能(西方常称为“国家的公共职能”)。

------熊家学,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新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月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有两种职能: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这两种职能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属性所决定并反映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国家的阶级本质、阶级统治或政治统治,并不因此就认为这是国家的全部内容,并使国家所应履行的社会职能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周志平,“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资本论〉对马克

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补充及现代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7.1

国家的阶级职能和国家的社会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本质上看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从国家的阶级职能看国家是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抵御外部敌对势力侵犯的机器,这无疑体现了国家本质和国家的阶级职能相一致的方面。但从国家的社会职能来看,国家往往又是以整个社会的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国家的社会职能似乎是与国家的本质相悖的,因为国家的社会职能的行使是有利于对立阶级双方的,但实际上,在阶级还存在的社会,统治阶级执行国家的社会职能,首先是为了争得它自己的利益,巩固统治地位。所以国家的社会职能是从属于或受制于国家的阶级职能的。从深层来看,国家的社会职能与国家的阶级职能在本质属性上是一致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职能更加强化,而阶级职能则日显淡化。

-------陶爱文,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辨证认识,

《科教文汇》,2006年2月(下半月刊)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新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关系的演变为主要标准对国家的历史发展作了分类,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从国家职能的扩张与演变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家发展的另一条轨迹,即从以暴力统治为根本手段的早期国家到“守夜人”国家或布坎南的所谓“保护性国家”再到“生产性国家”、福利国家以至全能主义国家。国家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其职能是趋于扩张的。到了现代,国家的作用已越来越深地卷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指出,政府戴着六套面具:立法者、调控者、生产者、消费者、保障者和再分配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角色和职能的扩张。

-------龙太江,现代国家职能的发展演变分析,《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4月第22卷第2期

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活动在规模、范围和形式上都有所扩大。政府已经远远超出了守夜人国家的最小概念界定,成为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的核心机构。当今的国家已不仅仅是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所推崇的“守夜人”的默默无闻角色,而是逐渐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参与和指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带动的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加深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从而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秩序”和生存本身受到了新的威胁。国家必须应付这种新的严峻形势。这就使它除了从政治上、军事上发

挥其保护社会的“共同利益”的职能外,还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以适应生产力社会性的加强,缓和矛盾,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杨丽华,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新变化,

《探索》,2002年第5期

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因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职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关乎现代化事业的前途。

现代化过程首先要求国家不断提高自身充分动员、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问题的关键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及程度,它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职能的充分有效行使。···其次,现代化进程还要求国家具有构建和维持与现代性相适应的社会体制与秩序的能力。市场机制被公认为一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杠杆调节着利益流向。然而,这一无情的法则只能保证效率,而不能保证完全的公正。···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对社会利益进行再调节,以维持社会公正,实现社会稳定。

-------黄洪民,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职能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五、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职能的新变化

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入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全球化进程中还没有产生出一个可以完全替代国家职能的共同体或组织。国家依然能够有效地保护其公民,维护社会公正。同时,国家能力越强越能够实现其既有的职能,减少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不仅如此,国家还积极地调整既有的决策方式、政策选择以及行为轨迹。它们的举措体现在几个方面:(1)积极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以争取主动,并依靠区域性组织或全球性组织来巩固本国利益;(2)调整国内政策,以缓和国内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3)通过下放权力,鼓励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积极涉足新领域,尤其是环保领域和信息产业,以制定更合理的发展战略,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张亚,尹利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职能,《理论学习》,2005

年第12期

回顾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主权国家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正如琳达·韦斯所说的,“国家不是全球化的牺牲品,而是推动者。”···国家利益与民族特性在全球化浪潮下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加突出与鲜明。尽管80年代以来,流行于世界的是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以及在自由主义推动下的全球化进程,但是就像一位美国学者苏珊·博格所说的,“矛盾的是,全球化既没有削弱国家的作用,也没有减弱国民对国家共同体的忠诚。相反,全球化似乎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家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作用上。”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转变,即由政治职能为主到经济社会职能的空前加强,无疑是最具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整,这种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杨丽华,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新变化,

《探索》,2002年第5期

“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职能、国家作用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过程必然销蚀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国家在全球化面前将显得越来越“无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权威和影响力不可避免地下降了。”其中有些学者是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从资本向全球渗透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的。···有的学者则是从非国家行为体崛起的角度论及国家行为体作用的下降。···

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导致国家职能发生实质性变化,它只是改变了国家行使其职能的内涵和方式,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职能将越来越强大。

-------张传鹤,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职能探讨,

《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0世纪末有一个常见的假设,即民族国家的职能和责任在日渐消减。但从实际上看,这种说法显然失之夸大。今后几十年中,国家将继续承担若干传统的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效率如何,将取决于国家政治领导人和行政官员所采取的政策。最根本的是,国家政府将继续承担公民要求它们承担的广泛而多种多样的任务。

-------[阿根廷]弗雷德里克·C·特纳亚历杭德罗·L·科尔巴

乔,国家的新角色,《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1月

全球化时代国家职能至少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国家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再是包揽一切、统管一切,而主要是管它该管、应管的事务;其二是某些国家职能淡化甚至从一些领域退出的同时,某些职能又强化了,或者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增加了一些新的职能;其三,国家的对外职能相应强化,外交活动对国家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丁志刚,全球化与国家角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2月

(经济学院孙书琴整理)

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编制人:姜艳审定人:历史备课组学案编号:6#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反映的情况与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有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2.“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B.经济危机造成工人生活贫困 C.自由经济带来美国经济的普遍繁荣 D.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在美国风行 3.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整顿银行业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D.兴办公共工程 4、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①新建田纳西工程②以工代赈③发放救济④蓝鹰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5.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6.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指导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 A.积极推进新技术革命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D.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8、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最主要特点是 A、自由放任生产 B、实行计划经济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减少政府开支9.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掠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10.20世纪50至70年代,西欧各国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有许多相同点。其中不包括A.大力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努力避免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D.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11.“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费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具体劳动时间 D抽象劳动时间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是() A供求规律 B价值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3、马克思称“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指的是() A商品转换为货币 B货币转换为商品 C使用价值转换为价值 D价值转换为使用价值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生产私有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B价格和价值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D价值和交换价值 7、商品的最本质的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8、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 A使用价值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0、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1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15、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B、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C.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D.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 1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平均利润规律 D.竞争规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一) 一、选择题 1.(2019·南菁中学月考)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A[根据“1929~1930年”“1931年”等年份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再根据“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可知美国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故A正确。] 2.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八年间(1901~1908),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如拆分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建立的北方证券公司,起诉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等。由此说明() 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B.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加强经济干预 C.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局部的干预 D.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A、B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相关,排除。材料中“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反映了局部的干预,故C正确。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指导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是() A.使国家具备了经济管理的职能 B.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D.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材料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国家所有制,有利于经济发展模式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故C正确。]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官吏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决策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核心。我们只何在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剖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是解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才能使我们更深刻更全面了解资本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起来的。它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的日益加剧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国家是一十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这首先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子镇乐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之后,资产阶级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从而获得镇压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以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其次,是由资本仁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不同阶层、集团,他们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相互之间不断地争夺政治权力,但在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对付无产阶级方面,他们又是一致的。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并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为了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维护资本的剥削与统治,资产阶级必然动用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领导和管理,并强迫无产阶级服从于它的统治。所以说“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那种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已经改变,国家权力已经转移到所谓“新中间阶级”手上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明显地表现在它的职能上。资本主义国家同其他任何剥削阶级国家一样,也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首先是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卜的统治地位,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它主要的基本的政治职能。实现这一政治职能,主要是运用暴力的和社会强制的手段,但也不排除和平的“牧师式欺骗”的手段,往往是两种手段交替使用,互为补充。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必要的基本社会职能。在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它采取“国有化”、“经济计划化”,财政、金融信贷税收以及其他行政、立法手段,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干预。在管理社会公共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 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 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

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 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 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 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 到实现的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商 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 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 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所以,商 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 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 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个别商品生产者生 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 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 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 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 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 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 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 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二日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的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第七号上写的一段文字,收录于《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1、背景资料 国家资本主义之前世今身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孰是孰非,为了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重新对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沿着布罗代尔、斯塔夫里阿诺斯等西方历史学者的思路考察西方社会及他们描述的东方社会时,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像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曾经先后出现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中央专制制度一样,资本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目录 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多元并存与分权制衡:古罗马社会结构政制机制初探》《烟台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论美国的党争与分权制衡背后之支配力量——以马伯里诉麦迪 逊案为例》《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3.陶庆《论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两分性与统一性——政治文明运行机制中的宪政由来 与本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1期 4.王铁雄《现代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6 年第5期 5.张怀民、朱磊《有限政府:洛克政治思想的精髓》《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年第四期 6.侯宇《法国行政法院制度之再认识》《法制与社会》 2006年第14期 7.淳于、淼泠《从行政权力的本质反思公共行政伦理》《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8.马聪《分权制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3期 9.吴传毅《由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看分权政府的构建》《行政论坛》 2006年第3期 10.牛芳《合理分权,建设法治国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3期 11.佟德志《从权力融合到两党分治——政党制度与美国分权体制的演变》《山西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 12.宋平《论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 13.黄生成,王小元《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完善我国权力制约机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14.阮李全《分权制衡:一条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规律——〈联邦党人文集〉的启示》《重 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15.高鹏程《斯宾诺莎的政治利益分析方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 1期 16.吴传毅《宪政视野中的民主政治》《法学杂志》 2006第1期 17.周永坤《权力结构模式与宪政》《中国法学》 2005年第16期 18.舒绍福《从混合均衡到分权制衡——西塞罗与联邦党人共和思想之比较》《西南政法 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19.谢桂娟《失控的政府与政府的失控》《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20.陈清浩、苏军《权力制约的三种设计:德治、民粹与分权制衡》《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 2005年第1期 21.李晓鹏、林盛《武义:“第三架马车”的分权制衡》《浙江人大》 2005年第10期 22.刘建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及其现代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23.李凤斌《试论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阴山学刊》 2005年第3期 24.张钦朋《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及其局限》《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读后感 读了毛主席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篇文章之后,顿觉毛主席高瞻远瞩,对国家未来的判断相当正确。但现如今中国的国有经济也在朝着国家资本主义的极端走去,国家掌控了大部分的国家经济领域,这些庞大的国有经济在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却没有把钱用于为国家的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这也让现在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怀着为国为民的心态深刻地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探讨,从而找出解决社会矛盾之道。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2、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其实质特征就是暴力,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土地的掠夺。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奴隶贸易,贩卖人口、通过殖民活动,征服和掠夺殖民地,获取资本,扩展世界市场。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4、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异同: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不同点: (1)封建的生产关系是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本特征的,而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本方式。 (2)封建的生产关系下的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而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封建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基础上,而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基础之上。 16--17世纪,封建生产关系在西欧国家已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等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趋于成熟。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资代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原因及其本质 【摘要】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贫穷法》,该法旨在安抚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大量农民。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繁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关键词】资本主义高福利原因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从胎儿到天堂”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宣称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贫困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间题,而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回忆”,即所谓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得到解决。【1】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对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性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实施所导致的困境和最新进展,进而深入把握其本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内容和成果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老年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内容。这些保险一般以在职职工在工作期间每年按期交纳的部分收入、政府承担的部分财政支出与雇主承担的相应部分共同组成。当职工年老退休、失业或患病而丧失工作能力时,可领取部分津贴,以资补偿。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服务享受。【2】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需要提出的是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补助的项目与分类不尽相同,某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内容,可能在另外一些国家成了社会福利补助。例如,失业补助政策在美国属社会保险内容,在澳大利亚却属社会福利补助内容。这一社会福利制度,使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970年和1949年比较,美、日、西德、法、英等国制造业工资分别提高了48.8%、289.7%、242.4%、120.4%、46.1%。随着工资的增长,劳动群众购买力有所提高,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已经普及。工人居住条件有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劳动时间有所缩短,由战前的每周47小时缩短到40小时。【3】 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说.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造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繁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要长久保持经济繁荣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生产劳动的新需要:因此,战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首要原因 第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争取提高工资和反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斗争和要求改善政治地位的政治斗争连绵不绝、此起彼伏。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人有组织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专题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梳理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1)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 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 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1)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3)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4)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5.资本主义的发展: (1)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见下表) 时期表现(特点) 主要原因启示20世纪五 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①美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开拓市场,赚取

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实质

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解答:我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了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然要把国家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人民群众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政治制度的制定、权力的运用等,都必然要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各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力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主要任务。 国家除了对内发挥政治功能之外,由于国家也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所以国家不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其实,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资本主本国家在国际社会活动中,要经常调整与其它国家间的交往关系。由于国家之间常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承担起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甚至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获取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惜发动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战争。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党政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 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2、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7、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五、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4.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综上所述: 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

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上 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社会矛盾: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矛盾的两个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改变, 因为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致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当然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使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复习资料

高考冲刺专题复习 专题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征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处于分散的手工工场阶段(简单协作)。 ②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即集中的手工工场时期,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时期。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前):从英国开始的、以蒸气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蒸汽时代或自由竞争阶段)。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垄断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⑤动荡与调整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⑥当今世界和信息时代(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I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除美国外的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的发展。 II 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联邦德国和日本速度最快。 III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滞胀后,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恢复。 IV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明显地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趋势。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①前提:社会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条件 科技:如三次科技革命。 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资本:如资本的原始积累;普法战争赔款对德国经济的促进。 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1.基本史实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由英国扩展至欧美各国。主要有棉纺织机器、蒸汽机和交通运输工具等重大发明。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开始):表现为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出现。 2.共同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稳固 ②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③市场的扩大导致社会对技术革新的要求迫切 3.影响和后果 ①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②导致生产关系的巨变:如工厂制、垄断组织 ③对工运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巨大 ⑤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含义 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的过程。 2.过程

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个专题测验参考 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计66分)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使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凡是商品都有价值,商品价值量是根据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个别劳动时间(×)。 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无论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有独立的自主权,这说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6.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决定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7.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是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8.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者对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没有把握的(√)。 9.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掠夺货币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主要途径(√)。 10.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1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各种形式体力的总和(×)。 1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1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获取利润最基本的方法(×)。 1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15.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获得50万元的利润后,将所有利润用于各种消费,从而把再生产出来的10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这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家把所赚取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了扩大再生产,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 17.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19.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将最终被克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